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美食# 常熟是江南一方福地,古来唤作“虞城”,得名于境内一座“十里青山半入城”的虞山。

说起虞山,是绕不过兴福寺的,南朝出了一位“爱江山更爱佛祖”的“和尚皇帝”。上既有天子以身事佛,下亦不乏刺史舍宅为寺。

于是,兴福寺成了“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的江南名刹。很多年前,我从虞山北麓一路下行,石径幽长,寺前涧泉淙淙,林后幽鸟鸣啭,古柏森森,一抹黄墙掩映在烟岚环翠间;落红有声,禅院安静得很。

一股萦绕着泥土的山林气息与与古刹中浮漾着的梵音浑然一体,融入悠远静穆的空气中,传递着禅的灵性。一如唐朝诗人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诗中所述“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的模样。

游罢兴福寺,不吃上一碗本土蕈油面是引以为憾的。在虞山脚下、兴福寺隔壁,有一块被古树环绕的盆地,这是一个市井烟火气十足的露天茶馆,稀疏凌乱地摆着几十张四方桌和竹椅,两三人一桌摆龙门阵,一支烟、一杯茶,从茶米油盐聊到风花雪月,不经意间时光就从指缝中溜走了。

有人说“成都是一座泡在茶水中的城市”,若你来到常熟,便会被如火如荼的喝茶场面惊倒。常熟人喝茶,不似广东人那般注重茶点精致,叉烧包、虾饺……济济一堂,亦不及福建人喝功夫茶那般讲究茶道艺术,他们不讲究地点,不拘泥于场合,甚至连喝什么茶叶也无所谓,山林间、园林里、庭前屋后、街头巷尾……

一只热水瓶、一个玻璃杯、几钱茶叶,两三老友围坐,处处皆是茶馆。一杯茶,并不是常熟人的全部,一碗面,在常熟人心目中同样占有重要位置。常熟人的一天,是被一碗面叫醒的。

我找到了老字号面馆“望岳楼”,打量起价目牌,浇头花样倒是不少:大排、爆鱼、焖肉、素浇……与苏式汤面相差无几,价格在几块到十几块钱不等,唯独蕈油面,30元一碗,这个鹤立鸡群的价位,吸引了我的眼球,怀揣着十二分新鲜和好奇,咬咬牙点了一碗蕈油面。

蕈油面的“浇头”很简单,即采自虞山上的松树蕈,美食家李渔在《闲情偶寄》里夸赞此物:“求至鲜至美之物于笋之外,其惟蕈乎!”用蕈作“浇头”的面,鲜到眉毛也掉下来,因此,当地有“尝过松树蕈,三日不思荤”的说法。

说起“蕈”这种菌类,《吴菌谱》中记载“出于树者为蕈,生于地者为菌”,可见,只有从树底下长出来的菌物方有资格唤作“蕈”。虞山又称“乌目山”,因吴王直系先祖虞仲卒葬于此,遂更名“虞山”,帝王陵地,松柏成荫,密林的滋养造就了得天独厚的菌类生存环境,虞山上野生菌蕈诸如鸡枞菌、鸡脯蕈……林林总总约有几十种,其中,更为高级罕见的松树蕈,对环境要求几近苛刻,除了只生长在适宜温度、湿度的松柏混交针叶林地,还“嫌老爱嫩”专挑树龄短的“鲜肉”松底下扎根。每逢黄梅、初秋两季,山上的松树蕈才开始生长,一个个形似蘑菇,色呈淡棕,等过了季,顿消逝的无影无踪。

山里人凌晨两三点钟就要上山采蕈,趁露珠未干,把蕈采下来,当地人管采蕈叫“捉蕈”,或蕈与人参相似,长脚会跑,故有“捉”字一说,采摘之难,可见一斑,松树蕈稀少难觅,到底长在哪里,无迹可寻,须一处处仔细翻寻,而每个采蕈山人心里自有一张“藏宝图”。

