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林宛央● 来源公号 ╳宛央女子
___
水木年华有一首经典歌曲《一生有你》,其中有这样一句歌词:多少人曾爱慕你年轻时的容颜,可知谁愿承受岁月无情的变迁。
拿来作为张柏芝的注脚,再合适不过。
谁不爱张柏芝年轻时的容颜呢?
这段时间,我在豆瓣回顾女明星们的经典写真,翻到周迅《天台上的香奈儿小姐》那一组照片,已觉惊为天人。
对,是美好,而不是美。
美是片面的、单薄的,但美好是整体的,立体的。
张柏芝年轻时给我的感觉,就是令我相信世间每一片角落都是美好的艳阳天。
不光是颜值美好,她在电影里的状态也是美好的。
谁能忘记《喜剧之王》里,她穿着男士衬衫坐在海边窗台的那个场景呢,那种美好,是让人不想去破坏的,可以击退任何一个人的歹念。
我后来再看《喜剧之王》,看到她回头说“你养我啊”,以及追着车子跑的情景,心里只浮现一句:张柏芝啊,她有着一张让嫖客也动真心的脸。
所以,她就唤得醒观众埋藏在心底深处的纯真。
柳飘飘如此,《星语心愿》里那个漂亮的小护士也如此。
张柏芝后来能成就很多经典角色,其实也是因为她天然的灵气被揉进了表演里,于是观众就总能在她不同的性格和角色里,寻找到关于纯真的底色。
令她拿下影后奖的《忘不了》就不用说了,看过这个电影的人,都会被张柏芝那种沧桑、偏执和纯真糅合在一起的味道所打动,电影中,女主角小慧的经历看起来很动荡,但说到底,她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人,正是因为简单,所以才执着。
我时常会回顾这两部剧情不怎么样的电影,就是因为在张柏芝身上,无比清晰地感受到了爱情的复杂和简单。
周迅身上也有感觉。
我一直觉得,这是她们两个人独有的天赋。
张柏芝和周迅都很擅长处理复杂但又简单的角色。
碰到这种角色,两人就信手拈来,让人觉得演技爆表,完全是老天爷赏饭吃。
但一旦碰到了其他角色,就又很容易演技翻车,周迅最失败,就是出演《射雕英雄传》的黄蓉。
黄蓉虽然是个十几岁的小女孩,看似生活在桃花岛这种与世隔绝的地方,但其实是一个很入世的角色,周迅天然的出世气息,就不太驾驭得住。
但是周迅显然是热爱表演也尊重自己职业的一个人,她看到了自己的这种短板之后,在选择角色这件事上,显然是有明确规划的。
我后来看这两个剧的时候,总是忍不住拍胸脯,幸好啊。幸好是孙俪演了甄嬛,周迅演了如懿,如果两人角色翻转,恐怕不会各自成为经典。
孙俪的务实和甄嬛的清醒理智很贴合,周迅的出世和如懿的天真执着很相宜。
说回张柏芝。
张柏芝的天赋和周迅是有点类似的。
所以她演柳飘飘,演柳月娥,都让人觉得演技很好,如果按照这个路子演下去,我不怀疑张柏芝会如港媒所言,成为张曼玉的接班人。
但,为什么周迅成为了电影里的天后,张柏芝却越走越偏,成为很多人的意难平和一手好牌打烂的代表?
