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根据
《 大乘起信论 》 之
「 一心开二门 」
來解释唐译
《 华严经 》 之
〈 觉林菩萨偈 〉

印度约在西元三世纪,
即佛灭后七百年,
有关如来藏说的经典流传出来。

在佛教史上,
这些经典属于后期大乘佛教,

提出众生与佛有共同的体性 :

如来藏、
佛性、
真常我、
真常心等,

说明众生依此而有成佛的可能性。

印顺导师将此学派称为
「 真常唯心 」 系。

此系传到中国,
受到高度的重视,

更在中观、
唯识以外,

成为中国佛学的主流,

如华严宗说
「 性起 」、

禅宗说
「 见性成佛 」、

天臺宗说
「 性具 」,

都是以
「 性 」 ――

「 如来 ( 界 ) 性 」、
「 法 ( 界 ) 性 」
为宗本的。

虽然此系以经典为主,
但是亦出现重要的论典,


《 宝性论 》
和本文引述的
《 大乘起信论 》。

《 大乘起信论 》
是大乘佛教真常心系统的代表作。

对于此论的考证,
颇多争议,

不过总不能否认其对中国佛教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 华严宗理事无碍的无尽法藏世界,

即建立在
《 起信论 》 的
真如缘起上。」

此论以
「 一心开二门 」
为其重要义理所在,

不仅展示了印度佛学严密的理论特色,
亦与中国哲学的心性论有融通之处,
也是佛法中国化的重要依据。

本文将根据此法门来解释唐译
《 华严经 》 之
〈 觉林菩萨偈 〉。

「 一心 」
是指众生心
( 摩诃衍法 ),

即是人性本具的如来藏自性清净心,

此心涵有
「 心真如门 」 与
「 心生灭门 」 二门,

是一切法的最后根据;

一切无漏法和有漏法,
皆由此心而起现。

根据此法门,

可明白有关依心意识的转化活动所展现的世间万象、
生死的流转与解脱的还灭、
以及心性本具的清净如来藏,

正好用来解释唐译
《 华严经 》 之
〈 觉林菩萨偈 〉。

〈 觉林菩萨偈 〉 出自
《 大方广佛华严经 ·
夜摩天宫中偈赞品第二十 》,

功德林菩萨各说一法,
共成十行法门。

当时觉林菩萨承蒙释迦牟尼佛之神通法力,
普遍观察十方世界后,

颂说此偈 :

譬如工画师,
分布诸彩色,
虚妄取异相,
大种无差别。

大种中无色,
色中无大种,
亦不离大种,
而有色可得。

心中无彩画,
彩画中无心,
然不离于心,
有彩画可得。

彼心恆不住,
无量难思议,
示现一切色,
各各不相知。

譬如工画师,
不能知自心,
而由心故画,
诸法性如是。

心如工画师,
能画诸世间,
五蕴悉从生,
无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尔,
如佛众生然,
应知佛与心,
体性皆无尽。

若人知心行,
普造诸世间,
是人则见佛,
了佛真实性。

心不住于身,
身亦不住心,
而能作佛事,
自在未曾有。

若人欲了知,
三世一切佛,
应观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

全偈以心为主,
共有十句偈,

前五句偈是譬喻,
后五句偈是合法。

前五句偈里面,
前二句偈,
按清凉国师的解释是真如是观,
后三句偈是唯心是观。

 依内容可分为三个主题 :

1 ) 从心与境的主客关系指出世间万象如何呈现以及生命为何迷妄

2 ) 从世间万象各种不即不离的关系指出心的重要性

3 )  从佛与众生 ( 心 ) 的关系
指出成佛的可能和根据
 
1 ) 从心与境的主客关系指出世间万象如何呈现以及生命为何迷妄

觉林菩萨将心譬如工画师,
以世间譬如画 :

「 譬如工画师,
分布诸彩色 」;

「 心如工画师,
能画诸世间,
五蕴悉从生,
无法而不造。」

世间的事物并不是独立存在的,

其形象、
色彩和引发的感受,

我们
( 心 )
不是由外向内地接收,

反而是我们
( 心 )
由内向外地赋予世间
( 境 )
意义。

正如 《 起信论 》 所说 :

「 摩诃衍者,
总说有两种 :
云何为二?

