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老子之道,献初修者,愿初修之人能得明悟!#炼心篇#

熟读万遍道德经,其中意味自可得。吾观初修者不楷道之本义,吾才疏学浅,愿借老子之道给汝等指出一条路,愿初修之人能得明悟。

老子强调“道”不可言,“天下一切生命都有自己的源头,这个源头就是一切生命的根基。一旦掌握了万物的根基--母,就能认识世间的万事万物--子。即使已经认识了万事万物,已经把握了一切生命,还必须坚守生命的根基--道。”老子虽然把道描绘得恍兮惚兮,但它并不是不可捉摸。道既然创造了万事万物,万事万物就会呈现出道的本性,那何为道之本性呢?“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中有四大,而人是四大之一,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纯任自然。”

所以自然就是道的根本特性,那什么是自然呢?其实自然本很易理解但经许多所谓的哲学家多次解释后到现在越来越难懂了。其实自然就是自然而然,它是一种没有人为的天然状态。

落实到人自己身上,自然就是指人的天然本性,也即人的真性情真思想,在老子那真与自然是同一个意思--真的也就是自然,自然的也就是真。老子开的药方是:要自然就必须无为,不以主观的欲望来破坏天然,不用矫揉造作代替自己的天性,只有无为才有自然,同时无为的本身也是自然,因而人们把它们合称自然无为。

说自己不知道道的是深邃之士,称自己知道道的是浮浅之徒,前者属于内行,后者则冒充内行,唉,其实说到底不知便是知,知反而为不知,不知道就是知。吾观世人把道说得如何如何!其实道不可以听,听到的就不是道;道不可以见,见得到的就不是道;道不可以言说,能用语言说出来的就不是道。

一有人问道便出口回答的人就是不知道道,问道的人也是不能听见道,道不可问,也不可回答。本来不可问的却要强去问,这是空洞无聊的问,本来不可回答的却强来回答,这种答也必定空洞无聊。以空洞的答去回应空洞的问,对外便不能观察宇宙,对内便不能知道和体验自身的本源。

但并不是让汝等不去追问和言说,只是要把握它就得体悟下老子的话了:“有个浑然一体的东西,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存在,听不见它的声音,看不见它的形状,它独立生长而永不衰竭,循环运行而生生不息,可以为天地万物的根源。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把它称为道,再勉强给它取个名字叫大。它广大无边而周流不息,周流不息而伸展辽远,伸展辽远而返回本源。道是那样的空旷开阔啊,像深山的幽谷;是那样浑朴纯厚啊,像混沌的水一样;是那样沉静恬淡啊,像深邃的大海;是那样飘然无踪啊,好像没有止境。

老子虽说道不能用言说谈论,但他却说起道来:“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可以用语言说出来的名,路不是那永恒不变的名。无,是天地的本始;有,是万物的根源。所以常从无中去认识道的奥妙,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端倪。无和有同一来源而名称各异,它们都可说是很幽深,幽深而又幽深,是一切变化的总门。”

这段话使我们体悟老子之道但却又使我们产生偏见之举,更何况把道弄得玄之又玄,望世人能明之。但相对的他却为我们指出他所体悟之道,所以其价值还是值得的。老子所说之道不仅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存在,而且还是天地万物的创造者。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因为一是道所生的,所以我们又把道称为太一。一是宇宙没有分裂时的混沌统一体,由这个统一体分裂为两个对立面,再由两个对立面产生出一个新的第三者,然后又产生出了世界上的万事万物。

既然老子都说了天地万事万物来于道,那么道就是天地的开端,是万物的根源。老子有时把道说成无,同时又把道称为有,说无是天地之始,有为万物之母,那么道究竟是无还是有呢?其实有和无都是一个东西,老子自己也说了这二者名称虽有异但来源相同。有是一个最慨括的名词,世界上各种不同的事物都有一个共同的性质,即:有,也就是存在。但是,世界上没有一样事物只有空洞洞的有,而不具备其它性质,如果只是孤零零空洞洞的有而没有其它性质那就是无可见,极其空洞抽象的有就成了无了。

我们再回到道。我们到底应该怎么称道才好呢?说道是无吧,万物又由它生长出来;说道是有吧,它又没有任何性质和特点,叫人看不见和摸不着。因而按老子说它是无,这就是道没有特点、性质和形状而言;有时说它是有,这就是道产生万物而言的。说道是无,行;说道是有,也行。

所以老子的道虚无缥缈,不可捉摸,九重天也不能形容它的高,九层地下也不能喻及它的深,它比天地还要久远,比宇宙还要辽阔,它创造了万事万物,而万物万事又无不显现道的特性,如一切事物总是向相反方向转化,生死相依,福祸相因,高下相形,动静相对……

老子说:“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自然。”我们再来探究下这个问题。既然自然是老子所谓道的基本特性,因为他说道是纯任自然的,道以自然为法则,那么自然指的是什么东西呢?什么样的状态才能称为自然呢?

