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8周年 | 国之方略 厚泽津沽】 PM2.5年均浓度 降至39微克/立方米 断流26年的永定河干流实现全线通水

  2021年完成工业增加值增长9.6% 占全市规上工业 比重达到72.7%

  相邻城市间基本实现 铁路1.5小时通达 京雄津保“1小时交通圈”已经形成

  天津市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 已注册用户4836家 发布京冀企业成果8487项 会集京冀地区专家3836人

  天津市382家医保定点医疗机构 全部开通 异地就医结算

  天津市向承德市累计投入市、区、乡镇 三级财政援助资金16.52亿元 实施帮扶项目415个

  环保协同 绘就生态最美画卷

  京津冀山水相连、自然相近,因此生态环保成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之一,是提升京津冀三地民生福祉的最直接体现。

  8年来,京津冀三地不断打破行政区划界线壁垒,加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联合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后不久,环保部在2014年7月份就发布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重点行业大气污染限期治理方案》,同年8月,北京与天津、河北及时跟进,分别签署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合作的协议》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合作框架协议》,将生态环境保护提上了协同发展的日程。

  在此期间,京津冀生态环境部门不断健全协同机制,深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推进流域水污染协同治理,推动危险废物联防联控联治,强化环境执法联动,推进法规标准协同。京津冀三地PM2.5年均浓度降至30—40微克/立方米范围内,其中,我市PM2.5年均浓度由“十二五”末70微克/立方米下降到去年39微克/立方米,协同治霾成效显著。断流26年的永定河干流实现全线通水。

  为推动林地、湿地、海岸线系统保护,加快构筑京津冀东部绿色生态屏障,天津大力实施“871”生态工程,包括875平方公里湿地升级保护、736平方公里绿色生态屏障建设、153公里海岸线严格保护。绿色生态屏障一级管控区内林地面积达到18.6万亩,林木绿化覆盖率接近25%,蓝绿空间占比提升到65%。随着工程推进,在“津城”“滨城”之间成长出一片城市绿洲。

  天津社会科学院资源环境与生态研究所副所长王会芝对记者表示:“‘871’重大生态工程让天津北部同北京通州生态公园和湿地公园相接,南部与雄安新区生态公园和湿地公园相连,全面融入京津冀生态环境体系,推进京津冀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产业协同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产业协同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棋局上的关键一招,既是“当头炮”,也是“晴雨表”。

  8年来,天津深入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除了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吸纳创新资源和优质产业,还主动向河北延伸产业链条,服务支持雄安新区建设,同时推进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建设。

  距离地面400公里的天宫空间站,被国人称为天空中最亮的“星”,其核心舱就是京津两地产业协同创新的成果。北京为核心舱提供研发设计等技术支撑,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天津基地负责制造和总装,这样的协同成果“圈粉”无数。

  与此同时,京津冀三地在大数据产业链上也在深度合作。作为国内核心信息基础设施领军企业的中科曙光,是国内服务器、存储、大数据一体机等计算设备的重要生产者,其大多数产品均由位于天津滨海新区的基地制造。曙光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研发中心在北京,生产制造、物流在天津,在河北落地多个项目,我们是京津冀产业协同的受益者。”

  近年来,天津立足自身优势,抓住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契机,充分释放企业发展潜力。统计显示,天津在2021年集中攻坚信创、高端装备等12条重点产业链,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增长9.6%,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达到72.7%。其中,生物医药、新能源、高端装备、绿色石化、航空航天、轻工、信创、集成电路等8条产业链增加值实现两位数增长。

  面对京津冀三地产业协同取得的累累硕果,未来京津冀产业协同如何实现新突破?

  据了解,《京津冀产业协同规划(建议稿)》已经编制完成,天津将在探索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新模式、推进先进制造业发展新业态上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围绕北京创新链布局天津产业链,携手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汽车等重点产业链布局优化和上下游协同。

  引进来,落地生金;走出去,开花结果。随着产业协同不断深入,京津冀三地产业正在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交通协同 “轨道上的京津冀”跑出新速度

  初春,潮白河上的冰刚刚开化,北京通州和河北三河市燕郊隔河相望。多年来,住在燕郊的数十万北京上班族,每天都要“跋山涉水”。一条因行政区划藩篱,曾被期盼多年而无法对接的“断头路”,伴随着2019年跨越潮白河的燕潮大桥通车,终于被打通。

