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闻法随喜功德无量
(第一百八十段)
【于汝意云何?是大施主所得功德,宁为多否?弥勒白佛言:世尊!是人功德甚多,无量无边,若是施主、但施众生一切乐具,功德无量,何况令得阿罗汉果。佛告弥勒:我今分明语汝,是人以一切乐具、施于四百万亿阿僧祇世界六趣众生,又令得阿罗汉果,所得功德,不如是第五十人闻法华经一偈、随喜功德,百分、千分、百千万亿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知。
阿逸多!如是第五十人辗转闻法华经随喜功德,尚无量无边阿僧祇,何况最初于会中、闻而随喜者,其福复胜,无量无边阿僧祇、不可得比。又、阿逸多!若人为是经故,往诣僧坊,若坐、若立、须臾听受,缘是功德,转身所生,得好上妙象、马、车乘、珍宝辇舆,及乘天宫。】
佛问弥勒菩萨:你意下如何?这个“大施主”布施了无量多的世界中的无量多的十二类众生,又度了无量多的人分别成就了初至四果阿罗汉,所得功德多不多?这里说的大施主指具足财施、法施、无畏施者、名“大施主”。
弥勒菩萨对佛说:世尊!此人所得功德很多,多得无量无边,单就施予六道十二类众生那么多的欲乐珍宝,金钱财物,就已经功德无量了,何况又讲经传法,使众生脱离生死而证得阿罗汉果,功德更是大得不可估量!
佛告诉弥勒菩萨说:我今天再明白地给你讲,此人施无量多的财宝予四百万亿阿僧祇世界那么多的“六趣”众生,又度了无量多的人成阿罗汉,功德虽然很大,但不如辗转听闻随喜《法华经》至第五十个人的功德大。这里说的“六趣”是什么意思呢?六趣指众生由业因之差别而趣向之处,又名六道、六凡。所谓六趣,是以三事为由,即: 一因、二缘、三果。
因者、以妄惑为因;缘者、以造业为缘;果者、以受报为果。此六趣中,分三善三恶, 三恶即三恶趣,又名三涂。涂者、途义。有火途、血途、刀途。指依恶业所感赴之处,是为 恶道。又因恶业有重有轻,而分三处、即:地狱、畜生、 饿鬼。这三恶道是:
一、地狱:梵名那落迦、 译作无幸处;又名泥黎。此处翻译为苦具,是恶人受苦痛之处。有八寒、八热、一百三十六座地狱等。其中众生,受苦无穷,经劫无量,最苦无比。在三涂中称为火途,指地狱趣受猛火烧炙之处。
二、 饿鬼:此界有情众生,常受饥饿之苦,故有此名。有九鬼 、三十六鬼之分,在三途中,称为刀途。指饿鬼趣向,受刀剑棍杖逼迫之处。
三、畜生:梵名底栗车。译作傍生、横生。是说其身形傍生横行,性鲁钝,不能自立,畜养于人类,故有此名。如禽兽鱼虫等之属类。由愚痴而造作恶业的众生,死后为畜生。在三途中称为血途,指畜生趣向互相吞食之处。
另有三趣即三善道又名三善趣:是依善业所感赴之处。因善业有轻有重,而分别有三、即:阿修罗、人类、天人。这三善道是:
1、阿修罗:又译作非天、非类、不端正。这类众生好行斗诤,而谄曲诈慢,故多诸苦趣。虽福报邻天、而德不及天,故名非天。阿修罗分布在四道中、即:鬼道阿修罗、畜生道阿修罗、人道阿修罗、天道阿修罗。其中人道和天道阿修罗属于善道、而鬼道和畜生道阿修罗属于恶道。
2、人类:梵语搜赊。《三藏法数》说:“人者忍也、于世违顺之境,皆能安忍。”也就是说,人类的忍耐和忍受力,都强于其他道的众生,这种忍耐和忍受,对顺逆二境、善恶诸法,都能忍,对善能忍、对恶也能忍,这类人有成就圣道的基因。如果对善不能忍、对恶也不能忍,就会形成业因而生业果。所以,六道众生都从人道中成,今生得人身者,皆是前世修五戒十善,感报所生。