自然应该就是一个人性情真诚的极至。那么我们怎么样才能返朴归真?找回久已失去的自然天性?遵循自然之道的人不以生为喜,也不以死为恶,出生时不知道欢天喜地,要死时也不知道恐惧痛苦,无拘无束地来,潇洒从容地离去,把人生最重大的生和死也看成自然的事情,他完全忘记自己的来源,也不去追求自己的归宿。任何事情来了就欣然接受,把死亡也看成不过是重新回到自然中去,不用心智去损害自然之道,不用人为努力去改变天然,这才是真正的修练之人,即是真人。

真人的内心无忧无虑,他的样子安祥平静,额头宽大恢宏。严厉起来就像秋天一样肃杀,温和起来又像春天的来临,喜和怒就像春夏秋冬运转一样自然,顺应万物变化随遇而安,没有人知道他的胸襟有多么宽广。真人的内心充实而又面色可亲,为人宽厚而使人乐于归附,精神像宇宙一样高远,潇洒脱俗不拘礼俗,沉默不语时好像失去知觉,说话时又毫不用心机。

自然境界是老子所推崇的最高境界,而要达到自然之境就必须无为,无为既反对违反自然规律的妄为。无为和有为的分界线是看是否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遵循、顺应自然规律的是无为,把个人主观意志加于自然的就是有为。

要想自然必须要学会入静,俗话说心平似镜,人的心镜如果平静了,也能鉴照天地的精微,甚至可以明察万物的奥妙。老子认为虚静是万物的本性,因而恬静的生活是符合本性的也是自然的,而自然就是最高的境界。自然的规律的运行无休无息,万事万物因此而生成;成圣成仙的即已明白上下古今四方变化,而遵循各自的天性,那样的人心境和行为也早已归于平静。平静也是天地的水平仪,心神宁静便是空明,空明便能充实,充实便是完备。心神空明既象征宁静,由宁静后再行动就无往而不得,无往而不宜。

“静是动的主宰,重是轻的根基。精神与身体合一,能不相离失吗?专精守气,致力柔和,能无欲到像婴儿吗?清除杂念,深入静观,能没有污暇吗?”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污乎?专气致柔也是道家静功的内丹修练法,将个人精气集在腹中,然后循环升降,使身体变得像婴儿那样柔软,心灵集中在精神的某一点,心灵安静内守而抗拒外面物质的刺激,达到成仙目的。(修练只是指出点滴重点罢了,不是详细之言)涤除玄鉴,既是指用精神洁剂来洗其心,使心灵深处明净如镜,不沾染世俗的一丝污垢。

老子说:“灾祸里边未必不藏着幸福,幸福里边未必不潜伏着祸根,这种祸福得失循环变化并没有一个定准,谁能知道它的究竟呢?”吾认为既然是规律循环变化那么福与祸是相对的吧。天地有大美却不言说,四周有明显规律却不讨论,万物有生长的道理却不表白,有德行的人推原天地的大美而懂得了万物的道理,因而纯任自然而不人为造作,这就是为什么法取天地的缘故。天地为什么是美之极致呢,究其底是因为它是纯任自然,一派天然而无丝毫人工的痕迹,天地本就是规律调合之物,吾认为修真者莫去追求,要保持自己的本然形态。美的不仅是外表的样子,更重要的还有内心修持的顺应自然的涵养。

最后我只想借用老子之语告诉初修者一句,道者自然,化育万物是永不留痕迹,日迁月移死生交替,生有所始,死有所归,修道并不是一定在这一世能有成就,但循环往复,终有成就时!

吾不忍初修者苦苦徘徊或因听别人妄言而走入误区,所以吾不才借用老子之道来表述一番,希望初修者能体悟点滴东西,常说道无法用言语表达,但吾还用如此之多。因时间匆忙有所疏漏在所难免,所以希望各位修道之人多加完善修改。此篇虽无功法之说但对于初修者还是有点滴引导作用,待有多些时间吾再来废话吧!

