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最美奋斗者 小麦育种专家裘志新逝世##984快报# 12月22日,记者获悉,中国著名小麦育种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最美奋斗者”、永宁县小麦育种繁殖所原所长裘志新,于2021年12月20日9时因病在永宁县逝世,享年74岁。

裘志新1947年8月生于浙江杭州,1965年高中毕业后,踏上了支宁的征程。1981年,他育成丰产性突出、适应性广泛、品质优良的宁春4号春小麦。因增产增收效果显著,这一小麦品种在短时间内迅速向内蒙古、新疆、甘肃等6省区推广,被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引种,成为我国春小麦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之一。

他不断破解小麦的“生长密码”,建立起一套摊子小、花钱少、效率高的育种机制,连续30多年开展北育南繁任务,将育种工作卓有成效地推向前进,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重要贡献。

《一粒“种子”的情怀》
裘志新:“我相信,一粒种子能造福万千苍生!”
30多年来,一个适应性广、丰产性突出的春小麦良种——宁春4号,在我国宁夏、新疆、甘肃、内蒙古等国内春小麦产区丰产增收,成为我国推广面积最大的春小麦品种之一。让人想不到的是,这个有名的春小麦品种,竟出自宁夏永宁县一个小小的良种繁殖场。它的发明人就是永宁县小麦育种繁殖所原所长、小麦育种专家裘志新。
从美丽的西子湖到环境艰苦的大西北,裘志新把乡村田野当成舞台,保持着泥土般的本色,不断破解小麦的“生长密码”,一次次地创造了小麦育种的奇迹。
庄稼汉是他的老师,大地是他的课堂
1965年9月,杭州火车站。600多名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响应党和国家号召,报名支援宁夏建设,登上西行的火车。18岁的裘志新是其中一员。那时,怀揣赤诚之心的他,毅然踏上了从家乡开往宁夏的列车,到宁夏银川永宁县插队当农民。
裘志新生长在杭州西湖边,来宁夏前从没见过高粱,更没干过农活。在艰苦的劳动中,他很快完成了身份转换,即便是壮劳力干的修渠护堤的重体力活,瘦小的裘志新都主动参与不甘人后。很快适应了农村生活的他,还积极投入到水稻插秧、药剂除草、小麦新品种引进、“5406”生物肥制作等新技术推广的工作中,成为农村科技带头人并被聘为乡农技员。
8年的农民生涯让裘志新认准一个理:农村最需要懂技术的人、良种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不可或缺的助推器。为此,裘志新开始走上了良种研究的道路。
1973年,裘志新被吸收到原永宁县良种场,正式进入科技人员行列。在工作中,他深切认识到自身专业知识的缺乏,在老专家的指导下,结合实际刻苦自学了良种繁育、作物栽培、植物生理、土壤肥料、昆虫病理、生物统计等十多门专业课程、理论知识,技术水平大有长进。
一起共事20多年的同事这样评价他:“调入永宁县良种繁殖场,为他后来的育种提供了基础,是他乐此不疲埋头育种的开始,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育种狂人。”

35年的“迁徙路”上他来回奔波
为了弄懂几个难点问题,裘志新会想尽一切办法搜集资料,骑车几十里到当地科研院所向专家请教。“从零开始,他自学掌握了各种专业知识,艰辛难以想象。”曾给裘志新当过多年副手的伍乘新说。为了加快育种的进度,每年宁夏小麦收割后,裘志新都会将种子运到云南和海南去加代繁育,也就是“南繁”。他像候鸟一样常年奔波在祖国的南北方,一年间在三地间来回奔波。
“他个子瘦瘦小小的,但是只要为了工作什么都可以不顾。‘南繁’的火车一开就是几天,裘志新就钻到硬座下面躺着休息。”上世纪80年代,在永宁县胜利乡工作的田万森第一次见裘志新时,只感觉他并没有宁夏人的长相,但是穿着打扮就像一个地道北方农民的形象。
“杂交育种,每种组合只种一两行,稍微出点意外,一些组合就见不到结果。”同事张振锁回忆,为保护种子,裘志新白天赶麻雀,夜里赶田鼠,睡眠时间很少。一次在海南育种时,当地长期不下雨,地里青苗被晒蔫了。裘志新只能和同事每天早上5点起床,从井里挑水,一瓢一瓢浇进地里,直到太阳落山才收工,足足坚持了20多天,靠血汗战胜了干旱。
在艰苦的环境下,裘志新依然秉持节俭不浪费的品质,用废水泥袋改扎种子袋,以报纸代替高级硫酸纸作杂交袋,甚至一个小小的白纸标签、一个回形针,也是用了再用。

