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上人:只教人修一种的经,其他的经典都不要去修了。这岂不也是和《华严经》所说的意思是不相同的?”

《华严经》上说“持一非余”是魔业,就是魔王的业障、业力

[给力]

若人精进 常修慈心
不惜身命 乃可为说
若人恭敬 无有异心
离诸凡愚 独处山泽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若人精进,常修慈心:如果这个人修精进行,他又修慈悲心。这慈悲心,就是不见众生过;对于众生有过错,他也用慈悲心来摄受众生,“这小孩子他不懂事情,所以他才造罪业;我应该好好教导他,令他不要玩这个把戏了!我这儿有一辆好的大车给你,你坐这车上,到什么地方去,都可以的。”好像释迦牟尼佛哄那一班小孩子那样,这就是慈心。

不惜身命:他不爱惜自己的生命;不像有的人做了一点事情,就觉得又是辛苦,又是疲倦,又要休息了。菩萨发心,连身体也不要,命都不要了;不爱惜自己的生命,而来为众生谋幸福,为众生服务。乃可为说:这一类的人,才可以给他讲《法华经》。

若人恭敬,无有异心:假使有人恭敬三宝,他没有两个心。你看!佛说法,说得极详细。因为有的人恭敬是恭敬,但是心里不是一个心,有一种异心,就忖着:“不知道是不是啊?这个法师这么样说,真是这样子?或者不是吧?这法师这么讲佛法,我看他也是那么样子,和人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嘛!我要详细来看一看,如果不是这么回事,我赶快的跑,不要被这个法师来骗了!”

我现在告诉你们,有智慧的人,就是有人想骗你,也骗不了;没有智慧的人,你就怕人骗,也会被人骗了。被人骗、不骗,看你自己有没有真正智慧。譬如法师叫你:“我有一个咒给你,你杀了这个人,我保证你开悟的。”你是听这个法师讲呢?还是不听这个法师讲呢?若依这个法师讲的,你就被人骗了;若不听讲,你又不依教奉行,你说这怎么办?你皈依的时候,说要“依教奉行”的。你说这怎么办?

没有异心,就是没有两个心,就是一心跟师父修道。不是说今天要跑,明天也要跑的。这个“跑”,你口头上讲,心里就想;心里想,这就是异心了!所以离诸凡愚,独处山泽:离开一切凡夫愚痴的知见,自己住到山上去,或者有水的地方。泽,就是有水的地方。如是之人,乃可为说:像这一类的人,才可以给他讲《法华经》。

这段“若人精进,常修慈心,不惜身命”,这是修福。“若人恭敬,无有异心,离诸凡愚,独处山泽”,这就是修慧。这是“福慧一对”。

M3 内外一对

又舍利弗 若见有人
舍恶知识 亲近善友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若见佛子 持戒清洁
如净明珠 求大乘经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又舍利弗!若见有人,舍恶知识:如果有人,他离开这个恶知识。恶知识就是什么?好像教人行淫欲,这就是最恶的恶知识!亲近善友:亲近善友,就亲近善知识。如是之人,乃可为说:像这一类的人,你才可以给他讲《妙法莲华经》。

若见佛子:释迦牟尼佛又对舍利弗说,假设你看见有这种佛子,持戒清洁,如净明珠:他守持戒律,就好像那个光明宝珠一样清净。求大乘经:他勤求大乘的经典。如是之人,乃可为说:像这一类的人,才可以给他说《法华经》。

这段“若见有人,舍恶知识,亲近善友”,这是舍恶亲善,是外求,外求就叫“愧”。这里“若见有人,持戒清净,如净明珠,求大乘经”,是内护,内护又叫“惭”。这是“惭愧一对”。

M4 自他一对

若人无瞋 质直柔软
常愍一切 恭敬诸佛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若人无瞋:假设你遇着有一种人,他没有一种瞋恨心。瞋恨,就是三毒之一。这三毒就是贪、瞋、痴,这是三种的毒药。那个人无瞋,无瞋也就没有贪,也就是没有痴了。质直柔软:他的性质很直率,对人不会有一种弯曲心;他的心是直的,对一切人都很柔和,没有暴躁的脾气。常愍一切:他常常对一切众生,都有一种慈愍的心。愍,是怜愍。恭敬诸佛:他怜愍一切众生,他又恭敬诸佛。

