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祖师《悟性论》原文与白话(中)

迷时有罪,解时无罪。何以故?罪性空故。若迷时无罪见罪,若解时即罪非罪。何以故?罪无处所故。经云:「诸法无性,真用莫疑,疑即成罪。」何以故?罪因疑惑而生。若作此解者,前世罪业即为消灭。迷时,六识五阴皆是烦恼生死法;悟时,六识五阴皆是涅盘无生死法。修道人不外求道,何以故?知心是道。若得心时,无心可得;若得道时,无道可得。若言将心求道得者,皆名邪见。迷时,有佛有法;悟时,无佛无法。何以故?「悟」即是佛法。
迷惑时有罪,觉醒时无罪。为什么呢?因为罪性本空。迷惑时无罪见到罪,觉醒时虽然近罪而实无有罪。为什么呢?因为罪无处所。经书说:「诸法无性,真用莫疑,疑即成罪。」为什么呢?罪因疑惑而生。如果知道这个道理,前世罪业即为消灭。迷惑时,六识五阴都是烦恼生死法;悟道时,六识五阴都是涅盘无生死法。修道人不向外求道,为什么呢?知心是道。若得心时,无心可得;若得道时,无道可得。若言将心求道得者,皆名邪见。迷时,有佛有法;悟时,无佛无法。何以故?「悟」即是佛法。

夫「修道」者,身灭道成,亦如甲折树生。此业报身,念念无常,无一定法,但随念念修之;亦不得厌生死,亦不得爱生死;但念念之中,不得妄想,则生证「有余涅盘」,死入「无生法忍」。
「修道」的人,身灭道成,好像用锐器修剪让树重生。这个业报身,念念无常,无一定法,但是要随着念念无常而修行;不厌生死,也不爱生死;念念之中,不得妄想,则生证「有余涅盘」,死入「无生法忍」。

眼见色时不染于色,耳闻声时不染于声,皆解脱也。眼不着色,眼为禅门;耳不着声,耳为禅门。总而言之,见色性者常解脱,见色相者常系缚。不为烦恼所系缚者,即名解脱,更无别解脱。善观色者,色不生心,心不生色,即色与心俱清净。
眼睛见色时不被色所染,耳朵听声音时不被声音所染,这些都是解脱。眼睛不染着色相,眼睛是禅门;耳朵不染着声音,耳朵是禅门。总而言之,见色性者常解脱,见色相者常系缚。不为烦恼所系缚者,即名解脱,更无别的解脱。善于观察色相的人,色相不影响内心,内心不生色相,则色相和内心都清净。

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众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狱。菩萨观察妄想,不以心生心,常在佛国。若不以心生心,则心心入空,念念归静,从一佛国至一佛国。若以心生心,则心心不静,念念归动,从一地狱历一地狱。若一念心起,则有善恶二业,有天堂地狱;若一念心不起,即无善恶二业,亦无天堂地狱。为体非有非无,在凡即有,在圣即无。圣人无其心,故胸臆空洞,与天同量。
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众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狱。菩萨观察妄想,不以心生心,常在佛国。若不以心生心,则心心入空,念念归静,从一佛国至一佛国。若以心生心,则心心不静,念念归动,从一地狱历一地狱。若一念心起,则有善恶二业,有天堂地狱;若一念心不起,即无善恶二业,亦无天堂地狱。心的本体非有非无,在凡人为有,在圣人为无。圣人无心,故胸臆空洞,与天同量。

