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学典:《论语.子罕》9.8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知:知识。无知:没有知识。朱子:“孔子谦言己无知识。”孔子不以有知而自居,此处当深思。何晏曰:“知者,知意之知也。”知意,谓故用知为知也。圣人忘知,故无知知意也。若用知者,则用意有偏,故其言未必尽也。我以不知知,故于言诚无不尽也。
▲鄙夫:庸俗浅陋之人。孔子称乡下人、社会下层的人。
▲吾、我:《四书纂笺》:就己而言则曰“吾”,因人而言则曰“我”。
▲空空如也:此处一指孔子空空如。无识也。缪协:“唯其无也,故能无所不应。虽鄙夫诚问,必为尽其本末也。”焦竑:“孔子言己空空无所知,唯叩问者是非之两端,而尽言之。孔子自得其本心,见闻识知,泯绝无寄,故谓之‘空空’,然非离鄙夫问答间也。”《四书反身录》:“夫子惟其空空,是以大而能化,心同太虚。”刑昺注:空空,虚心也。郑彼注云:“悾悾,诚慤也。”此鄙夫来问夫子,其意甚诚慤,故曰“空空如”。
▲叩:叩问。钱穆:“如叩门使门内人闻声开门,又如叩钟使自鸣。孔子叩问此鄙夫,使其心自知开悟。”李光地:“叩者,推究以发其所疑之两端也。”《正义》“叩”者,反问之也。因鄙夫力不能问,故反问而详告之也。
▲两端:两头。事物有其两头,如始终、本末、上下、精粗、利弊、正反等,孔子根据此人所疑之事的两端进行叩问而告之。郑注云:“两端,末也。”凡事物之始,皆起微末,故末有始义。尹氏曰:“圣人之言,上下兼尽。即其近,众人皆可与知;极其至,则虽圣人亦无以加焉,是之谓两端。如答樊迟之问仁知,两端竭尽,无余蕴矣。若夫语上而遗下,语理而遗物,则岂圣人之言哉?”
▲竭:竭尽。孔安国:“竭尽所知,不为有爱。”钱穆:“于此两端,穷竭叩问,使鄙夫来问者,对其本所怀疑之事之两端均有开悟,则所疑全体皆获通晓,更无可疑,使自开悟。”

■现代翻译:孔子说:“我有知识吗?没有知识。有一个粗鄙的人来问我,我对他谈的问题本来一点也不知道。我从他所提问题的正反两头去探求,尽了我的力量来帮助他。”

●三国魏何晏等《论语集解》:知者,知意之知也。言知者,言未必尽也,今我诚尽也。孔安国曰:有鄙夫来问於我,其意空空然,我则发事之终始两端以语之也,而竭尽所知,不为有所爱也。

●南朝梁皇侃《论语义疏》:知,谓有私意于其间之知也。圣人体道为度,无有用意之知,故先问弟子曰吾有知乎哉也。又云无知也,明已不有知知之意也,即是无意也。此举无知而诚尽之事也。鄙夫,鄙劣之夫也。空空,无识也。言有鄙夫来问我,而心抱空虚如也。两端,事之终始也。言虽复鄙夫,而心虚空来问于我,我亦无隐,不以用知处之,故即为其发事终始,竭尽我诚也。即是无必也。故李充曰:日月照临,不为愚智易光;圣人善诱,不为贤鄙异教。虽复鄙夫寡识,而率其疑,诚谘于圣,必示之以善恶之两端,竭己心以诲之也。

●宋刑昺《论语注疏》:此章言孔子教人必尽其诚也。孔子言,我有意之所知,不尽以教人乎哉?无之也。常人知者言未必尽,今我诚尽也。空空,虚心也。叩,发动也。两端,终始也。设有鄙贱之夫来问于我,其意空空然,我则发事之终始两端以告语之,竭尽所知,不为有爱。我教鄙夫尚竭尽所知,况知礼义之弟子乎。明无爱惜乎其意之所知也。

