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镜像走入现实伊始,人类便开启了不断追寻自我的旅途。在想象中,主体逐渐异化,这一切是虚幻的开始。在想象秩序中,依靠主体对理想镜像的自我认同,自我才得以产生。

齐泽克认为,只有他者为自我提供了整体的意象,自我才能实现自我认同;认同与异化因而是严格地密切相关的。

除了自我对镜中我的自恋认同,镜像阶段还包括了众人之镜的审视。《情书》所展现的便是一场他人目光下的镜像悲剧,影片角色在想象域的误认中发生“异化”,主体在众人目光中承认了一个不存在真我的异化身份。

镜像的实质终是一场虚幻,主人公仍是远离自我的镜像他者。

01“我即他者”:自我存在的浮现

在拉康看来,自我依赖于他者而存在,主体在他者的映照下发生“异化”,自我意识开始浮现。

黑格尔认为,他者的出现确证了自我意识的存在,并需承认自我意识作为独立意识而存在。拉康认同黑格尔的这一观点,但提出了不同见解。

拉康认为,“自我”产生于想象世界,但被现实幻象赋型,所以主体无法得知自我由他者而产生这一真相。

此时的自我以不自知的情况依赖于他者,并将其想象为自身的统一。按照拉康的逻辑,自我成长的历史是一部被他者奴役的、苦难的异化历史。

故自我存在的真相为“我即他者”。分析前,我们应区分“自我是他人”和将“他人视为自我”这两种不同的认知,以此将通过《情书》对其进行解释。

首先,拉康对于前者的表述言说为人的某种真相,这也解释了电影中各双生角色间的本源症结。

误认同时发生在同貌双生花的两个形象上,一系列环环相扣的联系中,致使博子最终处于替身的位置。

博子:“这个照片和我很像吗?像我吗?”… …

安代:“如果像呢?如果像的话又能怎么办?”… …

从博子与安代的对话中可以发现,博子发现并承认了自己的替身身份。

这便是将自我置身于与藤井树(女)同生的双生花位置中,把自我认成了他者,从而抹杀了其自我存在的可能性。

藤井树(女)与博子双生花般的样貌,致使藤井树(男)仍留存在他者不变的幻觉中,将幻想的镜像认为自我。

后者是在误认的基础上体现的异化表现,而前者即为拉康所指的对自我真相的不自知,是个体将想象中的镜像当成真实的自己,并认为这是自身的真相。这种“异化”同样适用于前文中论述的“误认”与“自恋”。

02“众人之镜”:镜中他者的激励

在镜像理论的视域下,他者的存在分为两种,一种是想象域内代表着自我投射的“小他者”,一种是刻画在象征秩序中被语言结构规则的“大他者”。

无论是哪种他者,都具备异己性。位于想象界中的小他者,遮盖着个人主体,使之通向异化之途。

小他者作为想象界中的自我理想构型,是个体承认的完整镜中形象,可称为“小他者Ⅰ”;主体在他者目光下建构的形象实则为“他者”形象的异化投射,拉康称其为“从镜面认同到模仿建议到仪容迷惑”。

“他人目光”便是“众人之镜”,拉康称之为“小他者Ⅱ”。故主体的二次异化可以解释为,主体在经历镜中“伪我”误认后,重新构建的他人目光中的理想形象。

个人主体成长过程中,萦绕四周的众人目光之镜时刻存在,近者是亲人和朋友的引导,也可能是身边一切可以给予激励方式的人。

在对影片人物关系梳理后,将对各角色在众多他者形象之镜下的异化过程进行分析。首先是前文中提过的,爱情镜像中,美好的恋人形象对自身的建构象征了痴情。藤井树和博子都在恋人的目光中认出自己,并逐渐演化成一种心结。

