1、庸人败于惰,能人败于傲

世上两种人必定惨败,一种是懒惰之人,另一种是骄傲之人。前者什么事都想在“明日”再做,结果总是一事无成;后者瞧不起天下所有人,自认为自己最聪明,常常招来他人的不满和怨恨,于是往往受人诋毁、咒骂,最后被恶意的诽谤所吞没。

2、不必一味讨好别人

讨好每一个人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讨好每一个人,等于得罪每一个人。刻意去讨好别人,只会使别人产生厌恶。亲近别人要自然,“投机”心态要改变。有时间讨好,不如踏踏实实做事,讨好别人总是靠不住,自己努力才实实在在。

3、好心境是自己创造的

我们常常无法去改变别人的看法,能改变的恰恰只有我们自己。坏的生活不在于别人的罪恶,而在于我们的心情变得恶劣。让生活变好的金钥匙不在别人手里,放弃我们的怨恨和叹息,美好生活就垂手可得。我们主观上本想好好生活,可是客观上却没有好的生活,其原因是总想等待别人来改善生活。不要指望改变别人,自己做生活的主人。

4、用心做自己该做的事

人生是如此的短暂,哪有心思去浪费呢?有智慧的哲人曾经说过:“大街上有人骂我,我是连头也不回的,根本不想知道这个无聊之人!”我们既不要去伤害人家,也不要被别人的批评左右,还是按照自己的愿望,先踏踏实实学好本领再说。特别在少年时要全力以赴学本领,不要分心。

5、别总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学会自己欣赏自己,等于拥有了获取快乐的金钥匙。欣赏自己不是孤芳自赏,欣赏自己不是唯我独尊,欣赏自己不是自我陶醉,欣赏自己更不是固步自封------ 自己给自己一些自信,自己给自己一点愉快,自己给自己一脸微笑,何愁没有人生的快乐呢?经常要自己给自己过节,学会寻找愉悦的心情。

6、不要追逐世俗的荣誉

终生寻找所谓别人认可的东西,会永远痛失自己的快乐和幸福。庸俗的评论会湮灭自己的个性,世俗的指点会让自己不知所措。为钱而钱会使自己六亲不认,为权而权会使自己胆大妄为,为名而名会使自己巧取强夺。真实的我在刻意的追逐之中,会变成一张张碎片随风飘扬,世俗的我已变得面目可憎。

7、极端不可取

有些人常常因为忧虑过度,而导致自己精神失常;有些人却因为麻木不仁,造成自己对任何事情都无动于衷。前者常为寻找理性而痛苦,因聪明过头而衰亡,愚蠢的根源在于什么都懊悔。后者不知悔恨为何物,整天稀里糊涂地生活,活着与死去没有什么区别。

8、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

自己的伤痛自己清楚, 自己的哀怨自己明白, 自己的快乐自己感受。也许自己眼中的地狱,却是别人眼中的天堂;也许自己眼中的天堂,却是别人眼中的地狱。生活就是这般的滑稽。不要总疑春色在人家,关键在于自己心态的调整。

9、喜欢自己才会拥抱生活

盲目自大自尊,是骄傲无知的人生,一味自暴自弃,是消极悲观的人生。了解自己比了解别人更困难,喜欢自己比喜欢别人更不容易。拥有健康的恰当的自尊心理,面对挫折会表现得格外坚强。不为外界的诱惑而丢失自我,不为一时的挫折否定自己。时时客观冷静地评价自己,每每乐观中肯地赞赏自己。若连自己都不爱,还能爱别人吗?喜欢自己吧!