品老子之道,献初修者,愿初修之人能得明悟!
1
熟读万遍道德经,其中意味自可得。吾观初修者不楷道之本义,吾才疏学浅,愿借老子之道给汝等指出一条路,愿初修之人能得明悟。
老子强调“道”不可言,“天下一切生命都有自己的源头,这个源头就是一切生命的根基。一旦掌握了万物的根基--母,就能认识世间的万事万物--子。即使已经认识了万事万物,已经把握了一切生命,还必须坚守生命的根基--道。”老子虽然把道描绘得恍兮惚兮,但它并不是不可捉摸。道既然创造了万事万物,万事万物就会呈现出道的本性,那何为道之本性呢?“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中有四大,而人是四大之一,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纯任自然。”
所以自然就是道的根本特性,那什么是自然呢?其实自然本很易理解但经许多所谓的哲学家多次解释后到现在越来越难懂了。其实自然就是自然而然,它是一种没有人为的天然状态。
落实到人自己身上,自然就是指人的天然本性,也即人的真性情真思想,在老子那真与自然是同一个意思--真的也就是自然,自然的也就是真。老子开的药方是:要自然就必须无为,不以主观的欲望来破坏天然,不用矫揉造作代替自己的天性,只有无为才有自然,同时无为的本身也是自然,因而人们把它们合称自然无为。
说自己不知道道的是深邃之士,称自己知道道的是浮浅之徒,前者属于内行,后者则冒充内行,唉,其实说到底不知便是知,知反而为不知,不知道就是知。吾观世人把道说得如何如何!其实道不可以听,听到的就不是道;道不可以见,见得到的就不是道;道不可以言说,能用语言说出来的就不是道。
一有人问道便出口回答的人就是不知道道,问道的人也是不能听见道,道不可问,也不可回答。本来不可问的却要强去问,这是空洞无聊的问,本来不可回答的却强来回答,这种答也必定空洞无聊。以空洞的答去回应空洞的问,对外便不能观察宇宙,对内便不能知道和体验自身的本源。

2
但并不是让汝等不去追问和言说,只是要把握它就得体悟下老子的话了:“有个浑然一体的东西,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存在,听不见它的声音,看不见它的形状,它独立生长而永不衰竭,循环运行而生生不息,可以为天地万物的根源。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把它称为道,再勉强给它取个名字叫大。它广大无边而周流不息,周流不息而伸展辽远,伸展辽远而返回本源。道是那样的空旷开阔啊,像深山的幽谷;是那样浑朴纯厚啊,像混沌的水一样;是那样沉静恬淡啊,像深邃的大海;是那样飘然无踪啊,好像没有止境。
老子虽说道不能用言说谈论,但他却说起道来:“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可以用语言说出来的名,路不是那永恒不变的名。无,是天地的本始;有,是万物的根源。所以常从无中去认识道的奥妙,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端倪。无和有同一来源而名称各异,它们都可说是很幽深,幽深而又幽深,是一切变化的总门。”
这段话使我们体悟老子之道但却又使我们产生偏见之举,更何况把道弄得玄之又玄,望世人能明之。但相对的他却为我们指出他所体悟之道,所以其价值还是值得的。老子所说之道不仅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存在,而且还是天地万物的创造者。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因为一是道所生的,所以我们又把道称为太一。一是宇宙没有分裂时的混沌统一体,由这个统一体分裂为两个对立面,再由两个对立面产生出一个新的第三者,然后又产生出了世界上的万事万物。
既然老子都说了天地万事万物来于道,那么道就是天地的开端,是万物的根源。老子有时把道说成无,同时又把道称为有,说无是天地之始,有为万物之母,那么道究竟是无还是有呢?其实有和无都是一个东西,老子自己也说了这二者名称虽有异但来源相同。有是一个最慨括的名词,世界上各种不同的事物都有一个共同的性质,即:有,也就是存在。但是,世界上没有一样事物只有空洞洞的有,而不具备其它性质,如果只是孤零零空洞洞的有而没有其它性质那就是无可见,极其空洞抽象的有就成了无了。

