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动态# 考索文献 汇成全史(三)——《金陵大报恩寺史料选辑》补寺史之缺

何孝荣

《金陵大报恩寺史料选辑》是笔者辑校的《折疑梵刹志》《金陵大报恩寺塔志》二部寺志以外的大报恩寺史料。

一、《金陵大报恩寺史料选辑》的辑校缘起

大报恩寺是南京以及中国古代佛教史上的一座重要寺院,一部大报恩寺史折射出南京史以及中国古代佛教史的兴衰荣辱光景。近年,随着大报恩寺遗址考古发掘工作的开展,尤其是大报恩寺遗址公园的建设开放,大报恩寺、琉璃塔逐渐引起更多人的兴趣和关注。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委托笔者在点校《折疑梵刹志》《金陵大报恩寺塔志》二部寺志以外,再辑录、点校二志未收录的,而能反映大报恩寺史上某个时代的基本面貌或跨时代的重要变革,或其对各个时代政治、宗教、社会、文化等的影响的史料,汇成《金陵大报恩寺史料选辑》,以补二志之遗漏,形成一套大报恩寺全史。

《金陵大报恩寺史料选辑》的编撰,始自2020年5月,笔者请博士生王顺以“报恩寺”对“中国基本古籍库”收录的1万种16万余卷的文献进行了全文检索。王顺利用南开大学图书馆中文数据库,不仅检索了“中国基本古籍库”,而且将检索范围扩展到“鼎秀古籍全文检索平台”“雕龙古籍全文数据库”等,共计辑录史料7万余字。11月,笔者再以“长干寺”“天禧寺”“报恩寺”为检索词,对“中国基本古籍库”、《文渊阁四库全书》、《四部丛刊》、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电子佛典集成》进行全文检索,辑录6万余字。后来,笔者发现还有“长干塔”“天禧塔”“报恩塔”可以检索,于是进行了第三轮辑录,再得2万余字。总计几轮检索、辑录,共得初步史料15万余字。应当说,中国史籍文献中大报恩寺史料基本上搜罗殆尽。

经过几轮全文检索、辑录的史料,其中不少重复,包括从不同数据库中辑录的相同史料(尽管我们辑录时已经尽力舍弃),及与《折疑梵刹志》《金陵大报恩寺塔志》收录的重复史料。2021年1月中旬,笔者尝试请博士生王顺、侯振龙、马季对辑录史料进行初步标点。月底,笔者开始全面系统的点校。在点校时,通过“查找”而删除重复。同时,由于各数据库收录文献多为今人文字录入,我们辑录后需由繁体字转换为简体字,导致不少文字错误。因此,笔者在点校时尽量保留重复史料中为《中国基本古籍库》收录者,因为这一数据库提供了“原据版本对照”,笔者得以利用各书原来版本对每条史料进行核校。另外一些史料,则利用了国家图书馆“中华古籍资源库”提供的原版本加以核校。还有一些史料,笔者手头收藏有其出处文献的影印本或点校本,也充分利用起来。因此,《金陵大报恩寺史料选辑》中的史籍文献史料,基本逐条(篇)核对了原书。而一些仅仅附带提及而实际与大报恩寺关涉不多的诗文等,则加以舍弃。另外,又辑录了大报恩寺的考古发掘史料和外国史料,终而集成这部《金陵大报恩寺史料选辑》。

二、《金陵大报恩寺史料选辑》的主要内容

《金陵大报恩寺史料选辑》体例基本借鉴《金陵大报恩寺塔志》,分为《寺院兴废》《高僧大德》《名家诗文》《逸闻杂记》《考古发掘史料》《外国史料》6个部分。各部分史料,大体按其所记述的事件、人物及诗文等产生或生活时间的先后排列。《寺院兴废》部分选取了佛教文献、地方文献、其他史部文献等的相关史料,展示自长干寺经天禧寺至大报恩寺的千余年兴衰史,其中如《涌幢小品》对嘉靖末大报恩寺火灾后状况、洪恩雪浪仪表和评论的记述,《嘉庆大清一统志》对清代大报恩寺修建及康熙帝和乾隆帝临幸的记述,以及各书对大报恩寺清末毁废的记述,均为《折疑梵刹志》《金陵大报恩寺塔志》未记或较少提及者,可补其缺失。

