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上人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普贤菩萨称扬赞叹如来最殊胜的功德。什么叫称扬?称是称呼,称呼佛、世尊。赞是赞美赞叹,赞叹如来的功德殊胜。
什么是“如来”呢?如来是佛的十号之一。所有佛以前都有很多的名号,因为太多了,人不容易记,所以就减少成一万个名号;一万名号还是不容易记,又减少成一千个名;一千个名号还是太多了,也不容易记,于是又减到一百个名号。因为众生的记忆力都很不好的,这一百个名号还是记不住,所以又减成十个名号。
“如来”就是佛的十个名字之一。
“如”是不动的意思,就是静;“来”就是动的意思。所以“如来”就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又如来是“乘如实之道”,这是静;“来成正觉”,这是动。虽然在名称上有动有静,但在佛的本体上却是非动非静,动静不二;动也就是静,静也就是动。怎么说呢?因为动是从静中生出来的,静也是从动中显出来的,所以动静不二,这叫如来。
普贤菩萨在前一品赞叹如来的功德,是胜过一切的功德,为一切功德所不能及,也不能比。如来的功德说也说不完,讲也讲不尽。虽然是说不完、讲不尽,可是普贤菩萨还是用他广大的行愿,来赞叹如来这种特别殊胜的功德。
什么叫功德?这个功,你要立才有功;德,你要做才有德。怎么叫立功?举一个例子,好像在一个学校里,有一位教师对学校尽心尽力,而在薪金所得之外,也就是在他自己的本份工作之外,又做了很多职责以外的事情,这就是功。德是做对一切人有好处的事情,助人还不求代价,代价就是报酬。譬如你布施给某一个人五万块钱,你不在这五万块钱里有所希图,希望将来或者可以得回五十万,你若有这种心理这就没有德了。要施恩不求报,对任何人有好处都不希望他报答,也不希望对自己有什么好处,这就是德。
德有大德小德之分,不是说作德要做这个大的,小的德就不要做了。什么是小德?凡是对人只有很少的利益,虽然是对人有很小的利益,但是德再小也要去做。你做得多了,德性自然也就大了;你若是不做,永远都不会有德的。
所谓“道是行的”,修道就是要去修行,不是口头上说修道,一天到晚念着修道,却始终也不修行,这叫“口头禅”,没有用的。同样的,这个德也要去做去,你若不做就不会有德,所以说“道是行的,不行何有道?德是做的,不做哪有德?”如来的功德是不能赞叹穷尽的。
“告诸菩萨及善财言”:普贤菩萨赞叹如来的功德之后,告诉在华严法会上所有无量无边的诸菩萨及善财童子。“诸菩萨”可以说是很多很多的菩萨,也可以说是很少的菩萨。因为这个“诸”字可以当“多”字讲,也可以当“一”字讲。这个“诸”字若当语助词,就是说话的时候帮助语气的一个助词,可以当“一”字讲,那就是一个菩萨。若是按着多的意思讲,“多”就是“诸”,也就是很多很多的菩萨。那么在这地方的意思究竟是很多,还是很少呢?在这华严海会上不能当“一”字讲,不能当一个菩萨讲,为什么?因为华严法会里的诸菩萨有无数那么多。
善财童子虽然是个小孩子,但是神通可大了,他的神通妙用是最不可思议的。这位善财童子有五十三个师父。
善财童子把他第一个师父所有的道德、学问和神通妙用都学完了,他的师父也没有什么可教他的了,所以就教他到南方去拜某某人作师父。他到那地方拜了另一位师父,拜了师父,又把这师父的一切本领和一切能力学完了,这个师父又介绍他再到南方去拜某一位尊者,或是某一位菩萨,或某一位比丘作师父,说:“他的道业比我更高。”这是他的师父介绍他去拜别的师父,不是他自己偷偷摸摸地去拜旁人做师父。第一个师父介绍第二个师父,第二个师父又介绍第三个师父,乃至于介绍到第五十三个师父。他把这五十三个师父所有的神通妙用都学到了,所以善财童子的神通妙用大得不得了。你不要以为他是个小孩子,他的本领很大的。
这一段文是说如来的功德说不能尽。“善男子”:你们这些皈依三宝、受过五戒、修持十善的善男子,我现在告诉你们。“如来的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佛的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经过不可以言语说、不可以言语说,这么多诸佛国土,极微尘那么多的劫数。
极就是到极点了,到什么极点?到微尘的极点。微尘的极点是什么呢?就是邻虚尘。这个邻虚尘是人的目力所看不见的。我们现在从太阳照进窗户透光的地方可以看见微尘,这是能看见的。把这能看见的每一粒微尘再分成七分,这叫邻虚尘。这种邻虚尘你的目力就看不见了,这就叫极微尘。
“相续演说,不可穷尽”:经过佛刹极微尘数这么长的时间,接接连连相续不断地来演说如来的功德,也说不完的。

