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经历影响一生的成长:精神分析理论
经典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的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较早探索家庭动力对一个人的影响的先驱之一。他特别强调童年经历对一个人后来成长的影响。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主要研究潜意识对一个人的影响,他特别强调一个人的“性”发展与“性”满足。并认为,一个人的心理出现问题,多是“性”的发展在早年遇到了障碍。这个障碍会潜伏在一个人的潜意识里,当他后来在成长的道路上遇到压力大的事件而无法应对时,这些被压抑在潜意识里的性创伤或性需求就会以症状的方式出现,从而影响他的健康和生活。
弗洛伊德把一个人的心理发展视为性心理的发展,并且把他分成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分别为口唇期(oral stage)、肛门期(anal stage)、性器期(phallic stage)、潜伏期(latent stage)和生殖期(genital stage)。
● 口唇期是从出生到出生的第二年,这个阶段对婴儿口腔的刺激,如吮吸、咬和吞咽等,是性满足的主要来源。
● 肛门期是从1岁到3岁,这一阶段性敏感区转到肛门。
● 性器期是从3岁到5岁,这个阶段生殖器成为性敏感区。这一阶段的性满足涉及对异性父母的性幻想以及玩弄和展示生殖器。恋父情结和恋母情结正是在这一阶段产生的。
前三个阶段是人格发展的重要阶段,为成人后的人格模式奠定了基础。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的人格在6岁之前基本完成,因此一个人在6岁之前的发展就会影响并决定他后面人生的发展。在前面的这三个阶段,如果没有得到顺利发展,那么,他后面的阶段就不可能顺利进入,他可能会停留在某一阶段,或即使发展到后面的阶段,仍可能会退回到前面的阶段。因此,即使他随着年龄的增长进行到成年后的各个阶段,但他的人格可能仍然在所停滞或所退回的那个心理阶段,并按照这些阶段所具有的人格特点行事。尤其是在3~5岁的恋父或恋母阶段没有得到很好处理,就会发展成为恋父或恋母情结,这个情结会在很多方面影响一个人在未来的人生发展,关于这个影响,在后面的章节还会详细地描述。
客体关系流派
较早探索家庭动力的另一个精神分析理论流派是客体关系流派,这个流派的创始人是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梅兰妮·克莱因(Melanie Klein),她也是儿童精神分析研究的先驱。
梅兰妮·克莱因认为,每个人最基本的需求是与外在世界建立关系,人们把这个与外在所建立的关系内化到各自的内心世界则变成主观世界里的关系,然后我们再把这个内在的主观世界里的关系投射到外在的真实世界的关系里去,并影响或控制我们与外在的世界关系。
我们与外在世界建立最早关系的是妈妈的乳房,然后才是妈妈。乳房被分为好乳房与坏乳房,这个好乳房会被婴儿内化成好自己,坏乳房会被内化成坏自己。也就是说,如果婴儿觉得妈妈的乳房是好乳房,那么婴儿就会觉得自己是好自己、好孩子,是个可爱的、有价值的孩子;反之,如果他觉得妈妈的乳房是坏乳房,他就会觉得自己是坏自己、坏孩子,是个糟糕的、没有价值的孩子。因此,婴儿与妈妈乳房的关系会演变成婴儿与自己的关系,会影响孩子自身的价值感。后来婴儿与外在世界的关系才慢慢从妈妈的乳房,转移到一个完整的妈妈这里。于是,婴儿与妈妈乳房的关系、与妈妈的关系便成了影响一个人后来发展最为重要的关系。
因为婴儿与乳房的关系模式、与妈妈的关系模式会演变成后来他与外在世界的关系模式,而这两个关系的建立是在婴儿出生6个月之内。也就是说,孩子在出生6个月之内与妈妈的乳房和完整的妈妈所建立起来的关系,会影响到婴儿后来的成长与发展。我们会看到,这个时间比我们中国人所认为的3岁之前和7岁之前还要早。
个体心理学学说
对家庭动力研究比较早的还有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他也是奥地利人,是精神病学家和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曾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追随者,并是弗洛伊德早期最为得意的门生之一,后来因与弗洛伊德在学术上有分歧而离开了弗洛伊德,并创立了自己的个体心理学学说。
阿德勒认为,人是一种追求卓越的动物,而人不可能是完美的,因此我们常常会产生自卑感,为了摆脱这种自卑感,我们就需要不断地追求优秀和卓越。因此,在阿德勒看来,自卑又是卓越的推动力。人有了自卑之后,才会去不断地追求卓越和完美。而在摆脱自卑和追求卓越的道路上,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方式或方法,阿德勒将之称为“生活模式”,意指个体在其成长的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应对和适应环境的行为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方法。
他认为,个体的生活主要在于克服婴儿期无助的感觉并追求优越,最终的目的是提高个人的价值,为个人带来安全感。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每个人所采用的手段也大相径庭,因而形成了不同的生活风格。这也是个人行为表现中所显现出来的动机、特质、兴趣、价值等明显独特的组合体。简言之,生活风格就是个体追求优越的方法。
在他看来,一个人的生活风格大多形成于4岁或5岁之前。一个人根据自己所积累的经验,渐渐塑造成自己所独有的特质,也形成了个自人格的独特性,因此生活风格表现了一个人人格的整体性和独特性。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生活风格,正如我们不能发现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我们也无法发现两个绝对相同的个人。
阿德勒认为,一个人的生活风格是在儿童时期形成的。每个儿童形成什么样的生活风格有赖于他的家庭环境与幼年经验。人们这种早期形成的生活风格会牢固地保持下来,并且难以改变,这就为其应付以后所遇到的生活问题提供了规则。生活风格主要是由儿童所处的家庭环境(如家庭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家庭结构、在家庭中的处境、兄弟姐妹的多少及家庭气氛等)决定。
阿德勒也是最早研究排行的心理学家之一,他系统地研究了出生顺序对孩子心理成长和性格特点的影响。阿德勒认为,孩子的出生顺序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在同一个家庭中,即使只有两个孩子,也不会处于完全相同的情境。因此,每个孩子都会因其想适应自己所处的特殊情境而表现出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这种独特生活方式的影响具体表现在性格、学业、工作、交友、兴趣、恋爱和婚姻等方面。
家庭中的每个孩子为了确保他们在家庭中的地位,也会采用不同的行为模式。阿德勒的研究发现,年龄最大的孩子会自然地扮演有责任感的、代理父母的角色;最小的孩子则向相反的方向发展,成为喜欢取乐、不负责任的冒险者;而中间的孩子常常发现自己很难建立一种自我认同感,那就是赋予他们区别于其他兄弟姐妹的自然差异点,他们需要寻找机会强大起来,甚至成为孩子中最强大的那一位,从而使他们在家庭中找到一个位置。阿德勒认为,由于出生顺序所带来的排行不同,便决定了孩子的性格模式或行为模式不同,这也是孩子所形成的“生活模式”的一部分。这些生活模式大部分都在孩子最初的第四或第五个年头形成,而这些生活模式一旦形成,便很难改变。从另外一个角度看,阿德勒同弗洛伊德一样,也强调生命早期在形成人格上的重要性。同时,他也是研究家庭动力的先驱者之一。#原生家庭对子女的影响# https://t.cn/RI7nYAL