  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大率先突破领域之一,交通一体化是协同发展的“骨骼系统”,是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8年来,一条又一条这样的路被打通,京津冀居民共同的感受是──路好走了、通道多了、出行效率提高了。

  “从天津到北京30分钟,从天津到保定1小时,从北京到天津滨海新区1小时以内,从前开着车在三地跑,现在我更喜欢在轨道上坐车飞驰的感觉。”常年因工作奔走在京津冀三地的王明哲,拿出手机展示着自己的购票记录。

  8年来,在京津冀版图上,轨道网、公路网建设如火如荼,从蓝图一步步变成现实──区域国家干线铁路建设持续完善,城际铁路建设加快推进,相邻城市间基本实现铁路1.5小时通达,京雄津保“1小时交通圈”已经形成,津石高速通车,天津和石家庄之间结束“折线跑”历史,在张家口,京张高铁将冬奥小城崇礼拉入首都1小时通勤圈,“轨道上的京津冀”主骨架基本成型;京津冀综合运输服务示范成果突出,交通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水平快速提升,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大幅提高,通达能力和便捷程度显著增强,区域交通基本实现“人畅其行、物畅其流”,交通一体化服务质量全面提高;京津冀作为全国区域协同发展改革引领示范区,通过改革创新不断健全和完善协同发展机制,基本实现了“规划同图、建设同步、运输一体、管理协同”,为交通一体化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实现从“走得了”到“走得好”,必须着力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骨干路网,打通交通经络,得益于京津冀三地的统筹协调、通力合作。京津冀协同发展从“开路先锋”率先突破,三地“手牵手”驶上新的“快车道”,跑出新速度。

  创新协同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在天津清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清科环保”)的展览大厅,一瓶不起眼的“小氯瓶”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说起这款自主研发生产的“二氧化氯空气净化凝胶”,清科环保副总经理任立表示,这瓶小小“凝胶”背后串联起了京津冀三地一整套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2015年成立的清科环保几乎是伴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这8年一路走来的。“我们按照‘北京原始创新、天津研发转化、河北推广应用’的顶层设计,让市场需求和高校科研在这里‘握手’。”任立说,目前,位于天津市东丽区的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有30多家研究所、10多个产业化公司。“企业出题、研究所接单、高校支撑”,以市场驱动创新的“反向模式”形成了产学研链条的“双向促进闭环”,也促进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在天津诞生。

  京津冀协同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资源的协同。8年来,天津不断加大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建设力度,创新协同发展不断向深度广度拓展。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天津中心等创新平台陆续建成,聚集了一批国家创新人才、创新团队和高成长性企业。

  截至目前,天津市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已注册用户4836家,其中京冀地区注册用户407家,发布京冀企业成果8487项,会集京冀地区专家3836人。与此同时,三地创新创业资源也在进一步互通共享。天津市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平台开通了“京津冀协同”专栏,与“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和“河北省大型科研仪器设备资源开放共享服务平台”建立链接,逐步实现三地网内资源同步。

  随着科技企业纷纷落户、高校院所联手创新、科技平台相继搭建,愈加完善的科技金融也在加速成果转化。据天津市科技创新发展中心副主任吕云飞介绍,“国投京津冀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创业投资基金”目前已完成23个投资项目,投资额9.43亿元,撬动投融资7.2亿元。与此同时,注册资本11亿元的“京津冀(天津)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也已完成设立。一个创新的京津冀,正加速成型。

  共建共享 打通公共服务壁垒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后是人与生活的“一体化”。无论是政务服务、教育、医疗、人才还是养老,这些与群众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步伐加快,也让三地群众感受到“一体化”的便利。

  在滨海新区政务服务中心的“京津通办”自助服务厅,4台看似普通却“内心”强大的机器摆在了显眼的位置。尽管去年5月才投入使用,但自助终端能办理的事项可不少。其中,临时身份证明开具、驾驶证查询、不动产登记查询、社保查询打印、智能报税成为群众查询办理的热门服务。

  “随着北京、河北在天津落户的企业逐渐增加,跨省办事的问题愈发凸显。为破解企业发展难题,我们探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政务信息联通共用,让群众办事少跑腿、便利化。”滨海新区政务服务办工作人员说,首个“京津通办”自助服务厅投用后,179项北京政务服务事项和200项天津政务服务事项实现24小时自助办理。同时,在滨海新区各街镇综合便民服务中心开设“跨省通办”专窗,300个政务事项实现京津冀“跨省通办”。

