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根据
《 大乘起信论 》 之
「 一心开二门 」
來解释唐译
《 华严经 》 之
〈 觉林菩萨偈 〉

印度约在西元三世纪,
即佛灭后七百年,
有关如来藏说的经典流传出来。

在佛教史上,
这些经典属于后期大乘佛教,

提出众生与佛有共同的体性 :

如来藏、
佛性、
真常我、
真常心等,

说明众生依此而有成佛的可能性。

印顺导师将此学派称为
「 真常唯心 」 系。

此系传到中国,
受到高度的重视,

更在中观、
唯识以外,

成为中国佛学的主流,

如华严宗说
「 性起 」、

禅宗说
「 见性成佛 」、

天臺宗说
「 性具 」,

都是以
「 性 」 ――

「 如来 ( 界 ) 性 」、
「 法 ( 界 ) 性 」
为宗本的。

虽然此系以经典为主,
但是亦出现重要的论典,


《 宝性论 》
和本文引述的
《 大乘起信论 》。

《 大乘起信论 》
是大乘佛教真常心系统的代表作。

对于此论的考证,
颇多争议,

不过总不能否认其对中国佛教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 华严宗理事无碍的无尽法藏世界,

即建立在
《 起信论 》 的
真如缘起上。」

此论以
「 一心开二门 」
为其重要义理所在,

不仅展示了印度佛学严密的理论特色,
亦与中国哲学的心性论有融通之处,
也是佛法中国化的重要依据。

本文将根据此法门来解释唐译
《 华严经 》 之
〈 觉林菩萨偈 〉。

「 一心 」
是指众生心
( 摩诃衍法 ),

即是人性本具的如来藏自性清净心,

此心涵有
「 心真如门 」 与
「 心生灭门 」 二门,

是一切法的最后根据;

一切无漏法和有漏法,
皆由此心而起现。

根据此法门,

可明白有关依心意识的转化活动所展现的世间万象、
生死的流转与解脱的还灭、
以及心性本具的清净如来藏,

正好用来解释唐译
《 华严经 》 之
〈 觉林菩萨偈 〉。

〈 觉林菩萨偈 〉 出自
《 大方广佛华严经 ·
夜摩天宫中偈赞品第二十 》,

功德林菩萨各说一法,
共成十行法门。

当时觉林菩萨承蒙释迦牟尼佛之神通法力,
普遍观察十方世界后,

颂说此偈 :

譬如工画师,
分布诸彩色,
虚妄取异相,
大种无差别。

大种中无色,
色中无大种,
亦不离大种,
而有色可得。

心中无彩画,
彩画中无心,
然不离于心,
有彩画可得。

彼心恆不住,
无量难思议,
示现一切色,
各各不相知。

譬如工画师,
不能知自心,
而由心故画,
诸法性如是。

心如工画师,
能画诸世间,
五蕴悉从生,
无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尔,
如佛众生然,
应知佛与心,
体性皆无尽。

若人知心行,
普造诸世间,
是人则见佛,
了佛真实性。

心不住于身,
身亦不住心,
而能作佛事,
自在未曾有。

若人欲了知,
三世一切佛,
应观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

全偈以心为主,
共有十句偈,

前五句偈是譬喻,
后五句偈是合法。

前五句偈里面,
前二句偈,
按清凉国师的解释是真如是观,
后三句偈是唯心是观。

 依内容可分为三个主题 :

1 ) 从心与境的主客关系指出世间万象如何呈现以及生命为何迷妄

2 ) 从世间万象各种不即不离的关系指出心的重要性

3 )  从佛与众生 ( 心 ) 的关系
指出成佛的可能和根据
 
1 ) 从心与境的主客关系指出世间万象如何呈现以及生命为何迷妄

觉林菩萨将心譬如工画师,
以世间譬如画 :

「 譬如工画师,
分布诸彩色 」;

「 心如工画师,
能画诸世间,
五蕴悉从生,
无法而不造。」

世间的事物并不是独立存在的,

其形象、
色彩和引发的感受,

我们
( 心 )
不是由外向内地接收,

反而是我们
( 心 )
由内向外地赋予世间
( 境 )
意义。

正如 《 起信论 》 所说 :

「 摩诃衍者,
总说有两种 :
云何为二?