3
我们再回到道。我们到底应该怎么称道才好呢?说道是无吧,万物又由它生长出来;说道是有吧,它又没有任何性质和特点,叫人看不见和摸不着。因而按老子说它是无,这就是道没有特点、性质和形状而言;有时说它是有,这就是道产生万物而言的。说道是无,行;说道是有,也行。
所以老子的道虚无缥缈,不可捉摸,九重天也不能形容它的高,九层地下也不能喻及它的深,它比天地还要久远,比宇宙还要辽阔,它创造了万事万物,而万物万事又无不显现道的特性,如一切事物总是向相反方向转化,生死相依,福祸相因,高下相形,动静相对……
老子说:“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自然。”我们再来探究下这个问题。既然自然是老子所谓道的基本特性,因为他说道是纯任自然的,道以自然为法则,那么自然指的是什么东西呢?什么样的状态才能称为自然呢?
自然应该就是一个人性情真诚的极至。那么我们怎么样才能返朴归真?找回久已失去的自然天性?遵循自然之道的人不以生为喜,也不以死为恶,出生时不知道欢天喜地,要死时也不知道恐惧痛苦,无拘无束地来,潇洒从容地离去,把人生最重大的生和死也看成自然的事情,他完全忘记自己的来源,也不去追求自己的归宿。任何事情来了就欣然接受,把死亡也看成不过是重新回到自然中去,不用心智去损害自然之道,不用人为努力去改变天然,这才是真正的修练之人,即是真人。
真人的内心无忧无虑,他的样子安祥平静,额头宽大恢宏。严厉起来就像秋天一样肃杀,温和起来又像春天的来临,喜和怒就像春夏秋冬运转一样自然,顺应万物变化随遇而安,没有人知道他的胸襟有多么宽广。真人的内心充实而又面色可亲,为人宽厚而使人乐于归附,精神像宇宙一样高远,潇洒脱俗不拘礼俗,沉默不语时好像失去知觉,说话时又毫不用心机。
自然境界是老子所推崇的最高境界,而要达到自然之境就必须无为,无为既反对违反自然规律的妄为。无为和有为的分界线是看是否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遵循、顺应自然规律的是无为,把个人主观意志加于自然的就是有为。
要想自然必须要学会入静,俗话说心平似镜,人的心镜如果平静了,也能鉴照天地的精微,甚至可以明察万物的奥妙。老子认为虚静是万物的本性,因而恬静的生活是符合本性的也是自然的,而自然就是最高的境界。自然的规律的运行无休无息,万事万物因此而生成;成圣成仙的即已明白上下古今四方变化,而遵循各自的天性,那样的人心境和行为也早已归于平静。平静也是天地的水平仪,心神宁静便是空明,空明便能充实,充实便是完备。心神空明既象征宁静,由宁静后再行动就无往而不得,无往而不宜。

4
“静是动的主宰,重是轻的根基。精神与身体合一,能不相离失吗?专精守气,致力柔和,能无欲到像婴儿吗?清除杂念,深入静观,能没有污暇吗?”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污乎?专气致柔也是道家静功的内丹修练法,将个人精气集在腹中,然后循环升降,使身体变得像婴儿那样柔软,心灵集中在精神的某一点,心灵安静内守而抗拒外面物质的刺激,达到成仙目的。(修练只是指出点滴重点罢了,不是详细之言)涤除玄鉴,既是指用精神洁剂来洗其心,使心灵深处明净如镜,不沾染世俗的一丝污垢。
老子说:“灾祸里边未必不藏着幸福,幸福里边未必不潜伏着祸根,这种祸福得失循环变化并没有一个定准,谁能知道它的究竟呢?”吾认为既然是规律循环变化那么福与祸是相对的吧。天地有大美却不言说,四周有明显规律却不讨论,万物有生长的道理却不表白,有德行的人推原天地的大美而懂得了万物的道理,因而纯任自然而不人为造作,这就是为什么法取天地的缘故。天地为什么是美之极致呢,究其底是因为它是纯任自然,一派天然而无丝毫人工的痕迹,天地本就是规律调合之物,吾认为修真者莫去追求,要保持自己的本然形态。美的不仅是外表的样子,更重要的还有内心修持的顺应自然的涵养。
最后我只想借用老子之语告诉初修者一句,道者自然,化育万物是永不留痕迹,日迁月移死生交替,生有所始,死有所归,修道并不是一定在这一世能有成就,但循环往复,终有成就时!
吾不忍初修者苦苦徘徊或因听别人妄言而走入误区,所以吾不才借用老子之道来表述一番,希望初修者能体悟点滴东西,常说道无法用言语表达,但吾还用如此之多。因时间匆忙有所疏漏在所难免,所以希望各位修道之人多加完善修改。此篇虽无功法之说但对于初修者还是有点滴引导作用,待有多些时间吾再来废话吧!
#崂山太清宫# #道教知识[超话]# #道教[超话]# #道教# #修行[超话]# #道家养生# #闻道行道# #道家# #崂山#

