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兵以信,求胜以奇。收集一些兵法战略,铺广场啦#王牌部队肖战#

●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
《六韬·龙韬》军队中的事情,不能等待君王命令,所有决断应由将帅做出。
●出军行师,将在自专。进退内御,则功难成。
《三略·中略》自专:个人专断。内御:受朝内君王驾御。出兵打仗时,将帅对重大问题要自己决断;如果进攻或退却都由朝内君王决定,就大功难成。
●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孙子兵法·虚实篇》善于打仗的人,能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调动。
●用之在于机,显之在于势。
《六韬·文韬·兵道》用兵在于掌握战机,在于集中兵力形成威势。
●勿以身贵而贱圌人,勿以独见而违众。
《六韬·龙韬·立将》不要以 为自己身份高贵就瞧不起别人,不要固持一己之见而违背众人。
●外乱而内整,示饥而实饱,内精而外钝。
《六韬·文韬·兵道》外面纷乱而实际上内部整齐严谨,看似忍饥挨饿而实际上饮食充足,外面看武器装备粗钝而实际上十分精良。
●凡与敌战,若审知敌人有可胜之理,则宜速进兵以捣之,无有不胜。
《百战奇略·第六卷·进战》大凡对敌作战,如果已经查明敌人有被打败的可能,就应当迅速出兵进攻它,这样就没有不胜利的。
●后之发先之至,此用兵之要术也。
《荀子·议兵》后发兵而先到达战地,这是用兵的重要方法。
●凡兵家之法,要在应变,好在知兵,举动必先料敌。
《百战奇略·第十卷·变战》大凡军事家的用兵法则,至关重要的是善于随机应变。鉴古及今而通晓用兵的,都是在采取作战行动之前,必须首先要分析判断敌情。
●凡与敌战,若有形势便利之处,宜争先据之,以战则胜。
《百战奇略·第四卷·争战》大凡对敌作战,倘若遇到对作战有利的地形,应当抢先占据它,凭此作战就能胜利。
●凡战,所谓攻者,知彼者也。
《百战奇略·第四卷·攻战》大凡战争中所说的进攻,是指在了解了敌情之后所采取的作战行动。
●凡与敌战,若敌人初来,阵势未定,行阵未整,先以兵急击之,则胜。
《百战奇略·第四卷·先战》大凡对敌作战,如果敌人刚刚来到,其阵脚还没有立稳,队形未来得及整顿,应当先机出兵急速进击它,这样就可以取得胜利。
●凡战,所谓奇者,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也。
《百战奇略·第五卷·奇战》大凡战争中所说的用“奇”,指的是进攻敌人所无防备之处,出击敌人所未意想之时。
●柔能制刚,弱能胜强。
《三略·上略》柔:柔韧,与“刚”相对。制:制约。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汉书·项籍传》在作战时,先动手就能牵制敌人,后动手就会被敌人控制。
●凡与敌战,若敌人势实,我当严兵以备之,则敌人必不轻动。
《百战奇略·第五卷·实战》大凡对敌作战,如果敌人力量充实强大,我军应当严阵以待;周密防备它。这样,敌人就一定不敢对我轻举妄动了。
●凡与敌战,必须料敌详审而后出兵。
《百战奇略·第五卷·轻战》大凡对敌作战,必须首先做到判断敌情周详准确,然后再出兵与敌人攻战。
●先发制人,此机不可失也。
《隋书·李密传》在作战时要先于敌人行动,这个机会不可错过。
●道贵制人而不贵制于人,制人者握权,制于人者遵命。
唐·李筌《太白阴经·数有探心》用兵的原则,最重要的是牵制敌人而不被敌人牵制。能牵制敌人就掌握了主动权,被敌人牵制就只能由敌人摆布。
●凡与敌战,其将愚而不知变,可诱之以利。
《百战奇略·第五卷·利战》大凡对敌作战,敌将愚顽而不知机变,可以用小利来引诱它上钩。
●战而后阵,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宋史·岳飞传》一旦确定打仗之后就要布阵,这是用兵的常规;而布阵的巧妙,全在于将帅的用心谋划。
●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
《孙子兵法·虚实篇》 我兵力集中,敌兵力分散,这样我就能以优势兵力把分散之敌各个击破。
●善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强,以柔制刚。
《将苑·卷一·将刚》好的将帅应该具备的性格是刚强、刚烈,但不固执己见,温和、柔和但不软弱无力,即通常听说的刚柔相济。
●凡兵之道四:曰阵,曰势,曰变,曰权。察此四者,所以破强敌,取猛将也。
《孙膑兵法·势备》用兵的根本有四项:第一叫兵阵,第二叫兵势,第三叫机变,第四叫兵权。懂得这四项,才能用来打败强敌,捉拿猛将。
●兵贵胜,不贵久。
