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生态环境# 【安宁市金方街道:践行“一线工作法”,高标准推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自推进作风革命效能革命以来,金方街道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全体干部职工深入村组、走进田间地头,在项目建设一线开展工作,在基层一线解难题、促发展,有力推动作风大转变、能力大提升、工作大落实、发展大提速。

2022年7月28日,金方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经过周密筹备,决定以“实地观摩+会议总结”的方式召开文明典范城市创建工作推进会暨2022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场会。

“我们就是要不打招呼,直奔主题,直达现场,让农村人居环境的现场观摩辣味浓厚、红脸出汗”,党工委副书记杨涛说。在第一阶段的实地观摩中,金方街道现场随机抽取了4-5个村小组作为观摩点,再由被选到的村小组组长作现场讲解,问题回答。

“我们就是要不打招呼,直奔主题,直达现场,让农村人居环境的现场观摩辣味浓厚、红脸出汗”,党工委副书记杨涛说。在第一阶段的实地观摩中,金方街道现场随机抽取了4-5个村小组作为观摩点,再由被选到的村小组组长作现场讲解,问题回答。

在小汉营村,面临着村内五堆清理难,畜禽养殖不规范等问题。“如果小汉营的农村人居环境不改善、态势不向好,将会极大影响群众的生活质量,醉美金方的金字招牌不容闪失”,街道办事处挂职副主任盛小雨说。面临治理难题,各村组长现场支招,群策群力,为下步整改出谋划策,提供了一系列好思路好办法。

“沟渠整治了,污水看不见了,居住环境感觉和城里面差不多”,同样发生惊人变化的还有小西邑村。一眼望去,昔日的荒坡和泥巴堆没有了,变成一片片花香四溢的花海。在得到市人居办的资金支持后,村小组实施了沟渠整治行动,对村间7条巷道沟渠进行清理,铺设浇灌沟盖板360m,开挖埋设改造排污管110m,平整硬化村间道路400m,新建洗手台2套。

此外,还实地观摩了通仙桥村村间道路护栏安装、农村停车位建设等工作。

据了解,近年来,金方街道始终坚持把人居环境整治作为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常态化抓紧、抓实、抓好人居环境治理工作,不断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优化提升,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再添新“颜值”。

如何及时巩固现场会成效?金方街道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马不停蹄召开了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总结推进会。

“现场点将”让表态发言变专题询问。在播放前期督查录制的《金方街道 2022 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记录警示片》后,原本按照会议议程将由事先准备好的村(社区)负责领导上台作表态发言。

“表态若是对着稿子念,不知道为什么要表态?不知道表态完要干什么?那表态的意义在哪里!我们的会就变成彻头彻尾的形式主义会”,“金方的精神及气质绝不允许我们开这种毫无意义的会,要开就要开出成效,实实在在”,马玲书记打断说道。面对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及人居环境整治两大重点工作,街道党工委书记马玲主动打破常规议程,开始以“现场点将”的方式对二季度排名靠后及靠前的村(社区)负责人进行现场灵魂拷问。

深入调研摸实情——问在“点”上。“看完专题片,你的感受是什么?上面提到的存在了多长时间?你们现在的工作重点在哪里,平常的工作落实在哪里?金方最具成效需要长期坚持落实的月扫制度你们落实了没有?”……面对一连串最具“现实主义”的问询,千户庄村委会副书记张桂萍及小汉营村村小组主任先后作出回答,并当场予以承诺。

聚焦问题开方子——问出办法。一问不够、再来一问。会议现场,马玲书记打破砂锅问到底,“揪”住落实,不断追问。“你不要只说落实,就说需要多久能整改好?怎么整改?”,这种专题询问实行“闭卷考试”,“背对背”出题,村(社区)负责人闭卷考、限时答,让承诺表态更加有力,整改措施更加坚实有效。