10、福中有祸,祸中有福

莫被一时之得失冲昏头脑,一味陶醉于暂时的胜利。自己一定要居安思危,切莫居功自傲,洋洋得意。陶醉胜利,意味着驻足停顿,陶醉胜利,意味着失去警惕。人生路上要永不松懈,胜利仅仅是一个小小的路标。要想取得最后的胜利,只要努力,努力,再努力。莫为一时之得所迷惑,谁笑得最晚,谁笑得最开心。

11、重要的是活得充实

把每一天过好是最大的幸福,快乐源于每天的感觉良好。总忧虑明天的风险,总抹不去昨天的阴影,今天的生活怎能如意?总攀比那些不可攀比的,总幻想那些不能实现的,今天的心灵怎能安静?任何不切实际的东西,都是痛苦之源,生命的最大杀手是忧愁和焦虑。痛苦源于不充实,生活充实就不会胡思乱想。

12、愉悦的根基在自己身上

一般人总是将人生的愉悦,寄托在外界的事务上,依附于世俗的认同上。百般看重地位、财产,以及待遇、名誉等东西,自己一旦失去这些,便是沉重的打击,常会痛不欲生,其幸福和快乐的根基也随之毁灭。假如自己真是这样过生活,那么快乐离我们是相当遥远的。为什么要让别人来评价自己的快乐程度,把握好自己。

13、感觉幸福就是幸福

许多人都在刻意追求所谓的幸福;有的虽然得到了,其代价却巨大无比。许多哲人都说,幸福是种感觉,就如同“佛”就在你我心中。幸福的感觉随满足程度而递减,与人的心境、心态密切相关。先哲们说:得之愈艰、爱之愈深,拥有幸福,常思艰难。一个人总是感觉不到幸福,是自己的最大悲哀。幸福是种感觉,不知足,永不会幸福,知足者常乐!

14、别人的恩泽要牢记

目光短浅的人总是“忘恩负义”,危机时到处求助,事成之后再不露面。求人时信誓旦旦,得逞后胡作非为。这种人最被人鄙视。“忘恩负义”让朋友伤心,“忘恩负义”是急功近利的表现。“忘恩负义”只得益于一时,却会永远失信于人。切忌过河拆桥,过河拆桥会断了自己的后路。

15、凡事要留有余地

每一个人都会在自己的生命旅程中,遭遇到完全不同的“三种人”。第一种是能够理解、欣赏和器重自己的人;第二种是曲解、中伤甚至排斥自己的人;第三种人是与自己毫无关系、无关痛痒的人。第一种人对自己有知遇之恩,应当尊为师友,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第二种人对自己造成深深的伤害,需要智慧地远离,而不是烦恼和计较。对于第三种人要以礼相待、和平共处。了解不同的人,区别对待,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1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把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于人,于己于人均是件痛苦的事情。以自己的威严强加自己的意志,别人只是口服而心不服,而且日久必生反抗之心。以自己的固执强加自己的意志,别人仅是默忍或是隐怒,但是日久也可能反目成仇。检讨自己的言行是否与社会和谐,才能真正得到别人的认同。人与人是不可能一致的,不要以我为中心。

17、得意不忘形,失意不失态

身处顺境必须格外谨慎,否则容易乐极生悲。人生得意的时候容易忘形,一忘形就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于是恶念和恶行就会趁隙而入。身处逆境必须格外忍耐,否则容易早早夭折。人生失意的时候容易失态,一失态就不知道自己的未来,于是消极和绝望就会趁隙而入。笑看人生潮起潮落,守住自己的心。

18、人生应当欢乐有度

适当的娱乐活动能调节情绪,无休无止的欢乐却易转益为害。物极则反,数穷则变。“大凡快意处,即是多病处。”“棋可遣闲,易动心火”一味狂欢尽兴是肤浅的人生,换来的往往是痛苦的悔恨。尽兴有度是达观的人生。乐极生悲不局限于娱乐方面,涉及到人生的方方面面。欢乐与悲哀是伴生的,欢乐有度会使欢乐常伴。

19、多理性行事少意气用事

做事不能只凭自己的感情,做事更不能只凭自己的感觉,意气用事必有麻烦。有时自己的知觉是错的,事情并不是想象的这般简单,表象总是容易迷惑人心。理性做事不至于反复折腾,理性做事不会出现大的差错,理性做事才不会使自己后悔莫及。切记:凡事都不能太冲动!不能只跟着感觉走,多思考才能不后悔。