心得涅盘时,即不见有涅盘。何以故?心是涅盘。若心外更见涅盘,此名著邪见也。一切烦恼为如来种子,为因烦恼而得智慧。只可道「烦恼生如来」,不可得道「烦恼是如来」。故身心为田畴,烦恼为种子,智慧为萌芽,如来喻于谷也。佛在心中,如香在树中。烦恼若尽,佛从心出;朽腐若尽,香从树出。即知树外无香,心外无佛。若树外有香,即是他香;心外有佛,即是他佛。
心得涅盘时,就不见有涅盘。为什么呢?心就是涅盘。如果在心外还可以见到涅盘,这个是不正确的观念。一切烦恼为如来种子,因为烦恼而得到智慧。只能说「烦恼生如来」,不可说「烦恼是如来」。身心是田地,烦恼是种子,智慧是萌芽,成佛是稻谷。佛在心中,好像香在树中。烦恼若尽,佛从心出;朽腐若尽,香从树出。树外无香,心外无佛。如果树外有香,就是其它树的香;如果心外还有佛,就是其他的佛。

心中有三毒者,是名国土秽恶;心中无三毒者,是名国土清净。经云:「若使国土不净,秽恶充满,诸佛世尊于中出者,无有此事。」不净秽恶者,即无明三毒也;诸佛世尊者,即清净觉悟心也。
心中有贪嗔痴,称为国土秽恶;心中没有贪嗔痴,称为国土清净。经书说:「如果国土不净,秽恶充满,诸佛世尊由里面生出,没有这样的事情。」不净秽恶,就是即无明贪嗔痴;诸佛世尊,就是清净觉悟心。

一切言语,无非佛法。若能无其所言,即尽日言是道;若能有其所言,即终日默而非道。是故如来言不乘默,默不乘言,言不离默。悟此言默者,皆在三昧。若知时而言,言亦解脱;若不知时而默,默亦系缚。是故言若离相,言亦名解脱;默若着相,默即是系缚。夫文字者,本性解脱。文字不能就系缚,系缚自本来未就文字。法无高下,若见高下非法也。非法为筏,是法为人筏者。人乘其筏者,即得渡于非法,则是法也。
一切的言语都是佛法。如果能够心无所思而言,则整日说话都合乎天道;如果心有妄想,即使整天沉默也不在道中。所以佛陀教导时言语不胜于静默,静默也不胜于言语,言语也不离开静默。领悟了言语和静默的人,都处于正定的状态。悟道的人说话,言语都是解脱的;未悟道的人虽然保持沉默,静默都是系缚。所以言语如果离相,言语就是解脱;沉默如果着相,沉默就是系缚。文字的本质是帮助人解脱的。文字不能系缚人,系缚是由自心而来,不是文字的问题。万法没有高下优劣,如果见到高下优劣就不是正确的方法。如果把不正确的方法当做船筏,人乘用船筏渡河,透过船筏得渡彼岸解脱,则非法就是正法。

若世俗言,即有男女贵贱;以道言之,即无男女贵贱。是以天女悟道,不变女形;车匿解真,宁移贱称乎?此盖非男女贵贱,皆由一相也。天女于十二年中,求女相了不可得,即知于十二年中,求男相亦不可得。十二年者,即十二入是也。
就世俗来说,有男女,贵贱等等分别;以道来说,没有男女,贵贱等等差异。所以天女悟道后,还是不变化女性的外形;车匿证道后,也不需要改变贫贱的出身。开悟无关于男女贵贱,这些分别相其实本质都是一样的。天女在十二年中,求脱离女相不可得,所以知道十二年中,求男相也不可得。十二年就是十二入(内六根外六尘)。

离心无佛,离佛无心;亦如离水无冰,亦如离冰无水。凡言「离心」者,非是远离于心,但使不着心相。经云:「不见相,名为见佛。」即是离心相也。离佛无心者,言佛从心出,心能生佛。然佛从心生,而心未尝生于佛;亦如鱼生于水,水不生于鱼。欲观鱼者,未见鱼,而先见水。欲观佛者,未见佛,而先见心。即知已见鱼者,忘于水;已见佛者,忘于心。若不忘于心,尚为心所惑;若不忘于水,尚被水所迷。
离开自心没有佛,离开自佛没有心;也像是离开水没有冰,离开冰没有水。所谓的「离心」,不是远离于心,而是指不着于心相。经书说:「不见相,名为见佛。」就是离心相。离佛无心,指佛由心出,心能生佛。佛由心生,但是心不是由佛所生;好像鱼由水而生,但是水不是由鱼而生。要观赏鱼,还没见到鱼,就先见到水。想要看到佛,还没见佛,就先见到心。既然见到了鱼,就忘了水的存在;已经见到佛的人,就忘了心的存在。如果不忘于心,就被心所惑;如果不忘于水,就被水所迷。

