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山西:后起直追犹未晚

  出土于山西晋侯墓地的鸟尊是山西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山西博物院精心开发推出的文创产品——鸟尊雪糕备受热捧。神秘而文化底蕴丰富的鸟尊化作雪糕被人们轻轻捧起,变成舌尖上的一点甜蜜。这种借味蕾串联古今的文创产品,深受人们喜爱,购买者络绎不绝、争相在朋友圈晒图,甚至令山西博物院也成为热门文旅打卡地之一。

  一种普通的食物加入了文化创意,就变得与众不同,那么,拥有众多文化资源的山西,又该如何把抽象的文化,变成具象文化元素的符号,依托文创,彰显文化大省的魅力,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呢?

  让文化IP转化成为市场价值

  穿越千年,鸟尊从最初的祭祀器皿变成现在山西文物的形象大使,剥去历史的尘埃,重新绽放出属于三晋大地的文化光辉,再到变成红火一夏的文创雪糕。

  鸟尊雪糕为什么能一炮而红?

  “简单来说,就是好吃、好看、好分享,有料、有趣、有意义,通过简单的购买,让更多的人用更直接的方式,感受到山西几千年的历史文化,让文化IP转化成为市场价值。”山西博物院文创运营负责人张磊解释道,“其实文创雪糕的爆红,它里面潜在一个文创产品知识性的特点,文创雪糕推出的时候,为什么它是金色的?是芒果口味的?因为青铜器在几千年前,它本身刚铸造出来的时候,就是金色的,同时由于埋藏环境和地理位置的影响,它变成了青绿色的,就是抹茶味的,我们通过一款雪糕的两个口味、两个颜色,想告诉大家的就是青铜器的前世和今生。”

  文创雪糕的出现绝对不是偶然,张磊说:“我们一直讲小文创、大文化,小产品、大宣传,小资源、大市场,我们希望能通过一件小小的文创产品,讲述背后的历史文化价值。”

  网络传播助推文创产品爆火

  鸟尊雪糕一经推出备受追捧,离不开网络传播的力量。

  “大鸟回眸,小鸟偎依,真是栩栩如生。你有没有吃过芒果味鸟尊雪糕?”记者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一有朋友晒出在山西博物院跟鸟尊雪糕的合影和评论,就有不少点赞和询问。

  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师安微娜说:“与以往传播途径相比,网络传播是更双向沟通的一种方式,就是通过网络传播,一方面可以把文化、文创产品传达给受众,另一方面,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去获得受众对于文创产品的一种需求,或者是一种偏好。”

  网络传播方式让更多文化和文创产品迅速地曝光在普通受众面前,让文创产品更容易被看得见、想得到。安微娜说:“我们在购买文创产品时,脑海里首先就会联想到曾经在网络上看到过的某个网红的或者是爆款的文创产品,所以现在很多游客,他们到了景区或者是到了博物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打卡网上认识到的这些文创产品,他们觉得这是非常有仪式感的活动。”

  文创雪糕成为现象级文创产品,为文创产业开启了一条新的赛道。安微娜认为文创雪糕的成功经验是非常值得其他文创产品借鉴的。她认为,文创雪糕可以很容易地进入消费者的视野,利用文创雪糕或者是利用爆款产品带来的热度,可以去发展其他一些产品,或者是去宣传新的文创品牌。

  开发文创产品作为山西礼品

  不可否认的是,文创雪糕存在着销售季节性强、非常依赖场景消费等诸多先天不足,我们要开发更多的文创产品作为一种具有山西特色的礼品来推广和销售。那么山西文创产品作为礼品的现状如何呢?