一者、法;

二者、义。

所言法者,
谓众生心;

是心则摄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

依于此心,
显示摩诃衍义。

何以故?

是心真如相,
即示摩诃衍体故;

是心生灭因缘相,
能示摩诃衍自体相用故。」

「 摩诃衍 」
意即大乘,

「 摩诃衍法 」
是大乘之法体,

《 起信论 》直指
「 法者,
谓众生心;

是心则摄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

不同于唯识家将
「 众生心 」
当作杂染报体的阿赖耶识,

此论认为此心统摄流转的世间法和还灭的出世间法,

一切法皆以此心为体,
依止心体而出现种种差别相,

此即
「 摩诃衍 ( 大乘 ) 义 」。

依此众生
「 心 」 的
「 真如相 」,

「 即 」 显 「 示 」 了
「 摩诃衍 」 的 「 体 」 性。

依此
「 心 」 的
「 生灭因缘相 」,

「 能 」 显示
「 摩诃衍 」 的
「 自体、相、用 」。

体、相、用,

为 《 起信论 》 的
重要术语,

与胜论师的实、德、业有些相近。

「 用 」 是作用,
指动作与力用。

「 相 」 是德相,
不单是形态,

而是性质、
样相等。

自体,
有相、
有用,

而为相用所依的。

至于世间万象如何呈现,

偈云 :
「 虚妄取异相 」、

「 然不离于心,
有彩画可得 」、

「 彼心恆不住,
无量难思议,
示现一切色 」、

「 而由心故画 」、

「 心如工画师,
能画诸世间,
五蕴悉从生,
无法而不造 」。

一方面可见
「 心 」 是主,

另一方面,
看到世间万象
( 异相、
彩画、
一切色、
诸世间 )

都来自
「 虚妄 」、
「 恆不住 」 的 「 心 」、
「 五蕴 」,

这就是
「 一心开二门 」 中的
「 心生灭门 」:

「 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
若离心念,
则无一切境界之相。」

彩画是
「 心生灭门 」,

妄念即虚妄分别心,
凡是有漏的心识活动,
都总摄在妄念里。

一切法都依此虚妄分别而现有,
「 若离 」 了
「 心念 」,


「 无一切境界相 」。

《 起信论 》 说心,
或真或妄,
「 心真如 」 是真,
「 心生灭 」 是妄。

虚妄分别心生起时,
就有心境的对立相现前,

有心就必有境 :
心是能知能取;

所知所取的一切法,
即境界相。

虚妄分别心生即有能缘的见分;

而所缘的境相,
即依妄念的似现而立。

若离了妄念的分别心,
一切境界也就都不存在了。
 
2 ) 从世间万象各种不即不离的关系指出心的重要性

其实,
世间万象在任何情况下,
若有不即不离的关系,
全靠 「 一心 」。

偈云 :
「 大种无差别。

大种中无色,
色中无大种,
亦不离大种,
而有色可得。

心中无彩画,
彩画中无心」;

「 示现一切色,
各各不相知 」。

「 大种 」
是指构成色界之地、水、火、风四大要素,

代表坚、湿、暖、动。

我们看世间,
如画家绘画,

用的材料本身没有分别,
产生出来的色彩亦本没有分别。

《 起信论 》 以
「 真如 」
贯彻佛法对世间万象的看法 :

「 一切法从本已来,
离言说相,
离名字相,
离心缘相,
毕竟平等,
无有变异,
不可破坏。

唯是一心,
故名真如。」

离开
「 名言相 」
则境寂,

离开
「 心缘相 」
则心空,

真如随缘而仍不变,
亦不可破坏,
因其无形无相,

从来
「 相 」
是妙有而非实有,

「 性 」
是真空而非断空。

虽然空有不二,
但是我们的心甚么现象都能造,
只要动了,
就替它们建立关系,
给予分别,

如偈云 :
「 心如工画师,
能画诸世间,
五蕴悉从生,
无法而不造。」

心蕴含无边潜能的动力,
不过,
人往往不知,

「 譬如工画师,
不能知自心,
而由心故画。」

一方面执妄作真,
不能认清世间实相;

另一方面,
不知心有无限潜能 :

「 彼心恆不住,
无量难思议,
示现一切色」、

「 无法而不造 」;

不知可以掌握
「 诸法性 」、
「 佛与心无尽的体性 」 和
「 佛真实性 」;

《 起信论 》指出 :

「 大乘所言义者,
则有三种。

云何为三?