众生与菩提,亦如冰之与水。为三毒所烧,即名为众生;为三解脱所净,即名菩提。为三冬所冻,即名为冰;为三夏所消,即名为水。若舍却冰,即无别水;若弃却众生,则无别菩提。明知冰性即是水性,水性即是冰性。众生性者,即菩提性也。众生与菩提同一性,亦如乌头与附子共根耳;但时节不同,迷异境故,有众生、菩提二名矣。是以蛇化为龙,不改其鳞;凡变为圣,不改其面。但知心者智内,照身者戒外。
众生与菩提,好像冰和水的概念。被贪嗔痴系缚,就称为众生;被空无相无愿所净化,就称为菩提。被冬天冷冻,就称为冰;被夏天消融,就叫做水。如果舍弃冰,就没有水;如果舍弃众生,就没有菩提。众所皆知冰性就是水性,水性就是冰性。众生性,就是菩提性。众生和菩提同一性,也好比乌头和附子是同根,差别是不同的时节生出;人也是由于迷惑而出现差异,才有众生、菩提二个名称。所以蛇变化成龙不改变鳞片,凡人变为圣者不改变其面貌,但是圣者知道内由智慧观照本心,外由戒律约束报身。

真众生度佛,佛度众生,是名平等。众生度佛者,烦恼生悟解。佛度众生者,悟解灭烦恼。是知非无烦恼,非无悟解;是知非烦恼无以生悟解,非悟解无以灭烦恼。若迷时佛度众生,若悟时众生度佛。何以故?佛不自成,皆由众生度故。
真实的理解了众生度佛,佛度众生,称为平等。众生度佛指的是,烦恼生悟解。佛度众生指的是,悟解灭烦恼。所以知道不是没有烦恼,不是没有悟解;所以知道没有烦恼不能生悟解,没有悟解不能灭烦恼。如果迷惑时佛度众生,如果开悟时众生度佛。为什么呢?佛不是天生自己成就,而是由众生度化出来的。

诸佛以无明为父,贪爱为母,无明贪爱皆是众生别名也。众生与无明,亦如左掌与右掌,更无别也。迷时在此岸,悟时在彼岸。若知心空不见相,则离迷悟;既离迷悟,亦无彼岸。如来不在此岸,亦不在彼岸,不在中流。中流者,小乘人也;此岸者,凡夫也。彼岸菩提也。
诸佛以无明为父,贪爱为母,无明贪爱都是众生的别名。众生和无明,好像左掌与右掌,没有其他的差别。迷惑时在此岸,开悟时在彼岸。如果心空不见相,就离开迷悟的分别;既然离开迷悟分别,也就没有彼岸。佛陀不在此岸,也不在彼岸,也不在中间。中间指的是小乘人,此岸指的是凡夫,彼岸指的是成佛解脱。

佛有三身者;化身报身法身;化身亦云应身。若众生常作善时即化身,现修智慧时即报身,现觉无为即法身。常现飞腾十方随宜救济者,化身佛也。若断惑即是雪山成道,报身佛也。无言无说,无作无得,湛然常住,法身佛也。
佛有三身;化身报身法身;化身又叫做应化身。如果众生常常行善就是佛陀化身,修智慧时是报身,觉悟无为是法身。常常飞腾各地随机救济度化,是化身佛。断尽迷惑好比雪山成道,是报身佛。无言无说,无作无得,湛然常住,是法身佛。