我们一般的人,都不知道恭敬佛。恭敬佛,就是见着佛,我们就要礼拜──叩头顶礼;如果我们不叩头顶礼,这就是不恭敬佛。为什么要给佛顶礼呢?因为佛是世间一切众生之父,所以我们要恭恭敬敬地,对于父亲一定要礼敬。见着佛,要叩头顶礼;见着佛像,也要叩头顶礼;见着修持佛法的僧人,也应该叩头顶礼;所以要恭敬三宝。恭敬诸佛,就是恭敬法、恭敬僧,恭敬三宝都包括在内了。如是之人,乃可为说:像这一类的人,才可以给他说《妙法莲华经》。

前边这六句偈颂,这是说的“自行”,就是自己应该像这样来修行。

复有佛子 于大众中
以清净心 种种因缘
譬喻言辞 说法无碍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复有佛子,于大众中:又有一类的佛子,在一般的大众之中,就是人多的地方。以清净心:以他这种没有染污的清净真心,种种因缘,譬喻言辞:以种种的因缘来作譬喻言辞。种种,就不是一种。什么因缘呢?

譬如说,你戒杀、戒偷、戒盗、戒邪淫、戒妄语、戒饮酒;修五戒,就可以生天。你种善的因,就会结的善果;种恶的因,就会结恶的果。你种什么因,就得什么果;所以要小心谨慎,对因果上去行持。“譬喻”就是一种比方;“言辞”就是用种种的言辞,说法无碍:说一切法,没有障碍。如是之人,乃可为说:像这一类的人,才可给他说《法华经》;若不是这种人,就不可以给他说《法华经》。

后面的这八句偈颂,以譬喻说法,这就是化他。这一种自行,一种化他,这叫“自他一对”──自己和他人,这是一对的善人相。

M5 始终一对

若有比丘 为一切智
四方求法 合掌顶受
但乐受持 大乘经典
乃至不受 余经一偈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如人至心 求佛舍利
如是求经 得已顶受
其人不复 志求余经
亦未曾念 外道典籍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若有比丘:假设遇着有这种的比丘。比丘,就是出家的僧人。比丘是梵语,有三个意思,所以就没有翻译过来。

(一)乞士:所谓“上乞法于诸佛,下乞食于众生”,向佛来求法,向众生来求食。

(二)怖魔:因为比丘依照佛法去修行,所以魔王就恐怖。

(三)破恶:破除一切的烦恼恶。

这个比丘,为一切智:他因为想要求一切的智慧,四方求法:所以到四方去参访善知识来求法。合掌顶受:他求法,就合掌恭敬向人顶礼。但乐受持,大乘经典:他愿意受持大乘的经典,或者《妙法莲华经》,或者是《华严经》,或者是《楞严经》;总而言之,他各处去求大乘的佛法、大乘的经典。乃至不受,余经一偈:他求这大乘经典,专修这一门。譬如受持《法华经》,就专门受持这部经典,其余的经典都不学。如是之人,乃可为说:像这种专一的人,才可以给他讲《法华经》。

如人至心:再有这一类的人;至心,就是至诚恳切的心。求佛舍利,如是求经:他想得到佛的舍利,或者求一切的经典。得已顶受:他得了之后,就恭敬供养,来受持这部经典。其人不复,志求余经:这个人已经得到大乘经典,他就不再东跑西跑,各处去求其余的经典。亦未曾念,外道典籍:他也没有读过外道的书、外道的一切论议,他都没有念过。如是之人,乃可为说:像这一类的人,才可以给他说法。

这“四方求法”,属于请益;请益,就是求对于他自己智慧上有益处,这是请求法,利益自己的一个开始。他能顶受佛法,依法修行,这“顶受专修”,这就是皈依的一个终点。所以,这一段经文就是“始终一对”。

