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那是绝待真理之所在。

迹门的十种作用是:

① 破三显一,

② 废三显一,

③ 开三显一,

④ 会三显一,

⑤ 住一显一,

⑥ 住三显一,

⑦ 住非三非一显一,

⑧ 覆三显一,

⑨ 住三用一,

⑩ 住一用三。

“ 破三显一 ” 是为了破除三乘之权,

以开显一乘之实。

智顗认为,佛陀当初说三乘的宗旨是因为众生根机还未成熟,不堪听闻圆教之大乘法,

故以三乘方便度之。

佛陀既已说三乘,为破除众生误以为三乘即是究竟的迷执,

故在《法华经》中正破三执而显一佛智。

“ 废三显一 ” 正式废除三乘教法,

以显一圆教佛乘。

智顗的论点是,破除三乘之缪见还不足以真正使众生彻底去除执着之情。

唯有废除三乘教法,正直舍方便,

但说无上道,才能令众生契入一实相。

也就是说,十方佛土中,

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

这两种迹门的作用皆是从追本溯源的角度来阐说的,

为的是复返于时间长河的起点处。

“ 开三显一 ” 则运用实相统摄一切的原则,

意在一佛乘的统率下对三乘加以肯定,

从诸法皆是实相绝对真理的角度来说,声闻、缘觉二乘之真空教理亦蕴含着实相,

只是当初在说三乘的时候,

佛陀令众生开佛知见的初衷还隐而未说。

在废除了三乘权教和开显了一乘实教之后,

佛陀更进一步令众生明了一佛乘无所不包的绝对性。

在一佛乘的统摄下,三乘亦无非是一实相。

“ 会三显一 ” 者,“ 开三显一 ” 是就实相之理的绝对性来说,

而 “ 会三显一 ” 则是就实践此理之行而言。

智颌认为,这只有在法华会上才真正达到了会三乘显一乘。

而此会三乘之行必须是人、法、行俱会。

在一佛乘的统摄下,三乘皆入佛道,

此是 “ 会人 ”。

无论是修学何种法门,悉当成佛,

此是 “ 会法 ”。

低头举手,皆成佛道,

此是 “ 会行 ”。

那么,这里的时间其实已经不具有绝对的间隔性,

而是具有了广义相对论上的意义。

这是就实相之理的绝对引力来看时间的相对静止。

广义相对论的相对性原理之一是:

引力使时间流动变慢,引力越强,时间流动得越慢。

既然实相统摄一切,我们完全可以将之视为具有绝对的引力,

在这样的强引力面前,时间失去了流动性,

而统一在一实相之理和实践此理之行下。

故三乘只有在迹门时间中才与一佛乘有分别,

在绝对实相引力下,无非只是一实相而己。

“ 住一显一 ” 是就佛的本意来说的。

佛陀即使是说三乘,而其本意从来就是住于一佛乘,故最终亦是显一佛乘。

这里,智颇显然是要指出,佛从未离开过本门,

作为本源的本门时间并未流逝,而是一直贯穿于迹门之中。

也就是说,迹门不过是永恒之本门的另一种方式的显化而已,

其时间的流逝只是一种假象,

是从本门真相中流衍出来的一种表现形式。

这是对传统的时间观的一种反动,

是建基在智颌自身圆融时间观的基础之上的:

时间的无常在其作为假相的作用上得到了充分的呈现,

但同时,时间又被赋予了恒久的常态。

故结合这两种状态从实相统摄一切的角度而言,时间实则是非常非无常。

“ 住三显一 ” 是就佛权智方便化物而言。

也就是说,为应机化他故,佛陀住于三乘,方便用权,以便开显一乘,

而终能令众生皆以一大佛乘而得度脱。

在这里,迹门的空间具有了相对意义上的本体性。

因为佛住于迹门来实施具体的教化。

在本门需要倚靠迹门来开显这个意义上来说,

迹门是被放在本体论的范畴中来考量的。

故尽管迹门的空间是相对的,

但从开显本门这个角度来说,智颛赋予了它绝对性。

接下来的 “ 住非三非一显一 ” 则话锋一转,

揭示了迹本二门在教法的范畴中之既非绝对亦非相对的特性。

这既是为了避免行人执着于绝对或相对的时空,同时又是肯定本门时空的绝对性。

智顗指出,就理而言,法无常性,

故不能以一固定的模式来看佛之说教,此即是非三非一。

而佛种从缘起,有因缘故,可以三乘而显一乘。

就事而言,非三非一即是人天乘。 

此乘不属于三乘或一乘,故是非三非一也。

而佛陀常以此乘引领众生,令入于大乘而皆成佛道,故是住非三非一显一。

“ 覆三显一 ” 是从佛陀化他之权巧多端而言,

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之教法为一个持续不断的整体。

故智顗强调说,前者佛陀为破除三乘人的执着而破三乘以及废三乘之教法,

然三乘之教理仍存,为的是度化未来的有缘人。

故佛陀前者呵斥三乘之权只是暂时覆盖而非彻底放弃。

以此权巧而令三乘人证入佛道,成就果位。

佛陀用 “ 覆三 ” 来说明迹门时空之无常的特性,

而 “ 显一 ” 是论证本门如如不动、不来不去的恒久性,乃贯穿一切时空。

迹门流逝变动的时空其实从未变易,时空在这里被凝固在恒常性上而具有了超越时空的意义。

“ 住三用一 ” 者,此就法身而言,示现弟子门。

由如来说法而成就的声闻弟子等实是法身的作用。

法身之作用即是用一。

现虽作声闻示住于三乘,而其目的只是显一,以其住三显一而饶益众生。

在这里,三乘为体,一乘为用。

因为三乘之教法为佛法身之立身处,

使法身能够发挥一佛乘的作用,利益众生,

故迹门具有本体论的意义。

“ 住一用三 ” 者,此就如来之本誓而言。

如来以皆令众生成佛道之本誓愿,

住于宝藏佛所 ( 住一 )

而方便说三乘 ( 用三 ),

以三乘之方便法门而使众生得益。

一方面,从万法归宗来看,

本门的时间具有绝对性和永恒性。

另一方面,从体起用,迹门则只是方便教化的工具,

故迹门的时间被赋予了相对性和暂时性。

除了从迹门的作用来辩证地论述本迹时空外,

智颛还就本门的作用,

从十个方面诠释了本迹时空,谓:

① “ 破迹显本 ”,

② “ 废迹显本 ”,

3 “ 开迹显本 ”,

④ “ 会迹显本 ”,

⑤ “ 住本显本 ”,

⑥ “ 住迹显本 ”,

⑦ “ 住非迹非本而显本 ”,

⑧ “ 覆迹显本 ”,

⑨ “ 住迹用本 ”,

⑩ “ 住本用迹 ”。

“ 破迹显本 ” 的目的,

是为了破除声闻弟子执着于迹门,

误以为佛陀今世在菩提树下成道是究竟成佛。

破其迷执于权迹,即能显佛陀本门久远成佛之实。

如佛陀在《法华经》中宣称:

一切世间皆谓,我释迦牟尼出释氏宫,去伽耶城不远得三菩提。

然我实成佛来,无量百千万亿那由他劫。

智颇认为,唯有破除二乘人之近执

( 执着于迹门 ),

方能生其远智

( 对久远之本门的认识 )。

佛陀本门修行是为本因。

也就是说,迹门的时间只是能指,好比是通往本门的隧道。

而作为本源的本门时间方是所指,是为真实。

“ 废迹显本 ” 者,谓佛陀破除声闻人之迷情后,

更废弃迹门教法,以显久远之本门说法为究竟绝对之实相。

如果说,“ 破迹显本 ” 这个范畴还将迹门时间作为指向性的方便权法的话,

那么,“ 废迹显本 ” 则更近了一步,

当本门时间被作为绝对唯一的存在后,

本迹之间的时间连续性消失殆尽。

于是,时间具有了折回的性质。

在折回中,时间扫除了一切迹门的遮蔽,重新回到了本初的原点。

“ 开迹显本 ” 者,

亦就法而言,
亦就理而言。

就法而言,是指出迹中说教乃是为显本之意。

就理而言,是深观方便之迹蕴含着本门实理。

在废除了迹门的时间性后,

智颌紧接着对迹门重新加以审视。

这里,本门时间一以贯之,没有界限,

这表现在佛陀说教之意图以及迹中含实。

而迹门并无时间性,

仅仅只是本门所显之相,

作用于对本门的认识。

“ 会迹显本 ” 者,此则就行而言。

佛陀迹中所示诸行,悉从本垂。

这也是将迹门的时间折回至本门,

以此揭示作为时间真相的本门之原初境域。

“ 住本显本 ” 是就佛本意而言。

佛陀于久远之本门既已成就,

并常住本国土 ( 住本 ) 垂迹说法,

示其本门所证之法身不灭 ( 显本 )。

智顗在这里说的显然是本门的空间。

常住本国土而又在迹门说怯,

这说明空间距离和时间间隔都不具有绝对性,

这种非绝对性就使得本和迹作为尸个整体得以呈现。

也就是如智顗所说的,

“ 本迹虽殊,不思议一 ”。

“ 住迹显本 ” 是强调迹门的重要性。

正因为佛陀住于迹门说法化他,故能开显本门国土,方为佛陀常居之所。

这里强调的是迹门时间对于开显本门空间的重要性,

如此,时间和空间的分隔亦被打破,时空交织互动。

“ 住非迹非本而显本 ” 者,

这是揭显本门实相之绝言冥会,深不可测。

佛陀为应众生之机,于非本非迹而示现本迹。

智颌说,昔非迹而垂迹,今非本而显本。

这是承接上述时空之交融,

既然交融,迹乃非迹,本亦非本,故言非本非迹。

非但如此,时空在这里是交错,

即佛在本门这个空间 ( 非迹 )

所垂的是迹这个时间,这是在本门的时空交错;

同时,佛在今之迹门时间 ( 非本 )