若论至理一佛尚无,何得有三?此谓三身者,但据人智也。人有上中下说,下智之人妄兴福力也,妄见化身佛;中智之人妄断烦恼,妄见报身佛;上智之人妄证菩提,妄见法身佛;上上智之人内照圆寂,明心即佛不待心而得佛智,知三身与万法皆不可取不可说,此即解脱心,成于大道。经云:佛不说法,不度众生,不证菩提。此之谓矣!
若依最上乘理论是一个佛都没有的,怎么会有三个佛身呢?所谓的三身,是根据人的智慧程度来说的。人有上中下等的智慧,下智的人一昧妄求福报,妄见化身佛;中智的人妄想断除烦恼,妄见报身佛;上智的人妄想证菩提,妄见法身佛;上上智的之人内照圆寂,明白即心即佛的道理,不需刻意用心而得佛智,知道三身和万法皆不可取不可说,这就是解脱心,成就大道。经书说:佛不说法,不度众生,不证菩提。就是这个意思!

众生造业,业不造众生。今世造业,后世受报,无有脱时。唯有至人,于此身中,不造诸业,故不受报。经云:诸业不造,自然得道。岂虚言哉!人能造业,业不能造人;人若造业,业与人俱生;人若不造业,业与人俱灭。是知业由人造,人由业生。人若不造业,即业无由生人也。
众生造业,业不造众生。今世造业,后世受报,没有解脱的时刻。只有最上等人,在此身中,不造诸业,故不受报。经书说:诸业不造,自然得道。岂是空言呢!人能造业,业不造人;人若造业,业力便随人俱生;人不造业,业力随着人俱灭。所以知道业由人造,人由业生。人若不造业,即业无由生人也。

亦如人能弘道,道不能弘人。今之凡夫,往往造业,妄说无报,岂不苦哉。若以至少而理前心,造后心报,何有脱时?若前心不造,即后心无报,复安妄见业报?
也好像人能弘道,道不能弘人。今日的众生凡夫,往往造业,妄言说没有报应,这个受报不是更痛苦吗。如果以为业少而心中起心动念,造作后续的业报,何时才能解脱呢?如果前心不造作,则后心无业报,哪里会妄见业报呢?

学佛主要在求离苦得乐,生死之苦冠于一切,同时也是为一切苦的根本,因为一切苦皆由生死而来的,没有生死就没有一切苦,生死不了怎能离苦得乐?所以常见一般学佛人,一开口便说要求了脱生死,这是莫怪其然的,生死既为一切苦的根本,那么生死一了则可远离众苦,而获到寂灭永安,所谓‘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而实现学佛的一大目的。

如是观之,则知了脱生死确为学佛人的重要观点,但要了脱生死,当先明白生死之由来,和懂得了脱生死的方法,否则怎能了脱生死,而达到学佛之一大目的呢?

一、生死缘起

究竟什么是生死的由来?佛教说为十二缘起,谓生死有十二种之缘起,换句话说,此十二缘起为组成生死之要素。十二缘起亦名十二因缘,何谓因缘?因是亲因,如种子为能生之种;缘是助缘,如雨露人工等为助生之机。亦可说:事的起原为因,中间助成为缘。共有十二支: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此十二支,互相为因为缘,故称十二因缘。所谓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此为一切有情生死的由来。现在先来解释无明的意思:

(一)无明——就是不明,乃一切烦恼的总称。由最初的一念妄动障蔽本觉妙明,致使对真空实相理不能明了,因而妄生一切执著,此谓无明。要之无明就是迷惑心,到底迷个什么?迷了我法二种空理。众生不了五蕴幻化不实,妄执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是为我执无明;不了诸法缘生无性之理,妄执万有现像为实法,是为法执无明。所谓内执根身以为我,外执器界以为法。迷了我、法二空的真理,所以叫做无明;此为迷真所起的一念不觉。