《折疑梵刹志》卷五《历代高僧传》《高僧传》已佚,《金陵大报恩寺塔志》卷六《寺僧》收录历代高僧名僧53人(其中有一些实为建初寺僧),除少数人以外,多仅列其名或号、封号,且不乏错误。《高僧大德》部分搜罗了高僧传、寺志、其他佛教文献、僧人文集,和史部、集部文献,共辑得晋朝至清朝大报恩寺36位高僧大德史料。其中,有对《金陵大报恩寺塔志》收录的一些高僧大德传记加以辑补者,包含晋朝竺法旷、释慧达(刘萨),南朝佉吒、僧伽跋摩、释昙颖、释法颖、释玄畅(元畅),元朝释法嵩、释广演、释志德(“佛光”)、释师禄(“僧禄”),明朝释守愚(“无极”)、释雪梅、释洪恩、释钦义,清朝释寂光(“三昧”)、释松影,计17人。同时,新增了一些《金陵大报恩寺塔志》未收录者,包含晋朝释昙翼、释慧休,南朝三藏、东阇梨、释玄辩,五代释元寂,宋朝释宗永,明朝释守仁、释绍宗、释一如、释明河、释照印、释广礼,居士殷迈、唐时,清朝释原济(石涛)、释石溪(髡残)、释性统、释普见,计19人。又附录近代江苏僧师范学堂释月霞、释谛闲、释式海3位师僧,因该学堂设于寺内三藏殿。这样,本书合计收录39位大报恩寺(长干寺、天禧寺)高僧大德,进一步展示了该寺历代僧众形象和寺史。

《名家诗文》部分,文包括序疏记、游记等文共16篇,如元朝释大序介绍了高僧法嵩,明朝曹学佺、邹迪光、钟惺、清朝释道忞之疏、记反映了明清时期大报恩寺修建情况,游记各文则叙写出历史上大报恩寺的壮丽雄伟图景,都是了解和研究大报恩寺史、中国佛教史的重要史料。作为千年名刹,大报恩寺的历代吟咏诗词不可胜数。《折疑梵刹志》卷五《前明御制诗》《国朝御制诗文》《前明各名人诗》《国朝诗余》均佚,《金陵大报恩寺塔志》卷八《集诗》收录南唐至清末诗(词)近120首。本书《名家诗文》部分则又辑录了宋朝至清朝诗(词)230余首,基本汇集了《折疑梵刹志》《金陵大报恩寺塔志》以外的历代所有与该寺相关的名家诗文,从中可窥见大报恩寺寺史及其在官员士绅文中、心中的形象和记忆。《逸闻杂记》选取佛教文献、史部文献、集部文献等中有关大报恩寺的逸闻杂事记述四十余条,不少生动有趣。如《续高僧传》关于长干寺阿育王像、宋朝《默记》关于李后主手书金字《心经》的记述,都塑造了唐宋时期长干寺、天禧寺的神异;明朝唐寅记述的寺僧修竹,周晖记述的寺僧永宁、真让、德清,谢肇淛记述的寺僧悟空,清高士奇记述的寺僧德基等,或贪淫凶恶,或持戒弘法,或神异高邈,都补充和丰富了寺僧形象;明朝谢肇淛记述的大报恩寺塔猕猴、蜘蛛,清朝徐岳记述的大报恩寺塔鲤鱼,也各有神异,流传于民间;而清朝袁枚记述的侯嘉翻酒醉题诗罗汉顶、寺僧房赁为举子寓所,甘熙记述的报恩寺陈百戏、说稗官者甚夥,则反映了大报恩寺在清代衰微以及日益世俗化的面貌。总之,这些逸闻杂记多别出心裁、生动有趣,为深入了解、研究寺史提供出许多有价值的史料。

