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中国人抗击瘟疫的那些事,了解一下“伍氏口罩”

在中医学里,疫病是指感受疫疠之邪而引起的一类疾病,属外感病的范畴,具有传染性、流行性、爆发性。常见发热主证,起病较急、传变较快、危害较大,病证表现有一定的规律性。《说文解字》曰 :“疫,民皆疾也。”《大戴礼记·盛德》清王聘珍训释 :“疫,病流行也。”把凡能传染的疾病通称为“疫”。“瘟”则是烈性传染病,可以在禽畜与人之间相互感染。特别烈性的瘟病可以朝发夕死,所以中国古代把传染病、流行病通称为“瘟疫”。

在历史上,中国是个流行病多发的国度。在历代史籍中,对于流行病的记载比比皆然。早在公元前 674 年,就出现了疫病的记载。《左传·庄公二十年》记载:“夏,齐大灾。”《公羊传》解为“大疫”。据邓拓《中国救荒史》一书的不完全统计,历代发生疫灾的次数为 :周代 1次,秦汉 13 次,魏晋 17 次,隋唐 17 次,两宋 32 次,元代 20 次,明代 64 次,清代 74 次。

瘟疫流行的几个高峰期

东汉末年是我国瘟疫流行的高峰期。从建安九年(公元 204 年)至建安二十四年(公元 219 年),中原地区瘟疫肆虐,成千累万的人被病魔吞噬,遭受了十室九空的空前劫难。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说,“余宗族素多,向逾二百,自建安以来,犹未十年,其亡者三分之二,伤寒十居其七”。曹植《说疫气》云 :“建安二十二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

金元明清是我国瘟疫爆发流行的第二个高峰期。从 1109 年至 1234 年的瘟疫大流行,“疫死者半”。金朝开兴元年(公元 1232 年)的汴京大疫是其中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据《金史·哀宗纪》载:“凡五十日,诸门出死者九十余万人,贫不能葬者不在是数。”

可见,在没有科技相助的情况下,古代的瘟疫犹如洪水猛兽一般暴戾恣睢、势不可挡。

防疫措施的逐步升级

在先秦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对于疾疫的起因不甚了解,或认为是瘟神作祟,或认为是“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是故生疫”。为此,每于疾疫发生时,人们往往作法以驱除疫鬼 ;在日常生活、生产活动中,也非常重视顺应节气。及至明代,始有吴又可在其所著《温疫论》一书中提出了疠气说,认为是一种“疠气”导致了疾疫发生。

古代中国自然灾害频发。大灾之后,必有大疫。频繁的“大旱”“大水”“大蝗”,导致粮食减产甚至颗粒无收 ;更兼战乱频仍及官府的横征暴敛,造成“灾异蜂起,寇贼纵横,夷狄猾夏,戎事不息,百姓匮乏,疲于征发”的局面,甚至铸成“是岁饥,……民相食”的惨剧。

大灾之后寄生虫、细菌、病毒迅速滋生,人畜大量死亡,如果尸体得不到及时处理,也会导致疫病在人与人之间迅速传播。同时,由于灾民四处逃荒、流落他乡,必然把更多的细菌和病毒带到各地去。《宋史·五行志》载,南宋隆兴二年(公元 1164 年)冬,“淮甸流民二三十万避乱江南,结草舍遍山谷,暴露冻馁,疫死者半,仅有还者亦死”。接踵而来的便是疫情的惊人扩散,“是岁,浙之饥民疫死者尤众”。

随着时代的进步,古人开始从作法驱瘟转向主动防疫,逐渐认识到疾疫的发生与预防同公共卫生之间的关系密切。

首先是清理疫病生长的环境。南宋名臣真德秀在泉州任知府期间,看到城内水沟淤塞岁久,“淤泥恶水,停蓄弗流,春夏之交,蒸为疠疫”,乃作《开沟告诸庙祝文》,并兴工
清理沟渠。早在周朝,人们就有了用石灰消毒的做法,并且专门为此设立了官职。据《周礼》载 :“赤犮氏掌除墙屋,以蜃灰攻之,以灰洒毒之,凡隙屋除其狸虫。”