艰苦条件下诞生的“宁春4号”
在专业理论知识贫乏,缺少育种经验、基础材料、仪器设备、育种经费,以及人手不足和家庭拖累大等困难下,裘志新依然在极为简陋艰苦的条件下,带领课题组的同志,从单位与生产实际出发自学了育种专业理论,通过各种途径先后引进了国内外小麦品种资源1万余份,配制杂交组合2万多个。根据工作实际,他总结出一套适合本单位实际,摊子小、花钱少、效率高的育种方法。连续35年成功地进行了一年2—3代的北育南繁工作,将育种工作推向前进。

苦心人天不负,有志者事竟成。1977年,裘志新与他的同事们首先育成半矮杆中熟丰产的春小麦新品种永良1、2号,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后取得较好的增产效果,当年获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一次科学大会“育成小麦新品种奖”。1981年,他们育成丰产性突出、适应性广泛、品质优良的宁春4号(永良4号)春小麦,因其增产增收效果显著,在短时间便受到农民的欢迎,得以大面积推广,至1983年即完成了宁夏灌区小麦品种的第4次更新,同时迅速向内蒙古、新疆、甘肃等6省区扩展,并被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引种,成为我国春小麦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之一,并深受广大农民与面粉加工企业的青睐,迄今仍是西北春麦区的当家品种。

截至2019年,仅宁春4号(永良4号)累计推广面积就达到1.4亿亩,已增小麦70亿kg,创造出重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宁春4号的成功选育被国内外专家誉为“穿梭育种”的典范,其育成与推广先后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银川市有突出贡献科技成果特等奖。裘志新也被国际小麦玉米中心的小麦育种专家马丁.金格尔博士誉为“穿梭育种的典范”。

此生只为“宁春”来
然而,裘志新并未就此止步。继宁春4号之后,他又带领技术人员先后育成宁春5号、宁春13号、宁春26号、宁春33号、宁春38号、宁春39号、宁春41号、宁春48号、宁春51号、宁春52号、宁春53号及永良15号等12个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为西北、华北春麦区的小麦生产发挥了作用。
他还利用小麦雌雄蕊成熟的 “时间差”,首创“小麦剪颖直接授粉法”,省去“去雄”这一工序,将杂交工效提高了5-10倍。
裘志新对小麦育种事业,已经近乎痴迷与执着。在学生孙占波心中,这一辈子最幸运的事,就是能跟随裘老工作。“2008年我们在云南进行南繁的时候,一天夜里突然下起了暴雨,等我从梦里反应过来时,裘老师已经冲到雨中把种子收了起来,已经快60岁的他全身都淋透了,那个场景我终身难忘。”孙占波回忆道,裘志新老人工作起来根本不爱惜自己的身体,也正是因为日复一日的忘我付出,让他的身体落下了严重的疾病。“如今我们的同学们都奔赴了不同的工作岗位,但是‘育种家’的精神已经注入了我们每个人的骨血,激励了我们以他的精神和力量,把所从事的工作当成一份事业去拼搏。”孙占波说道。
2019年,裘志新被授予全国“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与他一同出现在“最美奋斗者”获得者名单上的,还有黄继光、邱少云、王进喜、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等人。

