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明心”,就是明白心的作用和功能;所谓“见性”,就是见到心的本性。凡夫之所以遭受种种痛苦,都是由于不明白心灵的奥秘;之所以产生种种执著、在生死苦海中轮回,都是因为没有见到心的本性。

佛陀宣说了三藏十二部,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我们能够“明心见性”,所以作为一个佛弟子,应该把“明心见性”作为学佛的基本目标和方向。当我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明白心的作用和功能、并且见到心的本性,我们就能够保证自己走在正确的学佛道路上,并且朝着更加彻底的“明心见性”——证悟无上菩提而前进。

总的来说,“明心见性”大致可以分为“外、内、密、极密”这四个层次。下面,我们就简略地介绍这四个“明心见性”的层次。

怎样才算是外义层次上的“明心”呢?当一个人通过“闻思修”佛法,真正明白了如下两个道理,就可以算是外义层次的“明心”。

第一,在内在的能境上,深刻明白人的本质实际上不是肉体,而是心的状态。心快乐,我们的生命就处于快乐的状态;心痛苦,我们的生命就处于痛苦的状态;心忧愁,我们的生命就处于忧愁的状态;心美好,我们的生命就处于美好的状态……,我们的生命状态完全是心的“舞姿”,是心对外境的一种反应状态,心怎样,我们就是怎样的。

第二,在外在的“所境”上,也即外境上,深刻明白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美丑、好坏、善恶等二元对立,美丑、好坏、善恶等一切二元对立只是心在外境上的添加、增益和捏造。

当一个人达到这种外义层次的“明心”状态时,就可以同时达到外义层次的“见性”状态——也即,在所境上了知美丑、好坏、善恶等一切二元对立的空性,在能境上了知心的美丑、好坏、善恶等状态也是无常的、迁变的、刹那性的。

当一个人达到这种外义层次的“明心见性”状态时,内在就会产生很大的功德。一方面,这样的人不会再去对外境产生很大的执著,因为他清楚地知道,外境上的可爱也好,可恨也好,只是心在外境上的捏造,外境本身是不存在这些属性的,这些属性的来源是心。另一方面,这样的人,也不会再去抱怨外境、埋怨外境、嗔恨外境,而会自觉自愿地将内心调整到正确的状态。当一个人达到外义的“明心见性”状态时,就可以承许其真正进入了佛门,成了一名真正的佛子。因为,其信念和所作所为,将不再可能偏离正道。

达到上面所说的这种外义层次的“明心见性”状态并不困难,只要我们好好地静下心来,仔细观察和思维上面所说的这些道理,就会渐渐明白心灵的初步奥秘,见到初步的实相,并会深切体验到这些道理都是千真万确的真理,心里也会生起很大的信心。所以,一个初学佛的人,应该首先把达到外义层次的“明心见性”作为努力的目标,然后再向更深层次的明心见性迈进。

什么是内义层次上的“明心”呢?当一个人明白了外界所境上的一切,也即“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的对境“色声香味触法”,都是内在的“六识”在外面的幻变,而内在的六识乃至执著于自我的染污意识,都是从内在阿赖耶识中生起的,那么这个人就达到了内义层次的“明心”。一言以蔽之,当一个达到内义的“明心”状态时,将彻底明白自己的身体乃至外境的一切,都是自心幻变出来的。

当一个人达到内义层次的“明心”状态时,也会有内义层次的“见性”与之相应。此人一方面将体验到外境的一切显现都是空性的、没有任何自性的,一方面也会知道内在的六识也是空性的,是从更细微的阿赖耶识中幻现出来的。此时,亦能“隔云见光”式地了悟觉性本体。

如果将外义和内义的“明心见性”相比,外义的“明心见性”是认识到了外境上的执著——美丑、好坏等是心捏造的、不存在的,而内义的“明心见性”则是认识到外境本身是心幻现的、不存在的。

外义和内义层次上的“明心见性”是显宗层次的明心见性,而密义和极密义层次上的“明心见性”则是密宗层次的明心见性。密义的“明心”,则是深刻了达心的本质是心轮周围极其细微的业风,外境的一切都是这些业风的幻变;密义的“见性”则是使得这些业风融入中脉界,外境的一切幻现净化为报身佛的坛城。极密义的“明心”,则是佛的尽所有智;极密义的“见性”,则是佛的如所有智。

