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2002年的9月26日作为中国大陆两岸文化交流代表团的学者代表,出席参加世界易经大会。从那时起,我就呼吁"一部《易经》和天下″!这一喊喊了二十年。面对目前最深刻的世界重构,这一呼喊,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要消弭人类的冲突和战争,人类要和平相处,共同繁荣和发展,必须要借助中国五千年的智慧。现实世界,东西方文化是有很大的差异,其原因是因为后天人设,而不是宇宙源起。西方文化是"非此即彼""二元对立",反映在政治经济文化综合上也就是"不是敌人,就是朋友"。中国文化是典型的东方文化,哲学思辩,是多元的,相生共融,彼此依存,相互关怀。从至简的大道来分析是"道并行而不相悖",论天地万物的关系是"相生而不相害",事物生生不息。要化解冲实,和大怨,使东西方文化都有一个上溯,追究其本源,才会见到本真。这个就是7800多年的华夏之《易》,《易》之太极图腾的诠释世间万有。《易》之"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是震木的仁慈包容舒畅条达和生发。用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图腾来表示其完整和独立性,那即是太极图。一个太极图,含尽概括全部矣。“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伏羲氏一画开天,继天立极。八卦是中国古代人民的基本哲学概念,是古代的阴阳学说,但无论时光怎么向前,永远不会过时,更是日用常新。通俗讲,八卦就是八个卦相,八卦是由太昊伏羲氏,以"河出图、洛出书"为启术,也就是伏羲画出的。八卦其实是最早的文字,是文字符号。它是中国文化中与阴阳、五行一体用来推演世界空间、时间各类事物关系的工具。《易传·系辞上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吉凶,吉凶生大业。乾坤定矣……”孔颖达说:“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一个太极圆,阴阳平分两半,一半白一半黑,阴中有阴,阴中有阳。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有五行,有八卦,有天干有地支,有人所以为人,想要的所有东西。这张图,包罗万象,涵盖万有,但万变而不离其中。中国固有的文化,都认为有二大主流,也就是自有史以来,一向持续不断,嬗变不已,成为中国民族特有的精神,即是儒家与道家。演绎有2600多年的儒家文化,又有穿越时空的道家文化,更有最为高贵,哲学逻辑最为缜密的释(佛)家文化。追溯历史可以发现,自东汉末年开始,经过两晋、南北朝而至初唐鼎盛时期,释(佛教)家文化由西土东传并大兴,最终形成三家在根本上有其一脉相通的共同点,虽有外貌上之分歧,而往往互相融摄为一,故中国传统文化,实质上一向由儒、佛、道三家的思想构成一种耀古烁今的历史精神。引领中国之发,在推动历史进程中,三家可以说真的是涵盖一切万物,放之四海而皆准。其中,既体现了宇宙周期变化大规律,又彰显人类知变应变的大法则,以及为人谋事的大智慧。那么,在这一图腾中,儒家在哪里?儒家就是白(或称红)的阳鱼!那么道家又在哪里?那就是黑的阴鱼!儒家崇尚白(或称红)的就是阳刚,充满生机活力,蓬勃向上。所以儒家的精神是什么?就是自强不息、刚健坚毅、勇往直前、百折不挠、与时俱进、变易创新。儒家就是天,就是司法的政府,是治国的政治文化和经济,欣欣向荣。所以儒家是白(或称红)的,它是往上的,越往上越高啊,自强不息,君子之德,元亨利贞。最上面这条半径全是白(或称红)的,所以是乾卦。而道家是往下的,厚德载物、柔若虚静、居下不争、自然无为、谦虚谨慎、包容宽厚、逍遥自在,儒家往上,道家往下。”“有人说儒家是积极的,道家是消极的,那就大错特错,道家只是他要往低处走,他的目的是战胜高处,他要柔弱,"水,大道似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他的目的是要胜过刚强,所以叫柔弱胜刚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谁说的?老子!”老子又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种宏阔的生活意境,揭示了道家对天地万物的认识。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一张太极图的外面一个圈的包围,中间是空的,是佛教,佛教博大精深。佛家讲空性,四大皆空、五蕴皆空、三法印皆空、四圣地皆空、尽虚空,遍法界,芥子纳须弥,须弥纳芥子,两者不相碍。充分体现缘起性空,真空而妙有!爱因斯坦说:“如果世界上有一个宗教不但不与科学相违,而且每一次的科学新发现都能够验证她的观点,这就是佛教。”“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佛学这种直觉的智慧,是一切真正的科学动力。世界上如果有什么真正的宗教的话,那就是佛教。”“未来的宗教是一种宇宙宗教。它将是一种超越人格化神,远离一切教条和神学的宗教。这种宗教,包容自然和精神两个方面,作为一个有意义的统一体,必定是建立在由对事物的——无论是精神,还是自然的——实践与体验而产生的宗教观念之上的。佛教符合这种特征。”“空间、时间和物质,是人类认识的错觉。”佛法科学虽是二个名相,与道教儒教也似有不同。但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基本粒子,宇宙弦上的泡沫,刹那生灭,"一切有为法,如露亦如電,应作如是观"。宇宙的本质,就是"缘起性空"。太极图的以人为本,采天地之精华的中医也在那里作了表述具象,那就是阴阳鱼的S曲线。中医的望问闻切,集天地灵气的仙草可为"丹药",通过辩证施治,调和阴阳,达到人的化精为气,精气充盈,生生不息。越是大道越简单,越是真理越明了。简单才能回归事物的本质。所以人生以既济而未济,易又以乾坤天地,而介入事物之门户。真的是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佛如金,道似玉,儒是稻粮。太极之《易》为书也,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其出入以度,原始反终,外内使知惧。又明于忧患与死于安乐。无有师保,如临父母。初率其辞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虚行。故一部《易经》与儒释道高度印证符合,相融而正确,就能替天行道和合天下,真实不虚也!