一者体大,
谓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减故;

二者相大,
谓如来藏具足无量性功德故;

三者用大,
能生一切世间出世间善因果故。」

心可表现在体、相、用方面具
「 三大 」 义 :

「 体大 」
是指遍一切法的真如性,
亦即真心体空而常恆不变的真如相。

「 相大 」
是此如来藏真心含藏无量如来清净功德性。

「 用大 」
是指此心发挥其无尽的善性,
成就一切世间和出世间善法因果。
 
3 ) 从佛与众生
( 心 ) 的
关系带出成佛的可能和根据

「 心真如相 」 与
「 心生灭相 」
是一心的二面,

是谓
「 二门 」。

彩画是心生灭,
《 起信论 》
进一步说明依心意识的转化活动,

可解释偈中提到
「 诸法性 」、
「 五蕴悉从生 」 的
「 法 」、

「 佛与心 」 的
「 体性 」、

「 佛真实性 」 和
「 法界性 」 :

「 心生灭者,
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

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
非一非异,
名为阿黎耶识。」

如来藏是生灭和涅槃所依这种说法,

源自
《 胜鬘经 》 的
如来藏有空如来藏与不空如来藏的思想。

「 魏译楞伽经,
称生灭无常法为空,
无漏无生灭法为不空,
与 《 起信论 》 的说法不同。

中观宗明空、有,

如说缘起有,
毕竟空;

世俗有,
胜义空;

不许说法体不空。

如约有缘起假名的相用说,
也不妨说不空。

唯识宗所明的空义,
和 《 起信论 》 极相近;

不空,
即不同了。

唯识宗说不空,
在依他起与圆成实二性上说,
特别重视依他起的不空。

本论但约真如实性说不空。」

《 起信论 》 说
「 空 」
是藉如来藏从不与杂染法相应 :

「 所言空者,
从本已来,
一切染法不相应故。

谓离一切法差别之相,
以无虚妄心念故。

当知真如自性,
非有相,
非无相,
非非有相,
非非无相,

非有无俱相、
非一相,

非异相,
非非一相,
非非异相,
非一异俱相。

乃至总说,
依一切众生,
以有妄心,
念念分别,
皆不相应,
故说为空。

若离妄心,
实无可空故。」

真如是离却相对的,
正如 《 胜鬘经 》 说 :

「 众生心自性清净,
为客尘烦恼所熏染;

虽为一切烦恼所熏染,
但心性还自本性清净。

不染而染,
难可了知;

染而不染,
也难可了知。」

华严宗解说为 :
「 随缘不变,
不变随缘 」,

也大体相近。

就算众生在有虚妄杂染的时候,
其真如自体还是清净不染的,

「 离一切法差别之相 」,
没有 「 虚妄心念 」。

「 不空 」
是指真如心

「 常恆不变,
净法满足,
则名不空。

亦无有相可取,
以离念境界,
唯证相应故。」

在此分辨出众生与佛的不同 :

清净法在众生杂染位还未显现,
在佛菩萨位才圆满显现。

如果众生知道和相信这种看法,
「 是人则见佛,
了佛真实性。」

另外,
这也说明众生心与佛心的共通性 :
大家都有真如心。

圣严法师提示我们 :

这个心,
是众生本来就具备的自性,
不是经由人工修行来创造出来的。

它从无始以来就
「 常恆不变 」 地和我们一起。

一般人讲增福增慧,
以为智慧可以加添,
其实这个观念是错误的;

实际上,
并不是能增加一些智慧,
而是只要减少一分无明烦恼,
就多显一分智慧,
也多见一分佛性。

这样加强了一切众生的信心,
「 而能作佛事,
自在未曾有。」

更一定有成佛的可能。

结论

《 大乘起信论 》
「 一心开二门 」
这重要义理,

解释了唐译
《 华严经 》
那精简而只有十偈的
〈 觉林菩萨偈 〉。

此偈从世间色相入手,
将心譬如工画师,
以世间譬如画,

我们由
「 心生灭门 」 和
「 心真如门 」
可明白世间的实相。

但是佛法不只是为了认识外在的世界,

而是希望众生知道错误认知和有能力超越生死流转的根源 ——

那内在的心,
从而能知
「 自心 」 的虚妄
( 生灭 ) 和清净
( 真如 )、

「 诸法性 」 的真实、
「 法 」 的流转和还灭;