L2 总结可说

告舍利弗 我说是相
求佛道者 穷劫不尽
如是等人 则能信解
汝当为说 妙法华经

释迦牟尼佛说完上边这一段文,告舍利弗:来告诉舍利弗,我说是相:我说这十种的善人相,你要知道,这是为求佛道者;若详细说这种的相,穷劫不尽:说几个大劫,也说不完。如是等人,则能信解:所以我总括起来,就说前边十种的相。这十种相的人,他能信解《法华经》。汝当为说,妙法华经:你应该为这十种相的人,来说《妙法莲华经》。

经典讲到这个地方,有人研究过佛经的,就认为这一段的经文,有一些个问题。他说:“在《华严经》上说,持一非余──你要是专门修一种经典,而认为其他的经典都不对──这是魔业。那么现在这《法华经》说‘其人不复志求余经’,只教人修一种的经,其他的经典都不要去修了。这岂不也是和《华严经》所说的意思是不相同的?”

《华严经》上说“持一非余”是魔业,就是魔王的业障、业力;那么《法华经》这样说,岂不和《华严经》的经义相违呢?其实,你受持一经,也就是受持其余的经。由“一”,才有生出来其余,所以余经也在这一经之中包括着。并且这一段的经文,没有说一定教你专门受持一部经,而是你的力量仅仅能受持一部经。你若能受持多了呢?那是更好的,多多益善。所以你不要执着说这《法华经》教人只受持一种经典,不教人受持其余的经典。你不要因为听经,又生出来一种经的执着了!所以这个道理,你要把它看得活动起来。

———摘自宣化上人《妙法莲华经浅释》

【桑兵:大众时代的小众读书法】
治学首要在于读书,不要以找材料的态度读书,而应以读书的态度看各种类型的材料。

所谓以读书的态度看各类材料,首先,治学必须经过放眼读书的阶段,不预设藩篱,尽量不受现在分科的局限以及后人成见的制约,不以分科的眼光看待所谓专门史的界域,不以后出的观念生出专题的问题意识,努力把握学问的基本和大体及其渊源流变。

不读书而治专题研究的流弊之一,就是专而偏,误以当时的系统为历来的系统。所谓研究历史学术文化,实际上是按照后来的架构重新条理解读。抗战结束后,有学人针对当时学界的流弊指出:“晚近治史者,喜称专家。凡治某朝者,即只知某朝之一二事物,而不识某朝一代制度所以损益及其演变之故,其著述论证,多所附会穿凿”。后来钱穆进一步批评道:“民国以来,中国学术界分门别类,务为专家,与中国传统通人通儒之学大相违异。循至返读古籍,格不相入。此其影响将来学术之发展实大。”主张以既有的分科门类,参融旧籍,求其会通。时过境迁,风气流转,专家先是成为学界的尊称,继而畸变为坊间的调侃,影响学术事业何止是大而已。分科教育之下,未经放眼读书,则起步阶段已经偏于一端。不要说放不进学科体系的经学无从解读(望文生义的门外文谈不在考虑之列),即使近代经过对应重新条理的文史哲等科,若是按照今日通行的分界观念,不仅所读之书大为局限,解读之法更是格义附会,越有条理,去古人真相越远。

“学问必先通晓前人之大体,必当知前人所已知,必先对此门类之知识有宽博成系统之认识。然后可以进而为窄而深之研讨,可以继续发现前人所未知”。而要做到这一层,必须放眼读书。这虽然与现时的教育体制及知识系统不无矛盾,很难在上学阶段实现,至少应在毕业之后努力设法弥补。否则终身参野狐禅,很难踏上正轨,登堂入室。治学不读书而一味找材料,只由教科书接受一些常识套话,就进入细小的专题研究,不知前人大体和已知,守成尚且力有不逮,又迫于环境,急于创新超越,凭借翻译介绍的域外义理或讲座讲坛等耳学零碎,追逐新奇,道听途说,横逸斜出。所谓创新,难免无知者无畏。如果只是为了写书而翻书,等于不读书一味找材料。而做什么只看什么,所写不出所读范围,著书不是所知的冰山一角,而将内囊尽了上来,犹如日暮时分盲人骑瞎马行险道,实在是万分危险的事。