#修道者的孤独与寂寞!#
在一般人眼里,修道者总是孤独与寂寞的。他们总是过着晨钟暮鼓,清灯伴黄卷,形单影孤的清淡生活,与世无争,常表现为孤独与寂寞的样子。
但是为何多少年来,都有不少修道者,愿意过着这种生活方式呢?这种孤独与寂寞的生活方式里面,有什么原因值得这些修道者耗上毕生精力去做呢?
是注定他们的生活方式就得这样呢?还是另有什么原因让他们有理由过上这种生活?下面就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圣人孤独与寂寞是为了什么
孤独与寂寞,不但是一般常人有之,一般修道人有之,其实连圣人也有。但是圣人他们为何愿意过着孤独与寂寞的生活呢?他们应该有自己的追求吧。追求的是什么呢?
《道德经》二十章说:“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忽兮其若晦,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众人因迷醉于名利而欢乐,像享受丰盛的美味,又像在春天登上高台而欣赏美景。圣人却唯独一人过着淡泊的生活,没有一点欲望萌动的征兆,像刚出生的婴儿那样还不知道发笑。颓废啊,好像无所归依。众人都有多余之物,而作为一位圣人,却唯独像有所遗失。
圣人表现出愚人的心态,好像非常愚蠢的样子!世俗的人都精明,圣人却显示唯独像昏昧;世俗的人都分析明辨,圣人却表现得唯独沉默。恍惚啊,像走到昏暗的地方,冷落啊,像无处栖息。众人都有所作为,圣人唯独表现出愚蠢而鄙陋的样子,圣人虽然独自和众人不同,然而却重视生养万物之本——“道”。

