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超话]##佛陀教育分享[超话]#【回顾】恩师 | 中秋话团圆

中秋佳节的启示|老和尚开示

中秋是国人很重视的节日,这时正是秋高气爽,月光比其他的时候格外光明,大家欢欢喜喜团聚在一起,一般人都称颂“花好月圆人长寿”。

月表清凉除热恼

佛在经上把日光比作智慧,日光强烈,如慧剑断烦恼。而月光是清凉,月光表慈悲。月光清凉,人们都欢喜,所以用清凉的月光比喻佛法是清凉法。

在《妙法莲华经》中有“宝月菩萨,月光菩萨,满月菩萨”,宝月菩萨,意思是“所证三谛,可尊如宝”,能证三种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圆满照明如同月光一样,所以称之为宝月。《思益经》里说,“菩萨常修童子梵行,乃至不以心念五欲,何况身受”,像月亮一样的清凉自在,所以称之为宝月。月光菩萨,意思是圆妙的三智能除迷惑烦恼的热恼,就如同月光清凉能够破除黑暗一样,所以称之为月光菩萨。圆妙的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在佛教的教学非常重要,唯有智慧才能破除迷惑、烦恼,使自己得到清凉,也就是清净心。心地清净才能入正法之门,才能得诸佛所传授的正教。这是月光菩萨所表的义趣。满月菩萨,满是圆满,意思是“三智圆明,无有缺减”,就像十五的月亮圆圆满满。从这几尊菩萨的表法,我们得到一个结论,佛法是智慧,而且是圆满的智慧。

月光遍照显自性

月光遍照大地,禅宗有句话:“心月孤圆,光吞万象”,这两句是形容真心本性,清净心。万象是森罗万象,都在月光明照之中。心清净、平等,尽虚空遍法界,依正庄严的境界,都在自己般若智慧光明照耀之中。我们现在为什么没有光?《华严经》云:“离诸盖障”,盖与障都是烦恼的代名词,盖是盖覆了我们的本性,障是障碍了我们的智慧、能力,“如净月轮”,离开盖障,清净的月轮就现前,“普现一切佛神变故”,这是把月比作自性,自性离障,一切诸佛神通变化,都在自性当中显现出来了。

月同人不同

佛告诉我们,整个宇宙一切万法是自己的心现识变,心就是心性,就好像大海,大海是一个,所以自性是十法界共同的,识变各人不一样。这个世界是谁变的?是自己变的,这是自己的业力,又是大众共同变的,这叫共业,自己一个人变的叫别业,别业跟共业是重叠不相妨碍的。所以这个世间每个人的世间不一样,我们看到都是一样,那是共业,共业里头有别业。怎么知道不一样?同在一个境界里面感受不一样,譬如八月十五的中秋夜,大家来赏月,每个人心情不一样,感受不一样,那就是别业,看到外面景象是一样,这是共业。共业跟别业也交叉、重叠在一起。所以说“各人吃饭各人饱,各人生死各人了”。

月喻证断求往生

佛经上常用月亮做比喻,佛是十五的满月。等觉菩萨好比十四的月亮,还有一点欠缺。十三的月亮欠缺多一点,这就是十地菩萨、十回向菩萨、十行菩萨、十住菩萨。十住菩萨初住是真月,是月牙,好像我们初二、初三看到的月牙。虽然不很明亮,它是真的,不是假的。水中之月是假的,《楞严经》上说捏目所见也是假的。何谓捏目?我们用指头把眼睛按一下,看外面月亮就是两个月亮,哪个月亮是真,哪个月亮是假的,很难分。纯真,真正看到月牙了,用月牙到满月,代表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一天一天的圆满,那是真的。所以可贵的是得用真心,不能用妄心。

我们念佛求生净土的心愈是真实、恳切,把世间一切人事物统统放下,不放在心上了,念佛的心是真心。虽然也是阿赖耶,它跟真相应,比相似即位的佛还要殊胜。何以故?相似即佛要把那个相似丢掉,他才能提升。念佛的法门,这个相似的妄心可以不必丢掉,带业往生,殊胜在此处。带着阿赖耶、三心二意到极乐世界,可是一到西方极乐世界,三心二意自然就转成四智。在哪转的?在往生的时候,佛来接引之时,你坐在莲花上,阿弥陀佛带到极乐世界,这个花在七宝池中开了,这一开,已经转八识成四智,这个变化就在莲花当中。大圆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一起显现。所以你是法身菩萨,是阿惟越致菩萨。我们要感激阿弥陀佛,是他的本愿加持我们的。所以不去则已,进入极乐世界就是一真法界,是真正的佛国土,确实不可思议。