其次,应读书以发现问题,不要悬问题以觅材料。否则先入为主,难免偏蔽。不读书而做学问,所研究的问题只能依靠后来预设,治学的顺序前后颠倒,先有论点,再找论据。不仅问题本身或非前人所有,或为自己生造,挑选、取舍和使用材料往往演变成为预设的观念填充作注,而不会从文献中读出历史本相,用事实说话,顺时序地重现史事的发生、联系及其演化。由于读不懂前人著述的意思,便以为前人无意思,总是要将各种文本史事原有的时空联系割裂,打乱成为任意取舍的材料,以便纳入后设的框架,曲解附会。如果遵循固有联系,则反而无法连缀,不能通解。就所撰写的文字看,似乎前后照应,自圆其说,实则断章取义,削足适履。即使稍高明者,能够言出有据,面对材料史事的繁杂,也很难入木三分,力透纸背,容易误入前人所设陷阱而不自知。如此这般被构建出来的历史,自然不可能呈现历史的本相,只能流于作者自己的思想史。所以王国维说:“宜由细心苦读以发现问题,不宜悬问题以觅材料”。

读书以发现问题,所要发现的主要不是书的问题,而是研究对象的事实问题。不要仅仅限于读书得间,一味找漏洞钻空子,而应关注历史发展变化的枢纽大节和线索脉络。最好同时关注多个问题,不要终生固守一个方面甚至孤立的一点。

不读书而只是找材料,必然有材料范围难以捉摸的问题,细分化并不能解决史料边际无从把握的困惑,再小的题目,也很难穷尽史料。以索引找资料,则会遗漏大量从题目、关键词不可见的重要史料。况且关键与否,也要出自泛读博览,而不能单凭后设。因为不知研究对象的范围,也就难以把握所治专题的史料边际及其关联度究竟何在。由此出现相反相同的两种情形,或是动手动脚找不到材料(实则往往视而不见),或材料太多而不能驾驭。犹如秉烛夜行,灯下黑与不远见均不可免。于是研究一个题目究竟要掌握材料到何种程度方可出手,而且能够保证大体不错,将来材料进一步发掘披露,可以补充,可以局部调整,甚至可以个别细节正误,但基本的判断和用力的方向大致正确,后续研究只是加强,而不至于颠覆已有结论,而且所论不仅仅是发表见仁见智的议论,便成为难以拿捏捉摸的普遍难题,也是史学艺术一面的奥妙所在。不能掌握书的规模条理脉络而专题治学,无异于学术上的冒险赌博,成败只能听天由命。

其三,熟读基本书,熟悉旧材料,才能有效运用新材料。近代以来,提倡扩张史料而不读书的流弊之一,是人所共知的书都不看,一心只找前人未见书。殊不知不熟悉旧材料,则不可能恰当地利用新材料。结果往往问题和材料就在眼前,却视而不见,就算找到前人未见的材料,因为不知大体全局,也无法认识得当,只能望文生义、穿凿附会,导致研究流于凿空蹈隙。虽然看似有扩张领域之利,其实不过是图立说容易之便。

片面强调以新材料研究新问题,不读书而一味扩张材料,造成对资料的迷信和垄断,产生两种看似相反而实相同的偏颇,一是不看身边易见书,专找人所不见的材料,不知历史的大体已在一般书中,熟悉旧材料,才能恰当解读新材料;二是过度依赖材料的独占,只看自己拥有的秘笈,不与其他资料比勘互证。如果研究某人某事只看直接资料,以其人的所见所知为全部事实,等于以其是非为是非。或以某一类资料为直接可信,以为材料即事实,于是只看这类材料,甚至排斥其他资料,不能相互参证,非但事倍功半,也容易错解误判。而在打洞式的专题研究之下,学术成果很难被重新验证,使得不读书但找材料,用看得到来掩饰读不懂的偏向不断加剧。今人能够看到的文献远过于前人,而读懂文献的能力则远不及前人。于是价值越高的史料,因为愈是难读,利用者反而愈少,即使查阅,也只是从中挑选自以为“看懂”的东西。正因为找不到看不全弄不懂,研究者干脆不顾史料的全体、异例及反证,敢于断章取义,强材料以就我,以举例为归纳,凿空逞臆,轻率立论。不读书而只是动手动脚找材料,“上穷碧落下黄泉”的结果,自然是“两处茫茫皆不见”。