按无明有根本无明和枝末无明两种:

(1)不明理性之空,谓之迷理无明(不知真空实相离相之理)——根本。

(2)不明事相之假,谓之迷事无明(妄见万法为实有)——枝末。

所谓迷理无明,乃指一念妄觉障于中道实相之理,使之不能显发;迷事无明,是指见思烦恼障生死之事,使之不能出离三界。凡外不明真谛理,著于邪见,名为见思无明;二乘不明俗谛理,著于空寂,名为尘沙无明;权教菩萨不明中谛理,著于二边,名为根本无明。总之,迷真谓之根本无明,起妄谓之枝末无明。

(二)行——是造作义,指一切行为,此为依无明而造出善恶业。

(三)识——就是业识——第八识(是人生的总报主)。此识随业受报,为过丢业力所驱,挟持所造善恶种子而来投胎,于有缘的父母,当其交媾时,四周黑暗,唯见一幕淫剧,遂于明相发现处,以神识聪利而刹那即到父母身边,那时昏昏迷迷,忽起一念爱心(男的则爱母憎父,女的则爱父憎母),流爱为种,纳识为胎(流一念爱欲心为受生种子,于父精母血之中而成胞胎,将此神识处于臭秽胎狱之中)。啊!惨了!生死的祸根将此演成,一切众苦跟在后面而来,此为投胎最初的第一念。

(四)名色——名指心识(即神识初投胎时之谓),色指形体(即父精母血混成之肉团)。由于一念爱染投入母体为名,揽父母赤白二谛而成胎为色。所谓心物和合而成胎,胎相初成叫做名色(此为胎中精神物质初备之相)。因为初投胎时,六根未成。识心不能显发其了别功能,但有心的名称而没有心的作用,所以不称为心,只称为名;初投胎时,形体未全,五官未具,不便称身,故单称色。此为婴胎初凝,还没有完成六根的一个阶段(人,生在胎内,生育之次第分为五位;第一七日名羯罗蓝位,又云歌罗逻,译为凝滑,或云杂秽——父母之精血,初和合而成的一团凝滑之秽物。第二七日为,頞部昙位,译为疱,经过二七日的渐渐增长而成为疮疱之形。第三七日名闭尸位,译为软肉,经三七日渐成软肉之质。第四七日名为羯南位,译为坚肉,经四七日渐成坚固之肉。第五七日名钵罗奢位,译为肢节,又名形位,自神识投胎后至五个七日,才生诸根形,四肢差别,以上皆属名色位所摄)。

(五)六入——六根。在母胎十个月的中间,由名色渐渐成长到六根完备,于出胎后对六尘境有互相涉入的作用,故名六入(自第五七日形位后,渐具根相,至第六七日名发毛爪齿位,第七七日名具根位,六根初成。从名色、六入至出胎,中间总有三十八个七日,皆属胎中位)。此为有情一生受用之自体。

(六)触——接触。根尘和合而成触。指出胎后六根与一切外境之接触。当小孩二三岁时,天真纯朴,六根对境但起单纯之知觉,尚未有憎爱的分别。此为六根交际一切外境的一种作用。

(七)受——领受(领受所触之境)。根境相对于违顺二种境界上,生起苦乐二种感觉谓之受。当四五岁至十岁时,年纪稍长,知识潮开,知道接受一切境界,对于饮食、衣服、玩具等,都有所求,且能分别好丑,唯不生贪爱之心耳。此为对境所起的一种情感。

(八)爱——贪爱。对于所对境,能起贪爱。当十一、二岁至十八、九岁时,年将成人,欲望既开,对于五尘欲境,心生贪著,唯尚未广遍追求,虽单举爱字,其实亦含有憎字在内,所谓‘遇顺境时则起贪恋之心,遇逆境时则起憎恶之心’。此为对境所起的一种贪染心。

