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学典:《论语.颜渊》12.7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子贡:前520年-前456年,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通达事理,有杰出的“言语”才能,善经商,曾任鲁国、卫国的丞相。
▲政:为政之道。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仓廪实、武备修,然后教化行,则民信其上。兵,兵器,引申为士兵、武备。《说文》:“兵,械也,从双手持斤并力之貌。”
▲必不得已而去:假设遇到不得已的时候,兵、食、信三者不能兼顾,必去其一。陆氏:“上节言其常,此不得已,言其变也。”

■现代翻译:子贡问为政之道。孔子说:“先求充足粮食,次乃讲究武备,民间自然信之了。”子贡又问:“倘遇不得已,于此三者间,必去其一,则孰可先去呢?”孔子说:“减去武备吧!”子贡又问:“倘遇不得已,于此二者间,再必去其一,则孰当先去呢?”孔子说:“减去食粮吧!自古以来,人谁不死?若苟无信,则G都不存在了。”

●三国魏何晏等《论语集解》:孔安国曰:死者,古今常道,人皆有之。治邦不可失信。

●南朝梁皇侃《论语义疏》:问为政之法也。食为民本,故先须足食也。時浇复须防卫,故次足兵也。虽有食有兵,若君无信,则民众离背,故必使民信之也。兵比二者为劣,若事不获已,则先可去兵也。人若不食,乃必致死。虽然自古迄今,虽复食,亦未有一人不死者。是食与不食,俱是有死也。而自古迄今,未有一国无信而国安立者。今推其二事,有死,自古而有。无信国立,自古而无。今宁从其有者,故云去食也。故李充云:“‘朝闻道夕死’,孔子之所贵;‘舍生取义’,孟轲之所尚。自古有不亡之道,而无有不死之人。故有杀身非丧己,苟存非不亡己也。”

●宋刑昺《论语注疏》:此章贵信也。足食则人知礼节,足兵则不轨畏威,民信之则服命从化。以兵者凶器,民之残也,财用之蠹(dù ,指蛀蚀器物的虫子)也,故先去之。夫食者,人命所须,去之则人死。而去食不去信者,言死者古今常道,人皆有之,治国不可失信,失信则国不立也。

●宋陈祥道《论语全解》:兵之于徳为末,于器为凶。故古者制字之意,戈欲偃、弓欲弛、武欲止。则兵岂先王之所尚哉?此所以宁有信而去兵也。食之所养者小体也,信之所养者大体也。故无信而生,不若有信而死,此其所以宁去食而信断不可少也。然非兵则无以有其食,非食则无以存其信,三者固不可偏废,惟其轻重缓急之不同。

●宋朱熹《论语集注》:言仓廪实而武备修,然后教化行,而民信于我,不离叛也。食足而信孚,则无兵而守固矣。民无食必死,然死者人之所必不免。无信则虽生而无以自立,不若死之为安。故宁死而不失信于民,使民亦宁死而不失信于我也。程子曰:“孔门弟子善问,直穷到底,如此章者。非子贡不能问,非圣人不能答也。”愚谓以人情而言,则兵食足而后吾之信可以孚于民。以民德而言,则信本人之所固有,非兵食所得而先也。是以为政者,当身率其民而以死守之,不以危急而可弃也。

●宋张栻《癸巳论语解》:生则有死,人之常理。至于无信,则欺诈倾夺,无复人理,是重于死也。夫食与兵,固为急务,然信为之本。无信,则虽有粟,而谁与食?虽有兵,而谁与用哉?