更要紧是
「 应知佛与 ( 众生 ) 心,
体性皆无尽 」;


「 三世一切佛如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 」。

正如其他如来藏思想的经典,

阐明一切众生有先天超越的而非经验的成佛根据
( 如来藏自性清净心 ),

在修行上不需外求,
祗要依着自身的如来性,
努力精进便能成佛,

这无疑给世人提供了极强的信心,
以及较积极的向上动力,

好去努力地发扬人的光明面,
不断地实践自利利他的大乘精神。

梦参老和尚主讲 :
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华严觉林菩萨偈   

念佛求生净土,
需否迴向?

善导大师在
《 观经四帖疏 》 的
「 深心释 」,

确认念佛
「 五正行 」 的
「 称名正行 」────

即一心专称彼佛,
为求生净土者的
「 正定之业 」,

其余四种正行,

即读诵、
观察、
礼拜、
赞供,

为求生净土者的
「 助业 」。

善导大师云 :
「 又就此正中,
復有二种 :

一者一心专念,
弥陀名号,
行住坐卧,
不问时节久近,
念念不捨者,

是名正定之业,
顺彼佛愿故。

若依礼诵等,
即名为助业。

「 除此正助二行以外,
自余诸善,

悉名
『 杂行 』。

若修前正、
助二行,

心常亲近,
忆念不断,
名为无间也。

若行后杂行,
即心常间断,

虽可迴向得生,
众名疏杂之行也。」

善导大师以正、
杂二行来判释利害得失,

其中杂行要迴向方可得生。

杂行者,
即 「 自余诸善 」,

包括定善散善、
修福修慧等。

反过来说,
正行就不用迴向而得生。

为何正行不用迴向而得生?

就往生极乐世界而言正、
杂二行

善导大师解释正行云 :
「 言正行者,
专依往生经行行者,
是名正行。」

即专门依据往生净土的经典来修行的,
这叫正行,
要以往生的经典为标准,

所以,
「 专依往生经 」
来修行的,
称为往生净土的正行。

不然,
就是杂行。

总之,
言正、
杂二行,

以往生极乐世界这件事情而言。

佛教言
「 正 」 者,
即正确方向,

对正目标,
纯正不杂。

这五种念佛正行专门引导求生净土者,
直接通往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

言 「 杂 」 者,
即杂而不纯正,

目标对不正,
方向有偏差,

行业夹杂余佛、
夹杂余行。

比如说,
修五戒十善,
本来和往生净土也扯不上关系,

五戒得人的果报,
十善得天的果报。

如今我不求那些了,
迴转过来向着西方极乐世界,

这叫
「 迴向求生 」,

所以杂余行者一定要迴向,
不迴向不可能往生。

又比如说,
念药师佛名,
与求生东方琉璃净土相应,
但与往生西方极乐净土扯不上直接关系。

如今行者不求东方琉璃净土,
欲迴转过来向着西方极乐净土,

所以杂余佛者亦要
「 迴向求生 」,
不迴向不可能往生。

正行就不必迴向,
顺彼佛愿故

那么,
就往生极乐世界这件事情而言,

正行要不要迴向呢?

按善导大师的说法,
正行就不必迴向。

甚么道理呢?

顺彼佛愿故!

「 顺 」 者,
顺从、
顺应、
相应。

称名是弥陀本愿所誓言的,

是弥陀本愿指定、
选定及约定之行业。

自余之行、
其他之法都不是弥陀本愿所誓,

是在弥陀本愿之中所没有的。

我们本来就为了往生极乐世界,
阿弥陀佛六字名号本来是为了我们要去往生,

我们愿意去往生,
阿弥陀佛誓愿接迎我们去往生。

称名与往生,
既是相应,
也是对口,
一拍即合。

如上文所说 :
「 称我名号,
必得往生 」
是必然和自然的因果关系,

称名正行自然成为往生之业,
不用迴向。

再者,
净土宗的根本义,
在于阿弥陀佛在因地修菩萨行时,
为众生发大愿,

修净业,
成佛土,

而且他现在还为众生兆载永劫,
积植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

迴施给念其名号的十方众生,
故名
「 他力迴向 」。

依本愿称念南无阿弥陀佛,
求生净土,
是不用迴向的。

阿弥陀佛迴向功德给我们,
使我们可以得生净土,
我们为何把念佛摄取的弥陀功德,

迴向
( 退回 )
给弥陀呢?