所显示的却是本门空间,这是在迹门的时空交错。

“ 覆迹显本 ” 意在展示机、应之多端。

若声闻乘人执着于迹门为究竟,妨碍其进一步见本门,

则佛陀覆盖迹门,令其去除执着,得见本门。

若未来因缘成熟,还需用迹门度众,则佛陀又可重新启用迹门。

如此之覆和用,得力于佛陀神通妙用也。

这是佛运用神通,

或者遮蔽迹门的时间,

或是重新启用迹门的时间,

一切都以开显本门实相为旨归。

“ 住迹用本 ” 者,这是就师门和弟子两者而言。

一方面,就师为解,指的是佛陀在迹中种种随机方便,数数生灭等,皆是用本地实因实果。

若无本地所证之常远寿命,又焉有迹中之为众生而作佛事。

另一方面,若约弟子来说,声闻等弟子乃是本时妙应眷属,住于权迹,垂形九道,示现声闻,

而令众生了知声闻乘乃非究竟,此是用本法利益众生也。

这是本门时间在迹门空间的妙用,时空互换,展示佛法神妙莫测。

“ 住本用迹 ” 者,意为佛陀于本地不动,而迹周法界。

早已于本门证入涅槃而迹中数数涅槃。

实是寿命无量,而迹中有寿命长短。

此即智颔所谓的非生现生,非灭现灭,常用此迹,利润众生。

这是本门时间的随意变动,即是本体,又是现象。

对于在迹门中的寿命来说,本门寿命是本体。

而这一本体在迹门中示现的是寿命长短,故此本体同时也是现象。

在这里,时间的间隔及其间隔的绝对性都被打破。

作为本体的时间同时也是作为现象的时间,本和迹的时间交织不可分。

通过上述之本迹理论的时空观,

智顗在辽远无垠的由本迹所组成的时空背景下,

为他的圆融哲学架构了一幅佛陀成道说法教化的时空交织的立体图式。

沈海燕教授:
论一心包容宇宙万法

和谐社会的建设在相当的程度上取决于每个个体精神上的成就。

在佛教的语境里,个体的成就是通过对心的认识和观心的实践而取得的。

本文探讨了天台智顗旨在宗教救赎解脱的有关心的理论,

并指出,个体若明了心的特性,

即能为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而对于真理的证悟,端在于个体破除因循守旧的僵化教条模式,

以使其审视世界的观念和思想获得全新的视角。

一个和谐社会的建设始于每个人的积极参与,

而个体灵性修持的成就则是其对建造和谐社会作出贡献的保证。

个人要取得心灵上的成长,

关键在于观心,

这是因为只有当我们明了心的特性,

并具体进行观心的实践,

我们才能洞见实相真理,

以智慧克服无明烦恼,

从而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解脱。

有关心性方面,天台智顗

( 538 - 597 )的理论至今仍具有现实的意义。

一 、 心的特性

在心性的问题上,智顗将心视为:

( 一 ) 、整个宇宙,因为心是诸法之本;

( 二 ) 、体、宗以及用。

( 一 ) 、心之所以是诸法的根本,

乃源自于心的作用能产生业,从业而产生苦。

同时,心也包含万法。

在智顗的体系里,十如是和十法界代表了宇宙万法。

在智顗看来,既然整个宇宙不出十法界,

而十法界即在一心中,

那么,心即是宇宙。

( 二 ) 、心也是体、宗以及用。

智顗将能产生业力的心分成三种,

谓之烦恼心,
苦果心
以及业心,

具有无明轮回的特性。

1 、“ 烦恼心 ”包括十二因缘中的三支:

无明、爱以及取。

2 、“ 苦果心 ”包括十二因缘中的七支:

识、名色、六入、触、受、生以及老死。

3 、“ 业心 ”包括十二因缘中的二支:

行和有。

当此三种属于无明烦恼之心与三种修成佛果之德

( 即法身、般若和解脱 )

相即认同的时候,

它们就成为了实相本体、成佛之宗要以及修行实践之用。

换言之,“ 苦果心 ”若与“ 法身德 ”相即,

便成为“ 心体 ”。

因为实相是不生不灭的,

而轮回之心与永恒法身不出实相的范围,

皆具有不生不灭的特性,故两者相即。

“ 烦恼心 ”若与“ 般若德 ”相即,

便成为“ 心宗 ”。

这是因为,行者由观心觉察恶事而得般若智慧,觉悟真理。

初观心是成佛之因,

观成觉悟是成佛之果,

智顗将成佛因果视为佛教宗要,故心为宗。

“ 业心 ”若与“ 解脱德 ”相即,

便成为“ 心用 ”。

显然,心是主宰个体沉浮的关键,

或于轮回道中,

或获得解脱,

皆有赖于心的作用。

故此,智顗认为,心的作用至为重要,心能地狱,心能天堂。

心能凡夫,心能贤圣。

所以心即是用。

他说,当我们有分别心时

( 联系佛教语境,即是十二因缘 ),

即有六道轮回

( 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和天 )。

这是因为分别心是人有无明烦恼的结果,

因此而产生十二因缘之涉三世而轮回六道的次第缘起,

令人沉沦其中,不能自拔。

然而,众生一旦与无明远离,

便不再有分别心,于是便能证得四种圣人

( 声闻、缘觉、菩萨和佛 )