《考古发掘史料》则择录20世纪40年代至“2007-2015年大报恩寺遗址考古发掘”的部分实物及其铭文。其中如1942年大报恩寺遗址三藏塔基发掘的宋代石函,其刻文印证了宋端拱元年(988)僧可政请来唐僧玄奘顶骨的史实;1960年镇江甘露寺铁塔塔基考古发掘得唐李德裕记及大石函盖题记,证明长干寺舍利曾移置建初寺及镇江甘露寺;2007-2015年大报恩寺遗址考古发掘石函、铁函、井栏等件,尤其是七宝阿育王塔,反映出北宋时期长干寺的状况,是中国出土的体积最大、工艺最复杂、制作最精美的阿育王塔,堪称世界阿育王塔之王;大报恩寺琉璃塔拱门则是根据1958年在南京中华门外窑岗村出土的大量琉璃构件复原而成,从复原件图片中仍可见大报恩寺的壮美和辉煌。

大报恩寺尤其是九级琉璃塔不仅为中国人称道,亦为外国人所惊叹。1655年出版的荷兰画家约翰·尼霍夫游记中描述了大报恩寺塔的雄伟壮观,约翰·尼霍夫并且赋诗赞誉“这骄傲的建筑堪比七大奇迹”,这或许是后人将大报恩寺传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出处。约翰·尼霍夫游记的出版引起欧洲人的注意和传述、引用,琉璃塔的故事传入西方,还被安徒生写进童话《天国花园》,琉璃塔样式在西方得到仿建。鸦片战争后,外国侵略军舰船至南京,侵略军官兵也往往会参观荒废的大报恩寺和寺塔,不少侵略军官兵还参与了对残存的大报恩寺塔的抢掠,这在一些他们的战记、报告、游记里留下了记载。20世纪初,一些日本研究者如内藤湖南、常盘大定等也先后来到南京,踏勘大报恩寺塔遗迹。《外国史料》部分选取了15世纪以来朝鲜、意大利、葡萄牙、荷兰、法国、德国、英国、丹麦、美国、日本等国人士有关大报恩寺、琉璃塔的记载,以见外国人眼中的大报恩寺、琉璃塔及其在国外的影响。

总之,《金陵大报恩寺史料选辑》辑录的是为《折疑梵刹志》《金陵大报恩寺塔志》二书未收录、而能反映南京大报恩寺史上某个时代的基本面貌或跨时代的重要变革,或其对各个时代政治、宗教、社会、文化等的影响的史料,时间上历经一千余年,空间上涉及亚洲、欧洲、美洲。它是对《折疑梵刹志》《金陵大报恩寺塔志》二书的补充,三者一起共同组成为一部大报恩寺全部史料书,成为一部南京大报恩寺全史。

“长干古寺矗浮图,庄严妙丽天下无”“塔上灯火终年点,塔下梵诵千人俱”(清代钱澄之《田间诗文集》诗集卷四《江上集·长干塔歌》,清康熙刻本)。大报恩寺塔虽然在清朝后期毁废成墟,但其作为南京历史上的千年名刹,以及“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明代张岱《陶庵梦忆》卷一《报恩塔》)的九级琉璃塔,雄丽壮观的景象早已刻在历史的书页中,印在人们的心底里。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审稿:李唐海
编辑:朱 鹏
审核:王达云
   窦予然
发布:梁 刚

#每日一道# 【我命在我不在天,道教修行是如何“得道成仙”的!】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以得道成仙为最终旨归,无论外丹术还是内丹术都只为了修道成仙。只有长生久视、成仙成真,才能标志着得道。道教因其追求长生不死的神仙思想而区别于世界上的其他宗教,故又被称为神仙道教。

