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用心良苦说灭度
(第一百七十段)
【其人多诸子息,若十、二十、乃至百数,以有事缘,远至余国。诸子于后、饮他毒药,药发、闷乱,宛转于地。是时其父还来归家,诸子饮毒,或失本心、或不失者,遥见其父,皆大欢喜,拜跪、问讯、善安隐归,我等愚痴,误服毒药,愿见救疗,更赐寿命。父见子等苦恼如是,依诸经方,求好药草,色香美味、皆悉具足,捣筛和合,与子令服,而作是言:此大良药,色香美味,皆悉具足,汝等可服,速除苦恼,无复众患。其诸子中、不失心者,见此良药、色香俱好,即便服之,病尽除愈。
余失心者,见其父来,虽亦欢喜问讯,求索治病,然与其药、而不肯服。所以者何?毒气深入,失本心故,于此好色香药,而谓不美。父作是念:此子可愍,为毒所中,心皆颠倒,虽见我喜,求索救疗,如是好药、而不肯服,我今当设方便、令服此药。即作是言:汝等当知,我今衰老,死时已至,是好良药,今留在此,汝可取服,勿忧不瘥。作是教已,复至他国,遣使还告,汝父已死。
是时诸子闻父背丧,心大忧恼,而作是念,若父在者,慈愍我等,能见救护,今者、舍我远丧他国,自惟孤露,无复恃怙,常怀悲感,心遂醒悟,乃知此药色味香美。即取服之,毒病皆愈。其父闻子悉已得瘥,寻便来归,咸使见之。诸善男子!于意云何?颇有人、能说此良医虚妄罪否?不也、世尊!佛言:我亦如是,成佛已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为众生故,以方便力、言当灭度,亦无有能如法说我虚妄过者。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佛说:以上比喻中所说的这个良医,他有很多的儿子,有十个、二十个、甚至上百个。良医因为有事,到很远的其他国家应诊去了,这些儿子们在父亲出远门后,饮了他处的毒药,药性发作后,胸闷烦乱,反复昏迷倒地。
这时身为良医的父亲刚从他国回来,儿子们中毒后,有些已失去本心,神经错乱,意识模糊,也有神志比较清醒的人,看见父亲回来了,都生大欢喜,又是跪拜、又是问候,终于等到父亲平安归来,于是对父亲说:我们太愚痴了,你老人家走后,我们误服了毒药,唯愿父亲救命,为我们解毒治病,再给予我们本来应有的正常寿命。
这位良医父亲见儿子们万般苦恼,于是依药方对症施治,用最好的药草,色香味美俱全,然后捣为粉末,过筛和合,让儿子们服用,并对他们说:这是大良药,色香味美,样样具足,你们服用后,可迅速解出病痛苦恼,不会有后遗症。
这些儿子里,有没有失心的,见到色香味美的良药,立刻就服用了,病也立刻就好了。但那些失心的人,见到父亲回来,虽然也欢喜问候,请求治病,但给他们药时,却又不愿意服用。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他们中毒太深,毒气深入,已失去本心,对这色香味美的良药,却说味不美,而不肯服用。
于是父亲就想:此子真是可怜愍者,但也不能怨他们,是因为他们中毒太深才造成的心识颠倒,虽然看见我也能心生欢喜,也求救命治疗,但给他们这么好的药,却不肯服用,我应当用方便法,让其自愿服用此药。于是就对这些儿子们说:
你们应当知道,我已衰老,死期已至,今将良药留于此处,你们可随时服用,不要担心吃了药病不会好,吃了药病是一定会好的。说完这些话后,父亲又到他国去了,并派人去告诉他的这些儿子们,说他们的父亲已经死了。
儿子们听闻父亲已死的消息后,心生大忧恼,心里面想:父亲在的时候,慈悲怜愍我们,见我们有什么问题就及时救护,现在离开我们客死他乡,我们也成了孤儿,失去了依靠。于是心里常常伤感,在伤感中,忽然一下醒悟了,醒悟了父亲留下的药,还真是色香味美,立刻就服用了,中毒所得的病也立刻痊愈了。其父听说儿子们的病都好了,又回到家来,与儿子们再次相见。
这一段是佛用的比喻法,上面所说的良医父亲:比喻佛。十个儿子比喻为小乘人、二十个儿子比喻为二乘人,上百数的儿子比喻三界六道一切众生。良医父亲到他国应诊,比喻佛示现涅槃。
良医父亲从他国回来,比喻佛为救众生出离生死,故而又出现于世,并示现八相成道。儿子们误服毒药比喻众生认假为真,或迷失心性、或堕入外道、或乐于小法,在五欲六尘中服下贪嗔痴三毒。中毒浅的比喻自愿修出世法的菩萨、中毒深的比喻不求彻底解脱的声闻缘觉人。留下的良药比喻佛涅槃后留下的三藏十二部经教,若能依教奉行,定能成无上正觉,犹如良药能医好一切疾病一样。
药方比喻四谛法、十二因缘法、六度万行法等法宝。对症施治比喻三乘方便法、良药比喻一乘佛法。相信良药并立刻饮下良药比喻大彻大悟,已入一乘了义的大乘菩萨。从不相信到相信并服下良药比喻回小向大的小乘人和二乘人。良医见儿子们病已好又回来了,比喻如来并没有入涅槃,所谓涅槃之说,只是方便法的示现。