●宋陈祥道《论语全解》:圣人之于人,患其不能学,不倦其所教;患其不能问,不隐其所答。互乡童子之进,则与之而不拒;鄙夫之问,则叩两端而竭焉。盖智及之,而诚不至,圣人答之以略;智不及,而诚至焉,圣人告之以详。

●宋朱熹《论语集注》:孔子谦言己无知识,但其告人,虽于至愚,不敢不尽耳。叩,发动也。两端,犹言两头。言终始、本末、上下、精粗,无所不尽。程子曰:“圣人之教人,俯就之若此,犹恐众人以为高远而不亲也。圣人之道,必降而自卑,不如此则人不亲,贤人之言,则引而自高,不如此则道不尊。观于孔子、孟子,则可见矣。”

●宋张栻《癸巳论语解》:此章之意,亦恐学者以圣道为高远而圣人为有隐也。凡所以告二三子者无不尽矣,虽使鄙夫持空空之质而问,所以告之者,亦未尝不就其两端而无不尽者焉。盖语近而其远者未尝不具焉,语卑而其高者未尝不存焉。形而上曰道,形而下曰器,而道与器非异体也。圣人有隐乎尔哉?在学者体之何如耳。

●清刘宝楠《论语正义》:夫子应问不穷,当时之人,遂谓夫子无所不知,故此谦言“无知”也。焦氏循补疏:“此两端,即中庸‘舜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之两端也。鄙夫来问,必有所疑,惟有两端,斯有疑也。故先叩发其两端,谓先还问其所疑,而后即其所疑之两端,而穷尽其意,使知所问焉。盖凡事皆有两端,一旌善也,行之则诈伪之风起,不行又无以使民知劝。一伸枉也,行之则刁诉之俗甚,不行又无以使民知惩。一理财也,行之则头会箕敛之流出,不行则度支或不足。一议兵也,行之则生事无功之说进,不行则国威将不振。凡若是,皆两端也。而皆有所宜,得所宜则为中,孔子叩之,叩此也。竭之,竭此也。舜执之,执此也。用之,用此也。处则以此为学,用则以此为治,通变神化之妙,皆自两端而宜之也。”处则以此为学,出则以此为治,通变神化之妙,皆自此两端而宜之也。

●南怀瑾《论语别裁》:知识最高处就是“无知”,就是始终宁静,没有主观,先没有一个东西存在,这是最高的学问境界。孔子说,你们以为我真正有学问吗?我老实告诉你们,我一点学问都没有,我什么都不懂。有不曾受教育的人来问我,我实在没有东西,因为没有主观,没有成见,就反问他提出问题的动机,就他相对思想观念的正反两面研究透了,给他一个结论。所以我没什么学问,不是我给他答复,是他自己的意见提出来问我时,我替他整理作个结论而已。

★此句是见圣心之虚,教人之诚也。孔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泯绝见闻识知,彻见本性,就是空空如也。本性空空,而有大用,刘宗周曰:“人之心,虚而已矣。生一分知识,便窒一分天理。”本性空灵,毫无妄见,所以“空空如也”,即是“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道理。这里又提出孔子有一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这就是“叩其两端而竭”,体现了儒家的中庸思想,是一种十分有意义的思想方法。《中庸》说舜执其两端,此处是说孔子叩其两端,都是中道。刘宗周曰:“才拈一物,便有两端,如有是则有非,有本则有末,有精则有粗,才有过便有不及。两端之道,阴阳而已。”很多人不能看透事情的本质,面对问题的时候迷惑不定,就是此两端模糊不清;或者,对事情的起因、结果存有分歧;或者,对事情的利弊不知;先问其所疑,而后即其所疑之两端,而穷尽其意,穷竭叩问,要未叩不先起念,既竭依旧忘知,物来顺应,就能求得问题的解决。 https://t.cn/RxRVHIh