当然是因为选择不同。
当然是因为从始至终,张柏芝从未真心热爱过表演这个行业,她热爱的一直都是那份热辣鲜活的世俗生活。
刚出道还是小明星的时候,接戏没那么多选择,导演觉得她适合什么给她安排什么,她就接什么,反而成就了她。
张柏芝什么时候开始走下坡路呢,恰恰是她成为大明星之后。
根据张柏芝以往各种进这个圈子只是为了挣钱养家的言论来看,我猜测,当她红了之后,她接戏的标准,大概是看钱。
比起塑造一个成功的角色,张柏芝的选择,很可能是钱越多越好。因为赚够了钱,随时可以抽身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事实上,她也的确这么做了。
她在舞台上表演的歌曲是《星语心愿》,这首歌她唱了多少次,我感觉我都数不清楚了,反正好像每次一露面,就是这首歌。
因为初舞台是要评分的,我还勉强能理解她唱《星语心愿》,因为要选择自己擅长的,也因为当然要打打情怀牌给自己加加分。
任谁都看得出,毫无诚意,根本就没有为这个舞台做过任何准备。
(所以不要再吐槽蓝盈莹了,她的认真值得观众一个肯定)。
评委们当然也看得明白,给张柏芝舞蹈打了很低分的Kenn,说希望张柏芝不要怕困难,表示自己认识张柏芝很长时间了,很好奇她身边有这么多好的舞蹈老师,为什么就没有请教过一下,结果到今天,必须要到这个舞台上交学费。
这话其实说得很委婉了。
言外之意无非就是张柏芝没对这件事努力,更别提尽力了,所以被吐槽被打低分是一定的。
张柏芝自己也是明白的,所以当姐姐们为她举手的时候,她哭了,因为她自己心里也有愧疚,知道自己的表现不值得如此。
我看这一段的时候,在家气得跺脚,我老公就笑我,说有什么可气的啊,这很张柏芝啊,她不爱舞台,甚至不爱光环,她只是热爱好生活而已,而好生活,又需要钱。所以她就是来挣钱了,只不过没想到的是,她竟然连假装热爱都不配合。
我当然懂这个道理。
但我想的是,不知道张柏芝想过没有,现在的娱乐圈和从前不一样了,观众不再那么好糊弄了,想要挣钱,先要有配合的态度以及专业的精神。
可张柏芝一上来,就把这些给抛弃了。
Kenn能说出那么一段委婉的话,也能看出来是和她真熟,所以才会好心提醒。
可作为她曾经的观众,我到底还是有些遗憾,遗憾她拥有了无与伦比的天赋,却非要一头扎进水深火热的俗世生活,为此,宁可辜负天赋。
我不能说她不对,因为我看得出来,张柏芝是真的享受她现在的人生,于她自己而言,没有一手好牌打烂这一说,只有求仁得仁,甘之如饴。
但于观众而言,总归有点意难平。
我也希望张柏芝能明白,当她选择了辜负天赋的那一刻,就注定了天赋也会辜负她,接下来的路,她很难再拿到天赋的红利。
有时候想想,觉得很感慨。
人,要么是和老天和解,抓好自己的天赋,走一条老天想让你走的路;要么呢,是和自己和解,过自己想要过的生活,别管那些天赋还属不属于自己。
别拧巴,不要纠结,那这两条路就都走得通。
我觉得周迅选择了前者,张柏芝选择了后者。
最幸运是老天想让你走的的路,恰好也是你自己想要走的,这样的人很少,注定是传奇。
最不幸则是,既和老天对着干,又处处为难自己。
张柏芝看起来很抓马,但从始至终她真的明白自己要什么,虽然她对于自己拥有的,没有辨别力也不珍惜。
我现在常常告诉自己的是,如果没有天赋,那么请至少学会取悦自己。
自己不为难,人生就不难。
微博:林宛央
个人公众号:宛央女子(Apple1990-kun )

五台山善住寺(龍王廟)文殊讲堂:一起学《坛经》:般若品(六)​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般若品·第二卷(第六段)  善知识,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缘其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人,智为大人。愚者问于智人,智者与愚人说法。愚人忽然悟解心开,即与智人无别。  善知识,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净名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  善知识,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教法流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若自不悟,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识,有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执谓须他善知识,望得解脱者,无有是处。何以故?自心内有知识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虽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真正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  善知识,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
