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上的今天——12月16日】1943年12月16日 毛泽东和彭德怀致电邓小平分析目前国际形势及对中国时局的影响
1943年12月16日,毛泽东和彭德怀致电邓小平。电报分析目前国际形势及对中国时局的影响,指出:太平洋战争两年,中日战争六年余,日本实力仍相当强大,且据太平洋之险,英、美反攻非易事。反之,国民党机构腐化,特务横行,在长期战略相持阶段中,力量未见增长,反而减弱。开罗会议打击了日本诱降(但未最后放弃),堵塞了蒋介石寻求妥协之门,给与澎湖、台湾、满洲支票,可能招致日寇正面进攻之祸。德黑兰会议肯定开辟欧陆第二战场,与蒋希望快在太平洋反攻相违背。故蒋此次由开罗飞返重庆,不及前次废约之大吹大擂、兴高采烈了。时局于抗日、革命是极为有利的,但困难仍在增加(如开罗会议可能促使日本财阀间、军阀间各派别之矛盾减少,而较前更妥协团结,坚持持久战争等),特别处于敌后之华北须有充分准备,再坚持三五年,防止在德黑兰、开罗会议及苏联不断胜利下,引起轻敌,放松长期准备。

1945年12月16日 周恩来率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到达重庆准备出席政治协商会议
1945年12月16日,周恩来率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到达重庆,准备出席政治协商会议。
12月27日,中共代表团向国民党政府代表提交一份书面建议,要求无条件停战,以利于政治协商会议的进行。这个建议立即得到各民主党派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国民党政府由于全面内战的准备尚未就绪,并由于苏、美、英对中国问题的态度,不得不表示同意谈判停战问题。
1946年1月5日,国共双方代表初步达成停止国内军事冲突的协议,约定双方军队应就各自位置上停止一切军事行动,但有一些停战的关键问题仍未解决。
1月10日,中共代表同国民党政府代表正式签订停战协定。同日,双方下达于1月13日午夜生效的停战令。

1949年12月16日 毛泽东访问苏联
1949年12月16日,中午12时,中共中央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抵达莫斯科,开始了他对苏联的第一次访问。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国百余年来的屈辱外交的历史。按照中国共产党的外交政策原则,新中国旗帜鲜明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和平民主阵营一边,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12月16号,斯大林在克里姆林宫会见了毛泽东,并与毛泽东举行了正式会谈。当时,中国政府既要争取苏联对新中国的支持和援助,又要面对双方之间的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如何处理中苏关系,难度很大。双方就一系列重大问题交换了意见。

1949年12月16日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会议通过《大行政区人民政府委员会组织通则》
1949年12月16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十一次政务会议通过《大行政区人民政府委员会组织通则》。
为保证中央政令的统一和有力贯彻执行,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在全国成立东北、华北、中南、西北、西南五个大行政区,任命高岗为东北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任命饶漱石、林彪、彭德怀、刘伯承分别为华东、中南、西北、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
各大行政区人民政府委员会是各该区所辖省(市)高一级的地方政权机关,并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领导地方政府工作的代表机关;凡军事工作已经结束,土地改革已经彻底实现,各界人民已有充分组织的大行政区,即应实行普选,召开大行政区的人民代表大会,正式选举大行政区的人民政府委员会。
在大行政区人民政府委员会成立后,军政委员会即宣告结束。

1953年12月16日 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
1953年12月16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决议》总结了办社的经验,进一步指明引导个体农民经过具有社会主义萌芽的互助组,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社,再到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社,这是党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正确道路;指出发展农业合作化,无论何时何地,都必须根据农民自愿这一个根本的原则。在此指引下,农业生产合作社从试办时期开始进入发展时期。
在决议的指引下,农业生产合作社从试办时期开始进入发展时期。到1954年春,合作社发展到九万多个,生产普遍增长,表现了明显的优越性。