  经记者街访发现,大部分太原市民倾向于选择平遥牛肉、老陈醋、山西小米等农副产品,选择文创类山西礼品的人少之又少。

  让文创产品从厅堂之上走到街头巷尾,走到大众的内心,依然任重而道远。对这一点,山西传媒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高鹏深有体会:“我是2008年考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视觉传达系的研究生,就像很多山西人一样,想把山西的这些好东西,作为礼物带给我的老师,从研一到研三,每次开学我都会带山西的特产给我老师,然后老师说,你从研一到研三,小米、核桃、红枣、牛肉、老陈醋、汾酒,给我拿了很多这样的礼物,但是说实话,我们对山西更大的兴趣在于山西的文化、历史,以及山西的底蕴,我更希望你回到山西,用你所学为山西做点事。”

  回到山西的高鹏就开始琢磨,怎么能把山西符号、民间元素、历史文化经典,通过设计转化成山西文化礼物,在2014年的时候,他拿了第一件作品去给老师看,是个靠枕,很有意思,就是山西永安禅寺壁画,他的老师特别开心,说这才是你应该做的事。

  山西作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早在100多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劳动、生息和繁衍,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和华夏文明。

  9月3日,就在参加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的中外嘉宾各抒己见的同时,参会的外国使团的大使夫人们带着孩子和随行人员来到了素有山西“潘家园”之称的小井峪文化产业园,对着山西的众多工艺美术作品、非遗文创产品开启了“夸夸”模式。

  冈比亚大使夫人尼玛·贾梅说:“我真的非常热爱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在山西,我看到有很多吸引年轻一代的元素,它们个性鲜明,在这些文创产品上,体现了山西杰出的历史和传统文化。”斯洛伐克大使夫人尤金尼亚·贝洛娃表示:“今天我们体验了山西民间文化,我们探索了三种不同样式的漆器,这是非常美丽的器物和创造,色彩绚烂、美不胜收,这种体验非常美妙。”

  从刻瓷到澄泥砚,从漆器到手工剪纸、青铜制品,大使夫人们半是惊讶、半是赞叹,不住地拿起手机进行记录,不停地向我们山西的匠人们竖起大拇指。

  山西发展文创产业是有先天优势的,比如说我们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有丰富的民俗文化,那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怎样才能把这种优势转化为发展文创产业的胜势。

  安微娜说:“在进行文创产品设计的时候,我们经常会提到一个词,叫文化元素的提取,其实就是把抽象的文化,变成具象的文化元素符号,然后把这些符号运用到文创产品设计当中去,比如说,山西有很多有特色的刺绣、剪纸,以往我们买回来的旅游商品,往往都是这些刺绣和剪纸工艺品,而现在我们可以把这些刺绣和剪纸的文化元素提取出来,把它的这种艺术形式,转化到其他文创产品的设计当中去,比如说可以把这个元素用到瓷器的设计上,或者是用到一些家居装饰的设计上,这样我们就实现了文化元素的转移。”

  在高鹏看来,礼跟物是不同阶段的两个被赠送物品,物就是满足最基本的实用价值,然后礼是注入美好的期冀、美好的祝福在里面,它们俩结合在一起才能称之为一个完美的礼物,比如说戴虎头帽、穿虎头鞋,然后让这个孩子虎头虎脑、虎虎生风、驱邪避祸,让他健康成长。“我想看看能不能通过设计把古老的东西转换成当下可以流行起来的,所以我就做了几顶虎头帽元素的帽子,我戴这个帽子以后,会感觉非常年轻。就好比说,我们到海边一定要买一件花衬衫一样,那么来到山西的人,他想让自己年轻一点、轻松一点,他可以不戴那些只有一个品牌价值的商品,而是戴一些具有山西文化价值的产品,这样他会非常轻松地融入我们山西的地方文化。”(图片来源:山西博物院官网)

  来源:山西新闻网

今天,我们为什么强调“十四年抗战”?#勿忘九一八##为什么要强调十四年抗战#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了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轨道,嫁祸中国军队,并以此为借口炮轰东北军北大营,悍然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次日,日军占领沈阳。东三省逐渐落入日本殖民者手中。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

今年,是九一八事变爆发90周年。回望历史,警钟长鸣。

围绕这段历史,我们与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抗日战争史研究室助理研究员彭鹏进行了交流。

以下为采访全文:

观察者网:九一八事变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每到“九·一八”,我们都会看到许多普通民众自发纪念这一事件,呼吁“勿忘国耻,吾辈当自强”。为什么90年前的这场事变至今仍能引发广大民众的共情?

彭鹏:九一八事变是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在民族危亡之际,中华民族没有丧失信心,没有放弃奋斗,而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与敌人血战到底。我想,这种在危难关头全体中国人民所表现出来的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民族精神,是至今能引发广大人民群众共情的主要原因。

观察者网:要讲好“九·一八”前后的历史,首先要梳理清楚事件的背景。在讲述“九·一八”背景的时候,您觉得有哪些历史维度是必须要突出强调的?