  京津冀协同发展8年来,教育、医疗、人才、社保、养老等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成效显著,一批重点公共服务工程项目陆续落地──国家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天津师范大学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实训基地”近日正式启动,总建筑面积9.59万平方米,预计明年3月投入使用;三地合作成立智慧教育示范区北方联盟,天津师范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签约共建2个协同创新中心;天津9家三级甲等专科医院与河北省40多家医院和北京市5家医院分别建立医学合作联盟;京津冀异地就医医保门诊联网直接结算覆盖天津市各级各类医院1013家,全市有住院结算的382家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全部开通了异地就医结算。同时,在人才、养老领域,全面落实京津冀三地人力资源服务区域协同地方标准,实现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资格互认,高端外国人才办理来华就业手续和审查结果互认;探索跨区域养老新模式,开展跨区域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

  8年来,三地公共服务合作像涟漪一样,在协同发展的洪流中泛开波纹,把成千上万的个体纳入同心圆,互融、互通、普惠民生。

  对口帮扶 探索职教扶贫多元模式

  2021年6月,井月终于回到天津,这时距离他援派承德已近两年。赴承德前,井月担任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生处宿管科科长。之后,他成为天津帮扶承德工作队的一员。结束对口帮扶工作时,井月已获得“河北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扶贫先扶教,扶教先扶师。就在井月前往承德的2019年,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承德项目师资班也在继续开班。2017年至2019年,这所大学为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的216名骨干教师和管理干部进行了专业化、系统化培训。

  近些年,在支援建设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过程中,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探索出“理念输出、标准建设、分段培养、就业脱贫”的职教扶贫多元模式。这当中,以“1+1+9+N”为核心的“职教智志双扶”新理论则进一步丰富了脱贫攻坚的内涵。

  职教援建只是天津市对口帮扶河北省承德市的一个缩影。自2016年以来,天津市全面落实“1+4”框架协议,不仅创造出“智志双扶”“鱼渔兼授”等具有天津特色的帮扶模式,还走出了一条“广泛发动、整合资源、内增动力、外输外联、产业牵引、多层覆盖”的特色帮扶之路,为助力承德市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作出了贡献。从天津市合作交流办获悉,天津市向承德市累计投入市、区、乡镇三级财政援助资金16.52亿元,实施帮扶项目415个;选派帮扶干部人才382人次;引进产业合作企业41家,帮助17.1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增收;打造出“生态小滦河”“百万只肉羊基地”“水培蔬菜”“幽谷稻米”“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等一批品牌项目,助推天津市对口帮扶承德贫困县(市)全部提前摘帽。(记者 郝一萍 张兆瑞 孙翼飞 宁广靖 袁诚 韩启 照片由本报视觉部提供 区域交通圈示意图由市交通运输委提供)https://t.cn/A667BN5B

【京津冀协同发展8周年 | 国之方略 厚泽津沽】PM2.5年均浓度 降至39微克/立方米 断流26年的永定河干流实现全线通水

  2021年完成工业增加值增长9.6% 占全市规上工业 比重达到72.7%

  相邻城市间基本实现 铁路1.5小时通达 京雄津保“1小时交通圈”已经形成

  天津市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 已注册用户4836家 发布京冀企业成果8487项 会集京冀地区专家3836人

  天津市382家医保定点医疗机构 全部开通 异地就医结算

  天津市向承德市累计投入市、区、乡镇 三级财政援助资金16.52亿元 实施帮扶项目415个

  环保协同 绘就生态最美画卷

  京津冀山水相连、自然相近,因此生态环保成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之一,是提升京津冀三地民生福祉的最直接体现。

  8年来,京津冀三地不断打破行政区划界线壁垒,加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联合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后不久,环保部在2014年7月份就发布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重点行业大气污染限期治理方案》,同年8月,北京与天津、河北及时跟进,分别签署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合作的协议》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合作框架协议》,将生态环境保护提上了协同发展的日程。

  在此期间,京津冀生态环境部门不断健全协同机制,深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推进流域水污染协同治理,推动危险废物联防联控联治,强化环境执法联动,推进法规标准协同。京津冀三地PM2.5年均浓度降至30—40微克/立方米范围内,其中,我市PM2.5年均浓度由“十二五”末70微克/立方米下降到去年39微克/立方米,协同治霾成效显著。断流26年的永定河干流实现全线通水。