  自己是一本无字天书  修多罗是印度音,就是“经”的意思。六祖这里说一切的佛经,不论大乘小乘,不论在十二种体裁的经中怎样说,都是因为有了众生,才可能建立起来的;如果没有了众生,那么一切万法都失去了作用,何况佛法。因为有了不同根器的众生,佛才分别说了十二门的法。为什么“智慧性方能建立呢”?一是佛能说,二是众生能听懂——因为众生本具佛性智慧嘛,不然,佛说这些法有什么意义呢?古今一切万法,都是来自人的认识,都是人与环境的矛盾的产物。如果没有人的认识,哪里去找这些法呢?三是因为人世间的众生有那么多的烦恼,陷在生老病死之中不得解脱,佛才相应地说了那么多的法。有一个烦恼,就有一个相应的法,两者是相依互存的,关系是可以转变的。烦恼可以转为菩提,愚人可以转为智者,凡夫可以转为佛。六祖巴不得所有的人都能认识到自己本来就是佛,所以一再把话挑明:“不悟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以自心顿见真如本性。”
  老修行中常有这么一句话:自己就是一本无字的天书,里面什么法都有。但一般人不知道翻自己这本书,老是在外面求秘方、求口诀、求密传。六祖在这里处处强调这点。“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自心内有知识自悟”,所以,一定要认识自己就是一本天书,要在自己身上用功夫。有的人读经读迂了。看到六祖说:“不悟佛是众生”就火冒三丈,佛还会迷吗?还会不悟吗?当然佛是不可能迷的,六祖这里用的是反语,让众生增强信心,从而强调了“自性”、“自悟”这一关键问题,把话也说得再明白不过了。但真正要众生悟入也不是容易的,你说祖师们急不急呢?唐代道吾禅师看见老师药山禅师接引两个师弟,其中一个师弟老是上不了手,回答不出,道吾在一旁急得把自己的手指都咬烂了,他在想,这么简单明白的事,你为什么还不能懂呢?你为什么不能在心中顿见真如本性呢?你就是真如,为什么不能直下便是呢?
  这里要谈一谈善知识的作用。六祖说:“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这里五祖是善知识,对六祖的大悟起到了重要的帮助。六祖悟后又干什么呢?是不是到山里去了,到净土里去享福呢?不,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还没有得度,怎么能不管呢?悟后的六祖又成了众生的善知识。要知道,大道无私,佛法无私,里面是没有什么秘密而言的。佛法是众生的法。没有众生,哪来的佛法?不度众生,就不是佛法。所以对世间的事,要积极去做,要多为众生着想。有的人关在家中修“报化”,不知为众生做事才是你修报身,化身的根本道场,自私自利的那个心,怎么修得来报化呢?六祖确实是明眼人,他处处为众生着想。对上根的人,六祖希望他们“各自观心,自见本性”,对下根的人,不能自悟的人,六祖希望他们“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所以,一般人能找得到“解最上乘法”的善知识依止,是有大福份的。佛教中常说:“人生难得,中土难生,正法难遇”嘛,那解最上乘法者就更难遇到了。“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只有善知识才能帮助你把自己本来具有的菩提心发动出来。
  这里再强调一下自己的这本无字天书。六祖说:“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六祖这里说得再明白不过了,佛都可以从自己这部天书中产生出来啊!可惜一般人不能明白这个道理。但如果遇到了大善知识的开示,便能自见。大家可以反省一下,自己求道的心,求解脱的心,是否迫切而坚决呢?道不远人,而人自远之。我想,如果求道的心迫切,并持之以恒,那么,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必定会有花开见佛的日子,乃至“一悟即至佛地”。