1957年12月16日 朱德在中华全国手工业合作社第一次社员代表大会发表讲话
1957年12月16日,朱德在中华全国手工业合作社第一次社员代表大会上作题为《发展手工业生产,满足人民需要》的讲话,指出:手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一个重要的地位, 手工业不仅过去和现在,而且在今后长时期中,都将是国营工业不可缺少的助手;必须贯彻执行民主办社和“又多、又快、又好、又省”地发展合作社生产的勤俭办社原则,积极地发展对于国计民生有利和有广大的国外市场的手工业;现有的手工业合作社,还担负有协助政府团结、教育和改造个体手工业户的任务;手工业是地方工业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已经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的近两千万的集体手工业劳动者,是我国六亿四千万人所组成的社会主义建设大军的一支重要的方面军,是完成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一个重要的力量。

1963年12月16日毛泽东强调科学技术在提高生产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1963年12月16日,毛泽东在听取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科委主任聂荣臻关于十年科学技术规划问题的汇报时,强调了科学技术在提高生产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他在插话中指出: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过去我们打的是上层建筑的仗,是建立人民政权、人民军队。建立这些上层建筑干什么呢?就是要搞生产。搞上层建筑、搞生产关系的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现在生产关系是改变了,就要提高生产力。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他还指出:科学研究有实用的,还有理论的。要加强理论研究,要有专人搞,不搞理论是不行的。要培养一批懂得理论的人才,也可以从工人农民中间来培养。

1963年12月16日 罗荣桓元帅逝世
1963年12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罗荣桓在北京逝世,终年61岁。
罗荣桓于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1939年起,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政委,第一军团江西区和第八军团政治部主任。在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
解放后,历任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军委副主席、总政治部主任和总干部部长。第一届和第二届全国人大会上,当选为副委员长,同时被任命为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

1967年12月16日 中共中央、中央文革小组发出《关于进行修改党纲党章工作的通知》
1967年12月16日,中共中央、中央文革小组发出《关于进行修改党纲党章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参照上海市革命委员会开展群众性修改党纲党章运动的经验,组织党纲党章修改小组组织群众性的讨论,提出关于修改党纲党章的方案。

1971年12月16日至翌年2月12日 全国计划会议在北京举行
1971年12月16日至翌年2月12日,全国计划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次计划会议提出批林要联系经济战线的实际批判林彪一伙鼓吹的“空头政治”,解决他们干扰破坏造成的恶果问题。
会前,周恩来在12月5日听取国家计委汇报会议情况时指出,现在我们的企业管理乱得很,要整顿。随后,国务院主持起草了《一九七二年全国计划会议纪要》,提出了若干整顿的措施,其中包括加强统一计划,整顿企业管理,落实党对干部、工人和技术人员的政策,坚持又红又专,反对“空头政治”,反对无政府主义等等。在企业的管理上,明确规定企业要恢复和健全岗位责任制、考勤制度、技术操作规程、质量检验制度等七项制度;企业要抓产量、品种、质量、原材料、燃料、动力消耗、劳动生产率等七项指标。
这个会议纪要经周恩来主持讨论定稿后,国务院领导提请中央批转下发。张春桥极为不满,借口“文件长了,不好发”。他还反对批“空头政治”,声称批“空头政治”就是批“文化大革命”,否定了这份文件。
在这次全国计划会议期间,周恩来发现了由于“1970年大膨胀”所造成的“三个突破”问题,他在会上指出:职工人数突破了五千万人,工资支出突破了三百亿元,粮食销量突破了八百亿斤,这三个突破对国民经济各方面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不注意解决,就会犯错误。

1971年12月16日 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分配问题的指示
1971年12月16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分配问题的指示。
针对当时农村在极左思潮影响下,普遍存在分配不兑现,劳动计酬上的平均主义等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的状况,要求各地不要硬搬照套大寨的管理办法,要从实际出发。总结当地好的经验,坚持那些为群众所欢迎的简便易行的办法;强调农业要全面发展,不能把党的政策允许的多种经营当作资本主义去批判;规定了有利于集体增产个人增收、减轻农民负担和使分配兑现的一些具体政策。
这个指示受到农村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欢迎。