  为推动林地、湿地、海岸线系统保护,加快构筑京津冀东部绿色生态屏障,天津大力实施“871”生态工程,包括875平方公里湿地升级保护、736平方公里绿色生态屏障建设、153公里海岸线严格保护。绿色生态屏障一级管控区内林地面积达到18.6万亩,林木绿化覆盖率接近25%,蓝绿空间占比提升到65%。随着工程推进,在“津城”“滨城”之间成长出一片城市绿洲。

  天津社会科学院资源环境与生态研究所副所长王会芝对记者表示:“‘871’重大生态工程让天津北部同北京通州生态公园和湿地公园相接,南部与雄安新区生态公园和湿地公园相连,全面融入京津冀生态环境体系,推进京津冀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产业协同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产业协同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棋局上的关键一招,既是“当头炮”,也是“晴雨表”。

  8年来,天津深入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除了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吸纳创新资源和优质产业,还主动向河北延伸产业链条,服务支持雄安新区建设,同时推进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建设。

  距离地面400公里的天宫空间站,被国人称为天空中最亮的“星”,其核心舱就是京津两地产业协同创新的成果。北京为核心舱提供研发设计等技术支撑,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天津基地负责制造和总装,这样的协同成果“圈粉”无数。

  与此同时,京津冀三地在大数据产业链上也在深度合作。作为国内核心信息基础设施领军企业的中科曙光,是国内服务器、存储、大数据一体机等计算设备的重要生产者,其大多数产品均由位于天津滨海新区的基地制造。曙光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研发中心在北京,生产制造、物流在天津,在河北落地多个项目,我们是京津冀产业协同的受益者。”

  近年来,天津立足自身优势,抓住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契机,充分释放企业发展潜力。统计显示,天津在2021年集中攻坚信创、高端装备等12条重点产业链,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增长9.6%,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达到72.7%。其中,生物医药、新能源、高端装备、绿色石化、航空航天、轻工、信创、集成电路等8条产业链增加值实现两位数增长。

  面对京津冀三地产业协同取得的累累硕果,未来京津冀产业协同如何实现新突破?

  据了解,《京津冀产业协同规划(建议稿)》已经编制完成,天津将在探索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新模式、推进先进制造业发展新业态上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围绕北京创新链布局天津产业链,携手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汽车等重点产业链布局优化和上下游协同。

  引进来,落地生金;走出去,开花结果。随着产业协同不断深入,京津冀三地产业正在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交通协同 “轨道上的京津冀”跑出新速度

  初春,潮白河上的冰刚刚开化,北京通州和河北三河市燕郊隔河相望。多年来,住在燕郊的数十万北京上班族,每天都要“跋山涉水”。一条因行政区划藩篱,曾被期盼多年而无法对接的“断头路”,伴随着2019年跨越潮白河的燕潮大桥通车,终于被打通。

  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大率先突破领域之一,交通一体化是协同发展的“骨骼系统”,是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8年来,一条又一条这样的路被打通,京津冀居民共同的感受是──路好走了、通道多了、出行效率提高了。

  “从天津到北京30分钟,从天津到保定1小时,从北京到天津滨海新区1小时以内,从前开着车在三地跑,现在我更喜欢在轨道上坐车飞驰的感觉。”常年因工作奔走在京津冀三地的王明哲,拿出手机展示着自己的购票记录。

  8年来,在京津冀版图上,轨道网、公路网建设如火如荼,从蓝图一步步变成现实──区域国家干线铁路建设持续完善,城际铁路建设加快推进,相邻城市间基本实现铁路1.5小时通达,京雄津保“1小时交通圈”已经形成,津石高速通车,天津和石家庄之间结束“折线跑”历史,在张家口,京张高铁将冬奥小城崇礼拉入首都1小时通勤圈,“轨道上的京津冀”主骨架基本成型;京津冀综合运输服务示范成果突出,交通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水平快速提升,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大幅提高,通达能力和便捷程度显著增强,区域交通基本实现“人畅其行、物畅其流”,交通一体化服务质量全面提高;京津冀作为全国区域协同发展改革引领示范区,通过改革创新不断健全和完善协同发展机制,基本实现了“规划同图、建设同步、运输一体、管理协同”,为交通一体化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实现从“走得了”到“走得好”,必须着力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骨干路网,打通交通经络,得益于京津冀三地的统筹协调、通力合作。京津冀协同发展从“开路先锋”率先突破,三地“手牵手”驶上新的“快车道”,跑出新速度。