彭鹏:首先是当时的国际背景。一战后的凡尔赛—— 华盛顿体系内部埋藏了很多隐患。德国对这个条约体系非常不满,认为这是对德国的束缚。日本也对其中海军军备条约规定的军备限制不满,认为抑制了日本海军的发展。

也有学者认为一战和二战之间并不是真正的和平,而仅仅是休战。所以这种一战后形成的国际格局本身具有很多不稳定因素,法西斯势力在德国和日本上台后,加剧了这种不稳定。九一八事变就是在剑拔弩张、危机四伏的情况下发生的。

其次就是日本国内的情况,九一八事变爆发时也是全世界经济危机较为严重的时期。1929到1933年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当时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日本也是如此。在经济萧条的环境下,日本国内底层民众和精英阶层的矛盾非常尖锐,为了转移国内矛盾,对外扩张成为日本政府高层的选择。

况且在一战中,日本通过出兵太平洋和中国山东,获得了原来德国在远东的殖民地,这使日本尝到了侵略扩张的甜头;在国内危机加深的情况下,再次扩张成为其重要的战略选择,而扩张的目标直指中国东北。

还有一个维度是日本为什么会选择东北地区,也就是所谓的“满洲”。 这是因为从甲午战争以后,日本在 “满洲”就享有特殊权益,1906年日本以与清政府共同修建铁路为借口,在东北成立了 “满洲铁路株式会社”,以“满铁”为中心,对“满洲”开展了一系列侵略活动,希望控制东北地区的内政、外交、经济等等。

在九一八事变之前,日本也提出了“满蒙生命线”的论调,将东北地区作为日本的战略要地。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在东北发动九一八事变,可以说是早有布局和谋划的。

观察者网:正如您提到的,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前,日本对东北就进行了诸多层面的渗透和经营。这是否也是日本能在极短时间内、以极小的代价占领东北的重要原因?

彭鹏:刚才提到的“满铁”,成立之后便在东北地区紧锣密度地展开活动,其活动涵盖范围非常广, 是日本的综合性情报机构。它对中国的内政、外交领域都有染指,做了很详细的调查,也扶持了一些日方势力。有了前期的这些铺垫,日本入侵东北的过程便进展得更为顺利 ,这是一方面原因。

还有一方面是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张学良带领的正规军在抗日方面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这也是日本能够那么快占领东北地区的一个重要原因。

观察者网:今天,为什么我们要在历史教材中强调“十四年抗战”的概念?从1931到1937,这六年对于中国历史的走向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

彭鹏: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之间的这段时间,中国人民的抗日活动主要还是集中在东北地区;七七事变爆发之后,抗战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所以,从1931年到1937年是非常关键的一个时段,是中国从局部抗战走向全民族抗战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不仅是在地域上实现了从东北地区抗日到全国范围内的抗日,更是在人心方面形成凝聚,由此也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中国共产党在九一八事变后提出了全民族抗战的方针,七七事变后这一方针得到落实。中国各种力量就是在这六年之间逐渐凝聚起来, 民族矛盾上升为当时的主要矛盾。

中华民族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民族精神也是在这六年中逐渐形成的。所以无论是从人心方面,还是抗日战争的战局发展方面,1931到1937年的这六年时间都非常重要,应该纳入整个抗日战争的进程当中。

这六年也让我们看出国共之间战略眼光的高低。面对民族大义,中共能够抛弃国共之间的隔阂,把反抗日本侵略者的这种民族使命放在首位。这体现了中共的战略前瞻性。

此外,“十四年战争”的概念在日本学术界也受到一些学者的认可,认为“大东亚战争”也是以满洲事变,即九一八事变为起点,日本对整个亚太地区的武力扩张是开始于中国东北地区。这也更加印证了我们“十四年抗战”的概念 。

观察者网:在对这段历史的研究中,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引入了国际视野,李顿调查团也是一个被频频提及的历史名词。今天,我们该如何评价李顿调查团?