20、多理性行事少意气用事

做事不能只凭自己的感情,做事更不能只凭自己的感觉,意气用事必有麻烦。有时自己的知觉是错的,事情并不是想象的这般简单,表象总是容易迷惑人心。理性做事不至于反复折腾,理性做事不会出现大的差错,理性做事才不会使自己后悔莫及。切记:凡事都不能太冲动!不能只跟着感觉走,多思考才能不后悔。

#人生感悟##心情日记# https://t.cn/zR99iXd

唐代高道吴筠修仙思想:道性论
吴筠修仙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道本原论,他承袭道家思想,仍把“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
唐初重玄学者以自然本体论作为论证自我解脱的理论基础,在修行实践上以金丹术为主,但这种金丹术却难以在现实中证实,因此神仙可成一直受到怀疑。作为盛唐时期的重玄学者,吴筠另辟蹊径,将唐初重玄学的重心由本体论向本原论、生成论转变,以此作为证实神仙可致的理论依据。“在吴筠那里,其宇宙观和修道论是浑然一体的,他的‘与道同一’的思 想,既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宇宙论,也是一种修道论。”道教所宣扬的“天人同构”的思想,认为天地是大宇宙,人体是小宇宙,个体生命的产生与宇宙的生成具有一致性,即都源于道,因此天地宇宙的永存不灭是个体生命常驻的重要根源和参照,而道的永恒性就成为人成仙的理论基础。

吴筠在其最重要的哲学著作《玄纲论》中对本 原之“道”进行了论述。“道者何也?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源。其大无外,其微无内,浩旷无端,杏冥无对。至幽靡察而大明垂光,至静无心而品物有方,混漠无形,寂寥无声。万象以之生,五音以之成。生者有极,成者必亏。生生成成,今古不移,此之谓道也。’’(吴筠《玄纲论·道德章》)

作为虚无的 “道”是宇宙间最根本、最普遍的存在,它超越时空的界限成为万物化生的本原,虽“至静无心”却能有秩序地创生万物,‘‘非道无以生’’(吴筠《玄纲论·道德章》)强调了道的本原性。但是,道体既属‘虚无之系’, 是一种无形质的存在,又如何能化生出万物之实有呢?摆脱困扰可以有不同的思路,吴筠的思路是吸收秦汉以来的元气论。吴筠在论道的生成和说明万物的运作时,将元气论与自然之道结合起来,以满足其修炼有形之仙的理论需要,并运用了 “至精”、“真一”等概念具体说明。

《元气章》云:太虚之先,寂寥何有?至精感激而真一生焉,真一运神而元气自化。元气者,无中之有,有中之无,旷不可量,微不可察。氤氲渐著,混茫无倪,万象之端,兆朕于此。于是清通澄朗之气浮而为天,浊滞烦昧之气积而为地,平和柔顺之气结而为人伦,错谬刚戾之气散而为杂类。自一气之所育,播万殊而种分。既涉化机,迁变罔穷。然则生天地人物之形者,元气也;授天地人物之灵者,神明也。

此段中的“至精感激”、“真一运神”是作为说明元气产生的原动力,至精即道,元气由道而生,人禀元气而生,无道则无生,同样,无元气则无生,人与天 地同禀元气而生,但人与天地却不能同寿。他说:是以自然生虚无,虚无生大道,大道生氤氲,氤氲生天地,天地生万物,万物剖氤氲一气而生矣。故天得一自然清。地得一自然宁,长而久也。人得一气,何不与天地齐寿,而致丧亡,何也?为嗜欲之机所速也。……见此碌碌之徒,区区之辈,在道门者,不知有守道、服气、养形、守神、金丹之术。……今守道者取虚无自然,正真之一;服气者知两半之前,胎息之妙,绵绵若存尔。(吴筠《形神可固论》)正是人的“嗜欲”加速了生命的消亡,因此,它是人类长生的最大障碍。