【星云大师全集3】六祖坛经讲话 机缘品第七
一念知非 自性灵光常显作者:文/星云大师
2019/2/23

经文

僧智通,寿州安丰人。初看《楞伽经》约千余遍,而不会三身⑩四智⑪,礼师求解其义。师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听吾偈曰: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

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

通再启曰:「四智之义可得闻乎?」

师曰:「既会三身,便明四智,何更问耶?若离三身,别谈四智,此名有智无身;即此有智,还成无智。」复说偈曰:

大圆镜智⑫性清净,平等性智⑬心无病,

妙观察智⑭见非功,成所作智⑮同圆镜,

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

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

通顿悟性智,遂呈偈曰:

三身元我体,四智本心明。

身智融无碍,应物任随形。

起修皆妄动,守住匪真精。

妙旨因师晓,终亡染污名。

僧智常,信州贵溪人,髫年出家,志求见性。一日参礼,师问曰:「汝从何来?欲求何事?」

曰:「学人近往洪州白峰山礼大通和尚,蒙示见性成佛之义,未决狐疑,远来投礼,伏望和尚慈悲指示!」

师曰:「彼有何言句?汝试举看。」

曰:「智常到彼,凡经三月,未蒙示诲,为法切故,一夕独入丈室⑯请问:『如何是某甲本心本性?』大通乃曰:『汝见虚空否?』对曰:『见。』彼曰:『汝见虚空有相貌否?』对曰:『虚空无形,有何相貌?』彼曰:『汝之本性犹如虚空,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无一物可知,是名真知;无有青黄长短,但见本源清净,觉体圆明,即名见性成佛,亦名如来知见。』学人虽闻此说,犹未决了,乞和尚开示!」

师曰:「彼师所说,犹存见知,故令汝未了。吾今示汝一偈: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⑰常显现。」

常闻偈已,心意豁然,乃述偈曰:

无端起知见,着相求菩提。

情存一念悟,宁越昔时迷?

自性觉源体,随照枉迁流。

不入祖师室,茫然趣两头。

智常一日问师曰:「佛说三乘法⑱,又言最上乘,弟子未解,愿为教授!」

师曰:「汝观自本心,莫着外法相。法无四乘,人心自有等差。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法俱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乘是行义,不在口争,汝须自修,莫问吾也。一切时中,自性自如。」

常礼谢,执侍,终师之世。(三)

注释

⑩三身:即法身、报身、化身。

⑪四智:佛果的四智,为唯识宗所立。是将有漏的第八识、第七识、第六识及前五识转变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等四种无漏智。

⑫大圆镜智:指可如实映现一切法的佛智。此种佛智清净圆明,洞彻内外,如大圆镜,可映现万物。

⑬平等性智:指体悟自、他平等的佛智。此智慧能了知一切事相及自他皆平等,生起大慈悲心。

⑭妙观察智:巧妙观察诸法而自在说法的佛智。

⑮成所作智:如来成就其本愿力所应作事。

⑯丈室:禅寺中住持的居室。

⑰灵光:众生本具的佛性,清净无染,灵灵昭昭,常放光明。

⑱三乘法:运载众生渡越生死到涅盘彼岸的三种法门。即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等三种教法。

译文

智通比丘,寿州安丰人。最初阅读《楞伽经》多达一千多遍,却不能领会三身和四智的意义,于是就来参礼六祖,恳求解说经中要义。

六祖说:「所谓三身:清净法身,是你的自心本性;圆满报身,是你的般若智慧;千百亿化身,是你的修行实践。如果离开本性,另外说有三身,这就是有身而无智;如果悟得三身本无自性,这就叫作四智正觉。听我说偈:『自性本来具有三身,由三身发明成四智。不必摒绝见闻外缘,就能超然直登佛地。我现在为你说的法,你要深信永无迷惑。莫学他人向外驰求,整天口中徒说菩提。』」

