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严法师《四念处》

四念处是一种很复杂、很不容易修的修行方法,与五停心:即数息、不净、慈心、界方便、因缘等五门有密切的关系。现在概略地介绍四念处。

佛经上记载,在释迦牟尼佛即将入涅槃的时候,阿难强忍住悲痛,请佛就未来佛法的弘传,开示最后的遗教。释迦牟尼佛咐嘱阿难四件事:其一,在日后结集佛法经典之时,每一部经的经文皆以‘如是我闻’为起始,表示这是由佛陀亲口宣说,阿难亲闻。其二,以戒律为师。其三,依四念处行道。其四,对于犯戒而不受劝告的比丘,用默摈、不理睬他的方式,让他心生悔意,自行归善。由此可知,四念处是佛陀教法中很基本而重要的一个方法。

五停心和四念处密切相关。就禅观次第言,五停心属于奢摩他,是止;四念处属于毗婆奢那,即观。五停心最主要的作用,是针对散心和乱心的人,使他们能够循着方法把心集中起来,渐渐地达到定的程度。修五停心得定以后,立即从定出来,用有漏智慧观察四念处的身、受、心、法,一直观想,进而达到发无漏慧、出三界的目的。最主要的差别在于修五停心可以得定,但不能开悟,在定中心亦无法修;必须是得定之后,从定出,以有漏慧来修四念处,从四念处发无漏慧。有定有止,再修观,从观发慧,这个与天台宗所讲的止观均等不同。如果不得定便修四念处,或是修五停心得定后许久,定力退失,才修四念处,都是不对的。

什么是四念处呢?四念处就是身、受、心、法四种观想。身,就是我们的身体;受,是我们的身体对外界种种接触刺激的感受;心是对于受所产生的反应、执着;法是身、受、心所产生的一切。就个人来说,身受心本身就是法,身受心之外没有法。除此,凡因缘所生的,皆是法。

用这四种的观想法,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是为了要对治四种颠倒的错认和执着。四种颠倒即是净──清净的净,乐──快乐的乐,常──永恒的常,我──我为中心。由于有这四种颠倒,所以不能出三界,所以沈沦流转在生死中。四种颠倒里的根本法是‘我’,因为‘我’,而错认存在是常的、永恒的。永恒感从那里来呢?从接受而来,受从那里来?受从身体而来,身体是物质的,心是精神的,但是精神不离物质而作用,身受心动,身心的感受加起来,就成了我,这是小我。从物质界小我的身体,到禅定中有定的感受的大我、大身,都假想以为恒常,执着以为有我。修四念处,正可以破四颠倒,出三界。

(一)观身不净

观察我们的身体,用‘观’的方法来观它。在一般的说法里,此处往往解释得和五停心的不净观一样。但是我认为,如果是不净观,就是尚在五停心的阶段了,所以应该不是不净观。若从《俱舍论》来看,它不是重视于身体的不净;换句话说,不是身体很脏、很臭的那个不净,而是烦恼的根源叫作不净。观‘身是烦恼根’,所以不清净。

(二)观受是苦

通常,人对于身体的诸受,误认为是乐、是清净,这种颠倒想所导致的,就是宝爱这个身体。每个人都贪爱自己的身体,谁不贪爱自己的身体呢?割舍自身的一块肉拿去给狗打牙祭去,没有这样的事。观受是苦与观身不净是连带的,因观身不净,而观察到身体所带来的并不是好事,都是麻烦事、不清净的事,所谓不清净,指的是烦恼的根源,制造罪业、生死的根源。一般的人把身体当作净、把感受当作乐来看,根本没有想到它是生死的根源。

我们为什么会喜欢这个身体的种种呢?有时肚子饿了,吃的时候,吃得很饱,很舒服;口渴了,喝水的时候,喝得好舒服;累了,上床睡一觉,睡得好舒服;热的时候,有凉风徐徐吹来,吹得好舒服;恋爱的时候,亲密地拥抱,也觉得好舒服……。做舒服的事,感觉身体很可爱,于是起颠倒想,以为身体是受乐的根本。痛苦的时候是有的,但不会记得住,只记得好的,所以会对身体产生执着。