圣人之所以与众人不一样,愿意过着孤独与寂寞的生活,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追求这个作为万物之母的“道”。

二、孤独与寂寞的快乐
有些修行者,在外面看来显得非常孤独与寂寞,他们内心没有太多的贪念,所以内心就清静。当人们内心清静时,就不会有太多的贪求,所以他们就表现安静而显得默默无闻。一般不了解的人,就认为他们生活得孤独与寂寞。
《道德经》第四十五章说“清静为天下正”。在修道方面,内心清静可以说是天下修行的规范。当内心清静时,自己的心灵就会安静下来,七情六欲也就减少,就不会有太多的非分之念,从而不会去追求一些无用而痛苦的事情。所以一些修行高深的道长,平时内心严格遵守戒律,专心致志地修行,达到虚静状态,可以体会更深远玄妙的内容。

《南华经》说:“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修养达到一定高度时,可以将自己身体忘掉,进入一种物我两忘境界,即《南华经》所说的“坐忘”,从而体会生命的另一状态。另一种状态下,反而能体会到生命的高速运行,《南华经》称之为“坐驰”。

即当身体安静,而精神层面反应则更灵活而快速,从而达到内在的一种通达明亮。故内心清静而无所求的修行者,表现出的样子则好像孤独与寂寞一样。但其实,他们只是形体孤独而内心并不寂寞。

三、忍耐孤独寂寞才能更好地悟道
《道德经》第十六章中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当我们内心达到空虚已极的境界,保持清静得深厚的状态,这样更能认识到事物的变化。万物竞相生长,我们就可以观察它们的循环归复。万物众多,都要复归到它们的根源。复归到根源,我们称之为进入一种静态,进入这种“静态”时,我们就称之为是一种归复本性方式。当归复到本性时,就能发现事物在一定条件下保持常态而不变的法则,懂得这种常态不变的法则的道理后,才能明白事物及生命的本质。

如果不懂得这种常态不变的法则的道理而轻举妄动,那就会遭到凶兆。懂得这种稳定法则的道理,才能包容一切。能包容一切才会做到公正无私;能公正无私才会使人们归向;能使人们归向才符合自然;能符合自然才会符合“道”,能遵循“道”才会长久,从而终身不遭受危险。

《易经》里说“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因此,当我们处于寂静的状态中,才能更好地体悟道的玄妙,才能让我们在生活中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从而变得安全。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说:“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圣人内心的专一,是天下修行的一种共同法则,也是排除内心孤独与寂寞的最好良方。一般不理解庙观生活的人,认为庙上的生活皆是孤独而寂寞的。一般人都害怕出家而承受这种孤独与寂寞的痛苦。人们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他们不懂修行者的内心世界或是修行的快乐。其实出家人内心更充实而幸福。

因为他们有圣贤们的智慧作为指导。所以,内在精神上,反而非常富有。因为他们的精神是专一的,一心一意的、非常虔诚地做着自己信仰的事情。内心里有颗坚定的信心,他们时时感觉与太上道祖同在。有了这颗坚定的道心,从此不再感觉到孤独与寂寞。不论什么人,当内心达到专一的状态时,是不会再感觉到孤独与寂寞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天一个王子去看一个修行者。王子看到修行者说,你一人在山里修行,是不是很孤独与寂寞?修行者说,我本来很快乐,但是你来了,我就不快乐,就变得孤独与寂寞了。王子非常不解地问:为什么?修行者说,你没来,我与“造化”同在,你来了,我就要与你说话,而暂时与“造化”分开了,在内心不能做到专一的状态,所以感到孤独与寂寞。

一些艺术家,当他沉浸于自己的艺术境界里时,也会显得如痴如醉,一个人也不会感觉到孤独与寂寞。所以,一般世人认为修行者皆是痛苦的寂寞与孤独,而实际上,得到修行内在快乐的人,他内心世界是非常幸福的。所以,他们甘愿一生守过着表面上很寂寞而孤独的样子。这好比一个雕塑家,看着自己的雕像作品,几个小时都不会感到自己孤独与寂寞一样。