其四,应如严耕望所说,治学要读人人常见之书,说人人不常说的话。此意与黄侃所说发现与发明有异曲同工之妙。1930年,留学北京大学的吉川幸次郎专程到金陵拜访黄侃,后者针对学界的时趋,“诰以治学之法曰:‘所贵乎学者,在乎发明,不在乎发见。今发见之学行,而发明之学替矣。”此说可以吉川本人的亲身经历为证。吉川在北京期间,对于《经典释文》中“释旧作某”的含义百思不得其解,先后请教过包括章门弟子在内的诸多先生,均不得要领。而与黄侃见面时,一提及此,黄侃便立即指示此处是夹入了宋人的校语。闻言之下豁然开朗的吉川觉得第一次遇到真正的学者。对于一味追求发现新材料的学术趋向,哪怕是各方一致赞誉有加的王国维,黄侃也予以尖锐批评。1928年6月18日,他在日记中写道:“国维少不好读注疏,中年乃治经,仓皇立说,挟其辩给,以眩耀后生,非独一事之误而已。始西域出汉晋简纸,鸣沙石室发得臧书,洹上掊获龟甲有文字,清亡而内阁档案散落于外,诸言小学、校勘、地理、近世史事者,以为忽得异境,可陵傲前人,辐辏于斯,而国维幸得先见。……要之经史正文忽略不讲,而希冀发见新知以掩前古儒先,自矜曰:我不为古人奴,六经注我。此近日风气所趋,世或以整理国故之名予之,悬牛头,卖马脯,举秀才,不知书,信在于今矣。”并进而评判道:“近世之学,沟沈优而释滞拙,翻案出奇更拙。”发明是接着说,发现则容易流于对着干,温故知新与不破不立,虽然在近代学术发展史上都有所贡献,毕竟高下有别。

将重心由找材料转向读书,由看得到转向读得懂,改变以外国义理为准则的趋向,由借助外力条理材料转向理解文本史事的本意本相,通过比较而近真并得其头绪,透过表象探究史事背后的内在联系,以免进一步误读错解前人言行。如此,解读文本,重现史事,才能领会本意,查知本相,得其所哉,立于不败之地,从而改善提升近代中国研究的格局与水准。

本文原载于《学术研究》2013年第11期,转引自“墨香学术”公众号,旨在知识分享,如有侵权,敬请联系删除。转引自:墨香学术 春雨经典

读书学典:《论语.子路》13.1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论语注疏》:此篇论善人君子为邦教民、仁政孝弟、中行常德,皆治国修身之要,大意与前篇相类,且回也入室,由也升堂,故以为次也。
☛《论语义疏》子路孔子弟子也。武为三千之标者也,所以次前者。武劣于文,故子路次颜渊也。

▲先之劳之:之,指百姓。先之,为政者自己先行,贵能以身先民、率先垂范,“躬行者,政之始也”。一说先,引导,先导,即教化。劳之,为政者不辞辛苦,劳瘁于民事;一说教民勤劳。朱子:“先,如欲民亲其亲,必先之以孝;欲民长其长,必先之以弟。劳,如循行阡陌,劝课农桑之类。”
▲请益:子路嫌孔子语少,所以请益。
▲无倦:不厌倦,不松懈,不懈怠。行“先之劳之”无倦即可。

■现代翻译:子路向孔子请教为政之道。孔子说:“以身先民率先垂范(先对百姓以教化),同时要劳瘁民事教民勤劳(劝勉农桑)。”子路请教更多的内容。孔子说:“行此不懈怠。”

