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谭》里说,“遍阅人情,始识疏狂之足贵;备尝世味,方知淡泊之为真。”

有缘即住无缘去,一任清风送白云。随缘自适,烦恼即去。苦乐随缘,得失随缘。

人生在世,始终有太多无法左右的因素,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但只要怀抱一颗积极的心,尽心尽性地做事,知命随缘,不执著于“得到”的妄念,方能乐观,随遇而安。

刺血写经一事,且作缓图,当先以一心念佛为要。恐血耗神衰,反为障碍矣。身安而后道隆。在凡夫地,不得以法身大士之苦行,是则是效。但得一心,法法圆备矣。

居士即俗修真,随缘进道。执持一句弥陀,当做本命元辰。抱着惭愧二字,以为入圣阶梯,圣地不厌屡登,录其迹以开人耳目。诚可谓为法忘躯者也。然以光愚见,似乎可以止步休歇矣。纵欲广游,宜以神不须以身。弥陀三经,华严一部,当作游访路程。宴坐七宝池中,遍游华藏世界。神愈游而身愈健,念愈普而心愈一。其寂也,一念不可得。其照也,万德本具足。寂照圆融,真俗不二。十世古今,现于当念。无边刹海,摄归自心。校彼披星戴月,冒雨冲风。临深渊而战兢,履危岩而惊怖者,不啻日劫相倍矣。鄙见如此,不知居士以为何如。

(三)复高鹤年书

居士(指高鹤年)在俗修真,随缘精进。执持一句弥陀,当做本命元辰;抱着“惭愧”二字,以为入圣阶梯。不厌其苦游遍圣地名山,记录游访事迹以开人耳目,确实可以说是为法忘躯的人了!但是以我的愚见,似乎可以止步休息了。如果还要广游,宜以神而不须以身。《弥陀》三经,《华严》一部,就可当作游访路程。安坐七宝池中,遍游华藏世界。神愈游则身愈健,念愈广则心愈一。寂,则一念不可得;照,则万德本具足。寂照圆融,真俗不二。十世古今,现于当念;无边刹海,摄归自心。与你披星戴月,冒雨冲风,临深渊而战兢,履危岩而惊怖相比,不只是一天与一劫的差距啊!鄙见如此,不知居士以为如何?

阁下年未三十,已现衰相。固当舍博守约,专修净业。净业大成,再宏馀法。庶得自利利他之实。否则虽能利人,亦非究竟。

(三)复圆净居士书

阁下年未三十,已现衰相,确实应当舍繁就简,专修净业。净业有大成就后,再弘扬其他法门。才会得到自利利他之实益。否则虽能利人,也非究竟。

修净业人,着不得一点巧。倘或好奇厌常,必致弄巧成拙。此所以通宗通教之人,每每不如愚夫愚妇老实念佛者,为有实益。若肯守此平淡朴实家风,则极乐之生,定可预断。否则不生极乐,亦可预断矣。

(三)复江易园书

修净业的人,来不得一点机巧。如果好奇而厌恶平常,必然会弄巧成拙。这就是为什么通宗通教的人,常常不如愚夫愚妇老实念佛,更有实际利益。若肯守此平淡朴实家风,则往生极乐,一定可以预见,否则,生不了极乐,也是可以预见的。

念佛一法,唯死得下狂妄知见者,方能得益。任凭智同圣人,当悉置之度外,将此一句佛号,当做本命元辰,誓求往生。纵令以死见逼,令其改辙,亦不可得。如此方才算是聪明人,方才能得实益。否则由多知多见,不能决疑,反不如老实头一无知识者,为易得益也。

(三)复卓智立书

念佛一法,只有死尽一切狂妄知见的人才能得益。任凭你智同圣人,也都要置之度外,将这一句佛号,当做本命元辰,誓求往生。即使以死相逼,让你改辙,也不可得。这样才算是聪明人,才能得实际利益。否则由于多知多见,不能决疑,反不如一无知识的老实人,更容易得益了。

观来书,可谓发大菩提心,以期自他俱利者。然曰自利心淡,利他心切,亦甚有语病。不能自利,断不能大利于他,二者当以不分亲疏为是。然利他正一愿而已,自利则必须竭尽心力。则自利一边何可以淡,而妄学大菩萨身分也。

(三)复胡宅梵书

看你的来信,知道你是个发大菩提心,期望自,他都得利益的人。可你说:“自利心淡,利他心切。”我认为这句话也很有问题。不能自利,一定不能大利于他人,二者应当不分亲疏才对。然而利他是纯真之一愿而已,自利则必须竭尽心力,那么自利这一边怎么可以淡,而妄学大菩萨身份呢?