很多人不能认同佛教讲苦,他所感觉到的都是乐。但若深入地分析、观照下去,就会发现,所有一切的乐,都是苦的因素,都是带来苦的原因;而苦是没有止境的,乐是非常有限的。这一生的苦,连续到未来生的苦,即便是这一生,到最后,此身还是会死亡、会败坏,结果还是苦。所以说有受皆苦,‘乐’不过是一个假象。因现象的本质是无常,无常故苦。

(三)观心无常

心是什么?前面已提及,心是从身体的感受,而产生的反应和执着。我们的心,念念不停地跟着所有的受在变化。既然是刹那不断地改变着,这心当然是无常的。可是,一般人总认为心是永恒的,譬如:男女间的山盟海誓,海可以枯,石可以烂,我们的心永远不变……之类的,此即‘常心’。

执着我们的心是恒常的,这种幻觉,是因为不能观照到心念的变化。所以错认昨天想任何事的,是我的心;在三年前、十年前、五十年以前,那个动脑筋在想的,也是我的心;身体也许变了,我的心没有变,环境变了,我的心没有变。其实,不是我的心在动,是我的念头在动。他无法想到心之所以为心,实际上,是一个念头、一个念头间的连锁、连结,不能如是观察,则会愚痴、固执地想象成是同一个人的心,在不同的时间,想着不一样的事。其实心念刹那变异,本是无常。

(四)观法无我

对于身、受、心三个项目,我们如果从身观察起,身受心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时都在交互变化。既然是能够变化的,当然不是常的,既然是可以变化的,里头有没有‘我’呢?如果能够变化的是我,那在变化的过程中,究竟‘我’在那里?所以一切法,不管是心法或是色法,无一不是因缘和合的暂时显现。暂时显现其间,每一点每一点连缀起来,便成为一桩事。从时间上看,是一个过程,从空间上看,是一个集合体,可是这种集合体仍然持续在变,过程也不断在变。‘我’在那里呢?那个是我呢?身体是我吗?心是我吗?接受的‘受’是我吗?通常认为,身体是我,我在接受,我在想,所以身受心通通是我。但把这些东西放在空间、时间上来看,就只是因缘的结合、因果的关系,‘我’是不存在的。

用什么来观身、受、心、法?用慧。在什么时候来看?在得到五停心的定以后。停于定,止于定时,心根本不动。若得定以后,心能够动,这不叫念头,叫慧,是很清楚的观照。

以慧来观身、受、心、法的时候,这个慧本身有被它所观的对象。如果观一观又停掉,不能持续地一直观下去、观完成,那是代表刚刚开始用功的阶段。可是渐渐修观,先观身,观身能够不断,再观受;观受能够不断,观心,又能不断,三种连起来观,一气不断,此即四念处观成,进入世第一位,已在得阿罗汉果、出三界前的阶段了。

四念处的进程分成四个层次,即暖、顶、忍、世第一位,并要配合十六行,即十六特胜来修,所以观成是非常不容易的。所谓十六特胜,它的目的是要证四圣谛:知苦、断集、证灭、修道。四圣谛怎么修呢?就是从四念处而修。在观四念处的时候,把四圣谛加进去一起观,四圣谛每一谛中有四行,四四一十六共十六行。

观四念处得力,才知道四圣谛的苦谛究竟是什么。能够了解到苦谛的实义,才能真切地生起不退的信心,直到证四圣谛,已能每一刹那、每一刹那,都连续地、不断地、不退地观照明彻,而且就在观上面不会再离开了。故证四圣谛已具无漏慧,出离三界,永断生死。