  创新协同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在天津清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清科环保”)的展览大厅,一瓶不起眼的“小氯瓶”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说起这款自主研发生产的“二氧化氯空气净化凝胶”,清科环保副总经理任立表示,这瓶小小“凝胶”背后串联起了京津冀三地一整套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2015年成立的清科环保几乎是伴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这8年一路走来的。“我们按照‘北京原始创新、天津研发转化、河北推广应用’的顶层设计,让市场需求和高校科研在这里‘握手’。”任立说,目前,位于天津市东丽区的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有30多家研究所、10多个产业化公司。“企业出题、研究所接单、高校支撑”,以市场驱动创新的“反向模式”形成了产学研链条的“双向促进闭环”,也促进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在天津诞生。

  京津冀协同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资源的协同。8年来,天津不断加大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建设力度,创新协同发展不断向深度广度拓展。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天津中心等创新平台陆续建成,聚集了一批国家创新人才、创新团队和高成长性企业。

  截至目前,天津市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已注册用户4836家,其中京冀地区注册用户407家,发布京冀企业成果8487项,会集京冀地区专家3836人。与此同时,三地创新创业资源也在进一步互通共享。天津市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平台开通了“京津冀协同”专栏,与“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和“河北省大型科研仪器设备资源开放共享服务平台”建立链接,逐步实现三地网内资源同步。

  随着科技企业纷纷落户、高校院所联手创新、科技平台相继搭建,愈加完善的科技金融也在加速成果转化。据天津市科技创新发展中心副主任吕云飞介绍,“国投京津冀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创业投资基金”目前已完成23个投资项目,投资额9.43亿元,撬动投融资7.2亿元。与此同时,注册资本11亿元的“京津冀(天津)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也已完成设立。一个创新的京津冀,正加速成型。

  共建共享 打通公共服务壁垒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后是人与生活的“一体化”。无论是政务服务、教育、医疗、人才还是养老,这些与群众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步伐加快,也让三地群众感受到“一体化”的便利。

  在滨海新区政务服务中心的“京津通办”自助服务厅,4台看似普通却“内心”强大的机器摆在了显眼的位置。尽管去年5月才投入使用,但自助终端能办理的事项可不少。其中,临时身份证明开具、驾驶证查询、不动产登记查询、社保查询打印、智能报税成为群众查询办理的热门服务。

  “随着北京、河北在天津落户的企业逐渐增加,跨省办事的问题愈发凸显。为破解企业发展难题,我们探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政务信息联通共用,让群众办事少跑腿、便利化。”滨海新区政务服务办工作人员说,首个“京津通办”自助服务厅投用后,179项北京政务服务事项和200项天津政务服务事项实现24小时自助办理。同时,在滨海新区各街镇综合便民服务中心开设“跨省通办”专窗,300个政务事项实现京津冀“跨省通办”。

  京津冀协同发展8年来,教育、医疗、人才、社保、养老等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成效显著,一批重点公共服务工程项目陆续落地──国家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天津师范大学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实训基地”近日正式启动,总建筑面积9.59万平方米,预计明年3月投入使用;三地合作成立智慧教育示范区北方联盟,天津师范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签约共建2个协同创新中心;天津9家三级甲等专科医院与河北省40多家医院和北京市5家医院分别建立医学合作联盟;京津冀异地就医医保门诊联网直接结算覆盖天津市各级各类医院1013家,全市有住院结算的382家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全部开通了异地就医结算。同时,在人才、养老领域,全面落实京津冀三地人力资源服务区域协同地方标准,实现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资格互认,高端外国人才办理来华就业手续和审查结果互认;探索跨区域养老新模式,开展跨区域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

  8年来,三地公共服务合作像涟漪一样,在协同发展的洪流中泛开波纹,把成千上万的个体纳入同心圆,互融、互通、普惠民生。

  对口帮扶 探索职教扶贫多元模式

  2021年6月,井月终于回到天津,这时距离他援派承德已近两年。赴承德前,井月担任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生处宿管科科长。之后,他成为天津帮扶承德工作队的一员。结束对口帮扶工作时,井月已获得“河北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扶贫先扶教,扶教先扶师。就在井月前往承德的2019年,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承德项目师资班也在继续开班。2017年至2019年,这所大学为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的216名骨干教师和管理干部进行了专业化、系统化培训。