阿弥陀佛离你不远 | 极乐有声书
极乐号 今天
《净土宗大意》
12

弥陀的呼唤

根据善导大师的思想,能够顺佛的本愿,称佛的名号,就能够得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保证,弥陀的呼唤,不再是空洞的说教,也不再虚无缥缈、看不见。说到阿弥陀佛,有人会觉得离我们很遥远,也有人会觉得可望而不可及,在哪里呢?怎样去抓住他呢?他是什么样的长相呢?他是什么样的声音呢?这些我们都觉得很陌生。他毕竟是在佛的境界,而我们是在凡夫的境界,如果双方之间没有联络的话,我们怎样到净土去呢?

阿弥陀佛对我们呼唤的声音,就是六字名号。一般的人念佛,认为“是我在祈求阿弥陀佛救度”,是我在呼喊他:“南无阿弥陀佛,请你来救度我!请你一定让我能够往生。”我们总是从这个角度来体会、来认识——是我在呼唤弥陀。可是,依据善导大师的教导,对于这一句尊贵的佛号,要体会是弥陀的召唤。

在阿弥陀佛的誓愿当中,明确地对我们说到“欲生我国”:“你要往生到我的极乐净土!”如果是一个空头的说法,怎么去往生呢?在这里,弥陀呼唤的声音就有血有肉、生动起来,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名号才来到我们心中。

这句名号从哪里来?

有人说是从录音机里听来的,有人说是师父教的,其实这都是看现象,没有看到本质,看到末流,没有看到源头。这句名号来自于阿弥陀佛深重的悲心!

就好像我们接收电视节目,电视机里有播音员的图像、声音,我们简单地认为,这是从电视机里放出来的。但是从根本上来说,它是从电视台发送出来的。我们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是我们接收到了阿弥陀佛呼唤的信息,它是有根源的。如果它的根源在我们心中、在我们这个世界,那就没有源头了,因为我们的心是无常生灭的,怎么能够找到解脱之道呢?这句名号,从我们这边来讲,是接收信息,它的源头在遥远的极乐世界。

虽然遥远,但是《观经》里说:“阿弥陀佛去此不远。”从里程上讲,十万亿佛土,可是以简简单单的六个字,把弥陀与众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六字名号,是从弥陀的悲心当中散发出来的,在他没有成佛之前,作为法藏比丘的时候,就为十方众生发出了普遍的召唤:“我要令你们往生我的净土!

佛如何令你们往生净土?

我如何令你们往生我的净土?我要成就不可思议的名号功德,普令十方造罪无善之辈仰仗我的名号,往生净土。如何仰仗我的名号?很简单,单以口称南无阿弥陀佛。简单易行,就可以到达我的净土。”

由于弥陀这样至心的召唤,所以才有我们今天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不仅是莲友们在佛堂念佛,有着清净愿往生的心,所称念的名号是这样的尊贵,即使是大街上的一个面目肮脏的贫穷乞儿,他能够念出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本身就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

我们任何人,回想到自己修学佛法的心路历程,大家想一想,是我们主动来追求南无阿弥陀佛的吗?

没有。我自己就没有。我第一次因偶然的机会来到寺院,看到寺院青瓦黄墙上六个醒目的大字“南无阿弥陀佛”,和大家一样,第一次看到这六个字的时候,发音都不够准确,念“nanwu阿弥陀佛”,更不懂得到底代表了什么含义。要知道,这个时候,是阿弥陀佛第一次和我们见面,我们虽然有眼无珠,不认识,但是弥陀的名号存在于这个地方,就是弥陀的本身存在于这个地方,他已经看见我们,召唤我们说:“用我的名号和你们见面,用我的名号招引你们到我的净土来。”但是我们仍然像一个瞎子一样,我们不知道,错过了这么好的机会,然后到寺院里点一根香,很傲慢地在那里站一站,游玩游玩,又走掉了。或许过了几个月,又有人说:“到寺院去吧!”这样一次又一次的慈悲召唤。