月圆之夜共念佛

无量无边的法门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圆满直捷,方便究竟,一超直入,最极圆顿。”佛在经上讲,“唯佛与佛方能究竟”。

夏莲居老居士当年在世的时候,曾经提出净宗共修的一个方法,他建议每个月月圆的这天晚上,我们念佛同修集合在一起,念两个小时阿弥陀佛,专念名号。同一天,全世界所有念佛人念两小时的佛号,这个功德力量不可思议。方法太好了,我们应当提倡。从哪里做起?从我们净宗学会做起。月圆两小时的念佛,专求世界和平,这不是为自己念的,为祈求世间消灭冲突,世界和平,功德不可思议。(弘化網)#净土法门师父说##觉悟人生唤醒自己#

水墨一样的中秋夜,让月光读你,感受丰茂的靜谧,过往的云烟,细雨和薄风,碎银一般,让所有的心思漾起了纷纷扰扰的花落…又是一年月光落满了中秋,团聚在庭院,到处都是飘着桂香的风,我们收获龙眼,桂花,还有莲子,以及柔蜜的阳光,不期而遇的光阴,被我执着,思念和关心,做一个快乐的小孩,圆圆的月饼,诗意地含笑,就这样,简单地聆听燥热的闭关,白露的清新,在庭院四周弥漫,端坐圆月之下,写一句动人的话:八月仲秋,桂花相伴邻,香透千里月下佬,守得万分晴[心]

自性:

所谓的“自”,可以理解为独立自主、主宰的意思。“性”在这里是本性的意思。某个事物你认为它具有独立自主的本性或者你认为它具有真实的本性,都可以说你认为它有“自性”。

有“自性”就意味着它无需依靠其他事物而存在,它自身可以独立地存在、独立地发挥作用、独立地运营等等。所以自性有一个独立自主的意思。《中论》的教证:“性名为无作,不待异法成。”无作是非造作,不待异法成是不观待其他法、不需要依存于其他事物。它不需要依靠其他事物就可以单独存在。

无自性:

那么“无自性”是什么意思呢?“无”是否定的意思,“自性”是独立自主的本性,那么“无自性”就是不存在独立自主的本性。

空性:

“自性空”。这是空性的全称。
那么什么是“空”?此处可以理解为不存在。自性不存在就是不存在独立自主的本性。无自性或自性空,和空性的意思是一样的。所以我们要了解空性并非在任何时候都完全把显现否定掉了,好像虚空一样一无所有。事实上“空性”强调的是自性空,是从它属性、特征和性状方面去定义的。

实有:

就是真实存在。无论怎样观察、无论怎样探究,它都是真实的。

实执:

就是对“实有”的执着,所以“实执”和“我执”基本上可以划等号。你认为某个事物实有、真实存在就是一种实执。

凡所有执,皆是实执

二取:能取和所取

二取指的就是能取和所取。什么是“能取”?能感知、取受对象的心识部分。重点是我们这个心,能感受某个对象的心能感知的这一部分。那么“所取”是什么意思呢?被心识所感知、取受的对象。

这样讲可能比较抽象,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比如你在想着一个苹果,那么这个苹果的概念正在被你的心想着,那么你思维苹果的这个心就叫做“能取”,它正在取受这个苹果,“取”是动词,苹果这个概念浮现在你脑海中,正在被你思索着、意念着,那么它的这种概念就称为“所取”。所以能取和所取都是描述我们内心的状态,凡夫的分别心一定有能取和所取,或者称为“二元对立”。中观经常讲要突破二元对立,心识层面的二元对立指是就是能取和所取这二者并行存在。

有境与对境

对境其实不难理解,指心识所对的境。你的心识是能取,那么能取的对象,就是你心识对面,与心识配对的事物,称为对境,也可以说是心识所感知的对象。所以“境”有外境的意思。

那什么是“有境”?这个词语我们修学者可能比较模糊。我们可以把它做一个字面的消文。“有境”指的是“有对境”,或者是“有对境的心”,所以“有境”的重点在于心,当你的心在看某一个对境的时候,你所看的这个事物是对境,而你能看、能感知的这个心称为有境。所以它可以翻译为“能感知对境的心”。它其实可以和前面的“二取”结合在一起。