一者、法;

二者、义。

所言法者,
谓众生心;

是心则摄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

依于此心,
显示摩诃衍义。

何以故?

是心真如相,
即示摩诃衍体故;

是心生灭因缘相,
能示摩诃衍自体相用故。」

「 摩诃衍 」
意即大乘,

「 摩诃衍法 」
是大乘之法体,

《 起信论 》直指
「 法者,
谓众生心;

是心则摄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

不同于唯识家将
「 众生心 」
当作杂染报体的阿赖耶识,

此论认为此心统摄流转的世间法和还灭的出世间法,

一切法皆以此心为体,
依止心体而出现种种差别相,

此即
「 摩诃衍 ( 大乘 ) 义 」。

依此众生
「 心 」 的
「 真如相 」,

「 即 」 显 「 示 」 了
「 摩诃衍 」 的 「 体 」 性。

依此
「 心 」 的
「 生灭因缘相 」,

「 能 」 显示
「 摩诃衍 」 的
「 自体、相、用 」。

体、相、用,

为 《 起信论 》 的
重要术语,

与胜论师的实、德、业有些相近。

「 用 」 是作用,
指动作与力用。

「 相 」 是德相,
不单是形态,

而是性质、
样相等。

自体,
有相、
有用,

而为相用所依的。

至于世间万象如何呈现,

偈云 :
「 虚妄取异相 」、

「 然不离于心,
有彩画可得 」、

「 彼心恆不住,
无量难思议,
示现一切色 」、

「 而由心故画 」、

「 心如工画师,
能画诸世间,
五蕴悉从生,
无法而不造 」。

一方面可见
「 心 」 是主,

另一方面,
看到世间万象
( 异相、
彩画、
一切色、
诸世间 )

都来自
「 虚妄 」、
「 恆不住 」 的 「 心 」、
「 五蕴 」,

这就是
「 一心开二门 」 中的
「 心生灭门 」:

「 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
若离心念,
则无一切境界之相。」

彩画是
「 心生灭门 」,

妄念即虚妄分别心,
凡是有漏的心识活动,
都总摄在妄念里。

一切法都依此虚妄分别而现有,
「 若离 」 了
「 心念 」,


「 无一切境界相 」。

《 起信论 》 说心,
或真或妄,
「 心真如 」 是真,
「 心生灭 」 是妄。

虚妄分别心生起时,
就有心境的对立相现前,

有心就必有境 :
心是能知能取;

所知所取的一切法,
即境界相。

虚妄分别心生即有能缘的见分;

而所缘的境相,
即依妄念的似现而立。

若离了妄念的分别心,
一切境界也就都不存在了。
 
2 ) 从世间万象各种不即不离的关系指出心的重要性

其实,
世间万象在任何情况下,
若有不即不离的关系,
全靠 「 一心 」。

偈云 :
「 大种无差别。

大种中无色,
色中无大种,
亦不离大种,
而有色可得。

心中无彩画,
彩画中无心」;

「 示现一切色,
各各不相知 」。

「 大种 」
是指构成色界之地、水、火、风四大要素,

代表坚、湿、暖、动。

我们看世间,
如画家绘画,

用的材料本身没有分别,
产生出来的色彩亦本没有分别。

《 起信论 》 以
「 真如 」
贯彻佛法对世间万象的看法 :

「 一切法从本已来,
离言说相,
离名字相,
离心缘相,
毕竟平等,
无有变异,
不可破坏。

唯是一心,
故名真如。」

离开
「 名言相 」
则境寂,

离开
「 心缘相 」
则心空,

真如随缘而仍不变,
亦不可破坏,
因其无形无相,

从来
「 相 」
是妙有而非实有,

「 性 」
是真空而非断空。

虽然空有不二,
但是我们的心甚么现象都能造,
只要动了,
就替它们建立关系,
给予分别,

如偈云 :
「 心如工画师,
能画诸世间,
五蕴悉从生,
无法而不造。」

心蕴含无边潜能的动力,
不过,
人往往不知,

「 譬如工画师,
不能知自心,
而由心故画。」

一方面执妄作真,
不能认清世间实相;

另一方面,
不知心有无限潜能 :

「 彼心恆不住,
无量难思议,
示现一切色」、

「 无法而不造 」;

不知可以掌握
「 诸法性 」、
「 佛与心无尽的体性 」 和
「 佛真实性 」;

《 起信论 》指出 :

「 大乘所言义者,
则有三种。

云何为三?