彭鹏:李顿调查团确实是当下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这主要得益于新材料的发掘 。

在以往的研究中,我们认为李顿调查团采取的是对日绥靖政策,对其评价也不是很高,这主要是因为李顿调查团并未实际的解决九一八事变后的日本对华侵略问题。作为维护国际正义的组织,国际联盟所派出的调查团并没有发挥其功效,在对日制裁方面力量非常薄弱。与之前国际联盟所标榜的“维护国际和平正义”的宗旨相差甚远,这也是一直以来学术界对李顿调查团评价不高的原因。

李顿调查团和当时的国联面临的一个困境在于,他们实际没有能力实现自己的想法。作为一个国际联盟,它致命的缺陷在于没有自己的军事力量,所以并不具备制裁主权 国家的军事能力。这也是二战以后成立联合国时,一定要设安理会和维和部队的一个原因。

近年来随着材料越来越丰富,尤其是瑞士日内瓦一部分有关国际联盟的原始档案资料被带回国,学术界对国际联盟的研究可以说更广泛深入。有关李顿调查团的评价也更多元化,比如也有学者认为李顿调查团最后形成的调查报告是对中国更为有利, 从报告书的内容看对九一八事变的调查较为公正。此外,日本因为对国联调查十分不满,最终退出国际联盟,其实也是从侧面反映了国联调查并未过分偏袒日本。

我想随着更多资料的解密和发掘,我们对李顿调查团,甚至说对国际联盟的评价会更加多元化。

观察者网:在抗战初期,华北曾有一些势力打着“新民主义”“王道主义”甚至“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旗号美化日本的侵略行径,宣扬不抵抗思想。而这些历史故纸堆里的谬论至今仍为日本右翼所坚持。对此,我们该如何与之展开话语斗争?

彭鹏:其实在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就有过类似的宣传,打着“文明”的旗号,声称对中国的侵略是“文明”征服“野蛮”,以此来获得国际社会的舆论支持。这种披着“文明”外衣的侵略是想要磨灭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让沦陷区的人民甘心当亡国奴,同时也是应对国际社会谴责的一种手段。

所谓“先进”征服“落后”“社会达尔文主义” ,这类观点实际上就是为侵略 、殖民做辩护。现如今也有一些日本右翼在宣传美化侵略,其实是与尊重国家主权的主流观点为敌,与世界所有热爱和平的人民为敌。

观察者网:在东三省沦陷之后,东北民众并未放弃抵抗。除了我们熟知的东北抗联外,还有哪些团体、抵抗力量值得今人铭记?

彭鹏:当时,在东北民众的抗日斗争中涌现出了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英雄故事。马占山领导的黑龙江爱国军民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由于正规军在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没有进行有效抵抗,东北地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很多力量是在比较分散的情况下进行抵抗的,因此遭遇了不少挫折。

而以马占山为首的黑龙江爱国军民就在嫩江桥地区有力抵抗了日本的侵略,这次行动被称为“江桥抗战”。这次战役是东北人民第一次有组织的、较大规模的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民族自卫战争。

这场战斗激起了东北人民的抗日斗志,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

观察者网:当下,我们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在这个时间节点上,追忆这段历史,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启发?

彭鹏: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第一次取得了对外战争的全面胜利,九一八事变作为抗日战争的起点,也拉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抗日战争的胜利让中国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完成了近代中国从“沉沦”到“上升”的转变,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转折点。

在九一八事变爆发90周年的今天,重新回顾这段历史,让我们更加珍惜今日的和平。“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也一定可以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今天,我们为什么强调“十四年抗战”?#勿忘九一八##为什么要强调十四年抗战#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了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轨道,嫁祸中国军队,并以此为借口炮轰东北军北大营,悍然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次日,日军占领沈阳。东三省逐渐落入日本殖民者手中。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

今年,是九一八事变爆发90周年。回望历史,警钟长鸣。

围绕这段历史,我们与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抗日战争史研究室助理研究员彭鹏进行了交流。

以下为采访全文:

观察者网:九一八事变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每到“九·一八”,我们都会看到许多普通民众自发纪念这一事件,呼吁“勿忘国耻,吾辈当自强”。为什么90年前的这场事变至今仍能引发广大民众的共情?