3、天:梵名提婆。有四层含义、即:一、天体:指运行日月星辰的整个虚空宇宙。二、天界:天界有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天有此三界、故名天界。三、天神:是掌管和护持诸天的无量多的天主和天神。四、天人:指生活在各天界中的普通人民。
以上所说天体和天界,是非意识性的物理现象,只有天主、天神和天人才具有人一般的情感和意识,人们常说求上天保佑,不是求空洞洞的天来保佑,而求的是天主及天神的保佑,民间常有祭天和拜天的仪式,这也是祭拜的天主或天神,所以,在拜天的时候,最好选择一位天神来拜,比如选四天王中的一位、或选忉利天主、大梵天主等,这样直接与天神沟通,会有心想事成等意想不到的效果。
笼统的天有光明之义、自然之义、清净之义、自在之义、最深之义。是受人间以上,胜妙果报之所,其乐胜、身胜,世间无比。其分别甚多,但总名为“天趣”。以上所说三善三恶之处、合称六道或六趣。
其实,六道都是人们因无明所生之幻相,明白了这个道理的人,就会感悟到:“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悟了道的人,这梦里的六趣、就是妙有;觉后的空空、就是真空。六道轮回,就是一场梦,梦醒了,梦中的六道,既没有三善、也没有三恶,全是非善非恶的奇妙之境;而真空中,本来没有三千大千世界、本来没有一物一尘,于此则心无羁绊,是真大自在。
得真大自在者,在梦中也能做主,梦中能做主即是禅定,定中能做到事事不迷,念念清净,不失愿力,已顿超三界,可随愿力往生诸佛净土,自当成就无上菩提。
佛说:大施主施无量多的财宝与四百万亿阿僧祇世界那么多的六趣众生,又做法布施,使这所有的众生都证得了阿罗汉果,此人所得功德虽然大得无量,但不如第五十个辗转听闻到《法华经》中“一偈”并能随喜的人。这里说的一偈是什么意思呢?
“一偈”于《杂语》规定中,限定字数句数,以三字乃至八字为一句,以四句为一偈。如本经上文所说:“恶世末法时,能持是经者,则为已如上,具足诸供养。”随喜这四句就意味着具足了种种布施和种种供养。一般要求:以四句能完整地表达一个意思、称为一偈。
佛说:大施主所得功德不及辗转听闻《法华经》中一偈而生欢喜的人所得功德的百分、千分、百千万亿分之一,以至用最高级的计算机都不能算出其功德到底有多大、用最好的比喻法也是难以形容的!
佛又对弥勒菩萨说:阿逸多!这第五十个人是辗转听闻到《法华经》的,他所得的随喜功德,就有无量无边阿僧祇劫那么多,何况是最初的第一个人,因听闻《法华经》中的一偈而随喜,那么这个人所得功德比间接听法的第五十个人,又要超胜得多,所得福德之多,就是用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来比喻,也是不可比的。
佛又对弥勒菩萨说:阿逸多!如果有人为了《法华经》,去拜访僧坊寺院,或站着、或坐着,只用了“须臾”时间,须臾经计算等于2880秒、即48分钟。若人在这48分钟的时间里,听到有人讲《法华经》而随喜,以此因缘所得功德,来世将生大富贵之家或帝王之家,享受最为殊妙的象马车乘,和帝王乘坐的珍宝辇舆。或往生到天上,驾乘七宝宫殿到处旅游,自由自在,十分快乐!