#佛教[超话]##佛陀教育分享[超话]##净土法门[超话]#恩师说:修絕待殊勝之因,證絕待殊勝之果

【此法與一真法界相應,與實相相應,與空有不著、性相圓融相應,與第一義空相應,與心淨土淨之義更是相應。修絕待殊勝之因,證絕待殊勝之果。】

此法是什麼法?就是看破放下,老實念佛,就是這個法。看破放下,老實念佛,就是這個地方所講的般若淨土同修。我們說般若淨土同修,你還不曉得怎麼個修法?我換句話來講,你就明白了,看破放下是般若,老實念佛是淨土,這個好懂,這就是般若淨土同修。

實實在在講,這就是《金剛經》上所講的主題,佛在這裡教訓我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看破放下是應無所住,老實念佛是而生其心,就把這兩句圓圓滿滿的都做到了,這與一真法界相應。

前面說過了,所以這個境界是什麼境界?圓教初住的境界,我們沒有證得,我們雖然沒有證得,悟得了。

[鲜花]悟有兩種:一個叫解悟,一個叫證悟。

解悟,換句話說,也相當明瞭、很清楚,一點都不含糊,你所了解的、你所認識的,跟諸佛菩薩沒有兩樣。

諸佛菩薩親證,你沒有親證,你沒有到過就是了,差的是在這個地方。所以在解方面,跟一真法界相應。

如果老實念,真的萬緣放下,真正肯老實念,那就是往證的功夫上走。我們常講做實證的功夫,老實念是做實證的功夫。

放下很難,為什麼放不下?放不下的原因是你沒有看破。什麼叫看破?宇宙人生的真相你沒有徹底明瞭,這個真相是什麼?大乘經論裡面講得太多太多,《金剛經》上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佛教給我們要常作如是觀。

觀,用最淺顯的話來說,你要常常這樣去想。想什麼?所有一切法都是空的、都是假的。你想想昨天,昨天過去了,永遠不會再來了,說今天,今天又過去了,真的是一場夢,人生一生幾十年寒暑,好快就過去了。

小孩懵懵懂懂不知事,過年很熱鬧,想到過年要等好久好久過年才來。年歲大了,辛辛苦苦工作,希望日子過得慢一點,這一年一年好快的就過去了。

人生真的是一場夢,我也常常教一些同修,我教他作觀,怎麼觀法?

晚上睡覺,當一覺睡醒,睡覺的時候,跟睡醒的時候,仔細去想想,睡著跟死有什麼兩樣?你想想看你睡著了,這世間哪一樣東西是你的?一個人你睡熟的時候,人家把你身體抬跑掉了,你都不曉得,哪一樣是你的?真的連身體都不是自己的,哪一樣東西是你的?你什麼東西能保得住,什麼東西能藏得住?都是假的,都是冤枉操了心!

我們常講,錯用了心。這一覺睡醒了,想想睡覺的時候做的夢,想想那個夢中的境界,再想想我們現前這個境界,跟那個夢中有什麼兩樣?能夠常常這樣想,天天這樣想,對於這個世間萬事萬法,自自然然你就看清,你就不會再那麼樣的執著,不會有爭執了;而後就可以隨緣度日,老實念佛。

想佛要緊!佛給我們說明,十法界的真相,六道、十法界從哪裡來的?從心想生。你心裡要是沒有妄想了,沒有妄想所現的境界是一真法界,不是十法界。因為有妄想,把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妄想在作祟,變成這麼一個境界,這個境界,佛給我們講是夢,不是真的,存在的時間非常短暫。

佛說很短,我們凡夫不能體會,所以佛舉了兩個比喻,如電、如露,這個我們一般人能感覺到。露水,太陽一出來就沒有了;閃電的時間更短,比露水短得多,它存在的時間非常非常的短暫;真的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

何必要打妄想,何必要在這裡面爭名逐利?你能夠爭得到嗎?名利你能夠得到嗎?如果你真的能夠得到,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都拜你做老師。為什麼?因為他們兩個人爭不到、得不到,你有辦法得到,你比他高明,得不到!