你退回弥陀功德,
拿甚麽功德去得生弥陀净土呢?

所以,
善导大师説称名正行,
求生净土,
乃是正定之业,
不用迴向,

此因
「 顺彼佛愿故 」。

佛愿者,
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也。

至心迴向 ────
迴所修业,
向所去处

最后,
净土三经常劝行者 :

至心迴向,
此有何义。

此言发愿往生者必须有迴向发愿心。

至心迴向,
即一心迴愿,
有捨归之义。

按善导大师的至诚心释言,
迴者,
厌捨一切过去及现在,

在三界六道自作教他作,
一切定散二门之功德;

向者,
身口意三业向求阿弥陀佛及极乐世界。

简单来说,
善导大师云 :

迴所修业,
向所去处。

再简单一点,
迴娑婆向极乐,
是名
「 至心迴向 」,

并不是说 :

至心称念佛名,
迴向念佛功德,
庄严佛土,
求得往生。

如善导大师偈语 :

莫论弥陀摄不摄,
意在专心迴不迴,
但使迴心决定向,
临终华盖自来迎。

两位如来
为我等娑婆凡夫
选择往生净土的要法

「 摄生三愿 」
提出三个往生方案,

哪一个是娑婆凡夫最容易得生呢?

净土法门被称之为易行道,
是龙树菩萨依阿弥陀佛第十八愿 ────
念佛往生愿为根源判教而立,

也相应释迦牟尼佛在
《 无量寿经 》言 :

「 昇道无穷极,
易往而无人 」,

故知念佛往生的净土法门为最
「 易 」。

净土法门的主要行持方法是念佛,
而目的是往生净土。

依阿弥陀佛所发四十八愿,
为 「 欲生我国 」 的众生者
提供三种方法,

即第十八愿 ────
念佛往生愿、

第十九愿 ────
临终来迎愿,

及第二十愿 ────
繫念果遂愿,
所谓
「 摄生三愿 」。

此三愿是阿弥陀佛为不同根机的众生,
使他们依不同的生因,
得生净土。

乘第十八愿者是任何闻名信乐的众生,
只要念佛,
阿弥陀佛便誓诺一力承担,
保证念佛人得生。

乘第十九愿者是发菩提心、
修诸功德的佛弟子,

只要迴愿,
阿弥陀佛誓诺受法人临终来迎,

但是否往生,
视乎法子作最后决定。

至于乘第二十愿者,
虽繫念极乐,
也有念佛,

但不明信佛智、
不知或不信受弥陀愿力救度,

在念佛行业上,
仍抱有自力种善根的想法,
犹信因果罪福,
欲他朝一日修成正果,

阿弥陀佛誓诺在机缘成熟时,
令他们得成果愿。

释尊付嘱弥勒菩萨流通念佛往生一法,
当令是法,
久住不灭

相比以上
「 摄生三愿 」 的
三个往生方案,

哪一个是我等娑婆凡夫最容易做得到?

哪一个最相应我等娑婆凡夫的根机呢?

当然首推第十八愿的念佛 ────
阿弥陀佛的本愿行,

最易行、
最易往。

其实,
身为娑婆世界的化主,

释尊在
《 无量寿经 》 的
流通分,

早已付嘱弥勒菩萨只流通念佛往生
( 非诸行往生 ) ,
为佛灭后未来世凡夫选取此要法。

释尊续言 :
将来释迦一代时教,

「 经道灭尽,
特留此经 」,

「 当令是法,
久住不灭 」。

换言之,
就连法灭时期无善根的罪苦众生,
也可以靠念佛得生净土。

若然今人竟喊
「 念佛难往生 」,

那么,
诸佛留此经法给后世来者,
岂非形同虚设,
成戏论乎!

可知
「 弥陀本愿名号功德力救度法 」
是纯佛力救度、
全佛功德的念佛往生法门。

以净业三福为生因,
娑婆众生修九品行之中,

哪一个最应机?