  有人说只有上根利器的人、大知识分子才能学禅宗,下根的人就不能学。其实这是外行话,禅宗是三根普摄,对文化低的人更为适宜。你想,佛教中的其它宗派,如中观、唯识不知要读多少年的书才入得进去。玄奘大师在印度十六年,一部《瑜咖师地论》就学了整整三年。后来回到长安,介绍“一本十一论”,一本就是《瑜伽师地论》,因为其中的内容太多了,到了后来就有十一种“论”来帮助理解《瑜伽师地论》。要把这十一部论看完,就是大学者们,没有几年的时间,通看一遍都困难。再说《般若经》就有六百多卷,玄奘大师翻译完毕后累得要命,说:“唉!我终于把这部经译完了;这部经大概与东方人有缘,总算没有业障,还一口气把文翻译完了。”六百卷,通看一遍要多少年啊!所以中观、唯识才是上根利器之人搞的,他们聪明,记忆力又好,没有文化的人对这些哪里谈得上学呢?禅宗内没有别的,只有一部经,就是你自己,你认得你自己就了事了。这么直截了当,这么简便易行,与有无文化毫无关系。
  再说一下“无念”。一些修行的人不懂六祖这个“无念”的真意,很久以来,都以为般若三昧就是无念——就是没有任何念头。这种说法误人不浅,禅宗后来的衰微,也与这个错误的理解有关,所以有必要再次申说一下。其实六祖在《坛经》中涉及到“无念”的几个地方都是解释明白的。不知那些人为什么产生那样的误解。我认为,这是因为后人把“无念”两字执着了,不结合佛法作彻底的研究,认为只这两个字就够了,佛法也可以不讲了,祖师们的开示也不必听了;一说用功,就是什么都不要想,因为一想就“有念”嘛。于是经也不看,论也不看,戒律也不管,参话头也只参一个,等等等等。总之无事可作,无事可言,好事、坏事做不做都一样。这就把一个好端端学佛的人,变成了一个对社会毫无用处的废物,头脑也越来越简单。他们认为,因为“无念”嘛,就是要扫除一切思想内容。须知这种“无念”决不是六祖大师强调的那个“无念”。当然,在特定的条件下,不思不想对身心的调节也还是有益处的,如一些工作劳累下来,练练气功,扫除杂念,使自己的精神和身体放松,得到较好的休息和恢复是可以的。如果认为这就是道,就什么都可以不干了,什么都不想了,成年累月在那儿空坐,那就大错了。
  “念”在佛法里有两层意思:一是记忆,即以不忘失为性;二是指系念,即把某件事情放在心上。两者相近而不同,都是精神和思想的重要功能,没有这个功能,思想就没有积累和创造。修行的人,非但要用这个功能,还应把它锻炼得更加有用才行。所以,无念若理解为不思、不想、不忆、不系念,那就危险了。
  但六祖大师这里的无念的真解是什么呢?就是六祖紧接着说的“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用即偏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其己灵不昧,神用无滞的感知能动;二是不染不著,不受拘系,超然于相对的自在。也是我们上面谈到的,是清净常流的一念,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一念。若在修行上达到了这种火候,当然就会“万法尽通”,“见诸佛境界”乃“至佛地位”。大家在修行中,一定要注意里面的尺度。阿弥陀佛

至道无难(三重公案,满口含霜。道什么),
言端语端(鱼行水浊,七花八裂,搽胡也)。
一有多种(分开好,只一般,有什么了期),
二无两般(何堪,四五六七,打葛藤作什么)。
天际日上月下(觌面相呈,头上漫漫,脚下漫漫,切忌昂头低头),
槛前山深水寒(一死更不再活,还觉寒毛卓竖么)。
髑髅识尽喜何立(棺木里瞠眼,卢行者是它同参),
枯木龙吟销未干(咄,枯木再生花,达磨游东土)。
难、难(邪法难扶,倒一说,这里是什么所在?说难说易),
拣择明白君自看(瞎,将谓由别人,赖值自看,不干山僧事)。
雪窦知他落处,所以如此颂“至道无难”,便随后道“言端语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雪窦道:“一有多种,二无两般。”似三隅反一。尔且道,什么处是“言端语端”处?为什么“一”却有多种,“二”却无两般?若不具眼,向什么处摸索?若透得这两句。所以古人道:“打成一片,依旧见,山是山,水是水。长是长,短是短。天是天,地是地。”有时唤天作地,有时唤地作天。有时唤山不是山,唤水不是水。毕竟怎生得平稳去?风来树动,浪起船高,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种平怀,混然自尽,则此四句颂顿绝了也。
雪窦有余才,所以分开结裹算来也。只是头上安头道:“至道无难,言端语端,一有多种,二无两般。”虽无许多事,天际日上时月便下,槛前山深时水便寒。到这里,言也端,语也端,头头是道,物物全真,岂不是心境俱忘,打成一片处。
雪窦头上太孤峻生,末后也漏逗不少,若参得透见得彻,自然如醍醐上味相似。若是情解未忘,便见七花八裂,决定不能会如此说话。“髑髅识尽喜何立,枯木龙吟销未乾。”只这便是交加处。这僧恁么问,赵州恁么答。
州云:“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才有语言,是拣择是明白,老僧不在明白里,是汝还护惜也无?”