华严经中的智慧:远离诸相 证入法界

一切诸如来 远离于众相

法界大小及成坏 若有若无心不动
过去未来今现在 谛念思惟恒决定
一切诸法皆无相 无体无性空无实
如幻如梦离分别 常乐听闻如是义

—《华严经 十住品第十五》

梦幻泡影的大乘空性观

《华严经》精辟地表达了大乘空观思想。经文指出,只要体证到过现未三际的空性,则万法无从安立,不执假有,不溺顽空,即可见性成佛:

过去已灭。未来未至。
现在空寂。无作业者。
无受报者。……
了知境界。如幻如梦。
如影如响。亦如变化。
若诸菩萨。
能与如是观行相应。
于诸法中。不生二解。
一切佛法。疾得现前。

—《华严经 梵行品》

《华严经》以丰富的象征,表达了对空的体证。其中最为常用的譬喻有:

其一、梦幻光影。
梦幻光影,当体即空。菩萨观察诸法,如梦幻光影,便不会执着痴迷,不会心逐境转,而保持心灵的空明与自由。

其二、音声谷响。
音声谷响,当体即空。以此心境观照尘寰万象,便可闹中取静,喧中得寂,自在洒脱,无牵无著。

其三、阳焰泡沫。
阳焰泡沫等本是众缘合成,系幻觉所生,痴迷众生执幻成真,求之不得,徒增渴爱。菩萨洞知其幻,欲想自灭。

其四、画图彩色。
心灵是一个技法娴熟的绘画大师,世间的种种形色都是它的绘画,没有一件东西不是由它所生。心佛及众生之所以无差别,在于它们都是世间现象,因此都虚妄不实。

《华严经》充斥着精彩绝伦的比喻,表达了对空的直观体证。经文所描绘的一切诸法,均虚幻不实,为华严的性空缘起奠定了基础。

消除分别的不二法门

《华严经》强调要对一切法“离分别”,提倡不二法门:

若于佛法中,其心随平等,
入不二法门,彼人难思议。

“二”指相对的观念,又叫“边想”、“二边”。相对的观念产生于分别心,而分别心是痛苦的根源。

《华严经》通过对十二因缘的深邃感悟,形象地描绘了由于分别而产生的生死轮回因果链。为了斩断轮回之链,经文反复强调要不生分别心,离绝相对念。这种不二有三个层次:

首先,要离绝一多之类的世俗常情的相对观念:如经文偈句:

寂然不动离边想,
是名善入如来智。

普见于诸法,二边皆舍离。
不动离二边,此是如来智。
……
不生分别心,是念佛菩提。
……
无有一与多,是名随佛教。

一多之类的相对观念是世俗常情,修行的第一步就要将之断绝。

其次,要离绝解缚之类的学佛初阶的相对观念。如经文偈句:

有诤说生死,无诤即涅槃。
生死及涅槃,一俱不可得。
若逐假名字,取著此二法。
此人不如实,不知圣妙道。

臻于学佛初阶者,离绝世俗分别念,追求涅槃圣境。殊不知轮回生死固然未悟,执着涅槃同样沉迷。如经文偈句:

离诸分别心不动,善了如来之境界。
……
能所分别二俱离,杂染清净无所取。
若缚若解智悉忘,但愿普与众生乐。

法性本寂无诸相,犹如虚空不分别。
超诸取著绝言道,真实平等常清净。
若能通达诸法性,于有于无心不动。

离诸分别的心灵如同虚空,绝能所,超染净,忘解缚,泯有无。如果高推圣境,就会坠入解脱深坑,陷于新的执着。

复次,要离绝不二之类的学佛进阶的相对观念。如经文偈句:

诸法寂灭非寂灭,远离此二分别心。
知诸分别是世见,入于正位分别尽。

通过对世俗之智的扬弃,不执着于一多之类的世智层次的不二,便由第一层面上升到第二层面,进入了学佛初阶的不二法门,此时对能所、有无之类的相对观念也悉行弃捐,是深邃通脱澄明高远的甚深般若智慧。

而般若的特性在于随说随扫,不断地否定,甚至对它自己也毫不容情地予以扫除。

由于不二法门是超越言语分别的对佛境的直观体证,如果将“不二”作为一种观念,就沦于增语、戏论,仍然是“二”。

因此,对这种情形下的“不二”也要予以扬弃,这样才能上升到第三层面的“不二”:

菩萨心净不作二,亦复不作不二法。
舍离二法不二法,觉悟众生语言道。

只有到了连不二的意念也彻底脱落时,才是真正的不二法门。第一层面的不二法门是世智的不二法门,第二层面的不二法门是教内的不二法门,只有第三层面的不二法门,才是禅意的不二法门:

有无元不二,有二翻成病。
若存不二心,暗却本来镜。

绝言离相的禅定智慧

大乘空观诸相皆空,不二法门远离分别,由此生发了绝言离相的《华严经》式的禅定智慧。对形相的破除和对言语的扬弃,成为《华严经》的重点。

基于大乘空观和不二法门,《华严经》提出了无生无灭的思想:如经文偈句:

诸法无生亦无灭,亦复无来无有去。

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无灭。
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

诸法从本来,无生亦无起。
无相无有成,亦无去来义。

无生无灭,即是涅槃,是般若智慧观照下的世界本相以及观照这本相的澄明襟怀。经文从本体无生的角度,提出了不可执相的理由,批评了凡夫着相的痴迷,并指出分别取相是轮回的根源:

凡夫见诸法,但随于相转。
不了法无相,以是不见佛。

诸法无真实,妄取真实相。
是故诸凡夫,轮回生死狱。

经文还进一步指出,不但对世俗的幻相不可执着,对佛的相状也同样不可执着:

若以威德色种族,而见人中调御师,
是为病眼颠倒见,彼不能知最胜法。
……
如来非以相为体,但是无相寂灭法。

因此,获得了佛智的人,就要远离幻相:

一切诸如来,远离于众相。

既然着相的根源是由于分别,而分别会导致清净眼的丧失,因此就应当远离分别,离言绝相,才能见到如来。

若能除眼翳,舍离于色想。
不见于诸法,则得见如来。

言语说诸法,不能显实相。

按照《华严经》的观点,言语是幻法,作为幻法的言语不能表征真如实相。并且,言语与分别总是联系在一起,“一切言语,皆从觉观而生,才有觉观,便形纹彩,发萌芽于境上,起兆朕于心中。心境对治,便为质碍。”

要想体证真如,必须离绝言语。但是,离绝言语并不等于不使用言语,超越形相不等于不使用形相:

常于诸法不作二,亦复不作于不二。
于二不二并皆离,知其悉是语言道。

扬弃言语、形相的深层意蕴乃是扬弃言语、形相的分别性指向,而要摆脱言语、形相的分别性指向,往往又必须使用带有分别性指向的言语、形相:

非言何以知乎无言,非相何能显乎无相?

《华严经》偈云:

了法不在言,善入无言际。
而能示言说,如响遍世间。
……

又偈云:
色身非是佛,音声亦复然。
亦不离色声,见佛神通力。

《金刚经》云:“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皆以相显无相也,则无言不碍言,无相不碍相。故知无言即言,曾无别体。相即无相,岂有异形?

由此可见,“言”即“无言”,何妨言满世间;“诸相”非“相”,不碍万象纷纭。

《华严经》大乘空性观的指导意义

华严经的入法界品,特指入普贤法界。在《华严经》中,诸多大乘菩萨在因地修行时,即把证空性与入法界结合起来。将证空性的解脱道寓于入法界的菩萨大行中,通过入法界的大行把自己的自性妄执、主宰执给彻底磨掉,既证了毕竟空实现了自身的解脱,也入了圆满普贤法界,圆成佛果。

我们在凡夫地时,即可规划好设置好你的成佛之路,不要等到证了阿罗汉辟支佛再来回小向大,那样你会付出更的努力与功夫,才能入法界。当然,二乘圣人回小向大有一个捷径,那就是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或者往生其他有缘的佛净土。

华严经中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入法界的,入法界才会入大乘,才会成佛。我们学修《华严经》,要从入法界的宏大视野来理解成佛,而不仅仅是在菩提树下成佛,这只是示现,他的本地风光是普贤法界,普门示现。