野蕈这物什,或有毒性,在《如懿传》里,卫嬿婉为了让自己的儿子顺利登上大宝,便偷偷嘱咐心腹在皇后的儿子十二阿哥永璂的每日膳食中加上一道野蕈的配菜,吃了会上瘾、产生幻象,吃久毒素在五脏六腑累积蔓延至一定程度,便会不治身亡。

野蕈有毒无毒,全凭捉蕈人多年练就的一双慧眼,把刚采摘的新鲜松树蕈带回家,与鸡枞菌、鸡脯蕈……混合在一起制成蕈油,其味特别鲜香。

捉蕈难,制蕈油亦不易,刚采下的野蕈里有小虫子,须撕去表面一层膜衣,清洗干净,在盐水中浸泡三、四个钟头,用纯正的上等农家菜籽油熬制成“蕈油”。

先支起大铁锅,倒入菜油,煸炒出香,将姜块拍松后投入锅内,烧到锅内冒青烟时,放入八角、茴香等佐料,然后将蕈投入油锅爆炒,移旺火加酱油、盐、糖等调味烧煮到位,冷却后即成食用蕈油。用虞山特产松树蕈熬制的蕈油,才是常熟人认可的家乡味。

蕈油面端上桌,是苏式风格的红汤细面,一抹面条齐齐整整铺在碗里,宛若古代女子的发髻,汤内散布的棕色蕈块便是松树蕈了。

面要趁热吃,轻轻夹起面条,放至嘴边,吸溜一口越过舌尖,蕈油特有的鲜香在面条的热力作用下充溢喉舌,面条脱胎换骨般回味甘长,难怪小小一勺蕈油,把兴福寺素面推上江南“素面之王”的头把交椅。

再看野蕈,细细长长,口感紧实有嚼头,有点似嫩肉,又类野菌,咀嚼中还带着松树本身特有的丝丝芬芳。这素食、素味,倒也颇合本地人与世无争的性情。

在江南,一道美食背后大抵都有一个美丽的故事。近水楼台先得蕈,最早的时候,兴福寺僧人入山采摘食材,觅得此物,爆炒熬汤,做成素面浇头,供与僧人或招待香客食用。

清朝末年,曾先后担任同、光两朝帝师翁同龢在告老还乡后,经常去兴福寺与法灯大师谈经论禅,住持常以蕈油面款待,翁同龢吃过盛赞不已。

到了民国,在大都市呆闷了的宋庆龄、宋美龄两姐妹,去常熟乡下采风,游罢兴福寺,在寺外林中野炊,侍卫从庙里端出几道素食和蕈油面,吃刁了嘴的宋氏姐妹用过后,居然赞不绝口,“想不到一个小地方也有这么好吃的菜和面”。有了“第一夫人”打广告,兴福寺蕈油面自此名扬天下。

很多年后,我又记挂起了兴福寺一碗面,买了张常熟客运车票,下站台等公交之际,一对上了年纪的夫妇向我打探千年古刹兴福寺怎么走,闲聊之中,得知也是慕名远道而来一尝其鲜的,遂结伴而行。老地方依旧竹林落叶、鸟语花香,只是露天桌椅见缝插针,且座无虚席。

望岳楼修葺得焕然一新,蕈油面也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择了一棵百年老树下的座头,照旧点了一碗纯松树蕈油面,周遭都是端着面碗或埋头吃面的人,在一片“呲溜溜”吮面声响中,不分贵贱,无论贫富。

兴福寺恐怕自己连做梦也没有想到,一千多年前,一首唐诗,让它荣登“网红”之榜;一千多年后的今天,一碗素面,再度让它红遍江南。

《这碗面,何以成为红遍江南的“素面之王”》作者 / 申功晶

#三联美食# 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第十一回,黄蓉在长江边上偷了一只鸡,然后“将内脏洗剥干净,却不拔毛,用水和了一团泥裹住鸡外,生火烤了起来。烤得一会,泥中透出甜香,待得湿泥干透,剥去干泥,鸡毛随泥而落,鸡肉白嫩,浓香扑鼻”。