《孙子兵法·作战篇》用兵重要的是取胜,而不贵久战不决。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孙子兵法·九地篇》就用兵情势来说主要是行动要迅速,乘敌人来不及防御,从敌人预料不到的道路,攻击敌人没有戒备的地方。
●巧者一决而不犹豫,是以疾雷不及掩耳,迅电不及瞑目。
《六韬·龙韬·军势》聪明的人一旦作出决断就不再犹豫,好比急雷迅至来不及捂耳朵,闪电速成到来不及合眼。
●兵以速为策者,其机中速。譬犹猎者之逐兽,免起鹘落,少纵则失之。
明·唐顺之《纂集武编》用奇兵决策的关键是快,好比猎人打猎,必须抓住兔子跃起和鹘鸟落地的一刹那进行射击,稍一错过就失去机会。
●兵贵拙速不尚巧迟,速者乘机,迟者生变。
明·王鹤鸣《登坛必究》拙速:虽然笨拙但行动迅速。巧迟:虽然巧妙但行动迟缓。乘机:有机可乘。生变:发生变化。
●奇在速,速在果。
宋·欧阳修《王彦章画像记》用兵奇的关键在于快,快的关键在于果断。
●将贵专谋,兵贵奇胜。
唐·权德舆《陆宣公全集》专谋:专断谋划。奇胜:用奇兵取胜。
●善用兵者不泥法。
清·魏源《默觚·治篇》善于用兵的人不拘泥于兵法。
●必因敌应变也,因人而异施也,因地而作势也,因情而措形也,因制而立法也。
明·何良臣《阵纪》 用兵必根据敌情而随机应变,根据敌人不同而采取不同措施,根据地形不同而制造不同态势,根据不同情况而适当部署兵力,根据部队编制而决定部队的使用方法。

谛闲法师于大势至菩萨圣诞开示念佛法门:
  今日是大势至菩萨圣诞良辰。示大势至菩萨所修之念佛三昧法门。是谓应时应机之谈也。楞严第二十四圆通章云。尔时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此以普通人喻佛念众生。众生不念佛也。一人专忆者。喻佛常念众生。一人专忘者。喻人常不念佛。故佛虽常在世间度生。故云若逢或见。众生虽生佛世。与佛同时。不肯念佛。故曰不逢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此喻众生念佛也。佛念众生。众生念佛。故云二人相忆。如是佛度生。生念佛。乃至从生至生。喻如形影相随。无时或异也。次以母子喻。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此以喻合喻。合上佛念众生也。如儿子之往他乡也。其为母者。或倚门而长望。或兀坐而恒思。或废寝而忘餐。或停梭而罢织。其念子之情。可谓深且切矣。佛念众生之心。亦复如是。此喻众生不肯念佛。佛亦无可如何耳。若子逃逝。虽忆何为者。喻不孝之子一出其门。或为货殖之所绊。或为美妇之所系。无时念及母在家中。此喻众生不肯念佛。故云虽忆何为。言子若忆母。如母忆时者。此喻孝顺之子。身虽在外。无时不念母在家中。营事既毕。即便回家。承事老母。故云母子历生。不相违远。此喻众生念佛。要如母忆子一般。故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言现前见佛者。或于念佛定中见。或于夜间梦中见。俱名现前见也。言当来见者。或是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亲垂接引。或是往生七宝池中。华开见佛。皆名当来见也。言必定者。众生果能忆佛念佛。功不虚弃。必定能见佛也。即此念佛法门。便是胜妙方便。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者。此喻众生念佛。即心即佛。譬如染香之人。其身自然而有香气故此念佛三昧。亦得名曰香光庄严也。势至菩萨自云。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此明以因趣果。果后度生。故我等现前大众。若肯忆佛念佛。必蒙势至菩萨摄受往生也。其最后结句云。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不比彼等诸圣。皆有选择也。
  且念佛三昧。有三种不同。各有下手工夫。现前大众。不可不知。
  一者念自佛法门。其下手工夫。祗有一重能所。皆以第六识相应之五别境中慧心所。为能观智。名为妙观察智相应品。以六根性为所观境。
  如阿那律单选眼根。名反见法门。初于见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明暗二相。了然不生。此得益之相也。
  观音选耳根。名反闻法门。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周利槃特迦选鼻根。名反嗅法门。初于嗅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通塞二相。了然不生。