彭鹏:九一八事变是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在民族危亡之际,中华民族没有丧失信心,没有放弃奋斗,而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与敌人血战到底。我想,这种在危难关头全体中国人民所表现出来的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民族精神,是至今能引发广大人民群众共情的主要原因。

观察者网:要讲好“九·一八”前后的历史,首先要梳理清楚事件的背景。在讲述“九·一八”背景的时候,您觉得有哪些历史维度是必须要突出强调的?

彭鹏:首先是当时的国际背景。一战后的凡尔赛—— 华盛顿体系内部埋藏了很多隐患。德国对这个条约体系非常不满,认为这是对德国的束缚。日本也对其中海军军备条约规定的军备限制不满,认为抑制了日本海军的发展。

也有学者认为一战和二战之间并不是真正的和平,而仅仅是休战。所以这种一战后形成的国际格局本身具有很多不稳定因素,法西斯势力在德国和日本上台后,加剧了这种不稳定。九一八事变就是在剑拔弩张、危机四伏的情况下发生的。

其次就是日本国内的情况,九一八事变爆发时也是全世界经济危机较为严重的时期。1929到1933年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当时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日本也是如此。在经济萧条的环境下,日本国内底层民众和精英阶层的矛盾非常尖锐,为了转移国内矛盾,对外扩张成为日本政府高层的选择。

况且在一战中,日本通过出兵太平洋和中国山东,获得了原来德国在远东的殖民地,这使日本尝到了侵略扩张的甜头;在国内危机加深的情况下,再次扩张成为其重要的战略选择,而扩张的目标直指中国东北。

还有一个维度是日本为什么会选择东北地区,也就是所谓的“满洲”。 这是因为从甲午战争以后,日本在 “满洲”就享有特殊权益,1906年日本以与清政府共同修建铁路为借口,在东北成立了 “满洲铁路株式会社”,以“满铁”为中心,对“满洲”开展了一系列侵略活动,希望控制东北地区的内政、外交、经济等等。

在九一八事变之前,日本也提出了“满蒙生命线”的论调,将东北地区作为日本的战略要地。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在东北发动九一八事变,可以说是早有布局和谋划的。

观察者网:正如您提到的,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前,日本对东北就进行了诸多层面的渗透和经营。这是否也是日本能在极短时间内、以极小的代价占领东北的重要原因?

彭鹏:刚才提到的“满铁”,成立之后便在东北地区紧锣密度地展开活动,其活动涵盖范围非常广, 是日本的综合性情报机构。它对中国的内政、外交领域都有染指,做了很详细的调查,也扶持了一些日方势力。有了前期的这些铺垫,日本入侵东北的过程便进展得更为顺利 ,这是一方面原因。

还有一方面是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张学良带领的正规军在抗日方面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这也是日本能够那么快占领东北地区的一个重要原因。

观察者网:今天,为什么我们要在历史教材中强调“十四年抗战”的概念?从1931到1937,这六年对于中国历史的走向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

彭鹏: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之间的这段时间,中国人民的抗日活动主要还是集中在东北地区;七七事变爆发之后,抗战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所以,从1931年到1937年是非常关键的一个时段,是中国从局部抗战走向全民族抗战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不仅是在地域上实现了从东北地区抗日到全国范围内的抗日,更是在人心方面形成凝聚,由此也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中国共产党在九一八事变后提出了全民族抗战的方针,七七事变后这一方针得到落实。中国各种力量就是在这六年之间逐渐凝聚起来, 民族矛盾上升为当时的主要矛盾。

中华民族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民族精神也是在这六年中逐渐形成的。所以无论是从人心方面,还是抗日战争的战局发展方面,1931到1937年的这六年时间都非常重要,应该纳入整个抗日战争的进程当中。

这六年也让我们看出国共之间战略眼光的高低。面对民族大义,中共能够抛弃国共之间的隔阂,把反抗日本侵略者的这种民族使命放在首位。这体现了中共的战略前瞻性。

此外,“十四年战争”的概念在日本学术界也受到一些学者的认可,认为“大东亚战争”也是以满洲事变,即九一八事变为起点,日本对整个亚太地区的武力扩张是开始于中国东北地区。这也更加印证了我们“十四年抗战”的概念 。

观察者网:在对这段历史的研究中,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引入了国际视野,李顿调查团也是一个被频频提及的历史名词。今天,我们该如何评价李顿调查团?