增损:增益和损减

本来不是存在的,认为其存在,称为增益。比如,本来没有“我”,你却认为有“我”,这是一种增益;本来没有常断二边,你认为有,这也是一种增益。本来不是不存在的,你认为其不存在,称为损减。

在究竟的境界中不存在任何概念,所以不存在“本来存在”的概念。所以,“有”、“无”、“是”、“非”一切概念都要超越。那么在胜义谛的时候,就只能说它不是“不存在”,连“不存在”也不存在,而不能正面建立说它“存在”。

观待:

“观”指的是观对;“待”是相待或等待。对比、依靠,受制约、依存于某个对象而存在叫做观待。

我们举个例子:长和短是观待的,长观待于短,短也观待于长,或者说长受制约于短,它依存、依靠于短而存在,这个概念它本身不是独立的。它需要去观对,于某一个事物相依存才能够成立,所以它本身不是一个非常主动的词语。同样来讲,高低、好坏都是相对的、观待的。所以观待有一个与别人作参照,参照之后受制于被参照物这样一种含义。

五蕴:

《心经》中“照见五蕴皆空”,这个词语经常会用到。当然它的定义可以讲得其实非常多,但此处我们简单讲一下色受想行识。

色蕴是物质的意思,“蕴”指是是集合、集聚或者成堆的意思。“受”就是感受,“想”包括想法、观念,“行”指的是除了色受想识这四种蕴之外其他所有的一切有为法。“识”指心识。

分别与分别念:

分别是动词,是分析、辨别、分辨的意思。比如我分辨出这个东西是好还是坏,我有能力去分别、辨别它,所以“分”是分析,“别”是辨别的意思。

我们经常提到的一个词语:分别念。可以拼一下:能够进行分析和辨别的意识或念头。我们把分别和念头放在一起就比较容易理解。

还有一词语叫无分别智慧,中观里面经常会提到,“他是证悟空性的,所以他有无分别的智慧”。它的定义就是超越意识、念头的智慧(没有二取)。“分别”是分别念的意思,“无”就是超越的意思。它没有“意识”的这种概念、念头,但也不是像石头木头一样,什么都不懂,什么感受都没有,它是有智慧的。所以无分别智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事物,超越我们凡夫的境界并且它的一个特征就是没有二取,它是没有能取与所取的。相反,分别念一定是有二取的。所以有没有二取,我们就可以区分有分别还是无分别。

凡夫和圣者:

我们常讲“我是一个凡夫”。凡夫的标准定义就是没有证悟空性境界、没有获得圣者果位的有情。与凡夫相对应的词语叫做圣者,是通过证悟空性而脱离轮回的成就者。所以它的一个标准是:是否证悟空性,或者证悟空性是否达到了足够让你脱离轮回的量,这是一个分水岭。达到了你就是圣者,没有达到你就还是凡夫。

圣者的分类:

圣者可以分为小乘的圣者和大乘的圣者,小乘的圣者又可以分为声闻和缘觉,声闻的圣者包括初果到四果的阿罗汉。那么四果的阿罗汉,他的证悟境界是怎样的呢?他证悟了人无我,还证悟了粗大的五蕴空性,但是他没有证悟两个空性,一个是无分微尘一个是无分刹那。第二种缘觉(独觉)阿罗汉。他的证悟境界与声闻阿罗汉比较像,也证悟了人无空性和粗大的五蕴空性,但是他的境界比普通的声闻更高一层,证悟了无分微尘的空性,但还保留了对无分刹那的执着,没有证悟无分刹那的空性。

大乘中的圣者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菩萨,一类是佛。菩萨特指一到十地佛,不管是菩萨还是佛,乃至于一地菩萨都圆满证悟一切事物的空性,圆满了人无我和法无我。

五道:

我们讲五道十地,十地指的是菩萨一地到十地,五道指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我们按大乘来解释,见道对应一地菩萨的果位,也就是说见道,包括见道之后都是圣者的阶段;修道指二地至十地的阶段;无学,没有什么可以再修学的,他已经学完了、圆满了,就是成佛的意思。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讲的加行道是一个特指,与我们讲的“修五加行”的概念不一样。有人说“我在修加行所以我已经进入加行道了”,这是不一定的。其实加行道的境界非常高,不是一般人可以随便这样讲的。甚至资粮道已经相当了不起了,小资粮道的修行人已经有真实无畏的世俗菩提心,大资粮道的修行人可以通过神通前往他方世界见佛闻法,而资粮道再往上才是加行道。所以加行道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境界,离圣者已经非常近了。