道门内外之人都应修炼心性去除嗜欲,做到守道、服气,即修性与修仙相结合, 这样才能使生命生生不息、绵绵不绝。在论述了道的本原性和生成性的基础上,吴筠又进一步阐述了道的“超动静”和“同有无”特性的思想,为其性情修养论奠定了理论基石。动与静是中国古代哲学中非常重要的一对范畴,用来说明事物的性质和状态。吴筠认为“道”是超越万物之上的,因此它具有不同于一般物的特征。“夫道至无而生天地,天动也而北辰不移,含气不亏,地静也而东流不辍,兴云不竭。故静者天地之心也,动者天地之气也,心静气动,所以覆载而不极。是故通乎道者,虽翱翔宇宙之外而心常宁,虽休息毫厘之内而气自运。故心不宁则无以同乎道,气不运则无以存乎形。形存道同,天地之德也。’’(吴筠《玄纲论·超动静章》)

静是天地之心,动是天地之气,正是心静气动才使天地既有确定性而又运行不 息。动与静是就具体万物而言的,而作为产生天地万物的“道”则超乎有形的世界,因此“道”本无动静 可言,它具有超动静的特征。修仙得道之人也须经过心静气动这一阶段。

吴筠所提出的“心静气动” 的观点包括了修性和炼气两个方面。一方面心要守 静,这是得道的重要方法,对外物的动静任其变化,才能达到超然物外的心境,而且还要超脱人自身的生死流转,淡然处之;另一方面就是使体内的精气运动不息,这样才能使生命不竭。当修炼达到一定程度,心静气动便成为自然而然的状态,而不是有意所为,这样就进入了至静的状态,超越动静最终便达到 “道”的至高境界,即成为神仙。因此“心静气动”说是吴筠内丹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有无”是吴筠将无形大道与有形神仙统一起来的理论前提,也是对魏晋玄学中的“贵无”和“崇有”以及重玄学中“有无双遣”思想的发展和总结。“贵无”派重无而斥有,“崇有”派贵有而弃无,“有无双遣”则使认识不滞于有无。吴筠认为这些观点都属片面,应当将有无统一起来,“有同无”才能使“有”超 越局限,趋向无限,从而实现身心的双重超越。 

《神仙可学论》云:“世情谓道体玄虚,则贵无而贱有;人资器质则取有而遗无,庸知有自无而生,无因有而明,有无混同,然后为至。……故有以无为 用,无以有为资。”玄虚是道之体,生有为道之用,道之有无表现在体用两个方面,因此有无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二者是不可分离、不可偏废的,应将二者统一起来。“故道能自无而生于有,岂不能使有同于无乎?有同于无,则有不灭矣。故生我者道,灭我者情。’’(《玄纲论·同有无章》)

人由道而生,本应自然禀有道的永恒性的特征,但现实生活中却难有尽其天年 获得永生之人。道生万物是自无生有的过程,人只有修养心性获得道,并通过修炼使看似有限的人的生命趋于无限,才能实现自有还无的过程,这就是得道的过程。同时吴筠又指出了人不能长存的原因就在于为情所困。这样吴筠的思想又转向了对性情修养的探讨。
摘自:王雪《论吴筠的道学思想特色》


1、庸人败于惰,能人败于傲

世上两种人必定惨败,一种是懒惰之人,另一种是骄傲之人。前者什么事都想在“明日”再做,结果总是一事无成;后者瞧不起天下所有人,自认为自己最聪明,常常招来他人的不满和怨恨,于是往往受人诋毁、咒骂,最后被恶意的诽谤所吞没。

2、不必一味讨好别人

讨好每一个人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讨好每一个人,等于得罪每一个人。刻意去讨好别人,只会使别人产生厌恶。亲近别人要自然,“投机”心态要改变。有时间讨好,不如踏踏实实做事,讨好别人总是靠不住,自己努力才实实在在。