此外,
释尊在
《 观经 》
藉罪恶凡夫韦提希提请,
许说以十三观行定善方法往生极乐世界;

又应韦提希根机,
自开净业三福,
以散善修福方法,
往生极乐世界。

最后,
在第十六观中,

为遇恶凡夫,
唯说念佛,
往生极乐。

以上三种往生极乐的方法 ────
定善观行、
散善三福、
念佛,

那一种最
「 易往 」 呢?

不用多说,
必然是念佛!

若然平生闻名诵经者竟喊
「 念佛难往生 」,

那么,
释尊举下下品之机为例,

此愚恶之人可以在
「 三业无功 」 的
情况下念佛,

即蒙佛来迎,
接引往生,

难道是戏论?

释尊在
《 观经 》 的
流通分回答阿难问

「 此经法要,
云何受持 」,

云 :
「 汝好持是语。

持是语者,
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善导大师更以神来之笔释此
「 经眼 」,

言 :
「 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
望佛本愿,
意在众生,
一向专称,
弥陀佛名。」

是谁在
《 观经 》
说定散两门之益?

是释尊向佛弟子说;

是谁在望哪一位佛的本愿?

是释迦牟尼佛望向阿弥陀佛的本愿 ────
第十八愿。

故知释尊的出世本怀、
说法密意,

在于娑婆众生一向专称,
弥陀佛名。

弥陀的光明名号,
别异诸佛,
光中至尊,

故释迦偏叹西方,
劝专礼念

诸佛如来皆能以身相光明、
口业说法、
意业神通及名号等四种方法度脱众生。

从如来那边来说是名号;

从众生这边来说是念佛。

阿弥陀佛选择以最简易的方法 ────

名号度生,
将其法身的光明,
遍照十方世界,

无所障碍,
摄取念佛众生而不捨。

善导大师在
《 往生礼赞 》
有一对问答,

突显弥陀的光明名号是光中至尊,
别异诸佛,

云 :
「 问曰 :

『 一切诸佛,
三身同证,
悲智果圆,
亦应无二;

随方礼念,
课称一佛,
亦应得生。

何故偏叹西方,
劝专礼念等,
有何义也?』
   
「 答曰 :
『 诸佛所证,
平等是一;

若以愿行来收,
非无因缘。

然弥陀世尊,
本发深重誓愿,
以光明名号,
摄化十方,
但使信心求念;

上尽一形,
下至十声、
一声等,

以佛愿力,
易得往生。』」

是故释迦,
及以诸佛,
劝向西方,
为别异耳。

亦非是称念余佛不能除障灭罪也。

应知。
   
可知称念余佛名号,
虽能除障灭罪;

但知
「 弥陀身色如金山,
相好光明照十方。

唯有念佛蒙光摄,
当知本愿最为强。

六方如来舒舌证,
专称名号至西方。

到彼华开闻妙法,
十地愿行自然彰 」,

故此释迦如来偏叹西方极乐世界,
劝专礼念阿弥陀佛。

纯粹净土法门是名号独运,
称名独达的法门,
诸佛皆咨嗟称赞名号

净土法门之所以是易往、
易行,

全因为阿弥陀佛的光明名号,
具有不可思议威德神力,
具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

致使最罪苦的无善根众生、
最愚恶的五逆凡夫,

乃至在临命终时为求脱苦解难,

起一念或喊一句
「 南无阿弥陀佛 」,
亦能得生!

释尊
《 观经 》
下辈生文叙述弥陀赞言 :

「 善男子!
以汝称佛名故,
诸罪消灭,
我来迎汝 」;