彭鹏:李顿调查团确实是当下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这主要得益于新材料的发掘 。

在以往的研究中,我们认为李顿调查团采取的是对日绥靖政策,对其评价也不是很高,这主要是因为李顿调查团并未实际的解决九一八事变后的日本对华侵略问题。作为维护国际正义的组织,国际联盟所派出的调查团并没有发挥其功效,在对日制裁方面力量非常薄弱。与之前国际联盟所标榜的“维护国际和平正义”的宗旨相差甚远,这也是一直以来学术界对李顿调查团评价不高的原因。

李顿调查团和当时的国联面临的一个困境在于,他们实际没有能力实现自己的想法。作为一个国际联盟,它致命的缺陷在于没有自己的军事力量,所以并不具备制裁主权 国家的军事能力。这也是二战以后成立联合国时,一定要设安理会和维和部队的一个原因。

近年来随着材料越来越丰富,尤其是瑞士日内瓦一部分有关国际联盟的原始档案资料被带回国,学术界对国际联盟的研究可以说更广泛深入。有关李顿调查团的评价也更多元化,比如也有学者认为李顿调查团最后形成的调查报告是对中国更为有利, 从报告书的内容看对九一八事变的调查较为公正。此外,日本因为对国联调查十分不满,最终退出国际联盟,其实也是从侧面反映了国联调查并未过分偏袒日本。

我想随着更多资料的解密和发掘,我们对李顿调查团,甚至说对国际联盟的评价会更加多元化。

观察者网:在抗战初期,华北曾有一些势力打着“新民主义”“王道主义”甚至“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旗号美化日本的侵略行径,宣扬不抵抗思想。而这些历史故纸堆里的谬论至今仍为日本右翼所坚持。对此,我们该如何与之展开话语斗争?

彭鹏:其实在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就有过类似的宣传,打着“文明”的旗号,声称对中国的侵略是“文明”征服“野蛮”,以此来获得国际社会的舆论支持。这种披着“文明”外衣的侵略是想要磨灭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让沦陷区的人民甘心当亡国奴,同时也是应对国际社会谴责的一种手段。

所谓“先进”征服“落后”“社会达尔文主义” ,这类观点实际上就是为侵略 、殖民做辩护。现如今也有一些日本右翼在宣传美化侵略,其实是与尊重国家主权的主流观点为敌,与世界所有热爱和平的人民为敌。

观察者网:在东三省沦陷之后,东北民众并未放弃抵抗。除了我们熟知的东北抗联外,还有哪些团体、抵抗力量值得今人铭记?

彭鹏:当时,在东北民众的抗日斗争中涌现出了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英雄故事。马占山领导的黑龙江爱国军民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由于正规军在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没有进行有效抵抗,东北地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很多力量是在比较分散的情况下进行抵抗的,因此遭遇了不少挫折。

而以马占山为首的黑龙江爱国军民就在嫩江桥地区有力抵抗了日本的侵略,这次行动被称为“江桥抗战”。这次战役是东北人民第一次有组织的、较大规模的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民族自卫战争。

这场战斗激起了东北人民的抗日斗志,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

观察者网:当下,我们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在这个时间节点上,追忆这段历史,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启发?

彭鹏: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第一次取得了对外战争的全面胜利,九一八事变作为抗日战争的起点,也拉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抗日战争的胜利让中国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完成了近代中国从“沉沦”到“上升”的转变,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转折点。