吕有祥教授:
佛教辩证思维略析

佛教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思维内容。

佛教的无常观中阐发了万物人生生灭变化的普遍性、客观必然性和外在常态与内在变化的连结。

佛教的因缘说中表达了因果关系的诸种形态及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和普遍联系。

佛教的中道观触及到认识的相对性问题,

显示了真理的认识是在不断排除独断与偏见中前进的思想,

它作为一种认识方法,对于打破绝对主义、防止思想僵化,具有重要意义。

佛教的二谛论是对中道否定性思维方法的发展,

它将否定与肯定、破与立结合起来,

辨证地表达了认识过程中低一级认识和高一级认识之间的关系。

佛教的圆融无碍观涉及到矛盾的同一性问题,

体现了大而容之、

圆而通之的精神和境界。

1 .辩证
2 .无常
3 .因缘
4 .中道
5 .二谛
6 .圆融

在世界性几个大宗教中,

佛教可以说得上是非常具有哲学思辩的宗教,

在佛教的哲学思辩中蕴含了丰富的辩证思维或者说辩证法思想,

它是人类认识的成果之一,

是佛教对人类认识的贡献。

那么,佛教中蕴涵着哪些辨证思维,具有什么特点呢?

对此,已有学者作过一些论述,但似言犹未尽,

本文想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再作一些探讨,以求正于方家。

一 、无常观

辩证法思想的一个根本观点,

是用变化的发展的观点看待事物和问题。

当我们用这一观点考察古代中西哲学的时候,

赫拉克利特的 “ 一切皆流,无物常住 ”,

“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

《老子》的
“ 物壮则老 ”,
“ 反者道之动 ”,

《周易》的 “ 生生之谓易 ” 的思想常被人们所称道,

而佛教中与之相同或相似的思想却往往被人们所漠视。

其实佛教关于发展变化的思想是十分丰富、全面而有深度的。

佛教对世界的第一个根本看法或第一个基本观点就是 “ 诸行无常 ”

或 “ 一切行无常 ”,

即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迁流无常的。

例如:
《杂阿含经》云:

当观知所有色,
若过去、
若未来、
若现在,
若内若外、
若粗若细、
若好若丑、
若远若近,
彼一切皆无常。

…… 如是观受想行识,
若过去、
若未来、
若现在,
若内若外、
若粗若细、
若好若丑、
若远若近,
彼一切皆无常。

《大智度论》云:
诸法无常,故无住时。

《大般涅槃经》云:
一切有为皆是无常。

当知心法必定无常。

“ 色 ” 即物质现象,“ 受想行识 ”

“ 心法 ” 即精神现象,

“ 法 ” 指一切现象。

在佛教看来,

不论物质现象还是精神现象、

不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

不论内部还是外部、

不论宏观还是微观、

不论近处还是远处,

一切都在变化之中,世界上没有常存不变之物,

无物不变、
无时不变、
无处不变,

变化普遍存在于一切时间和空间。

这种变化观可以说是相当全面的。

佛教不仅强调无常变化的普遍性,

而且提出无常变化有两种情形,

即 “ 念念灭 ” 之无常和

“ 相续坏 ” 之无常。

《大智度论》云:

“ 无常亦有两种 :

一者念念灭一切有为法不过一念住;

二者相续坏故,名为无常。”

“ 相续坏 ” 之无常,

指一个前后相续的较长过程的完结,

“ 如人命尽,若火烧草木,如煎水消尽,若初发心菩萨行,是相续断粗无常。”

相当于渐进过程的中断,

由于这种变化的过程较长而明显,

因而称为 “ 相续断粗无常 ”。

“ 念念灭 ” 之无常,指在一念的瞬间有迅速生灭变化,

佛教常用石火电光作比喻,

一切事物都具有这种性质,

特别是人的思想意识活动更是如此。

佛教明确认识到生灭变化是万物人生的必然客观规律,

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任何人都不能违背或抗拒这个规律。

《佛说本生经》反覆强调这一道理,

如说:“ 生者在世,安可长存,有诸思想缘起之法,必当归尽,坏败永没。

法当崩败,法应当坏。

欲使不坏,终不可得。”

又说:“ 人生有终,物有成败,合则有散。

应当灭尽坏败,欲使不尔,安得如意。

应当终没。
归于无常。”

又说:“ 法起有灭,
物成有败,
人生有终,
兴盛必衰。”

《法句经》也有类似的说法,

经云:“ 譬如陶家延直作器;

一切要坏,人命亦然。

如河驰流,
往而不返,
人命如是,
逝者不还。

…… 常者皆尽,
高者亦堕,
合会有离,
生者有死。”

这和孔子 “ 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又何其相似乃尔。

佛教正是基于这种对世界万物及人生的辩证认识,

因而主张不必惧怕死亡,要从容地对待死亡。

《佛说本生经》中叙述了一个父亲因爱子夭亡而精神失常,

后被佛陀教以上述道理而解脱了精神痛苦的故事。

佛教不仅认为每一具体事物有生有灭、有盛有衰,

而且认为整个世界的变化是按

“ 成、住、坏、空 ” 四大阶段的过程,

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无始无终的。

中国佛教徒还深刻指出事物外在常态与内在变化的连结,如僧肇说:

“ 人则谓少壮同体,百年一质,徒知年往,不觉形随。

…… 梵志曰:吾犹昔人,非昔人也。”

这与明清之际哲学家王夫之所说的

“ 今日之江河非昨日之江河 ”、

“ 质日代而形如一 ” 言异而义同。

它形象深刻地表达了事物每时每刻既是自身同时又是别的东西,

处于稳定性与变动性之中,

是自我与非我的同一,

是有与无的同一的辩证法思想。

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佛教的无常观是有一定局限的,

或者说是不彻底的,那就是佛教的无常观只适用于世俗世界,

而彼岸世界则是永恒不变的,寂然不动的,

叫作 “ 常乐我静 ”。

《大般涅槃经》说:
“ 一切有为,
皆是无常;

虚空无为,
是故无常,
佛性无为,
是故为常。”

“ 有生之法,
名曰无常;

无生之法乃名常。

如来无生,
是故为常。”

与此相关联,佛教对于动静也有独特的见解。

以被称之为 “ 中国佛教哲学无上精品 ” 的《肇论》为例,

其中的〈物不迁论〉篇,虽然主旨在于论释静为实质、动为假象,

但它反对将动静割裂开来、对立起来,

“ 岂释动以求静,
必求静于诸动,

…… 不释动以求静,故虽动而不离静,然则动静未始异而惑者不同。”

认为事物本身的动静从来是一体不二的,

静止寓于运动变化之中,没有离开运动的静止,

如果把动静分离开来,动是动、静是静,动中无静、静中无动,则是一种惑见。

这种动静一体不二论,与辩证的动静观不能说没有相通之处。

二 、因缘说

“ 因缘 ” 或 “ 缘起 ” 说是佛教的又一重要理论,

它是用于解释事物生灭原因和 “ 无自性 ” 的理论根据,

它表达了因果联系和普遍联系的思想。

佛教认为世界万物不是某个造物主

( 如婆罗门教的大梵天 ) 创造的,

也不是凭空出现的,也不是孤立自生自灭的,

而是由 “ 因缘 ” 决定的。

《杂阿含经》卷2说:

“ 有因有缘集世间,
有因有缘世间集,
有因有缘灭世间,
有因有缘世间灭。”

世间万物的生 ( 集起 ) 灭和变化决定于因缘的有无和变化。

所谓 “ 因缘 ”,狭义而言,

事物生灭的内在的直接原因为 “ 因 ”

又称 “ 亲因 ”,

事物生灭的外在的辅助原因为 “ 缘 ”

又称 “ 助缘 ”;

广义而言,因与缘都是事物生灭的原因,

因而可以互通互用。

事物由因缘而生起,称为 “ 缘起 ”。

印、中佛教各家各派都十分重视因缘或缘起,

提出了二因、五因、六因、七因、十因、四缘、六缘、十二缘生、业感缘起、阿赖耶识缘起、真如缘起、法界缘起等等不同理论,

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万物和人生的缘起以及因果关系的不同类型。

如《大般涅槃经》讲二因、五因。

二因者,“ 一者生因,二者了因。

…… 如谷子等是名生因,地水粪等是名了因。”

五因者,
“ 一者生因,
二者和合因,
三者住因,
四者增长因,
五者远因 ”

《阿毗达磨俱舍论》讲六种因:

“ 一能作因,
二俱有因,
三同类因,
四相应因,
五遍行因,
六异熟因 ”。

它为人们多视角地探究事物的原因提供了广阔的思路。

而龙树归纳的 “ 四缘 ” 最具有普遍意义,

他把因缘概括为四大类:
“ 因缘、
次第缘、
缘缘、
增上缘,
四缘生诸法,
更无第五缘。”

“ 一切所有缘,皆摄在四缘,

以是四缘,万物得生。”

“ 因缘 ” 含义如上述;

“ 次第缘 ” 又称 “ 等无间缘 ”,

指意识活动前灭后生,相续不断,

前一意识活动的消亡必然引起后一意识活动的产生,

前者为后者之缘,二者相续无间;

“ 缘缘 ” 又称 “ 所缘缘 ”,

指意识所攀缘的对象;

“ 增上缘 ” 指加速事物生灭的条件。

这四缘可以简要地解释为
内因、
外因、
主观原因、
客观原因、
加速原因,

是对事物发生原因的高度概括。

中国佛教华严宗把全部世界看作一个大缘起,

世界万物如因陀罗网,珠珠相映,相互摄入,互为缘起。

依此理论,世界中每一物既是被产生者,是他物之果,

又是产生他物之因,每一物与他物联系着,

是因果链条中的一环。

应该说这是一种非常深刻的见解。

【人生朝露,艺术千秋 吴湖帆文献展全面勾勒大师人生 吴南瑶】
【转载自 新民晚报 2017年08月19日 星期六 A25:国家艺术杂志】

  ◆ 吴南瑶
  8月25日,“孤帆一片日边来——吴湖帆文献展”将在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开幕。

  近两年来,“吴湖帆”名字频频在各大书画拍卖市场上创下千万佳绩,吴湖帆的特殊性更在于他鉴定保护了大量珍贵书画,是今天博物馆收藏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前期绚丽的辽阔与后期寂寥的孤寞,造就了他并不平坦的人生。“这个展览深度揭示了吴湖帆在中国近现代激烈而深刻的社会大变革大转型的特殊年代里,在中国画发生裂变转型、遭遇空前文化价值危机时,依然钟情于中国艺术特有的情韵、境界和格调,依然信奉传统经典文化所孕育的强大精神力量。”上海油雕院院长肖谷表示。

  熔铸百家,自成一体

  吴湖帆,南方画坛1930-5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画家之一,以其雅腴灵秀、清韵缜丽的画风自开面目,是那个时代引领国内绘画风尚的海上画坛的一代盟主。中国美术史研究学者汤哲明表示:“他的‘正统’观念,乃出于世家子弟对江南艺文传统的归属感。”

  作为清代官员、学者、金石学家、书画家,民族英雄吴大澂的文孙,生来天资聪颖,耳濡目染祖父延续并宏扬“吾吴正统”的教诲,从艺术上来说,吴湖帆一辈子所坚持的“江南传统”大抵正是其同好冯超然所提出的“取法文沈,下接四王”,向上,则更可追溯到元四家乃至二米、董巨。“他一生都崇拜董其昌,追慕董其昌的艺术和人生成就。”吴湖帆孙吴元京说。因为收藏丰厚,吴湖帆夫妇会为他们所珍爱的藏品专门起用于存放的室名。根据不完全统计,吴湖帆前后用过二三十个斋名,其中“宝董阁”,沿用的即是其外祖父沈韵初旧时的斋名,以表达对董氏的崇拜。