1978年12月16日 中美两国政府分别在北京和华盛顿同时发表联合公报
1978年12月16日,中美两国政府分别在北京和华盛顿同时发表联合公报,决定自1979年1月1日起两国建立外交关系。联合公报重申1972年上海公报中双方一致同意的各项原则,再次强调,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建交当日,美国政府宣布,与台湾断交,终止美台“共同防御条约”,从台湾撤出美国军队。
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结束了中美两国长达30年之久的不正常状态,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建立了外交关系,促进了中美两国关系的改善与经贸等领域的合作与发展,同时也有力地反对了霸权主义。但是在这次谈判中,有些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美国希望中国只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中国则强调解决台湾问题的方式是中国的内政,不容他人干涉。最后双方就此各自发表一个声明。这些悬而未决的问题表明,尽管中美达成建交协议,美国却没有完全放弃它干涉中国内政的图谋。1979年4月10日,美国总统卡特就签署了由美国国会众、参两院通过的《与台湾关系法》,这是违反中美两国建交公报原则、干涉中国内政的立法,给中美两国随后在两国关系和台湾问题上留下了隐患。

1978年12月16日 中共中央转发中央组织部《关于“六十一人案件”的调查报告》
1978年12月16日,中共中央转发中央组织部《关于“六十一人案件”的调查报告》,郑重宣布,把薄一波等六十一人定为“叛徒集团”是不正确的,为这一错案平反。
此前的6月25日,邓小平在一份关于所谓“六十一人叛徒集团”案的申诉材料上批示:“这个问题总得处理才行,这也是一个实事求是的问题”。

1980年12月16日至25日 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
1980年12月16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主要讨论经济形势和经济调整问题。
陈云在会上作了题为《经济形势与经验教训》的讲话。陈云在讲话中强调:我们要改革,但步子要稳;好事要做,又要量力而行;对实现四个现代化,决不要再作不切实际的预言;开国以来经济建设方面的主要错误是“左”的错误;目前的调整意味着某些方面的后退,而且要退够,不要害怕这个清醒的健康的调整。陈云还强调,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制度化,仍然是我们在干部政策上的大方针。
12月25日,邓小平作《贯彻调整方针,改善党的工作,保证安定团结》的讲话,强调经济调整是件大事,如果不调整,四化建设就不可能顺利进行;为保证调整的顺利进行,必须坚定不移地执行三中全会以来一切行之有效的方针、政策、措施,继续把经济搞活,执行对外开放政策;改善党的领导,最主要的,就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要有步骤地和稳妥地实行干部离休、退休制度,废除实际上存在的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继续巩固还是遭到破坏,是这次调整成败的关键。

1987年12月16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并原则同意关于党中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
1987年12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全体会议讨论并原则同意关于党中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
会议决定:党中央机构改革方案由中央书记处组织实施;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由国务院组织实施。

1991年12月16日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在北京成立
1991年12月16日,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在北京成立。这是一个以促进海峡两岸交往,实现祖国统一为宗旨的民间组织。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章程》有关条款规定,为实现协会宗旨,协会将致力于加强同赞成本会宗旨的社会团体和各界人士的联系与合作;协助有关方面促进海峡两岸各项交往和交流;协助有关方面处理海峡两岸同胞交往中的问题,维护两岸同胞的正当权益。
协会还可接受有关方面委托,与台湾有关部门和授权团体、人士商谈两岸交往中的有关问题,并可签订协议性文件。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网、人民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安史之乱前不久。李白于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怀着远大的政治理想来到长安,任职于翰林院。天宝三年(744年),因被谗言击中而离开朝廷,内心十分愤慨地重新开始了漫游生活。大约是在天宝十二载(753年)的秋天,李白来到宣州,客居宣州不久,他的一位故人李云行至此,很快又要离开,李白陪他登谢朓楼,设宴送行。李白要送行的李云,又名李华(此诗《文苑英华》题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是当时著名的古文家,任秘书省校书郎,专门负责校对图书。李白称他为叔,但并非族亲关系。天宝十一载(752年)李云任监察御史。独孤及《检校尚书吏部员外郎赵郡李公中集序》中记载:“(天宝)十一年拜监察御史。会权臣窃柄,贪猾当路,公入司方书,出按二千石,持斧所向,列郡为肃。”可见李云为官的刚直、清正和不畏权贵。这首诗是在李云行至宣城与李白相遇并同登谢朓楼时,李白为之饯行而作。