的解脱果位。

二 、 观 心

在观心的问题上,智顗强调观心的重要性,谓,通过观心,

可以达到组成“ 妙 ”的三个方面,

即“ 体广 ”、
“ 位高 ”、
“ 用长 ”。

这三个方面是放在作为根本教义的成佛因果的语境里界定的,

代表了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而作为佛教本体的这一根本教义则可以总摄一切教法和义理,

因为它包含了整个修行的开始、过程和结果,

指涉的是遍虚空、尽法界的以成佛为宗旨的实相真理。

智顗称这一根本教义为“ 体广 ”,

因为它在时间纬度上不只是指向迹门中的近期在菩提树下成道的释迦牟尼,

更纵深指向本门中的久远之前早已成佛的释迦牟尼。

这一教义之用所以为长,

乃在于此“ 用 ”具体指迹门中佛陀施设的种种救度众生的活动,

而此迹门则源于久远之本门。

在这里,智顗就观心的内容提出了三种心,

是为己心,
众生心
以及佛心。

( 一 ) 、“ 体广 ”指实相真理的特性,

故从己心是否同时具足其它二心而言的,

因心体具有包容万象的特性。

故己心若不具众生心和佛心,便是体狭;

若具足,一己之心量广大,便是体广。

( 二 ) 、“ 位高 ”指契入实相真理的智慧,

故其标准由是否与最高之佛心相等来决定。

若己心与佛心不相等,心性卑劣,便是位下。

若与佛心相等,具足菩提心,志向远大,便是位高。

( 三 ) 、“ 用长 ”则从空、假、中一体的三谛三观视角来看。

若观己心、众生心和佛心,

不即空、即假、即中,便是用短。

若是即空、即假、即中,便是用长。

在智顗的实相理论里,空、假、中三谛是用来界定实相的三个方面的。

换言之,一心必须能观事物同时具有空、假、中三个面相:

诸法因缘合和而生,无有永恒不变的自性,故是空;

事物虽虚幻不实,却暂时存在,故空也是假有;

事物即是空幻,亦是假有,即空即假,不落两边,这便是中道。

在智顗看来,无论是己心、众生心和佛心,皆不出诸法的范畴,

故三心一体,同时具足空、假、中三谛。

就智顗的观点而言,观心的重要性在于,

观心是契入实相的最直接的方法,

因其不但与包容万象之心相关,也与三谛密切关联。

此两种联系证明,观心是借以契入实相真理的最殊胜的方法。

从智顗的心为诸法之本的理论中,

我们可以看到,智顗是从肯定的视角来把握真理的。

而他的相即理论更从超越的高度提出了契入真理的方法。

而这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肯定,

乃超越所有的区别对待,

打破人们局限于语言概念的认知模式,

进而洞察到万物终极一体的本质。

改变传统的世界观是使人们对真理达到充分体认的关键。

智顗的相即理论旨在训练人们的心灵,改造人们的思想,

使人们的思维灵活多样,富有创造力,

以防止人们的思想易形成僵化、狭隘、生硬和教条的倾向。

具体的来说,传统佛教的世界观是将人生视为苦,

而智顗则将无明三道

( 烦恼道、业道和苦道 )

与成佛三德

( 法身德、般若德和解脱德 )

相即,以契入终极的本体,超越二元对立。

也就是说,

烦恼道即般若德,

苦道即法身德,

业道即解脱德。

此类概念的相即是对现象世界全体的了悟,

是超越事物之二元对立的境界。

一方面,苦道和法身对于证悟的行者来说是没有区别的,

实相之境界是离言冥会的,是涵摄一切的。

所谓苦道或法身,

乃是无明众生加诸于实相上的片面的概念。

既然世间万象皆是实相的显现,

那么,
苦道即法身,
法身即苦道。

另一方面,苦道和法身之所以有区别,

只因为众生所处的认知状态不同。

一念明,苦道即是法身;