《四念处》

四念处是一种很复杂、很不容易修的修行方法,与五停心:即数息、不净、慈心、界方便、因缘等五门有密切的关系。现在概略地介绍四念处。

佛经上记载,在释迦牟尼佛即将入涅槃的时候,阿难强忍住悲痛,请佛就未来佛法的弘传,开示最后的遗教。释迦牟尼佛咐嘱阿难四件事:其一,在日后结集佛法经典之时,每一部经的经文皆以‘如是我闻’为起始,表示这是由佛陀亲口宣说,阿难亲闻。其二,以戒律为师。其三,依四念处行道。其四,对于犯戒而不受劝告的比丘,用默摈、不理睬他的方式,让他心生悔意,自行归善。由此可知,四念处是佛陀教法中很基本而重要的一个方法。

五停心和四念处密切相关。就禅观次第言,五停心属于奢摩他,是止;四念处属于毗婆奢那,即观。五停心最主要的作用,是针对散心和乱心的人,使他们能够循着方法把心集中起来,渐渐地达到定的程度。修五停心得定以后,立即从定出来,用有漏智慧观察四念处的身、受、心、法,一直观想,进而达到发无漏慧、出三界的目的。最主要的差别在于修五停心可以得定,但不能开悟,在定中心亦无法修;必须是得定之后,从定出,以有漏慧来修四念处,从四念处发无漏慧。有定有止,再修观,从观发慧,这个与天台宗所讲的止观均等不同。如果不得定便修四念处,或是修五停心得定后许久,定力退失,才修四念处,都是不对的。

什么是四念处呢?四念处就是身、受、心、法四种观想。身,就是我们的身体;受,是我们的身体对外界种种接触刺激的感受;心是对于受所产生的反应、执着;法是身、受、心所产生的一切。就个人来说,身受心本身就是法,身受心之外没有法。除此,凡因缘所生的,皆是法。

用这四种的观想法,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是为了要对治四种颠倒的错认和执着。四种颠倒即是净──清净的净,乐──快乐的乐,常──永恒的常,我──我为中心。由于有这四种颠倒,所以不能出三界,所以沈沦流转在生死中。四种颠倒里的根本法是‘我’,因为‘我’,而错认存在是常的、永恒的。永恒感从那里来呢?从接受而来,受从那里来?受从身体而来,身体是物质的,心是精神的,但是精神不离物质而作用,身受心动,身心的感受加起来,就成了我,这是小我。从物质界小我的身体,到禅定中有定的感受的大我、大身,都假想以为恒常,执着以为有我。修四念处,正可以破四颠倒,出三界。

(一)观身不净

观察我们的身体,用‘观’的方法来观它。在一般的说法里,此处往往解释得和五停心的不净观一样。但是我认为,如果是不净观,就是尚在五停心的阶段了,所以应该不是不净观。若从《俱舍论》来看,它不是重视于身体的不净;换句话说,不是身体很脏、很臭的那个不净,而是烦恼的根源叫作不净。观‘身是烦恼根’,所以不清净。

(二)观受是苦

通常,人对于身体的诸受,误认为是乐、是清净,这种颠倒想所导致的,就是宝爱这个身体。每个人都贪爱自己的身体,谁不贪爱自己的身体呢?割舍自身的一块肉拿去给狗打牙祭去,没有这样的事。观受是苦与观身不净是连带的,因观身不净,而观察到身体所带来的并不是好事,都是麻烦事、不清净的事,所谓不清净,指的是烦恼的根源,制造罪业、生死的根源。一般的人把身体当作净、把感受当作乐来看,根本没有想到它是生死的根源。

我们为什么会喜欢这个身体的种种呢?有时肚子饿了,吃的时候,吃得很饱,很舒服;口渴了,喝水的时候,喝得好舒服;累了,上床睡一觉,睡得好舒服;热的时候,有凉风徐徐吹来,吹得好舒服;恋爱的时候,亲密地拥抱,也觉得好舒服……。做舒服的事,感觉身体很可爱,于是起颠倒想,以为身体是受乐的根本。痛苦的时候是有的,但不会记得住,只记得好的,所以会对身体产生执着。