  近些年,在支援建设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过程中,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探索出“理念输出、标准建设、分段培养、就业脱贫”的职教扶贫多元模式。这当中,以“1+1+9+N”为核心的“职教智志双扶”新理论则进一步丰富了脱贫攻坚的内涵。

  职教援建只是天津市对口帮扶河北省承德市的一个缩影。自2016年以来,天津市全面落实“1+4”框架协议,不仅创造出“智志双扶”“鱼渔兼授”等具有天津特色的帮扶模式,还走出了一条“广泛发动、整合资源、内增动力、外输外联、产业牵引、多层覆盖”的特色帮扶之路,为助力承德市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作出了贡献。从天津市合作交流办获悉,天津市向承德市累计投入市、区、乡镇三级财政援助资金16.52亿元,实施帮扶项目415个;选派帮扶干部人才382人次;引进产业合作企业41家,帮助17.1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增收;打造出“生态小滦河”“百万只肉羊基地”“水培蔬菜”“幽谷稻米”“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等一批品牌项目,助推天津市对口帮扶承德贫困县(市)全部提前摘帽。

元月份银行放了天量的水,为什么大家依然口渴呢?

央行日前公布的1月金融数据显示,1月人民币贷款增加3.98万亿元,是去年2月以来的单月统计高点,同比多增3944亿元;1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6.17万亿元,同比猛增19%,环比更是突增1.6倍。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4.2万亿元,同比多增3806亿元。流通中的货币M2同比劲增9.8%。

2022年1月的金融数据,看上去确实挺好,但元月份大家都感觉市场依然不太景气,春节前的消费也基本没有起色。反映经济景气的工业PMI和服务业PMI指数都不太理想,不管是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制造业和非制造业PMI,还是财经数据发布的制造业和服务业PMI,开年都未迎来开门红,而是大幅度回落至枯荣线附近,详见下图。

水库的闸门快开到顶了,水渠被灌得满满当当,流得哗哗作响,但干渴的田地却依然干得冒烟,裂纹满地。水流去哪里了?水从水库出来,又被抽水机抽回水库了。为什么如此?

大家先看看下图,这是资金从银行流出再回到银行的基本流动过程:

1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达到惊人的6.17万亿元,同比猛增19%,环比更是突增1.6倍。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了4.2万亿元(人行的介绍)。尽管银行向居民和企事业单位投放了6.17万亿的人民币,放了天量的水,为什么大家依然口渴呢?

有不少人原则性地为大家解释这个事情。有的说是因为货币在银行体系空转,但人行说,6.17万亿新增社融,有4.2万亿贷款给了实体经济;有人说水流到各块田里,需要一定的滞后时间,但我在昨天的《1月份信贷和社融增量齐创新高,为何市场感知迟钝?》一文中介绍过,这一轮的M1与M2的增速背离现象,从2021年2月份就开始了,到今年1月份创下M1与M2增速背离最大值。M2需要时间传导到M1的解释,适合1-2两个月的背离现象,绝对不适合十几个月并且背离幅度逐步加大的这种现象。其实大家都没有解释清楚。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再来为大家算笔帐:

大家仔细看清楚了,因为我们的居民和企事业杠杆率都很高,负债很大,如果按照元月份的负债余额按月平均计算,我们的居民、企事业单位和各级政府,每个月要向银行还本付息75542亿元,其中利息12096亿元,占到还本付息金额的16%,月均需要偿还借款、债券本金63446亿元,占到还本付息金额的16%。

我们的杠杆率高到什么程度呢?我们去年GDP约114万元,月均9.5万元,我们支付的债务利息占到了GDP的12.73%。这已经超过了我们A股大多数上市公司的资本净利润率了。

这个数据意味着,全社会都在给银行打工。

2021年A股的财报才出来一半,不太好统计。2020年全部A股4137家公司实现净利润近4万亿,而仅38家上市银行就贡献净利润1.69万亿,剩下的4099家非银行企业实现利润2.31万亿。A股上市公司利润的42.2%被银行赚走了。有银行行长甚至直言银行赚钱“赚到不好意思”。