佛说:诸位善男子!你们意下如何?会不会有人说这良医,没有死却说自己死了,犯有虚妄罪?弥勒菩萨回答说:世尊!良医为了治病救人,如此用心良苦,是没有人会这样认为的,不犯虚妄罪。
佛说:我和上面所说的譬喻是一样的,我成佛以来,已过了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为了度化众生,以方便力,说当有灭度,其实并未灭度,就如良医说自己死了,而实际并没有死一样。
以上说的“阿僧祇劫”是什么意思呢?阿僧祇劫指宇宙在“成住坏空”的过程中,反复生灭,轮回流转,每一周期大约要十三亿四千四百万年,称此为一大阿僧祇劫。但阿僧祇劫还有其他很多种算法,有的算出是七十亿年、有的算出是一千万兆兆兆兆兆兆兆兆年,差距很大,此不多论,还是让史学家去考证吧!我们只需要知道阿僧祇劫是一个非常长的时间概念就行了。
那么“灭度”又是怎么回事呢?灭度是涅槃的旧译、新译圆寂。指圆满诸德、寂灭诸恶之义。意思是离生死之苦、全静妙之乐、穷尽极致之果德。就此中所谓离生死之苦而言,贤圣命终,称为圆寂,就是入涅槃了。
佛说:我以方便力说灭度,也没有人能说我这种说法,是虚妄或者是过失吧!因为这种说法如良医未死言死,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救度众生,用心是良苦的。这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如下:

谛闲法师于大势至菩萨圣诞开示念佛法门:
  今日是大势至菩萨圣诞良辰。示大势至菩萨所修之念佛三昧法门。是谓应时应机之谈也。楞严第二十四圆通章云。尔时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此以普通人喻佛念众生。众生不念佛也。一人专忆者。喻佛常念众生。一人专忘者。喻人常不念佛。故佛虽常在世间度生。故云若逢或见。众生虽生佛世。与佛同时。不肯念佛。故曰不逢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此喻众生念佛也。佛念众生。众生念佛。故云二人相忆。如是佛度生。生念佛。乃至从生至生。喻如形影相随。无时或异也。次以母子喻。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此以喻合喻。合上佛念众生也。如儿子之往他乡也。其为母者。或倚门而长望。或兀坐而恒思。或废寝而忘餐。或停梭而罢织。其念子之情。可谓深且切矣。佛念众生之心。亦复如是。此喻众生不肯念佛。佛亦无可如何耳。若子逃逝。虽忆何为者。喻不孝之子一出其门。或为货殖之所绊。或为美妇之所系。无时念及母在家中。此喻众生不肯念佛。故云虽忆何为。言子若忆母。如母忆时者。此喻孝顺之子。身虽在外。无时不念母在家中。营事既毕。即便回家。承事老母。故云母子历生。不相违远。此喻众生念佛。要如母忆子一般。故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言现前见佛者。或于念佛定中见。或于夜间梦中见。俱名现前见也。言当来见者。或是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亲垂接引。或是往生七宝池中。华开见佛。皆名当来见也。言必定者。众生果能忆佛念佛。功不虚弃。必定能见佛也。即此念佛法门。便是胜妙方便。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者。此喻众生念佛。即心即佛。譬如染香之人。其身自然而有香气故此念佛三昧。亦得名曰香光庄严也。势至菩萨自云。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此明以因趣果。果后度生。故我等现前大众。若肯忆佛念佛。必蒙势至菩萨摄受往生也。其最后结句云。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不比彼等诸圣。皆有选择也。
  且念佛三昧。有三种不同。各有下手工夫。现前大众。不可不知。
  一者念自佛法门。其下手工夫。祗有一重能所。皆以第六识相应之五别境中慧心所。为能观智。名为妙观察智相应品。以六根性为所观境。
  如阿那律单选眼根。名反见法门。初于见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明暗二相。了然不生。此得益之相也。
  观音选耳根。名反闻法门。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周利槃特迦选鼻根。名反嗅法门。初于嗅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通塞二相。了然不生。