秋,以她成熟稳健的姿态和我们作别,秋风吹过,黄叶飘飘,一湖的褶皱掀起记忆之底的往事。站立秋的深处将心灵释放。微闭颤幽的眸,感受秋风的粗矿和豪放,感受秋色的温柔和婉约。不曾有酒兴,但偶有烦忧站高楼的酣畅。

长风送秋雁,酒兴酣高楼。这是何等的豪放与天真!然而,正是这种豪放与天真的和谐统一,抒发了诗人对高洁理想境界的向往追求。这两句笔酣墨饱,淋漓尽致,把面对“长风万里送秋雁”的境界所激起的昂扬情绪推向最高潮,仿佛现实中一切黑暗污浊都已一扫而光,心头的一切烦忧都已丢到了九霄云外。
  然而诗人的精神尽管可以在幻想中遨游驰骋,诗人的身体却始终被羁束在污浊的现实之中。现实中并不存在“长风万里送秋雁”这种可以自由飞翔的天地,他所看到的只是“夷羊满中野,菉葹盈高门这种可憎的局面。因此,当他从幻想中回到现实里,就更强烈地感到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不可调和,更加重了内心的烦忧苦闷。“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这一落千丈的又一大转折,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必然出现的。“抽刀断水水更流”的比喻是奇特而富于独创性的,同时又是自然贴切而富于生活气息的。谢朓楼前,就是终年长流的宛溪水,不尽的流水与无穷的烦忧之间本就极易产生联想,因而很自然地由排遣烦忧的强烈愿望中引发出“抽刀断水”的意念。由于比喻和眼前景的联系密切,从而使它多少具有“兴”的意味,读来便感到自然天成。尽管内心的苦闷无法排遣,但“抽刀断水”这个细节却生动地显示出诗人力图摆脱精神苦闷的要求,这就和沉溺于苦闷而不能自拔者有明显区别。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的进步理想与黑暗现实的矛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无法解决的,因此,他总是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中,而且只能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这结论当然不免有些消极,甚至包含着逃避现实的成分。但历史与他所代表的社会阶层都规定了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
  李白的可贵之处在于,尽管他精神上经受着苦闷的重压,但并没有因此放弃对进步理想的追求。诗中仍然贯注豪迈慷慨的情怀。“长风”二句,“俱怀”二句,更象是在悲怆的乐曲中奏出高昂乐观的音调,在黑暗的云层中露出灿烂明丽的霞光。“抽刀”二句,也在抒写强烈苦闷的同时表现出倔强的性格。因此,整首诗给人的感觉不是阴郁绝望,而是忧愤苦闷中显现出豪迈雄放的气概。这说明诗人既不屈服于环境的压抑,也不屈服于内心的重压。
  思想感情的瞬息万变,波澜迭起,和艺术结构的腾挪跌宕,跳跃发展,在这首诗里被完美地统一起来了。诗一开头就平地突起波澜,揭示出郁积已久的强烈精神苦闷;紧接着却完全撇开“烦忧”,放眼万里秋空,从“酣高楼”的豪兴到“揽明月”的壮举,扶摇直上九霄,然后却又迅即从九霄跌入苦闷的深渊。直起直落,大开大合,没有任何承转过渡的痕迹。这种起落无端、断续无迹的结构,最适宜于表现诗人因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而产生的急遽变化的感情。
  自然与豪放和谐结合的语言风格,在这首诗里也表现得相当突出。必须有李白那样阔大的胸襟抱负、豪放坦率的性格,又有高度驾驭语言的能力,才能达到豪放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这首诗开头两句,简直象散文的语言,但其间却流注着豪放健举的气势。“长风”二句,境界壮阔,气概豪放,语言则高华明朗,仿佛脱口而出。这种自然豪放的语言风格,也是这首诗虽极写烦忧苦闷,却并不阴郁低沉的一个原因。