结果,这只刚出炉的叫花鸡引来了一个“粗手大脚,身上衣服东一块西一块的打满了补钉,手里拿着一根绿竹杖”的中年人。那便是丐帮的老大、打架高手、美酒和美食专家洪七公。

很快,这只叫花鸡被洪七公要去,成了他的腹中之物。作为回报,黄蓉的男朋友郭靖成了洪七公的徒弟,学会了降龙十八掌,人生从此开挂。

为这,有人专门写了篇文章盛赞这只叫花鸡的意义,“是金庸美食的第一招牌菜”,并借此夸赞金先生,“从这里面,你能看出来金庸的大本事。”

文章称,吃鸡在金庸这儿真的不是乱来的,“要画出洪七公的气质”。不过,在翻看民国时期的武侠小说后,会发现叫花鸡是个套路,如常备的道具一般,不像黄蓉的“好逑汤”和“二十四桥明月夜”那样新奇,并非金庸的创举;甚至,连洪七公这人物都有些脸谱化。

就像屠龙刀这样招牌式的兵器,在民国“北派五大家”之一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中就露过字号亮过相,金庸有大名鼎鼎的降龙十八掌,《蜀山剑侠传》中则有降龙八掌。洪七公所谓的九指神丐形象,也可能来自还珠楼主笔下的人物独手丐——两人手上都有残缺,并且一出场都是又吃肉又渴酒。另外,还珠楼主还编过京戏《酒丐》,后来让胡金铨改成了电影《大醉侠》。瞧这戏剧和影片的名称,就知道故事里的主角外形不羁,中意饮酒,喜欢找坏人打架。

会功夫、爱吃鸡的乞丐在武侠小说中早已有之。“北派五大家”中的朱贞木的名作《七杀碑》里,有个“蓬头光脚,一身破衣,两腿滋泥,左臂夹着一根短拐”的岷江龙头丐侠铁脚板,此人行侠仗义,说话常逗乐子,行走江湖时,“捉着几只无主的鸡鸭之类,他便哈哈一笑,施展他叫花的独有吃法,用黄泥一圈,便煨起神仙鸡来。”看看他这外形,这作派,活脱另一个洪七公。

像洪七公的人在民国武侠小说家的作品里并不少见,大概能凑上一桌。“北派五大家”中另一个小说家郑证因,他的代表作《鹰爪王》第一百零三回名为“偷鸡盗酒,侠丐成庖人”,说的是书中的铁笛丐侠在船中不告自取,吃了人家的五香鸡,喝了人家的花雕酒的故事。瞧瞧,在这些武侠小说家的眼中,叫花子就喜欢偷鸡和吃鸡,纵然他们顶着侠名,时常做除恶扬善的好事。

看民国小说家的东西,会发现武侠作品中一些神兵利器、功夫招式、门派规程及人物情节等,在金庸之前早罗列齐备,大有可观。金大侠见识领教罢后,有时拿来借用一二,大概也没有想太多。他能将原书中不起眼的器物和功夫再加演绎,增添新意,进而让更多的人知晓,这是他的本事,也可算作武侠一脉的传承,但在叫花鸡这里,并没有多少创新。

在一九二二年问世的著名小说《江湖奇侠传》的开篇文字中,年纪轻轻的柳迟已是背上驮七个讨米袋的丐帮的上层人物,熟练掌握了他们行当的偷鸡手法,并早黄蓉三十多年,向广大读者更详细地展示了叫花鸡的做法:“把鸡杀死;并不拔毛,只破开肚皮,去了肠杂,放下些椒盐、五香、酱油、白醋之类的东西,在鸡肚皮里面;拿线扎了起来,调和许多黄泥,将鸡连毛包糊了……寻些枯枝干叶,拣土松的地方,堀一个尺来大尺来深的洞;先把黄泥糊的母鸡,放在洞里;将枯枝干叶,纳满了一洞;取火点燃了,接连不断的添柴。是这么烧过了一个时辰,黄泥已烧得透心红了……剥去鸡上黄泥,鸡毛不用手捋,都跟黄泥掉下来了。”