时有僧便问:“既不在明白里,又护惜个什么?”
州云:“我亦不知。”
僧云:“和尚既不知,为什么却道不在明白里?”
州云:“问事即得,礼拜了退。”
此是古人问道底公案,雪窦拽来一串穿却,用颂“至道无难,唯嫌拣择。”如今人不会古人意,只管咬言嚼句,有甚了期?若是通方作者,始能辨得这般说话。
不见僧问香严禅师:“如何是道?”
严云:“枯木里龙吟。”
僧进问云:“如何是道中人?”
严云:“髑髅里眼睛。”
僧不悟,举问石霜:“如何是枯木里龙吟?”
霜云:“犹带喜在。”
僧云:“如何是髑髅里眼睛?”
霜云:“犹带识在。”
僧仍不悟,又举问曹山:“如何是枯木里龙吟?”
山云:“血脉不断。”
僧云:“如何是髑髅里眼睛?”
山云:“干不尽。”
僧云:“什么人得闻?”
山云:“尽大地未有一人不闻。”
僧云:“未审龙吟是何章句?”
山云:“不知是何章句,闻者皆丧。”
圜悟在评唱里说,雪窦了解这个公案的内涵,所以作了这个颂词来做总结,先说“至道无难”,随后说“言端语端”,这是在举一反三。再说:“一有多种,二无两般”,这是举三而反一。圜悟说雪窦这个开示是“三重公案”,意思三次被人“拶住”,差点无法脱身。祖师虽然是慈悲为人,但是说的越多反而让人妄生歧义,好比满口含霜吐不出水,说不清道不明。“言端语端”是说大道并不遥远,就在在言语中显现。为什么说“一”却有多种,而“二”无两般呢?因为“一”指的就是众生本有的平等的真如自性,而自性能生万法,所以说“一”有多种。 佛经中的:“真如”、“涅盘”、“法身”、“如来藏”、“本来面目”、“父母未生前”、“拖死尸者”、“阿赖耶识”、“唯我”、“唯心”等等名称皆是同一物。圜悟著语说:“分几种名称挺好,只有一个法门,什么时候能到达尽头?”“二无两般”的“二”指的是“真”“俗”二谛,“真”“俗”二谛是事物所具有的两种真理,学佛就是要从世俗而入胜义。通达二谛的道理才可以通达佛教,唯有从事物的两个对立方面互成互破,才能扫尽一切执着而显现真如自性。迷悟皆在一念,圣凡同属一体,此乃一切法无二相也。“若不具眼,向什么处摸索?”“不具眼”,就是不具备看透实相的法眼。一个没有开眼的人,应该向什么方向去摸索呢?如果能悟透“一有多种,二无两般。”这两句话,自然就知道方向了。所以古人说:“打成一片,依旧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长是长,见短是短。见天是天,见地是地。”去掉情识计较,将万事万物蕴含的禅理看作浑然一体,这样打成一片之后,对于山水天地的名称名相也不再执著了。苏东坡有诗:“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即便是把“天”叫做“地”,把“地”叫做“天”,也很平常。佛经云:“诸法唯假名,但依名字立”。名字怎样称呼并不影响事物的实质。那么究竟怎样才能使自己在心地上平稳?其实很简单,就像“风来树动,浪起船高,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个是很正常的自然景观。面对这一切自然现象,只需用平常心去看待,一切无可计较,没有分别。对表相的执著和烦恼也就消失了,那么这四句颂词所说的涵义就透彻了。

雪窦才华横溢,所以他分开用几种比喻来表述意境,但是这也属于头上安头,多此一举。“至道无难,言端语端,一有多种,二无两般。”其实根本无需多此一举。因为天上太阳升起时,月亮自然就下去了。窗前山色变深沉时,山水自然也变得寒凉。到了这种境地,言也端,语也端,头头是道,物物全真,这不就是心境俱忘,打成一片吗?