一念迷,法身就变成了苦道。

三道与三德的认同可简单地归结为超越这两组概念范畴的束缚,

而达到对实相真理的认识。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不把烦恼道与暗的含义联系起来,

也就没有与之相对的菩提智是明的概念;

若不把业道定义为缚,

也就没有与之相对的解脱是自在的概念;

若不把苦道界定为生死,

也就没有法身是乐的概念。

如此,三道的概念就不再具有消极的含义了,

而人们也无需用“ 三德 ”来破除与其对立的“ 三道 ”之消极面了。

当人们摆脱了概念的束缚后,

“ 烦恼道 ”即“ 般若德 ”,

无需用般若破烦恼;

“ 业道 ”即“ 解脱德 ”,

无需挣脱业道才能得自在;

“ 苦道 ”即“ 法身德 ”,

无需了却生死而得成佛之常乐。

三 、 结论

智顗有关心性和观心的理论给我们提供了借以领悟真理的认知上和宗教救赎上的进路,

使行者由此能取得
心灵上的成长,
思想上的改造,
精神上的解脱。

个人的修行成就对于社会来说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借由了悟一心无所不包、无分无别的实相特性,

我们就能以开放的心态来包容不同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尊重每一个个体生命皆为实相的显现。

通过观心的实践,

主体便能增长智慧,
了悟宇宙真相,
从烦恼困惑中解脱出来。

面对生死轮回,经由将生死之苦与涅槃之乐相即认同,

人们便不会再感到彷徨无助,

而汲汲于所谓的脱离世间的离苦得乐,轮回解脱了。

此种对人生的洞察能使我们获得与传统佛教截然不同的人生观,

使我们能积极地拥抱人生,

使我们的心灵宁静安详和平,

使我们的精神不离世俗而得到升华。

如此,我们便不会轻易被激烈竞争的环境影响而紧张焦虑不安,

也不会过分计较个人的利害得失,

并能化被动地受外部环境左右为主动地去参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去创造祥和安宁的气氛。

