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咚!请查收THEIRSPACE 发来的主理人邀请函~

艺术的展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任何元素都可以变成艺术创作的起点,不局限、无定义、多元化,我们接纳并拥抱最真实的你

带上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带上独具一格的创造力,带上不羁自我的生活态度,成为THEIRSPACE的主理人,让梦想发光发亮吧!

投稿邮箱:theirspace @163.com

#潮流艺术##THEIRSPACE##正在展出##品牌主理人#

短短二十余载,人物传记的电影应该对我来说很无聊且乏味。但往往最无趣无聊的东西就是生活。都会问咱们学艺术的人说,“什么是艺术?”艺术没有定义,也不被定义。艺术应该都在生活里,它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有意义。看电影的时候,会对柳青的身份很多种看法,但我觉得他就是普通人,一个普通的百姓,一个普通的村书记,在他的心里装着大家,所以他的“普通”多了一份光芒。那个年代离我确实太久远,我也不能说自己感同身受。他提醒了我怎麼去生活,怎麼去塑造自己,怎麼用心去愛,怎麼做好一個普通人。 https://t.cn/A6IwM6cl

#东北的产业结构该如何调整#
这个问题我想过很久,如果要一步步写下来要很多字,不仅长,你们没耐心读,而且也有一个最大的问题,那就是没有一个具象的模板让人信服。
我和很多老乡说过”榜样”和“终点”的问题。一群人问过河是要坐船还是过桥,或者游泳。讨论了整整一个月,终于达成了共识,要游泳,结果一下水就被暗流冲走了,讨论了一个月白讨论了。所以为什么不能一个人坐船,一些人过桥,一些人游泳呢,总是有人会在彼岸的终点等待。这是一个“榜样”的问题,大家都想解决这个问题,但是都缺乏一个“榜样”,所有人都在等答案确定了再投入进去,就好像最后一刻看别人点了什么菜他再跟着点一样。要是一桌子人推来推去都等着别人出来挑头再点菜,那到打烊也吃不上。
做探路者有风险有难度,他要承担失败的风险和前期的投入。同时还要担忧更大的问题:他万一走错了路,给这个集体带来了负面影响。他万一起到了坏的榜样作用,给集体带入了沟里。所以探路者的工作不容易,风险大,责任重,难度高。但是新社会,新文化,新生活是建立在组织和物质上的。你有一个公司,你能施加一个公司的影响,你有一个品牌,你能施加一个品牌的影响。
同时,你也会建立一个维系在某种经济,文化,技术上的集体认同,得到相应的组织力量,把拳头真正的攥起来。“因为我们的利益共通,所以我们是一家人”,“因为我们的未来建立在我们共同的集体上,所以我们要一起奋斗”。
在的问题是,我们缺乏足够多“客观存在”的“物质和组织”。光靠嘴说是不行的,讨论东北文化还是其它,发一大堆历史文献PDF搞一大堆群里的论证,不如有一个切实存在的艺术形象或文化品牌。讨论东北经济和科技高地的争夺,最好的办法是你有一个全国闻名的产品,或者科技顶尖的技术,并转化为更多的人和物的力量。
我们不可能花十年把理论先做圆了,再生产物质产品和进行影响输出,万一理论转化实践中错了,不就成了讨论了一个月游泳是正确的理论,结果一下水就被洪水卷跑的人了。
这就是“榜样”的问题,现在缺乏的不仅是足够多的探路者,也包括还没跟上来的人缺乏一个具象的“榜样”,告诉他们,我们要的新社会是什么,雪国的未来是什么。
有人会问,那要是榜样走错了呢?所谓实践检验真理。如果这个榜样“游泳过河”失败了,那就显而易见的证明了“游泳”理论对于振兴东北的失败。如果成功了,已经到达了我们的彼岸了,那毫无疑问是成功的。这就是“终点”的概念。
我们所有人的路线不同,但终点总是一样的。不管是走哪条路,不管是对路线本身的分歧怎么样,最后在终点总能相见。区别只是不同的路线得到的结果会影响终点的具体形态,但本质没有不同。关于榜样和终点的问题,我现在不愿意给一些心急火燎的人说什么具体操作细节的原因就在这里。因为没有一个成型的,成体系的,有持续影响的,存在于现实世界里看得见摸得到的一个“榜样”。没有这种榜样,你说再多别人也理解不清晰,也充满怀疑。而缺乏榜样这个模板,最终的终点也会显得遥远。
所以我的建议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所有的参与者要和探路者一样去做事,无论是壮大自己个人的实力,还是扩张东北的文化科技经济实力与影响,总要先有一个“成果”出来。否则你的理论再逻辑自洽,成不了现实也没用。他的理论你看不上,但他成功了你也没办法。
最后说一下对东北振兴问题上,其它方面的看法。
1,消减东北本土意识不可能,只能各种弱化,各种下绊子,各种压制,但不可能消灭。