“仙”在中国古代神话和宗教中认为是靠修炼得道而长生不死的人,或是能达到至高神界的人物。《说文》:“仙,人在山上貌,从人山。”《释名•释长幼》中有:“老而不死曰仙。仙,遷也,遷入山林也。故其制字,人旁作山也。”《说文》解释“僊”时又说:“僊,长生僊去,从人僊。”僊,本意用作动词,表示“轻舞飞升”之意。如《诗经•宾之初道》中有:“屡舞僊僊”。“仙”字,早期都写作“僊”。神仙的概念,最早追溯到《山海经》、《列仙传》等中的神话故事。

道家道教经典中也有对于神仙的描述。例如,《庄子》书中有很多关于神人、至人、真人、圣人的描述。《齐物论》说:“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大宗师》:“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后来道教的有关仙的思想可以说最早是继承于这些观念。例如,葛洪说:“列仙主人,盈乎竹素矣。”(《论仙》),“若谓世无仙人乎,然前哲所记,近将千人,皆有姓字及有施为本末,非虚言也。”(《对俗》)

“成仙”的追求自古有之,只不过道教将神仙之说理论化、宗教化并且实践化了。悬置道教“得道成仙”之现实是否可行不论,事实上道教的神仙观念和“得道成仙”的追求蕴含着丰富的生命美学的意蕴。这种美学意蕴体现在“逍遥”二字之上。体现在道得仙成的精神境界之逍遥、生死观念上的逍遥、追求成仙路径之逍遥。如此“逍遥”的美学意蕴对于现代社会中,异化、物化的个人来说,无疑具有着纯净心灵的作用。

一、 得道:精神之逍遥

中国人的国民性格中,有对自由自在境界追求的“逸”、“游”的性格。在飘逸、游弋、逃逸、出游的同时,也具有着寻找精神家园的“归”、“返”的性格。道家道教所提倡的“道”正满足了人们“出离”与“回归”二争力的融合。

老子所述的“无形大象”之道,“先天地生”而孕育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具有着“弱”、“柔”、“虚”、“静”、“冲”、“朴”等特点。道“惟恍惟惚”,无法用逻辑语言来形容,故在老庄那里“运用了大量的形而上下混然不分的‘大象’来投射出、引发出至道的意境。像‘冲’、‘虚’、‘谷’、‘水’、‘婴孩’、‘风’、‘山木’、‘解牛之刃’等等。”

而一旦把握了道、体道之后,便可以逍遥而无待。“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大宗师》)

而“道”不是一个高高悬起的神秘之物,道可以体现在任何人、事、物之中。“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庄子曰:‘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狶也,每下愈况。汝唯莫必,无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周遍咸三者,异名同实,其指一也。’”(《庄子•知北游》)

正因为“道”是周遍咸的,所以体道的“逍遥”不是厌世的或者是形而上的。也没有人能够在实在的意义上离世独立。如此体道的精神样态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睨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庄子•天下》人生的境域,无论悲苦喜乐,就是道的境域。没有什么形而上的终极,世间就是终极。如此之体道是真正意义上的逍遥。

这种周遍咸的道的观念进一步发展,成为了道教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观念。例如,葛洪说:“一人之身,一国之象也。胸腹之位,犹宫室也。四肢之列,犹郊境也。骨节之分,犹百官也。神犹君也,血犹臣也,气犹民也。故知治身,则能治国。”(《抱朴子内篇•对俗》再如,杜光庭曾说:“老君垂教,以清静为用,无为为宗,清静则国泰身安,无为则道成人化。”

二、 成仙:生死观念之逍遥

道教重视“生”,重“人”,重“肉体”。如:《太平经》说:“天地之性,万二千物,人命最重。”《无上秘要》卷五说:“天地万物,人为最贵也”、“夫人是有生最灵者也。”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说:“夫禀气含灵,唯人为贵。”葛洪的《抱朴子内篇》说:“有生最灵,莫过乎人。” 道教注重对人体生命的保养、“保精爱气啬神”。