【天人合一,南朝文人的“山居”生活】经先秦两汉的漫长发展,到了魏晋六朝,自然山水逐渐进入到文人墨客的笔下,成为兼具物质性和人文性的审美对象,并深刻影响了文士的生活方式。在南朝时期,“山居”成为当时颇为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这不仅与南方不断得到开发有关,也反映了南朝文人亲近自然山水、追求个性独立的审美观念的新变。#每天读国学#

据史料记载,南朝百余年间,文人“山居”生活大致有以下三种类型:一是较为纯粹的遁世隐逸。如南齐的褚伯玉“少有隐操,寡嗜欲。……居瀑布山。性耐寒暑,时人比之王仲都。在山三十余年,隔绝人物。”(《南齐书·褚伯玉传》)其“山居”生活以离群索居为特点;二是年老之后退隐“山居”。如萧梁时期的王规,晚年“辞疾不拜,于钟山宋煕寺筑室居焉”,是一种看透宦海浮沉后的超然选择;三是以“山居”而兼讲学和游山玩水,最具普遍性。如沈麟士曾“隐居余干吴差山,讲经教授,从学士数十百人,各营屋宇,依止其侧”(《南史·沈麟士传》);顾欢“隐遁不仕,于剡天台山开馆聚徒,受业者常近百人……晚节服食,不与人通。每旦出户,山鸟集其掌取食”(《南齐书·顾欢传》)。这两人的“山居”生活,实际兼有避世和授徒讲学的双重性质。

《梁书·何胤传》中记载,何胤先后在东山、若邪山及秦望山隐居,也是以讲授儒学为主。沈德威在梁太清末年“遁于天目山,筑室以居,虽处乱离,而笃学无倦,遂治经业”(《陈书·沈德威传》)。张讥“性恬静,不求荣利,常慕闲逸,所居宅营山池,植花果,讲《周易》《老》《庄》而教授焉”(《陈书·张讥传》)。

南朝文人的“山居”生活,在文学中也有生动的表现。谢灵运即是代表人物之一,他在继承祖业的基础上,“并有故宅及墅,遂移籍会稽,修营别业,傍山带江,尽幽居之美。与隐士王弘之、孔淳之等纵放为娱,有终焉之志。”(《宋书·谢灵运传》)在谢灵运看来,“山居”是一种具有悠久传统的生活方式,他的《山居赋》以始宁墅为蓝本,从上古穴居一路说到当时的文人山居,旁征博引,纵横捭阖,不仅细致描绘了自己始宁墅的内外设置,写到了山中的亭台楼榭,山川形胜,飞禽走兽,花草树木,重点表现了山居“有异乎市廛”的生活情趣,而且结合抒发了自己的思古幽情和“心放俗外”的隐逸情怀。

南朝时期另一位深入描绘“山居”生活的著名文人,是齐梁时代的刘峻,其代表作品有《东阳金华山栖志》《始居山营室诗》等。与谢灵运对“始宁墅”穷形尽相的描摹相比,刘峻则重在表现“山居”生活的人文特性。他本来是安成康王萧秀的幕僚,后来“复以疾去,因游东阳紫岩山,筑室居焉,为《山栖志》,其文甚美。”《东阳金华山栖志》以自己隐居金华山十余年的生活为基础,特别是以所居山舍为中心,采取移步换景式的全景描述,把从山麓抵达自己山居之所的过程完全呈现出来,辅之以介绍金华山的诸多文化景观,可谓是一幅精彩细致的金华山名胜导游图。