持续监督促整改——问出成效。专题询问不止于“问”。会上,马玲书记强调:对于文明典范城市创建,安排就要落实,金方街道不仅不能拖安宁的后腿,还必须要为安宁增光添彩,切实担负起创文“主战场”的角色作用。每一位党员干部职工都是“主力军”,必须要不折不扣把创文职责成效扛在肩上。对于人居环境整治,马玲书记要求:村组干部是人居环境整治的第一责任人,今天点名的村组,工作开展不细致、发动群众不深入、责任担当意识不强,一周内完成整改,并常态化坚持。

自我曝光、自我批评,自我加压、自我定标,是一种责任,体现的更是难人可贵的勇气。金方街道召开的这场会议,既不是走马观花的“现场观摩”,也不是循规蹈矩的“总结推进”。这样的“曝光台”,正如马玲书记最后总结所言,让全体干部有了“坐不住、慢不得、等不得”的急迫感,也迸发出“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责任感。接下去,金方街道将起而行之、勇挑重担、主动作为以实实在在的工作举措全力以赴推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建设及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努力为人民群众交上一份满意答卷。

【【大国“粮”策】复兴小站稻,万亩良田“丰”景让村镇蝶变】 津南区小站镇会馆村,马厂减河南岸的一个小村庄。
  站在村庄小站稻核心种植区观景台上远眺,南侧是一望无际的稻田,新插的秧苗长势正旺,有农人在稻田里劳作,无人机正在进行植保作业。雅致的木栈道伸向稻田深处,不时有游客撑着伞漫步赏景。近处,两方荷花池里,荷叶正铺满水面,为盛夏的绽放积蓄力量。
  会馆村本是一个拆迁村,支部书记郑加林带着两委班子和全村人,守护着村庄的土地,在市区镇的支持下,通过几年的努力,在撂荒地上复兴了小站稻。他们的稻米,品质上乘,供不应求,带动着当地小站稻种植蓬勃开展。“米袋子”鼓了,村庄变美了,一粒小小的稻米,正让这个津南小村实现华丽蝶变。
  复兴水稻 立下“军令状”
  马厂减河,自东向西穿过津南区小站镇。这条开凿于19世纪70年代的人工河,连通了南运河和海河。减河开通,兴利除弊,有了水源,屯兵和民众开垦出万顷稻田,小站稻逐步流传天下。马厂减河两岸的村庄人烟,也日渐稠密。
  会馆村,村名就来源于晚清时期屯田的驻军,当时这里正是驻军开会的地方。为纪念领导开凿马厂减河的将领周盛传兄弟,在会馆村还建了周公祠。
  会馆村的人都记得,他们小时候,马厂减河的水非常好,村民从河里挑水回家,用矾沉淀一下,就用来饮用和做饭。对会馆村来说,马厂减河就是地地道道的母亲河。
  村庄田地地势洼,马厂减河的闸门提起,水就自己流进稻田。丰富的泥沙和钙磷钾、有机质,和河水一同作用,常年累月,会馆村的耕地异常肥沃,种出的稻米香气四溢。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从1980年左右开始,马厂减河的水变少了,污染也日益严重,水质变差了,无法再用来种稻。如此,水稻就慢慢消失了,这一别就是三十多年。今年57岁的村支书郑加林正好赶上了那个种稻时代的“尾巴”。“我十几岁时,跟着母亲到地里插秧,那时候就是跟着玩……”他说。