柳迟的做法跟黄蓉的一对照,最大的区别是后者的鸡没有放作料,也就是说,黄蓉的叫花鸡连最基本的盐都没有放,若说它好吃,那这人真是饿得紧了。

你看,金庸在炮制这叫花鸡时,并没有特别关照,都忘了给它加点料。当然,这可能符合黄蓉当时的情形,她初来乍到,在长江边上的露天场所烤了这只鸡。人在江湖飘,年轻的她和郭靖随身并没有携带烹制食物的作料,吃这只鸡的时候,也没有伴以任何佐料,完全是鸡本来的味道。

一只没有添加任何作料的鸡,它的美味真的当得起美食界资深人士洪七公那样的点赞?小说中提到洪七公吃这叫花鸡时,是接过来就啃,自己并没撒一点调料,却说:“妙极,妙极,连我叫花祖宗,也整治不出这般了不起的叫花鸡。”要知道,洪七公后来在华山之巅吃炸蜈蚣时,可是炊具作料齐备,“从背囊中取出大大小小七八个铁盒来,盒中盛的是油盐酱醋之类”,“待蜈蚣炸得微黄,加上作料拌匀”……

《叫花鸡,金庸美食的第一招牌菜?》文 | 读者:南瓜邮递员

儿子车祸入院,父母变卖房产田地筹钱医治,儿子出院后却把父母告了,说父母贪了他的赔偿款。法庭上父亲大声说:跟我算钱?在医院你每天喝大骨汤,知道我们吃什么吗?你妈为了筹钱救你,挨家叩头借钱,叩了五十七天。你每天吃饺子,喝大骨汤,我们天天白菜辣椒油。天天为你端屎端尿,知道我们护理你多长时间吗?

梁继华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夫妻二人靠耕种为生,好不容易为两个儿子娶了媳妇,正盼望着好日子的来临。这一天突然来电话,大儿子梁月出车祸,被一农用车撞倒,生死不明。老两口赶到医院,看到病床上的儿子,被包扎得像一个粽子。夫妻二人心如刀割。

妻子姜丽敏跪下求医生:求你们救救我儿子。医生说:你儿子伤得够呛,就算治好,也可能是个植物人。姜丽敏哭着说:医生,只要他能活命,没了胳膊没了腿,只剩个身体,我也不怕,我能侍候他。

经过努力抢救,梁月的命是保住了,但后续的医疗费却大得很。本来两个儿子结婚,已经借了不少债,梁继华再没什么余钱拿得出来。只好把粮食变卖,家里的两个土坯房也贱卖了,才筹到一点点钱,但仍然不够。

医院在催钱,梁月的妻子在家照顾女儿,照顾梁月的任务就落在梁继华的身上。而姜丽敏为了向乡亲借钱,她每家每户地去叩头,一家一百几十,甚至十元八块的,一直叩了五十七天。

功夫不负有心人,梁月终于出院,胳膊和腿都镶着钢板,走路一拐一拐。虽然落下残疾,老两口已经心满意足,毕竟儿子活下来了。梁月出院后,梁继华认为不能全家都守着,家里有儿媳照顾可以了。毕竟,梁继华自己的房子没了,地也没了,便和老伴姜丽敏出外打工。

出门刚三天,儿子梁月打来电话,本以为他是关心问候,想不到是咒骂:你们是不是贪了我的赔偿款?如果不还,我要告你们!老两口一听,心中又气又冷,儿子竟然要告他们,老两口差点气死。

原来,当初梁月治病时,肇事司机赔了十万,农合支持两万多,还有借的钱,总共加起来有十四五万,但只花了八万多,还剩下五六万,但梁月看不到钱,认为父母拿了。想到自己残疾了,以后怎么生活,决定要父母拿出来。父母解释说,当初你和弟弟结婚,欠下的债,用这些钱还了。梁月不相信,父子只能对薄公堂。