另外,此文也可与其《始居山营室诗》一诗对读,更能看出刘峻对山居生活的精心安排,其山居之所“凿户窥嶕峣,开轩望崭崱”,选择了开阔平整之处,既适合建造面积可观的房宇,满足基本生活的需要,又方便广招生徒讲学。可见其生活属于前文所述的第三种“山居”类型。

《梁书》刘峻本传曾记载“峻居东阳,吴、会人士多从其学”。追随其问学者有官员、士人、道士和僧侣等,不一而足。这说明刘峻的“山居”之所已演化成儒释道学术文化交流之地。而其居所周围则是“激水檐前溜,修竹堂阴植。香风鸣紫莺,高梧巢绿翼。泉脉洞杳杳,流波下不极。”(《始居山营室诗》)。茂林修竹,潺潺流水,飞禽翔集,幽雅的环境显示出田园诗意般的生活情趣,也体现了刘峻作为主人对居所安排的良苦用心。《山栖志》中的描述与此大致相似:“寺观前皆植修竹,檀栾萧飋,被陵缘阜。竹外则有良田,区畛通接。山泉膏液,郁润肥腴。”这种诗情画意的美丽图景与上述之多元文化融汇的特征可算是相得益彰,南朝文人“山居”生活的丰富多彩,于此可见一斑。

这种融自然性、人文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山居”生活,在南朝文士中不仅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风气,而且深刻影响了当时文人的生活理念,即在日常生活中追求审美化艺术化。据《南齐书·竟陵文宣王子良传》记载,萧子良“移居鸡笼山邸,集学士抄五经、百家,依《皇览》例为《四部要略》千卷。招致名僧,讲语佛法,造经呗新声,道俗之盛,江左未有也。”他在鸡笼山的居所集合如此众多且思想各异的文士,从事图书修撰。不同思想相互激荡,造就颇具声律之美的“经呗新声”,形成了一道引人注目的文化景观。这对“永明体”诗歌的新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萧子良在《行宅诗》中也写了自己“山居”生活的感受:“幼赏悦禽鱼,早性羡蓬艾”,诗序中说明了他之所以有如此选择,主要是受自然山水的感召:“余禀性端疏,属爱闲外。往岁羁役浙东,备历江山之美。名都胜境,极尽登临。山原石道,步步新情,回池绝涧,往往旧识。以吟以咏,聊用述心。”表现“山居”生活的审美体验,也多见于其他南朝文人的作品。如梁代吴均《山中杂诗》三首:“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中窗里出。”(其一)“绿竹可充食,女萝可代裙。山中自有宅,桂树笼青云。”(其二)“具区穷地险,嵇山万里余。奈何梁隐士,一去无还书。”(其三)何逊《答高博士诗》:“北窗凉夏首,幽居多卉木。飞蜨弄晚花,清池映疏竹。为宴得快性,安闲聊鼓腹。将子厌嚣尘,就予开耳目。”吴均诗中的“山居”生活透露出那些厌倦尘俗之士归隐山林的恬静之趣,何逊之诗则表现了“山居”生活所形成的思想理念对文人的日常生活的深刻影响。即使没有自然山林的物质条件,自己的生活依然可以通过花草竹木、清流绕径的设计获得脱俗快性之感。这显示出南朝文人以山水花竹娱情、怡然自得的生活情趣。