  世易时移。2014年,会馆村开始拆迁,村民都搬到了镇上,住进了舒适宽敞的楼房,土地也全部流转给了当地政府。
  郑加林召集两委班子开会,把闲置耕地利用起来。有人建议种些高粱玉米等管理简单的作物,而郑加林提议,要种就种水稻,复兴小站稻,把老祖宗留下的财富和手艺传承下去。
  有村干部当场提出异议,“水稻这么多年不种了,用水也没法保证,能行吗?”郑加林给大家做工作,还召开了村民大会,种水稻的想法获得了大多数村民的支持。
  最后,老郑找到镇领导,还立下了“军令状”。“我就跟领导说,如果马厂减河的水可以,就用河水,如果不行,就用两口机井的水,抽出来存在坑塘里,用来种稻子。”郑加林回忆。
  镇领导觉得郑加林的方案可行,支持他大胆试。他们准备先试种300亩,看看效果如何,以后再扩大种植面积。
  全村上阵 一举成功
  说干就干,郑加林和大伙一起忙了起来。
  水稻已阔别家乡三十多年,村里的耕地一直种植其他作物,坑洼不平,而水稻对土地平整度要求极高,上下差10公分,插秧机就没法工作了。在筹备阶段,仅平整土地、挖沟渠和建泵站,村里就投入了160多万元。
  复种小站稻,村里的一些老人高兴了,他们是老稻农,对种水稻有一种情怀。他们来到村委会,说不给钱也要帮着干。育秧、插秧都是机械化作业,不再需要太多人工,老人们就说把日常的田间管理工作担起来。
  在全村的努力下,第一年的试验就成功了。2017年,种植的首批300亩小站稻喜获丰收,亩产1100多斤。村里把收获的稻米分给村民,大伙吃了连连点赞,都说尝到了小时候的味道。
  接下来的几年,会馆村扩大了种植面积,全村耕地除了绿化占地和其他规划用地外,能用的地全种上了,还把拆迁后宅基地复垦出七八十亩。
  给了郑加林和村民们底气的,是马厂减河水质的显著改善。市里坚决贯彻两山理念,铁腕治污,一些散乱污工厂关停了,最终受益的是老百姓。“就感觉从2017年开始,河里的水质是越来越好了!”郑加林感慨道。
  记者采访时,在会馆村,是一派忙碌和热火朝天的景象。60岁的村民程家来正在稻田里捞青苔,他从水中捞起一团团青苔,丢到田埂上。“这东西繁殖的快,不清理的话,会把秧苗闷死。”
  实际上,老人们不止情怀可敬,他们的经验和眼力也着实了得。仅仅除稗草这一项,就必须靠那些年岁更长的老人们。“这样的是稻子,这样的是稗子!”每到提稗子的季节,老人们就这样在田间指导工人。
  稗草是一种稻田里的杂草,在青苗阶段外观和水稻秧苗极其相似,一般人分不出来。如果不及时清除,就会和水稻抢营养,影响收成和稻米品质。郑加林坚持不用除草剂,而是人工拔除稗草,就是为了保证稻米的品质,他要让自家的稻米经得起检测。
  老人们还把上水(浇水)的活儿承担起来。每天凌晨2点,他们准时赶到,拉闸上水,在田间巡视,这一遍水浇下来,需要足足六个多小时。
  经验丰富的老人们发挥余热,年轻人在合作社里当起了会计和其他管理工作,如今的会馆村,正成为“大有作为”的大舞台。