憍梵钵提选舌根。名反尝法门。初于尝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甜淡二相。了然不生。
  毕陵伽婆蹉。选身根。名反触法门。初于触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离合二相。了然不生。
  须菩提选意根。名反知法门。初于知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生灭二相。了然不生。此一种法门。境智俱属于自。故云念自佛也。
  二者念他佛。亦是一重能所。以六根为能念。诸佛果德为所念。能念属自。所念属他故云。念他佛也。念自佛。全仗自力以了生死。以生死之因。无量无边。若烦恼一丝不断。则生死便不能出。故古德云。少留一爱未全捐。便恐临终被此牵。先须持戒清净。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定能伏烦恼。直至三界见思破尽。方能超出分段生死。此念自佛之了生死不易也。念他佛全仗佛力。烦恼不必断。业障不必除。只要愿力恳切。便能横超三界。带业往生。故念他佛。了生死之易也。
  第三自他俱念佛者。此一种法门。是上根利智所修。必先大开圆解。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自他本自不二。先须识得有两重能所。一者。以妙观察智相应品为能观。以六根性为所观。二者。以六根为能念。以诸佛果德为所念。从此下手念佛。先须缘想。诸佛圣境。然后都摄六根。一心蓦直念去。名为依他境立。唯心观成。俾眼所见者。无非佛相。耳所闻者。无非佛音。鼻所嗅者。无非佛香。舌所宣者。无非佛像。意所缘者。无非佛法。六根所对。无非佛境。此种法门。唯永明等诸大祖师。可以承当。
  所以永明祖师。昼夜十二时。弥陀十万。更须诵华严经一部。行百八事。此等行径。非泛泛人可以做得也。故莲池大师闻之。尚有疑虑。一日亲自勘验一番。从半夜起来。遂持珠计数。直至晚间。念满十万。中间一息不能昏散。若少有昏沉。即便间断。不能满十万数。可见此种法门。非吾辈所能企及。吾等自知钝根。只好学势至念佛法门。单念他佛最极稳当所谓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故永明祖师。尝以四料简开示学者。一云。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将来作佛祖。此种禅净双修法门。如能做得。固然是好。如其不能。当念他佛。二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经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即此念佛。便是殊胜方便。何必再假余方便耶。三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此在永明大师时候。尚云十人九错。直至于今。又过千余年矣。当云十人十错。吾辈宁不寒心乎。四云。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此指大概普通人物。一天到晚。黑地昏天。祗管埋头吃饭。逐利求名。不知修善。不肯念佛。以贪嗔痴。发身口意。造十恶业。三途苦报。只身应受。谁能相代。故曰铁床并铜柱也。今日现前大众。幸有此间诸大居士。建造居士林。提倡念佛法门。每逢初一十五宏开大会。云集大众。同声念佛。此即上体佛心。普渡慈航也。汝等现前大众。应当认真念佛。万勿当面错过。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失人身易。得人身难。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此中念他佛一种法门。虽然是好。必须信愿持名。方为稳当。若无信愿。单念佛名。纵使每日弥陀十万。念到一心不乱。亦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何以故。以无信愿故也。譬如有船。设在门前河中。你无心上船。故不得去。弥陀之大愿慈航。亦复如是。阿弥陀佛以四十八愿普度众生。若众生无愿往生。亦不得度。念佛众生。其必信真愿切。方能受度。无愿者。不能往生。若信真愿切。虽散心念佛。亦得往生。因往生愿切故。弥陀要解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此千古不易之谈也。汝等不可不知。普贤行愿品云。人到临命终时。一切业障。悉皆现前。一切眷属。悉皆远离。一切诸根。悉皆败坏。唯有愿王。一切时中。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故知愿。