智通又再启请说:「是否能请大师为我讲说四智的意义?」

六祖说:「既然领会自性三身的意义,自然也就能明白四智的意义,为什么还要问这个问题呢?如果离开了自性三身,而另外去谈说四智,这就叫作有智无身;即使有智,也等于无智。」

六祖又再说偈:「大圆镜智是本性清净体,平等性智的心体无所滞碍,妙观察智不假功成,不涉计度,不起分别,成所作智如同大圆镜。虽然五八两识果上转,六七两识因中转,但只转其名而非转其实性体。如果在悟道转识时,不留余情,尽管外缘繁杂多起,而心却常处于定中。」

智通闻偈后立即领悟了本性四智,于是呈偈说道:

三身原来是我的体性,四智原本是明彻的心。

三身四智圆融无障碍,应物随缘任意而现形。

起心修持都是妄念动,守住也不是最好办法。

身智妙旨因师得晓悟,从此尽无染污诸假名。

智常比丘,信州贵溪人。童年时出家,志在求得明心见性。有一天,来参礼六祖,六祖问他:「你从哪里来?想要求得什么吗?」

智常答说:「学僧最近到洪州白峰山参礼大通和尚,承蒙他开示见性成佛的奥义,只是心中还有一些疑惑不能解决,因此从遥远的地方前来参礼,祈求和尚慈悲为我开示。」

六祖说:「他都说了些什么?你试着举出一些例子说说看。」

智常说:「我到了那里,大约住了三个月,都不曾得到他的开示教诲,我因为求法心切的缘故,有一天晚上,我单独进入方丈室,请他开示:『什么是我的本来心性呢?』他说:『你见过虚空吗?』我回答说:『见过。』他又问:『你所见的虚空有没有相貌呢?』我回答说:『虚空没有形体,哪有什么相貌可言呢?』他说:『你的本性就如同虚空,了无一物可见,这就叫作正见;没有一物可知,这就叫作真知。没有青黄长短等色法的区别,但见得本源清净无染,觉体圆融澄明,这就叫作见性成佛,也叫作如来知见。』学僧虽然听了这个说法,还是不能解决内心的狐疑,所以恳求和尚开示。」

六祖说:「那位和尚所说,还存有知见在,所以不能使你全然明白。我现在给你一首偈语:『不见一法犹心存无见,就好像浮云遮蔽日光。不知一法犹执守空知,依然像太虚中闪电。这个知见是瞬起暂现,然而却如此错认知见,哪里曾了解随缘方便?你应当要能一念知非,好让自性灵光经常显现。』」

智常听了这首偈语以后,心里豁然开朗,于是也说了一偈:「无来由的生起知见,执着外相觅求正觉,只要存有悟的念头,哪能出离昔时迷惑?自性中觉悟的源体,仍随知见徒然迁流。若非进入祖师丈室,依旧茫然执着两端。」

有一天,智常问六祖说:「佛陀说三乘教法,又说有最上乘,弟子不了解,愿求和尚教导。」

六祖说:「你应观照自己的本心,不要执着心性外的法相。佛法并没有四乘之分,而是人心各有不同:从目见耳闻下转诵经典的人是小乘行者,悟解佛法义理的人是中乘行者,依法修行的人是大乘行者,万法完全通达,万法具足完备,一切不染不着,远离一切法相,无一法可得,这就叫作最上乘的行者。乘是行的意思,不是在口头上争论就能得到。你应该自己依法修行,不必问我。无论在什么时候,你自己的佛性都是来去无碍,圆通无碍的。」