先民对于最容易导致瘟疫的饮用水也有了新的认识,认为喝熟水有益健康。“纵细民在道路上,亦必饮煎水。”(《鸡肋篇》)

古代的巡诊制度最早见于先秦时期。《周礼·地官》中有“司救”一职,“凡岁时有天患民病,则以节巡国中及郊野,而以王命施惠”。《后汉书·灵帝纪》载 :“建宁四年三月大疫,使中谒者巡行致医药。”到了宋代,对疾疫的治疗较之以往各代更为重视。每当疾疫流行,宋廷多诏命太医局及翰林医官前往救治。此外,各地官员也多方措置,广为施医散药。

在疫情严重时,朝廷还会诏令各地献方献策,以尽早控制疫情。宋元祐五年(公元 1090 年)春,蕲、黄二郡疫痢流行。哲宗下诏敕令各地名医献策。后黄郡东州知府献出祖传秘方“大黄汤”,才控制了疫情。

东汉以后,开始有了隔离病人的记载。“元始二年,旱蝗,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汉书·平帝纪》)最迟至晋朝,对传染病人实行隔离已成为制度。萧齐时,太子长懋等人设立了六疾馆,专门隔离收治疫病感染者。(《南朝齐会要·民政》)

在大规模疫情爆发的时候,疫者尸体的处理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早在先秦时期便有掩埋疫者无主尸身的做法,后世相沿仿效。《南史》记载,梁武帝曾下令朝廷给死者赐棺器盛殓。宋朝更是以度碟奖励招募专门负责掩埋疫者尸体的僧人,后续更建漏泽园(官设的丛葬地)制度。

中医中药发挥的巨大作用

在古代防治瘟疫的医疗实践中,中医药发挥了巨大作用。

东汉末年瘟疫大流行时,张仲景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当时的医疗实践写成我国第一部对传染病有所著述的《伤寒杂病论》。书中对多种传染疾病的治疗方法进行了详细论述,不但书中的方药沿用至今,其中灵活多变、辨证施治的方法也奠定了中医临床实践的基础。

明末清初,在全国瘟疫猖獗、仲景的伤寒学说无能为力时,吴又可推究病源,潜心探索,创立了“疠气”病因学说,强调温疫与伤寒完全不同,明确指出“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其所著的《温疫论》是我国古代论述温疫的专著,是中医温病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标志性著作,对后世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清代,更是治瘟名医辈出,其中最著名的有叶天士、吴鞠通、王孟英等。尤其是吴鞠通推荐的,治疗瘟疫后期症状的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至今仍在临床中使用,并被称为“温病三宝”。

古代验方中还记载了用马齿苋治疗肠道传染病,用板蓝根防治暑湿夹毒,用青蒿、常山治疗疟疾等。它们现在也仍是临床治疗中的常用药。

我国曾这样抗击瘟疫


天花

天花,曾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的重大传染病。1560 年,巴西流行天花,疫者死亡达数百万。清初,清人在入关伊始便遇到了天花。顺治的死因直指天花,康熙更是因天花而被册立。1874 年,年仅 19 岁的同治皇帝驾崩。紫禁城留下的《万岁爷天花喜进药用药底簿》详细记录了载淳死前的各类症状,经医生判断,属天花无疑。

其实,我国医学家很早就发明了人痘接种术,这就是一种疫苗技术。人痘接种术是把其他天花患者的痘痂保存起来,研磨成极细的粉末,对准吹入鼻孔内(称为旱苗法);或者把细粉加净水调匀,再用棉絮浸染,塞入鼻孔(称之为水苗法)。通过这样的方法,使人体内产生天花抗体,继而存活。

人痘术后来流传到俄罗斯、朝鲜、日本等国,又经俄罗斯传到土耳其及欧洲、非洲国家。后来,人痘术在英国的流传启发了医学家琴纳,他于 1796 年发明了牛痘接种术。1980 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全世界彻底消灭了天花。