不可不发也。且道愿如何发。我有念佛仪规。其中有十六句发愿回向之文。当依此文做去。保管一生取办。汝等念佛。不可太快。快则佛号不清。心不至诚。亦不可太缓。缓则容易昏沉。心亦不诚敬。故须念佛要不缓不急。每日定数。至多三万。至少一万。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做到。不可一日间断。正当念佛。要句句分明。字字清彻。从口中念出。耳里收来。名为口耳相传。圣凡不隔。依此念去。最极稳当。到得临命终时。自然感应道交。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不来而来。亲垂接引。念佛行人。不往而往。往生西方。既得往生。便登不退。华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然后乘大愿船。回入娑婆苦海。广度有缘。宁不快哉。现前大众各各勉旃。

谛闲法师于大势至菩萨圣诞开示念佛法门:
  今日是大势至菩萨圣诞良辰。示大势至菩萨所修之念佛三昧法门。是谓应时应机之谈也。楞严第二十四圆通章云。尔时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此以普通人喻佛念众生。众生不念佛也。一人专忆者。喻佛常念众生。一人专忘者。喻人常不念佛。故佛虽常在世间度生。故云若逢或见。众生虽生佛世。与佛同时。不肯念佛。故曰不逢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此喻众生念佛也。佛念众生。众生念佛。故云二人相忆。如是佛度生。生念佛。乃至从生至生。喻如形影相随。无时或异也。次以母子喻。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此以喻合喻。合上佛念众生也。如儿子之往他乡也。其为母者。或倚门而长望。或兀坐而恒思。或废寝而忘餐。或停梭而罢织。其念子之情。可谓深且切矣。佛念众生之心。亦复如是。此喻众生不肯念佛。佛亦无可如何耳。若子逃逝。虽忆何为者。喻不孝之子一出其门。或为货殖之所绊。或为美妇之所系。无时念及母在家中。此喻众生不肯念佛。故云虽忆何为。言子若忆母。如母忆时者。此喻孝顺之子。身虽在外。无时不念母在家中。营事既毕。即便回家。承事老母。故云母子历生。不相违远。此喻众生念佛。要如母忆子一般。故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言现前见佛者。或于念佛定中见。或于夜间梦中见。俱名现前见也。言当来见者。或是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亲垂接引。或是往生七宝池中。华开见佛。皆名当来见也。言必定者。众生果能忆佛念佛。功不虚弃。必定能见佛也。即此念佛法门。便是胜妙方便。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者。此喻众生念佛。即心即佛。譬如染香之人。其身自然而有香气故此念佛三昧。亦得名曰香光庄严也。势至菩萨自云。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此明以因趣果。果后度生。故我等现前大众。若肯忆佛念佛。必蒙势至菩萨摄受往生也。其最后结句云。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不比彼等诸圣。皆有选择也。
  且念佛三昧。有三种不同。各有下手工夫。现前大众。不可不知。
  一者念自佛法门。其下手工夫。祗有一重能所。皆以第六识相应之五别境中慧心所。为能观智。名为妙观察智相应品。以六根性为所观境。
  如阿那律单选眼根。名反见法门。初于见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明暗二相。了然不生。此得益之相也。
  观音选耳根。名反闻法门。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周利槃特迦选鼻根。名反嗅法门。初于嗅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通塞二相。了然不生。
憍梵钵提选舌根。名反尝法门。初于尝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甜淡二相。了然不生。
  毕陵伽婆蹉。选身根。名反触法门。初于触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离合二相。了然不生。
  须菩提选意根。名反知法门。初于知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生灭二相。了然不生。此一种法门。境智俱属于自。故云念自佛也。