很多人不能认同佛教讲苦,他所感觉到的都是乐。但若深入地分析、观照下去,就会发现,所有一切的乐,都是苦的因素,都是带来苦的原因;而苦是没有止境的,乐是非常有限的。这一生的苦,连续到未来生的苦,即便是这一生,到最后,此身还是会死亡、会败坏,结果还是苦。所以说有受皆苦,‘乐’不过是一个假象。因现象的本质是无常,无常故苦。

(三)观心无常

心是什么?前面已提及,心是从身体的感受,而产生的反应和执着。我们的心,念念不停地跟着所有的受在变化。既然是刹那不断地改变着,这心当然是无常的。可是,一般人总认为心是永恒的,譬如:男女间的山盟海誓,海可以枯,石可以烂,我们的心永远不变……之类的,此即‘常心’。

执着我们的心是恒常的,这种幻觉,是因为不能观照到心念的变化。所以错认昨天想任何事的,是我的心;在三年前、十年前、五十年以前,那个动脑筋在想的,也是我的心;身体也许变了,我的心没有变,环境变了,我的心没有变。其实,不是我的心在动,是我的念头在动。他无法想到心之所以为心,实际上,是一个念头、一个念头间的连锁、连结,不能如是观察,则会愚痴、固执地想象成是同一个人的心,在不同的时间,想着不一样的事。其实心念刹那变异,本是无常。

(四)观法无我

对于身、受、心三个项目,我们如果从身观察起,身受心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时都在交互变化。既然是能够变化的,当然不是常的,既然是可以变化的,里头有没有‘我’呢?如果能够变化的是我,那在变化的过程中,究竟‘我’在那里?所以一切法,不管是心法或是色法,无一不是因缘和合的暂时显现。暂时显现其间,每一点每一点连缀起来,便成为一桩事。从时间上看,是一个过程,从空间上看,是一个集合体,可是这种集合体仍然持续在变,过程也不断在变。‘我’在那里呢?那个是我呢?身体是我吗?心是我吗?接受的‘受’是我吗?通常认为,身体是我,我在接受,我在想,所以身受心通通是我。但把这些东西放在空间、时间上来看,就只是因缘的结合、因果的关系,‘我’是不存在的。

用什么来观身、受、心、法?用慧。在什么时候来看?在得到五停心的定以后。停于定,止于定时,心根本不动。若得定以后,心能够动,这不叫念头,叫慧,是很清楚的观照。

以慧来观身、受、心、法的时候,这个慧本身有被它所观的对象。如果观一观又停掉,不能持续地一直观下去、观完成,那是代表刚刚开始用功的阶段。可是渐渐修观,先观身,观身能够不断,再观受;观受能够不断,观心,又能不断,三种连起来观,一气不断,此即四念处观成,进入世第一位,已在得阿罗汉果、出三界前的阶段了。

四念处的进程分成四个层次,即暖、顶、忍、世第一位,并要配合十六行,即十六特胜来修,所以观成是非常不容易的。所谓十六特胜,它的目的是要证四圣谛:知苦、断集、证灭、修道。四圣谛怎么修呢?就是从四念处而修。在观四念处的时候,把四圣谛加进去一起观,四圣谛每一谛中有四行,四四一十六共十六行。

观四念处得力,才知道四圣谛的苦谛究竟是什么。能够了解到苦谛的实义,才能真切地生起不退的信心,直到证四圣谛,已能每一刹那、每一刹那,都连续地、不断地、不退地观照明彻,而且就在观上面不会再离开了。故证四圣谛已具无漏慧,出离三界,永断生死。