从唯识三自性的角度来说,达到外义层次的明心见性,实际上就是认识了“遍计所执”的空性;达到内义层次的明心见性,实际上就是认识了“依他起”的空性;而密义和极密义的明心见性,则是证悟了“依他起”的“圆成实”性。

对于很多人来说,想一下子达到密义和极密义层次的“明心见性”,可能暂时是困难的。但是,通过认真仔细地闻思修中观和唯识的法义,达到外义和内义层次的明心见性,则并非什么可望不可及的事情。任何人,只要肯闻思,并且方法正确,肯下功夫修行,则一定很快可以达到外义和内义层次的明心见性。

心——这个神奇而奥秘的存在,幻现了世间的一切快乐和痛苦、美好和悲伤,幻现了世间的一切山山水水、土石树木、房屋村庄;然而,心却宛若虚空,丝毫没有任何自性。

“见身无实是佛见,了心如幻是佛了。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让我们不断观察心的奥秘和本性,不断向更深层次的明心见性前进!

——觉醒行者

《楞严经》耳入虚妄
(第四十九段)
【阿难!譬如有人,以两手指,急塞其耳,耳根劳故,头中作声,兼耳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动、静二种妄尘,发闻其中,吸此尘相,名听闻性。此闻离彼动、静二尘,毕竟无体。如是,阿难!当知是闻,非动、静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何以故?若从静来,动即随灭,应非闻动!若从动来,静即随灭,应无觉静!若从根生,必无动静;如是闻体,本无自性,若于空出,有闻成性,即非虚空;又空自闻,何关汝入?是故当知:耳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这篇讲的是耳根:耳根是指耳垂与面部交界的地方,也就是耳部垂直而下的尽头就叫耳根。耳根是耳朵和头面部相连的部分,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我们通常讲的耳朵。“耳”能“听闻”声音,以能“听闻”声音而生耳识,故称为耳根,耳根产生听觉。
佛说:阿难!比如有人用两手指,快速塞住双耳道,耳神经突然受到冲击波的影响就会导致耳根疲劳,头脑中就会有嗡嗡的声响。这耳根所发生的耳疲劳,都是人为造作的,造作就有、不造作就没有,实际上是一种幻相,虽然如此,但都“同是菩提,瞪发劳相。”也就是说,产生这些幻相的根本,都同属于菩提心。
“菩提”一词是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觉悟就是从迷惑中觉醒了,豁然开悟,悟到了自己的真实生命,这个真实生命,既不在轮回中,也不在生死里,而是在常乐我净的大自在境界里。
有了这种觉悟,并由此觉悟而明心见性,证得般若智,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这种境界,称为菩提。是大彻大悟,永断生死,直通三乘菩提道的一种证境。三乘菩提即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此三种菩提中,以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作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遍智、无上正真道、无上菩提。有关佛之菩提,据大智度论卷五十三载,有五种,即:
1、发心菩提:指十信位菩萨发心求菩提,其心则为证菩提果之因。
2、伏心菩提:指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等阶位之菩萨行诸波罗蜜,制伏烦恼,降伏其心。
3、明心菩提:指登地菩萨了悟诸法实相毕竟清净,此毕竟清净即般若波罗蜜相。
4、出道菩提:指第八不动地、第九善慧地、第十法云地等三阶位之菩萨,于般若波罗蜜中得方便力,但不执着般若波罗蜜,其境界已灭除一切烦恼,出离了三界,到达萨婆若(一切智)处,故称出道菩提。
5、无上菩提:指经由等觉、妙觉而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佛果之觉智。
以上合称五种菩提,是从大乘菩萨五十二个位次来划分的。另《法华经论》卷下对于佛之法、报、应三身,立:法佛菩提(法身菩提)、报佛菩提(报身菩提)、应佛菩提(应身菩提)等三种菩提。此外,三菩提亦为天台宗之十种三法之一,即:
一、实相菩提:又作无上菩提,指悟实相理之真性菩提。二、实智菩提:又作清净菩提,指悟契合于一乘佛理之智慧。三、方便菩提:又作究竟菩提,指悟得自在教化众生之作用。
以上三者与法身、般若、解脱三德无有分别。凡是求无上菩提之大乘修行者,称作菩提萨埵,略称菩萨。求无上菩提之心,称作无上菩提心、无上道意或菩提心。顺趣菩提三十七种之行品,称菩提分法。佛成道之处所,称为菩提道场、菩提场;其道场树称菩提树。祈祖先等成佛,而修冥福,称为增上菩提。结讲念佛,广祈众生增进佛道,称为菩提讲。檀那(施主及信众)所属之寺院,称为菩提寺、菩提所。
“菩提”虽有三乘、五种、三法之分,最终都归于无上菩提。这里所说的菩提指的就是无上菩提。“瞪发劳相”是耳根在连续热烈及繁杂的环境中,受声音冲击所产生的疲劳现象,这种劳相说明耳根有“听闻”的功能,而这种功能只是菩提因无明所生的一种幻相。
“听闻”的存在,是因为有动态和静态这两种妄尘,动为有声、静为无声,能分辨这两种声尘的名“听闻”,“听闻”既不在动、也不在静,名为居中;但“听闻”又能吸纳动态和静态这二种尘相,名“听闻性”,就是有“听闻”的性质。如果这“听闻”离开动静二尘,毕竟无体;无体之体,指的是自性“心”。“听闻”只是“自性”“心”的功能,离开自性“心”,这“听闻”就等同于无,因“听闻”本身是没有自性的。
佛说:是这样的,阿难!你应该知道,这个“听闻”,即不是从动态中来、也不是从静态中来、也不是从耳根生出、更不是从虚空而生。为什么这样说呢?如“听闻”是从静态中来,动态就消失了,就听不到声音的响动;如“听闻”是从动态中来,静态就消失了,就没有静的感觉了。事实是“听闻”对动静二相都能感知,所以这个“听闻”即不是从动中来、也不是从静中来;
如果“听闻”是从耳根生,就一定没有动和静,因“听闻”的本身,是没有自性的,没有自性的“心”就不会有“听闻”的功能,耳根一旦没有“听闻”的功能,就听不见动和静了,所以“听闻”不是从耳根所生;
如果是从虚空生出,虚空就有“听闻”的功能了,虚空有了“听闻”的功能,那就不是虚空了,再说虚空又不是人,怎么会有“听闻”的功能呢?假如虚空能自己“听闻”,又关耳根和“听闻”的什么事呢?
由此应当知道,耳根及“听闻”只是自性“心”的一个幻有功能,犹如人为制造耳疲劳声响一样,就会产生一种幻有,这种幻有,本来就是如来藏因无明所生,不是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就有,而是虚幻不实的,是本非因缘、非自然性的。