天台智者大师的实相观

智顗在
《 维摩经略疏 》 中提到 :
   
藏、
通观生、
无生,

入偏真理,
名为真实;

别、
圆观无量、
无作,

入中道佛性,
名为真实。

这句说话基本上是从实相观来区分藏、
通和别、
圆四教。

由于智顗把天台判为圆教,
所以从这里可知他以
「 中道佛性 」
为真实。

即是说,
中道佛性就是他的实相观。

另外,
他又提到 :

解脱者,
即见中道佛性。

证得诸法实相就是解脱,
而解脱即见中道佛性。

可见智顗很清楚地指出了实相就是中道佛性。

中道佛性本身是一个复合的概念,
可先分拆为中道和佛性两方面来理解。

中道在原始佛教
《 阿含经 》 中已提到,
而在印度中观学派中有着很大的发挥。

中道最基本的意思就是不着二边。

二边是对于宇宙万物的存在性格的两种各走极端的观念,

一种是
「 有 」,

另一种是
「 无 」。

「 有 」
表示绝对的、
实在的有,

即是所谓
「 自性 」 的观念。

自性是指一种独立自在的性格。

说一种事物具有自性,

就是指它能够不受其他因素影响而能无条件地自己存在。

这种
「 有 」 的观念
是认为宇宙万物都有着一个绝对的、
实在的基础。

「 无 」
表示绝对的虚无,

这种观念认为宇宙万物根本上是完全虚无的,
没有任何存在性。

然而,
中道并不是在有和无之间找一个中心点,

而是超越于有和无,
透显出诸法实相是一种缘起性空的状态。

这种缘起性空的状态既不是自性的有,
也不是完全虚无。

缘起表示诸法都是依因待缘而生起,

既然有因、
有缘,

亦有生起,
所以不是虚无。

性空表示诸法的本质不是绝对的实体,
这即是无自性。

从否定面说,
缘起性空是否定了
「 无 」 和
「 有 」,
即非有非无;

从肯定面说,
就是超越于有和无的对立,
而达致的一种绝对境界。

这就是中道。

至于佛性,
智顗说 :
   
灭者即解脱,
解脱必有其人,
人即法身,
法身不直身。

(《 法华玄义 》)

佛教所说的寂灭,
即是解脱。

所谓解脱,
就是脱离生死轮迴的束缚。

说到解脱,
就必有
「 其人 」,

即是必定有某个东西解脱,
亦就是说解脱必有某个主体。

这个解脱的主体就是
「 法身 」。

法身不是我们这个直立的身体,
根本上亦不是一个物质性的东西。

这法身是一个精神性的主体,
亦就是佛性。

佛性思想认为,
每个生命体都具有佛性,
而佛性有着两种状态,

即所谓
「 隐名如来藏,
显名法身 」。

当佛性在隐位当中,
即一般凡夫的情况,
佛性未能显现,

这时候称为
「 如来藏 」。

当佛性显露之时,
即觉悟成佛,

就称为
「 法身 」。

无论在隐位或显位,
佛性都是指着一切生命体,

即一切
「 有情 」 的
主体性而言。

智顗认为,
中观学派说中道,
是倾向于强调客观世界的真实状态,

却忽略了有情生命的主体性方面,
亦忽略了主体与客观世界的关系。

智顗所说的中道佛性,
不单同时强调客观世界与生命主体的真实状态,

更指出了主体与客观世界是统一的。

他在
《 法华玄义 》 提到 :
「 佛性即中道。」

表示生命主体与客观世界是不相离的。

智顗所说的实相,
就是这种主客统一的境界。

在实相中,
无所谓我,
无所谓法,

一切圆融无碍,
超越了现象界的相对性格。

以上是总的来说智顗的实相观的特点。

若从分析的角度说,
中道佛性可有三方面的性格 :