  小小一粒米 可做大文章
  开荒种地,挖沟引渠,他们沿着先辈走过的路,让小站稻重现在马厂减河河畔,重现在小站稻的故乡。如今,全村小站稻种植面积有600多亩,年产稻米70余万斤。
  会馆村的稻米打出了名气,比市场上普通米价格高出一截。他们赢得了国内一些大公司的订单,每年出的米都被对方“全包圆”。刚收获就被抢购一空,甚至还没播种就拿到了市场订单,可以说,会馆村的小站稻,已经成了津南小站稻的一张名片。
  此外,由于本村土地有限,为了满足逐步扩大的市场需求,郑加林目前正酝酿“订单式生产”。把育好的秧苗交给外村的合作农户,农户负责管理,最后的稻米由会馆村收割、收购,保证稻米品质。
  小站镇党委委员杨涛告诉津云新闻记者,会馆村本来属于镇里已整合村庄中的一个,村书记和村民对村庄和土地有感情,复兴了小站稻,打造出了小站稻核心种植区,为全镇的小站稻复兴工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据最新统计,仅小站镇一个镇,目前小站稻的种植面积就达到了万亩级别。而整个津南区,种植面积更是达到了5万多亩。
  一粒稻米,一片稻田,不只充实着粮食安全的“米袋子”,也正在带着会馆村“火出圈”。在市区镇各级各部门的支持下,会馆村近年来着力打造文旅项目,让这里成了稻香文化网红打卡地。
  2019年,郑加林就在考虑,怎么让村里的一二三产业齐头并进,在保护好耕地、搞好口粮生产的同时,让村庄靓起来,美起来,把游人吸引过来。
  为了让市民近距离欣赏稻田美景,在上级资金的支持下,会馆村架设了2200米的田间栈道。开辟了两方荷花池,建设了玻璃步道和观景台,开展了水系连通、路面硬化等工作。每到盛夏,满池娇艳,游人如醉,这里成了短视频拍摄爱好者的云集之地。最多的时候,小小的村庄,一天能涌入七八千人。
  市区一家幼儿园联系到会馆村,希望带孩子到村里来一次插秧体验游,郑加林爽快同意。他安排出一块稻田,由两位稻农带领着,孩子们穿着雨鞋,疯玩了一天,个个成了泥猴,充分释放了天性。后来,还有学生家长送来了锦旗,感谢他们为孩子们创造的单纯的快乐。
  郑加林还在酝酿着一些好点子,他说,下一步他们还将在稻田周边开辟观光“小火车”,还要让游客现场品尝新蒸的米饭、体验现场碾出的稻米。
  今年的天津市农民丰收节,主会场就将设在会馆村。郑加林表示,这是会馆村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他们在全力做好准备工作。目前,五十亩地的稻田画方案已经设计完成,土地已经整理完成,届时,在观景台旁,稻田画将进一步丰富会馆村的视觉元素。
  郑加林表示,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下,他们将在原有的基础上把小站稻做大做强,把稻耕文化和乡村旅游做出亮点,“市区镇给这么大的支持,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把小站稻做起来!”
https://t.cn/A6az1baa