《太平经》说:“人有一身,与精神常合并也。形者乃主死,精神者乃主生。常合即吉,去则凶。无精神则死,有精神则生。常合即为一,可以长存也。常患精神离散,不聚于身中,反令使随人念而游行也。故圣人教其守一,言当守一身也。念而不休,精神自来,莫不相应,百病自除,此即长生久视之符也。”(《太平经合校》卷一三七~一五三《太平经钞》壬部一九上) 追求肉体不死、羽化升仙,表现出道教企图达到对于生命的自主自控,即身成仙的逍遥自在。

一方面,道教非常重视肉体;另一方面,道教亦表现出在境界上对生死问题超越的“逍遥”。一般观点认为道教和道家的生死观是矛盾的。例如认为葛洪重肉体长生,而庄子就是对死置之度外。其实,葛洪是从修仙的迫切实践角度来谈生死、成仙。他怕人们不重视“生”,错过了即身成仙的机会,人唯一能够把握的就是生命。葛洪说:“天之大德曰生。生者,好物也。是以道家之所至秘而重者,莫过乎长生之方也。”(《抱朴子•勤求》)而庄子讲的是一种“亦可……亦可……”的境界。拥有一种“无待”、“无累”的境界,便亦可接受生,亦可接受死。“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庄子•大宗师》)“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

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庄子•齐物论》)在对待形神问题上,陶弘景也有“亦离亦合”的观点。陶弘景说:“凡质象所结,不过形神。形神合时,则是人是物;形神若离,则是灵是鬼。其非离非合,佛法所摄;亦离亦合,仙道所依。” 简单地说,佛教生死观的思维方式是“非……非……”的双遣方式,从缘起入手,让人体悟“空”,从而破我执、法执。道教的生死观讲究形神亦离亦合,亦可离亦可合。思维方式是“亦可……亦可……”、“方……方……”。讲究一种对肉体生命的自控自主,讲究修炼之方法,同时又对肉体生命并不执着,对得道成仙、长生不死的目标不存在“机心”,天然自然,随遇而安,逍遥自在。

其实,在道教修炼成仙的过程中,如果存在着对“生”执着的“机心”,就会存在着羁绊和束缚。“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庄子•天地》)当“生”成为一种束缚心灵的追求目标,人就“有累”、“有待”,心灵的世界就会背遮蔽。“富贵显严名利六者,勃志也。容动色理气意六者,谬心也。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去就取与知能六者,塞道也。”(《庚桑楚》)这样就达不到体道的逍遥自在,就一定不会“得道成仙”。只有超越时空、超越生死、物我两忘的“撄宁”之逍遥境界,才能成就最终的“得道成仙”。

三、 以何得道成仙:方法之逍遥

道教是一个非常重实践的宗教。要达到“得道成仙”,有许多的方法,如符箓、咒语、服食、房中、存神等等。然而只有到达方法上的超越与逍遥,从依技成仙转化为依艺成仙,才能真正得道成仙。

实践证明,存有机心的外丹服食等技术方法,不能解决得道成仙的问题。故道教非常重视内丹术,强调性命双修,重视内在精神涵养与外在炼形体和服食的结合。

在精神内养的方法上,《庄子》重视心斋、坐忘。“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庄子•人间世》)“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大宗师》)。

道教修炼中也重视这种“忘”、“斋”、“化”的内在精神涵养方式,如谭峭说:“道之委也,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生而万物所以塞也。道之用也,形化气,气化神,神化虚,虚明而万物所以通也。是以古圣人穷通塞之端,得造化之源,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虚实相通,是谓大同。”(《化书》)