我们会觉得:“是我的邻居、亲戚或者佛友叫我学佛念佛的。”其实真正的动力不是他们,他们不过是借助的外缘,根本的力量来自于弥陀的誓愿。在《佛说无量寿经》里有一首偈子:我若成佛道,名声超十方,究竟有不闻,誓不成等觉。

“当我成佛的时候,我的名号要遍布宇宙,十方世界任何角落都能听闻到我的名号,若有一个众生不能闻到我的名号,那我誓不成佛。”所以我们今天闻到阿弥陀佛的名号,不是因为耳根发达,是弥陀主动地从遥远的地方送到我们面前。

当然,佛的智慧无量无边,有种种不可思议的方式,哪怕是一个念佛机,也可以说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这个塑料机有什么了不起呀?”塑料机固然没有什么了不起,它所念的“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那就是了不起。“欲令法音宣流”,“法音”即六字名号的救度声音。要普遍地宣扬、流布,“变化所作”而成为念佛机,让我们听闻到;或者成为一个六字名号的字条,贴在什么地方,让我们见到;或者是莲友念出来,让我们听到;或者是在《济公传》里,济公也念,《济公传》一放,功德无量无边,小孩子都会念了:“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通过种种不可思议的因缘让大家接触名号、了解名号。

我们接触名号是被动的,不可能主动接触名号。

弥陀救度我们是主动的,弥陀的主动不是今天才这样,是在兆载永劫以前,身为法藏菩萨的时候为我们发愿。主动发愿,没有和我们商量,法藏菩萨四十八愿,我们有哪一位介入啦?我们都是坐享其成,是阿弥陀佛的大愿,把我们十方众生一网就捞进来了,阿弥陀佛一个人,要承担十方众生的解脱。

凡夫的测度

弥陀在永劫之前,主动为我等发愿。仅仅发愿,还不足以完成救度众生的任务,还要经过兆载永劫的修行。大家想一想,如果没有弥陀的誓愿,会有我们今天念的这句名号吗?所以,这句名号,无论如何是不可以用我们凡夫的心来测度、来考虑,连十方诸佛都没有测度、考虑的余地。十方诸佛“皆悉咨嗟称赞阿弥陀佛名号不可思议”,啧啧称赞,赞不绝口。

《佛说无量寿经》说:“阿弥陀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诸佛所不能及。”我们经常听到“佛佛平等”“佛佛道同”,但是来到净土法门,这句话就不准确了,净土法门,佛与佛之间就不平等了。怎么说呢?阿弥陀佛是“佛中之王”“光中极尊”啊,这是经典里明确告诉我们的。在阿弥陀佛面前,连十方诸佛都要退到第二的位次,何况我们凡夫呢?对这句名号,以不思议的心,完全地仰受,全心地称念它,不要在前面加一个条件。念佛就是念佛,不可思议,就是口称“南无阿弥陀佛”,依佛的誓愿,必然往生极乐净土,这个非我等思议境界。

诸佛的示范

弥陀的誓愿成就了极乐净土和不可思议的名号,让十方诸佛来宣扬赞叹,这即是第十七愿“诸佛称名愿”。

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甚至佛弟子,对释迦牟尼佛都很陌生,至于别的佛,知道的更少,但讲到阿弥陀佛,没有不知道的,这是什么原因呢?这里面难道没有一个原因吗?为什么大家都念阿弥陀佛?整个佛法似乎也用一句“阿弥陀佛”代替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它是偶然的现象吗?或者是,按照现在所讲的,是广告炒作吗?都不是。

阿弥陀佛的名号之所以这样深入人心,就是因为他的大誓愿。他发了第十七愿,让十方诸佛都称扬赞叹他的名号,目的当然不是自己捞名利。十方诸佛为我们作了表率,为我们以身示范,他们也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那我们也跟在后面念“南无阿弥陀佛”,所以,第十七愿就是十方诸佛的示范。“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诸佛教我们念,怎么念?第十七愿里面,十方诸佛都在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那我们就学会了。