憍梵钵提选舌根。名反尝法门。初于尝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甜淡二相。了然不生。
  毕陵伽婆蹉。选身根。名反触法门。初于触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离合二相。了然不生。
  须菩提选意根。名反知法门。初于知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生灭二相。了然不生。此一种法门。境智俱属于自。故云念自佛也。
  二者念他佛。亦是一重能所。以六根为能念。诸佛果德为所念。能念属自。所念属他故云。念他佛也。念自佛。全仗自力以了生死。以生死之因。无量无边。若烦恼一丝不断。则生死便不能出。故古德云。少留一爱未全捐。便恐临终被此牵。先须持戒清净。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定能伏烦恼。直至三界见思破尽。方能超出分段生死。此念自佛之了生死不易也。念他佛全仗佛力。烦恼不必断。业障不必除。只要愿力恳切。便能横超三界。带业往生。故念他佛。了生死之易也。
  第三自他俱念佛者。此一种法门。是上根利智所修。必先大开圆解。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自他本自不二。先须识得有两重能所。一者。以妙观察智相应品为能观。以六根性为所观。二者。以六根为能念。以诸佛果德为所念。从此下手念佛。先须缘想。诸佛圣境。然后都摄六根。一心蓦直念去。名为依他境立。唯心观成。俾眼所见者。无非佛相。耳所闻者。无非佛音。鼻所嗅者。无非佛香。舌所宣者。无非佛像。意所缘者。无非佛法。六根所对。无非佛境。此种法门。唯永明等诸大祖师。可以承当。
  所以永明祖师。昼夜十二时。弥陀十万。更须诵华严经一部。行百八事。此等行径。非泛泛人可以做得也。故莲池大师闻之。尚有疑虑。一日亲自勘验一番。从半夜起来。遂持珠计数。直至晚间。念满十万。中间一息不能昏散。若少有昏沉。即便间断。不能满十万数。可见此种法门。非吾辈所能企及。吾等自知钝根。只好学势至念佛法门。单念他佛最极稳当所谓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故永明祖师。尝以四料简开示学者。一云。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将来作佛祖。此种禅净双修法门。如能做得。固然是好。如其不能。当念他佛。二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经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即此念佛。便是殊胜方便。何必再假余方便耶。三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此在永明大师时候。尚云十人九错。直至于今。又过千余年矣。当云十人十错。吾辈宁不寒心乎。四云。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此指大概普通人物。一天到晚。黑地昏天。祗管埋头吃饭。逐利求名。不知修善。不肯念佛。以贪嗔痴。发身口意。造十恶业。三途苦报。只身应受。谁能相代。故曰铁床并铜柱也。今日现前大众。幸有此间诸大居士。建造居士林。提倡念佛法门。每逢初一十五宏开大会。云集大众。同声念佛。此即上体佛心。普渡慈航也。汝等现前大众。应当认真念佛。万勿当面错过。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失人身易。得人身难。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此中念他佛一种法门。虽然是好。必须信愿持名。方为稳当。若无信愿。单念佛名。纵使每日弥陀十万。念到一心不乱。亦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何以故。以无信愿故也。譬如有船。设在门前河中。你无心上船。故不得去。弥陀之大愿慈航。亦复如是。阿弥陀佛以四十八愿普度众生。若众生无愿往生。亦不得度。念佛众生。其必信真愿切。方能受度。无愿者。不能往生。若信真愿切。虽散心念佛。亦得往生。因往生愿切故。弥陀要解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此千古不易之谈也。汝等不可不知。普贤行愿品云。人到临命终时。一切业障。悉皆现前。一切眷属。悉皆远离。一切诸根。悉皆败坏。唯有愿王。一切时中。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故知愿。不可不发也。且道愿如何发。我有念佛仪规。