“技”,只是纯粹的方法;忘掉“技”之后的“艺”,是融合了“道”的出神入化的“逍遥”。在《庄子•达生》中讲的“削木为鐻”的巧匠梓庆的故事,《庄子•田子方》中宋元君将画图的故事,以及《庄子•养神主》中著名的庖丁解牛的故事,讲的都是在如此心斋、坐忘、体道工夫之下,使得无论是雕刻、绘画甚或是解牛,都成为鬼斧神工的“艺”而非仅仅是“技”。“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庄子•大宗师》)

道教“得道成仙”正是在此多重“逍遥”的美学意蕴下,才真正具有了“我命在我不在天”的气魄。

文章来源:网络资料

《楞严经》第三卷【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第四十八段)#眼入虚妄#
【复次,阿难!云何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阿难!即彼目睛,瞪发劳者,兼目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明、暗二种妄尘,发见居中,吸此尘相,名为见性。此见离彼明、暗二尘,毕竟无体。如是,阿难!当知是见,非明暗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何以故?若从明来,暗即随灭,应非见暗;若从暗来,明即随灭,应无见明。若从根生,必无明、暗;如是见精,本无自性。若于空出,前瞻尘象,归当见根,又空自观,何关汝入?是故当知,眼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楞严经》是集“教、理、行、证”于一体的一部大经,其理严密、其法精要,堪称大乘佛法最杰出的代表。学懂了《楞严经》,不须再从教下学起,可直接进入实证。《楞严经》犹如一盏法海明灯,为正法修行人,指明方向,是一部外道学不进、邪魔最害怕的佛学宝典。能修学《楞严经》,即是修学如来正法,在修证上一定会是一天一个样、天天有进步。以上佛为我们开示了五阴皆幻,说明五阴不是因缘所生、也不属于自然的道理,很重要,认识清楚了,才能灭幻证真,树立起如来正知正见。
世尊接着为我们开示构成身心世界的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的道理,进一步说明六根如同五阴一样,都是如来藏因无明所生之幻相,不可执以为实,但可借幻修真。这篇讲的是眼根,眼根产生视觉。具有视觉的“眼”能见虚空日月、山河大地等一切物象,以能对一切物象而生眼识,故称为眼根。
佛接着说:阿难!什么叫“六入”,本来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呢”?“六入”:指的是六种体相、即: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意识;“入”指眼耳鼻舌身意有吸入尘境,即吸入色、声、香、味、触、法的功能和作用,故名六入、又名六根;六根又作六情,指六种感觉器官,或认识能力。眼是视根、耳是听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触根、意是念虑之根。六根构成身心世界:其中“眼耳鼻舌身”构成身世界、“意”构成心世界。
“如来藏”:又称为藏识、真如等。它具有常住、妙明、不动、周圆、神妙真如之性质。“常住”是不去不来、“不动”是不生不灭、“妙明”是寂而常照、“周圆”是周遍圆满,无所不包。如来藏又称为佛性、佛性即“如来藏”,众生皆有,法法平等,因此,正如世尊成道时所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皆能成佛、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只因妄想执着而未能证得。”如果我们能够按佛说的道理去做,放下一切妄想执着,那么,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成佛。
如来藏一词在释迦牟尼佛讲说大乘经典中就有开示,在《楞严经》、《楞伽经》、《大般涅槃经》、《大乘起信论》等诸多著作中都已广泛提及。后唯实宗将原始佛教一心六个识增至八个识,以第八识为生命的主体,通常称被无明所染的如来藏为阿赖耶识,此识为一切众生之本源。阿赖耶识与如来藏是第八识的一体两面,区别在于前者含无明、故属“识”;而后者不含无明、故属“智”。所以,如来藏又称为大圆镜智。
如来藏含藏宇宙一切善、恶、不善不恶等诸多“种子”,种子就是业因,有了因、就必有果;有了果、就必有因。因果形成的种子,寄存于如来藏中,如来藏犹如一个大仓库,具有“能藏”等诸多功能。当众生除尽一切无明,转识成智之时,如来藏即转变为“法身”,并因此而成就“大圆镜智”。
如来藏实为众生生命之本源,具妙真如的“空性”及“虚妄有”之性质。“空”意为不可言说,“虚妄有”指万物虽然非实,但却有形有相。这虚妄有依空性而生,空生有、有显空,如此形成空有不二之真理,与外道的神我永久是完全不同的。外道之大梵、神我皆认定是“自然”所生,与妙真如性不同。
如来藏体无生灭,众生轮回只是无明而生之虚妄有,这与外道“神我”参与轮回也不相同。我们见到的一切尘相都不是真“因缘”或“自然”生灭,而是如来藏的功用,由如来藏“如幻”而生、“如幻”而灭。其它的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一切相皆是如此。而“妙真如性”能生万法,其性能生一切妙有,故名“妙真如性”。
佛说:阿难!若人用眼睛看一样东西,时间看久了就会出现眼疲劳而发生眼花,名“瞪发劳者”。“瞪”是不眨眼的直视、“发”是发生、“劳”是疲劳。这种状况,称为“瞪发劳者”。这眼睛所产生的疲劳,会看到一些幻相,但都同是“菩提瞪发劳相”。“菩提”即如来藏。“瞪发”同前义、意为无明;“劳相”指的是因无明所生的一切妄相,这眼根和劳相都是如来藏因无明所生。