法庭上,梁继华大声说:跟我算钱?我们护理你多长时间,你知道吗?我们吃什么,你知道吗?你妈妈挨家叩头借钱,叩了多少天,你知道吗?你妈叩了五十七天!知道你要补身子,你妈妈杀了一只鸡,我们舍不得吃,端到医院给你,我和你妈每天吃着白菜辣椒油,而你天天饺子大骨头汤。这些你知道吗?
听了父亲的话,在场的人都泪流满面,梁月也哽咽着说:爸,我错了,我撤诉。

完本以为,这是大团圆结局,想不想更大的灾难在后面。梁月由于腿有残疾,心理总是难受,便借酒消愁,每次喝完酒就骂母亲,酒一醒就认错:妈,我错,我不该骂你。两个月后,梁月的胳膊要动手术,没钱,又把父母告了。

法院门口,母亲一见到梁月,上前就给他一耳光,她要打醒这个不肖之子。梁月拿起拐反击,向着母亲捅过去,老梁要教训儿子,梁月拿起板砖反击。这一下,父子变成仇人。

看到这一家子矛盾如此之深,电视台特意想帮他们化解。节目中,梁月却高叫:我恨他们!恨梁继华,姜丽敏!我想杀他们!听到儿子这样说,姜丽敏当场气病,她的高血压,脑梗复发。

女儿梁杰看不过眼,便把父母接到城里,租了一间房给他们。出来了大半年,梁继华的外甥结婚,便想趁着回去参加婚礼,和儿子修复关系。可是转了半天,还是不敢去儿子家,只能住在小舅子家中。晚上十点,儿子来电,让他们回家看看孙女。姜丽敏也确实想见孙女,便去了。

可是儿媳不让见,说孩子不在家。原来,儿媳是痛恨婆婆骂过梁月,说他断子绝孙。姜丽敏说:那都是你们惹恼我,我才说的!见不到孙女,我就不见。说完掉头就走。大姐梁杰,听说弟弟竟然打母亲,她找上门要教训梁月。想不到梁月从被窝拿出一把菜刀,众人奋力抢下,这才避免灾难。

看到儿子这样,梁继华夫妻的确死心了,继续在女儿租的房子住着。但时间一长,老两口呆不下去了,城里连一个唠嗑的都没有,而且女儿也不富裕,总麻烦也不好。眼看过年了,农村的风俗,父母都是跟儿子过的,两人打算回老家。女儿说:回去跟你儿子?让他砍死你们?你们一走,我以后不管了。

叶落总要归根,梁继华夫妻二人,还是想回家过年。他们回到老家,先在一个亲戚家中住下。想到大冷天,儿子腿脚不便,不知道有没有取暖的柴火,便捡了一车柴火,让邻居帮送去。用一车柴火试探儿子的心思,看愿不愿让他们回家过年。
邻居把柴火送上门,梁月在院子门口挡住:拉回去,拉回去!

除夕夜,梁继华和姜丽敏,等不来儿子的电话,更等不到一只饺子。冬天来临了,春天自然就不远了,但这两个老人的春天,到底在哪里?

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恩什么情是还不了的,除了父母之恩父母之情!

没有人敢说,能把父母的恩情还清!

