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职场内卷以绩效考核之名?

文|读者:小渔

风起于青萍之末。年前,不知从哪个角落就冒出了公司要进行绩效改革的传闻。一时之间,同事之间开始互相探口风,打听消息的真实性。在茶水间打开水,在楼道等电梯、在食堂打饭菜的间隙,总能听到一些窃窃私语,讨论绩效怎么改、什么时候开始改。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不安感,笼罩着所有人。

果然,绩效改革的大锤在大家欢欢喜喜地过完年后,终于落了地。简单而言,绩效改革取消了基础绩效,采用按照工作量“计件算分”、“按分算绩效工资”的原则。分给每个部门池子里的钱不变,但每个人拿到手的数量有了较大差别。如果你拿的工资少了,说明必然有人“拿走”了你的部分。

这只锤子打在不同人身上,作用力是不同的。比如我所在的部门业务性质特殊,同一级别的人被指派的工作量大体一致,因此没有感受到改革切肤的阵痛。但与我相熟的其他几个部门的同事却叫苦不迭,怨声载道。他们说,绩效改革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不仅彻底扭转了工作状态,还让职场心态、同事关系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比如一个同事说,她亲眼看着一个职场前辈跑到领导面前,问是否能将一个项目交给他做。那是一个又苦又累、没什么营养的常规性差事。放在过去,大家一般都心照不宣地假装不闻不问,避之唯恐不及。如今,同事们却像被集体赶入了丛林里的野兽,这里闻闻,那里嗅嗅,抓紧时间抢占地盘和资源。

同事说,她看着那位前辈,就像看着一只饥饿的狮子,对着一块不剩多少肉的骨头,还啃得津津有味。一阵寒意从她的脚底冒出,一股脑蹿上了脊背,让她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

绩效改革是残酷的,它板着一张严肃的脸,挥舞手中的长鞭,驱策大家使劲向前跑。在这个过程中,想维持好看的吃相就变得比较困难了。前几天下班时在电梯碰到同事,问她去哪儿。她无奈地说下楼吃个饭,之后得回办公室加班——她正费尽心思地研究有哪些新项目,手上还有一摞资料要看。

美国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在《农业的内卷化》中,用爪哇岛为例,生动形象地讲述了“内卷”的概念。爪哇岛位于印度尼西亚,是一个与世隔绝的海岛。在资源有限,人口又不断增长的压力下,勤奋的爪哇人民不断增加在每一亩土地上投放的劳动力,精耕细作,却未能得到与之匹配的农业产出。

农业的内卷化的概念引申到今日的职场,指代的是一种不正常的白热化竞争。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人们只能在一个系统中内耗,不断提高工作时长与强度,并在不必要的事情上耗费大量精力,找不到职业的价值与意义。

有媒体曾在网上发起过一项职场内卷调查。结果显示,不同程度上感受到职场内卷的受访者竟超过了96%。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表示,工作重复无意义、收入与付出不成正比、加班严重是职场内卷中最常见的现象。我的同事就抱怨,工作强度高了不少,但大家争来争去,体现在工资上也就一两千块的差别,挺没劲的。

事实上,绩效考核并不见得都不好,毕竟这体现了多劳多得和奖勤罚懒的初衷。一个兢兢业业的职场“老黄牛”和只会甩锅的“摸鱼族”,待遇当然要有所区分。但是,当绩效考核到达某种极致,对人的负面压迫高于正向激励时,它的味道就变质了。

比如,在内卷重灾区的互联网行业,KPI、OKR等耳熟能详的绩效考核制度,让无数大厂社畜不得不接受“996”常态化,生活被工作无情绑架。我们单位的绩效改革已经算温和了,因为绩效只是影响工资多寡。在某些实行末尾淘汰制的企业,绩效改革直接决定饭碗和生存。大家可不得铆足了劲,让自己卷起来么?