因此,耐得住孤独与寂寞的人,才能得到内在的智慧与快乐。好多事情,都是慢慢成功的,如果太急于求成,有时反而不好。所以,《道德经》中说“大器晚成”。往往有大成就者的人,都不是一下成功的,常常要耐得住孤独与寂寞。如姜太公耐得住孤独与寂寞,终于等来文王的赏识与重用。越王勾践,耐得住孤独与寂寞,卧薪尝胆最后终于取得胜利。同样我们龙门丘祖师,“磻溪六年,龙门七载”(《玄门功课经》),共十三年时间,忍耐了孤独与寂寞,修道方能大功告成。

四、结束语
孤独与寂寞在不理解或是没有很好运用它的朋友,也许是一种痛苦。如果能耐得住孤独与寂寞,有时却可以从另一方面得到更多的智慧与快乐。很多大器晚成者,其实也是经历过孤独或寂寞才达到成功的地步。
大道至简,是宇宙万物发展之规律,是中华文化之
所以,孤独与寂寞,对于世人来说,也许是一种无助的、痛苦的处境,而对于一个修道者来说,却是一件必不可少的、幸福的事情!
本文作者:龙泉道人

【沉淀人生,做一个静水流深的人】

古人说:

"欲成大树,莫与草争,将军有剑,不斩苍蝇。"

遇到烂人,及时抽身,是为智慧;遇到烂事,及时止损,是为智谋。

做一个静水流深的人,越是安静,越是沉稳,越具备爆发的可能性。

人呢,最怕的就是在琐事上无尽地纠缠,在小问题里不断地沉沦。

不断地耗费自己的时间,也浪费掉了自己的精力,却偏偏一事无成。

叫醒自己,认识自己,清理自己,才能沉淀自己,成全自己。

可以说,一个人低端看才能,中端瞧品德,高端重沉淀。

懂得沉淀自己,才能将自身的眼光、胸襟以及胆识培养到更高的高度和深度上。

然后,静水流深,走向强大。

诚然,一个食不知味的人,大部分的时候都是因为自己在囫囵吞枣罢了。

有了一番沉淀,才能有大格局,也才能有大视角,于是做人做事才有大手笔,才有大气魄。

1:找到方向

人生选择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俗话说:跟着苍蝇找厕所,跟着蜜蜂找花朵,跟着千万赚百万,跟着乞丐会要饭。

你选择了什么样的生活,生活就会塑造一个怎样的你。

正所谓没有平白无故的成功,每一次的成功,说到底都是有它背后的逻辑。

所以,我们在追求目标和理想的时候,方向是关键,努力是基础,坚持是必然。

因为死鱼只能随波逐流,活鱼才会逆流而上。

因此,一个人只有清醒地知道,自己的目标在哪,才能清楚地知道,该如何去做一件事。

也只有找到了奋斗的方向,才不会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

很多人很难取得成功的原因,就在于一直在选择方向,将时间和心思都花在方向上。

事实上,不管多么迷茫的人,都能在选择"勤奋"这个方向时,便能拨开云雾见月明。

正如曾国藩所说:

"勤奋可立身,败由惰中生。"

在选择了"勤奋"这个目标后,曾国藩就开始执行目标。

自从读书起,他就做到了早起,坚持将每天要读的书读完。

"侵晨起读,中夜而休,泛览百家,足不出庭户,几一年。"

曾国藩的勤,在于执意,在于坚持,更在于自律。

入朝为官时,曾国藩更是勤奋、刻苦有加,办公效率让人望尘莫及,据记载在半年内处理了40000多卷文件,远超其他人。

正是找到了"勤"的方向,再加上"勤"的态度,有了"勤"的坚持,才成就了后世人心中的"全能型人才"曾国藩。

在他自己看来,则是"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

何必借助于人!若自己不立志,则虽日与尧舜禹汤同住,亦彼是彼,我自我矣。"

从他一生的事迹来看,曾国藩越是年纪大了,勤奋度非但没有丝毫减弱,反而更加刻苦。

对于人生方向的坚定非但没有改变,反而更加奋发向上。

读过的书,看过的风景,感悟过的道理,都可以成为一种沉淀。

而这些沉淀,可以成为一种修养、气质、思想、智慧,照亮你前行的路。

2:沉思人生

一个人若是能够时常自主地安静下来,沉思人生,观察他人,反思自己,不去议论别人的是是非非。

假以时日,思想清澈,人格轻灵,必有一番作为。

奥勒留在《沉思录》中写道:

"做事不可迟缓,言谈不可杂乱,思想不可游移,灵魂不可完全倾注于自身,

或者过分焦躁不安,生活中,不可始终忙碌不止。"

遇到了事情和问题,不去胡思乱想,记得及时地去解决。

哪怕暂时能力不够,也好过待在原地苦苦打转。

对于自己的言行,更要做到思绪清晰,想法简单,不杂乱无章。

如此一来,才能逐步提升自己的思绪境界,打开人生的格局,将思想与灵魂高度统一。

的确,焦躁不安的人,难以安静下来好好思考人生,也就很容易在不断地忙碌当中丢失了自我。

甚至有的时候,人会自欺欺人,自以为走对了方向,也执信自我选择,却偏偏在最后时刻收获到了令人心痛以及懊悔不已的结局。

人类的热闹各有各的不同,但孤独的底色却是一致的。

我们只有做到了反躬自省,才能在沉思里及时地发现毛病,然后人生才能行稳致远,静水流深。

没有经过沉思的思考是经不起考验的,就像没有经历过酸甜苦辣的人生不值得一过一样。

蒙田说:

"知道自己无知,判断自己无知,谴责自己无知,这不是完全的无知;

完全的无知,是不知道自己无知的无知。"

同样的道理,懂得及时地反思自己,沉思自己,至少能够让自己更快地知道自己所想要的东西。

也能够更清楚地、更为清醒地追逐着自己的人生方向,不断地靠近自己的梦想。

大部分的人,一年到头也没好好思考过自己在这一年里想要取得什么样的成就,也不去做任何性质的思考。

有的人更是无法做到好好安静下来,独处一会,或是自我沉思,毛躁且暴躁的状态和心态,日子质量过得真低。

很多人正是因为没有体验过沉思所带来的好处和益处,所以才会觉得它一文不值,甚至是浪费自己的时间。

但真正懂得沉思的人,则是在不定期地清理大脑垃圾,将情绪垃圾桶定时处理,然后腾出更多的时间来思考。

得到了这种思考的环境,人的情绪、心情以及思想自然会清晰得多,也就能够做到"深入浅出",真正体悟到道理的深刻和思想的深邃。

3:静水流深

老子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

真正有益于万物的水源都是安静有力量的。

同样的道理,一个真正具备智慧的人,如同平静的水面一般,看似平和,实则高深莫测。

拥有智慧的人,即便常常遇到问题和挫折,也能够做到波澜不惊,朴实无华。

静水流深的人,往往具备大智慧。

而这种智慧,则需要在各种生活经验、知识,以及在人情世故上提炼而来。

曾有人问大珠慧海禅师:"您还需要修行吗?"

禅师答:"饥来吃饭,困来睡眠。"

这个人继续问:"大家不都这样吗?谁都是饿了就会想要吃饭,困了就好想去睡觉,

但为什么别人不是在修行,而你却是呢?"

禅师淡淡地回答:"这是因为他们在吃饭时百般计较,在睡觉时思绪万千。"

说白了,在吃饭的时候没有好好吃饭,想七想八,睡觉的时候也在胡思乱想,思虑过度。

王阳明曾写过一首诗:

"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

如此,方能知道大道至简,道法自然。

如此,做到了顺其自然,才能物来而顺,无心而为。

也正因如此,时日一久,窥见生活当中的奥秘,洞悉人生,静水流深。

人生无论贫穷富贵,一天终究不过是24小时,一生也无非就是几十载。

放在生活当中,也不过是一粥一饭,一睡一醒。

周国平说:

"老天给了每个人一条命,一颗心,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顿好,人生即是圆满。"