  1925年,为避军阀孙传芳等在江南的混战,吴湖帆由苏州迁居上海。其时,吴昌硕正如日中天,吴湖帆的到来,则开启了由“前吴”吴昌硕领衔的淮扬派独占鳌头,向由“后吴”吴湖帆领衔的江南“吾吴”一系山水画强势崛起的进程。

  “他是天生的收藏家,决定了他能书善画。他的收藏趣味决定了他的艺术趣味,随着他的收藏鉴定水平的进步,他的创作水平也不断提高。这也决定了他不是一个普通的跟随某一位老师或者从现代美院里培养起来的画家,湖帆先生的成就更多地来自于其融于血脉的学养。”汤哲明说。

  1934年在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开展之前,应故宫邀请,吴湖帆参加了故宫书画鉴定。这次展览规模空前,仅吴湖帆初次审查记录即有一百五十五件。美术界普遍认为,这次活动给吴湖帆的艺术视野打开一扇窗,令湖帆先生对之前不甚了了的北派画宗有了直观和深入的理解。故宫归来,湖帆先生把自己对笔墨的理解扩大到元以前,更广泛的笔墨传统,既包括了南宗文人画的笔墨游戏,更包括了北宗画家画的笔墨造型,跨越了自己的偶像董其昌所提出的南北宗论的鸿沟。1936年,《美术生活》发表了吴湖帆的新作《云表奇峰》:整个画面极尽丘壑之美。在画法上,或用没骨烘染,得淡荡明艳之致;或用解索皴,或披麻皴,或小斧劈皴,得其深穆渊厚之气。可以说,亦是从这一时期开始,湖帆先生真正形成了自己的笔墨风格,而后的《晓云碧嶂》、《海野云冈》、《秋岭横云》等都是标志他画风走向成熟的重要作品。在此次展览上,迄今为止发现的吴湖帆最大一张作品,为人民大会堂绘制《太湖风帆》亦将一并面世。

  号令东南,知行合一

  前辈郑逸梅先生曾说:湖帆之所以成为湖帆,具备了三种条件,一是书画的兼擅;二是鉴别的高超;三是收藏的富赡。除得其祖、外祖和岳父之荫,积得古物收藏近半壁江山,湖帆先生自己亦不断努力,通过各种方式,丰富、精粹化本身的藏品,在吴湖帆致陈子清手札上,谈及刚以低价购藏黄公望《剩山图》的喜悦并有道及对比庞莱臣,寓意自己应为“海上收藏第一人”。丰厚的收藏,造就了湖帆先生老辣的眼力,在收藏鉴定圈,他更有“一只眼”的美称,是睥睨一时的权威。

  吴湖帆的鉴定方法,结合目鉴与考证。他曾告诫弟子王季迁,“书画之足证如此,不独以玩赏为雅事云”,把它当作一门重要的学问。从相关作品之比较,画家生卒、名号、斋名、上款人及相关背景人物交游等方面之考证,乃至用印、装潢与形制等细节观察,他都带着问题一一琢磨考证。吴湖帆在1937年4月5日的日记中写道:“余拟撰《然犀录》,专以发揭前人著名伪迹为旨,以后人不致盲从为本。虽听见有限,终比不说为妙。深知必有人反对,但尽我良心为标准,决非妄攻人短也”。他认为纠错、讲真话,涉及做人的道德和良心,并多次对品赏中发现的各种错误严加疏正。如吴湖帆所藏王翚《仿李成寒林图》轴原有李成伪款,遂断然将“赝款印挖去,以还真相”。