为什么绩效考核就像洪水猛兽,让人既畏惧又无法不在意?首先,直接原因是绩效与钱袋子、晋升通道绑定了,而且这种绑定是单一的。在高度内卷化的职场中,人们疲于奔命,鲜少有人还有精力去从事副业,因此收入主要来源于工资。

绩效高,不仅意味着当前收入更可观,也意味着晋升的可能性更大,未来的收入预期也更高。因此,人们又会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绩效这片贫瘠的土壤中,希望能再多种出几斤米来。这是一个不断变本加厉的死循环,无数人在这一亩三分田中绕来绕去,像走不出去的迷宫。

薛兆丰曾经说,“让你996的不是你的老板,而是其他愿意996的人。”只要生活在人群当中,人似乎就永远逃不开同辈压力。读书时,每次月考放榜,学校便在公告栏里贴一张大红纸,按照分数依次往下排。工作后,绩效考核就像每月的放榜时刻。大家盯着工资条上浮动的数字,有人喜笑颜开,就有人愁云惨淡。

吊车尾的感觉,永远是令人不舒服的。在自然界,跑得最慢的羊,似乎都能嗅到狮子在身后张开血盆大口的危险气息。即使经过这么多年的自然进化,“恐惧落后于人”依然深深地写在人类的基因里,时刻在耳边提醒着,“太慢了”,“跑快点”,“再快点”……

面对内卷化的职场,要么顽强加入,要么选择退出,似乎很难找到第三个通道。前阵子,有媒体报道了“城市蹲族”,引发许多讨论。“城市蹲族”大多受过良好的大学教育,家庭出身也不错,但却选择宅在家里。他们控制自己的消费,维持低欲望的生活,打零工一两个月,赚够了钱就辞职,继续家里蹲。

这让我想起了玛丽-法郎士·阿兹布鲁克在《不服从》里的观点,即面对不合理的制度,除了违法、造反等暴力途径,“懈怠”也是不服从的一种重要表现。书里提到,“坚持不懈的懒惰也需要决心:要尽全部力量去抵抗社会要求人人工作的命令。”当蹲族、躺族、三和大神等群体开始引起社会注意,也正说明,“不工作”已成为一些人抵抗内卷、修复心灵的选择。

正如日剧《凪的新生活》里,28岁的大岛凪曾经是一个典型的社畜,谨言慎行,不抱怨工作,竭力讨好同事。终于,在一次晕倒住院后,她决定改变自己的生活。她辞了工作,退了房,扔掉所有家具,租住在乡下的一间小房子里,过极简主义的生活。她只带了一床被子过去,日用品选最便宜的,领最低保险金生活,每天精打细算,却在简单的生活中,找到了风平浪静的快乐。

剧中有一个片段让我印象深刻:大岛凪从外头捡回来一个风扇,并精心地给它刷上鲜艳的明黄色颜料。炎炎夏日,这只风扇就像一朵开在室内的向日葵,陪她说话,给她勇气。看来,获得快乐似乎并不难,有充足的闲暇、足够低的欲望,一把旧风扇也可以很珍贵。

但是“退出”这个选项,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是奢侈的。有房贷要付、父母赡养要花钱、子女教育支出水涨船高……每一项都让人对“退出”望而却步,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卷。有调查就显示,上班族们普遍认为,只有存款达到了10万元,才敢裸辞。

去年,我有一个朋友潇洒地选择了裸辞,逃离那个让她身心俱疲的公司,跟凌晨一点还给她打夺命连环call的老板说了再见。她宅在家中,读想看很久的书,补一直没时间追的剧,偶尔参加旅行兴趣小组,和驴友一起爬山玩水。无数次加班赶材料的我,刷到她的朋友圈,都感到满心的羡慕。

但她也跟我说,自己过去工作几年攒了一笔钱,能够支撑一年半载游手好闲的生活。同时,她的父母极度宽容,能够理解她,并放手让她去探索自我。显然,裸辞是有门槛的,需要一定的实力、足够的勇气、亲人的支持。但这几个要素,又有多少人能同时满足呢?
(本文系读者投稿,不代表本刊立场)

#佛经[超话]#15. 中国在过去,历代祖师开悟的情形有很多很多种,不是一样开的悟 | 大佛顶首楞严经浅释

宣化上人 宣化上人全集 

《大佛顶首楞严经浅释》16

肆.义理深浅

第四门,是讲“义理深浅”:它的义理,究竟讲得是深、是浅?这一部经所讲的道理,是属于哪一教?