“在田里的时候一站就是一天,雨鞋捂得脚极其难受,我们年轻小伙子都吃不住,但是裘老师从来没说过累。”作为裘志新的学生和同事,李前荣的心中裘志新是仿佛一座难以超越的大山。“他工作时的忘我精神,影响了我们所有的人。”李前荣告诉记者,4年前裘志新老人因为生病,逐渐丧失了语言功能,但是他心中依然惦记着繁育出比宁春4号还要优秀的品种。 “很遗憾没能在老人生前完成愿望,但是这也是我们每个育种研究员正在努力的目标。”李前荣说道。

对于身后事裘志新老人要求一切从简,就如同他生前的生活一样简朴而执着。

裘志新曾说过,“我相信,一粒种子能造福万千苍生!”如今,老人已经永远的离开了我们。可他培育出的新品种数十年如一日,替他守望着这片广袤的土地,守护着宁夏人民的“粮袋子”。(银川新闻网)

苏州一对门卫老夫妻三次“劝学”改变了这位女大学生的一生……



 

据光明网报道:

光明网官方帐号

这两天,来自宁夏银川的女教师刘爱琴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找到了20年来一直念念不忘的一对苏州老夫妻,那是她这么多年念念不忘的恩人。原来,在她18岁孤身来江苏苏州求学时,因多种原因曾经三次萌生退学的念头,在校园里做保安和保洁工作的一对老夫妻在她最孤独无助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无微不至地温暖了这位女大学生的心,让她得以顺利毕业。

因多次搬家,刘爱琴和老人失去了联系。近日,她终于在媒体和警方的帮助下找到了这对老人,昨晚,接受紫牛新闻记者采访时她说:“如果当时没有爷爷奶奶的帮助,一次次把我从逆境中拉了出来,也许就没有现在的我……”

紫牛新闻记者 顾秋萍

一劝

18岁女生离家数千里求学 三次萌生退学念头

12月13日晚上10点多,紫牛新闻记者联系上刚结束一天忙碌工作的刘爱琴。刘爱琴2001年就读于苏州科技学院(现为苏州科技大学)中文系,2005年毕业后回到家乡,现在是宁夏当地一所高校的老师。

刘爱琴告诉记者,她当时的异地求学之路并不顺利,第一次离开小县城孤身一人来到2000公里以外的城市上大学,非常不适应,多种原因让她三次萌发了退学念头。“上大一的时候,刚去苏州这个陌生的城市,人生地不熟,感觉一下子离家那么远,后悔没有报一个离家近的学校。”孤独无助的刘爱琴没能调整好自己,再加上当时家庭也挺困难,各方面都不适应的她想放弃,准备退学。

一天中午,写好退学申请的刘爱琴准备去系里找辅导员审批,在楼道里遇到了门卫爷爷。

“爷爷问我有什么事情,我告诉他是找辅导员,想退学,爷爷一听我要退学就有点着急,劝慰我,他感觉有点说不动我,就说‘要不让奶奶跟你说说’,就把我带到他们门卫室里,他们跟我聊了好久,我就没有那么难受了,没有那么想退学了。”刘爱琴说。

再劝

为省钱天天啃馒头 门卫老夫妻嘘寒问暖伸援手

刘爱琴口中的爷爷和奶奶就是当时在教学楼里偶遇的门卫爷爷吴士良和他的老伴沈雪英。这对和善的老夫妻在她最无助想放弃的时候,不断鼓励开导她。刘爱琴回忆,过了一段时间,又因为课程有些跟不上,她再次萌生退学念头,“我的基础比较差,尤其英语课,有点跟不上,又有点想退学。”