《楞严经》第三卷【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第四十八段)#眼入虚妄#
【复次,阿难!云何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阿难!即彼目睛,瞪发劳者,兼目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明、暗二种妄尘,发见居中,吸此尘相,名为见性。此见离彼明、暗二尘,毕竟无体。如是,阿难!当知是见,非明暗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何以故?若从明来,暗即随灭,应非见暗;若从暗来,明即随灭,应无见明。若从根生,必无明、暗;如是见精,本无自性。若于空出,前瞻尘象,归当见根,又空自观,何关汝入?是故当知,眼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楞严经》是集“教、理、行、证”于一体的一部大经,其理严密、其法精要,堪称大乘佛法最杰出的代表。学懂了《楞严经》,不须再从教下学起,可直接进入实证。《楞严经》犹如一盏法海明灯,为正法修行人,指明方向,是一部外道学不进、邪魔最害怕的佛学宝典。能修学《楞严经》,即是修学如来正法,在修证上一定会是一天一个样、天天有进步。以上佛为我们开示了五阴皆幻,说明五阴不是因缘所生、也不属于自然的道理,很重要,认识清楚了,才能灭幻证真,树立起如来正知正见。
世尊接着为我们开示构成身心世界的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的道理,进一步说明六根如同五阴一样,都是如来藏因无明所生之幻相,不可执以为实,但可借幻修真。这篇讲的是眼根,眼根产生视觉。具有视觉的“眼”能见虚空日月、山河大地等一切物象,以能对一切物象而生眼识,故称为眼根。
佛接着说:阿难!什么叫“六入”,本来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呢”?“六入”:指的是六种体相、即: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意识;“入”指眼耳鼻舌身意有吸入尘境,即吸入色、声、香、味、触、法的功能和作用,故名六入、又名六根;六根又作六情,指六种感觉器官,或认识能力。眼是视根、耳是听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触根、意是念虑之根。六根构成身心世界:其中“眼耳鼻舌身”构成身世界、“意”构成心世界。
“如来藏”:又称为藏识、真如等。它具有常住、妙明、不动、周圆、神妙真如之性质。“常住”是不去不来、“不动”是不生不灭、“妙明”是寂而常照、“周圆”是周遍圆满,无所不包。如来藏又称为佛性、佛性即“如来藏”,众生皆有,法法平等,因此,正如世尊成道时所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皆能成佛、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只因妄想执着而未能证得。”如果我们能够按佛说的道理去做,放下一切妄想执着,那么,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成佛。
如来藏一词在释迦牟尼佛讲说大乘经典中就有开示,在《楞严经》、《楞伽经》、《大般涅槃经》、《大乘起信论》等诸多著作中都已广泛提及。后唯实宗将原始佛教一心六个识增至八个识,以第八识为生命的主体,通常称被无明所染的如来藏为阿赖耶识,此识为一切众生之本源。阿赖耶识与如来藏是第八识的一体两面,区别在于前者含无明、故属“识”;而后者不含无明、故属“智”。所以,如来藏又称为大圆镜智。
如来藏含藏宇宙一切善、恶、不善不恶等诸多“种子”,种子就是业因,有了因、就必有果;有了果、就必有因。因果形成的种子,寄存于如来藏中,如来藏犹如一个大仓库,具有“能藏”等诸多功能。当众生除尽一切无明,转识成智之时,如来藏即转变为“法身”,并因此而成就“大圆镜智”。
如来藏实为众生生命之本源,具妙真如的“空性”及“虚妄有”之性质。“空”意为不可言说,“虚妄有”指万物虽然非实,但却有形有相。这虚妄有依空性而生,空生有、有显空,如此形成空有不二之真理,与外道的神我永久是完全不同的。外道之大梵、神我皆认定是“自然”所生,与妙真如性不同。
如来藏体无生灭,众生轮回只是无明而生之虚妄有,这与外道“神我”参与轮回也不相同。我们见到的一切尘相都不是真“因缘”或“自然”生灭,而是如来藏的功用,由如来藏“如幻”而生、“如幻”而灭。其它的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一切相皆是如此。而“妙真如性”能生万法,其性能生一切妙有,故名“妙真如性”。
佛说:阿难!若人用眼睛看一样东西,时间看久了就会出现眼疲劳而发生眼花,名“瞪发劳者”。“瞪”是不眨眼的直视、“发”是发生、“劳”是疲劳。这种状况,称为“瞪发劳者”。这眼睛所产生的疲劳,会看到一些幻相,但都同是“菩提瞪发劳相”。“菩提”即如来藏。“瞪发”同前义、意为无明;“劳相”指的是因无明所生的一切妄相,这眼根和劳相都是如来藏因无明所生。