鼠疫

鼠疫是由鼠疫耶尔森菌感染引起的烈性传染病,主要在啮齿类动物间流行。鼠、旱獭等为鼠疫耶尔森菌的自然宿主,鼠蚤为传播媒介。此病传染性强,病死率极高。

20 世纪初叶,我国东北曾经爆发了鼠疫。

1910 年 11 月,鼠疫由中东铁路经满洲里传入哈尔滨,随后一场大瘟疫横扫整个东北。这场大瘟疫持续了 6 个多月,席卷半个中国,造成 6 万多人死亡,民众和清政府因此而极度恐慌。经外务部施肇基推荐,清政府指派天津北洋陆军医学院副监督伍连德为全权总医官,到东北领导防疫工作。

伍连德临危受命后,认为首要问题是要控制传染源。当年 12 月他来到东北后,发现这里的冬天天寒地冻,能够活动的老鼠并不多。但是,为什么疫情却愈演愈烈呢?抵达哈尔滨后的第三天,伍连德秘密解剖了一具鼠疫患者的尸体。通过贝克显微镜下的样本,伍连德清楚地检测到了鼠疫的疫菌。他立即电告北京外务部,并且提出初步的防疫措施 :
控制铁路、公路交通,以防瘟疫蔓延 ;隔离疫区 ;向关内征聘医生等。

疫区的民居低矮肮脏,冬天门窗紧闭,空气不流通,室内一人染病很快即感染全家。根据这一特点,伍连德判断这种病很可能是在人与人之间通过飞沫和呼吸传播。而在伍连德上任前,日本南满铁路也曾派了一名医生前来调查病因。这名日本医生一到哈尔滨,就立即雇人捉老鼠,希望在老鼠身上发现鼠疫杆菌。但一连解剖了几百只老鼠,没有发现一例携带鼠疫杆菌。基于以上种种事实,伍连德大胆提出,在疫区流行的鼠疫不是通过动物媒介,而是通过呼吸和飞沫传染的。他将此疫命名为“肺鼠疫”,成为世界上提出“肺鼠疫”概念的第一人。

为了防止飞沫传染,伍连德设计了一种极其简单但又相当实用的双层纱布囊口罩,即用两层纱布,内置一块吸水药棉,戴上它就可以隔离病患。他调动了大量人力物力,确保口罩源源不断地供应给市民。后人称这种口罩为“伍氏口罩”。

1911 年 1 月,伍连德在哈尔滨建立了第一个鼠疫研究所并出任所长。当时他年仅 31 岁,但熟谙细菌学、流行病学与公共卫生学,堪当重任。他不避艰险,深入疫区调查研究,追索流行经路,并采取了加强铁路检疫、控制交通、隔离疫区、火化鼠疫患者尸体、建立医院收容病人等多种防治措施,不久便控制了疫情 ;不到 4 个月,就扑灭了这场震惊中外的鼠疫大流行。

这是中华民族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战胜的最后一个大瘟疫,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依靠科学手段,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成功控制传染病的典型范例。(《家庭中医药》杂志2020年第3期 作者 程超寰 )

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是利己的根基。

君子如玉,触手可温。
一个让人感觉温暖、舒适的人,应该都是我们最想结交的人,这些人的心里总是装着别人,相处起来,让人如沐春风。
蔡康永就曾在《痛快日记》里记录了他父亲待人接物的细枝末节:

爸爸讲的笑话,百分之九十是在请客的饭桌上讲的。

爸每次请客,要决定菜单时,总会对我们小孩解释两句:“这家的蹄筋都是皮,不要点”、“六个客人吃这条鱼太大了”、“点虾要点完整的,别点剁碎的,可能不鲜。”

想尽方法,让身边的人感到舒服,父亲的处事之道也影响了蔡康永之后的主持风格和日常作风,“外表好不好看,绝对不是人生的绝胜点,讨不讨人喜欢,更重要一点”,这让康永哥在娱乐圈积累了不少好人脉。

其实这就像古人曾说的那句话: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是利己的根基。

人和人之间的相处其实是相互的,让人舒适的待人之道,并非圆滑世故的手段,反倒是善待自己的基础。

01

越优秀的人,越懂得让人舒服。

身边曾有一些年轻人,疑惑地问过我:“做人做自己就好了嘛,做一件事如果总在考虑别人舒不舒服,不会太讨好了吗?”