所以,作为凡夫的我们,一开始,就要将证空性与入法界结合起来修,这是成佛之路最好的规划。这样,你菩萨的种性、佛的种性就可建立。有佛的种性,才能成佛。

~那烂陀寺

《法华经》佛说诸经法华第一
(第一百二十七段)
【若欲住佛道,成就自然智,常当勤供养,受持法华者,其有欲疾得,一切种智慧,当受持是经,并供养持者。若有能受持,妙法华经者,当知佛所使,愍念诸众生。诸有能受持,妙法华经者,舍于清净土,愍众故生此。当知如是人,自在所欲生,能于此恶世,广说无上法。应以天华香,及天宝衣服,天上妙宝聚,供养说法者。吾灭后恶世,能持是经者,当合掌礼敬,如供养世尊,上馔众甘美,及种种衣服,供养是佛子,冀得须臾闻。
若能于后世,受持是经者,我遣在人中,行于如来事。若于一劫中,常怀不善心,作色而骂佛,获无量重罪,其有读诵持,是法华经者,须臾加恶言,其罪复过彼。有人求佛道,而于一劫中,合掌在去前,以无数偈赞。由是赞佛故,得无量功德,叹美受持者,其福复过彼。于八十亿劫,以最妙色声,及与香味触,供养受持者,如是供养已,若得须臾闻,则应自欣庆,我今获大利。药王今告汝,我所说诸经,而于此经中,法华最第一。】
佛说:如果有人想永不退转地安住于“佛道”,成就本来具足的如来智慧,就应当常常供养《法华经》、受持《法华经》。如果他想很快地得到如来的“一切种智”,就应当受持《法华经》并供养已“受持”《法华经》的人。
上面所说“佛道”、是成佛之道的简称;是从凡夫到成佛的整个过程,这个过程依次是声闻道、缘觉道、菩萨道、佛道。这四道都已解脱生死烦恼,称为四圣道。想住于佛道就是想安住于这已解脱生死烦恼的四圣道中,这是学佛人梦寐以求的理想。
而“一切种智”指的是佛的三智之一、又名佛智。佛智非一切大小乘菩萨能得、唯佛所得。此智能以一种智慧觉知一切正道、邪道;善法、恶法;是道非道、是法非法等一切道法。了知十二类众生生死因缘、诸根种性,并通达诸法本自空寂之寂灭相、分别一切贤圣所行之法。四圣三智中:“一切智”是阿罗汉、辟支佛智;“道智”是诸菩萨智;“一切种智”是佛智。
那么“受持”又是什么意思呢?“受持”之“受”、是接受;“持”是坚持、保持、持有;是在任何时候、任何逆境中,都决不动摇。如此长期坚持接受并持有《法华经》教义:名“受持”。
佛说:如果有能受持《法华经》的人,应当知道这个人就是如来所派遣的使者,为哀怜和度化众生,才生到这个世间来的。凡是能受持《妙法莲华经》的人,都是乘愿再来的菩萨,他们舍离实报庄严的菩萨净土,为哀愍众生而生此世间。应当知道,他们是自愿来到这“恶世”的,他们来到这恶世的目的,就是为了宣扬《法华经》,让更多的人因听闻《法华经》而得以度脱生死轮回。
上面说的“恶世”全称“五浊恶世”、“五浊”意指减劫即“人类寿命次第减短之时代”中所起的五种滓浊。人类生活的这个世界,佛教称为娑婆世界,此世界是释迦牟尼佛示现、教化的国土,也就是我们所居住的世界。
“娑婆”是梵语的音译、意译为“堪忍”,意思是说这个世界虽然众苦煎迫,但人们生活在其中,却不以为苦,并能忍受诸苦,因此称为堪忍。根据《阿弥陀经》说:“娑婆世界是个五浊恶世。”五浊分别指的是:
1、劫浊:人寿本来是八万四千岁,随著人心越来越凶恶,道德越来越浅薄,因此每一百年就减少一岁,直减到三十岁时有饥馑之灾、减到二十岁时有疾疫之灾、减到十岁时有刀兵之灾,而世界众生无不受害,是为劫浊。
2、见浊:指正法、像法灭尽后,末法时代的众生,因知见不正,邪见增盛,不知修行善道,是为见浊。