《四念处》

四念处是一种很复杂、很不容易修的修行方法,与五停心:即数息、不净、慈心、界方便、因缘等五门有密切的关系。现在概略地介绍四念处。

佛经上记载,在释迦牟尼佛即将入涅槃的时候,阿难强忍住悲痛,请佛就未来佛法的弘传,开示最后的遗教。释迦牟尼佛咐嘱阿难四件事:其一,在日后结集佛法经典之时,每一部经的经文皆以‘如是我闻’为起始,表示这是由佛陀亲口宣说,阿难亲闻。其二,以戒律为师。其三,依四念处行道。其四,对于犯戒而不受劝告的比丘,用默摈、不理睬他的方式,让他心生悔意,自行归善。由此可知,四念处是佛陀教法中很基本而重要的一个方法。

五停心和四念处密切相关。就禅观次第言,五停心属于奢摩他,是止;四念处属于毗婆奢那,即观。五停心最主要的作用,是针对散心和乱心的人,使他们能够循着方法把心集中起来,渐渐地达到定的程度。修五停心得定以后,立即从定出来,用有漏智慧观察四念处的身、受、心、法,一直观想,进而达到发无漏慧、出三界的目的。最主要的差别在于修五停心可以得定,但不能开悟,在定中心亦无法修;必须是得定之后,从定出,以有漏慧来修四念处,从四念处发无漏慧。有定有止,再修观,从观发慧,这个与天台宗所讲的止观均等不同。如果不得定便修四念处,或是修五停心得定后许久,定力退失,才修四念处,都是不对的。

什么是四念处呢?四念处就是身、受、心、法四种观想。身,就是我们的身体;受,是我们的身体对外界种种接触刺激的感受;心是对于受所产生的反应、执着;法是身、受、心所产生的一切。就个人来说,身受心本身就是法,身受心之外没有法。除此,凡因缘所生的,皆是法。

用这四种的观想法,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是为了要对治四种颠倒的错认和执着。四种颠倒即是净──清净的净,乐──快乐的乐,常──永恒的常,我──我为中心。由于有这四种颠倒,所以不能出三界,所以沈沦流转在生死中。四种颠倒里的根本法是‘我’,因为‘我’,而错认存在是常的、永恒的。永恒感从那里来呢?从接受而来,受从那里来?受从身体而来,身体是物质的,心是精神的,但是精神不离物质而作用,身受心动,身心的感受加起来,就成了我,这是小我。从物质界小我的身体,到禅定中有定的感受的大我、大身,都假想以为恒常,执着以为有我。修四念处,正可以破四颠倒,出三界。

(一)观身不净

观察我们的身体,用‘观’的方法来观它。在一般的说法里,此处往往解释得和五停心的不净观一样。但是我认为,如果是不净观,就是尚在五停心的阶段了,所以应该不是不净观。若从《俱舍论》来看,它不是重视于身体的不净;换句话说,不是身体很脏、很臭的那个不净,而是烦恼的根源叫作不净。观‘身是烦恼根’,所以不清净。

(二)观受是苦

通常,人对于身体的诸受,误认为是乐、是清净,这种颠倒想所导致的,就是宝爱这个身体。每个人都贪爱自己的身体,谁不贪爱自己的身体呢?割舍自身的一块肉拿去给狗打牙祭去,没有这样的事。观受是苦与观身不净是连带的,因观身不净,而观察到身体所带来的并不是好事,都是麻烦事、不清净的事,所谓不清净,指的是烦恼的根源,制造罪业、生死的根源。一般的人把身体当作净、把感受当作乐来看,根本没有想到它是生死的根源。

我们为什么会喜欢这个身体的种种呢?有时肚子饿了,吃的时候,吃得很饱,很舒服;口渴了,喝水的时候,喝得好舒服;累了,上床睡一觉,睡得好舒服;热的时候,有凉风徐徐吹来,吹得好舒服;恋爱的时候,亲密地拥抱,也觉得好舒服……。做舒服的事,感觉身体很可爱,于是起颠倒想,以为身体是受乐的根本。痛苦的时候是有的,但不会记得住,只记得好的,所以会对身体产生执着。