●清《四书解义》:此一章书见为政者有经有权而总以信为立国之要也。昔子贡问政于孔子。孔子曰:为政者凡以为此民也,民以食为天,必制其田里,薄其税敛,则食足而民生以遂矣。民以兵为卫,必为充其行伍,时其训练则兵足,而民生以安矣。然兵食既足,而民心未孚,则民岂可恃乎?必勤施教化,彰明礼义,使民皆尊君亲上,而无诈无虞,则民信之矣。此乃政之大经,缺一不可也。子贡又问曰:三者兼全诚美矣,倘不得已于三者之中姑去其一,将以何者为先乎?孔子曰:去兵。盖民既足食,而且有信以固结之,则家自为卫,人自为守,虽无兵而国可保也。子贡又问曰:去兵已属权宜,设不得已于二者之中又去其一,将以何者为先乎?孔子曰:去食。夫民无食则死,原不可去,但自古以来人皆有死,必不能免。若信者,乃本心之徳,而人之所以立于天地之间者也。使民而无信,则形虽存而心已死,无以自立。民不立,而国谁与立邪?可见为政者不可徒求之富强,而要必以信为本。

●清刘宝楠《论语正义》:去兵去食,极其祸难,不过人君国灭身死。然自古人皆有死,死而君德无所可讥,民心终未能忘。虽死之日,犹生之年。况民戴其上,如手足之卫身,子弟之卫父兄。虽值危难,其犹可以济。是故,信者,上所以治民之准也。苟无信,虽足兵足食,犹不能守;况更值不得已,而兵食皆将去之乎?兵革不动而威,用利不施而亲,此之谓明王之守也。折冲乎千里之外,此之谓也。又《晋语》箕郑对晋文公曰:“信于君心,信于民,信于令,信于事。信于君心,则美恶不逾;信于民,则上下不干;信于令,则时无废功;信于事,则民从事有业。”咸以信为政要。故夫子言道千乘之国,亦云“敬事而信”也。

●钱穆《论语新解》:本章因子贡善问,推理至极,遂有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之说。然子适卫,告冉有:“既庶矣,当富之。既富矣,当教之。”与本章足食在前,而兵与信次之同意,可见为政者首以使民得食能保其生为先。惟遇不得已,则教民轻食重信,一处常,一临变,读者须于此善体,不可徒认自古皆有死之单辞,遂谓为政者可以不顾民命,而高悬一目标以强民之必从。此亦一义命之辨。为政者首重民食是义,宁去食是命。立身立群同是一理,立身有舍生取义,导群亦有去食存信,此与“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各申一面,不相害。

★此章记善为政者必以信为本。民无信不立,若无民信,则号令日轻,纪纲日弛,赏不足以劝,罚不足以惩,委靡颓堕,每事不立矣,纵无外患,也有内乱,虽足兵足食,则国不能安立。

读书学典:《论语.子罕》9.12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病:疾甚曰病。
▲使门人为臣:让门人为孔子做家臣负责治丧。臣,指家臣。门人,即孔子门人。李炳南:“大夫有家臣,治丧时,行臣礼。”朱子:“夫子时已去位,无家臣。子路欲以家臣治其丧,其意实尊圣人,而未知所以尊也。”郑康成:“大夫退,葬以士礼;致仕,以大夫礼葬。”
▲病间:病少差。皇侃曰:“少差曰间,谓少差为间者,若病不差,则病病相续无间断也;若少差,则病势断绝有间隙也。”病情减轻。间(jiàn),空隙,引申为有时间距离,再引申为疾病稍愈。朱子做“病闲”,少差也。
▲久矣哉,由之行诈也:孔子病重时不知,病差了才知,于是责子路行诈。孔安国:“少差曰间。言子路久有是心,非今日也。”皇侃曰:“夫立臣事大,非卒可定。汝今立之,是知有其心已久故也。”诈,伪也,欺也。考士丧礼,虽有夏祝、商祝、御者、彻者、摈者、奠者之属,皆暂时司其事者,谓之有司,本不为臣,今用大夫礼,是伪有臣也。
▲无臣而为有臣:孔子已经不是大夫,不当有家臣。朱子:“病时不知,既差乃知其事,故言我之不当有家臣,人皆知之,不可欺也。而为有臣,则是欺天而已。人而欺天,莫大之罪。引以自归,其责子路深矣。”
▲无宁:宁可。
▲二三子:你们,指孔门弟子。钱穆:“孔子谓我与其有家臣治丧,岂不更愿由门弟子治此丧事?”
▲大葬:君臣礼葬,此处指大夫之礼。《正义》:“大夫称君者,对臣言之。”钱穆:“在大夫与庶人之间有士,礼之及于士,其事皆由孔门设教始。今孔子若病而卒,在当时实亦无礼可循,无丧可治。子路心尊孔子,谓不宜临丧无礼,乃欲以大夫礼治孔子之丧,而不知其不可。”陈士元根据《周礼》认为:“盖自卿大夫以上,谓之大丧,则其葬亦谓之大葬。”
▲死于道路:指弃于道路而不葬。孔子自信不会“死于道路”。