【【大国“粮”策】复兴小站稻,万亩良田“丰”景让村镇蝶变】津南区小站镇会馆村,马厂减河南岸的一个小村庄。

  站在村庄小站稻核心种植区观景台上远眺,南侧是一望无际的稻田,新插的秧苗长势正旺,有农人在稻田里劳作,无人机正在进行植保作业。雅致的木栈道伸向稻田深处,不时有游客撑着伞漫步赏景。近处,两方荷花池里,荷叶正铺满水面,为盛夏的绽放积蓄力量。

  会馆村本是一个拆迁村,支部书记郑加林带着两委班子和全村人,守护着村庄的土地,在市区镇的支持下,通过几年的努力,在撂荒地上复兴了小站稻。他们的稻米,品质上乘,供不应求,带动着当地小站稻种植蓬勃开展。“米袋子”鼓了,村庄变美了,一粒小小的稻米,正让这个津南小村实现华丽蝶变。
  马厂减河,自东向西穿过津南区小站镇。这条开凿于19世纪70年代的人工河,连通了南运河和海河。减河开通,兴利除弊,有了水源,屯兵和民众开垦出万顷稻田,小站稻逐步流传天下。马厂减河两岸的村庄人烟,也日渐稠密。

  会馆村,村名就来源于晚清时期屯田的驻军,当时这里正是驻军开会的地方。为纪念领导开凿马厂减河的将领周盛传兄弟,在会馆村还建了周公祠。

  会馆村的人都记得,他们小时候,马厂减河的水非常好,村民从河里挑水回家,用矾沉淀一下,就用来饮用和做饭。对会馆村来说,马厂减河就是地地道道的母亲河。

  村庄田地地势洼,马厂减河的闸门提起,水就自己流进稻田。丰富的泥沙和钙磷钾、有机质,和河水一同作用,常年累月,会馆村的耕地异常肥沃,种出的稻米香气四溢。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从1980年左右开始,马厂减河的水变少了,污染也日益严重,水质变差了,无法再用来种稻。如此,水稻就慢慢消失了,这一别就是三十多年。今年57岁的村支书郑加林正好赶上了那个种稻时代的“尾巴”。“我十几岁时,跟着母亲到地里插秧,那时候就是跟着玩……”他说。

  世易时移。2014年,会馆村开始拆迁,村民都搬到了镇上,住进了舒适宽敞的楼房,土地也全部流转给了当地政府。

  郑加林召集两委班子开会,把闲置耕地利用起来。有人建议种些高粱玉米等管理简单的作物,而郑加林提议,要种就种水稻,复兴小站稻,把老祖宗留下的财富和手艺传承下去。

  有村干部当场提出异议,“水稻这么多年不种了,用水也没法保证,能行吗?”郑加林给大家做工作,还召开了村民大会,种水稻的想法获得了大多数村民的支持。

  最后,老郑找到镇领导,还立下了“军令状”。“我就跟领导说,如果马厂减河的水可以,就用河水,如果不行,就用两口机井的水,抽出来存在坑塘里,用来种稻子。”郑加林回忆。

  镇领导觉得郑加林的方案可行,支持他大胆试。他们准备先试种300亩,看看效果如何,以后再扩大种植面积。

  水稻已阔别家乡三十多年,村里的耕地一直种植其他作物,坑洼不平,而水稻对土地平整度要求极高,上下差10公分,插秧机就没法工作了。在筹备阶段,仅平整土地、挖沟渠和建泵站,村里就投入了160多万元。

  复种小站稻,村里的一些老人高兴了,他们是老稻农,对种水稻有一种情怀。他们来到村委会,说不给钱也要帮着干。育秧、插秧都是机械化作业,不再需要太多人工,老人们就说把日常的田间管理工作担起来。

  在全村的努力下,第一年的试验就成功了。2017年,种植的首批300亩小站稻喜获丰收,亩产1100多斤。村里把收获的稻米分给村民,大伙吃了连连点赞,都说尝到了小时候的味道。

  接下来的几年,会馆村扩大了种植面积,全村耕地除了绿化占地和其他规划用地外,能用的地全种上了,还把拆迁后宅基地复垦出七八十亩。

  给了郑加林和村民们底气的,是马厂减河水质的显著改善。市里坚决贯彻两山理念,铁腕治污,一些散乱污工厂关停了,最终受益的是老百姓。“就感觉从2017年开始,河里的水质是越来越好了!”郑加林感慨道。

  记者采访时,在会馆村,是一派忙碌和热火朝天的景象。60岁的村民程家来正在稻田里捞青苔,他从水中捞起一团团青苔,丢到田埂上。“这东西繁殖的快,不清理的话,会把秧苗闷死。”

  实际上,老人们不止情怀可敬,他们的经验和眼力也着实了得。仅仅除稗草这一项,就必须靠那些年岁更长的老人们。“这样的是稻子,这样的是稗子!”每到提稗子的季节,老人们就这样在田间指导工人。

  稗草是一种稻田里的杂草,在青苗阶段外观和水稻秧苗极其相似,一般人分不出来。如果不及时清除,就会和水稻抢营养,影响收成和稻米品质。郑加林坚持不用除草剂,而是人工拔除稗草,就是为了保证稻米的品质,他要让自家的稻米经得起检测。