一者体大,
谓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减故;

二者相大,
谓如来藏具足无量性功德故;

三者用大,
能生一切世间出世间善因果故。」

心可表现在体、相、用方面具
「 三大 」 义 :

「 体大 」
是指遍一切法的真如性,
亦即真心体空而常恆不变的真如相。

「 相大 」
是此如来藏真心含藏无量如来清净功德性。

「 用大 」
是指此心发挥其无尽的善性,
成就一切世间和出世间善法因果。
 
3 ) 从佛与众生
( 心 ) 的
关系带出成佛的可能和根据

「 心真如相 」 与
「 心生灭相 」
是一心的二面,

是谓
「 二门 」。

彩画是心生灭,
《 起信论 》
进一步说明依心意识的转化活动,

可解释偈中提到
「 诸法性 」、
「 五蕴悉从生 」 的
「 法 」、

「 佛与心 」 的
「 体性 」、

「 佛真实性 」 和
「 法界性 」 :

「 心生灭者,
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

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
非一非异,
名为阿黎耶识。」

如来藏是生灭和涅槃所依这种说法,

源自
《 胜鬘经 》 的
如来藏有空如来藏与不空如来藏的思想。

「 魏译楞伽经,
称生灭无常法为空,
无漏无生灭法为不空,
与 《 起信论 》 的说法不同。

中观宗明空、有,

如说缘起有,
毕竟空;

世俗有,
胜义空;

不许说法体不空。

如约有缘起假名的相用说,
也不妨说不空。

唯识宗所明的空义,
和 《 起信论 》 极相近;

不空,
即不同了。

唯识宗说不空,
在依他起与圆成实二性上说,
特别重视依他起的不空。

本论但约真如实性说不空。」

《 起信论 》 说
「 空 」
是藉如来藏从不与杂染法相应 :

「 所言空者,
从本已来,
一切染法不相应故。

谓离一切法差别之相,
以无虚妄心念故。

当知真如自性,
非有相,
非无相,
非非有相,
非非无相,

非有无俱相、
非一相,

非异相,
非非一相,
非非异相,
非一异俱相。

乃至总说,
依一切众生,
以有妄心,
念念分别,
皆不相应,
故说为空。

若离妄心,
实无可空故。」

真如是离却相对的,
正如 《 胜鬘经 》 说 :

「 众生心自性清净,
为客尘烦恼所熏染;

虽为一切烦恼所熏染,
但心性还自本性清净。

不染而染,
难可了知;

染而不染,
也难可了知。」

华严宗解说为 :
「 随缘不变,
不变随缘 」,

也大体相近。

就算众生在有虚妄杂染的时候,
其真如自体还是清净不染的,

「 离一切法差别之相 」,
没有 「 虚妄心念 」。

「 不空 」
是指真如心

「 常恆不变,
净法满足,
则名不空。

亦无有相可取,
以离念境界,
唯证相应故。」

在此分辨出众生与佛的不同 :

清净法在众生杂染位还未显现,
在佛菩萨位才圆满显现。

如果众生知道和相信这种看法,
「 是人则见佛,
了佛真实性。」

另外,
这也说明众生心与佛心的共通性 :
大家都有真如心。

圣严法师提示我们 :

这个心,
是众生本来就具备的自性,
不是经由人工修行来创造出来的。

它从无始以来就
「 常恆不变 」 地和我们一起。

一般人讲增福增慧,
以为智慧可以加添,
其实这个观念是错误的;