若每个人都拥有宁静的心灵,影响所至,

整个社会便自然会朝着和谐的方向发展,

则人间净土的实现亦指日可待也。

受者不成86
【入行论释善说海9-86】
壬四、执著不成立:
与心俱生故,受非心能见。
后念唯能忆,非能受前心,
不能自领纳,亦非它能受。
受并非是与受一同产生的心所能见到的,因为与心同时产生故无联系。心于受之前与之后产生也只能忆念它、希求它而已,并不能亲自体验,因为在此等之时受尚未产生及已经灭尽之故。由于所受与能受无二,因此自己不能感受本身。如果观察三时,则以他者来感受也不应理。
毕竟无受者,故受非真有,
谁言此幻受,能害无我聚?
由此可见,受者终究不存在。既然受者不存在,那感受当然不可能有了,如此一来还怎么能以乐受利益、以苦受加害这个无我的蕴聚呢?因为能利与能害均不成立。
1、执著不成立?执著?与前科判关联?颂词分层?各层意义?
2、为什么说受非心能见?
3、为什么说受非真有?
4、颂词怎么体现受心同时、先心后受、先受后心、自知、他知?
5、什么是名言假立?
6、解释“我法有与无,是事终不成,无我诸烦恼,有无亦不成。”?
7、此幻受?无我聚?
8、如何处理世间法和出世间法?
● 受是感觉,感觉本身是心,这样说的话,心就是感觉、感觉就是心,那么心就没法感知到感觉。为什么呢?它们两个变成一体的话,没法产生所受和能受的作用,这是第一个。
● “受非心能见”,如果说受不是心的话,就更说不通了,心根本就没法感知外面的物质,同样也感知不到受。
● 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自导自演,自己的世界里只有自己、没有其他人。我还得再解释一下:你能感觉到的一切都是你的心识——能看到的是你的、能听到的是你的,但是所看到的背后不是你,感觉不到的不是你的。比如我面对张三的话,张三的显现后面是张三自己,但是我看到的张三的显现是我的。所以这个世界上除了我以外,可以存在张三,但是张三能感觉到的是他自己所觉知到的,他感觉到的东西我感觉不到,我感觉到的他感觉不到,我所看到的张三的相貌、听到的张三的声音全都是我自己的。但是这不等于除了我以外,外面没有张三这个人存在。
● 唯识宗里面讲的很清楚,法称菩萨有一个因明小的经典,专门论证他相续的存在。唯识宗说一切唯识,所看到的都是自己的心,也就是我所看到的是我的心,那么我烦恼的时候,我的世界全部烦恼;当有一天我开悟的时候,我的世界全部开悟。但是我成佛的时候,是不是所有的人都成佛了呢?法称菩萨的论著里面介绍,唯识不等于世界上只有你一个相续;你能感觉到的是你的相续而已,但是你感觉不到的、别人可以感觉到的是别人的相续。
● “与心俱生故,受非心能见。”一句话,心和受是一体的话,心就没法感知到受。“后念唯能忆,非能受前心,”对方想,如果现在的心感知不到现在的受的话,现在的心应该可以回忆过去的感受吧?也没可能,为什么呢?过去的受已经灭亡了,所以没法感受。以此类推,现在的心能不能感知未来的受,比如说明天的头痛?没法感受。
● “不能自领纳”,世俗世界里面,自己的心自己最明白,别人没法明白;我的心可以了解外面的世界,也可以了解到自己的心。但是真正逻辑往下追究的时候,能所一体就没法产生作用,如果产生作用就没法是一体的,这就是“不能自领纳”的道理。
● “亦非他能受”,世俗说人能吃饭,人和饭是他体的关系,真正来说,也是没法发生的。
● 忆念本身也是受,刚才说感受没法成立的话,也没有记忆可以存在的空间,没法成立记忆。
● 这次唯识上我们也讲了很多,逻辑的关键点,我相信大家掌握好了。作者和所作是一体的话,就不会有作用的对象和作用的作者,也就没法有作为。如果有作为的话,作者和受者就不可能是一体。另外,不但一体没法产生作用,他体也没法产生作用,无论怎么样都没法产生作用。
● 没有我的话,我的头痛、我吃饱了,这些感受自然就不会有了。在做梦的情况下可以念“愿诸众生永具安乐与安乐因,愿诸众生永离痛苦及痛苦因……”,如果醒了的话,就没法念了。“蕴聚”,比如五蕴的色蕴,世俗里面认为双手、双脚、加上脑袋、躯干就变成了人的身体、身蕴,但实际上没法变成一个身体。如此一来,自然没有身体可以被伤害。类推到每一支分,也是如此。