雪窦这则颂词一开头就写得很深奥,所谓曲高和寡,所以到后面又透漏一些玄机,松开一些口子。如果学人能参的透彻,就像品尝醍醐美味一样,如果还在用平常情理去计较,那就七零八落,支离破碎了,必然不能领会这些话的奥妙了。“骷髅识尽喜何立,枯木龙吟销未干”,骷髅识尽喜从何来?有喜悦那就是还有意识分别。枯木里有龙吟之声,说明还没有销蚀干净。这两句又是另一件公案了,雪窦把另一件公案和本公案交织起来深入阐释这个“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与石霜、曹山二位禅师的开示交加起来,便禅味十足,风光无尽了。如今的人不懂得古人的意境,只知道咬文嚼字,什么时候才能明心见性呢?如果是一个开悟的大禅师,自然一看就明白这句话的奥妙。

从前有一个参学的僧人去参香严禅师,他问香严禅师:“如何是道?”。这个问题就像梁武帝的“什么是圣谛第一义”一样,这是难以用语言直接来表达的义理。香严回答:“枯木里龙吟”学僧又问:“如何是道中人?怎么样才算是入道了,才算是开悟的人呢?香严回答:“髑髅里眼睛。”“枯木里龙吟”指的是灭绝一切妄想,参禅参到犹如枯木一般死寂时,依然能听见龙吟一般美妙的声音,犹如枯木逢春,真心的妙用显现了。而“髑髅里眼睛”,指的是断除情识分别之人就像一具髑髅一样死寂,但此时眼识依然能起到觉知作用。香严的意思是禅并非一昧死寂,而是通过止息妄念,恢复活泼的自性妙用,“枯木里龙吟”和“髑髅里眼睛”都是象征死中得活。大死之人才能够大活,如果只能死而不能活,那么就是凡夫了。

这两句莫名其妙的回答让这位僧人实在不解,他又去参石霜禅师。还算他有点小聪明,他直接把香严的答案拿来问石霜。他问石霜:“如何是枯木里龙吟?”石霜回答:“犹带喜在。”就是说最初悟入时心中有一种得法的喜悦感。学僧又问:“如何是骷髅里的眼睛?”石霜回答:“犹带识在。”意思是此时情识还可以起妙用。

石霜几乎将香严的答案点透了,但是这个僧人依然没有领会其中的含义。他又去参曹山禅师。他问曹山:“如何是枯木里龙吟?”曹山回答:“血脉不断。”他又问:“如何是骷髅里的眼睛?”曹山回答:“干不尽。”这里“血脉不断”和“干不尽”指的是众生的见闻觉知和本自具有的自性丝丝缕缕生机不断。僧人又继续问:“什么人能够听见枯木里龙吟之声啊?”曹山回答:“尽大地未有一个不闻。”就是说天底下所有人都能听见。这个僧人又继续问:“未审龙吟是何章句?”不知道这个龙吟的声音有什么说法?有什么依据吗?曹山回答:“不知是何章句,闻者皆丧!”意思不知道什么出处,我只知道听见这个声音的人都已经死了!”“闻者皆丧”大禅师的答案往往就是这样不同寻常,振聋发聩。“闻者皆丧”指的是身心脱落,实证“无我”,“我”不存在了,自然也没人能听见龙吟声了。

复又颂云:“枯木龙吟真见道,髑髅识尽眼初明;喜识尽时消息尽,当人哪辨浊中清?”雪窦可谓大有手脚,一时与尔交加颂出。然虽如是,都无两般。雪窦末后有为人处,更道:“难、难。”只这“难”、“难”,也须透过始得。何故?百丈道“一切语言,山河大地,一一转归自己。”雪窦凡是一拈一掇,到末后须归自己。且道,什么处是雪窦为人处?“拣择明白君自看”,既是打葛藤颂了,因何却道?君自看?好彩教尔自看,且道,意落在什么处?莫道诸人理会不得,设使山僧到这里,也只是理会不得。