唐长孺先生曾指出,在南迁之后,经历北方战乱的世家大族占据了山川林泽的广大土地,这是南朝文人体验“山居”生活的现在基础。而玄学物我两忘、逍遥自由的文化追求,则推动了文人走向山林草野,借此寻求人生和自然的真谛。加之东汉后期以来隐逸风尚的流行,都促使众多南朝文人自觉选择“山居”生活。不仅体现了重视生活质量、全身养性的生活态度,也表现出追求天人合一、自得其乐的审美趣味。因此,南朝文人的“山居”生活,与西方“诗意地栖居”的理想具有深层的相通之处,也是我国古代文人群体精神旨趣和审美理想的重要表征。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T(n) = 2 * T(n/ 2) + O(1)a = 2, b = 2, c_crit = logb(a) = 1, f(n) = n^c, c = 0.c
  • 曾经我以为自己可以一直做一个小孩,无忧无虑的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面,却还是~~唉难过如果可以,我永远不想长大,好累 心里难受顺其自然,是一种心灵的洒脱;不计得失,
  • 他们虽是石破之初的苍黄之生,而也是淡然可待的文明兆象。所以在现前这一种自由的婚姻制度之下,男女结合一定要慎重。
  • #南渢茶话[超话]##读书##绘画##中国画#又到冬至 一阳来复自10月 已近3月 小闭关先出话不多说 还是共读经典吧一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 以至于无为
  • 举步常看虫蚁,禁火莫烧山林。!
  • Troye Sivan 在接受采访时,被主持人问到为什么叫这首歌My My My戳爷:我现在正在恋爱,然后我有个男朋友所以就是这样主持人:这并没有回答我的问题戳
  • 心安不惧,德全不危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庄子.逍遥游》 幸存者偏差 屠龙之术 薛定谔的猫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格物致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为天地立
  • 学会放下,人生才精彩。制作组里绝对有Whovian吧!
  • 希望也是这样,拥有希望的人,和满天的星星一样,是永远不会孤独的,找到和自己-样的星星,陷落美好的星球,把通往自由的路,照亮吧。星空之所以美丽不仅仅因为最光亮的那
  • 最珍贵的祝福就是珍惜时间兼具坚硬质感与美感的香奈儿 J12腕表,搭载专属机械机芯,黑与白的配色,经典又百搭,给追求完美主义的TA送上最有意义的祝福,为即将到来的
  • [污][污][污][并不简单][并不简单][并不简单][嘻嘻][嘻嘻][嘻嘻]当我觉得全网没一个看《鸣鸟不飞》的时候,我一个人孤独地看了三年,时不时安利,但是没
  • 但有的时候大势好未必是你好,你好未必是大势好。看看那王宝强的经纪人,好眉好貌居然睡别人老婆,剃米饭班主的眉毛……而王宝强丑但谦卑道德……学者型的创业者是从宏观推
  • 北方的山都更高大些,看着这些有力量的巨石,很有被赋能的感觉,好像能有联结一样。传递着沉稳、坚毅,不张扬春天的明媚,夏季的繁华,秋日的辉煌,就那样默默地平凡而伟大
  • 这里山水相依,有一座以林业、电力、制药为主的边境城市,这里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电影之城,先后有《五朵金花》、《林海雪原》、《神秘的旅伴》、《爱在鸭绿江畔》、《陈云在
  • 今天他发了微博,道了“晚上好”我激动的要哭,就好像消失的恋人从远方突然回来一样[泪][泪][泪]激动!感动!
  • #我是花瓣##闭崇#青峰值得 花花也值得 霍霍也值得还有我滴车车被时光之刃一层层打磨过还能继续芬芳不败的人们永远值得被爱喜欢的是他 是任何身份的他 爱不是无由
  • 哈爾濱冰雪大世界。艺术界 20世纪后期至21世纪前半期 翟氏文艺复兴运动达到鼎盛壶6 营6 zxw 宅小文 水泥 小翟 小宅 闻闻 文文 闻酱 雯酱 翟晓雯 q
  • 此时,已是凌晨4时......@遵义公安 @正安交通警察大队#正安公安2019年为民服务事迹#不——民警帮群众找回1900元看病钱 7月22日上午8时,杨某某夫
  • 2019年,你用了一半的时间伏案工作,余下三分之二的时间陪手机度过,你和另一半约会的时间只占了1/10,而家人团聚的时光寥寥无几。在送别2019,迎接2020的
  • 不过没关系啦~-end--◡̈ ᑋᵉᑊᑊᵒ ᵕ̈ ᑋᵉᑊᑊᵒ //:【#我的有趣住在无聊的日子里[音乐]# 】记录琐碎日常丨随手拍丨分享个人新鲜事出生于99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