3、烦恼浊:指众生追逐五欲六尘,引生“贪、嗔、痴、慢、疑”等烦恼而恼乱身心,是为烦恼浊。
4、众生浊:指众生因为知见不正,烦恼覆心,因此不知孝顺父母、不懂修善去恶、不畏恶业果报,以致福报渐衰、苦报渐增,是为众生浊。
5、命浊:众生因恶业增加,故而寿命渐减,从往古八万四千岁,到满百岁者都很少,是为命浊。
婆娑世界因为有此五浊而引发十恶、即:一、杀生;二、偷盗;三、邪淫;四、妄语;五、绮言;六、恶口;七、两舌;八、贪婪;九、嗔恚;十、愚痴。世界有此十恶、故称“恶世”。
佛说:受持宣扬《法华经》的人,不怕受苦,来此恶世,是为了教化一切众生,使一切众生都能得到涅槃之乐,而广为宣讲无上《妙法莲华经》。天界人应以各色天界鲜花,及天上七宝做成的衣服,和美妙绝伦的众多宝藏,供养这个宣说《妙法莲华经》的人。
佛说:我灭度后的这个恶世,如果有能用至诚心受持《法华经》者,这个人应受到一切众生的合掌礼敬,众生应像供养佛一样地供养这个人,用上等的美味佳肴,及种种华丽的衣服,供养这个受持妙法的佛子,因为这个佛子希望众生能在很短的时间里,听闻到《法华经》,得究竟涅槃法,所以他应当受到尊敬和供养。
佛说:如果有人在后来世,能受持《法华经》者,这个人是我所派遣的,他行的是如来教化众生的事。如果有人在一个劫的时间里,常怀不善之心,时常骂佛谤佛,这个人将获无量多的重罪;但如有在一念之间,诽谤或毁骂一个读诵受持《法华经》的人,这个人所犯的罪比骂佛骂了一个劫的罪还要重很多。
佛说:如果有人为了求无上佛道,在一个劫的时间里,常在佛前恭敬合掌,并用无数多的偈颂赞叹佛,由于他的恭敬赞叹,此人将获无量多的功德;但如果有人赞叹、赞美受持《法华经》者,其功德福报比赞佛的人还要大很多。
佛说:如果有人在八十亿劫中,以最贵重的宝物、最美妙的声乐、最好的香品、最好的美味,接触和供养受持《妙法莲华经》的人,作如此长时间的供养后,能在“须臾”之间,亲自听闻到《法华经》,这个人应感到庆幸,因为能听闻到《法华经》是百千万劫难得一现的,这个人应庆贺自己得到了真实大利,此真实大利是因听闻到《法华经》,一念随喜,就表示自己一定能够成佛了,这是何等的稀罕、何等的殊胜!这里说的“须臾”指的是“一须臾”、经折算大约相当于现在的48分钟。
佛说:药王!我今天告诉你,我所说过的一切经典中,唯《法华经》是最高最上最为第一的一部大经,不可等闲视之。正因为有世尊的这句话,《法华经》也因此被后世尊为经中之王。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王俊凯[超话]# #王俊凯电影断桥# #王俊凯庄文杰# #王俊凯代言菲洛嘉# #王俊凯同学六一快乐# 六一快乐吖,阿俊小盆友要一直快乐哦~(也祝各位小螃
  • 若是这样的情况下,私董会想产生多元经验是比较困难的,最后依然是某个权威的声音占据现场,更多人只是附和。如果说文中一直在强调AO之间差距悬殊,那作为主角,不做出相
  • (日常忘记名字)【重大新闻:某巨星瞬间失忆忘记自己叫什么,疑似穿越】6.Q:想去哪里旅游?花五岁:家里Q:花花你觉得你是什么花?花五岁:花花是花花啊Q:遇见写歌
  • 6月7日沥青期货缠论技术分析1、当前走势:沥青目前是日线上一笔,60分钟上一笔。2、机会预判:沥青是60分钟两个上涨中枢之后的上一笔,随时会走日线回调一笔,短期
  • 短期出国,有出即有入,国际航班尚未全面恢复,短期出国人员如果滞留在境外,将增加染疫风险,给个人和家庭造成不必要损失为此,目前组团出国旅游活动仍然暂停,也不鼓励个