可是对于那些优秀的人来说,这并非献媚,而是深植在骨子里的教养。
就像曹雪芹说的:洞明世事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优秀的人早已在日常的言行举止中,发自内心地对别人好,让人感受到他的真诚。

秦桑很喜欢的香港明星张国荣,就是一个这样的人,凡是和他接触过的人,都说和他相处,是一种享受。

当年刘嘉玲刚到香港,因为苏州口音而被嘲讽为“北姑”,经常被排挤和奚落。

有一次张国荣遇到,就出面呵斥并安慰刘嘉玲。

香港四大天王之一的黎明,性格内向,很怕跟人交流。

每次表演结束后,为了躲避和别人交流,就会把自己反锁在厕所里。

张国荣便主动关心他,带着他融入团体。

张国荣,用他的温暖,在娱乐圈获得了极好的人缘,大家都亲切地叫他“哥哥”。

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我们经常说,要学会取悦自己,却很少说“取悦别人”,其实在秦桑看来,适当地放一些目光在别人的身上,也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就像《人性的枷锁》里说的那样:“要有体贴爱护的要求,有帮助别人、取悦别人的热情——如果不是无私,起码巧妙地遮掩起来自私。”

我们每个人都喜欢与那些相处起来让自己感到舒服的人,在与人相处的时候,学会让人舒服,这并非要你去迎合谁,而是要你学会换位照顾别人的情绪,让彼此关系更融洽。

02

让人感觉舒服,其实也是善待自己。

罗振宇曾在《奇葩说》里提到过一个概念——“发行社交货币”,大概的意思是,如果你要别人对你好,就要先学会付出。

你喜欢被照顾,就要先去照顾人,你喜欢被温柔对待,就要先去温柔对待别人,其实这也是善待自己的一种方式。

上世纪上海滩大名鼎鼎的风云人物杜月笙,他的发迹就和他“让人舒服”的处事之道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当年杜月笙刚进入黄公馆不久,公馆大佬的太太林桂生就生了一场大病,杜月笙恰巧被选为去照顾林桂生的人之一。

其余被选中的人都很讨厌服务别人的埋汰活,都敷衍了事。

而唯独杜月笙耗费心神,悉心照顾林桂生。

从此林桂生就开始留意杜月笙,发现这个年轻的小伙子,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处处为人考虑,为人诚恳、善良。

于是她开始将杜月笙当成心腹来培养,先是下放权利给杜月笙帮忙打理黄公馆,再到给杜月笙包办婚姻,最后资助他自立门户。

曾经默默无闻的“小瘪三”杜月笙,命运就此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曾在《情商》一书中诠释了情商是如何影响我们人生的成功与否的,“你让人舒服的程度,决定着你所能抵达的高度”。

是的,在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和别人打交道,有时候一句体贴的话,一个细微的小动作,都能改变我们和对方的关系。

心里装着别人,让别人感到舒服,不仅能交到更多的朋友,也能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成为更好的自己。

我们该如何做到让对方舒服

秦桑一直觉得,我们与人相处的重点不是为了分对错,而是为了让两人的关系更和谐。

我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一些资料,给大家列举了几个舒适的相处之道,希望能对你们有所裨益:

1. 承认自己是一个有情绪的人。

蔡康永曾说:“承认自己就是一个有情绪的人,也承认别人是有情绪的人。”
其实这就是换位思考,我们不要用情绪去定义别人,当你想舒服做自己的时候,也要理解别人也是如此,不去绑架别人,才能让别人跟我们相处起来的时候,感觉如沐春风,觉得舒服。