● 人世间来说,修受念住并不容易。不说其他的,一个甜酸苦辣就让我们头痛了,早上吃什么呀、中午吃什么呀、晚上吃什么呀,有人喜欢吃咸一点、有人喜欢吃淡一点,可能因为吃发生战争都有可能。藏地有个笑话,乾隆的时候,清廷在嘉绒金川这里打了十八年的仗,为了什么呢?一个烧饼。实际上无论是汉族也好、嘉绒也好,他们不知道舌头根本碰不上烧饼,烧饼也触及不到舌头,如果明白这个道理的话,十八年的仗就不用打了嘛!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图5,细节棉签,一种是棉棒,一种是尖头的棉签,尖头的超级适合用来修饰眼线,棉棒有大中小号,个人觉得大号更好用,适合用来晕染卧蚕或者修饰眼妆,唇妆,都是几块钱很大
  • “软环境”方面,盐城始终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升城市能级、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制胜之道,不断深化改革、转变理念、优化服务,推出了一系列优化营商环境的举
  • #功夫是否算是一部被低估的电影# 星爷可以说是最早重视特效的一拨国内导演,早从01年的《少林足球》就开始加大特效比重,力求在视觉性上有所突破。#天下足球# 天下
  • (乌鲁木齐城市上空的荚状云)除去乌鲁木齐,位于中国东部的首都北京也是“飞碟云”较为多见的城市。想要在山地中看到荚状云并不是特别的困难,不过要想在城市中看到这些
  • 新疆三天天气预报 今天白天到夜间,伊犁州西部南部、博州西部、喀什地区山区、克州山区、阿克苏地区山区、巴州南部、哈密市等地的部分区域有微到小雨、其中克州山区、巴州
  • 东风拂过,小草在春光中沐浴成长,湖面渐渐拉开层次,每一个元素都在提醒我们——严寒已经逝去,生机勃勃的时节到了。关注嗨中文,了解更多传统文化知识[中国赞]【分享】
  • 她靠父亲关系挤走杨紫,如今《家有儿女》成员再聚,却无人邀请她《家有儿女》这部作品陪伴了我们童年时光,剧中的成员们更像是一个大家庭,在平凡中的一些小事,成为了生活
  • FIL既有好的对标项目,还是低耗能做有用工程的数据存储,证明FIL价值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作为现在最火的主流B已经达到了共识机制!
  • 1、农历一月初九这个日子出生的女人,心地善良,未结婚前,对待婚姻感情是谨慎与认真的,一旦结婚后则会全力支持丈夫,并与丈夫一起努力,并且坚信终会有出人头地的一天。
  • 对于我来说呢,我不太喜欢一成不变的生活,每一次挑战,我都想做得更好,为止,也是保持神秘新鲜感的一个驱动力,勇敢地去探索未知的领域,所谓的成功,我觉得,嗯,永远都
  • 我们在《中国2049:走向世界经济强国》这本书里面说过,未来30年由于自动化和AI的发展,大量的劳动力会被替代掉,这会超过老龄化减少的劳动力和数量。我们还有大量
  • 和在QQ说晚安 是结束今天的聊天时间 然后就算知道彼此发微博 可能还会在微博聊上几句也ok 点赞朋友圈也不会说 “你怎么和我说完晚安了还不睡!”尊重彼此的独处时
  • ” 盗墓笔记和稻米的故事还在继续从2015-2021年 第十六年我还在“没关系我们还会有很多个十年”我想去看看长白山的雪、杭州西湖的水、墨脱的星空、西沙群岛、四
  • 在职场中工作,本质就是为了赚钱,你是这样想的,领导也是这样想的,没有利益的付出都是一文不值。在职场中工作,本质就是为了赚钱,你是这样想的,领导也是这样想的,没有
  • 也很容易上头!!
  • 记者从市场管理办公室了解到,昆明市场上的所有榴莲均从泰国进口,进口榴莲进入批发市场时,必须出示四证: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口货物报关单、预防消毒证明、核酸检测报告
  • 比如苏东坡,或许偶作惆怅语,观其平生诗章却是疏放豪迈,寄情高远;杜甫亦写自身境遇荒寒,然其笔触最终皆落到对人间疾苦的悲悯与同情,雄浑壮阔;鲁迅先生虽“惯看长夜”
  • #方志动态# 南京记忆 | 赖国考(四):古赖国属地的历史变迁 根据地方志的记载,我将古赖国属地的变迁胪陈如下: 一、赖国(?——前538年) 赖国始封时
  • 在我们帝数十载的贴吧生涯中,干的最过分的两件事。 1、初三寒假叫嚣要抄作业,放出狠话反正老师不知道哪个是他,就算知道了也打死不认账[衰] 2、十四岁的时候打游戏
  • 排开她丈夫的八字一看,双方八字四柱相合度高,而且比较重要的是女方的火土旺都是男方的喜用神,如此这女士能得到丈夫的谦让和喜欢,小日子过得也是比较甜蜜。但与后来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