其中有十六句发愿回向之文。当依此文做去。保管一生取办。汝等念佛。不可太快。快则佛号不清。心不至诚。亦不可太缓。缓则容易昏沉。心亦不诚敬。故须念佛要不缓不急。每日定数。至多三万。至少一万。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做到。不可一日间断。正当念佛。要句句分明。字字清彻。从口中念出。耳里收来。名为口耳相传。圣凡不隔。依此念去。最极稳当。到得临命终时。自然感应道交。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不来而来。亲垂接引。念佛行人。不往而往。往生西方。既得往生。便登不退。华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然后乘大愿船。回入娑婆苦海。广度有缘。宁不快哉。现前大众各各勉旃。

谛闲法师于大势至菩萨圣诞开示念佛法门:
  今日是大势至菩萨圣诞良辰。示大势至菩萨所修之念佛三昧法门。是谓应时应机之谈也。楞严第二十四圆通章云。尔时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此以普通人喻佛念众生。众生不念佛也。一人专忆者。喻佛常念众生。一人专忘者。喻人常不念佛。故佛虽常在世间度生。故云若逢或见。众生虽生佛世。与佛同时。不肯念佛。故曰不逢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此喻众生念佛也。佛念众生。众生念佛。故云二人相忆。如是佛度生。生念佛。乃至从生至生。喻如形影相随。无时或异也。次以母子喻。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此以喻合喻。合上佛念众生也。如儿子之往他乡也。其为母者。或倚门而长望。或兀坐而恒思。或废寝而忘餐。或停梭而罢织。其念子之情。可谓深且切矣。佛念众生之心。亦复如是。此喻众生不肯念佛。佛亦无可如何耳。若子逃逝。虽忆何为者。喻不孝之子一出其门。或为货殖之所绊。或为美妇之所系。无时念及母在家中。此喻众生不肯念佛。故云虽忆何为。言子若忆母。如母忆时者。此喻孝顺之子。身虽在外。无时不念母在家中。营事既毕。即便回家。承事老母。故云母子历生。不相违远。此喻众生念佛。要如母忆子一般。故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言现前见佛者。或于念佛定中见。或于夜间梦中见。俱名现前见也。言当来见者。或是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亲垂接引。或是往生七宝池中。华开见佛。皆名当来见也。言必定者。众生果能忆佛念佛。功不虚弃。必定能见佛也。即此念佛法门。便是胜妙方便。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者。此喻众生念佛。即心即佛。譬如染香之人。其身自然而有香气故此念佛三昧。亦得名曰香光庄严也。势至菩萨自云。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此明以因趣果。果后度生。故我等现前大众。若肯忆佛念佛。必蒙势至菩萨摄受往生也。其最后结句云。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不比彼等诸圣。皆有选择也。
  且念佛三昧。有三种不同。各有下手工夫。现前大众。不可不知。
  一者念自佛法门。其下手工夫。祗有一重能所。皆以第六识相应之五别境中慧心所。为能观智。名为妙观察智相应品。以六根性为所观境。
  如阿那律单选眼根。名反见法门。初于见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明暗二相。了然不生。此得益之相也。
  观音选耳根。名反闻法门。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周利槃特迦选鼻根。名反嗅法门。初于嗅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通塞二相。了然不生。
憍梵钵提选舌根。名反尝法门。初于尝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甜淡二相。了然不生。
  毕陵伽婆蹉。选身根。名反触法门。初于触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离合二相。了然不生。
  须菩提选意根。名反知法门。初于知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生灭二相。了然不生。此一种法门。境智俱属于自。故云念自佛也。