在九一八事变爆发90周年的今天,重新回顾这段历史,让我们更加珍惜今日的和平。“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也一定可以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细雨隐了深巷 青苔绿了石板炊烟卷走过往 若当薄雾漫漫阳关不是故乡 西风谢了花残 古道远了边关残阳染红昨天 若当南雁归来 理想还在远方 我多么怀恋那天下午 有
  • 看完了真挚四大名著我的感受是文字的力量真的是震撼,体会到了同人文的魅力,意想不到的地方,可能是九十年代的美国西部,也可能是现实所在的首尔,可能是艺术家或是钢琴家
  • #虞书欣虞美人唱无名之辈翻车#做虞书欣的粉丝可太太太幸福啦考古欣欣子的采访,发现她真的是一个开朗乐观的小活宝!最近的苍兰诀让我彻底沦陷啦,演技真的好好 好有代入
  • 电影的大部分是刻画结婚前的李焕英,最后面一小段飞速闪回的,则是李焕英对自己女儿的无限包容,只要健康快乐就好了。命运是早就安排好的,日子长了,心里也就坦然了。
  • 病人徐某,治疗前不知道自己的名字,永远说自己18 岁,经过长达两年多的治疗,他就像变了个人,能够积极主动参加康复治疗活动。“帮助他们走出家庭困境,虽累却很欣慰”
  • 大长者在世间必须要具有十德才能被称为大长者,此十德的解释出自于《翻译名义》即:1、贵姓:贵姓是指勋戚尊贵、世称门阀之族。在比喻法中,以上说的“大长者”比喻的是“
  • 葡萄牙欧战积分从而暂时微微超越了法甲跃居到了第5的位置,于是一堆球迷大声高呼法甲不是五大联赛了了。无论如何,期待你回到欧洲的那天,再次闪耀[心]#j罗加盟卡塔尔
  • [哈哈][坏笑][微风]这两天发生的事让我有点遭受背刺的感觉,就是你觉得你真诚相待,而人家压根儿没把你当成自己人。老师的身份确实容易让人犯自以为是的错误,就像警
  • 苏文静和赵三悦互相伤害,苏文静早就忘记了,她最该恨的是那个男人和第三者,而不是无辜的女儿。婚姻的失败,让苏文静性情大变,她变得敏感多疑,情绪化严重,她把对前夫的
  • 基于“商业管理+品牌孵化“双核驱动的运营理念,庞森商业业务涉足商业空间运营、品牌孵化、智慧商业等多个领域,实现了覆盖全国的跨区域优质购物中心项目管理,孵化了众多
  • 长期熬夜工作,伤及心脾,长期失眠,一个方子就能调【案例】男,40岁,程序员。跟王世龙医生会诊的时候一点都打不起精神,没有任何笑容,给人的感觉非常疲劳,通过王世龙
  • ——明·方孝孺[掌宝爱心]让我们做一个简单而善良的人,许时光一份静好,在是非恩怨、百味人情中,守住一颗宁静的心,轻挽一袭流年的温暖色彩,在风起、雨落的季节里静待
  • 可在疫情期间,Ta了解到新冠病毒可能会通过飞沫传播,这下就糟了,Ta开始做一些不好的推测——既然新冠病毒可能通过空气传播,那同样是病毒,狂犬病病毒的传播应该也存
  • 所拓古字,我多不识,但直觉以为其字高古,猜想是某青铜器铭文的清代翻刻拓本(因为其上有“北平翁方纲观;男 树培、树崑 侍”字样)。其诗曰:(见图一)这段诗被研究者
  • 这个春节爸爸又不能陪“我”了,但是“我”不会怪他因为那样会让他牵挂。” 撇了撇嘴角:“我尤其不能忍受的,是她每一次赞赏那男生多好、 多有前途,一边说她自己多笨,
  •   有一天,小老虎来找小熊玩,他刚开口说,“小熊我们……”  话还没说完呢,只听小熊说了句,“什么味道啊!”  接着扑通一声倒在了地上。小老虎高兴极了,他张开嘴
  • #丸聚市场[超话]# 为了让大家眼熟我 打算付邮送一张校服hi礼轻情意重 希望大家在接下来的日子可以好好度过 考上心仪的学校 通过考试 找到好工作 有一个好归宿
  • 曹操重用郭嘉十一年,“行同骑乘,坐同幄席”言听计从,得以施展事功——擒吕布,取眭固,斩袁谭,平朔土,定乌丸,枭袁尚——皆郭嘉之谋也,谓之“飞龙”不亦可乎?曹操说
  • 看了家暴画面不知道说些什么好,有点心疼吧,是个男人怎么能这样对待自己妻子呢,而且还是公众人物。#rng[超话]# 所有来逛街的外人:如果近一两年没有一条一条认真
  • 原来,陈建斌的“生存哲学”就是不要和老婆讲道理,对自己的老婆没必要在一些事情上讲原则,没有原则就是原则。生活中理性的人很少,一般遇到事情第一反应都是情绪反应,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