3、好心境是自己创造的

我们常常无法去改变别人的看法,能改变的恰恰只有我们自己。坏的生活不在于别人的罪恶,而在于我们的心情变得恶劣。让生活变好的金钥匙不在别人手里,放弃我们的怨恨和叹息,美好生活就垂手可得。我们主观上本想好好生活,可是客观上却没有好的生活,其原因是总想等待别人来改善生活。不要指望改变别人,自己做生活的主人。

4、用心做自己该做的事

人生是如此的短暂,哪有心思去浪费呢?有智慧的哲人曾经说过:“大街上有人骂我,我是连头也不回的,根本不想知道这个无聊之人!”我们既不要去伤害人家,也不要被别人的批评左右,还是按照自己的愿望,先踏踏实实学好本领再说。特别在少年时要全力以赴学本领,不要分心。

5、别总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学会自己欣赏自己,等于拥有了获取快乐的金钥匙。欣赏自己不是孤芳自赏,欣赏自己不是唯我独尊,欣赏自己不是自我陶醉,欣赏自己更不是固步自封------ 自己给自己一些自信,自己给自己一点愉快,自己给自己一脸微笑,何愁没有人生的快乐呢?经常要自己给自己过节,学会寻找愉悦的心情。

6、不要追逐世俗的荣誉

终生寻找所谓别人认可的东西,会永远痛失自己的快乐和幸福。庸俗的评论会湮灭自己的个性,世俗的指点会让自己不知所措。为钱而钱会使自己六亲不认,为权而权会使自己胆大妄为,为名而名会使自己巧取强夺。真实的我在刻意的追逐之中,会变成一张张碎片随风飘扬,世俗的我已变得面目可憎。

7、极端不可取

有些人常常因为忧虑过度,而导致自己精神失常;有些人却因为麻木不仁,造成自己对任何事情都无动于衷。前者常为寻找理性而痛苦,因聪明过头而衰亡,愚蠢的根源在于什么都懊悔。后者不知悔恨为何物,整天稀里糊涂地生活,活着与死去没有什么区别。

8、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

自己的伤痛自己清楚, 自己的哀怨自己明白, 自己的快乐自己感受。也许自己眼中的地狱,却是别人眼中的天堂;也许自己眼中的天堂,却是别人眼中的地狱。生活就是这般的滑稽。不要总疑春色在人家,关键在于自己心态的调整。

9、喜欢自己才会拥抱生活

盲目自大自尊,是骄傲无知的人生,一味自暴自弃,是消极悲观的人生。了解自己比了解别人更困难,喜欢自己比喜欢别人更不容易。拥有健康的恰当的自尊心理,面对挫折会表现得格外坚强。不为外界的诱惑而丢失自我,不为一时的挫折否定自己。时时客观冷静地评价自己,每每乐观中肯地赞赏自己。若连自己都不爱,还能爱别人吗?喜欢自己吧!

10、福中有祸,祸中有福

莫被一时之得失冲昏头脑,一味陶醉于暂时的胜利。自己一定要居安思危,切莫居功自傲,洋洋得意。陶醉胜利,意味着驻足停顿,陶醉胜利,意味着失去警惕。人生路上要永不松懈,胜利仅仅是一个小小的路标。要想取得最后的胜利,只要努力,努力,再努力。莫为一时之得所迷惑,谁笑得最晚,谁笑得最开心。

11、重要的是活得充实

把每一天过好是最大的幸福,快乐源于每天的感觉良好。总忧虑明天的风险,总抹不去昨天的阴影,今天的生活怎能如意?总攀比那些不可攀比的,总幻想那些不能实现的,今天的心灵怎能安静?任何不切实际的东西,都是痛苦之源,生命的最大杀手是忧愁和焦虑。痛苦源于不充实,生活充实就不会胡思乱想。

12、愉悦的根基在自己身上

一般人总是将人生的愉悦,寄托在外界的事务上,依附于世俗的认同上。百般看重地位、财产,以及待遇、名誉等东西,自己一旦失去这些,便是沉重的打击,常会痛不欲生,其幸福和快乐的根基也随之毁灭。假如自己真是这样过生活,那么快乐离我们是相当遥远的。为什么要让别人来评价自己的快乐程度,把握好自己。