智常礼谢六祖的开示,从此侍奉六祖,一直到六祖示寂。

智者大师:石城教化众生的章安灌顶大师
一、章安灌顶大师简介
章安灌顶大师是非常奇特的,他有不忘陀罗尼,过目不忘。智者大师每天所讲的经典,他只要听一遍,就能一字不漏全部记下来;对以前没有听过的经典,只要请智者大师给他重讲一遍,他也能全部记下来。所以,智者大师讲经的内容,比如天台三大部,全部都是靠章安灌顶大师笔录而流传于世的。
祖师大德出世,往往都有许多非常了不起的弟子护持。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出世,就有阿难尊者护持。和章安大师一样,阿难尊者也有不忘陀罗尼,以前没有听过的法,请佛重新给他宣讲,他就记录下来。主要是靠阿难尊者记录结集,佛经才流传下来。所以,有一句话这样说到:“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难心。”
二、悟道因缘
就像慧思大师梦到梵僧劝他出家一样,智者大师最初也梦到,在面临大海的一座很高的山上,有个僧人来找他,并且对他讲,将来你就住在这个地方。后来,智者大师在天台山碰到了一个叫定光的出家人,其实,他小时候做梦就已经梦到他了。
 “初获顶拜,思曰:‘昔日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追,今复来矣。’”
出家之后,智者大师就依止慧思大师。初次拜见慧思大师的时候,慧思大师就对他讲:“昔日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追,今复来矣。”这是慧思大师的神通观察出来的。
“昔日灵山”,也就是释迦佛住世时说法的灵鹫山。慧思大师说:“当年释迦佛在灵鹫山讲法的时候,我们一起同听《法华经》,而现在宿缘所追,我们又相聚在一起了。”这是智者大师和慧思大师初次见面时所讲的。
“经二七日,诵至《药王品》,诸佛同赞:‘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到此一句,身心豁然,寂而入定。””
慧思大师指导他修行,主要是诵《法华经》。刚才讲了他们曾经同听《法华经》,可见与《法华经》有特殊的因缘。有一次诵《法华经》,“经二七日”,也就是经过十四天,“诵至《药王品》”,诵到《药王品》诸佛同赞“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这一句的时候,智者大师就“身心豁然,寂而入定”,这时候就入定了。
“思师叹曰:‘非尔弗证,非我莫识。所入定者,法华三昧前方便也。所发持者,初旋陀罗尼也。纵令文字之师千群万众,寻汝之辩不可穷矣。于说法人中,最为第一。’”
入定之后,慧思大师感叹道:“非尔弗证,非我莫识。”说“初旋陀罗尼”,非你之外的人不能证,非我之外的一般人也不知道你所证的是什么境界。
“所入定者,法华三昧前方便也。”“法华三昧”,慧思大师直接证得法华三昧,而智者大师所证的是“法华三昧的前方便”,即“初旋陀罗尼”。
“纵令文字之师千群万众,寻汝之辩不可穷矣。于说法人中,最为第一。”这个时候,就辩才无碍,说法第一,佛陀的经论就已经完全通达了。
三、利生事业
智者大师的弘法事业非常广大,最重要的是讲说《天台三大部》和《五小部》,成为天台宗的根本所依,以及度僧、摄受徒众等,比如从摄受众生方面来说,主要是讲
智者大师带着许多弟子坐禅,弟子中通过坐禅发种种神通,乃至开发智慧的人非常多。
传记中有智者大师弘法的具体过程,这里省略不讲,仅讲石城化众和入灭前开示,因为都和西方净土有关。
石城教化众生
隋炀帝与智者大师有宿世的因缘。如果不是智者大师,他会杀更多的人,因为智者大师的慈悲摄受,他残暴的杀性收敛了许多。