2. 行事不可任心,说话不可任口。

说话的技巧在人际相处中,也是十分重要的部分。

曾国藩年轻时就曾因为口无遮拦而没有朋友,后来才在多年的“戒多言”后,慢慢得以改善。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群聚守口,独居守心”,我们在与别人相处的时候,说话一定要给自己和对方都留有余地,才能让彼此和谐舒服地相处下去。

3. 不直斥其过。
在生活中,我们都容易犯将自己的想法凌驾于他人身上的毛病,可实际上我们本可以用一个对方更易接纳的方式。

王阳明曾说:“大凡朋友,须箴规指摘处少,诱掖将劝意多,方是”。

对朋友,不要当面斥责他的过失,可以委婉地表达,让他更容易接纳。

比如,“我理解你”就比“你为什么这样想”要来得舒服的多。

其实方法有很多,一个灿烂的微笑,一句体贴的话,一个小动作,一个特别的昵称,都足以让感情升温。
但总的来说,“从善意的角度思考问题”,既可以让自己做一个如沐春风的人,也可以获得一个融洽的人际关系。 https://t.cn/RJ2IpDz

君子如玉,触手可温。
一个让人感觉温暖、舒适的人,应该都是我们最想结交的人,这些人的心里总是装着别人,相处起来,让人如沐春风。
蔡康永就曾在《痛快日记》里记录了他父亲待人接物的细枝末节:

爸爸讲的笑话,百分之九十是在请客的饭桌上讲的。

爸每次请客,要决定菜单时,总会对我们小孩解释两句:“这家的蹄筋都是皮,不要点”、“六个客人吃这条鱼太大了”、“点虾要点完整的,别点剁碎的,可能不鲜。”

想尽方法,让身边的人感到舒服,父亲的处事之道也影响了蔡康永之后的主持风格和日常作风,“外表好不好看,绝对不是人生的绝胜点,讨不讨人喜欢,更重要一点”,这让康永哥在娱乐圈积累了不少好人脉。

其实这就像古人曾说的那句话: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是利己的根基。

人和人之间的相处其实是相互的,让人舒适的待人之道,并非圆滑世故的手段,反倒是善待自己的基础。

01

越优秀的人,越懂得让人舒服。

身边曾有一些年轻人,疑惑地问过我:“做人做自己就好了嘛,做一件事如果总在考虑别人舒不舒服,不会太讨好了吗?”

可是对于那些优秀的人来说,这并非献媚,而是深植在骨子里的教养。
就像曹雪芹说的:洞明世事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优秀的人早已在日常的言行举止中,发自内心地对别人好,让人感受到他的真诚。

秦桑很喜欢的香港明星张国荣,就是一个这样的人,凡是和他接触过的人,都说和他相处,是一种享受。

当年刘嘉玲刚到香港,因为苏州口音而被嘲讽为“北姑”,经常被排挤和奚落。

有一次张国荣遇到,就出面呵斥并安慰刘嘉玲。

香港四大天王之一的黎明,性格内向,很怕跟人交流。

每次表演结束后,为了躲避和别人交流,就会把自己反锁在厕所里。

张国荣便主动关心他,带着他融入团体。

张国荣,用他的温暖,在娱乐圈获得了极好的人缘,大家都亲切地叫他“哥哥”。

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我们经常说,要学会取悦自己,却很少说“取悦别人”,其实在秦桑看来,适当地放一些目光在别人的身上,也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就像《人性的枷锁》里说的那样:“要有体贴爱护的要求,有帮助别人、取悦别人的热情——如果不是无私,起码巧妙地遮掩起来自私。”