  二者念他佛。亦是一重能所。以六根为能念。诸佛果德为所念。能念属自。所念属他故云。念他佛也。念自佛。全仗自力以了生死。以生死之因。无量无边。若烦恼一丝不断。则生死便不能出。故古德云。少留一爱未全捐。便恐临终被此牵。先须持戒清净。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定能伏烦恼。直至三界见思破尽。方能超出分段生死。此念自佛之了生死不易也。念他佛全仗佛力。烦恼不必断。业障不必除。只要愿力恳切。便能横超三界。带业往生。故念他佛。了生死之易也。
  第三自他俱念佛者。此一种法门。是上根利智所修。必先大开圆解。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自他本自不二。先须识得有两重能所。一者。以妙观察智相应品为能观。以六根性为所观。二者。以六根为能念。以诸佛果德为所念。从此下手念佛。先须缘想。诸佛圣境。然后都摄六根。一心蓦直念去。名为依他境立。唯心观成。俾眼所见者。无非佛相。耳所闻者。无非佛音。鼻所嗅者。无非佛香。舌所宣者。无非佛像。意所缘者。无非佛法。六根所对。无非佛境。此种法门。唯永明等诸大祖师。可以承当。
  所以永明祖师。昼夜十二时。弥陀十万。更须诵华严经一部。行百八事。此等行径。非泛泛人可以做得也。故莲池大师闻之。尚有疑虑。一日亲自勘验一番。从半夜起来。遂持珠计数。直至晚间。念满十万。中间一息不能昏散。若少有昏沉。即便间断。不能满十万数。可见此种法门。非吾辈所能企及。吾等自知钝根。只好学势至念佛法门。单念他佛最极稳当所谓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故永明祖师。尝以四料简开示学者。一云。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将来作佛祖。此种禅净双修法门。如能做得。固然是好。如其不能。当念他佛。二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经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即此念佛。便是殊胜方便。何必再假余方便耶。三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此在永明大师时候。尚云十人九错。直至于今。又过千余年矣。当云十人十错。吾辈宁不寒心乎。四云。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此指大概普通人物。一天到晚。黑地昏天。祗管埋头吃饭。逐利求名。不知修善。不肯念佛。以贪嗔痴。发身口意。造十恶业。三途苦报。只身应受。谁能相代。故曰铁床并铜柱也。今日现前大众。幸有此间诸大居士。建造居士林。提倡念佛法门。每逢初一十五宏开大会。云集大众。同声念佛。此即上体佛心。普渡慈航也。汝等现前大众。应当认真念佛。万勿当面错过。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失人身易。得人身难。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此中念他佛一种法门。虽然是好。必须信愿持名。方为稳当。若无信愿。单念佛名。纵使每日弥陀十万。念到一心不乱。亦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何以故。以无信愿故也。譬如有船。设在门前河中。你无心上船。故不得去。弥陀之大愿慈航。亦复如是。阿弥陀佛以四十八愿普度众生。若众生无愿往生。亦不得度。念佛众生。其必信真愿切。方能受度。无愿者。不能往生。若信真愿切。虽散心念佛。亦得往生。因往生愿切故。弥陀要解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此千古不易之谈也。汝等不可不知。普贤行愿品云。人到临命终时。一切业障。悉皆现前。一切眷属。悉皆远离。一切诸根。悉皆败坏。唯有愿王。一切时中。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故知愿。不可不发也。且道愿如何发。我有念佛仪规。其中有十六句发愿回向之文。当依此文做去。保管一生取办。汝等念佛。不可太快。快则佛号不清。心不至诚。亦不可太缓。缓则容易昏沉。心亦不诚敬。故须念佛要不缓不急。每日定数。至多三万。至少一万。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做到。不可一日间断。正当念佛。要句句分明。字字清彻。从口中念出。耳里收来。