录读:佛岸居士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所以,哪怕钝化消失了,笑脸都依然有希望触发,所以,笑脸条件的触发,也决定了,这次不会踏空!笑脸:今天的下跌,虽然残酷,但是高位规避了风险的资金,今天的下跌是机会
  • 所以,他们的画的不同部分是从不同的出发点来看的,这就会使不仔细的赏画者觉得这些画犯了“视角错误”然而却会使认真的赏画者觉得:在这些画中,从来没有任何两个物体是同
  • 哥们人也讲就,临走时给整了一箱佳爷爱喝的巴黎水,我觉得佳爷应该给人家说声谢谢,尽管那饮料我们几个来的工作人员已经分了...亦庄金悦郡是现在为数不多的周边配套相对
  • 直接喝的话感觉还是七分或者五分比较ok~女儿通知:信用卡扣不到保险费的钱了,这才让我想起已经在包包里躺了一年多的那张台湾花旗钻石卡可能过期了!为了工作方便,我3
  • ”前几天看了一个视频,专门讲盲人足球队的,里面说到一个事情:随随便便一个中超男足球员,他一年的工资,就足以养中国盲足国家队队员刘猛说:“刚开始踢足球的时候,每一
  • 就来找小编,每天都会带来新鲜好看的娱乐八卦哦~提起贾静雯真是一位非常杰出的女艺人,她在很早以前就已经成名了,给大家留下了很多非常经典的作品。她将张敏这一人物角色
  • 路是公共的,又不是路边村民自己私人财产,自愿出钱也就罢了,像这样强制性要求村民出钱,总感觉有点不对,连80岁独居老太太也被征收了2000元。路是公共的,又不是路
  • 生活晴雨交错,苦乐参半,经历过的都是曾经,或悲或喜,或苦或甜,都已化为风尘;期待着的总是美好,默然倾心,寂然欢喜,用心灵去感知,用真情去演绎。对生活,怀一颗感恩
  • 眼影:小宋的眼妆是典型的烟熏妆画法,适合所有眼型,还会给人一种灰常神秘的感觉~大地色是最最能放大眼睛、调整眼型的,推荐大家人手必备一盘哦。愿意考虑近视手术的,就
  • #橘墩墩#连橘子也不自由,那就有什么用什么,到处都可以画冰墩墩,弥补手头心头的想念!❤️❤️❤️下班前摸鱼,用钢笔✒️、水笔、秀丽笔反正有什么就顺便一用,画几个
  • 事实上,在谭成峰与李旎结婚的传闻被曝出当天,就有二人的相熟人士替他们澄清过一次谣言,称两人并不是大家想象中老土的“霸道女上司爱上我”的关系,还表示两人其实在多年
  • 有人坚信自己是客观的听众从不会因颜值而影响评价但在看到白衫飘飘的那一刻不免吐露出明明可以靠脸吃饭为什么实力还要这么强的世纪疑问,并就此心甘情愿沉沦在舔颜的泥淖里
  • 舍利弗,北方世界有焰肩佛、最胜音佛、难沮佛、日生佛、网明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复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
  • 射手座♐️合作顺利[心] 摩羯座♑️健健康康,#12星座# #好运2022# #小幸运#【盘点十二星座中靠缘分回信息的三大星座】♏️天蝎座:天蝎向来不爱说谎话,
  • 他们所研制的产品较国外同类产品“迷你、轻便”指标还比国外翻倍,当世人屡屡追问凭什么可以时,袁斌总会自豪地说:“凭的就是我们执着于创新、执着于奋斗、执着于拼搏!天
  • 两人有默契到,对方心里想什么都跟明镜一样,一个不希望心爱的女孩,太辛苦而尽全力为了披荆斩棘,将她守护在自己身后,一个又努力将呆呆傻傻,阳光灿烂的一面,展现在对方
  • (空口喝的是个狠人我敬佩[赞])我一般放蜂蜜,比例大概是:沙棘汁2:水7:蜂蜜1(一勺)其实没那么复杂,你就把它当一个浓缩果汁,自己试着调和几次就能掌控了。1️
  • 」並開心透露斐濟之旅除了暢泳及玩深潛,亦很高興拜訪多年歷史的原住民族,欣賞傳統手藝及一試斐濟餐,而最難忘則是在「水上酒吧」拍攝,邊透過清澈海水看魚邊把酒談心,相
  • [doge][doge][doge]都来净化心灵洗洗眼 你在搜刘雨昕#刘雨昕#l吗 人间玫瑰枪 定海神C 昕王她的温柔是top她的坚持是top她的勇敢是top她
  • #20220222也是正月二十二星期二# 在最有爱的生日这天去滑冰啦⛸️ 想滑很久了 终于可以上冰滑行一点点啦 被也是第一次滑冰的小朋友突然cue到 你好夸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