■现代翻译:孔子病得很重,子路让门人充当夫子的家臣来预备丧事。后来孔子的病情缓和了,说:“好长时间了,由用这种诈伪的方法啊!我没有家臣,却装作有家臣。我这是欺骗谁呢?难道要欺骗上天吗?而且我与其死在家臣的手里,不是还不如死在你们的手里吗?况且我即便不能用大夫礼葬,难道我就死在道路上没人埋葬吗?”

●三国魏何晏等《论语集解》:苞氏曰:疾甚曰病也。郑玄曰:孔子尝为大夫,故子路欲使弟子行其臣之礼也。孔安国曰:病小差曰间也。言子路久有是心,非唯今日也。马融曰:无宁,宁也;二三子,门人也。就使我有臣而死其手,我宁死弟子手乎也!孔安国曰:君臣礼葬也。马融曰:就使我不得以君臣之礼葬,有二三子在,我宁当忧弃於道路乎?

●南朝梁皇侃《论语义疏》:孔子病甚也。子路以孔子圣人,宜为人君,且尝为大夫,大夫亦有家臣,今疾病,恐忽终亡,故使弟子行臣礼也。(故江熙曰:“子路以圣人君道足,宜有臣,犹祷上下神祇也。”)当孔子病困时,不觉子路为立臣,至于少差,乃觉而叹子路行诈也。言子路有此行诈之心,非复一日。我实无臣,今汝诈立之,持此诈欲欺谁乎?天下人皆知我无臣,则人不可欺;今日立之,此政是远欲欺天。设使与我死于臣手,则我宁死弟子手也。(臣礼就养有方,有方则隔;弟子无方,无方则亲也。)若纵不得君臣礼葬,有二三子在,我岂复被弃掷于道路乎?言亦必得葬也。

●宋刑昺《论语注疏》:此章言孔子不欺也。“子疾病”,以孔子尝为鲁大夫,故子路欲使弟子行其家臣之礼,以夫子为大夫君也。当其疾甚时,子路以门人为臣,夫子不知。及病少差,知之,乃责之,言子路久有是诈欺之心,非今日也。我既去大夫,是无臣也。女使门人为臣,是无臣而为有臣。如此行诈,人盖知之,是人不可欺,故云吾谁欺。既人不可欺,乃欲远欺天乎?就使我有臣,且我等其死於臣之手,宁如死於其弟子之手乎?且就使我纵不得以君臣礼葬,有二三子在,我宁当忧弃於道路乎?言必不至死於道路也。

●宋陈祥道《论语全解》:夫子之死,门人欲葬以三代之礼,而君子不以为非礼。门人欲厚葬之者,义也;孔子不敢厚葬之,礼也。夫诈则不诚,欺则不忠,不诚则无以行己,不忠则无以事天。故于己言诈,于天言忠。

●宋朱熹《论语集注》:夫子时已去位,无家臣。子路欲以家臣治其丧,其意实尊圣人,而未知所以尊也。病时不知,既差乃知其事,故言我之不当有家臣,人皆知之,不可欺也。而为有臣,则是欺天而已。人而欺天,莫大之罪。引以自归,其责子路深矣。范氏曰:“曾子将死,起而易箦(zé,竹编床席。)。曰:‘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子路欲尊夫子,而不知无臣之不可为有臣,是以陷于行诈,罪至欺天。君子之于言动,虽微不可不谨。夫子深惩子路,所以警学者也。”杨氏曰:“非知至而意诚,则用智自私,不知行其所无事,往往自陷于行诈欺天而莫之知也。其子路之谓乎?”