虽然恋人的镜像始终伴随着个体的成长,给予主体他者之镜,但主体仍然没有发掘出真实的自我准则。

在他们看来,自己认同并建构的身份实则与自身并无关联。故在异化的过程中,促就个体二次异化的实则是来自“小他者Ⅱ”的他人审视。

首先,是藤井树与藤井树的故事。两人巧合般的同名同姓是相互吸引的一个契机,但同学们的起哄与喧闹像是一种催化剂,他们在同学格外注目的目光中认出自己。

同时注意到,两个本是不善于表达的羞涩之人,在面对同学这一他人的目光注视下变得更加内敛,原本同名的缘分在他们看来反倒是一种烦恼,致使他们有意疏远。

其次,对于博子来讲,她所感受到的他者目光,来自藤井树(男)父母和秋叶茂等友人的影响。

他们对逝者的怜惜,对二人情感中断的可惜以及对博子痴情的肯定,更体现为一种侵凌性,致使博子一直将自我建构于恋人镜像中。

安代给予了的答案使她确认了自己影子般的存在。在这里,所有角色都在众人的他者镜像中肯定了另一个自己,他人的目光穿杂着欲望,催化着个体在伪认同中强化与重构。

03“异化真像”:镜像审视的真实隐喻

对于镜像阶段的一切,拉康总结为:这一场悲剧。从第一次面对镜像的映照,自我便以格式塔式“伪自我”的身份出现并远离真我之外。

而后,主体经历他者的形象侵凌后进入众人目光的他者审视,从而深深地落入自我异化的深谷。镜子里的虚幻自我、自我意象和他人审视不断促使自我发生异化,以此构成拉康的想象秩序。

现实层面上,理想的幻想无疑暗喻了种种美好的趋势,但在镜像世界里,我认同并扮演这个形象并成为了他的化身,“我即他人”的残酷真相不能被忽视。

影片中,博子和藤井树(男)都在各自向往的爱情中沉沦,并一步步陷入并认可这个为爱付出的自我,不断将自己融合于想象的形象中。

不论是博子与藤井树(女)还是藤井树与藤井树,他们都在想象中投射着自己理想的形象,并在众人镜像中造就着自以为真实的“我”。

但这一切终是一场空虚,建构出的虚幻自我实则是一个具有暴力型侵凌的伪镜意象。需要了解此种意向,可以通过影像语言来阐述。

相较于电视剧而言,电影的镜语表达更加隐晦与艺术化,《情书》中尤为明显的镜像设置将故事代入更深刻的意义指代中。影片中一个演员饰演两个角色,这本身蕴含着双生镜像的结构。

首先,在影片的画面叙事中,导演有意设计了博子与藤井树(女)的外在区别:矜持温柔的博子身着正式的深色衣物,呈现在明朗、冷色调的光源画面中;而顽皮活泼的藤井树(女)则大多穿着浅暖色的衣装,并常常出现在有明确光源依据的空间中。

在电影的视觉结构中,导演试图通过两角色的形象重合以扩展更深层次的意义。影片中博子与藤井树(女)在小樽的街边相遇,藤井树(女)骑着单车从远处驶来,驻足在信箱前。

与此同时,镜头远打,博子伫立的身影进入画面,凝视着那个酷似自己的背影。这是两个角色在影片中唯一一次画面上的重合,更加契合了双生花的画面及叙事。

在全景镜头中,藤井树(女)骑着单车由景深处驶来,镜头从藤井树(女)的轨迹追踪变为博子的半身特写。当藤井树(女)将信投入信箱后,画外音停止。此时的镜头在博子的正面与藤井树(女)的背面间切换,象征着观看主体与被看客体间的切换。

博子作为观看主体,已然认同了被看客体作为他者的存在,注视着他者远去的背影。这样一种全景长镜头的拍摄,抹去了主体与客体、观看者与被看者的差异。此处特殊的镜语表达呈现了博子此刻的想法,类似于藤井树(女)收到第一封信时的不解与困惑。

那是面对双生身份时的迷惘,无法区分于他者与自我的独立意识。之后博子的呼唤更加加深了此刻主体对自我身份的不解。

藤井树(女)听到名字后回头茫然地寻找着,而博子却定定地望向远处的“她”。直到人群渐渐涌入镜头,打破了此刻的双生镜像。

这组镜头中同时出现的一对双生花,外形上难以分辨彼此。最后博子的中近景镜头指向了一个事实:那是远处的另一个自我。

同样的相貌能指,为观者带来了一面直观的镜像画面。这对镜像不是《十诫:情诫》中窥视与被窥视的身份互换,也不是《后窗》中自我的互相对视、逼近,而是在精神层面上的拉扯。