13、感觉幸福就是幸福

许多人都在刻意追求所谓的幸福;有的虽然得到了,其代价却巨大无比。许多哲人都说,幸福是种感觉,就如同“佛”就在你我心中。幸福的感觉随满足程度而递减,与人的心境、心态密切相关。先哲们说:得之愈艰、爱之愈深,拥有幸福,常思艰难。一个人总是感觉不到幸福,是自己的最大悲哀。幸福是种感觉,不知足,永不会幸福,知足者常乐!

14、别人的恩泽要牢记

目光短浅的人总是“忘恩负义”,危机时到处求助,事成之后再不露面。求人时信誓旦旦,得逞后胡作非为。这种人最被人鄙视。“忘恩负义”让朋友伤心,“忘恩负义”是急功近利的表现。“忘恩负义”只得益于一时,却会永远失信于人。切忌过河拆桥,过河拆桥会断了自己的后路。

15、凡事要留有余地

每一个人都会在自己的生命旅程中,遭遇到完全不同的“三种人”。第一种是能够理解、欣赏和器重自己的人;第二种是曲解、中伤甚至排斥自己的人;第三种人是与自己毫无关系、无关痛痒的人。第一种人对自己有知遇之恩,应当尊为师友,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第二种人对自己造成深深的伤害,需要智慧地远离,而不是烦恼和计较。对于第三种人要以礼相待、和平共处。了解不同的人,区别对待,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1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把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于人,于己于人均是件痛苦的事情。以自己的威严强加自己的意志,别人只是口服而心不服,而且日久必生反抗之心。以自己的固执强加自己的意志,别人仅是默忍或是隐怒,但是日久也可能反目成仇。检讨自己的言行是否与社会和谐,才能真正得到别人的认同。人与人是不可能一致的,不要以我为中心。

17、得意不忘形,失意不失态

身处顺境必须格外谨慎,否则容易乐极生悲。人生得意的时候容易忘形,一忘形就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于是恶念和恶行就会趁隙而入。身处逆境必须格外忍耐,否则容易早早夭折。人生失意的时候容易失态,一失态就不知道自己的未来,于是消极和绝望就会趁隙而入。笑看人生潮起潮落,守住自己的心。

18、人生应当欢乐有度

适当的娱乐活动能调节情绪,无休无止的欢乐却易转益为害。物极则反,数穷则变。“大凡快意处,即是多病处。”“棋可遣闲,易动心火”一味狂欢尽兴是肤浅的人生,换来的往往是痛苦的悔恨。尽兴有度是达观的人生。乐极生悲不局限于娱乐方面,涉及到人生的方方面面。欢乐与悲哀是伴生的,欢乐有度会使欢乐常伴。

19、多理性行事少意气用事

做事不能只凭自己的感情,做事更不能只凭自己的感觉,意气用事必有麻烦。有时自己的知觉是错的,事情并不是想象的这般简单,表象总是容易迷惑人心。理性做事不至于反复折腾,理性做事不会出现大的差错,理性做事才不会使自己后悔莫及。切记:凡事都不能太冲动!不能只跟着感觉走,多思考才能不后悔。

20、多理性行事少意气用事

做事不能只凭自己的感情,做事更不能只凭自己的感觉,意气用事必有麻烦。有时自己的知觉是错的,事情并不是想象的这般简单,表象总是容易迷惑人心。理性做事不至于反复折腾,理性做事不会出现大的差错,理性做事才不会使自己后悔莫及。切记:凡事都不能太冲动!不能只跟着感觉走,多思考才能不后悔。