很多人不能认同佛教讲苦,他所感觉到的都是乐。但若深入地分析、观照下去,就会发现,所有一切的乐,都是苦的因素,都是带来苦的原因;而苦是没有止境的,乐是非常有限的。这一生的苦,连续到未来生的苦,即便是这一生,到最后,此身还是会死亡、会败坏,结果还是苦。所以说有受皆苦,‘乐’不过是一个假象。因现象的本质是无常,无常故苦。

(三)观心无常

心是什么?前面已提及,心是从身体的感受,而产生的反应和执着。我们的心,念念不停地跟着所有的受在变化。既然是刹那不断地改变着,这心当然是无常的。可是,一般人总认为心是永恒的,譬如:男女间的山盟海誓,海可以枯,石可以烂,我们的心永远不变……之类的,此即‘常心’。

执着我们的心是恒常的,这种幻觉,是因为不能观照到心念的变化。所以错认昨天想任何事的,是我的心;在三年前、十年前、五十年以前,那个动脑筋在想的,也是我的心;身体也许变了,我的心没有变,环境变了,我的心没有变。其实,不是我的心在动,是我的念头在动。他无法想到心之所以为心,实际上,是一个念头、一个念头间的连锁、连结,不能如是观察,则会愚痴、固执地想象成是同一个人的心,在不同的时间,想着不一样的事。其实心念刹那变异,本是无常。

(四)观法无我

对于身、受、心三个项目,我们如果从身观察起,身受心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时都在交互变化。既然是能够变化的,当然不是常的,既然是可以变化的,里头有没有‘我’呢?如果能够变化的是我,那在变化的过程中,究竟‘我’在那里?所以一切法,不管是心法或是色法,无一不是因缘和合的暂时显现。暂时显现其间,每一点每一点连缀起来,便成为一桩事。从时间上看,是一个过程,从空间上看,是一个集合体,可是这种集合体仍然持续在变,过程也不断在变。‘我’在那里呢?那个是我呢?身体是我吗?心是我吗?接受的‘受’是我吗?通常认为,身体是我,我在接受,我在想,所以身受心通通是我。但把这些东西放在空间、时间上来看,就只是因缘的结合、因果的关系,‘我’是不存在的。

用什么来观身、受、心、法?用慧。在什么时候来看?在得到五停心的定以后。停于定,止于定时,心根本不动。若得定以后,心能够动,这不叫念头,叫慧,是很清楚的观照。

以慧来观身、受、心、法的时候,这个慧本身有被它所观的对象。如果观一观又停掉,不能持续地一直观下去、观完成,那是代表刚刚开始用功的阶段。可是渐渐修观,先观身,观身能够不断,再观受;观受能够不断,观心,又能不断,三种连起来观,一气不断,此即四念处观成,进入世第一位,已在得阿罗汉果、出三界前的阶段了。

四念处的进程分成四个层次,即暖、顶、忍、世第一位,并要配合十六行,即十六特胜来修,所以观成是非常不容易的。所谓十六特胜,它的目的是要证四圣谛:知苦、断集、证灭、修道。四圣谛怎么修呢?就是从四念处而修。在观四念处的时候,把四圣谛加进去一起观,四圣谛每一谛中有四行,四四一十六共十六行。