名为口耳相传。圣凡不隔。依此念去。最极稳当。到得临命终时。自然感应道交。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不来而来。亲垂接引。念佛行人。不往而往。往生西方。既得往生。便登不退。华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然后乘大愿船。回入娑婆苦海。广度有缘。宁不快哉。现前大众各各勉旃。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减肥[超话]#2022.02.05//星期六新一轮~预热期………… ………… ………… ………… ………… …………1.好好吃饭 ✓一餐粗粮✓不吃糖油✓(三
  • 如果在后续症状上确实有了连带的下肢感觉感知异常及大小便功能障碍。#生经益气汤##马尾综合征# 预约客服微信:dva183如果你在检查报告中看到腰椎、骶椎及尾椎骨
  • #易烊千玺[超话]# ❗1月6日任务合集❗团票通道往下拉❗感谢原博@Freshxxxx 的辛苦整理▼ 投票第一名8张票(距离截止不到4小时)→【】▼ 抽奖1.6
  • 喜欢小猫咪的人,最适合这个姓了~难以减肥的姓:肥肥,是一个非常罕见的姓,根据史书记载,当时有人被封在了肥乡这个地方,所以他的子孙后代就以他的封地为姓了。它天生自
  • #jk日常[超话]##jk日常[超话]##jk制服日常[超话]##jk日常[超话]##jk新店##jk格柄原创设计##稿件公示##jk制服日常[超话]##转发抽
  • 在现在很多小鲜肉横行的情况下,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以流量为先的情况,很多的流量明星大行其道,但是小鲜肉霸占了市场之后,却导致很多的老戏骨都失去了属于自己正常的生活,
  • 许多时刻,看一个人的品质,重在看他的行为。有的人也许不太会表达,却在默默无闻中,把事情办得妥妥当当。
  • 让我们记住她们的名字:袁子涵,张岩,李福启,刘春蕊,常姗姗,吕怡雪……在父母眼中她们也是孩子,在抗疫一线她们就化身可爱的“大白”……一群来自医专可爱的姑娘们,你
  • #怎么挽回前男友##挽回分手的最佳时间#分手挽回,失恋挽回,而另一部分,就要去展示自己对于核心矛盾的改变,挽回异地恋,挽回异国恋,两个人分手必然是有原因的,可能
  • 按照目前的沉积速度,不到20年阿马蒂特兰湖就可能变成一片沼泽。然而,首都大都会区至少14个城市的固体废物和污水,都被排放到这些小河中,并最终流入阿马蒂特兰湖。
  • 恰好两人的感情线索都跟雨有关,ost 专辑名也叫“春夜喜雨”听到就会想起淅淅沥沥的情愫,配得太好了……(总之就是突然感觉这个设定好好代凌某人啊!师生恋什么的 谁
  • 此画采用曼殊所擅长的“一水二山”构图,而横宽四尺的篇幅,则给了他以足够的空间,可以挥洒自如地充分展现其绘山画水的才能:江水平广无垠,其来其去,极目不能望尽,而孤
  • #赫夫生医[超话]##跟我创✌️➕wuyuxin16# :亲‮培自‬养直‮名属‬额➖​‎ ͏ 預定5️⃣0️⃣0️⃣0️⃣晶钻亲自带听完这个男孩子的经历真的很让
  • [爱你][爱你]@华晨宇yu出关快乐哦[打call][打call][打call] @华晨宇onepiece战斗组 hcy@华晨宇yu 大哥,出关快乐[打call
  • ★G59呼北高速临离段:因交通管制,临县南、三交、离石北、枣林收费站入口去往青银高速陕西方向的所有车辆禁止驶入高速,入口ETC关闭。★G55二广高速忻州段:当地
  • #JamesJirayuTangsrisuk[超话]# 「20221114」ig更新: jirayu_jj:Oral B SENSITIVEX แปรงสีฟั
  • #全省天气#【降温报告、大风警报和主要天气】北方有一股较强冷空气正在东移南下,预计12日下午自北向南影响我省。在1921年前的1500年内,台特玛湖是塔里木河及
  • #纪梵希美妆大使刘宇宁# [喵喵]#刘宇宁卿卿日常主题曲# [喵喵]#摩登兄弟[超话]#今天肯定没月亮了,因为月亮的光辉都给你遮盖了你是短暂的花朵,也是长久的
  • 时间好快哦,转眼就大三啦很珍惜也很享受与大家相处的日子 无论未来怎样,都不会忘记与大家一起嘻嘻哈哈,一 起吃吃喝喝,一起深夜谈心, 一起通宵聊天…的时光我始终相
  • 愿我乘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神威誓愿力,令我生生世世智慧常明,定力永不退失,能于一切时一切处智慧不迷,定力不退!我忏悔我无量劫以来一切由身口意所造罪业,愿乘十方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