龙树菩萨在
《 易行品 》 说的
「 称名自归 」,

反映纯粹净土法门是
「 名号独运,
称名独达 」 的法门,

意即 :
这句名号具有独立运作的自然功能,
因此念佛人只要单独称名,
即可达到往生极乐世界去。

阿弥陀佛成就第十七愿 ────

设我得佛,
十方世界无量诸佛,
不悉咨嗟,
称我名者,
不取正觉。

阿弥陀佛又成就了本愿,
以称念佛名
「 易行 」
一法,

使十方众生
「 易往 」
净土成佛,
不单是弥陀的本愿行,

也是释尊的本怀、
是一切诸佛本愿意也。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睡眠:8h专注:11.5h- -录得好好的我爸叫我“吃饭不~”[汗];累累累,喘口气先。晚上回家的时候发现我的QQ音乐竟然也能看广告听歌了耶耶耶耶,以后不用买
  • (啊啊啊这原相机把我的脸扯的好大)图5:小可乐手里拿着三个棒棒糖,我问他,可以给我两个吗(没错我就是这么贪心)。他看了一眼棒棒糖说,可是我只有三个了。
  • 若在新平台连载,定会告知感兴趣的朋友,当然此微博账号用了十来年,还是依旧以记录生活喜怒哀乐为主,所以特此向更关心作品的关注者说一声抱歉。[星星][星星][星星]
  • (澎湃新闻)#河南事业单位招聘80%须为近3年毕业生##河南高校毕业生数量连续四年全国居首#【#河南扩大事业单位招聘高校毕业生规模#】消息显示,河南省人力资源和
  • Verdi. REQUIEM. Verrett, Obraztsova, Ghiaurov - Abbado. Budapest (1981)(器乐声乐•视频)
  • 后来过了几天,她又跟我提起想要那个扁扁的蛋,谁有这个玩具,但我真不知道是啥,希望这玩具早点翻篇了吧。以前其实没看过他的任何作品,结果,挺喜欢他塑造的这位“早出晚
  • jio122谁的背后都有别人体会不到的辛苦;谁的心里,都有旁人无法感受的难处。 星期五晚上七点五十分左右,谢老师发来二张照片,照片上的你正在幼儿园玩耍,两脚踩塑
  • 但是用这个来做果汁冰块,酸奶冰块啥的应该很棒[笑cry]传送门:p1每天的快乐之水p2345拍个身份证带了一堆东西 摘掉所有钉子 买的花王喷雾终于派上用场了 终
  • 你没事吧#郑在聊房# 买房的十大谎言:第一条:“去售楼部买新房,只要你提到‘备案价’三个字,保证你能省好几万!你进售楼部就以他们所谓的“备案价”去买房子,销售
  • spring roll:春卷,这是为数不多的、意译的中国食品。wonton:馄饨,音译自广东话云吞”,也有译作 wonton dumpling的。
  •  这些书籍让他给失意的生活中找到一丝借口,他认为,以他的能力,如果是在美国,也许早已经飞黄腾达。 为了安慰王宝玉,组织给他特批了两个月假期去陪伴产后的妻子,可他
  • 不过在这之后,最美约定“我们一起回报社会”也实实在在触动到了小易 吴景硕,火箭军中士,曾登记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今年7月,与患有地中海贫血的8岁男孩配型成功
  • 八月的禁区暑热和湿气冲撞着我的旅程一地繁花在平静中投下的愚妄击碎了安宁现状给拖延了有待完善的生活或是生命总要流汗总要疲惫总要怀疑谁想随遇而安在寂静的世界里突破生
  • 【腾讯投资智砹芯半导体,后者为人工智能芯片研发商】12月30日,智砹芯半导体关联公司爱芯元智半导体(上海)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新增股东广西腾讯创业投资有限公司
  • 真的不是很能理解这种言论,我四大国乙都玩过目前只保留了未定和光夜,该说不说光夜的氪金要求真的算是四个里头最低的了,零氪也能玩的不错,算不上特别肝,只是有些活动蛮
  • 今天去参加侄女的婚礼,起初只是觉得,这是人与人之间的人情世故。”是十三年来,我们会在内心反复问起自己的唯一课题。
  • :好呀,妈妈再见:妈咪冲凉朝朝自己玩~:男生不能看女生哦最好的孩子~做个暖心阳光爱运动的小朋友吧是这样的 终于清了出来 出掉一些麻烦妈咪们看看像素徽章6r(po
  • 但实际上,在短视频平台,主播为了流量做出比吃鲨鱼更出格的事比比皆是,行业一旦形成“流量英雄不问出处”的风气,“高流量”也就变成了“毒流量”。低门槛、起量快,让吃
  • 【#疫情中的三亚游客#:被中断的旅行,还有没拍完的婚纱照】三亚火热的暑期旅游季因疫情戛然而止。不少游客计划好的旅行被打断,有人辗转四地回家;还有正在拍婚纱照的情
  • 妈妈永远是那个最爱你的人,前几天和妈妈随口唠嗑说很想吃橘子,妈妈笑道:“还不到橘子的季节。好吧,主要是因为今天七夕,也没送自己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