(九)取——妄取。二十岁后贪欲转盛,于一切境,广为追取,虽单举取字,实则亦含有舍字在内,所谓‘遇可爱之乐境,则念念贪求,必尽心竭力以求得之而后已;遇可憎之苦境,则念念厌离,必千方百计以图舍之而后已’。此为爱染欲境的一种趋求(前之无明是过去惑,今爱取二支为现在惑,同时又为未来因)。

(十)有——业。有因有果之谓,由前际因(爱取),生后际果(生老死),由业力牵引而因果不亡,遂演成三界轮回的事实来。换句话说,由爱取二者所驱使,遂去造作种种有漏之业,以感未来生死之果报。果报的范围虽广,要之不出依正二报。依报即是欲有(欲界)、色有(色界)、无明有(无色界)。正报即是本有(现在之身)、中有(中阴身,此身已死,后身未成,于此中间所受化身,谓之中阴身)、后有(后世受生之身)。欲等三有为受生处之依报,本等三有为所受身之正报,(前‘行J指过去业,今‘有J指现在业,虽属现在,却为未来生死苦果之因)。此为所作业力感报的一种规定。

(十一)生——受生。以现在所造之业为因,依因感果,必招来世受生——在四生六道中受生(此生之一支通因通果,若对前之爱取有三支而言,则属未来受生之果;若对后之老死一支而言,则属未来感果之因)。此为未来受报的一种活动。十二)老死——老耄和死亡。诸根衰败叫做老,身坏命终谓之死。既有生就不能不死,则四大幻躯自然从少至老,由无常转变必至于死,如燃香相似的渐渐消殒;要想永生不死而常壮不老是绝对不可能的(老死本来二事,何故合为一支?因为老不一定有的,如一般夭殇者,则不历此阶段,故与死合为一支)。此为未来受报的一种结果。

总之无明是无始一念不觉,障蔽真心的一种虚妄(过去惑);行是依无明妄惑而造出一切业因(过去业);识是依造业而受现世投胎之第八阿赖耶识(业报生);名色是神识依父母精血,心身渐次发育的一种状态(约初受胎时言);六入是在母胎中六根初成的名称(约住胎言);触是六根与六境接触不起憎爱的一种作用(约出贻后言);受是对境分别苦乐的一种感觉(五六岁后的作用);爱是对境生起的一种欲望(十四五岁后的作用);取是广求五欲的一种作用(二十岁后的作用);有是由贪爱而造成的一种业力(作业成就);生是依著所造的业力去受报投生的一种事实(依业受报);老死是由无常转变而六根败身亡的一种现相(生命结果)。

还可说:无明是一切烦恼的总头目;行是生死的创业者;识是生死的责任者;名色、六入是生死的业报身;触、受、爱、取是生死的犯罪者;有是生死的承罪者;生、老是生死的受刑者。十二因缘的意义大约就是这样。但怎样叫做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呢?扼要的说,为了‘无明’不觉的愚昧性所使,迷于声色货利之中,处处颠倒取著,因而做出一切不合法不合情的‘行为’来;此则因无明而引起一切作业——行,故曰无明缘行(缘是生起和引起的意思)。有了过去所造业因——行——牵识(业识)受报,此则因行而引起业识的投胎,故曰行缘识。有了业识投胎,自然组成形体,此则因业识而引起名色的成立,故曰识缘名色。有了名色,自然渐备六根,此则因名色而引起六入的构成,故曰名色缘六入。有了六根,自然能与一切外境接触,此则因六入而引起接触的作用,故曰六入缘触。既有了接触,自然对顺境为乐受,对违境为苦受,此则因触而引起苦乐的感觉(受),故曰触缘受。既有了苦乐的感觉,自然乐则生爱,苦则生憎,此则因受而引起贪爱的情绪,故曰受缘爱。既有了贪爱,因而开展欲心,广为追求妄取,此则因贪爱而引起妄取的活动,故曰爱缘取。既有了妄取,自然广为造作,而受业力的支配,此则因取而引起业有的规定,故曰取缘有。既有了现在业因,必受未来果报——六道受生,此则因有而引起带业受生,故曰有缘生。既有了生命,自然由老至死。于中免不了一切忧悲苦恼,此则因生而引起老死忧悲苦恼的结果,故曰生缘老死忧悲苦恼。这就是组成生死之缘起,亦即是我人生死之由来。现在不厌麻烦,再来反复检讨一下,使人容易明白:

人生为什么有忧悲苦恼,它到底从何而来?乃由无常转变的老死而来的(人生最悲哀而痛苦者就是老死);它——‘老死’又从何而来呢?是从投‘生’来做人而有的(因有了生的生命自然有结束生命的老死),然何故要投‘生’?即由所作而规定了的业‘有’牵引而来的(既有业因,当然要依业受报而来投生,所谓负债须偿),‘有’又从何而来?是由妄取而来的(因为有了妄取才会去妄造有的业因),为什么要去‘取’?是被贪爱心所驱使的(如没有贪爱就不去取),‘爱’又从何而来?是从领受而来的(如不去领受则贪爱从何为起),‘受’又从何而来?是从六根接触六境而来的(根不接境自然没有领受),‘触’又从何而来?是从六入而来的(没有六根怎能去接触尘境),‘六入’又从何而来?是从名色而来的(没有心物和合的名色,怎能成就六入的作用),‘名色’又从何而来?乃由阿赖耶识去投胎而有的(若无业识揽父精母血而成胎,怎有名色的成立),业‘识’又从何而来?是由各人行为上所造出来的业,识被业牵而入胎(正如凭罪状而入狱,若无业力自然不会牵识受报为投胎),‘行’又从何而来?是由‘无明’迷惑心所驱使去妄作胡为而成业行(心不迷惑,自然不会妄作胡为)。

反过来说,要怎样才能没有老死忧悲苦恼呢?当不去受生,要不受生,当不造业——有,要没有业,当不妄取,要不妄取,当不妄为贪爱,要不贪爱,当不妄为领受,要不受,当不妄为接触,要不触,当勿妄用六根(六入),要无六入,当勿产生名色,要无名色,当空业识,要空业识,当不妄作行为,要不妄作,当破无明,无明一破则生死自休。讲到这里非仅明白我人生死的由来,同时也知道生死的罪魁就是无明。 https://t.cn/R2Wxpw9