观四念处得力,才知道四圣谛的苦谛究竟是什么。能够了解到苦谛的实义,才能真切地生起不退的信心,直到证四圣谛,已能每一刹那、每一刹那,都连续地、不断地、不退地观照明彻,而且就在观上面不会再离开了。故证四圣谛已具无漏慧,出离三界,永断生死。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山东首富烟台的“丁百万”与“潜唐庵”里的僧侣打赌,比一比是庙里的树多还是丁家的钱多。据周围村庄里的老人们说,有一年潜唐庵和曾经的山东首富丁百万家打赌,比一比是庙
  • 高迪为教堂设计了三个立面,以隐喻的手法分别象征了耶稣一生的三个阶段:诞生、受难与复活,这三个立面中,“诞生立面”是由高迪亲自完成的,他将此立面安排在了教堂的东方
  • [话筒]防疫有疫苗也有药2021年,我国附条件批准了3款新冠疫苗和1款新冠中和抗体,3款疫苗分别来自北京科兴中维、国药中生武汉公司、军科院军医所/康希诺。但去年
  • 吾答若者,亦心也。”广漠先生曰:“嘻,愚矣,子之难悟也。
  • 闻香识女人|开春少女感气质妆今日是香水和鹅鹅子的绝妙搭配~粉色系的妆容画起来还蛮温柔的~再配上娇艳的口红子真的是气场十足呀![偷乐][偷乐]咱们就是说有富家小姐
  • 。)E老师 早点回来 回来记得提前申请啊最唠叨的是我的小老板 从一个月之前就开始劝退我。
  • 真的好快,有了十年约定,才能想起自己当初的样子[悲伤]脑子里闪过了一遍又一遍一路以来喜欢的场景[泪]虽然是从团粉转变的唯,但是我不得不说真的很喜欢以前的样子,很
  • 我的感觉是一直以来我可能有一个错误的自我暗示,觉得自己娃弹得还可以,事实给我泼了盆冷水。如果我国登月成功了,我们的宇航员要说一句什么话才能压过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
  • 明明就是为了李泽言(我从李泽言身上得到的情感价值)却因为发表一句评论就被内涵不是李推凭什么呀[可爱]有些人也不用替官方劝退我有本事让狗叠关服只卖周边不然我长了嘴
  • 人与人之间:见不见面都没关系,心里有你,才是真惦记;联不联系都不重要,遇事帮你,才是真情意!人与人之间:见不见面都没关系,心里有你,才是真惦记;联不联系都不重要
  • [星星]科室提醒:宝宝们术前一定要多做功课,多了解多对比,若想知道你所在城市反馈好的医院医生,可以私信科室or戳评论区的噢~#深圳近视手术##北京近视手术##成
  • #青海旅游##青海敦煌大环线# [微笑]2021去一次大西北自由行等于高品质的十次旅行这里有青海甘肃特有的自然风光浓厚的民族风情,几千年的历史文化,让你抛开俗世
  • 此次授牌是以华兴小学与成都大学合作开展青春健康教育项目为契机,在青少年性教育普及基地的指导下开展小学性教育的全面探索。【2021年第二届川渝青少年体育交流活动拉
  • 金旺木死这么多年,你过的不容易我现在不理解我自己,但却能理解你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这样长久的灰色生活需要不定时的小新意而你也本该是轻松简单的人是我把浮沉带给了你要
  • #探店#成都最有藏韵氛围的酒店 西藏饭店酒店地址:成都市金牛区人民北路一段10号(龙湖上城天街旁)西藏饭店(成都)始建于1956年,是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在内地投
  • 有的人修行好多年,但是越学越糊涂,越修越没有信心,最后灰心退步了。为什么呢?因为没有从佛法中得到利益。如果得到真实的利益了,不可能放弃。 有的人,每天做早晚课都
  • #五月天好好好想见到你# [心]我这么喜欢泡泡#popethanawat# ,可能有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对粉丝太亲切了吧,让人觉得他不是很遥远的明星,就像身边的
  • 所以说,俄罗斯即将送来的这一份“大礼”将给美国带来更大的麻烦,如此一来,俄罗斯似乎就有了在欧洲问题上同美国谈判的砝码。据《环球时报军事》援引印度《欧亚时报》最新
  • #成都校园##四川教育# 【2021成都校园食品安全科普教育系列活动圆满落幕】2021年,为助力学校食品安全科普宣传和推广,提升学校食品安全管理水平,成都市市场
  • 【成都:到2025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万元】日前《成都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正式印发,明确了成都农业农村现代化主要目标:到2025年,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