我们每个人都喜欢与那些相处起来让自己感到舒服的人,在与人相处的时候,学会让人舒服,这并非要你去迎合谁,而是要你学会换位照顾别人的情绪,让彼此关系更融洽。

02

让人感觉舒服,其实也是善待自己。

罗振宇曾在《奇葩说》里提到过一个概念——“发行社交货币”,大概的意思是,如果你要别人对你好,就要先学会付出。

你喜欢被照顾,就要先去照顾人,你喜欢被温柔对待,就要先去温柔对待别人,其实这也是善待自己的一种方式。

上世纪上海滩大名鼎鼎的风云人物杜月笙,他的发迹就和他“让人舒服”的处事之道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当年杜月笙刚进入黄公馆不久,公馆大佬的太太林桂生就生了一场大病,杜月笙恰巧被选为去照顾林桂生的人之一。

其余被选中的人都很讨厌服务别人的埋汰活,都敷衍了事。

而唯独杜月笙耗费心神,悉心照顾林桂生。

从此林桂生就开始留意杜月笙,发现这个年轻的小伙子,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处处为人考虑,为人诚恳、善良。

于是她开始将杜月笙当成心腹来培养,先是下放权利给杜月笙帮忙打理黄公馆,再到给杜月笙包办婚姻,最后资助他自立门户。

曾经默默无闻的“小瘪三”杜月笙,命运就此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曾在《情商》一书中诠释了情商是如何影响我们人生的成功与否的,“你让人舒服的程度,决定着你所能抵达的高度”。

是的,在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和别人打交道,有时候一句体贴的话,一个细微的小动作,都能改变我们和对方的关系。

心里装着别人,让别人感到舒服,不仅能交到更多的朋友,也能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成为更好的自己。

我们该如何做到让对方舒服

秦桑一直觉得,我们与人相处的重点不是为了分对错,而是为了让两人的关系更和谐。

我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一些资料,给大家列举了几个舒适的相处之道,希望能对你们有所裨益:

1. 承认自己是一个有情绪的人。

蔡康永曾说:“承认自己就是一个有情绪的人,也承认别人是有情绪的人。”
其实这就是换位思考,我们不要用情绪去定义别人,当你想舒服做自己的时候,也要理解别人也是如此,不去绑架别人,才能让别人跟我们相处起来的时候,感觉如沐春风,觉得舒服。

2. 行事不可任心,说话不可任口。

说话的技巧在人际相处中,也是十分重要的部分。

曾国藩年轻时就曾因为口无遮拦而没有朋友,后来才在多年的“戒多言”后,慢慢得以改善。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群聚守口,独居守心”,我们在与别人相处的时候,说话一定要给自己和对方都留有余地,才能让彼此和谐舒服地相处下去。