  老人们还把上水(浇水)的活儿承担起来。每天凌晨2点,他们准时赶到,拉闸上水,在田间巡视,这一遍水浇下来,需要足足六个多小时。

  经验丰富的老人们发挥余热,年轻人在合作社里当起了会计和其他管理工作,如今的会馆村,正成为“大有作为”的大舞台。

  开荒种地,挖沟引渠,他们沿着先辈走过的路,让小站稻重现在马厂减河河畔,重现在小站稻的故乡。如今,全村小站稻种植面积有600多亩,年产稻米70余万斤。

  会馆村的稻米打出了名气,比市场上普通米价格高出一截。他们赢得了国内一些大公司的订单,每年出的米都被对方“全包圆”。刚收获就被抢购一空,甚至还没播种就拿到了市场订单,可以说,会馆村的小站稻,已经成了津南小站稻的一张名片。

  此外,由于本村土地有限,为了满足逐步扩大的市场需求,郑加林目前正酝酿“订单式生产”。把育好的秧苗交给外村的合作农户,农户负责管理,最后的稻米由会馆村收割、收购,保证稻米品质。

  小站镇党委委员杨涛告诉津云新闻记者,会馆村本来属于镇里已整合村庄中的一个,村书记和村民对村庄和土地有感情,复兴了小站稻,打造出了小站稻核心种植区,为全镇的小站稻复兴工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据最新统计,仅小站镇一个镇,目前小站稻的种植面积就达到了万亩级别。而整个津南区,种植面积更是达到了5万多亩。

  一粒稻米,一片稻田,不只充实着粮食安全的“米袋子”,也正在带着会馆村“火出圈”。在市区镇各级各部门的支持下,会馆村近年来着力打造文旅项目,让这里成了稻香文化网红打卡地。

  2019年,郑加林就在考虑,怎么让村里的一二三产业齐头并进,在保护好耕地、搞好口粮生产的同时,让村庄靓起来,美起来,把游人吸引过来。

  为了让市民近距离欣赏稻田美景,在上级资金的支持下,会馆村架设了2200米的田间栈道。开辟了两方荷花池,建设了玻璃步道和观景台,开展了水系连通、路面硬化等工作。每到盛夏,满池娇艳,游人如醉,这里成了短视频拍摄爱好者的云集之地。最多的时候,小小的村庄,一天能涌入七八千人。
  市区一家幼儿园联系到会馆村,希望带孩子到村里来一次插秧体验游,郑加林爽快同意。他安排出一块稻田,由两位稻农带领着,孩子们穿着雨鞋,疯玩了一天,个个成了泥猴,充分释放了天性。后来,还有学生家长送来了锦旗,感谢他们为孩子们创造的单纯的快乐。

  郑加林还在酝酿着一些好点子,他说,下一步他们还将在稻田周边开辟观光“小火车”,还要让游客现场品尝新蒸的米饭、体验现场碾出的稻米。

  今年的天津市农民丰收节,主会场就将设在会馆村。郑加林表示,这是会馆村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他们在全力做好准备工作。目前,五十亩地的稻田画方案已经设计完成,土地已经整理完成,届时,在观景台旁,稻田画将进一步丰富会馆村的视觉元素。

  郑加林表示,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下,他们将在原有的基础上把小站稻做大做强,把稻耕文化和乡村旅游做出亮点,“市区镇给这么大的支持,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把小站稻做起来!”