#杨子姗赖猫的狮子倒影[超话]#[给你小心心]#杨子姗#[给你小心心] #杨子姗赖猫的狮子倒影#

一个是身家过亿的女总裁,一个是身无分文的无业游民,慕晚晴和刘青的第一次见面就在两个人的婚礼现场。从毫无感情、互相敌对,到彼此扶持、互生情愫,刘青一边暗中帮助慕晚晴解决公司遇到的重重危机,一边机智对抗着横空出现的慕晚晴前任男友冯聪。就在两人的感情经历重重考验之际,一股背后的黑暗势力也渐渐浮出水面。为了完成老一辈的遗愿,慕晚晴和刘青踏上了去泰国的行程,与黑暗势力正面交锋并取得了胜利,二人也认定对方是自己的所爱。两人回国过上幸福圆满的生活。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可爱][可爱]好了今日的分享结束了,你们还喜欢什么样的,都可以来品评论区来告诉小司哦~我们下期见![兔子]【钟灵记】天香引这套汉服是带有长比甲的,那么这件我更
  • #程伟巅峰高中数学(4000元正式弟子)##正式学员的火爆答疑重赏大群##高考数学# [鲜花][鲜花][鲜花]这位来自广东的高二学子、也是义无反顾地直接购买了4
  • 其一是便携性:100W GaN3 Pro 氮化镓桌面插线板最高负载能实现“一拖六”可以照顾绝大多数人差旅的电子设备,不用临出门收拾行李的时候思考“这个充电器”“
  • 这样的人,人品端正,心存善意,自会得到别人的善意,低调随和,必能远离麻烦和灾祸。余生,愿我们都能约束自己,做一个有教养的人,与人方便,亦是与己方便,善待他人,就
  • ⚠️luda 确诊公告你好 这里是Starship娱乐公司 宇宙少女成员Luda今天(12日)被确诊为新冠肺炎,特此通知. Luda在11日率先实施的自我诊断试
  • 7、我还是得不动声色地走下去,说这天气真好,风又轻柔,还能在斜阳里疲倦的微笑,说人生极平凡也没有什么波折和忧愁。10、所谓的花季,就是所有生命没有高低之分,偶然
  • 然后他(她)们就会找借口说:诶——因为我很傻所以才去欺负我,而不敢说其实是他(她)们自己坏,我的其中一朋友就说了我是老实过头(见照片三内截屏照片证据便知,我现在
  • 【坚定信心战疫情 同舟共济筑防线——吉林中院迅速下沉社区开展疫情防控工作】“请大家佩戴好口罩,准备好身份证、吉祥码,有序排队……”面对当前严峻的疫情形势,3月4
  • #亚运在身边# 亚运圈儿的风景【三月温暖,不妨与春花相约[微风]】今年的春似乎冷的时间特别长久等花开就成了这个春天里最期待的事#春天里的浙江有多美#近日天气转暖
  • 爱,是秋天满树的枫红,是思念的花朵。它是俗世中最圣洁的花朵,只开在有情人的眼里心里。
  • 这是我第一次嗑cp,第一次关注超话,虽然有点小遗憾,没有能够很早的认识你们,没有见证你们从160长到180,但是我一点都不后悔粉上你们,但是我也可以有幸见证你们
  • 感恩师父惠赐今日《微言悦享》:""愚感悟: 1、阿赖耶识如实记载着当事人生生世世的行为记录,成为变现命运成因,可见命运横涉三世,而今生努力拼
  • 找新工作开路反馈~但是仪式结果就是蛮好的~但是过程看得出来不会那么容易~❤️今天反馈一波三折之后终于可以进自己喜欢的公司啦~此款仪式可用于:面试求职成功、提升财
  • 纯原版本 New balance 新百伦 MS327KA 运动休闲跑步鞋 全新货 天花板品质 真正的韩国专柜订单 目前6色货齐 原鞋原纸板档案 原厂皮料 包括所
  • #汽车评测#【国产宝马X5实车首发,车身轴距加长130mm】2022年3月12日,国产宝马X5 实车以线上的形式首发,新车车身和轴距加长了130mm,空间大幅提
  • 别遗忘有人在 为你声沙[可爱]他改编滑板鞋走红的时候,我一见钟情的是他唱易燃易爆炸,在那短短的几分钟不设防的惊艳里,我真的对一个陌生人产生了偏执的保护欲跟爱怜;
  • 三、奶瓶清洗剂挑选攻略专业的事还是需要专业的工具,懒得消毒又想清洗干净,那就要借助清洁剂啦,但挑选清洁剂也是很有讲究的,选不好不仅洗不干净浪费钱,还有可能适得其
  • 最后这场比赛不仅要吹C罗,还要吹弗雷德,这小身板子有摆脱能力的,速度也快,可以作为反击时中路的过渡点,此外他能跑,感觉球场上到处都能看见他。 这个曾经的天才冰
  • 所以时间的长短不能决定挽回的感情是否牢固,慢慢来将自己调整到一个最好的状态,努力将依附对方变成提升自己,挽回也只是感情经历中一个短暂过程的代名词。所以时间的长短
  • 那边有声音,我想我要过去看看了,今天先录到这里……”“嘿,是我,M1129龚俊。这条录音你一定要仔细听,刚刚我进入一片雨林,那里蛮危险的,但也有意外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