這幾天報紙上你們看到有很多貪污的,非法得到許許多多錢財的,這都犯法。有人來問我,他們得到的這些錢,將來在因果上講,怎麼個說法?真正明白因果的人,曉得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他做小偷,偷來的錢是他命裡有的,命裡頭沒有,你去偷,看你能不能偷得到?你偷不到。為什麼偷不到?命裡沒有。偷來的錢、搶來的錢、用任何非法手段得來的錢,全是命裡頭有的,你說冤枉不冤枉!命裡頭沒有,你用盡任何方法,一分錢也得不到。

命裡有的,他用這些非法、不正當的手段得來,這是講緣。他如果不用這個手段,他這個錢財大概過個十年、二十年之後,他發了,他統統得到了,幾千萬、幾億萬,他會發了。他現在用不正當的手段來想得到,是把那個一、二十年以後的那個財現在就發了,現在一發發光了,後頭沒有了,所以麻煩就來了,是這麼個道理。我們佛法裡面常講,祿盡人亡,祿是什麼?你一生當中的享受。

如果說你命裡頭有一百年的享受、受用,你自己不知道節儉,把它浪費掉,可能你五十年就用光,用光了,你壽命還有,你有一百歲的壽命,但是你的生活沒有了,換句話說,你五十歲也要死,那個死不是命注定的,是祿盡人亡,是你把你的福報糟蹋掉,這才是事實的真相。

所以明瞭事實真相,決定不做非分之想,決定不取非義之財,這不是命裡有的,你得不到的。既然命裡頭有的,何必用非法的手段來取得?那個就大錯特錯了!有福為什麼不曉得慢慢的享?何必一天把它享完?那叫愚痴!所以佛教給我們的方法,決定是善法,決定是與法相應之法。

「與實相相應」,其實,實相就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實相,從兩個角度來看,說兩個不同的名詞而已。實相是事實真相。「與空有不著」相應,空有不著就是與般若相應了,空有兩邊都不著。「性相圓融」,性是體,是能生能變;相是作用,是所生、是所變。性相不二,性相圓融。相應就是不二,就是圓融的意思。怎樣相應、怎樣圓融?兩邊不著就圓融,兩邊不著就相應。為什麼?性是空寂的,我們不著有,不著有與性相應;相是性變現的,是不會斷滅的,它會變化,它不會斷滅;相是有,雖有,有即是空。我們也不執著這個有,與體相應;不執著空,與相相應;空有兩邊都不著,與性相圓融統統相應。「與第一義空相應」,這個名詞著重在第一義。一是真,二就是假,所以一叫一真法界。第一義空是什麼?第一義空就是清淨心。清淨心裡頭一念不生,心相是第一義空,心裡頭什麼都沒有,乾乾淨淨、一塵不染。

起一個念頭,那就是第二義了,一動念就落二、三,一是什麼?一是無明,二、三就是「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這就是把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變成無量無邊的法界。與心淨土淨之義更是相應。這正是前面所說的,用般若的觀照這叫智念,一心稱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那叫淨念,淨念比智念還要親切,我們前面講過的。

真正修學大乘人充滿了智慧,他是智念。念佛人好像這個智沒有他們那樣的明顯,但是他心清淨。諸位要曉得,淨裡面有智,智裡面未必有淨土,他不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他沒有淨土。