  吴湖帆的收藏思路还体现在他对于藏品会有拼拆、配凑甚至裁剪的举动,若遇原作缺损、破残,吴湖帆必加接笔补足。对于古书画的形制、意义搭配,他有一种追求完美的心态。



  https://t.cn/RCGiMbi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逛贴吧的时候我真的破大防了[泪][泪][泪]我杀死克罗格的时候一点快乐都没有,如果有选项我更想把克罗格软禁起来,有事没事和他唠嗑两句,一个原因是我觉得他好色哦,
  • 案发后不久,藕塘地区再次发生持刀抢劫出租车案件,专案组很快捣毁一个6人犯罪团伙,但经详细分析该团伙的作案手法和行踪,排除了实施“2.11”案件的可能。一路上,办
  • 不是故事有多么悲惨才让我难过,而是我始终都知道,正是这电影的每一个角色都是历史上真正某人的映射,所以才能如此真实…………而真实,就会感同身受的难过。虽然不是努力
  • 一路有危房破旧与码头昔日的繁华相对比,古镇就像路边夕阳下的旧被子,只要有阳光,有人流,它就是干净妥帖的;如果阴雨绵绵,无人问津,青苔和腐朽,就会悄然而至。最好的
  • 所以,真正爱你的人,其实就是愿意一直忍耐你的人。我们彼此都知道对方只是一个不完美的普通人,对方身上的各种各样的缺点,反而会让我们觉得对方是个实实在在的人,不必刻
  • 不管那些小店里有多少胡辣汤起源的野史记载,正史上关于其起源如此描述:“胡辣汤是洛阳小吃系列中的一绝。⋆⠈ ﹡摩登兄弟 mdxd刘宇宁 lyn棚主 宁哥不管
  • 八字看财运,78年出生的女命,后半生还会有财发吗,会多富有?      网友:本人女,自由职业,请老师看看财运,以后会有财发吗?会有多富?      【分析】日
  • #扬州疫情# 【#扬州疫情“封城+全员核酸”模式如何调整#】一切始于7月20日,南京禄口机场出现的9名核酸阳性个案,紧接着,疫情迅疾外溢,出乎意料地难挡。截至8
  • 上海牙套日记: 在这个只看颜值的社会。活得越颓废就越丑。矫正解决了我的别人开怀大笑仙似蜜桃,自己开怀大笑却像柿饼子,二类拥挤不齐拜拜,尤其是唇形变得好看极了,选
  • 要说哪个年代是娱乐圈最鼎盛的,应该就是八九十年代的吧,那个时候电视机刚刚流传,每一个演员都非常厉害,基本上都是实力派。在那个年代,每一个演员颜值都很高,男演员们
  • #书香赠书[超话]#【第3159期《#人生海海,相逢的人再相逢#》】转发+关注10.12晚抽奖!#荐书# 都说文人相轻, 庄子惠子,因何相爱又相杀?
  • #曼联[超话]#随着被埃弗顿逼平后乱成了一锅粥,有表达依然支持主教练的,有觉得主教练水平阻碍球队进步赶快下课的,还有觉得球队表现拖累球员的,声音很多,此起彼伏。
  • 今天加班、煮了开心米线、洗了衣服到现在终于可以窝在床上给自己将近一个月以来的工作体验与生活感悟做一个复盘与清理。 工作带给我的变化是巨大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
  • 被征收房屋和用于产权调换房屋的价值评估时点为房屋征收决定公告之日;第二十三条,房地产价格评估机构被选定或者确定后,由房屋征收部门作为委托人与房地产价格评估机构签
  • 《当我真正开始爱自己》文/ 卓别林当我真正开始爱自己,我才认识到,所有的痛苦和情感的折磨,都只是提醒我:活着,不要违背自己的本心。《当我真正开始爱自己》文/ 卓
  • 人生就是这样让人惊喜,就比如你,你在我没有任何准备的时候,意外的出现,成为我唯一的偏爱和例外!第二名【双子座】双子最难猜的地方就是你永远不知道他想要什么、想要怎
  • 美丽的莲花#原创美丽的莲花诗集[超话]##马克思主义哲理性质超话##马克思主义哲学性质[超话]#秋水盈盈,漫步玉山;心絮融苍穹,人生如媚;月歌雕眉心,蔚蓝天地间
  • 菩萨则不然,平常一举一动,谨身护持,戒慎于初,既无恶因,何来恶果?菩萨则不然,平常一举一动,谨身护持,戒慎于初,既无恶因,何来恶果?
  • 铜陵市建筑装饰协会会长徐金松指出华然铜陵馆的成立对铜陵业主及铜陵家装行业都是幸事:华然的高品质家装产品,能够满足广大市民对舒适美观的家居空间的需求;其科学规范的
  • 社畜日记 9月28日 [疑问]今天上班路上遇到一个很怪的事,一个老阿婆把我拦下来,说要借我手机给她儿子打电话,(关键的是老阿婆不讲普通话,全程一直和我讲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