根本智和后得智

1、根本智或根本慧

我们经常讲“菩萨入根本慧定”,“智”和“慧”在此处的意思差不多,是不同的翻译方法。根本智的意思是说登地菩萨(一地或一地以上的菩萨)所具备的安住空性实相的无分别智慧。当菩萨入于根本慧定的时候,当下的智慧就称为根本智。它是与实相、空性相应的,也没有能取与所取,是无有分别的。

2、后得智

后得智与根本智对应,它是依靠根本智,在后面所得到一种智慧。根本智是入根本慧定、入禅定的阶段,那么后得智指的是出定位,在出定的状态中(未入于根本慧定阶段),它所具备的具有能取、所取分别念的智慧。它也有细微的二取执着,但是要比凡夫细微很多。

它的出处有很多,我们例举两个,都来自于《三藏法数》:“根本智,亦名无分别智。谓此智不依于心,不缘外境,了一切法皆即真如,境智无异。如人闭目,外无分别。由此无分别智,能生种种分别,是名根本智。”“后得智,谓依止于心,缘于外境,种种分别,境智有异,如人开目,众色显现,以其于根本智后而得此智,是名后得智。”

量和正量、非量:

我们常讲“佛陀是量士夫”,“他具有正量”,那到底什么是“量”?比较粗浅定义可以说衡量对象的观察者就称为量。“量”就是能够衡量某一种事物、某一种对象的观察者。

正量的分类

量可以分为正量和非量,“正”就是正确的意思,正确的量,能够正确地衡量这个事物的观察者就称为正量。比如这朵花是白色的,你的眼睛没有问题,也正确地感知了这种白色,那么就说你的眼睛是正量。与之对应的非量(似量),“非”是错误,“似”是相似、或不正确、不准确的意思。错误衡量对象的观察者就称为非量。比如你的眼睛出问题了,或者当你得了很严重的肝胆病之后,你可能会把白色的树看成黄色;这朵花本来是白色的,但在你的眼睛里变成了黄色。你的眼睛出错了,它就是非量,它不能正确的衡量面前的花这个对象。

正量的三种分类

现量:

能够依靠直接体验衡量对象。我们前面讲“量”就是衡量对象的观察者。那么现量指是就是直接体验。“现”表达直接体验、亲自体验的意思。比如你亲眼看到这朵花是白色的,可以说“我现量感知了这朵花是白色”。

比量:

与之对应的是比量,“比”就是比对的意思,是依靠逻辑推理来衡量。比如你没有看到白颜色的花,但是你通过某种方式去搜索相关情报及信息,最后你通过逻辑推理得出花是白色的;所以比量就是指逻辑推理,当然是正确前提下的逻辑推理。

教量:

“教”就是教典或经典的意思,依靠教典或经典做为量去衡量某个对象。那么在佛法中,我们可以将佛陀的经典,菩萨所造的论典,还有祖师大德的教言,作为教量、权威,对某一个事物去衡量。比如我们要论证极乐世界存在,因为它不是我们现量能够感知的,我们的眼睛没有能力看到极乐世界,那我们就需要靠教。因为佛有能力看到,确定这个方向之后,我们就可以引用一部佛经,说这部经典谈到极乐世界是存在的,所以我们可以将这部佛经作为一种教证或教量去证成。

胜义谛与世俗谛:

“世俗”指是相对层面;“谛”,有一个词语叫做“谛实”或“真谛”,它是真实的意思。世俗谛翻译过来就是相对层面的真实。那什么叫相对层面呢?就是不详细观察探究情况下的真实或相对真理。不详细观察的意思是我们做某种程度的观察,但是到了一个地方之后就刹车了,在不对它做最彻底观察的情况下我们承认它是真实的,这样的视角就叫做世俗谛。