按照天台宗来判断,有“藏教、通教、别教、圆教”。藏教,就是小乘法,属于三藏教。这三藏教所说的是什么经典呢?就是“阿毗达磨”,又叫“阿含经”。阿含,是印度语,翻到中文就叫“无比法”;虽然是无比法,但是在天台教来判,还是属于小乘教,所以这部《阿含经》叫“三藏教”。

三藏教之后,又有“通教”:通,就是“通达”,它前边通到三藏教,向后边又通到别教去,通前、通后,所以叫“通教”。通教之后,又有“别教”──特别的这个教。怎么叫“别教”呢?它是“别前、别后”,和前边的通教也不同,和后边的圆教又不同,所以它是特别的。别教之后,就是“圆教”。藏、通、别、圆,天台讲这四教。

那么按照贤首宗来判断,这一部经的教理,是属于哪一教呢?贤首宗讲“五教”。什么叫“五教”?就是“小教、始教、终教、顿教、圆教”这五种。小教,就是天台所判断的“藏教”;始教,就是天台所说的“通教”和“别教”;终教、顿教、圆教,都在天台的“圆教”里头包括着。所以这五教和四教,名称是不相同,但是理论是一样的。

那么,始教就是大乘教的一个开始,而小教只知道人空,不知道法空──知道人是空的,而法还没有空,对于法还有一种执着,没有空。终教,这就已经到大乘这个教里边了,所以他既知道人空,又知道法空;人也空了,法也空了,人空、法空,人法双亡,这是属于大乘的一种道理了。

讲到“人法双亡”这个地方,我又想起来一个公案。在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候,常常有人请斋──请佛去吃饭,供养佛。佛吃完了饭,就给斋主说法。那么斋主(就是请佛吃饭、供养斋饭的这个主人)要向佛叩头顶礼,然后请求佛说法。佛若不在,就请这一些个佛的弟子、罗汉去应供;应供完了,也要说法的。

有一天,佛和诸大比丘都出去应供了,庙里就剩一位小沙弥。这个小沙弥在庙里看门口,又来一个斋主请斋,要供养。供养,就是做一点好的菜、好的饭,请佛或者比丘、沙弥到家里来吃,这就叫“供养三宝”。

那么佛和比丘都到外面去了,庙里就剩这位小沙弥,这个斋主说:“你是沙弥,也好!我就请你这位沙弥去应供啰!你同我去了!”这小沙弥战战兢兢地就去了。怎么战战兢兢呢?他没有自己去应过供,都是同比丘去的,现在人家请他吃饭,也不知道到那地方说个什么好?说法,不知道法怎么说?那么不知道也去啰!这个斋主就很诚心地请他到家里吃饭。

吃完了饭,斋主就很恭敬地向这位小沙弥叩头顶礼求法,等着他说法。这小沙弥在座上,一看这个人叩了头,然后在那个地方低着头,也不起身,就等着他说法呢!你说,这小沙弥怎么样啊?哈,他没有什么话讲,下了座就跑!跑回祇树给孤独园佛住的地方去了。吃完了饭,不说法就跑了!心里一定觉得很惭愧的、很不好意思。

供斋这位斋主在这地方跪了很久,低着头,也听不见讲什么。“啊,这个沙弥说什么法呢?”偷偷地抬起头:“我看他究竟说什么法?”一看,座上什么也没有,这位小沙弥没有了!他看这位小沙弥没有了,当下就开悟了。开什么悟了?悟到“人空、法空”──人也没有了,法也没有了。“啊!”他说:“原来这样!”就开悟了。这光开悟不行,得要去求证明;他就跑到祇树给孤独园,去追这位小沙弥了。