●宋张栻《癸巳论语解》:子路,孔门之高弟而所见,若是之偏者,盖意有毫厘之差则流于欺诈而不自觉耳。故君子战兢自持,而每惧其或偏也。

●清刘宝楠《论语正义》:郑注云:“大夫退死,葬以士礼,致仕,以大夫礼葬。”夫子去鲁是退,当以士礼葬。今子路用大夫之礼,故夫子责之。宋氏翔凤郑注辑本云:“按此为孔子未反鲁事,故有‘死于道路’之语。盖孔子自知必反鲁也。”此当是鲁以币召孔子,孔子将反鲁,适于道路中得疾也。“大葬”,谓鲁复用己,以大夫礼葬也。夫子言己虽未必复见用,以礼大葬,亦当得归鲁,不至死于道路。所以然者,以天未丧斯文,必将命以制作以教万世,故决不死于道路,亦兼明子路豫凶事为过计也。有臣死于臣手,礼也。夫子愿死于弟子手者,以弟子情益亲也。

●南怀瑾《论语别裁》:这是说孔子的修养。孔子说“吾谁欺?欺天乎?”他没有过分责备子路,反而是“引咎自责”的态度,觉得自己没有把子路教育好。

★此句是见圣人守礼以正也。儒家对于葬礼十分重视,尤其重视葬礼的等级规定。子路的做法违反了礼制,是一种严重的僭越。这对于把礼制看得比命还重的孔子来说,显然是不能接受的。如果真的按此,那只能让他蒙羞,故而,孔子才会对子路发出指责,并自责“吾谁欺?欺天乎?”刘宗周曰:“圣人致谨于死生之际,将些小错失看作天来大,又将门人罪过担在自家,何等严切,无非自策自厉也。贤人之学只是择善不精,才动便有过当处。”由前言之,见家臣之不当有;由后言之,见家臣之不必有。遵守礼制,庶乎理顺心安,而无逾越之失也。钱穆曰:“读此章者,当悟孔子当时言礼之真实分际所在,又当知孔子言礼,与其言仁言道所分别处。至于孔子之可尊,其所以为百世之圣者,在其创师道,不在其曾为大夫。” https://t.cn/RxRVHIh

读书学典:《论语.为政》2.23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现代翻译:子张问:“今后十代的礼制现在可以预知吗?”孔子说:“殷代承袭夏代的礼制,其中废除和增加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周代继承殷代的礼制,其中废除和增加的内容,也是可以知道的。那么以后如果有继承周朝的朝代,就是在一百代以后,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
 
三国时期魏国何晏等编著的《论语集解》:孔安国曰:文质礼变也。(礼变则制度改易也。)马融曰:所因,谓三纲五常也。(三纲,谓夫妇、父子、君臣也。三事爲人生之纲领,故云三纲也。五常,谓仁、义、礼、智、信也。就五行而论,则木爲仁、火爲礼、金爲义、水爲信、土爲智。人禀此五常而生,则备有仁义礼智信之性也。人有博爱之徳谓之仁,有严断之徳爲义,有明辨尊卑敬让之徳爲礼,有言不虚妄之徳爲信,有照了之徳爲智。此五者,是人性之恒,不可暂舍,故谓五常也。虽复时移世易,事歴今古,而三纲五常之道不可变革,故世世相因,百代仍袭也。)所损益,谓文质三统也。(夫文质再而复,正朔三而改。质文再而复者,若一代之君以质爲教者,则次代之君必以文教也,以文之后君则复质,质之后君则复文,循环无穷。有兴必有废,废兴更迁,故有损益也。正朔三而改者,三代而一周也。夫人君爲政,所尚不同,必各有所统,统则有三也。三正爲正是三王,爲上代已有。三正也,伏牺爲人统,神农爲地统,黄帝爲天统。少昊犹天统,言是黄帝之子,故不改统也。颛顼爲人统,帝喾爲地统。帝尧是爲喾子,亦爲地统。帝舜爲天统。夏爲人统,殷爲地统,周爲天统。三正相承若连环也。今依后释,所以必从人爲始者,三才须人乃成,是故从人爲始也。而礼家从夏爲始者,夏是三王始,故擧之也。又不用建卯、建辰爲正者,于时万物不齐,莫适所统也。)马融曰:物类相召,(谓三纲五常各以类相招,因而不变者也。)世数相生,(谓文质三统及五行相次各有势数也。如太昊木徳、神农火徳、黄帝土徳、少昊金徳、颛顼水徳,周而复始,其势运相变生也。)其变有常,故可预知也。(豫,逆也。有因有变,各有其常,以此而推,故百世可逆知也。)
 