胜义谛中,“胜义”是究竟、彻底的意思,究竟层面的真实叫做胜义谛。我们进一步讲就是经过彻底观察、探究情况下的真实,也可以叫做终极真理。所以世俗谛是相对真理,胜义谛是终极真理。今后会有很多概念都是基于世俗谛或胜义谛,用是否详细观察这样的标尺作一个分水岭。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大概,一条名为“软柿子”的狗才符合你的高标准吧。一上来就坐享其为大树的成果,自以为这叫做“成熟”恐怕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推脱和极度幼稚。
  • 后来男主经大使馆的人介绍回日本给天皇当主厨高高兴兴就去了(当然有假装推辞啦)回去的路上想到纯洁妓女恨不得跳船毁约不干了选择爱情(不过第一,实际上也是对给天皇做饭
  • 我一个人就比较方便~天气热不喜欢开火就用的更勤快了!#深夜教吃# 空气炸锅食谱合集[doge]以前觉得空气炸锅和烤箱没啥太大区别,自从家里烤箱坏了以后,真香不
  • 今晚没下雨呢我自己下雨讨厌下雨天潮湿蚊子多又被咬的惨不忍睹每天撸狗被咬一个包最多一次高达五个呀好在狗子惦记我买了腊肠嘴还要买脚环这都有了哈哈哈我和楂还有一个手环
  • [笑cry][闭嘴][委屈]#剧版镇魂[超话]#[微笑]#剧版镇魂[超话]#我觉得我一直很佛系,看过我贴的人都知道,遇到那些拉踩的人都不去理,抄袭表情包也忍了,
  • 晚上去跑步啦,但是跑完步还吃了好多好多碱体达人小饼干~晚上早睡!真的吃的好撑啊,有幸吃到隔壁室友给的奥利奥,真的开心死了!
  • 暗示有在好好生活的文案[心] 1.在长大 在失去 在努力 在接受 在好好生活 2.道阻且长 及时止损 好好生活 慢慢相遇 3.我栽了个跟头 爬起来站了很久
  • 拴铁链这样的诅咒甚至可以说是对他们的嘲弄,你看即使全国都知道你的悲惨命运,也没有人能救你,你只会被捂住嘴然后被下一个热点冲刷到连血痕都留不在沙滩上真是感谢你的特
  • “如果这世界复杂 虚假 喧哗”“我用尽我的一切奔向你呀”“就算很遥远啊 我一定会到达啊。“在想你 如果一切都继续”“到处是爱你的证据”也是一个晚上有月亮 有星星
  • 这9种情况要特别注意,做好提前迁坟的准备#民俗文化#1、越是人烟稀少的地方,越有本身自然气息,也很适合阴宅的设立,人烟稀少也可以避免先人被打扰。以前我还一直想有
  • 有一个疑点,就是她说长沙很多朋友要在月亮岛买了房子,还让她也回去买。月亮岛那么远,不好卖,她哪来很多在长沙呆了很久的老朋友,不在市中心买,这几年这个行情跑到新区
  • ”师父很慈悲地看着我说:“如果一个人的内心有痛苦,那就说明这个人的内心一定有和这个痛苦相对应的恶存在。而现在别人的财富和安乐超过你,你就不高兴,这是嫉妒心,嫉妒
  • 那是麦子唯一的语言吗,我很想躺下来,躺在桨板上,躺在麦地之上的桨板之上,闭上眼睛。我和桨板走到那一汪湖边,我给草地上的桨板和湖水留了个影。
  • 在我当医生的生涯里,接触到的傣族老咪涛里,和我妈年纪相仿的,也是农民,样子却比我妈年轻的人里,我心里很深的地方,会被触动,要是我妈也这样该多好,所以我很支持我妈
  • 14.山水一程,三生有幸,如鹿归林 如舟靠岸15.既许一人以偏爱,愿尽余生之慷慨,愿往后余生,冷暖有相知,喜乐有分享,同量天地宽,共度日月长今天是没有带娃的一天
  • ”——王源5“看似不起波澜的日复一日,会突然在某一天让人看到坚持的意义。”——王源2“祝你们信念生根,但灵魂自在,往后人生道路宽广,途经的每一个夏天,都草木葱茏
  • 这篇文章虽然是改写,但是志尽文畅、一气呵成,很难想象写的过程中临时中断,那这就牵扯到一个问题了——“十年生死两茫茫”这首让人又惋惜又心痛又隐隐觉得好笑的词到底是
  • #博肖周边中转站[超话]# 【出】影集相框all152r p1-4 95%进度条加载中10m文字pet 24r p5 晴天5m人物pet 25r p6 与你
  • ✨ | 西服鉴赏❤️一枚胸针便可打破西装固有的沉闷和严肃。#银川西服##西装定制##西服穿搭##新郎穿什么##西服定制##商务西服定制##婚礼西装定制#
  • #aespa[超话]# ⭐️#mlb潮流品牌代言人aespa# 220528 robincho_彩色相机更新相关To Robin姐姐以后一起工作吧!!!一定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