这小沙弥跑回祇树给孤独园自己房里,进去把门闩就插上了,在里边就lock(锁上)。为什么把门锁上了呢?他就怕这个斋主来找他要法的债,再找他说法;他无法可说,所以就把门锁上,就怕这个人来找他。

殊不知,他刚锁上没有好久,这个人果然就来了!来到这儿,就敲他的门,他也不敢出声,在里边就战战兢兢的,恐惧得不得了:“啊,这怎么办呢?把人家饭也吃了,人家现在来逼着要法,这怎么办哪?”这一着急,怎么样啊?小沙弥也急得开悟了!两个一起开悟,他也悟到“人空、法空”这个道理了。

所以不知道有什么因缘,或者你一着急也会开悟,或者你一欢喜也会开悟,或者你觉得有什么境界来了,磕着、碰着,都会开悟的;所以这开悟,不是一样的开悟──有的人听见刮风的声音,就开悟了;有的人听见流水的声音,就开悟了;有的人或者听风铃一响,也开悟了;或者听钟一响,也开悟了。

说:“那我听这么多,怎么没有开悟呢?”我怎么知道你怎么不开悟啊?(上人敲钟)现在听这个声音,有没有开悟啊?所以这开悟,要等着你时候到了,好像煮饭似的,你煮饭,饭熟了的时候才能吃。你这开悟,也要等机缘成熟了;机缘成熟了,磕着、碰着,或者怎么样,都会开悟的。

中国在过去,历代祖师开悟的情形有很多很多种,不是一样开的悟。所以只要你能专心致志去修行,去研究佛法,总有一天你会开悟,会明白的。你现在如果开悟了更好,没有开悟呢?你先慢慢等着,不要着急!不要急得睡不着觉、吃不饱饭,不要这么样子!我知道 Loni(果逸)不着急,所以她睡得着觉,总想要睡觉;因为不着急,所以就要睡觉。

在“终教”,既悟人空,又悟法空,这是到大乘的教海里边。这一种的终教还不算究竟,还有顿教比终教又较高一步;这终教,是教菩萨法。又有圆教,是一切一切都圆融无碍,一切一切都“本来是佛”。《法华经》是属于圆教,所以《法华经》上说,一切众生将来皆当作佛。

经上说:“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这是说人到塔里边和庙里边去拜佛,心本来要诚、要专一的,可是这个人他没有什么诚心,到这庙里边,就念“南无佛”;但就这么一念“南无佛”,将来就成佛的。

新冠肺炎重症病房里的“话疗”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

湖北省京山市仁和医院重症病房里,忽然传出一阵动听的草原歌声。原来,这是内蒙古援鄂重症医疗组队员们,在领着患者学唱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地红太阳》。

这也是他们在治疗时,运用的一种“话疗”的方法。

新冠肺炎传染力极强,被感染的患者,尤其重症患者,很多人都有“怕治疗、放弃治疗”的情绪,有的患者已经濒临崩溃,出现了各种不配合治疗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治疗效果。

一位张姓肾衰患者,在刚入院的时候,因恐惧而绝望,甚至冲动地抓着水果刀冲出了病房;一位余姓患者入院后情绪低落、进食差、不言语,第二天查房,发现了他手写的遗书;一位返乡过年感染病毒的郑姓女危重症患者,由普通病区转入重症病区时,出现呼吸衰竭的情况,情绪从紧张变成了害怕,拒绝配合使用无创呼吸机治疗……

面对患者出现的病情重、变化快的情况,重症医疗组的几位专家共商了一种心理疗法:“话疗”,即每天除了根据病情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随时抢救患者外,组织队员从多角度,采取多种方式为患者做心理疏导。
这个医疗组主要由来自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ICU、RICU,内蒙古自治区第四人民医院和包头一机医院等医疗单位的16名重症骨干组成,医师组长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科主任医师于海霞担任,护理组长由该医院的顼雪莲担任。可以说,这是一个“尖兵”分队。