藤井树(女)和博子在往还得“情书”中,认同了那个可称为“自我”的他者,塑造了新的主体形象。

谛闲法师于大势至菩萨圣诞开示念佛法门:
  今日是大势至菩萨圣诞良辰。示大势至菩萨所修之念佛三昧法门。是谓应时应机之谈也。楞严第二十四圆通章云。尔时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此以普通人喻佛念众生。众生不念佛也。一人专忆者。喻佛常念众生。一人专忘者。喻人常不念佛。故佛虽常在世间度生。故云若逢或见。众生虽生佛世。与佛同时。不肯念佛。故曰不逢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此喻众生念佛也。佛念众生。众生念佛。故云二人相忆。如是佛度生。生念佛。乃至从生至生。喻如形影相随。无时或异也。次以母子喻。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此以喻合喻。合上佛念众生也。如儿子之往他乡也。其为母者。或倚门而长望。或兀坐而恒思。或废寝而忘餐。或停梭而罢织。其念子之情。可谓深且切矣。佛念众生之心。亦复如是。此喻众生不肯念佛。佛亦无可如何耳。若子逃逝。虽忆何为者。喻不孝之子一出其门。或为货殖之所绊。或为美妇之所系。无时念及母在家中。此喻众生不肯念佛。故云虽忆何为。言子若忆母。如母忆时者。此喻孝顺之子。身虽在外。无时不念母在家中。营事既毕。即便回家。承事老母。故云母子历生。不相违远。此喻众生念佛。要如母忆子一般。故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言现前见佛者。或于念佛定中见。或于夜间梦中见。俱名现前见也。言当来见者。或是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亲垂接引。或是往生七宝池中。华开见佛。皆名当来见也。言必定者。众生果能忆佛念佛。功不虚弃。必定能见佛也。即此念佛法门。便是胜妙方便。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者。此喻众生念佛。即心即佛。譬如染香之人。其身自然而有香气故此念佛三昧。亦得名曰香光庄严也。势至菩萨自云。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此明以因趣果。果后度生。故我等现前大众。若肯忆佛念佛。必蒙势至菩萨摄受往生也。其最后结句云。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不比彼等诸圣。皆有选择也。
  且念佛三昧。有三种不同。各有下手工夫。现前大众。不可不知。
  一者念自佛法门。其下手工夫。祗有一重能所。皆以第六识相应之五别境中慧心所。为能观智。名为妙观察智相应品。以六根性为所观境。
  如阿那律单选眼根。名反见法门。初于见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明暗二相。了然不生。此得益之相也。
  观音选耳根。名反闻法门。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周利槃特迦选鼻根。名反嗅法门。初于嗅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通塞二相。了然不生。
憍梵钵提选舌根。名反尝法门。初于尝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甜淡二相。了然不生。
  毕陵伽婆蹉。选身根。名反触法门。初于触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离合二相。了然不生。
  须菩提选意根。名反知法门。初于知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生灭二相。了然不生。此一种法门。境智俱属于自。故云念自佛也。
  二者念他佛。亦是一重能所。以六根为能念。诸佛果德为所念。能念属自。所念属他故云。念他佛也。念自佛。全仗自力以了生死。以生死之因。无量无边。若烦恼一丝不断。则生死便不能出。故古德云。少留一爱未全捐。便恐临终被此牵。先须持戒清净。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定能伏烦恼。直至三界见思破尽。方能超出分段生死。此念自佛之了生死不易也。念他佛全仗佛力。烦恼不必断。业障不必除。只要愿力恳切。便能横超三界。带业往生。故念他佛。了生死之易也。