淨裡頭決定有智,何以故?淨念相繼,那個淨念就是智,沒有懷疑、沒有夾雜,怎麼不是智?不懷疑,破無明、破所知障;不夾雜,破煩惱障,這一句佛號能破二障,要真正做到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功夫綿密。由此可知,這一句阿彌陀佛破二障、破無明,所以心淨土淨這個意思更是相應了。#净土法门师父说##觉悟人生唤醒自己#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当堕胎后,其实这个福报就使用了,换言之,很可能一个人命中注定要有一个聪明美丽的孩子,结果这个孩子被“堕掉了”;那么之后生养了别的孩子,可能就不会如此优秀了。后来
  • ”裴知颂沉默了几秒,接着说,“前段时间我和夏清欢有过联系,她还没有彻底接受你丈夫,但是她说他们之间已经坦诚地谈过了很多事,其中应该包括你,我没想到她有一天会成为
  • ”并表示将通过全球同步更新来提升玩家体验并提高内容发布效率#Steam# #steam游戏# #游戏资讯#【任天堂收购《霍格沃茨之遗》等游戏Switch版本移植
  • 3、采集样本:在预约的检测时间到来时,如果您做的是司法亲子鉴定,需要按照约定的时间和地点前往鉴定机构,由工作人员进行采集所需样本,如果您做的是个人隐私亲子鉴定或
  • 易小荷在书中说:“盐镇的生活是一道道细碎的裂口,女人拼命止血,而男人们在撒盐……某种程度上,她们就是每一个小镇女性,是每一个没有走出去的我们的缩影。以为自己很年
  • 第133本书,也即第120本诗集《我试图说出万物》即《秋水文学》2025年12月上目录:每人都有机会获赠作者作品一本,运费需自付!.2006年创办的《燕赵诗刊》
  • 我以为他真心后悔,想和我复婚,哪怕我不接受,可是心里总有一些痛快,所以当我听到他和星彩公司合作,看到小猫落在游戏室的围巾时,那种像是被人耍了的感觉,又冒了出来。
  • 4、主体设备焊接精度达到卫生级标准,所有与麦汁、啤酒、清洗剂、软化水接触的容器、管道、管件、阀门均使用不锈钢材料,出酒的卫生与健康。六、售酒系统售酒器(可自由控
  • 今天某某为大家带来一款集齐多重功能于一身的复杂表款,某某型号:L2.673.4.78.6浪琴表拥有悠久而卓越的传统,从一开始,它就以恒定的质量和变幻的风格蜚声国
  • 想当嫂子是不是 #种地吧[超话]##禾伙人#我想要的愛不是有多愛,而是你的偏愛和例外,安全感不是来源于愛,而是偏愛,人只有确定自己是那个例外,才能安心,愿得一人
  • 来公司每天见面的同事都会来一句好久不见,看来是真的有失踪人口的倾向了,收到同事送的520的巧克力,暖心又有爱,还有出差回来给我带的小礼物,生活还是处处有光,有时
  • 天涯神贴·婚姻情感篇其实渡情劫是有玄学的渡情劫会让一个人成长得非常快在这个阶段,你会付出巨大的代价失眠、焦虑、脱发等问题都会接踵而至而情关之所以是人生的第一大关
  • 在最后的最后,在岛屿已被战火摧尽,失望的岛民们离开,就连领袖也在最后的关头离她而去时,这位闪耀的赫尔墨斯似乎终于被现象世界的琐屑困扰了,她哭喊着问为什么,她叫6
  • 气死接下来是我的一些花痴了:苏枕雪姐姐好漂亮……好温柔……好喜欢……矮油,姐姐为了你我变成狼人模样,为了你我可以上刀山下火海,姐姐求你骂骂我吧……(不是)破招也
  • 海诺在扭转时空之后,朵莉亚的命运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她接受的自身的鱼尾并决心想要去看那更大的世界,而王子守护了她的歌声,并让它传遍了世界的每个角落,故事也变得更得
  • #ximu在上什么acefgb班# 填满的第五周逐渐接受这个满是dirty work的工作 在dirty过程中自己给自己找乐子周一上班偶遇了准备出发日本的wyx
  • 手表齿轮做到动的有优势与分势就是手表的精准稳定性会下降,还有说一下BEBR为这个吸震石的位置,之前V1版本是粉红色的石头,现在改成原装一样的是白色的吸震石,之前
  • 年近四十岁,才逐渐松弛下来,恰逢张凤霞这段话,更加点醒了我,呆呆的待在那里,就很好嘛~#生活手记#无论出身,无论知识,无论目标,只要你敢在黑夜里行走,星光总会
  • 4. 为解决该事情,我把资料2022年3月1日递交了明楼派出所,同时资料也给了社区,情况有好转 (楼上楼下咚咚声音减轻)但还是每天晚上被嗡嗡机器声音等多次吵醒
  • 您只是出了趟远门,远到我们要过完这一生才能再相见…… 于2024年5月19日将您归还大地,今生缘尽于此,您长眠,我常念。倘若知道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就该多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