  津云新闻记者 陈庆璞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八字分析日柱论)丁丑日柱的男女命运分析 丁丑日柱人的命运解析   丁丑日出生的人,无论男女,都有为人稳重、处事有分寸,自重的特点。具有进取心,对人生没有非分
  • 4.温馨提示:您订购的2020年已经到期5.小时候作文里的2020也要走到最后啦6.说好啦,寒冷的日子也保持着热情,多做事多努力,多晒太阳多喝奶。‼️‼️这几天
  • 第二天晚上,莫娜见玉莲还没穿她送的衣服,气得现出原形,只见一个青面獠牙的魑魅扑向玉莲。听玉莲问自己,吴大爷说道:“魑魅魍魉经常将寿衣变成精美的衣裙送给女子,如果
  • 每次来大姨妈前的好几天都脾气不好然后总觉得自己双重性格以前也不会关注的事情,在潜移默化中,也学着关注于是感觉自己能脑补大戏[允悲]其实这样并不好好像我现在就觉得
  • 小s表示自己和大s之前在进入娱乐圈的时候,总是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会咒骂自己,两个人在娱乐圈也是经历过酸甜苦辣,让网友们甚是心疼呢。看着朋友圈里,好朋友们纪录着
  • 在她记录毛坯房生活的视频下时有羡慕的声音:“至少你还有房,我啥都没有,不停奋斗努力工作,还是交不起首付”。莉娜迫切需要自由和独立,她18岁时就特别希望有自己的世
  • 园区经济从小到大,大学园区从无到有,银滩中区启动改造,北海出口加工区封关运行,北海电厂建成发电……这一时期,北海经济总量增速从2000年的7.7%一路走高,20
  • 当这条视频曝光后,有网友调侃,冯绍峰是“营业式”微笑,其拍照很拘谨样子,果然结了婚的人就是不一样。【作为土相,金金牛还很在意共同的未来,能安稳一些】不要太变动,
  • 富有活力的城市印象、连绵起伏的山脉、律动的河畔等湾区标志性人文自然景观融合其中,由此汇聚成为设计师的灵感开端...#全国爱眼日##转眼珠挑战##华扬联众基金会#
  • 报名电话:18601117921 泽群 【美妆篇】153/30ml~VDL粉底液 一款英文是REAL SKIN FOUNDATION这款是保湿滋润的,分M01、
  • #力丸Rikimaru[超话]# #力丸全球顶级编舞大师# 不知道有人发过吗[羞嗒嗒] 今天偶然打开施萃娜的霓虹官网发现了好多力丸 油管也在两周前上传了力丸
  • 晨起,隔窗悄看小庭常德中式门窗,仿古断桥门窗招商-思卓鲁班门窗随着人们生活品位的提升,好多怀旧的人都愿意将自己的房子改造成中式建筑,复古的风格能给人一种安逸的氛
  • 如果干细胞能够变成皮肤,那么烧伤的病人就有了皮肤的来源;如果干细胞能够变成神经,那么那些有神经缺陷,甚至瘫痪的病人,就能重新站起来,这就是干细胞神奇所在。近年来
  • 采购公示:6月27日,采购蒜11.11斤×5=55.55元,姜12.51斤×4=50.04元,肥肉片36.04斤×11.5=414.46元,排骨42.12斤×1
  • NBA球员尼克-杨更新自己的社媒谈到了此事:“没有不尊重的意思,但西雅图和波特兰的比赛肯定是最差的,他们让人拿到92、81、70、50、50,你们不要把人们从酒
  • 小伙状告单位艾滋病歧视 国内首胜[good]】站在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原告席上,这个结果让阿明有些惊讶。小伙状告单位艾滋病歧视 国内首胜[good]】站在广州市
  • 15、有些事 我能想通 我也能接受但我还是很难过16、假如我漂亮到稀缺,或者有其他什么特别的地方,你大概不舍得我在你的生命里消失。6、分享给谁呢 好笑的视频 一
  • 在电影的最后,奇异博士成为了一位强大的法师,但他并没有像漫画中一样成为至尊法师,导演解释原来的脚本确实是要把他变成至尊法师的,但这样一来会存在很多问题,奇异博
  • 无论是电视还是电影,每次观看都使我特别舒心,英式的幽默,华丽的装潢,简约的剧情,深深地吸引着我。 我的评分:[星星][星星][星星][星星][星星]#电影唐顿庄
  • 具体就诊流程及注意事项请查看:北京积水潭医院门诊就诊须知北京天坛医院自5月5日起,进入天坛医院就诊人员,在扫码测温同时,需查验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具体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