雪窦又写了四句颂词,将香严的“枯木里龙吟”、“髑髅里眼睛”作了一番阐释和总结。“枯木龙吟真见道,髑髅识尽眼初明”,在枯木里能听见龙吟声那才是真正的见道了。骷髅里面的情识分别都断尽了,真正的法眼才能起到妙用。“喜识尽时消息尽,当人哪辨浊中清?”百丈祖师提倡“从浊辩清”,“浊法”指的是贪嗔爱取等行为方式,“清法”指的是菩提涅槃解脱等行为方式。当“喜识”都断尽了也不存在有一法可得了,身在其中的人还怎么去从“浊法”中辨别“清法”呢?烦恼即菩提,哪有浊清之分呢?

雪窦真是个有好手段的人,一时间把公案的奥妙之处都写在了颂词之中。但是最后提到为人处,雪窦也说“难,难。”“难、难”就是难上加难。“为人处”指的是禅师接引他人入道的手段。前面雪窦说“至道无难”,这里雪窦又把自己前面的话给推翻,“无难”变成“难、难”,但就这“难”字,也需要开悟的人才能领会。为什么?百丈祖师曾说过:“一切语言,山河大地,一一转归自己”。就像雪窦在拈古颂古时,到最后也都要化为己用。你说,雪窦接引徒众的家风是什么?“拣择明白君自看”,是“拣择”是“明白”你自己看。为什么绕来绕去说了那么多,又要你自己看?幸好是叫你自己看,不然又陷入执著。你且说雪窦的用意是什么?“莫道诸人理会不得,设使山僧到这里,也只是理会不得。”“山僧”是圜悟对自己的谦称,别说你们领会不了,就是我圜悟在场,也无法领会。圜悟真的领会不了吗?实际上他和雪窦一样用心良苦。他们都担心后人粘滞在颂词和言语上,形成新的执著。所以雪窦要大家自己看,启发学人自证自悟。就像百丈祖师提倡的“一切语言,山河大地,一一转归自己”。一切的理论,包括山河大地间蕴含的禅意都要归于自性之中,禅者要着重开发自身的直觉智慧,回归自性,而不是迷着公案,拘泥文字。陷于知解和妄念的窟穴中不能自拔,不能独立地彻见本性,体悟真理。这就是雪窦的家风,也是圜悟的心迹。

——选自刘松林居士《碧岩探骊》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3.磨牙后移拔掉八号牙智齿,利用智齿空隙,在牙床上面打骨钉,借助骨钉的力量,把前磨牙整体后推,达到排齐内收的目的4.左右扩弓如果牙齿拥挤不齐导致牙弓双侧缩窄,这
  • 所以说掌握情绪规律,跟对方共同起伏是很重要的,他不开心的时候,冷着你的时候,你也可以去冷静,该做自己做自己;他情绪由激动到平静,这说明他上升趋势了,这时候你再去
  • 只是个“想吃两个鸡蛋”的一天没想到记忆会突然被拉扯到小时候那次刚好没两天要小学考试姥姥打出一个双黄蛋说那冻起来过两天吃还加了根油条 说一定能考满分太久没想到过姥
  • 会议期间,我和新教育总课题组储昌楼秘书长一道参观了诸城实验中学,朴素的校园环境、浓郁的文化氛围,给我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2006年4月开始,李庆平来苏州大学
  • 研究表明,当我们看到自己认为美的东西时,大脑中负责奖励/快乐的中枢就会活跃起来。佛在经典上告诉我们,众生的病有三大类: 第一类的病是生理的病,饮食不调,穿着不宜