第一是常住性;
第二是功用性;
第三是具足诸法。

先说中道佛性的常住性。

智顗说 :
   
如来身者,
金刚之体,
即法身常身。

所以喻金刚者,
体坚用利,
彻至本际。

坚譬法身不为妄、惑、生、死所侵,

常住不变。

利喻法身智德,
般若照用之功,
无所不备。

彻至本际譬法身断德,
解脱终穷,
惑障斯断。

(《 维摩经略疏 》)

这里用
「 金刚 」
来比喻法身,
表示法身有如金刚一般,

具有
「 体坚用利,
彻至本际 」 的特质。

「 体坚 」
表示法身不为妄、惑、生、死所侵害,

常住不变。

相反地,
凡夫在现象界的精神状态则常为妄、
惑所烦扰,

亦为生、
死所束缚。

「 用利 」 指法身的
「 智德 」,

法身具有般若智,
能照见诸法实相。

般若智照见诸法,
跟我们日常认识事物并不一样。

我们日常认识事物,
当中必须经过分别,
才能构成对事物的认识。

所谓
「 分别 」,

是一种对认识对象的处理过程,
当中牵涉到概念化。

经过这样的过程而达到的认识,
已离开了对象自身的真实状态。

而般若智照见诸法,
则是一种无分别的体会。

这种体会没有经过分别过程,
直接达到事物自身,
所以这样能够体会诸法的真实状态。

这样的直观实际上就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没有主客的区分,
就能够达到直接的体验。

而一般的认识都是在主客对立的格局下进行,
不能构成直接的体验。

「 彻至本际 」 指法身的
「 断德 」,
即是断除烦恼障蔽的能力。

「 本际 」
指根本和边际,

意思是彻底地断除一切烦恼,
达到解脱。

中道佛性这种性格,
是就着主体自身方面而说的。

中道佛性的第二种性格是功用性,
这是就着中道佛性显现出来,
对于其他有情发挥的作用而说的。

智顗说 :
   
功论自进,
用论益物。

合字解者,
正语化他。

(《 法华玄义 》)

「 功 」
是指个人的修行、
精进;

「 用 」
是利益于众生。

两字合起来的意思是,
运用自己修行所得的成果去度化众生。

佛性普遍存在于有情的生命之中,
它可发挥出功用,
使个人自己不断精进,
达到修行的成果,

再进一步,
将成果与他人分享,
帮助其他众生获得修行的成果。

智顗以治病来比喻中道佛性度化众生的功用。

治病是医治人们肉体的病痛,
而度化众生则是医治人们精神上的苦痛烦恼。

医治的过程可分三个阶段 :

知病、
识药和授药。

在治病的过程中,
知病是去了解病痛的根源;

识药是寻找适当的药物,
了解它的药性和功能;

授药是将所需的药物适当地供给病者,
使他的疾病痊癒。

而在度化众生的过程中,
知病就是要了解苦痛烦恼的根源;

识药是找寻适合个别人的情况的法门;

授药就是运用适当的法门施于个别人身上,
帮助他们克服烦恼,
获得解脱。

这就是中道佛性的功用性。

中道佛性的第三种性格是具足诸法。

智顗说 :
   
一色一香,
无非中道。

中道之法,
具一切法。

(《 摩诃止观 》)