#人生感悟##心情日记# https://t.cn/zR99iXd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真正的释怀:应该很多人看过琅琊榜,我特别喜欢里面萧景睿跟梅长苏的一段对话: "凡是人,总有取舍,你取了你认为重要的东西,舍弃了我,这只是你的选择而已。
  • 不得不说,薇诺娜特护霜是快速舒缓敏感的救星,特别是敏感肌又想刷酸的小伙伴(如我一样)那就更要用它!我这才了解到薇诺娜特护霜,使用一周后褪红了,皮肤状态也基本稳定
  • 没错,就是同一部小说,如果你看不明白,说明我乱套了,但为了叙事方便,更为了达到艺术效果,我不得不耍这个花招,以写《麦花雪白菜花稀》为名,行《梅子金黄杏子肥》之实
  • 虽然爱心虾滑做得很丑陋(无图版)但看得出这是他的最高水平了 (又菜又认真哈哈)回寝发现桌上多了个老鼠啃了一样的吐司我:是谁 啃了垃圾放我桌上Z&L&a
  • 如果你想深度游关西,住在这里,绝对没错!这家酒店的亮点一定是能看到明石海峡大桥的海景房了!
  • 可是这一本挺好看的,因为主要是在聊社会派的议题,并且也有前两篇的伏笔回收,男主的形象一下子就拔高了!从2016年夏天,如果没记错的话,应该是盛夏,七八月份,《新
  • [作揖][作揖][作揖][作揖]求求了,这架太持续了[生病]20230610碎碎念again1.人多真好啊,我觉得本国人多真的还挺好,主要体现在一些大型活动里,
  • 最近自觉可能真的是社恐属性,理由如下:1.去刷课,课上不愿遇到脸熟的人,即使遇到了理想态下也希望关系停留在点头之交,不想再深入关系,也不期待2.与他人交流这个事
  • 我喜欢春天的花,夏天的树,秋天的黄昏,冬天的雪,以及每天的你‎眼里是你,心里也是你,后来我的眼里就有了星星⭐⭐⭐⭐我希望如约而至的不止春天,还有你, .春风十里
  • 输入了n多照片后他把相册摆在客厅里,有我们刚认识时的照片,也有往年四处游玩的照片,还有我们回中国时拍的照片。来粤嵌有些日子了,自己也学到了一定的阶段了。
  • 6,烟熏火燎,不吃为好。6,烟熏火燎,不吃为好。
  • 这条微博以下内容在我草稿箱里躺了两年了 坚信会等到发出来的机会 还好瓜你没让我等太久 这次提前发 希望瓜和曼城带来一个与上次不同的完美故事结局早上在想我不是曼城
  • 行莫于恭敬,善莫于用心。 行莫于恭敬,善莫于用心。
  • 。。
  • 无主体叙事——常常不知道自己想拍些什么,拍的是什么玩意,拍的东西想表达着什么。有理论说它是象征主义建筑,我作为域外人不知道它在象征什么。
  • 2:、刘钰:擅长隐适美矫矫正处理各类简单复杂案例,拥有高度正畸审美,隐适美讲师,少有的多案例入选隐适美全球优.秀病例库医生;耐心负责;3、肖岚:四川大学华西口腔
  • 2020.9.1书于潜山*初吻文/山子影你仍然记得少年写的情书上滴落的几滴泪痕额头有了几道皱纹那是从雪湖的波纹捡来的为了留住挂在皱纹上的故事你删掉以往的所有回忆
  • 这个结果让陈先生大感意外,他本来以为是餐馆想占自己的便宜,可没想到现在还升级了,龙虾直接被海鲜店回收,餐馆当了中间商,而自己花活海鲜的钱,吃的是一只快死的龙虾,
  • #白鹿[超话]##向全世界安利白鹿# bl#奔跑吧白鹿# Day11:用三个词来形容白鹿已经是十一天了,阿妍说过她喜欢十一这个数字,所以我觉得应该是拿十一个词来
  • 来自光荣特库摩的游戏制作人铃木亮浩就提到了关于《真三国无双》的相关信息,他的2023年关键词为“新的飞跃”新年寄语中铃木亮浩表示:“虽然很遗憾今年没有《真三国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