佛说:由于有光明和黑暗这两种妄相尘境,能识别光明和黑暗的“能见”,却不在光明这一边、也不在黑暗那一边,由此而发现这个“见”是居于中间,正因为它居于中间,所以能吸入光明和黑暗这两种相反的尘相,也就是即能看见光明、也能看见黑暗,这种状态称名“见性”,就是有见不同物象的能见性质,但不是明心见性的见性,这里一定要分清楚。
如果这个“见”离开了光明与黑暗这二种尘相,就失去了觉知性,就什么作用也没有了,因它毕竟无体,只是自性的一个功能,一旦离开自性,就没有自己单独的自性,没有单独自性的眼根就如同于没有。
佛说:是这样的,阿难!应当知道这个“见”,即不是从光明中来、也不是从黑暗中来、也不是从眼根出、也不是从虚空中生。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个“见”如果是从光明中来,黑暗随即就消失了,就应该看不见黑暗;如果是从黑暗中来,光明即当消失,就应该看不见光明,而事实是这个“见”既能见光明、也能见黑暗,那么说“见”是因光明或因黑暗而生就是不对的。
如果是从眼根生出,眼根是没有自性的,没有自性就一定不会有光明和黑暗这两种现象,因“见精”的本身也是没有自性的。这里说的“见精”指的是依附五蕴身的能见功能,没有自性的“见精”就会失去能见的功能,就看不见有明暗二种现象的产生。
如果是从虚空而生,那么眼前所看见的尘境现象,就应是虚空看见的,眼根也应归于虚空,眼根归于虚空后,也就没有眼根了。又如这虚空能自己观见的话,就不关眼根和能见的事了。
所以应当知道,这眼根和能所二见,是自性所生的一个幻有功能,那么眼根和能见的本身及所见的一切现象,一旦离开自性,都是空无所有的、都是虚妄不实的,这种虚幻本是如来藏因无明所生,不是因缘所生、也不属于自然,是本非因缘、非自然性的。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这意味着,江西省内,除南昌以外其他城市几乎都是人口减少趋势,也就是,南昌新增18万人口中很大一部分来自南昌周边县市,这与杭州人口增长的逻辑完全不同。成都所在的四
  • #EXO[超话]#[心]#金俊勉[超话]# 220405 MBC 正午的希望曲 金信英电台下班高清 cr:bunny_miracle 【资源:萌琪】【禁二改商用
  • “我曾经有过一个思想,歌文达,不过你又会认为那是一个玩笑或者蠢话,那就是,每一个真理的反面也同样是真实的。“我曾经从我的躯体和灵魂明白了,我的犯罪是必需的,我需
  • “如果想等待那个对的人,不结婚,可以。如果觉得眼前这个人就是对的人,结婚,也可以。
  • 春游的日子太过短暂了[泪]①希望每一个流浪的小精灵都能努力的活下去②美食的快乐真的是欲罢不能…与此同时比结婚时胖了快10斤了③别人家的修勾勾永远都是最可爱,最粘
  • /许云川x上官雅《知否,知否》又名《绝笔书》 云川: 这是你离开月阳城的第十年,我还是没有忘记你,而在这十年里我终于想明白了一些事情,也终明白等了十年的你究竟
  • 原来是一哥骚男特地找了个时间去南京和王稳健面基,两人当时还一起录了一期节目,王稳健带着骚男吃喝玩乐,还一起去网吧开黑了,一个玩永恩一个玩亚索包下路十分欢乐。众所
  • 要是去问问译者,他会说“没问题啊,我把原文每个单词都翻出来了……”无论以后自己能不能从事这份工作,只希望能从自己做起,沉心静气研究翻译,字斟句酌写好每个句子。下
  • 少时,我的祖父常捎上我去茶楼“孵茶馆”苏州茶馆配的伴茶佐食,虽不如周作人笔下“用豆腐干切成细丝,加姜丝酱油,重汤炖热,上浇麻油”的干丝那般考究,却也自有特色。据
  • 这里要注意的是神经元网络自组织中,每一种基础的可进行神经元网络传递的量子态,都会进行几十亿倍能量放大(能量通过大分子形式进行传递,但如网络自组织出现问题,则会发
  • 兄弟们不要因为同人文或者我评论里那个小梗关注我[允悲]我是在绿晋写东西,喜欢搞自己的oc,同人文写完了之后会发超话,并且我不定时更新,有时候看的上瘾了或者想到好
  • 小刀足彩 | 欧冠归来,强强对话连连看!
  • 我们把这台自重2吨以上的宝马X7 xDrive M50i开在路上,动力丝毫没受影响。我分别从以下3个方面来给你们说道说道...1、新车采用了双层夹胶玻璃,基本可
  • 阿尔卡拉斯!斯维亚泰克!“00后”激荡迈阿密风云!
  • 柔薇“柔薇”取自于《诗经》“采薇采薇,薇亦柔止”名字非常的温柔,突出女性特点,很适合女孩取名使用,而“柔薇”在诗文中,意表薇彩柔软鲜嫩的样子,使用为女孩名字,带
  • #柳会胜[超话]# #人间麻薯柳会胜# #nflying[超话]# 【蓝白色飞行器】 220405更新柳会胜相关 [一天的结尾] 2022.03.21 一
  • ------小作文[开学季]罗一舟,很高兴在2021年认识这样的你,你很成熟很稳重,也很幼稚很可爱,努力勤奋十年如一日的你,自律坚持全身心投入的你,永远温柔真诚
  • #偶像梦幻祭[超话]##朱樱司0406生日快乐# 抽奖在最后! 誕生日おめでとう!
  • ♪足元にはまだ小さな頼りない今の自分,精一杯の先に光る,未来へと繋がる道を,信じる強さで♪希望你能成为你想成为的人,就算前方没有答案,不要困惑迈出脚步就好。
  • 【津门虎】​从防守反击到攻守平衡,“津门虎”面临战术风格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