「 诸法 」
指世间一切事物,
包括众生的生命主体。

「 具足 」
可有两方面意义。

中道佛性是世间事物存在的基础,
事物的本质本性就是中道佛性,
中道佛性的作用显现为世间种种现象,

这些现象就是我们所接触的世间一切事物,
包括我们这些生命体。

诸法既然以中道佛性为存在的基础,
自然不能离开中道佛性而存在,
由此可以说中道佛性具足诸法。

第二方面,
中道佛性具足于诸法之中。

世间事物的本质本性就是中道佛性,
所以中道佛性是存在于一切事物当中。

而中道佛性作为实相,
是整一的存在
( 这当然不是物质性的实体 ),
不能分割开来。

它不会部分显现为世间现象,
另一部分不显现。

中道佛性既显现为世间事物,
则离开世间事物就再没有中道佛性。

中道佛性不能离开诸法之外,
所以它具足于诸法之中。

从以上两方面可见,
在本质上,

世间事物就是中道佛性,
中道佛性就是世间事物。

所以,
一草一木无不是中道佛性,
而要体现中道佛性亦不能离开世间事物。

康国泰居士讲述:老和尚的身教

有一次师父感冒咳嗽得很严重,几乎每讲两句话就必须喝一口水来压制咳嗽。下课后我求师父:「师父您感冒咳嗽的那么严重,能不能明天停止讲经休息一天。」师父说:「不可以休息,有同学来听课,我们就必须要讲经,不能耽误同学听课的机会。」
        
有几次因为同学来听课的人数少到剩下两三位,我向师父请示:能否把讲课的时间刪除週二週四或週一週三週五,让听经的人数可以比较满堂一点。师父说讲经不能停,哪怕剩下一个人来,他也要继续讲。

我接著又问:「那如果这样继续下去,明天少到了都没人来听经的话,也要继续讲吗?」师父问我:「你会不会来录音录影?」我回答:「我当然会来录音录影。」师父说:「那你不是人吗?我不是讲过,哪怕只有一人来我都讲经吗?」

师父接著说:「讲经就像一个歌唱者,歌唱者要天天拉嗓子,不管有没有上台表演,否则就会倒嗓子。讲经法师也是一样,也必须天天上台讲经不间断,才能练出一身好功夫。

而事实上,讲经不是讲给別人听的,讲经是让自己每天面对圣贤、面对经典来回顾自己的错误的地方,来改正自己的错误,修正自己错误的行为,向圣贤人学席。

所以天天讲经不能中断,中断了就不能察觉自己的错误,就断了改正错误的机会,背离了圣贤教育,所思所欲无非是罪,无非是过,通通往地狱跑啊!

所以讲经是讲给自己听的,念经也是念给自己,在待人处事上面知道圣贤的標准,察觉自己跟圣贤標准的差距,而不是佛菩萨需要我们念经给他听。一切的修学都是为了自己转迷成悟,今天能有那么多的护法督学,来监督我们用功,怎么不感恩戴德呢?」

师父又跟我说:「对那些刚刚练席讲经的新讲师,我们要常常去做影响众,听他讲课充当人数。如果新的讲师,没有人来听他讲课,他将会失去信心,而没有办法持续的练讲,那这个新讲师就没有办法训练出来。」

就如同现在我在主持的中华传统文化道德讲堂,一开始,师父就给我打了一剂强心针,告诉我不管将来人数少到什么情况,时间一到,你就上台开始上课,播放DVD影片的同学,继续陪你播放影片,持续不间断,三年以后,你们两个都将会有成就。

师父话无虚言,中华传统文化道德讲堂,虽然没有像师父讲的,少到没有人来听课,我俩真的持续到了将近第三年的时候,国泰真的体悟很深,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所有的课堂都是为自己讲课,真正体验出来,师父讲的那一句话——「站在台上讲课的是学生,而坐在椅子上的才是真正的督学」,让国泰体会到每一堂课都是我的博士班论文的结辩口试,堂堂课都必须要全力以赴。

表面上看起来,是台下的学生受益,而真正最大的受益者是在台上讲给自己听的主讲者,一再地复席,才能真正瞭解经典的真实含义,上台练讲真的是太重要了,真是人生的一大享受,感激师父的言教与身教。
 