让生活过成一条静默有力的河,不断地流淌,不断地沉淀,宁静、平和。

穿越过了万千丘壑,绕过高山不语,照着蓝天无言,逾过草花静默。

禅中有深意,静中有乾坤,沉淀自己的人生,活出锋芒,做一个静水流深的人。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费解]古代处男集体半夜去找你哈你设定的攻就是处且洁身自好,现在又说这两者没关系?你要是风流人设他住妓院我都不管,设个洁癖禁欲洁身自好人设还想方设法让攻不是处的
  • 人体精气神,人类物质的肉身活动,受气驱使,气受意识主宰,身不由己,是因为身之主宰便是心,心即是神,神志即是精神,精为物质的肉体,神为形而上的能量,主宰物质的意识
  • 看到以下微博的时候 只是被负面否定自己的话吸引然后改变自己的那种生活方式 好像又温暖了自己那种又冷又暖的感觉 让人真奇怪——以下转自其他微博一个女生去信问三毛
  • 因此,40岁以上的中年人一定至少每年检查眼压1次,如果早期发现可以用药物、激光或者手术控制眼压,防止病情恶化。40岁易发的5种眼病 #青光眼# #糖尿病视网膜病
  • #建筑[超话]##金属复合瓦# 【金属屋面系统 采购金属瓦咨询 18522197710】金属一般都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因此一般来说金属板材可适应各种复杂形状的屋面
  • 怀着虔诚的心,跪拜在神坛前,口中念念有词,感谢祖宗的辛勤付出,以及对我们的眷顾,让我们拥有如今美好的生活,也希望神灵保佑,能让接下来的一年风调雨顺,子孙们一切安
  • 况且……或许是夜色撩人,酒意温柔,白愁飞心念一动,回道:“那好,这棵树要为我留着,每年年头埋一坛,到了年尾我便来找你讨酒喝。白愁飞与他并肩坐着,洛铭西倒了一杯温
  • 因为玉儿这个角色,你成为了贴吧顶流,成为了女明星中的顶流,很开心也很幸运可以见证你的辉煌[心]好吧,我最爱的其实是《怪侠一枝梅》的燕三娘,剧情太棒了!后来看了这
  • #王一博[超话]##王一博# 刚刚刷微博发现被移出群 ,喜欢王一博只是很单纯的喜欢欣赏他 ,进这个群的时候还是有翡的时候当时人还特别少,大家一起追剧 分享一些
  • 婚姻生活婚姻故事婚外情离婚冷静期:由于前夫不重视婚姻,没有责任感,最后出轨离家,婚姻也就走到最后,想让老师指点一下何时能再婚,再婚后事业财运能不能更好坤造:壬子
  • 我的高三:在绵德中学科技楼305班,经历很多起起伏伏,其实让我回忆,我会说我的高三“都”在身体不适,也许是我本身的身体素质有问题,也许是高三的压力让我喘不过气,
  • 扎克伯格在接受访谈时表示,距离可实现功能的元宇宙,可能还需要几年时间。扎克伯格谈到了一个「功能性元宇宙」的时间表,他说这是公司未来的新重点。
  • #世界上唯一的HANA# 【图片】220311 소소한 보보TV_hana 社区 #辛宝罗[超话]# 更新2P✿소소한 보보TV_hana 사랑하는 여러분!
  • 【#北京建议近期非必要不出京#,不跨省区市参加大型培训或会议】#关注新冠肺炎# 3月8日,在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285场新闻发布会上,市疾控中心
  • 和小哥哥沟通下来 发现他的想法很开明眼界广 游走过许多城市广交朋友 事业也做的非常好他就是女生们所希望的“看过世界的人了”帅气的外表下其实也蛮幽默的跟他一起会不
  • 我:就是把每天发生的有趣的开心的或者伤心的事情写下来。是我多事吧,过去就是用来抛弃的,但当初也是很用心地写下的文字吧,就这样被丢弃了,觉得好可怜啊。
  • 对封闭管理前一星期内与外出人员接触过的在院老年人和工作人员,各区、各单位应组织协调医疗人员按照一级防控措施要求上门入院开展检测,并加大核酸检测的频次密度。五、X
  • 大腿失败三 没效果、变化不理想这个前面已经说过了,保守型专家就容易出现这种问题,建议大家可以避开,教大家一个识别方法(一些宣传术后不需要穿塑身裤的,不管宣传做得
  • 人世一场,守住本心就好! 有人说:人生百年,没有太多的时间可以挥霍,幸福如饮水,冷暖自知。有些人,每天都在追逐幸福的路上,却从来也没有感觉到幸福的存在;有些人
  • 2011-2018在大学的七年几乎是拼尽了全力为了幸福的未来,那个模糊的未来,不知疲倦的努力着……到了社会上,三年来连翻的打击,我是挺过来了,还活着,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