刘爱琴表示,当时她年龄比较小,性格偏内向,身边没有一个贴心的朋友,遇到事情也没有人可以交流排解,就又想放弃,于是再次找辅导员准备退学。“我刚要去找老师,在楼里又碰到奶奶了,她又开导了我好久。说刚开学大家都是一样的,慢慢调整一段时间就好了。”听了老人的耐心劝慰,刘爱琴觉得不能再轻言放弃,调整心态迎接挑战,慢慢也就打消退学的念头了。

刘爱琴也坦言,中间还有一次因为军训,想过退学,也是爷爷奶奶的劝慰把她拉了回来。

因为家庭贫困,刘爱琴为了省钱经常只吃馒头,吴士良夫妇看到了非常心疼,隔三差五做了可口的饭菜把刘爱琴叫去“开小灶”。“奶奶在宿舍楼打扫卫生,打扫完就在门口等我放学,拉我过去一起吃饭。”

刚开始,刘爱琴有点不好意思,沈雪英就对她说,不用客气,都是自家烧的,随便吃。“奶奶还跟我聊天,问我读书读得怎么样,跟同学关系怎么样,特别关心我,真的就像自己的亲人一样。”慢慢地,刘爱琴就没有那种拘束感了,跟老夫妻俩走得很近,“奶奶经常做了好吃的,叫我过去吃点。”

大二、大三的暑假,刘爱琴为了省路费都没有回家,留在苏州做家教赚些生活费。“因为放暑假,爷爷奶奶回西山老家了,他们还带着我回家过周末。”老夫妻俩做了一桌好菜招待她,吴老儿媳还带她去镇上买了新裙子和鞋子。“婶婶(吴老儿媳)帮我买了条粉色的裙子,现在还在我老家呢!我也舍不得穿,有重要的事情才会穿,因为这不仅是一条裙子,更是浓厚的情谊,我一直珍藏着。”

重逢

搬家不慎遗失地址 多次苦寻恩人终于再相见

大学毕业后,刘爱琴回到宁夏银川,成为一名大学老师,心存感激的她一直与吴老夫妻保持着书信往来。后来因为几次搬家,刘爱琴不小心弄丢了吴老家的地址,一时心急如焚。

“2008年,我回过苏州,回母校想找爷爷奶奶,但他们都已经退休了,然后打电话到镇里、村里找,但一直找不着,那时我就特别失望,也很失落。”刘爱琴介绍,回来之后,她多次联系寻找苏州这对热心老夫妻,但都没有找到。

“每次想起那些往事的时候就很难受,就想再找找爷爷奶奶,不知道这辈子能否完成心愿。”今年12月初,刘爱琴抱着试试看的心理,联系了苏州当地媒体寻求帮助。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苏州媒体和警方的助力下,刘爱琴终于找到了她日思夜想的爷爷奶奶,一桩尘封了20年的感人故事才得以被外人知晓。

12月13日傍晚,紫牛新闻记者来到位于苏州市吴中区金庭镇东蔡村的吴士良老人的家里。89岁的吴老身体不太好,躺在床上,对于20年前他热心伸援手帮助小刘的事情已记不清。89岁的老伴沈雪英身体还很健朗,不时进屋照看,给吴老塞好被子。

时隔20年,沈奶奶对于以前的事一时也没想起来,但与刘爱琴视频通话时一下就认出来了,“是小刘那姑娘,她一个人跑这么远来上大学挺不容易的。”沈奶奶告诉紫牛新闻记者,当时看小姑娘离家很远,独自一人求学很艰辛,刚开始不适应、想退学,就给她开导了几次,鼓励她读下去。看小刘为了省钱整天吃馒头很心疼,“吃馒头怎么能有营养?我就烧了菜叫她过来一起吃。这没什么的,不要放在心上。”

她说

“会将这份温暖和爱心 努力延续、传递下去”

“找到爷爷奶奶我特别激动,特别高兴!”刘爱琴告诉紫牛新闻记者,那天晚上通过视频看到久违的恩人非常激动,“奶奶其实变化不大,她一直感觉挺年轻的,爷爷变化还是挺大的,爷爷当时挺精干,看着挺精神,但那天看到爷爷已经记不清以前的事情了,心里还是特别难受。”