  第三自他俱念佛者。此一种法门。是上根利智所修。必先大开圆解。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自他本自不二。先须识得有两重能所。一者。以妙观察智相应品为能观。以六根性为所观。二者。以六根为能念。以诸佛果德为所念。从此下手念佛。先须缘想。诸佛圣境。然后都摄六根。一心蓦直念去。名为依他境立。唯心观成。俾眼所见者。无非佛相。耳所闻者。无非佛音。鼻所嗅者。无非佛香。舌所宣者。无非佛像。意所缘者。无非佛法。六根所对。无非佛境。此种法门。唯永明等诸大祖师。可以承当。
  所以永明祖师。昼夜十二时。弥陀十万。更须诵华严经一部。行百八事。此等行径。非泛泛人可以做得也。故莲池大师闻之。尚有疑虑。一日亲自勘验一番。从半夜起来。遂持珠计数。直至晚间。念满十万。中间一息不能昏散。若少有昏沉。即便间断。不能满十万数。可见此种法门。非吾辈所能企及。吾等自知钝根。只好学势至念佛法门。单念他佛最极稳当所谓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故永明祖师。尝以四料简开示学者。一云。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将来作佛祖。此种禅净双修法门。如能做得。固然是好。如其不能。当念他佛。二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经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即此念佛。便是殊胜方便。何必再假余方便耶。三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此在永明大师时候。尚云十人九错。直至于今。又过千余年矣。当云十人十错。吾辈宁不寒心乎。四云。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此指大概普通人物。一天到晚。黑地昏天。祗管埋头吃饭。逐利求名。不知修善。不肯念佛。以贪嗔痴。发身口意。造十恶业。三途苦报。只身应受。谁能相代。故曰铁床并铜柱也。今日现前大众。幸有此间诸大居士。建造居士林。提倡念佛法门。每逢初一十五宏开大会。云集大众。同声念佛。此即上体佛心。普渡慈航也。汝等现前大众。应当认真念佛。万勿当面错过。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失人身易。得人身难。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此中念他佛一种法门。虽然是好。必须信愿持名。方为稳当。若无信愿。单念佛名。纵使每日弥陀十万。念到一心不乱。亦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何以故。以无信愿故也。譬如有船。设在门前河中。你无心上船。故不得去。弥陀之大愿慈航。亦复如是。阿弥陀佛以四十八愿普度众生。若众生无愿往生。亦不得度。念佛众生。其必信真愿切。方能受度。无愿者。不能往生。若信真愿切。虽散心念佛。亦得往生。因往生愿切故。弥陀要解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此千古不易之谈也。汝等不可不知。普贤行愿品云。人到临命终时。一切业障。悉皆现前。一切眷属。悉皆远离。一切诸根。悉皆败坏。唯有愿王。一切时中。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故知愿。不可不发也。且道愿如何发。我有念佛仪规。其中有十六句发愿回向之文。当依此文做去。保管一生取办。汝等念佛。不可太快。快则佛号不清。心不至诚。亦不可太缓。缓则容易昏沉。心亦不诚敬。故须念佛要不缓不急。每日定数。至多三万。至少一万。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做到。不可一日间断。正当念佛。要句句分明。字字清彻。从口中念出。耳里收来。名为口耳相传。圣凡不隔。依此念去。最极稳当。到得临命终时。自然感应道交。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不来而来。亲垂接引。念佛行人。不往而往。往生西方。既得往生。便登不退。华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然后乘大愿船。回入娑婆苦海。广度有缘。宁不快哉。现前大众各各勉旃。