佛说:由于有光明和黑暗这两种妄相尘境,能识别光明和黑暗的“能见”,却不在光明这一边、也不在黑暗那一边,由此而发现这个“见”是居于中间,正因为它居于中间,所以能吸入光明和黑暗这两种相反的尘相,也就是即能看见光明、也能看见黑暗,这种状态称名“见性”,就是有见不同物象的能见性质,但不是明心见性的见性,这里一定要分清楚。
如果这个“见”离开了光明与黑暗这二种尘相,就失去了觉知性,就什么作用也没有了,因它毕竟无体,只是自性的一个功能,一旦离开自性,就没有自己单独的自性,没有单独自性的眼根就如同于没有。
佛说:是这样的,阿难!应当知道这个“见”,即不是从光明中来、也不是从黑暗中来、也不是从眼根出、也不是从虚空中生。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个“见”如果是从光明中来,黑暗随即就消失了,就应该看不见黑暗;如果是从黑暗中来,光明即当消失,就应该看不见光明,而事实是这个“见”既能见光明、也能见黑暗,那么说“见”是因光明或因黑暗而生就是不对的。
如果是从眼根生出,眼根是没有自性的,没有自性就一定不会有光明和黑暗这两种现象,因“见精”的本身也是没有自性的。这里说的“见精”指的是依附五蕴身的能见功能,没有自性的“见精”就会失去能见的功能,就看不见有明暗二种现象的产生。
如果是从虚空而生,那么眼前所看见的尘境现象,就应是虚空看见的,眼根也应归于虚空,眼根归于虚空后,也就没有眼根了。又如这虚空能自己观见的话,就不关眼根和能见的事了。
所以应当知道,这眼根和能所二见,是自性所生的一个幻有功能,那么眼根和能见的本身及所见的一切现象,一旦离开自性,都是空无所有的、都是虚妄不实的,这种虚幻本是如来藏因无明所生,不是因缘所生、也不属于自然,是本非因缘、非自然性的。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5日清明节气后,虽然能得到领导的认可和表扬,但也会有比较强的对手出现,此时千万不要轻言放弃,勇敢接受挑战,把困难化成动力必能有所收获。5日清明节气后,将步入“三
  • 市图书馆每天对人员、场馆、书籍进行日常清洁消杀,严格执行限流、扫“两码”进馆等常态化措施,全馆工作人员完成了至少一轮核酸检测,加固防疫屏障,守护好广大市民的安全
  • 换句话说,清朝的顺天府,拥有着高于地方府衙的行政特权,并且还能“直达圣听”而这种特权来源的根本,也是因为其管辖位置的特殊。顺天府尹的级别,清朝时规定得十分清楚,
  • 生辰中有庚金七杀代表着短暂情缘,正官才是你丈夫星,生辰中无正官,只有偏官,这一点也暗示着了你婚恋感情的不顺,七杀在原局多见,你身边从来不缺异性缘的追求,大部分都
  • #诗[超话]# 谁问过我 你有自由么 我反问说 是车厘子的自由么 谁问过我 你要自由么 我反问说 是指爱情的自由么 我不需有 车厘子那样的自由 追求车厘子