●三国魏何晏等《论语集解》:孔安国曰:“先导之以德,使民信之,然后劳之。《易》曰:‘说以先民,民忘其劳。’”“子路嫌其少,故请益。曰无倦者,行此上事,无倦则可。”

●南朝梁皇侃《论语义疏》:问为政之法也。先之谓先行德信及于民也。劳之谓使劳役也。为政之法先行德泽,然后乃可劳役也。但行先之劳之二事无有懈倦,则自为足也。

●宋刑昺《论语注疏》:此章言政先德泽也。为德政者,先导之以德,使民信之,然后可以政役之事劳之,则民从其令也。行此上事无倦怠则可也。

●宋陈祥道《论语全解》:帅以正也。劳之,劳以思也。无有先之,而有以役之,则民不从;有以役之,而无以劳之,则民怨讟(dú,怨恨,憎恶)。《易》曰:“说以先民,民忘其劳。”先劳之而益之以无倦,则民亦应之以无倦矣。杨子曰:“不倦以终之,为学而不倦则其徳日新,为政而不倦则其政日新。”先劳而继以无倦,天地之道也。天地尚然,而况于人乎?

●宋朱熹《论语集注》:苏氏曰:“凡民之行,以身先之,则不令而行。凡民之事,以身劳之,则虽勤不怨。”无,古本作毋。吴氏曰:“勇者喜于有为而不能持久,故以此告之。”程子曰:“子路问政,孔子既告之矣。及请益,则曰‘无倦’而已。未尝复有所告,姑使之深思也。”

●宋张栻《癸巳论语解》:身率之于前,而劝相之于后。充此,固足以尽为政始终之道矣。而子路犹请益焉,则告之以无倦,使之敦笃乎是二者而已。

●清《四书解义》:此一章书是言政贵有恒也。子路问为政之道,孔子曰:为政有本不宜徒责乎人,惟当反求诸己,凡孝弟之行民之日用所当然者,然上之人非可徒以言语戒饬之也,必也视民行为己行,欲民孝则示以亲亲之道,欲民弟则示以长长之道,先从一己躬行实践以倡率之,则民有所观感而教,无不行矣。农桑之事民之本业所应为者,然上之人非可徒以政令驱使之也,必也视民事为己事,时当播种则劝课其树艺,时当收获则廵省其田畴,日与小民亲歴艰难以区处之,则民有所劝勉而事无不举矣。为政之道不过如此,子路负兼人之才,以为先劳二者已所优为复,请増益。孔子告之曰:兴行劝事者政之全体,而始勤终怠者人之常情,子但行此二者持之永久,勿生厌怠则万化贞乎一心,百年犹之一日,政之能事毕矣先劳之,外复何益哉?从来致治之道,惟躬行足以率众,故明作者有功,惟持久足以成化,故体干者不息,孔子之言不独为子路告也。

●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礼.月令》云:“以道教民,必躬亲之。”《大戴礼.子张问入官篇》:“故躬行者,政之始也。”又云:“君子欲政之速行也者,莫若以身先之也;欲民之速服也者,莫若以道御之也。”皆言政贵身先行之,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是也。“劳之”者,劝勉民使率教,不用刑趋势迫也。胡炳文《四书通》曰:“子张堂堂,子路行行,皆易锐于始而怠于终,故答其问政,皆以‘无倦’告之。”

●钱穆《论语新解》:“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左丘明《国语.敬姜论劳逸》)”故为政者贵能劳其民。先之者,尤贵能以身先其民而劳,故民劳而不怨。