谛闲法师于大势至菩萨圣诞开示念佛法门:
  今日是大势至菩萨圣诞良辰。示大势至菩萨所修之念佛三昧法门。是谓应时应机之谈也。楞严第二十四圆通章云。尔时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此以普通人喻佛念众生。众生不念佛也。一人专忆者。喻佛常念众生。一人专忘者。喻人常不念佛。故佛虽常在世间度生。故云若逢或见。众生虽生佛世。与佛同时。不肯念佛。故曰不逢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此喻众生念佛也。佛念众生。众生念佛。故云二人相忆。如是佛度生。生念佛。乃至从生至生。喻如形影相随。无时或异也。次以母子喻。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此以喻合喻。合上佛念众生也。如儿子之往他乡也。其为母者。或倚门而长望。或兀坐而恒思。或废寝而忘餐。或停梭而罢织。其念子之情。可谓深且切矣。佛念众生之心。亦复如是。此喻众生不肯念佛。佛亦无可如何耳。若子逃逝。虽忆何为者。喻不孝之子一出其门。或为货殖之所绊。或为美妇之所系。无时念及母在家中。此喻众生不肯念佛。故云虽忆何为。言子若忆母。如母忆时者。此喻孝顺之子。身虽在外。无时不念母在家中。营事既毕。即便回家。承事老母。故云母子历生。不相违远。此喻众生念佛。要如母忆子一般。故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言现前见佛者。或于念佛定中见。或于夜间梦中见。俱名现前见也。言当来见者。或是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亲垂接引。或是往生七宝池中。华开见佛。皆名当来见也。言必定者。众生果能忆佛念佛。功不虚弃。必定能见佛也。即此念佛法门。便是胜妙方便。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者。此喻众生念佛。即心即佛。譬如染香之人。其身自然而有香气故此念佛三昧。亦得名曰香光庄严也。势至菩萨自云。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此明以因趣果。果后度生。故我等现前大众。若肯忆佛念佛。必蒙势至菩萨摄受往生也。其最后结句云。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不比彼等诸圣。皆有选择也。
  且念佛三昧。有三种不同。各有下手工夫。现前大众。不可不知。
  一者念自佛法门。其下手工夫。祗有一重能所。皆以第六识相应之五别境中慧心所。为能观智。名为妙观察智相应品。以六根性为所观境。
  如阿那律单选眼根。名反见法门。初于见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明暗二相。了然不生。此得益之相也。
  观音选耳根。名反闻法门。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周利槃特迦选鼻根。名反嗅法门。初于嗅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通塞二相。了然不生。
憍梵钵提选舌根。名反尝法门。初于尝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甜淡二相。了然不生。
  毕陵伽婆蹉。选身根。名反触法门。初于触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离合二相。了然不生。
  须菩提选意根。名反知法门。初于知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生灭二相。了然不生。此一种法门。境智俱属于自。故云念自佛也。
  二者念他佛。亦是一重能所。以六根为能念。诸佛果德为所念。能念属自。所念属他故云。念他佛也。念自佛。全仗自力以了生死。以生死之因。无量无边。若烦恼一丝不断。则生死便不能出。故古德云。少留一爱未全捐。便恐临终被此牵。先须持戒清净。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定能伏烦恼。直至三界见思破尽。方能超出分段生死。此念自佛之了生死不易也。念他佛全仗佛力。烦恼不必断。业障不必除。只要愿力恳切。便能横超三界。带业往生。故念他佛。了生死之易也。
  第三自他俱念佛者。此一种法门。是上根利智所修。必先大开圆解。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自他本自不二。先须识得有两重能所。一者。以妙观察智相应品为能观。以六根性为所观。二者。以六根为能念。以诸佛果德为所念。从此下手念佛。先须缘想。诸佛圣境。然后都摄六根。一心蓦直念去。名为依他境立。唯心观成。俾眼所见者。无非佛相。耳所闻者。无非佛音。鼻所嗅者。无非佛香。舌所宣者。无非佛像。意所缘者。无非佛法。六根所对。无非佛境。此种法门。唯永明等诸大祖师。可以承当。
  所以永明祖师。昼夜十二时。弥陀十万。更须诵华严经一部。行百八事。此等行径。非泛泛人可以做得也。故莲池大师闻之。尚有疑虑。一日亲自勘验一番。从半夜起来。遂持珠计数。直至晚间。念满十万。中间一息不能昏散。若少有昏沉。即便间断。不能满十万数。可见此种法门。非吾辈所能企及。吾等自知钝根。只好学势至念佛法门。单念他佛最极稳当所谓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故永明祖师。尝以四料简开示学者。一云。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将来作佛祖。此种禅净双修法门。如能做得。固然是好。如其不能。当念他佛。二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经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即此念佛。便是殊胜方便。何必再假余方便耶。三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此在永明大师时候。尚云十人九错。直至于今。又过千余年矣。当云十人十错。吾辈宁不寒心乎。四云。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此指大概普通人物。一天到晚。黑地昏天。祗管埋头吃饭。逐利求名。不知修善。不肯念佛。以贪嗔痴。发身口意。造十恶业。三途苦报。只身应受。