  • 6.我会一直陪着你 不是我想 是我会7.我肯定跟你走,没有船票我跟你游8.总之我不会让我家小孩的爱打水漂9.我不太温柔,但对于你,尽我所能。19.生活不如你意,
  • 取餐点的出现使得同学们的外卖变得干净有序了些,同时使得宿舍楼下的环境变得好了很多,对于学校来说既美化了校园,又方便了管理,所以学校愿意设立取餐点,但又不想花
  • (格式范例见p1,字不好看麻烦担待2333 以及,一定记得@ 我们)✍本周(11.22-11.29)的作业文素在p2,选用的同时可以自行删减一部分,也欢迎大家自
  • 随着四川浓香型白酒的崛起,董酒的市场份额受到冲击,曾经被圈粉的酒友也有一部分离它而去,给了董酒重重一击。只不过,相比“茅五泸”曾经强势领衔老八大名酒的董酒,如今
  • #上海疫情# April 2022 in Shanghai​上海疫情至今,陆续收到全国和海外小伙伴们的问候消息,被念叨说好久不发朋友圈,也不知道过得好不好。今
  • 啊刚刚看到小可爱那个老师了他还在穿西装哈哈好热的他真的很一本正经但又很搞笑 每天上课路上都是前面一群后面一群虽然我还有那么一点点在意我的形象哈哈睡了七个小时但是
  • ”他在你头顶落下一个吻,“那我陪你一起,十二点之前必须睡觉,嗯?我却是很害怕的,所以珞妮一说梦见奶奶,我就想应该带珞妮去拜墓,别是老太太不高兴了。
  • 静静的等待,耐心的守候;春天己经悄悄的来临,山花烂漫鸟语花香,那是人们心灵深处的渴望,而今已然不是梦想;我们已经迎来了人间春色,青青的草地,潺潺的流水;峭壁上的
  • 学院一场临时会议又让室友群躁动了起来 原本可以相处三年时光的大家 被疫情偷走了好多时间 不过话说回来 大家彼此会想念 又是因为那些被偷走的相处时间 我
  • 我看壬寅元旦起,有必要虔繪來自天竺的迦梨女神(天城梵字:काली)漢化版(元魏服飾)身有六臂,其中右持漢橫刀,左執病毒魔君奧米克戎(Omicorn) 首級;腳踏
  • 果余香休闲芒果干推荐指数:⭐️⭐️⭐️⭐️⭐️ 它们家的芒果干简直太好吃了,每次吃都吃不够,原汁原味且肉厚,吃了很多次了,想把美味分享给大家‼️ 一打开就闻到扑
  • 这还不够,第二年春天,汉武帝又派遣浞野侯赵破奴领两万骑兵出朔方。匈奴人的战马一般是在草原上自由放养,然而,经历了一冬的冻饿,战马都处于瘦饿的疲态之中。
  • #ChicBanana福利社# 【#恶意抢注青蛙公主等商标申请被驳回#】#1270件恶意抢注商标申请被驳回#国家知识产权局继2月14日依法打击恶意抢注“冰墩墩”
  •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有生之年幸好读到
  • 托kattun的福,我中二时期过得非常充实虽然我现在在arashi的坑里,但是我依然认为龟梨和也和赤西仁的和声可以和kinkikids二位爷的和声媲美!他们当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