实际上,
并不是能增加一些智慧,
而是只要减少一分无明烦恼,
就多显一分智慧,
也多见一分佛性。

这样加强了一切众生的信心,
「 而能作佛事,
自在未曾有。」

更一定有成佛的可能。

结论

《 大乘起信论 》
「 一心开二门 」
这重要义理,

解释了唐译
《 华严经 》
那精简而只有十偈的
〈 觉林菩萨偈 〉。

此偈从世间色相入手,
将心譬如工画师,
以世间譬如画,

我们由
「 心生灭门 」 和
「 心真如门 」
可明白世间的实相。

但是佛法不只是为了认识外在的世界,

而是希望众生知道错误认知和有能力超越生死流转的根源 ——

那内在的心,
从而能知
「 自心 」 的虚妄
( 生灭 ) 和清净
( 真如 )、

「 诸法性 」 的真实、
「 法 」 的流转和还灭;

更要紧是
「 应知佛与 ( 众生 ) 心,
体性皆无尽 」;


「 三世一切佛如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 」。

正如其他如来藏思想的经典,

阐明一切众生有先天超越的而非经验的成佛根据
( 如来藏自性清净心 ),

在修行上不需外求,
祗要依着自身的如来性,
努力精进便能成佛,

这无疑给世人提供了极强的信心,
以及较积极的向上动力,

好去努力地发扬人的光明面,
不断地实践自利利他的大乘精神。

梦参老和尚主讲 :
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华严觉林菩萨偈   

这大概是最近过得最充实,远离手机的一天。因为一整天都在考场。抱着退费的心来的,却感触也挺深。那些考前还在挣扎,不放过一秒的人也挺让人感动。这次的考试好像是有史以来以最轻松的心态来考的一次试吧,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观察着这一切。我想那些有着目标,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的人,每一天都很充实而美好的,虽然会有很多个以为自己已经快熬不过的瞬间,但下一秒,收拾完心情后继续默默低头努力,而静默等花开那一瞬间一切的美好会更加倍吧。好似很久的自己已经很久没有这种充实而美好的感觉了吧。能够静下心来不收干扰,默默沉淀的日子。 https://t.cn/RuQ52aU