吴老的儿子吴建军表示,刘爱琴比他的儿子大不了几岁,当时父母觉得她和自己孙子孙女一样有亲切感,就多关注、帮助了些。“我公公婆婆那时在学校也是临时工,每个月工资很少,但他们都很热心,在小刘三次想退学的时候鼓励她,生活上给予帮助。”儿媳沈云妹说道。看到刘爱琴如今事业有成、儿女双全,沈奶奶一家都非常欣慰。“她有两个宝宝,可爱得很!”视频里,沈雪英看到围着刘爱琴的两个孩子,也乐开了花。“有空带着孩子一起来苏州玩,我们全家都欢迎你!”沈奶奶开心地说。

刘爱琴告诉记者,以前上大学的时候,回家经常和父母讲苏州爷爷奶奶帮助她的事,父母也心存感激,一直想当面感谢。她准备明年暑假,带着父母一起来苏州探望吴老一家。“爷爷奶奶年纪也大了,时光不容我们再等了,以前条件不允许,现在交通发达了,生活条件也好了一点,我会尽可能多去看看他们,表达自己的感谢之情。”

“得到爷爷奶奶的帮助,改变了我的一生,要是当时没有爷爷奶奶的鼓励帮助,我都不知道,是不是还在上大学。这份情谊我永远心存感激。”刘爱琴表示,现在作为教书育人的人民教师,她也一直践行、延续着这份爱。“爷爷奶奶当年给我传递的这份温暖与爱心,我会努力延续,传递给我的学生。”她表示,每次遇到学生有困难时,就想到爷爷奶奶当时对她的一些帮助,“不管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的帮助,我都一直记着,我会在我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帮我的学生。”

视频时,刘爱琴也对吴老先生夫妇说道:“你们给我们传递的这份爱心,我会继续传承下去。”

来源: 扬子晚报

老金:这么件小事,看得老金眼泪哗哗!希望爱不但能传递,而且会辐射!!!

苏州一对门卫老夫妻三次“劝学”改变了这位女大学生的一生……



 

据光明网报道:

光明网官方帐号

这两天,来自宁夏银川的女教师刘爱琴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找到了20年来一直念念不忘的一对苏州老夫妻,那是她这么多年念念不忘的恩人。原来,在她18岁孤身来江苏苏州求学时,因多种原因曾经三次萌生退学的念头,在校园里做保安和保洁工作的一对老夫妻在她最孤独无助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无微不至地温暖了这位女大学生的心,让她得以顺利毕业。

因多次搬家,刘爱琴和老人失去了联系。近日,她终于在媒体和警方的帮助下找到了这对老人,昨晚,接受紫牛新闻记者采访时她说:“如果当时没有爷爷奶奶的帮助,一次次把我从逆境中拉了出来,也许就没有现在的我……”

紫牛新闻记者 顾秋萍

一劝

18岁女生离家数千里求学 三次萌生退学念头

12月13日晚上10点多,紫牛新闻记者联系上刚结束一天忙碌工作的刘爱琴。刘爱琴2001年就读于苏州科技学院(现为苏州科技大学)中文系,2005年毕业后回到家乡,现在是宁夏当地一所高校的老师。

刘爱琴告诉记者,她当时的异地求学之路并不顺利,第一次离开小县城孤身一人来到2000公里以外的城市上大学,非常不适应,多种原因让她三次萌发了退学念头。“上大一的时候,刚去苏州这个陌生的城市,人生地不熟,感觉一下子离家那么远,后悔没有报一个离家近的学校。”孤独无助的刘爱琴没能调整好自己,再加上当时家庭也挺困难,各方面都不适应的她想放弃,准备退学。