  • 就算是一开始很苦,女强人最开始奋斗的时候没钱苦逼,皮肤差看起来土里土气,一旦有钱了成了女总裁了立马变洋气会打扮了,而且她们以前劳苦暗黄枯萎的皮肤会突然变好!这就
  • 麦洛洛的童年是被钢琴,画笔,毛毛熊填满,父母太忙麦思思就担下了照顾妹妹的责任,但相差十岁的麦思思总是以欺负妹妹为乐,麦洛洛渐渐学会了隐忍,有时候会被欺负到躲在
  • 肖战正能量艺人肖战因喜欢你,借你的光,看见了以前从未见过的世界 肖战 世界很大,难得遇见你,我愿永远这样高调的爱着你 肖战颜值高,肖战很暖心。肖战,世界很大,难
  • 网友提问:在做一些事情的决策的时候,很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但又觉得A说的角度也对,B说的也没问题。我建议你,至少先精通你的专业知识,你的专业掌握扎实了,在这个领
  • 【STAFF RECOMMEND】:Low Gauge Cashmere Beret(RANKING):カシミヤ100%なので、とても柔らかく、暖かく肌触りがな
  • 唐朝华严宗的祖师圭峰宗密禅师开示过于生死之际,人生有三种自在可以安顿生命:第一 ,妄念若起,都不相随,临命终时,自然业不能系。今生有幸,得遇佛法,应当皈信三宝,
  • #梦华录#陈晓眼神真的是太会入戏了,要说陈晓眼神会拉丝有钩子 就更对!顾盼生辉,人如其名,如丝如蜜的情意全在一双眸子里;赵盼儿的眼神戏真的是绝了,欲拒还休,有
  • 但有分析指出,国内房车营地及租赁机构众多,随着政策的放开,下游需求将得到释放,能进一步推动拖挂式房车市场在国内进行商业及投资布局。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
  • 身材是硬伤 但是有一个比较开朗的心态 喜欢唱歌 生活简单 两点一线 有时候和小姐妹约 双子座 白天性格比较活跃 大大咧咧 没人时候又比较沉稳 随和 和心仪的对象
  • 【今日分析】今日大盘指数还有上行,幅度与昨日相比会有逊色,但会出现个股的补涨行情,赚钱效应将好于昨日: 1、昨日上证指数60-90分钟钝化已经消失,钝化一
  • 由于子宫及肌瘤被推向上方,故患者易于自己触得,超过4~5个月妊娠子宫大的,在膀胱不充盈时亦可触及。  一、子宫出血  为子宫肌瘤的主要症状,出现于半数或更多的患
  • #推文[超话]#以剑之名 两千年前,世间有一对夫妻,他们苦苦修炼武功。后来分别成为了世间第一的剑客和刀客。后来在突破天元之力的过程中,刀客失去了控制,成魔,而
  • 当观若所有诸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悉皆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如是平等慧正观。如是受.想.行.识。若过
  • 贵阳人把血旺分成薄皮旺、嫩旺、千层旺和老旺,老旺是外地人吃的全熟的猪血,薄皮旺是最生的血旺,只是轻轻地在水上一烫,外面形成了一层薄片,爆开之后里面仍是浆状,向来
  • 我们的共识是黛玉葬花实是埋葬她自己,你看这里落花愈多,其水愈清,它象征着只要扳倒了黛玉,宝钗就没了障碍(水愈清)。我们的共识是黛玉葬花实是埋葬她自己,你看这里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