★此章论为政贵在以身先之、以身劳之,行之有恒也。正己之行而率之之谓先,因民之事而勉之之谓劳,行此二者持之以久谓之无倦。 https://t.cn/RxRVHIh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名井南[超话]# #名井南0324生日快乐# 220321 TWICEJAPAN OFFICIAL更新ONCE JAPAN 5周年、おめでとうございます!感謝
  • 【明日计划】 市场大幅反弹4天了,赚钱效应非常强,按正常来说,接下来几天调整的可能性非常大,但盘后,又来了个大利好,重要会议部署综合施策稳定市场预期 保持
  • 13. 比MV中毒性更强14.咔 IU不能做的到底是啥啊 太漂亮了15. IU跳舞跳得这么吗?5. 哇 拍摄疯了是MV级别啊?
  • 后来才知道对方只是装装样子而已并且多一本书不算什么 电脑更沉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另外强身健体 早日实现 背书不嫌沉⏰今天午睡听见闹钟响了吗没有因为疫情大家婚礼都不能
  • 后来随着我们国家的发展壮大,我们也不再收洋垃圾了。后来随着我们国家的发展壮大,我们也不再收洋垃圾了。
  • 就看见师傅咔咔几下,就把一只马打滚做好,不仅形状好看,还有酥糖和豆粉的香味~:马打滚:彭桥路168号:地铁1号线彭桥站4号口出:12元 ✨白糖糕1元1个的白糖糕
  • 杭州名妓瑞云色艺无双,十四岁这年,老鸨蔡氏命她开始接客。瑞云道:“这是我人生的第一件大事,不能草率,价钱由妈妈出,人要我自己选!”蔡氏答应了她的请求,以十五金为
  • 爱吃回头草的格局食伤多或伏吟生财女,或财旺伏吟刑克女这两种格局,分开的时候其实明明白白,等过阵子情感反刍,或者空虚情感涌上心头的时候,就在心里就给对方暗暗加分然
  •   老家,有几位玩的很好的知心好友,在此不一一列举,我与他们之间发生了很多快乐往事,我就着重讲一下我们在村后方打滑坡,探险,建基地的一些事情吧。)三十六线小文手
  • 株洲橡胶院副总工程师曾学良说,经历了强热带风暴考验后,“华一”气象气球平均升空高度为31643.5米,3万米升空有效率比国外知名企业提供的气球高出近20%。此后
  • 刷手机,看新闻,看视频,亦或是看电视,即便用脑,那幅度也是极小,基本就是:信息从眼前一过,或是忿忿,或是一乐,然后,下一条信息,下一个画面,就展现在你的眼前,让
  • 雪豹是中国大型猫科动物里境况最好的一个,它喜欢的生境和虎、豹不一样,雪豹非常适应陡峭的山地,分布区域可以到达海拔5000米。但中国不管是鸟种类还是兽类都非常丰富
  • 上師知!上師知!
  • 抢房热线:18718748401 不给力的楼盘,我不会推荐:【保利心语】 南宁最火爆住宅项目 全新楼栋火爆预约中❤️北湖核心地段荣享繁华中心央企大牌品质地铁上
  • 不管空间如何被阻隔,花都会再开,人都会再聚——春分~子螢语录[鲜花] #风雷送暖入中春 桃柳着装日日新#春光一缕现人间,嫩绿小草露头看。水边新绿野草,陌上桀然花
  • 别说以前,别想也许,别谈如果,人的磁场很重要。大家都应该是互相帮助,互惠互利共赢, ​​​你好、我好、他好、大家都好才是最好的方法。
  • 普京,用了整整二十年时间,终于把俄罗斯从世界工业和军事强国变成了一个大号的加油站,经济总量还不如中国的广东省,军事上只能依靠前苏联留下的核力量给自己壮胆。科技和
  • (图为:《樱桃熟了》布面油画,134.5cm×89cm,现被私人收藏。此时,画家们意识到作品的复制权已经成了有金钱价值的商品,这是因为复制权与原作一样,甚至有可
  • 又想起来去年几对情侣(除了贾庆和小鱼这对营业假cp)一起剧本杀,吴靓的男朋友骗她自己买不到票,吴靓还忙前忙后地帮他抢票,结果吴靓的男朋友是骗她的(他不但骗了女主
  • 】#参考快评# 伴随俄罗斯坦克在乌克兰的推进,普京意欲碾碎的是他眼中不合理的现存欧洲秩序。如果说二战后雅尔塔体系在欧洲建构的“铁幕”是以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