  二者念他佛。亦是一重能所。以六根为能念。诸佛果德为所念。能念属自。所念属他故云。念他佛也。念自佛。全仗自力以了生死。以生死之因。无量无边。若烦恼一丝不断。则生死便不能出。故古德云。少留一爱未全捐。便恐临终被此牵。先须持戒清净。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定能伏烦恼。直至三界见思破尽。方能超出分段生死。此念自佛之了生死不易也。念他佛全仗佛力。烦恼不必断。业障不必除。只要愿力恳切。便能横超三界。带业往生。故念他佛。了生死之易也。
  第三自他俱念佛者。此一种法门。是上根利智所修。必先大开圆解。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自他本自不二。先须识得有两重能所。一者。以妙观察智相应品为能观。以六根性为所观。二者。以六根为能念。以诸佛果德为所念。从此下手念佛。先须缘想。诸佛圣境。然后都摄六根。一心蓦直念去。名为依他境立。唯心观成。俾眼所见者。无非佛相。耳所闻者。无非佛音。鼻所嗅者。无非佛香。舌所宣者。无非佛像。意所缘者。无非佛法。六根所对。无非佛境。此种法门。唯永明等诸大祖师。可以承当。
  所以永明祖师。昼夜十二时。弥陀十万。更须诵华严经一部。行百八事。此等行径。非泛泛人可以做得也。故莲池大师闻之。尚有疑虑。一日亲自勘验一番。从半夜起来。遂持珠计数。直至晚间。念满十万。中间一息不能昏散。若少有昏沉。即便间断。不能满十万数。可见此种法门。非吾辈所能企及。吾等自知钝根。只好学势至念佛法门。单念他佛最极稳当所谓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故永明祖师。尝以四料简开示学者。一云。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将来作佛祖。此种禅净双修法门。如能做得。固然是好。如其不能。当念他佛。二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经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即此念佛。便是殊胜方便。何必再假余方便耶。三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此在永明大师时候。尚云十人九错。直至于今。又过千余年矣。当云十人十错。吾辈宁不寒心乎。四云。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此指大概普通人物。一天到晚。黑地昏天。祗管埋头吃饭。逐利求名。不知修善。不肯念佛。以贪嗔痴。发身口意。造十恶业。三途苦报。只身应受。谁能相代。故曰铁床并铜柱也。今日现前大众。幸有此间诸大居士。建造居士林。提倡念佛法门。每逢初一十五宏开大会。云集大众。同声念佛。此即上体佛心。普渡慈航也。汝等现前大众。应当认真念佛。万勿当面错过。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失人身易。得人身难。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此中念他佛一种法门。虽然是好。必须信愿持名。方为稳当。若无信愿。单念佛名。纵使每日弥陀十万。念到一心不乱。亦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何以故。以无信愿故也。譬如有船。设在门前河中。你无心上船。故不得去。弥陀之大愿慈航。亦复如是。阿弥陀佛以四十八愿普度众生。若众生无愿往生。亦不得度。念佛众生。其必信真愿切。方能受度。无愿者。不能往生。若信真愿切。虽散心念佛。亦得往生。因往生愿切故。弥陀要解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此千古不易之谈也。汝等不可不知。普贤行愿品云。人到临命终时。一切业障。悉皆现前。一切眷属。悉皆远离。一切诸根。悉皆败坏。唯有愿王。一切时中。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故知愿。不可不发也。且道愿如何发。我有念佛仪规。其中有十六句发愿回向之文。当依此文做去。保管一生取办。汝等念佛。不可太快。快则佛号不清。心不至诚。亦不可太缓。缓则容易昏沉。心亦不诚敬。故须念佛要不缓不急。每日定数。至多三万。至少一万。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做到。不可一日间断。正当念佛。要句句分明。字字清彻。从口中念出。耳里收来。名为口耳相传。圣凡不隔。依此念去。最极稳当。到得临命终时。自然感应道交。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不来而来。亲垂接引。念佛行人。不往而往。往生西方。既得往生。便登不退。华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然后乘大愿船。回入娑婆苦海。广度有缘。宁不快哉。现前大众各各勉旃。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4⃣2⃣0⃣0⃣​‎ ͏ 魔‮咖胴‬啡走单15盒老‮客顾‬继续复购8盒周同学‮酮生‬饼干品质➕服务➕售后‮定决‬复购率,‮我做‬的VIP ,我都会负责‮底到‬