一天中午,写好退学申请的刘爱琴准备去系里找辅导员审批,在楼道里遇到了门卫爷爷。

“爷爷问我有什么事情,我告诉他是找辅导员,想退学,爷爷一听我要退学就有点着急,劝慰我,他感觉有点说不动我,就说‘要不让奶奶跟你说说’,就把我带到他们门卫室里,他们跟我聊了好久,我就没有那么难受了,没有那么想退学了。”刘爱琴说。

再劝

为省钱天天啃馒头 门卫老夫妻嘘寒问暖伸援手

刘爱琴口中的爷爷和奶奶就是当时在教学楼里偶遇的门卫爷爷吴士良和他的老伴沈雪英。这对和善的老夫妻在她最无助想放弃的时候,不断鼓励开导她。刘爱琴回忆,过了一段时间,又因为课程有些跟不上,她再次萌生退学念头,“我的基础比较差,尤其英语课,有点跟不上,又有点想退学。”

刘爱琴表示,当时她年龄比较小,性格偏内向,身边没有一个贴心的朋友,遇到事情也没有人可以交流排解,就又想放弃,于是再次找辅导员准备退学。“我刚要去找老师,在楼里又碰到奶奶了,她又开导了我好久。说刚开学大家都是一样的,慢慢调整一段时间就好了。”听了老人的耐心劝慰,刘爱琴觉得不能再轻言放弃,调整心态迎接挑战,慢慢也就打消退学的念头了。

刘爱琴也坦言,中间还有一次因为军训,想过退学,也是爷爷奶奶的劝慰把她拉了回来。

因为家庭贫困,刘爱琴为了省钱经常只吃馒头,吴士良夫妇看到了非常心疼,隔三差五做了可口的饭菜把刘爱琴叫去“开小灶”。“奶奶在宿舍楼打扫卫生,打扫完就在门口等我放学,拉我过去一起吃饭。”

刚开始,刘爱琴有点不好意思,沈雪英就对她说,不用客气,都是自家烧的,随便吃。“奶奶还跟我聊天,问我读书读得怎么样,跟同学关系怎么样,特别关心我,真的就像自己的亲人一样。”慢慢地,刘爱琴就没有那种拘束感了,跟老夫妻俩走得很近,“奶奶经常做了好吃的,叫我过去吃点。”

大二、大三的暑假,刘爱琴为了省路费都没有回家,留在苏州做家教赚些生活费。“因为放暑假,爷爷奶奶回西山老家了,他们还带着我回家过周末。”老夫妻俩做了一桌好菜招待她,吴老儿媳还带她去镇上买了新裙子和鞋子。“婶婶(吴老儿媳)帮我买了条粉色的裙子,现在还在我老家呢!我也舍不得穿,有重要的事情才会穿,因为这不仅是一条裙子,更是浓厚的情谊,我一直珍藏着。”

重逢

搬家不慎遗失地址 多次苦寻恩人终于再相见

大学毕业后,刘爱琴回到宁夏银川,成为一名大学老师,心存感激的她一直与吴老夫妻保持着书信往来。后来因为几次搬家,刘爱琴不小心弄丢了吴老家的地址,一时心急如焚。

“2008年,我回过苏州,回母校想找爷爷奶奶,但他们都已经退休了,然后打电话到镇里、村里找,但一直找不着,那时我就特别失望,也很失落。”刘爱琴介绍,回来之后,她多次联系寻找苏州这对热心老夫妻,但都没有找到。

“每次想起那些往事的时候就很难受,就想再找找爷爷奶奶,不知道这辈子能否完成心愿。”今年12月初,刘爱琴抱着试试看的心理,联系了苏州当地媒体寻求帮助。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苏州媒体和警方的助力下,刘爱琴终于找到了她日思夜想的爷爷奶奶,一桩尘封了20年的感人故事才得以被外人知晓。