百行孝为先,檐前滴水代代现!你怎么对待父母,子女就会怎么对待你!(生活为你绽放)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如何有建设性地应对,内心的冲突和拧巴? 致敬卡伦.霍妮,《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读书会,面向精神分析流派咨询师,招募共读者[OK]欢迎同侪来撩 读书会时间:
  • PSEUDO POEMS S/S 2021 LOOKBOOK S/S 2021系列灵感源来自于美国作家Crispin Sartwell所著的美学随笔《美的六种
  • 假期的第一天,和家人去湾里呼吸新鲜空气,山上比山下温度低好几度,加上天气烟雨蒙蒙,而婆婆显然没穿够衣服,手都是冷的,唱唱歌便乘机唠唠叨叨他妈,一举“报复”平时被
  • 【中韩双语新闻】韩15家企业截止2030年将投入43万亿韩元实现氢能社会转型 / 현대차·포스코 등 15개 기업 ‘수소 동맹’ 결성...2030년까지 4
  • #A股创世纪万点大牛市# 持有片仔癀12年 大赚超60倍 事实上,A股从来不乏各路“英雄”的传奇故事,牛散常常凭借其敏锐的市场嗅觉精准潜伏,押中市场的牛股。如
  • hello 在搜林墨吗? 是那个舞台次次封神的林墨吗? 是那个《lover boy 88》yyds的林墨吗? 是那个《峰顶》rap别具一格的林墨吗? 是那个《下
  • 故事一则:昨天经理让我去陪一个客户吃饭,说是公司的大客户,一定要好好招待,我专门在星级酒店订了一个包间,可这顿饭还没吃完,我就把一杯白酒泼在了他的脸上。 经理
  • 人的一生好像从开始就被注定好了一样,但,又像未被注定。 很多人和事,兜兜转转有来有走,但很多时候不管转多少⭕,还是走向好像被提前注定的那条道路上。 谢谢走到现
  • 说起线下机,大家最深的印象应该就是所谓的“低配高价”,没有性价比 但是线下机也有性价比机子不重视的手感,设计和自拍,你觉得一款手机性价比高很吸引你,难道别
  • 何润东在横店拍戏,身材健壮古装造型惹眼,45岁像个小伙子一样 随着岁月的流逝,每个人都想要永驻青春,留着年轻时候的帅气或靓丽,只是时光并不会停住它一往无前的脚步
  • #娱乐影像力# 央视中秋晚会变化好大!主持人庞晓戈换成李丹,康辉撒贝宁成嘉宾。 9月18日,央视中秋晚会节目单曝光。因与往年相比有着较大变化,引发了网友的热议
  • 志在天下的孙权,却因为目光短浅,错过了唯一能够夺取天下的机会! 我们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对东吴没有什么好印象。尤其是它私自败盟,白衣渡江偷袭荆州,擒杀了关羽
  • #电视剧余生请多指教[超话]# 顾魏顾医生 今天是你的生日 而你是谁呢 是我弟弟很羡慕的一个人 他说他羡慕你的一切 我听后眼眶却红了 你的一切是那么简单平凡
  • #滨海微服务# 滨海新区今天夜间多云转阴,东南风转西南风2-3级,明天白天阴有小雨,北风转东北风3-4级,气温19/24度.[浪]滨海新区今日看点→→→①天津国
  • 遠く離れていても、この優雅な月明かりの美しさを分かち合える私達の長い人生を願っています。 (为了发朋友圈专门去查的[嘿哈]就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
  • 最近一个月,我发现老公特别在意他的手机,总会时不时的翻开看一眼。网上那么多消息,不是看一下就能看完的。我感觉他是在等什么人的消息。果然不久我就找到了蛛丝马迹。
  • #带着微博去旅行[超话]# 在遥远的森林里,住着一只会魔法的小精灵‍♂️,他的名字叫MOMA。调皮的森精灵偷取了魔小玛的魔法权杖,用它喷洒出的神奇药水滋养着森
  • 明天和意外谁也无法预知,欢喜和悲伤不知会落在谁家。同学的朋友圈发了一对老人的金婚纪念庆典,看着他们笑语晏晏的喜庆模样,那应该就是生活最美好的一种样子吧,我想我也
  • 她问我,你确定好了吗?能放下吗?可以忘记吗?如果有一天她有事回来找你,你会不问不闻吗?确定不会再为她而心情和情绪有那么一点点变化吗?十年了,爱你早就回来了,有几
  • 一天很短,短到来不及拥抱清晨,就已经手握黄昏。 一年很短,短得来不及细品春红夏绿,就要打点素裹秋霜。 一生很短,短得来不及享用美好年华,就已经要身处迟暮。 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