~《老和尚的身教》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巴黎##爱墙##爱情锁##情人节# ❤️浪漫巴黎·爱墙·爱情锁[心]‍❤️‍爱墙-建于2001年2月14日,坐落于巴黎圣心大教堂所在地蒙马特高地半山腰的公园里
  • 还有今天在雪场小镇吃到一家柚子拉面柚子塩らーめん 又酸又辣无比对我的胃口本来这次想吃很多海鲜也没吃到很好的 最深的印象点是图四是某种鱼的某种卵 从来没吃过口感很
  • ”上片第一句“杨柳丝丝弄轻柔”柳条细而长,可见季节是在仲春。楼外分烟柳;江南春月老,玉枕屏山秋;碧纱窗前睡,枕上争春游;翠色朝露洗,花开陌上流;东风携酒去,暮色
  • 月很圆,花很香,祝你身体更健康;鱼在游,鸟在叫,祝你天天哈哈笑;手中烟,杯中酒,祝你好运天天有;欢乐多忧愁少,愿你的明天更美好!孤单的剪影,不断变换的背景,抱着
  • | - 蜂蜜米酒很惊艳 - M Stand的橘子奶糖Dirty☕️很不错 - 我爸连续三天炫了两斤羊蝎子、两斤虎皮鸡爪、两斤羊腩…… - 明天还要炫掉两
  • 它虽然喜欢潮湿但是害怕积水,如果盆中的土太湿润了,它的根就很容易烂掉,所以在它的成长期间只要土适当的湿润就行了。她开门,递给我装在塑料盒里的水果沙拉:加了很多甜
  • 。。
  • 亲爱的爸爸生日快乐 谢谢你爱了我一年又一年 好巧我也一样[太阳]#刘宇宁献唱热辣滚烫逐梦曲#[舞狮]| #刘宇宁宁远舟# [送福]| #摩登兄弟[超话]# 刘
  • 关于生活,她说:“人生如同幻梦千变万化,并没有人所期望中的安稳。” 这么多年以来,安妮变成了更好的自己,也一直在给予我们力量,她教我们最朴实的人生哲学,珍惜
  • ”2宋元后“娘”开始指母亲,但多数仍指姑娘,如汤显祖《紫釵记》:“侬家少年得娘怜”。【“娘”指姑娘新证】我曾说过:谚语“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中的“娘”指姑娘。
  • 二人何曾想到,在他们中年相逢后,他们已经身处一个由iPhone、Uber和即时社交媒体构成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他们的生活方式、文化视角,因为相似的媒介工具,已
  • 一般来说,“别人的想法”和“自己的想法”在知识上有几种关系:- (A)别人的想法层次更丰富,包含了自己原始的想法和情绪,自己原始想法只是别人想法中的一个点(一个
  • 莫名其妙这明明是妈妈,应该是我跟他抢妈妈才对!最后走的路上车开不出去,就在路边下车等我爸来开,这时走来一只小小黑,本来一般般可爱的,但是他摇尾巴摇得特别起劲,屁
  • 表本身的真假不重要,符合你身份地位经济实力,只要你不是拿那种乱七八糟一眼假的, 买个复刻的,戴出去放一百二十个心,花个小几千,开个好点的车,你说你表是假的,别人
  • 这次是真的了今年要手术要检查·要放松·其实很惧怕手术可能手术后会停更修养一段时间我真的太累太累了 情绪也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并不是我想这样 好像好几年前就出现
  • やっぱり特徴が異なる2人だしどういう曲に自分達のキャラクターを落とし込んだら良いか探っている中で、バラエティ感の強い曲をやろうかとか、beautyに振り切った美
  • 亲爱的老同学 好久不见了 认识了很多年 今天是第一次在你离开以后见到了你的妈妈 吃饭的时候她笑嘻嘻的给了压岁钱给我 你一定没想到吧 你妈妈结束了糟糕的感情结束了
  • 颛顼崩,而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颛顼崩,而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
  • 除此以外她因为身份原因无法坦诚相待,所以后来两个人还吵了一架,男主想扶持女主入朝为官而女主因为女扮男装的原因拒绝了,女主就以为跟男主决裂了搬走了自己的东西,而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