这是客观事实。
2,文化创新的时候不要陷入“国粹”陷阱。振兴东北文化,不能变成国粹思想陷阱。有些东北人不认可关里的传统文化,但到了自己身上,思想也是一样的。
干国粹复兴,结果自己的年轻人都不喜欢,搞了这么多年,传统戏曲手艺别说干过美日韩,就连新兴的短视频自媒体都干不过。有多少传统戏院和专业吃补贴,拿政府预留的“保留份额”。
东北文化作品也是一种商业产品,想要复兴,不能执着于都没几个人听懂的古代语言和萨满传说。“萨满”这种元素可以是吸引人,制造陌生感和异域感的话题,但叙事手法必须现代。
这本质上是现代商业,是一种商品。美国迪士尼搞了一大堆各国公主,但叙事方式全是美国式的,艺术表现也不是从古书里复原各个国家的“所谓古文原本”,而是美国式的表现。最后扩张的想象力是美国的,而不是那些国家的。相反,美国用这个过程成了艺术的中心。想振兴东北文化,不能违背商业原则。
3,内部经济体系的维系,这是光荣的城市历史所给予的经验。经济本身需要有自己的用户圈,所以两个商品产地不同,一个外地一个东北,在并不是非要用外地产品的时候完全可以买东北的产品。比如一些日用品,下楼买商店的东西至少也可以支援一个老乡的买卖,只要没什么质量区别,那就没必要在网上买千里之外邮过来的。
4,干理工之类的学生学者,可以建立东北科技联合会之类的自发组织。我在我的一篇文章里说过“墙外开花”的理论,要让资源和技术动起来,哪怕不是在黑土地上,但是这些技术可以随着你们的交流,以及后续企业的建立给黑土地带来技术高地的附带好处。对于工商业也是一样,两家企业都在东北,结果可能是1+1等于2,
但是一家东北,一家外地,形成流动性,借助不同地区的特色优势可以让优势流回东北,结果可能就是1+1等于10。海外东北人群体如果要投入振兴事业,那么就要互助,要为家乡吹来新鲜的风,在不同的地方壮大自己。就像俄国人东进,日本人西进,中国人北上一样,要形成不同文化和技术的流动碰撞,才能有活力。
5,对于审美有自己的的思考比如对于审美中优美的定义,很多东北人已经丧失了文化的自主性,无意识的认为“江南水乡”就是比“北方民居”优美。
再接下来,就是认为“北方人不会做生意”。但这种东西都是抽象的,且是文化话语权丧失的特征。我们必须有自己的审美,一个东西美不美,怎么才美,我们得有自己的看法。但我们和大染缸不同,大染缸文化是“我认为这是美的,所以你们所有人必须和我一样,也必须认为这是美的”。
而我们是“你认为那个美你就去那边美去,我们认为这个美,所以我们在我们的家里就认为这个美”。这是审美争夺,是标准的争夺。没有自己的一套标准,文化振兴就起不来。商业市场规则并不冲突这一点,不是说迎合了对方的标准才有市场,而是现有的市场和力量才推广开的标准。能不能建立东北人主导的市场规则,这个就看我们大家的了。
6,对于坚持振兴东北的人来说,讨论问题的时候要分清“里外拐”。大染缸的文化观,价值观喜欢先证明你和他有关系,再证明你的卧室也是他的卧室,他对你的床也有发言权。
他一个外人对东北的理解就是看了看短视频,旅游了一圈,从身边同事观察,乃至于在东北上了几年学甚至都没走明白学校所在的区有多大。这样的一个人跑到网上评价我们要怎么样,甚至说东北怎么样对大家(他自己)最好,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是我们这么评价他们的家乡,他们会怎么办?所以对此我们应该有冷静的判断和对待。但也不应该唯血统论,有些东北人是“痛恨并离开家乡”的,那么有些外地人也可以是“喜欢并热爱东北”的。什么是真正的朋友,真正的同盟要分清楚。
而东北要有影响力,必须对外有类似于文化思潮的类似于“抽象化意识形态”的扩散。也就是说,当东北重回王座的时候,不止东北会得到积极的改变,东北以外也会因为这个过程得到积极的生活上的,文化上的,思想和社会上的改变。东北重新复兴的过程中要成为一个旗帜,不止是雪国的旗帜,也是所有爱好“更自由,更富裕,更平等的,尊重每一个个体的统一又多元的新生活”的旗帜。所以东北的振兴目标,这个终点绝不会是简单的经济指标数字上的上升下降,也不会是单纯的几座新摩天大楼的建立,而应该是充满了阳光和欢笑的新世界。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我们爱过就好
  • 每天,给自己一个开心的理由
  • 关于如何点出一桌好菜的清单
  • 十二星座护内排行榜
  • 你的自律里,藏着你的运气
  • 经典微小说:《 迷 失 》
  • 最适合一块生活的三对星座CP!
  • 【夜读】努力是最不值得炫耀的东西
  • 请找一个你爱的,也爱你的人结婚
  • 台湾美女作家因“诱奸”患抑郁症,26岁的她选择了……
  • 做微商,如何让别人主动来加我?
  • 大反击!微信支付正式宣布!苹果或要急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