谁能相代。故曰铁床并铜柱也。今日现前大众。幸有此间诸大居士。建造居士林。提倡念佛法门。每逢初一十五宏开大会。云集大众。同声念佛。此即上体佛心。普渡慈航也。汝等现前大众。应当认真念佛。万勿当面错过。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失人身易。得人身难。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此中念他佛一种法门。虽然是好。必须信愿持名。方为稳当。若无信愿。单念佛名。纵使每日弥陀十万。念到一心不乱。亦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何以故。以无信愿故也。譬如有船。设在门前河中。你无心上船。故不得去。弥陀之大愿慈航。亦复如是。阿弥陀佛以四十八愿普度众生。若众生无愿往生。亦不得度。念佛众生。其必信真愿切。方能受度。无愿者。不能往生。若信真愿切。虽散心念佛。亦得往生。因往生愿切故。弥陀要解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此千古不易之谈也。汝等不可不知。普贤行愿品云。人到临命终时。一切业障。悉皆现前。一切眷属。悉皆远离。一切诸根。悉皆败坏。唯有愿王。一切时中。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故知愿。不可不发也。且道愿如何发。我有念佛仪规。其中有十六句发愿回向之文。当依此文做去。保管一生取办。汝等念佛。不可太快。快则佛号不清。心不至诚。亦不可太缓。缓则容易昏沉。心亦不诚敬。故须念佛要不缓不急。每日定数。至多三万。至少一万。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做到。不可一日间断。正当念佛。要句句分明。字字清彻。从口中念出。耳里收来。名为口耳相传。圣凡不隔。依此念去。最极稳当。到得临命终时。自然感应道交。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不来而来。亲垂接引。念佛行人。不往而往。往生西方。既得往生。便登不退。华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然后乘大愿船。回入娑婆苦海。广度有缘。宁不快哉。现前大众各各勉旃。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
  • 下雨天,莫名的孤独,有些话不知道该跟谁讲,去年至暗时刻,借出去钱,我跟方丹两个人还,共借出12个,两个人辛辛苦苦一年还掉了,卢狗说过年前给我一个,老杨的比赛钱也
  • 现在一过之后,又有什么真实痕迹可得呢?那么凡是功名,儿女,学问,名誉,终究对于生死分上,没有一点相干。哪里只是祸福随自己的修持而转变:就是凡夫成圣,也是随自己的
  • 画竹歌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植物之中竹难写,古今虽画无似者。 萧郎下笔独逼真,丹青以来唯一人。 人画竹身肥拥肿,萧画茎瘦节节竦。 人画竹梢死羸垂,萧画枝活
  • [掌宝爱心][掌宝爱心]这份命中注定的缘分我很珍惜[心]她是我的软肋更是我的铠甲[心]当妈妈的第66天没有产后抑郁,没有手忙脚乱,我遇到一个天使宝宝,她很香很乖
  •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端方任两江总督时,南京城郊辽阔,下关是沪宁铁路的首站,又是招商轮船码头所在地,商业日趋繁盛,但因距市区甚远,且交通工具只有少数人力车和
  • ✨ @任嘉伦Allen|电视剧请君|任嘉伦请君|任嘉伦陆炎| ✨#任嘉伦请君##任嘉伦陆炎##请君#亮点推荐:老夫的少女心啊,陆炎要不要这么撩!你心中可有佳人?
  • 凡事都喜欢往坏的地方想,本无事,却纠结在心里,一直挥之不去,本无忧,却总是贪欲。 ​​​ 夜总是被记忆拉长其实我不想失眠成瘾也不想碌碌无为可我还是会想起想起一个
  • 前几天成都气温降下来下雨又刮风的,于是挑了一家新店想要试试~✔️店面整洁又温馨,因为是工作日去的,店里人不多,服务员很贴心问了上菜时间等朋友到了后就开始啦~[求
  • 散步路过,在亭前驻足阅读王步文烈士事迹的市民王先生告诉记者,以往只知道这里是纪念王步文烈士的,如今不仅“闻其名”更看到烈士遗容和详细的事迹,心里油然而生敬仰之情
  • 关注@山东卫视 带话题#超级语文课#评论本条微博,写出你印象最深刻的阅读理解题目或者精彩的句子,10月7日@微博抽奖平台 将从评论中抽取10位幸运宝宝,获得邵鑫
  • 德國東柏林動物園Tierpark Berlin-Friedrichsfelde的鼠兔。圖⑤~⑦:曾經飼養的蒙古鼠兔Pallas' pika/Mongolian
  • #每日宜善[超话]##每日宜善# [抱一抱]#如何寻找人生另一种可能# 窗外正是皓月当空的秋夜,山麓的鸣虫们,正繁密地吟唱着,温静而祥和,在如此安定繁荣中成长的
  • 之前那个微博被盗后接着我就注册了现在用的这个号那时候家里有台电脑 我玩啥我弟弟就要玩啥 烦的很 那几年家里几个人共用一部手机帮俊俊打榜都困难 急死个人[允悲
  • 生活中难免会有不如意, 如果只会在抱怨里挣扎, 人生注定是苦海无涯! 生活中难免会有不如意, 如果只会在抱怨里挣扎, 人生注定是苦海无涯!
  • tm好不容易抢到的票 我连红裙子红手绳都看好了 机票酒店都看好了 哈哈 没办法只能忍痛割爱 这绝对 是我干过最心痛的事 不愿再爱真的 这辈子最遗憾的事情是还没见
  • まず向かったのは、富士山麓に位置する5つの湖のうちの一つ「西湖」。それだけではなく放送では入りきらなかった1曲も披露。
  • #好多宇[超话]#❤️#好多宇有双人舞台了吗# 《Sweet Trouble》非现背现实向,1w字短打一发完,甜饼一枚HE请放心食用人设OOC私设如山禁止上升设
  • 然后下面好多人回答说爱是家,有爱才有家然后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件他们家的一件事。然后下面好多人回答说爱是家,有爱才有家然后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件他们家的一件事。
  • 他们的风景画唤醒了我心里的梦境,因海上微风、浮云与暮色而流动的梦境。今天下午看虚无时代导言,突然就想多抓住点切实的,特别的,不左右摇摆的事情,抓住一些切实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