南朝梁儒家学者、经学家皇侃《论语义疏》:子张见五帝三王文质变易,世代不同,故问孔子:从今以后方来之事,假设十代之法,可得逆知以不乎?孔子举前三代礼法相因及所损益,以爲后代可知之证也。言殷代夏立,而因用夏礼及损益夏礼,事事可得而知也。周代殷立,亦有因殷礼及有所损益者,亦事事可知也。既因变有常,故从今以后假令或有继周而王者,王王相承,至于百世,亦可逆知也。
 
宋朱熹《论语集注》:王者易姓受命为一世。子张问自此以后,十世之事,可前知乎?三纲五常,礼之大体,三代相继,皆因之而不能变。其所损益,不过文章制度小过不及之间,而其已然之迹,今皆可见。则自今以往,或有继周而王者,虽百世之远,所因所革,亦不过此,岂但十世而已乎!圣人所以知来者盖如此,非若后世谶纬术数之学也。
 
宋刑昺《论语注疏》:正义曰:此章明创制革命,因沿损益之礼。子张问:“夫国家文质礼变,设若相承至於十世,世数既远,可得知其礼乎?”子曰:“殷承夏后,因用夏礼,谓三纲五常不可变革,故因之也。所损益者,谓文质三统。夏尚文,殷则损文而益质;夏以十三月为正,为人统,色尚黑,殷则损益之,以十二月为正,为地统,色尚白也。其事易晓,故曰可知也。周代殷立,而因用殷礼。及所损益,事事亦可知也。非但顺知既往,兼亦预知将来。时周尚存,不敢斥言,故曰“其或”。言设或有继周而王者,虽多至百世,以其物类相召,世数相生,其变有常,故皆可预知也。
 
宋陈祥道《论语全解》:道之生也,以三而成其变也,以三而复故。在天有阴有阳有阴阳之中,在人有文有质有文质之中,天之消息盈虚虽不同,不过三者之相代而已,人之因革损益,虽不一,不过三者之相救而已。此所以由周至于十世,由十世至于百世可知也。
 