3. 不直斥其过。
在生活中,我们都容易犯将自己的想法凌驾于他人身上的毛病,可实际上我们本可以用一个对方更易接纳的方式。

王阳明曾说:“大凡朋友,须箴规指摘处少,诱掖将劝意多,方是”。

对朋友,不要当面斥责他的过失,可以委婉地表达,让他更容易接纳。

比如,“我理解你”就比“你为什么这样想”要来得舒服的多。

其实方法有很多,一个灿烂的微笑,一句体贴的话,一个小动作,一个特别的昵称,都足以让感情升温。
但总的来说,“从善意的角度思考问题”,既可以让自己做一个如沐春风的人,也可以获得一个融洽的人际关系。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女人叹口气,将手中的菜放在一旁,正视着丁恺,“我死后来到阴间,又嫁给了阎罗王的隶卒牛头鬼。面对夫妻二人的请求,鬼没有犹豫,“这个人啊,不仅仅是因为你的缘故,我
  • 又喜欢我,又帅,又有钱[色]我……”老黄:“好了你不用说了[微笑]”为什么要问我这种问题啊?遇见你真好里一潮汕男嘉宾,甭管他喜不喜欢你,什么场景,永远不会照顾女
  • 情绪失控完闭上眼开始反思与自省,结果就是觉得自己还是很是不堪一击,又让我陷入了认清现实的悲伤,突然就想到王小波的一段话:“很不幸的是,任何一种负面的生活都能产生
  • #每日票房粗报#9月26日(周一)全国共排27.4万场,观影人次约38.8万根据初步统计产出票房1560万#哥,你好#580万,累计3.25亿;#独行月球#20
  • #王源[超话]# 我尚不知春风尝得秋月悲 也未解得夏雨怎知冬雪愁 或许是得失有果毁誉参半 或许是感同身受必身受其苦 可是呢 我不想懂春风秋月悲 因为你明媚胜过春
  • 我们一生会遇到三个能够改变命运的人:第1人是老师。[蜡烛]#老师对学生影响有多大#一些丧到不行文案❶我不会永远有趣 我有时也不想说话 ❷不想做人了 想做花 矫情
  • 午休时光秋分后 ,秋老虎仍猛烈,花朵旖旎芬芳,喇叭花开出浪漫的诗意,我的文字也被汩汩掏出,笔墨为奔赴而来的细碎花香而描摹。大地用它的色彩在书写情书,自己在被它的
  • 什鲁斯伯里的女儿说:“爸爸告诉我们,他的肋骨被打断了,呼吸困难,但没有得到任何医疗措施。由于可能导致以上负面影响,你需要批判性的看自己的想法。
  • 4、白毫银针在受潮后,除了生出巧克力味,原本的毫香、花香会接近消失,茶汤醇厚程度下降,茶味喝着不爽口,干茶芽头蓬松的白毫也不如原先那般“支愣”。5、巧克力味不是
  • 我还是觉得小画家可以美美的,我也讨厌女主党,谢谢,非扣我帽子的随意,我不看我不听不需要评论因为我不看宝藏赵登凯新专出了9首了,专辑100%很好听,这是可以说的。
  • 晚上和大龙他们一起去吃了韩料,好撑又去看了鲛珠传……回到家说好了在我们家住,今天变天刮了好大的风,超冷,我穿的裙裙,你让我先下车你倒车真因为太冷了我想躲单元门
  • 我若心情好,则紫气自东来,记得我三岁时1998年,衣三褴褛,在东方明珠底下门口被保安满脸嫌弃的驱赶,至今记忆深刻,我瞪大了眼睛瞅着这个世界和智慧生命体。且行且珍
  • (图四)为庆祝 Nike Air Force 1 诞生 40 周年,一款全新 “Multi” 配色曝光,鞋头和后跟满印各种图形的暗纹,设计非常前卫,将于 5 月
  • 还是喜欢我的镇魂,这小破剧真的把我的魂镇住了,一年了还嗑得有滋有味,巍澜值得[兔子]#新白娘子传奇[超话]#“翻拍随你出,超越经典算我输”白娘娘护我!你不要难过
  • #每日一善[超话]##阳光信用# 不要吝啬你的笑容,不要隐藏你的善良,记住卡耐基这一段话,你将尽享完美丰富的人生——“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任何能够奉献出来的好的东
  • ”“不过是一次拦网,不过是25分里的小小1分,不过是…社团活动…”“如果当那个瞬间来临了,那就是你真正迷恋上排球的瞬间。啾9.27r*3(10月4日 9:27系
  • 云南省残疾人联合会计财处处长、云南代表机构秘书长乔亚军狮兄致辞并分享了发起此活动的初衷,他说:和普通的孩子相比,“星星的孩子”应该得到更多的关爱和呵护,今天的活
  • 爱在系列三部曲直到今天才看完,电影里真实到可怕的生活又加深对婚姻的恐惧,吵了太多次架,心力确实被消耗光了朋友分享的一位女孩的抖音,早早的失去双亲,看的眼泪止不住
  • 不管怎样,了了心愿,我想以后也不会专门再来…… #我的前半生#追完了《我的前半生》不管是电视剧里,还是现实生活中,总觉得有些遗憾,原来我遗憾的这个炎热的夏天没有
  • 如今大家所該做的,就要用『道』化你的家庭,不要以為你上岸了,有你的家人,如果你愛你的家人,你忍心看他們還在苦海受苦嗎﹖當你已求道,在這裡聽道理,你的九玄七祖,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