12月13日傍晚,紫牛新闻记者来到位于苏州市吴中区金庭镇东蔡村的吴士良老人的家里。89岁的吴老身体不太好,躺在床上,对于20年前他热心伸援手帮助小刘的事情已记不清。89岁的老伴沈雪英身体还很健朗,不时进屋照看,给吴老塞好被子。

时隔20年,沈奶奶对于以前的事一时也没想起来,但与刘爱琴视频通话时一下就认出来了,“是小刘那姑娘,她一个人跑这么远来上大学挺不容易的。”沈奶奶告诉紫牛新闻记者,当时看小姑娘离家很远,独自一人求学很艰辛,刚开始不适应、想退学,就给她开导了几次,鼓励她读下去。看小刘为了省钱整天吃馒头很心疼,“吃馒头怎么能有营养?我就烧了菜叫她过来一起吃。这没什么的,不要放在心上。”

她说

“会将这份温暖和爱心 努力延续、传递下去”

“找到爷爷奶奶我特别激动,特别高兴!”刘爱琴告诉紫牛新闻记者,那天晚上通过视频看到久违的恩人非常激动,“奶奶其实变化不大,她一直感觉挺年轻的,爷爷变化还是挺大的,爷爷当时挺精干,看着挺精神,但那天看到爷爷已经记不清以前的事情了,心里还是特别难受。”

吴老的儿子吴建军表示,刘爱琴比他的儿子大不了几岁,当时父母觉得她和自己孙子孙女一样有亲切感,就多关注、帮助了些。“我公公婆婆那时在学校也是临时工,每个月工资很少,但他们都很热心,在小刘三次想退学的时候鼓励她,生活上给予帮助。”儿媳沈云妹说道。看到刘爱琴如今事业有成、儿女双全,沈奶奶一家都非常欣慰。“她有两个宝宝,可爱得很!”视频里,沈雪英看到围着刘爱琴的两个孩子,也乐开了花。“有空带着孩子一起来苏州玩,我们全家都欢迎你!”沈奶奶开心地说。

刘爱琴告诉记者,以前上大学的时候,回家经常和父母讲苏州爷爷奶奶帮助她的事,父母也心存感激,一直想当面感谢。她准备明年暑假,带着父母一起来苏州探望吴老一家。“爷爷奶奶年纪也大了,时光不容我们再等了,以前条件不允许,现在交通发达了,生活条件也好了一点,我会尽可能多去看看他们,表达自己的感谢之情。”

“得到爷爷奶奶的帮助,改变了我的一生,要是当时没有爷爷奶奶的鼓励帮助,我都不知道,是不是还在上大学。这份情谊我永远心存感激。”刘爱琴表示,现在作为教书育人的人民教师,她也一直践行、延续着这份爱。“爷爷奶奶当年给我传递的这份温暖与爱心,我会努力延续,传递给我的学生。”她表示,每次遇到学生有困难时,就想到爷爷奶奶当时对她的一些帮助,“不管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的帮助,我都一直记着,我会在我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帮我的学生。”

视频时,刘爱琴也对吴老先生夫妇说道:“你们给我们传递的这份爱心,我会继续传承下去。”