这段话自古的理解基本一致。所别者,是对“礼”的理解。“礼”世代因袭,故有规律可循,孔子认为,只要掌握了历史的损益(加减法),在连续中控制差异,就能做长程预测。因礼,“其不变者”应为礼之根本,有人理解为“三纲五常”,有人理解为“人之本性”;“其变者”,或曰“文质三统也。(文、质、文质彬彬再而复”,或曰“文章制度”。世代因袭的“礼”,其本质(如忠孝)世代不易,易于掌握,所谓礼变,只不过是按照规律变化,是附于“礼”的外在而易,或重文(指外在表现),或重质(内在道德品质)。子张所问应为“礼变则制度改易也。”实质上看的是“礼”的外表的变化,而孔子应答的应是,不要只看“礼法”(外表)的变化,其实“礼的本质”是不变的,殷因于夏礼,所损益(按照规律运行),其礼法的变化只不过是一些“文章制度”等表现形式的变化,从这些变化“可知”“礼的本质”没有变,由此而推百世,我也可以知道“礼的本质”不会变。下文还提到: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从此段可以看出,孔子认为“礼”即使是上一代,文献不足也不可“征”。不可“征”者,“文章制度”(礼法)也,“能言之”者,礼之本质也。我认为可以与此段互征。 https://t.cn/RJwGvWJ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priest《六爻》能击垮最坚硬的心的,从来都不是漫长的风刀霜剑,而只是半途中一只突然伸出来的手,或是那句在他耳边温声说出来的:“回家吧。很幸运遇到了很好的
  • 董思成始于颜值:拥有一张天生适合大荧幕的脸陷于才华:北舞专业第一,中戏第十自编双人舞lovely油管播放量破八百万获得原唱及remix制作人的称赞忠于人品:德行
  • 6 只要是懂得宽恕并祝福自己的人,没有一种牺牲及痛苦能够久留在他身边的。3 但是,除非你亲眼看见救恩在眼前每一个人身上产生的奇迹,否则,你不会相信自己已经得救了
  • 心意相通,共赴世界是多少年都没再遇到的了....好学生为什么喜欢小混混小混混为什么喜欢好学生或许因为诚挚和生命力因为干净和梦想感你有一切我没有的彼此选择的是不同
  • 两个人时常保持距离,保持神秘感,也是让爱情升温的另外一种做法,如果他对你永远都看不透,那么他就会永远追着你跑,所以神秘感你一定要保留着,新鲜感也是同步的,只有
  • ”“我的女儿是最漂亮的。” “我的女儿是最漂亮的。
  • 就像一开始她听《大约在冬季》这首歌一样,初听时只觉得词曲中筑的关于爱情的梦境太过美好,那股子向往是每个年轻女孩的梦想,可是那时候的安然们却不懂得爱情并非只有相
  • 如果想去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就读本科的同学,可以凭借国内高考,或者IB文凭/A水准等认可的高中成绩去申请直入本科。✨#澳洲留学# 因为#澳洲国立大学# ANU录取政
  • 我真的,会想通了走掉的[失望]本来想说今天金星进入双鱼了 ,研究一下各个职业的金星双鱼占比,结果研究研究就跑路了, [允悲]针对西方占星师群体做了数据图标研究,
  • 28岁的凪子,因为温柔不懂拒绝察言观色,被同事呼来唤去,处理鸡毛蒜皮的琐事;被拉上共进午餐,其实对她们的话题毫无兴趣,也受不了她们刻薄的语气,却为了合群而无奈
  • 后来再去考zi'gezheng现在在痛苦拖延纠结中备考bian'zhi我总是在赶场[打脸][打脸][打脸]画画真的太烧时间了。后来,不甘心,我会有进步吗,又准备
  • 可怪的是在座一些人,或是他的旧友,或是他的学生,在这难得的会晤时,似乎该有好些抒情的话与他谈,然而大家也只默然。印光法师这个名字知道得很久了,并且见过他的文钞,
  • 阿苇老师除了全面教大家打造幸福的家居风水,还会教你如何净化心灵风水,避开不好的外格局环境 [心]每位妈妈都希望孩子拥有好学业、好工作、好家庭 。关于抑郁症这件事
  • 在冬季,热食滋补甜品、手工磨糊、牛奶炖品、精选奶制甜品等让喜欢甜食的人们在寒冷的冬天也能品尝到#文明延庆# 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推进“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2
  • p8的糖我个人喜欢那个味道很奇怪的sour cherry,其他味道也很好吃啦~p9的味觉糖不说了,好恰p10雪糕桶饼干!!
  • 如画钱塘#手机摄影# 江南最不缺的就是烟柳画桥,枕水人家,还有霏霏细雨;总有人想象这样的画面:幽巷中渐渐远去,或者是款款而来的,那柄油纸伞下是谁家的吴越秀女?
  • 讲真的 我不敢相信自己已经二十一岁了回头看好像还是那个分不清东南西北的女孩 我好像还什么都没准备好 就到了这个年纪我以为到了二十岁人生就会哔一下子变得壮观美
  • 其实是给小孩子用的随身装ticket的票据包,但我看着正好够装我的大手机、而且也一直想要这样的手机包,就赶紧买下来背上~(商店入口也离黄南瓜附近)又在Benes
  • #素食养生[超话]# 食之以素 善之于心 吃素,长养慈心 [太阳]【每日一素】[太阳] 苹果糯米饼 食材: 苹果、糯米粉、白糖、面包糠 做法: 1
  • 2、成为可以照亮这个世界的大人吧3、你要相信,浩瀚星空,茫茫人海,总有一个人,会一直,等着你。5、“我想成为一个温柔的人,因为曾被温柔的人温柔对待过,深知那种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