认清自我,挖掘潜力
我们如何在人格方面认识自身
第一步,意识到你并不了解自己,试着像观察陌生人一样观察你自己。与此同时,也要善待自己,像对待一个你有责任帮助的人一样对待自己,按自己的需求好好照顾自己,相信自己有内在价值,善待自己不仅仅是让自己吃好喝好,还要接受自己犯错,尊重自己。你要感觉自己是奇迹般的存在,有很多潜力,可以做很多事情,对于未来,你比你想象中的重要得多,如果你做了一堆糟糕的决定,你的世界也会变得更加糟糕,你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导致什么,所以你做的每件事都很重要,你要对自己抱有一定的尊重。
第二步,像观察陌生人一样观察自己、聆听自己的声音,去思考什么样的人会以这种方式交流时,我当下的情绪反应是什么,这会让我感觉更强大还是更弱小,这会让我感到很羞愧吗?我内心的阴暗面长什么样?我侵略性的一面又是什么样的?我最想做的是什么?我感兴趣主动追求的事物是什么?我在拖延什么?我为什么拖延?什么是我不愿意做的事?什么是我认为好的?当我取得成就时如何为自己祝贺?当我无法直面问题与缺乏行动力时如何斥责自己?这些都是很复杂的问题,你需要去找寻答案。
第三步,一点改变。与做昨天的自己比较,而不是与今天的别人比较,这是一种很好的起步方式,认真审视自己,有哪些不太好的地方需要改进,按照自己的标准与意愿来实施改进,先给自己定一个小目标,看看今天的自己比昨天的自己进步多少,不断地拓展你的能力圈,提高你的能力,你所能达到的上限与你投入的努力成正比,指引你的最高愿景越多,所言所行越多,你就越能发展你的潜能。在此期间要允许自己犯错,因为这个过程也会伴随着自我的丧失,正是他阻碍了你的前进,过于自负以至于你没有意识到你是怎样的人,只有放下自负你才能做适当的改变,你不想舍弃你自己的那一部分,可能与一些错觉有关,你错以为自己就算没有真正付出努力,依旧可以让你保持一个积极的自我形象,哪怕这种形象很脆弱,这是不可取的。#个人成长#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
  • 渐渐的他们相爱了,在他们都成年的那一年,他的父皇要他攻打敌国。他临走前叫她,等他回来娶她,她笑着答应了,但她还是偷偷的跟着他去了……敌军交战,敌军的君主要用箭射
  • 如果你想要留住一个人的心,那么就在潜意识里告诉自己不要对那个人太好。 如果你想要留住一个人的心,那么就在潜意识里告诉自己不要对那个人太好。
  • ”如果没有可以戴上龙菩年七龙佛 七龙开韵昭财护身咨询卫星号:taijing3(小哥哥都是可盐可甜精神小伙)订阅卫星号:taifo8888(风格迥异的专业文章)淘
  • 苏轼的观点或许有其片面的理解,诸葛亮的成就实在影响太大,苏轼本身的诗词成就只限于文,于武就平平了。读诗词既可以无形中培养一个人 的气质;同时也能增加一个人的学识
  • 谈恋爱呢叫女朋友订了婚呢叫未婚妻 结了婚呢叫老婆所以我想冒昧问一下 我们是走流程呢还是直接埋一起 表情包现在晚安也不发了宝贝也不发了 睡前仪式也不安排了不知道是
  • 前几年,有的自媒体粗枝大叶不求甚解,把官方公布的离婚人数与结婚人数的比值即离结比,说成“离婚率”危言耸听。这个数值增大,既可能是离婚者比例提高的缘故,也可能是结
  • 2、在条件1的前提下,对符合涨停板战法的个股在资金使用上要合理分配,个股形态好的资金多分配一些,形态不好的少分配些,但切忌孤注一掷。 二.集合竞价的价格确定原则
  • 还可以修饰脸型,对圆脸肉脸女生很友好!✨✨法式烫发比普通卷发更减龄~~~充满俏皮感和甜美感,也可以很森系文艺感!
  • 我们的生活每时每刻都会有挑战。可等他们进入青少年时期,我们还是同样的苦恼,于是又相信等他们过了这一阶段,幸福就会到来。
  • 03 日本寺庙的现状诚然,日本的佛教传承时间并没有我们的年代久远,很多的经书也是当时的圣德太子命人前往中国进行摘抄。时至今日,便导致了很大的差异,因此在很多人看
  • 不像以前是带着任务来的今天下午突发奇想纯纯是去吃饭的吃了我最爱的地上室(冒菜)!还有对面的过桥米线,我爱的地上室,还有那个奶茶店真的好厉害哦!
  • 《我的砍价女王》《刘墉追案》等新剧开播,《云南虫谷》《满月之下请相爱》《乔家的儿女》等剧正在热播中,可在凤凰新闻客户端或微信搜索“凤凰网指数”小程序为它们评分。
  • 储朝晖说,十几岁的学生正处于青春阶段,其认知也在发展中,没有必要去苛求他必须讲什么,必须以什么方式讲,必须讲的多正确,这是一个基本的态度。同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
  • 之前买房子的时候,电费不知道为啥漏了去办过户,账单还写着上家的名字,而煤气公司那边又把户名写错。前阵子看本地新闻,非常巧也讲到这事,原来现在只要登录随申办市民云
  • #你心目中最好吃的下酒菜#说个可能还没形成主流的小菜吧,像我这种酒量约等于零的怂包,喝啤酒最喜欢搭配蔬菜条。一般包括脆脆的胡萝卜条、西芹条、黄瓜条,别看简陋,但
  • 《队报》指出,巴黎和姆巴佩的关系已经恶化,姆巴佩续约的可能性已经基本不存在。在哈兰德与多特蒙德的合同中,有一个7500万欧元的解约金条款,不过这一条款要等到明年
  • 由此,主观的释然和解脱,所关注的不是付出必有回报的功利,也并非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平凡愿望,而是对生命深处所蕴藏的一种精神所呈现出的纯净、寂静和质朴的赞叹。它使得“
  • 曾经他的那首《认真的雪>就火遍了全国,很多人觉得这首歌的旋律以及歌词都非常的动人,而那是因为他并没有什么名气,所以这首歌在被大街小巷传唱时,他的内心是十分
  • 【10%比例可投普通基金的“新品种”或将出炉】公募基金行业发展大步向前,基础设施REITs等新产品迭出。据记者了解,不久的将来,又有一类创新产品有望打开公募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