来源: 扬子晚报

老金:这么件小事,看得老金眼泪哗哗!希望爱不但能传递,而且会辐射!!!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10月1~3号,三天共103场艺术演出,“艺术新天地-武汉城市空间艺术节”来了! 9.19#SMG演艺人才培训计划#火热报名中面试在即,这个舞台还差一个你!
  • 在我为恋爱要死要活的时候、在我焦虑于约定俗成的观念和“我认为”的时候、在我迷茫于婚姻、生育的时候… “女性要自强自立”这不是仅仅是一句口号 更要落实 但具体如何
  • 陈列馆的一面墙上,是对上千年来造船厂的所有出厂的船舶的概述:造船厂出厂的近 10 万只船舶当中,有 6000 只在大海中沉没,有 9000只因为受伤严重不能再进
  • 一波又一波的新鲜玩意儿即将陆续亮相第一波:本月下旬启动“夜生活节” 第二波:打造新生代年轻人精神文化成长空间第三波:打造“意风故事会” 曹禺故居可沉浸式体验第四
  • 这个是现代人梦想的最好的牛奶,但是我们看看这个时代的牛奶印记都有哪些呢?营养丰富而不是贫瘠的牛奶什么时候才能走上我们的餐桌?
  • 战痘神器.一机多用,洁面 卸妆 导入仪 声波按摩,金稻,贝儿同厂生产-------------------------【商品】法国电动洁面仪三代无线充竹炭硅胶刷
  • #摩登兄弟 传递正能量#[虎爪比心] #凝聚V力量# [虎爪比心]#摩登兄弟[超话]#世界上所有的惊喜和好运,都是你累积的人品和善良没有奇迹,只有你努力的痕迹;
  • 好物分享--慕斯口红今日好物分享内容--SMARTCOOKIES慕斯口红 ⚠️⚠️女生的化妆台永远缺一支口红,⚠️⚠️就像衣柜里永远缺一件衣服一样~今日色号:#
  • 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追逐历史的踪迹 感受这些秦风汉韵CP组合有怎么样的对话吧鸣谢: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
  • 2、自私一点没有关系,婆婆怎么对你,你就怎么对她,别卑微,别委屈自己,万事自己开心。唱無盡閃亮的哀愁出場好整齊的服裝好好看,重點小朱跟大貓也背吉他,還有小妹這
  • 智慧可以使一切改变,你看那有智慧的人啦,有福报的人,他的智慧才能起作用,没得福报的人啦,他智慧是不起作用的。把所有的众生,当成我们身上的一个细胞一样,他们的痛苦
  • #妙甄营养餐[超话]# 雪莲减肥小课堂减‮最肥‬容易反弹的人​‎ ͏ 你中‮了招‬么?无论是饮食‮肥减‬还是运动减肥‮讲都‬究周期,‮常正‬情况下,‮坚需‬持3
  • 2015年,解达宏安排小弟李某等人对借贷人高某逼账,收回高利贷后,解达宏夸奖李某办事漂亮并奖励李某10万元作为好处费。两个马仔熊某和黄某接受解达宏的领导和管理,
  • 以疫情为题材我觉得比起电影更像一部记录下疫情下人们缩影的生活影像虽然只是冰山一角,也是美化后的呈现里面所给我们看到的绝大多数的人物,他们都迎来了春天,等到了团圆
  • 现在好了,小叔今天分享的方子不需要辨证,自汗盗汗都可以用,简单粗暴,就是治标的,就是止汗的,不管是哪里出汗都可以试试。别以为汗水就是废水,就是排毒,适当的出汗是
  • “因势而下”指根据病位选择不同的药物,如呢逆频频,位在上焦.加用沉香降气止呃引气下行;呕吐不止,位在中焦,加用厚朴,理气通腑:病为便秘,积在下焦加用枳壳,消痰破
  • 】苏州花园饼屋 奶酪包120g*4个装 ¥42炒鸡有名的苏州花园,线下有实体店的,明星、美食博主大V都安利过的,我还记得去年找代购买的他家,炒鸡贵的,代购还经常
  • 细胞年轻=有效护肤=好皮肤糊脸=过去时,护肤幸福=进行时ing不敢相信㊙️我个红敏脸也能迎来春天!做一名会游泳的“饺子”好处多多1.缓解颈椎不适游泳时,因为水的
  • 所谓信心,是将上师与自心无二无别而观照时,生起修法的勤勇!问题性皮肤爆发期来临,因市场需求大量修复类品牌涌入市场[晕][晕]虽然可以退敏的产品很多[发呆][发呆
  • l3.那就在一起黄昏与四季4.你随春风而来,我便随你而归5.你是我的唯一 热衷且坚定不移6.“他很特别,我很喜欢”7.官宣:找到代替易烊千玺的人啦!分手:果然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