他们每一名成员,穿上防护服进入重症病区,需要连续工作6个小时以上,不能吃不能喝,也不能排泄,工作强度大,压力更大。相对于繁重的工作,他们觉得最大的压力不是自我防护,也不是医学治疗护理,而是如何缓解重症患者临近崩溃的精神压力。
刚开始,“话疗”的效果并不明显。患者在压抑的心理作用下,多数时间处于一种或者封闭,或者烦躁的状态,不愿意敞开心扉,聊天的“切入点”让医护人员颇费了一番心思,他们在寻找一个“突破口”。

于海霞是“话疗”的倡议者,也是实践者。

在和张姓患者聊天的时候,发现他病床头放着儿子的照片,猜到他最关心的应该是14岁的儿子,于是,话题便从孩子切入,经过多次沟通,让他因为“孩子还小,需要父亲”而重新树立了信心。

和写遗书的余姓患者对话,开始于他80多岁高龄的老母亲,因为于海霞看到他在遗书上写到了担心母亲的留言,就和他说:“你的病一定能治好,老母亲还得你亲自去赡养才放心……”这让他想到做儿子的责任,鼓起了活下来的勇气。

于海霞和拒绝使用呼吸机的郑女士聊女人的心里话,舒缓了她紧张的情绪……
“话疗”的心理疏导方式,在找到切入点后,活跃、热情的“草原性格”开始起到催化作用,很快就产生了正面影响,产生了积极的效果,患者的精神面貌得到了较大的改观,逐渐从不再绝望,过渡到不再恐惧、担忧。随着病情的好转,他们的心态越发平和,主动配合治疗的积极性也高了起来。

队员也开始亮出各自的“看家本领”:会画画的关智芳在隔离衣服上挥洒作画,语言灵巧的张郁微“土情话”妙语连珠,蒙古族姑娘李慧敏教起了草原歌曲,忍俊不禁的是大男孩护士李进鑫还做起了给大娘梳辫子的细活……病房里,各种方言版的“你是最棒的”激励语,连接起了天堂草原和荆楚大地,连结起了内蒙古重症医疗组和京山市的患者心……
重症医疗组在工作期间,要不停地观察患者的情况,不断的评估患者血流动力学、容量、感染、营养等状况,分析哪里出了问题,如何医理救治,同时要和病人沟通,要鼓励病人,不断改进“话疗”方向。一个班次6小时,一刻也不能停下脚步,一个班下来每名队员都已经筋疲力尽了。但是看着患者脸上浮现出的笑容、各项体征指标不断向好,队员们说:“再累点也都值了!”
2月20日,从普通病房转到重症病房治疗了8天的危重症患者郑女士,从“鬼门关”转了一圈,又回到了普通病房。她自己总结战胜疾病经验时说:面对疾病,一是心态要积极乐观,要充分相信医生;二是好好吃饭,不断增强体质。综合起来一句话,就是“把事情简单化”!

“医病先医心”。医疗组的成员在治疗危重症患者时,坚持“话疗”的做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同时,他们自己也因此舒缓了长期疲惫带来的紧张情绪。
于是,在有内蒙古医护人员的病房里,常常出现了这样一幕:

一位好转的1967年出生的危重症女患者说:“我父母是教师,我们家是书香门第,我们姐弟4人我学历最低。”于海霞问她:“能说说你的学历吗?”她不好意思地说:“北大研究生毕业”。然后,于海霞就沉默了。她发现,和患者“话疗”,不仅仅是在给他们疗伤,有时候也会把自己给“聊伤”了。