后来,隋炀帝有事情请他去,于是智者大师从天台山下来,来到石城:
“行至石城,……,听《无量寿》竟,赞曰:‘四十八愿,庄严净土。华池宝树,易往无人。火车相现,能改悔者,尚复往生。况戒慧熏修,行道力故,实不唐捐。梵音声相,实不诳人。’当唱经时,吴州侍官张达等伴五人,自见大佛倍大,石尊光明满山,直入房内。”
石城山,李白的诗中也有提到,在浙江新昌大佛寺那个地方。因石头非常多,且奇形怪状,所以称之为“石城”。智者大师到那个地方的时候,显现生病走不动了,就叫旁边的人给他念《观经》《无量寿经》。
念完后,智者大师赞道:“四十八愿,庄严净土。华池宝树,易往无人。火车相现,能改悔者,尚复往生。”“火车”是指地狱的狱火,主要是指九品中的下三品,当地狱狱火相现前的时候,能改悔者都能往生,一念十念即得往生。
“况戒慧熏修,行道力故,实不唐捐。”何况戒定慧熏修,真实行道得力的人,肯定不会“唐捐”,不会空耗。“梵音声相,实不诳人。”即佛的梵音声相,是绝对不打妄语的。佛是真语、实语、如语,不妄语者。
当智者大师这样唱经的时候,有“吴州侍官张达等伴五人”,见到大佛寺的大佛变成原来的好几倍大,石佛“光明满山,直入房内”。
新昌大佛寺的大佛非常神奇,称为三世佛,也叫三生石佛,是三辈高僧前后共同努力才在石壁上成功雕刻出的一个大佛。道宣律祖的前世僧佑律师,就是这里讲的三辈高僧之一。所以这个大佛非常灵验,现在还在。
入灭前开示
当时,智者大师就在新昌大佛寺的大佛前入灭,面向西方,因为他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
临入灭前,有弟子问智者大师的修行境界,大师呵责说:“懒惰的人,自己不好好修行,偏要问别人的修行境界。”
最后,智者大师慈悲,还是告诉大家:
“吾不领众,必净六根。为他损己,只是五品位耳。汝问何生者,吾诸师友,侍从观音,皆来迎我。”
“吾不领众,必净六根。”如果不领众,最起码就可以达到六根清净位。
“为他损己,只是五品位耳。”智者大师说因为自己领众的缘故,所以不能到六根清净位。为了利他,使自己修行受到影响,最后损害了自己,现在只是五品位,也就是观行五品弟子位。
这是智者大师的示现,他的本地绝对不止五品位。关于他的本地,有些说是释迦佛化现的,对此我们就无法想像了。
不止五品位。但这时候他讲自己是五品位,有特殊的密义。主要就像印光大师讲的,这样示现的目的,是让我们知道“后进难超越”的道理。
后来者要好好想一想,不要随随便便地说大话。像智者大师这样的,都只是示现五品位而已,所以后来者不要打妄想,动不动就以凡滥圣,以为自己成为登地圣者了,没有这么容易的。有这层密意在里面。
下面,“汝问何生者,吾诸师友,侍从观音,皆来迎我”。你们问我生到什么地方,那我告诉你,我的师友,师父当然就是慧思禅师,“侍从观音”,侍奉跟从观世音菩萨,这时候来迎接我。
也有一种讲法,说慧思禅师就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这里说明智者大师就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
智者大师入灭之后,跏趺安坐在外面十天时间。当时有许多的在家出家人,知道消息之后专程前来烧香散花,有些甚至在那里哀号哭泣、恭敬转绕、顶礼膜拜。智者大师临终给我们示现了不可思议的坐脱立亡。
还有一种奇异的情况,人们准备把智者大师肉身抬起来,却抬不动,最后祈祷之后才抬动了。更奇怪的是,他全身就象下了雨一样,不停地出汗。
后来肉身下葬。后代一直将大师肉身保留下来,到现在还在天台山佛陇塔头寺(也称智者塔院,真觉讲寺)。
这是智者大师简要的传记。