  • 其中一辆1997年的兰博基尼,曾经被伊朗国王使用过,被尼古拉斯以45万美元的高价抢得。尼古拉斯·凯奇的另一个消费癖是购买鬼屋,2006年,尼古拉斯花345万美元
  • 然后我老公也要开始放假了,他说他理想的假期是睡到自然醒,睡完出去溜达,溜达完吃,吃完饭睡觉,哈哈哈哈哈哈我们家凯凯太可爱了,依旧是那个小包子,感觉他还是那个他嘻
  • 到了南澳,我没想到南海竟然那么仙、那么渺,纯净淡然地美着,原以为只有在东南亚才能见到的海之颜色,展然呈现眼前。长山尾灯塔是我们看到的第一个灯塔,鲜艳的赤红身子,
  • 看电影真的让我的生活更加充满惊喜与期待啊#江西师范大学[超话]##小师的分享屋# 推荐电影:《白日梦想家》推荐理由:跟很多朝九晚五的普通人一样,沃特循规蹈矩,只
  • 悦,以前很喜欢的一个字,已经记不清这个字埋藏在心里多少年了,随着时光的流逝、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对现实的无奈,不得不放弃了。“心的承诺”有美好也有遗憾,那么就让
  • 茶新#武汉约拍[超话]#魅力武汉工作室品茶一对一上门上颗 sz sn vx:17513356255人生就像一杯茶品茶是对时光最好的收藏。​​​#武汉大学#
  • ”自神龟三年(520年)他遇害至孝昌元年(525年)移棺邙山,北魏这风雨飘摇的5年,他死后的的天下,幼主无力,奸佞当道,大旱,大涝,饥荒,兵灾…….“遂隔绝二宫
  • 千万不能满足小溪的平缓,否则你也就满足了自己的平庸,只有努力奋斗,才有机会欣赏自己。千万不能满足小溪的平缓,否则你也就满足了自己的平庸,只有努力奋斗,才有机会欣
  • 4. 治疗简单又快速,随做随走5.无任何恢复期,立竿见影、做完即可恢复日常生活!4. 治疗简单又快速,随做随走5. 无任何伤口与不适感,无任何恢复期,做完即可恢
  • #工作动态# 【项目建设】6月14日,简阳市卫计局局长刘德贵带领市项目办相关人员到石盘镇调研医院项目建设工作。(图/文 简阳市龙泉湖中心卫生院)#工作动态# 【
  • 停电时间:2020-06-13 07:30—17:30停电范围:上河湾镇:上河湾村、四台村、机关4社新区、机关家属、开发区住宅、机关4社新区、三扶粮库住宅,工商
  • 2、是对于接触故宫时间久了,对于故宫的深厚的历史文化所陶醉的荣誉感与自豪感,体现在想要介绍给所有人。这种展示人生自我价值的体现在方方面面,1、是对于故宫不熟悉时
  • ”  西咸新区予果微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完成6轮股权融资,将建成面向全球的疾病精准诊断平台;西安奥卡云数据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企业级存储和数据平台研发,拥有64项发明
  • 从媒体报道的用词来看,既然肖战之前沉寂了近半年的时间,说明肖战是在利用这近半年的时间,来冷处理某件事所带来的影响。原因很简单,就连9月5日肖战低调进入到剧组的事
  • 是我最喜欢的两个角色,不过第二部看到安迪她的片段都是加速过去的,不能接受她移情别恋[单身狗]她和魏围多好啊,而且魏围很会照顾她弟弟,也没有那么大架子,樊胜美吧,
  • #余生请多指教# 我的评分:[星星][星星][星星][星星][星星]对我来说打了满满的五星都不能表达我对顾魏这个男人的喜爱,人生最大的遗憾也许就是没能得到一个顾
  • #债狗的交易日记# 指导我交易的大佬们有很多个,我最最信服的那位巨佬今天再次表演了什么是预言家…今天早上现券如死水,这位置很难受。逢人就得夸~眼看着这太阳是越来
  • 在我看来,同样的大厂子出来,质 量 和售 后都在线的情况下,这个jia很 实 惠了,而且三个月用着不喜欢可以退的,放心买就好了。最招人稀罕的是他的性格,超粘人,
  • ①因学校第一批次招生结束学位已满,未能登记的符合第二批次招生条件的适龄儿童、少年;②参加第二批次摇号后未能录取的适龄儿童、少年;③同时符合下列四个条件的外来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