中国银保监会2月11日公布,2021年四季度末,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344.8万亿元,同比增长7.8%。但去年全年,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2.2万亿元,同比增长12.6%。利润增长率比资产增长率高61.5%。银行挣的钱是从哪来的?借贷的利差再减去银行的高工资和庞大的办公经费来的。

银行能挣钱并非中国的银行竞争能力有多强。在中国银行具有垄断地位的,只有几十家银行。美国银行竞争激烈,居然有5156家银行。中国垄断性的银行利差是美国竞争性银行利差的15倍。

越来越多的贷款是为了借新还旧。

而每循环一次借新还旧,就要向银行支付更多的利息和本金。换位为银行思考,如果银行对社会每个月的贷款、债券等融资额度少于7.55万亿,则有可能造成融资主体无法按时还本付息,社会资金链即将断裂的风险。

而每个月需要还本付息的资金,就是被水泵抽走的水。银行每放出1万亿的水,就要抽走超过10540亿的水。这里之所以加上超过,是因为借款的周期一般在1年及以上,超过1年的,利息更多。如此循环,当利息支出超过了GDP的一定比例时,这个循环就难以继续循环下去了。

因为随着银行继续放水,社会债务负担继续加大,每个月的还本付息额度还会增加。而这么多年来,我们每年融资的增长速度都远大于GDP增长速度。20年前的2002年,我们的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大约15万亿元,GDP为10.22万亿元,宏观经济杠杆率为146%;2021年,我们的社会融资规模存量达到312万亿,GDP为114万亿,宏观经济杠杆率增加到了275%。

央行为什么敦促商业银行投放贷款?

今天看到彭博上有篇文章,里面说央行敦促商业银行投放贷款。其实这也是个很不好的信号,因为贷款需求下降了,贷款贷不出去,小老板都不敢投资了。最近可以发现房贷的放款速度快了很多,但买房客并未增加。进一步观察,我们可能会发现,即使有人贷款,里面也有很大的比例是贷了低息贷款,然后去还了之前高的利息贷款。看上去贷款在放,实际上是贷款空转。

大家惜贷的原因:

一是因为负债已经很高了,再加杠杆怕到时候没有能力还本付息;

二是因为对经济预期还未转变,不敢增加负债扩大经营;

三是少数想继续加杠杆的,手里已经没有可供银行抵押的东西,银行也不敢贷了。

从道理上讲,在经济高增长发展过程当中,债务是会被掩盖的,由于经济在高速发展,我们一方面很容易借到钱,另一方面只要经济增长超过债务利息,还本付息之后还有盈余,人们也敢借钱,也还得起本金与利息。房企前些年之所以敢于猛借钱,就在于房价增长远高于利率,所以他们敢于把资产负债率做到100以上。

一旦到了经济衰退的时候,或者当经济以低于借款利率的速度增长的时候,借钱就不容易了。即使银行敢于继续放贷,市场主体也不敢继续借了。因为经济增长低于利率,还本付息之后就会产生负数,就是我们常说的入不敷出,谨慎的人必然不敢借,胆大的借了就会出现许老板家印同志那样的问题。除非银行适应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将借款利率调低到经济增长速度之下。比如2021年我们的GDP两年平均增长率为5.1%,就低于目前的房贷平均利率。

昨天我就说过,经济是有机的。调控如中医,要辨证施治。有同样的症状,未必是同样的病;同样的病,未必是同样的病因;同样的病因,未必能吃同样的药。君臣佐使的药材有了,还要炮制虽繁不省人工。

今天看到网友这句话,也是我想说的,转载于此作为结束语:

推荐一下达利欧的代表作《债务危机》。读完这本书,至少能破掉一点对信贷与市场关系的执迷。
#社会融资规模##信贷##杠杆率##债务危机#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成功的快乐,收获的满足,不在奋斗的终点,而在拼搏的过程,所以,该你走的路,要自己去走,别人无法替代。#阳光信用[超话]#⭐️#阳光信用#⭐️#每日一善#我们有一
  • 真正出问题是下路hope给gala送了两波,还送了5层塔皮,烈娜塔+厄斐琉斯的含金量懂不懂啊[二哈][哈欠]#inside#一不小心通关了一个解密游戏《insi
  • 比Y版细节更好,我家袖子内侧都是做的包边的,Y版只是缝边处理哦。#芝慧屋# 研表究明,汉字序顺并不定一影响读阅!
  • 一条东北的汉子,因为骨子里的“浪”浪进了至今无人登顶的梅里雪山里去说要登山,下来后穷愁潦倒的浪迹路上,凭着执拗,到成了透山铃手工制作的传承人!凭着几块板子合成的
  • #蒙克[超话]##蒙克##克莱恩的阿蒙观察日记# 阿蒙打游戏的时候喜欢嘴里嚼点什么东西,最好是甜的,果脯啊棉花糖都行,杂食鸟类啥也不挑……但问题是他从来不提前准
  • 致我们相爱的那些年,这篇glwz文差点把我送走[微笑]还好回来看到了小象的深夜福利给我缓了过来[苦涩]一个以第三人视角娓娓道来的故事,从容平静却又难掩赤诚热烈,
  • 崔杋圭 档3 档门面 崔犯规 崔范奎 亮点推荐: 视觉中心官方门面民推神颜用美貌征服ᴍᴏᴀ的心直拍演绎顶级视觉盛宴颜值热帖席卷韩网拥有完美脸蛋的同时也是
  • rjl#电视剧驭鲛记之与君初相识[超话]# rjl#任嘉伦演的鲛人用眼泪变现#rjl#任嘉伦与君初相识# rjl#任嘉伦长意# 梦相盼结姻缘一生相牵相偎共痴绵柔
  • 这个有些人可能就不太懂了,资深的“书虫”对每本书的封面、装帧、纸质、墨色,都是斤斤计较的。当然没问题啊,小菜,中文阅读理解老娘还是很可的,好歹也是一骄傲的书虫。
  • #挥舞大棒的假女权是时候管管了#不管是对女性的尊重的思想觉悟还是一个新闻者的最基本的专业素养,尤其还是一个这么大的官方媒体的责任使命,你做到哪一点了[黑线][费
  • 话虽如此,他本人却对这种情况并没有什么不满,对于种种拜托,总是摸着脑袋会笑呵呵的回应:“这是我应该做的。现在甚至厌恶爱厌恶和人相爱 让我觉得糟糕又恶心(可能真
  • 在这场早餐会上,谈到人才政策、惠企政策“最后一公里”落地问题,芜湖市委书记单向前说:“我们将持续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手段,通过打造‘网上政策超市’使人才政
  • 疫情速报:2022年4月7日0-24时,安徽省报告无新增确诊病例,无新增疑似病例,新增无症状感染者69例(宿州市埇桥区1例,阜阳市颍上县7例、太和县1例、颍州区
  • 【11.8】【100L】大容量收纳,轻松满足家具需求,束口设计,防尘防灰,随心收纳井井有条,更贴心,加固双提手设计,超强承载,搬运轻松省力,拿取方便满足多种场合
  • 还有个因素就是钱了,有些小区的居民有不少没啥钱,包括我们小区一半都是退休的老人,贵的如牛肉之类根本团不起来。也就是说不少上海人拿不到4月份的工资,在用存款想方设
  • 最后他用自己的命救回了女主…他们唯一一次亲密接触就是男主死前最后一吻…这么好磕的cp汤不热和凹三常年前十,国内真的很冷翻越过最高的围墙看看外面的世界勇敢还是孤单
  • 五、讲究背后有靠在风水学中,凡事都讲究有靠山,背后有靠的意思就是大家的睡床、沙发等休息的地方,属于住宅中非常关键的位置,要做到背靠实墙,这样才能旺财、旺事业,有
  • 我弟期末考好了说带我出去玩,然后溜着溜着隔满库看见了个可爱的包就随口说了一句怪可爱然后他个铁公鸡居然说“你要不我给你买”正好出来也忘背包了哈哈哈他还耍帅的说“今
  • 不过,我的人生理念一直是,来了,我一定会做好。#百天#【给女儿的一封信】小宝贝看见你现在睡得那么香我有一些话想要对你讲稀松平常你不要觉得我很啰嗦有一天你会念书后
  • #淙淙辅食打卡# 下午饭,南瓜紫薯二米粥紫薯,南瓜(其实我们北方都称之为北瓜的)切吧切吧小块,小米大米一共我称了25克,一起加入电炖锅里煮吧煮吧就好啦,非常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