病房里有一名86岁的老爷爷,病情已经好转。他心态特别好,家里四世同堂,子女孝顺。说到子孙们,老人很开心。于海霞笑着对他说:“您也是家里的活宝儿”!老人笑着打趣说:“活包袱”。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我们分享了我们的旅程,他告诉我们还有哪些好看的风景,比如大剧院旁的小道、南山一棵树等等,甚至很多地方我已经不记得名字了,只是沉浸在当下互相分享曾看到的美景中的欣
  • 1:14 13:14 送给我最爱的于小姐—沈初妤今天的面团发酵得好开心每次做烘焙,不管多晚出炉 不管有没有刷牙,我爸妈都会积极捧场。这给俺积累的小成就感呐口口昨
  • 换个大男主戏拍我觉得说不定会更好,杨幂姐姐的光彩不是番位能盖住的。不太漂亮的女孩子,盖桃花布会增加自身魅力!
  • 看科普西梅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维生素C,纤维素,果胶以及铁,钾,镁,钙,硼等矿物质,且不含脂肪和胆固醇常喝西梅汁有以下作用:1.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清除体内毒素,
  • 他是很迷信风水和算卦这些东西的,我们认识二年多了,一有什么事他都会找我提前占一卦的,大的如承包什么工程,投资什么生意,小的甚至是家里要不要养狗,供不供菩萨,找什
  • 我想起“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想到自己都没有尝到味道,就跟弟弟说,“这点看起来不好卖了,我们自己吃了吧。”我刚想开口说我去,弟弟就往回跑了,“姐姐你在这里守着
  • 忘了有多久再没听到你 对我说你最爱的故事 我想了很久我开始慌了 是不是我又做错了什么 你哭着对我说 童话里都是骗人的 我不可能是你的王子 也许你不会懂 从你说爱
  • “我”闭着眼的神情也很好品……左然是那种会憋着的类型吧,但憋得越久,越不愿轻易交付初次的身体交融,真到这一刻的时候,这释放好像可以越尽兴,越彻底。高效挽回策略1
  • 随遇而安的爱情,随风而来,也是要随风而去。射手座的爱情都是有保质期,三个月能和你醉生梦死,过了三个月,新鲜感一旦没了感情就慢慢的淡下来。
  • ཕྱག་འཚལ་ཉི་མ་ཟླ་བ་རྒྱས་པའི། ། སྤྱན་གཉིས་པོ་ལ་འོད་རབ་གསལ་མ། ། ཧ་ར་གཉིས་བརྗོད་ཏུ
  • #TFBOYS[超话]#今天我们九周年啦,首先祝我们九周年快乐,我们从羞涩的少年到可以独当一面的大人,九年是我们肩并肩一起走过的九年,在这九年里从刚出道,到小有
  • 出生年:1995身高:166职业:英语教师收入:16w学历:硕士星座:巨蟹座现居:北京车房:无房无车婚史:未婚兴趣爱好:书法/绘画,羽毛球球/气排球,电影,下厨
  • 摩诃萨埵以身施虎品第二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乞食时到。着衣持钵。独将阿难。入城乞食。时有一老母。唯有二男。偷盗无度。财主捕得。
  • 某一个时刻 想翻一翻以前的照片 以前的朋友亦或者同学发的留言 感觉以前的快乐就在眼前 虽然有的已经没有了联系方式 但还是很开心 也许这就是长大了 开始回忆
  • (重点错)还有,这三个人干架这一段,我真的笑得很大声,你们没在迦勒底打起来是在给我面子吗x谢谢你,恩奇都,谢谢你让他成为了一个更好的人——桂花赋写给我的老战友和
  • [心][心]不过,话说你是被黑洞芽给传染了么,竟然把新公司大名A'pik给写成了A'pick啦,老总要是看了会想哭的啦[笑cry][笑cry]#Rainbow#
  • 爱或许只是一时的轰烈,而懂则是一生的长久陪伴,最真的呵护是有人随时站在你身边。 在这个世上,懂你的人,可遇不可求,他一定能暖你心,让你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 一个小小的举动,却让我们看到了这名年轻女女,善良帮助别人的闪亮内心,也感动着盲人男子的心。原来,这位盲人男子找不到地铁站的出口处在哪个方向了,焦急地盼着能得到路
  • 当时老公在看比赛,忘记了是哪场比赛只记得是复活赛,我瞄了一眼(我不玩lol也不专注电竞)大概就是图片中那样戴着耳麦的样子,感觉第一眼好熟悉,好像在哪见过,但我明
  • #原耽推文[超话]#今晚如果没想到看什么小说不如看看这里,可能会有惊喜哦书名:《真挚的爱》作者:高级选手人坑介绍:娅娅是一个都市的白领,在工作了几年以后遇到了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