摘自:仁禅法师《净土十疑论讲记》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净土解行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不像《2012》、《末日崩塌》等同类影片用天崩地裂的视觉奇观轰炸观众的眼球,它原汁原味还原了事件本身,那关于生命的尊崇和真挚的情感,如此为人感动。#中国男足#
  • 力量不足,好多次想放弃的时候看到大家都在坚持,就告诉自己再坚持一下,很多次后完成了一节课,太累太爽了,幸好没放弃[哈哈]或许这就是内卷的力量[嘻嘻]陆毅和鲍蕾在
  • 后来,不断读到她的新作品,可以说,几乎篇篇都是不同的风格,篇篇都是力作,这在中国当代女作家中,实在是不多见的,比如《小鲍庄》、《乌托邦诗篇》、《忧伤的年代》、《
  • “蓝莓优良品种及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推广”是由山东省林科院承担的中央林业改革发展资金项目,烟台市森林资源监测保护服务中心承担在牟平区建立蓝莓优良品种示范基地20亩
  • 若要世人心里足,除是南柯一梦西.——南怀瑾 煮酒君谈史: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衣食两般皆具足,又想娇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
  • 想说的话太多了不知道该怎么和你说,我祝你和你爱的人都能够开开心心每一天,愿你在以后的路上能够平安顺遂,能够在你最喜欢的领域里闪闪发光!这个孩子,也曾经是我们。
  • 有了这个证书,证明我们国家对它的瘦脸效果是认可的。去年开始入手一直没好好用,当时入手主要是冲着消水肿的,过年在家加上疫情,自己是水肿了(坚决不承认是胖了)[打脸
  • 我不敢想象你在我们这个年会怎么热闹,妈妈昨天从你老家回来后说:本来嫁给你是做最幸福快乐的女人…我想我现在依然是幸福的人,一直拥有你独一无二的爱。老公我现在做的事
  • 谓见受即是我,于色中住,入于色,周遍其四体;见想、行、识是我,于色中住,周遍其四体,是名色中我。谓色是我,于行中住,周遍其四体;谓受、想、识是我,于行中住,周遍
  • 当然也存在确实有拍的好的摄影师,但是目前我觉得没几个,我觉得自己也拍的烂屎,但是算我“自命清高”我不需要别人欣赏,我自己就是拍着玩。因為煩惱跟罪业都不真实,你看
  • 什么样的人,才有可能经受得起人生的重重考验?我想,只有那些坚守初心的人才能如此。
  • ⚠️9月1日(也就是明天)开始就不接投稿和求文啦1⃣️是因为之前的求文和投稿太多啦 一直堆在草稿箱里排队没有发完 再接下去就一直都发不完啦2⃣️是我开学了呜呜呜
  • 他热爱教育事业,用知识、爱心和高尚人格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学子。而靠着偏执无效的英语教学方法赚得盆满钵满则是对英语这门语言的一种卑鄙利用。
  • 你要以自己之名爱自己“水饺皇后”臧健和出身于贫苦农家,15岁就辍学做了护士。我很想你,在还能告知还有理由倾诉的时候,感谢你像梦一样曾真实存在并给予我人生道路里无
  • [打call][打call][打call]如果你还在为选择活跃室友而烦恼,如果你还时常为禁林没有强大队友感到无力,如果你还在为舞会没有合适的舞伴而送不出去玫瑰等
  • 看电影过程中没有敢看手机 怕没有看到你的任何一个镜头 在看电影之前有听说什么烂片 无聊 但我除去粉丝滤镜也没有觉得会无聊 前面我朋友包括坐在旁边的观众包括整个影
  • #摩登兄弟[超话]#我是你千万中的某某,愿陪你走过以后的所有[心][心] 没抢到黑胶[泪][泪][泪][泪]✨ 他的眼里有星星✨ , [心]一笑便全都跌进我梦
  • 就在他们准备继续展开搜寻时,接到了高速交警的电话,有惊无险,老人安然无恙,养老院方面向高速交警表示了感谢。按照报警人指出的位置,民警并没有发现老人,于是沿着高速
  • #高考# 突发奇想地去搜了一下结果发现 自己的高考分数379 居然被挂在了上面[污]一年多了已经 距离我的2020年高考当年我填志愿第一个是南京师范大学第二个是
  • 当然,想要洗个热水澡最重要的就是拥有一个好的热水器啦~但现在大家对于家中的热水器经常会各种吐槽,比如出热水慢、怕会不安全、水温不稳定等等。一气之下换了这款能率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