  • 你把我当傻子,我知道却继续装傻你愿意当小丑,我就愿意配合演出生活嘛,无非就是你图个快活,我图个开心大千世界,你我都变了反倒不如那些,把粗鄙不堪的话挂嘴边的人来
  • 炒股,是一件很“没人性”的事情,你准备好股市给那些缺乏经济基础的人带来了以小博大的机会。南 无 始 祖 报 身 佛 在《什么叫修行》里讲到:“凡是无常心所摄化受
  • 东北地区,城镇化程度相对较高,这是其老工业基地的历史决定的,过去东北地区国企众多,受教育比例和城镇化比例都相对较高,自然这些地方的计生政策执行也就相对严格。 2
  • 谈亲子关系、教育、农村老人养老问题、 女性在婚姻关系里面的一些社会性牺牲, 谈我和弟弟聊天过程中的一些趣事; 听她分享她作为一个外婆(奶奶)她自己不容易的地方
  • 博物馆里还收藏了许多包括统万城墓群分布图内提及的墓葬出土文物、反映城防的文物、统万城东西城出土文物、反映中原匈奴融合的文物、反映匈奴经济、文化的文物等,以便游客
  • 不需要谁认同,我今年的预期,本身也不高,年初的时候就是今年不亏,赚点股数就行了,后面6月份的时候,感觉可以实现目标,6月份,简直疯了,无论是医美、白酒、指数、半
  • 这本《保重》还剩一点没有读完,因为是收官之作,有些不忍心一下读完,知道路会走到头,说什么也不想走,不明白也从未想过,为什么有一天连大冰也不写了,这七本书整整齐齐
  • 23岁,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一起做的,希望我们一起加油下去。” 无数次被bkpp救赎治愈我想爱下去❤️希望你们永远快乐不止生日首先祝我的大宝贝艺兴哥生日快乐 祝你
  • 人 总是要向前看的,这个假期我一直在想怎么样才能活出自我,远离以前那种为他人感的心态。大衣质感要好,必须正肩稍合身版型,拒绝落肩袖宽大风,有没有帽子都行,颜色要
  • 你给世界一个什么姿态,世界将还你一个什么样的人生;每一种选择都有不同的结局,就像走不同的路就会有不同的风景;不怕别人比你强,就怕比你强的人比你还努力!生活是自己
  • 可就是这么一船经验丰富的捕鲸人,带着精良的专业捕具,却在那一年砍了一巨蛇的头之后,就再也没有回来。 那天,那只浮出海面的巨蟒,也许,是跟家人出来玩,跑得有点远
  • ❤️ 一年五百英镑和门上的锁“我渴望有突破极限的视野,让我看到繁华的世界,看到我听说过却从未见过的城镇个地区。”有幸与你相遇,余生为你而来,牵手走过繁华,走向平
  • Somchai预测,在True和Dtac合并期间,将有机会流失约4-5%的客户,他警告说,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文化和技术故障最终会发生冲突。5G是关键,因为它将提
  • 原本以为我将真心照明月,我热心慷慨,赴汤蹈火操心你们的生意,你们成交了就会按照10%支付我的劳动付出的,可是你们如果有食言的话,我就没钱买药,那我没钱买药我就会
  • 是国内最早的专业生产天然琥珀蜜蜡饰品的厂家之一,集设计,加工,生产及经营为一体。有商家表示,樟子松的用途十分广泛,除了用于建筑领域之外,也可用于家具、装修、礼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