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文艺】林森:“知青”原点与时间之书 ——论韩少功长篇小说《日夜书》(上篇)

重返原点——韩少功的“知青”情结

韩少功是一个不那么会虚构的作家,即使像《爸爸爸》这样貌似荒诞、架空的作品,里头的主人公丙崽也仍是有着现实原型的。翻看韩少功的作品,无论小说还是散文随笔,都会发现一个特点,韩少功几乎可以称为某种意义上的“青春写作”,他的大多数作品,都绕不过一个词——知青。十几岁到二十几岁的知青生涯,犹如一个没法剔除的烙印,频繁在韩少功的作品当中出现。这一段时间的经历太特殊、太刻骨铭心,以至于从下乡的地方返城,后来又到了海南生活,其间已经过去数十年,可后来的生活极难挤进韩少功的心灵,没法成为他的写作素材。知青生涯的重要,让他对后来的生活产生某种免疫和拒绝。无论是讨论到什么话题,韩少功都往往把疑惑置放回知青岁月,让那个当年被历史裹挟的年轻的自己,进行选择和思考。和韩少功同代的“五零后”作家里,几乎很少有人会持续性地不断书写自己的青春的经历,他们的目光往往向前追溯,很多人经常会书写民国到新中国成立之前的那段历史;或者,不断把当下生活纳入视野。而韩少功几乎是恒定的,一个固定的点——上山下乡、知青——一直在他的作品当作倔强地存在。即使他有某些作品确实涉及了当下的生活,也总会在某个时刻,重返知青岁月,从那里生发出所有的思考。“韩少功在知青经验和知青视角的反复推进书写中,把一代人的生活和成长、衰老印刻进当代历史中去。”

——“知青”可以说是韩少功大部分写作的原点。无论是早期的《西望茅草地》,还是其发表于2018年的长篇《修改过程》,“知青”在韩少功这里,永动机一般,他所有的故事、所有的思考,都要从这里出发;绕了一大道弯之后,还得回到这里。也很奇怪,即使韩少功书写了那么多关于知青的文字,可他仍然没有被视为所谓的“知青写作”,更不会被看作“青春写作”,这是因为韩少功从来不是那种题材论的作家。孔见就认为韩少功的知青写作“关乎知青一代,也关乎八0后、九0后、00后。将其命名为知青文学,会局限对作品原意和作者初衷的深入理解”。知青背景,只是韩少功思考的生发点,他关注的问题,要大得多,也复杂得多。《马桥词典》当中,由下乡到马桥的“我”作为穿针引线,勾连起马桥的人物和历史;《暗示》中,那些若隐若现的人物,也都是从知青年代走来,走向当下、走出国门,在一种世界性的遭遇下,对被具象笼罩下的知识性危机展开思考。即使是在书写其每年从城市回到乡村“隐居”半年的生活经历的《山南水北》,“知青”的视角也一直都在——他在书写二十一世纪初期乡村现实的同时,下乡时的经历,一直作为回忆、作为参证的文本存在,让他的思考更具有历史的纵深感。可即便是有了那么多的回探,《日夜书》重返知青的经历,也不是重复,而是重新认识自己。

《日夜书》发表于《收获》2013年第2期,单行本也在2013年3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值得注意的是,韩少功生于1953年1月1日,进入2013年,恰好六十岁,恰好到了法定的退休年龄,在人生刚满六十之际,捧出《日夜书》,对于他个人,显得尤其有意义。可以说,《马桥词典》《暗示》《山南水北》和他早期的中短篇以及一系列思想随笔,其实都是一种公共写作,他要思考的,是一些大的、艰深的、有广泛意义的话题,可一个人总是面对这样的“沉重”,是会有倦怠感的,于是,他决定放下这些,面对自己,我们便看到了《日夜书》。他就在《日夜书》的修改版中自言:“这种文字更像是写给自己的,差不多弃权于成功与卓越,只是作者本人必要的释放和解脱。”在自己身满六十的时候,想到了一代人也大多是这个年龄,正在逐渐走出历史的舞台——现实当中的退场,也正是历史记忆的返场——他重新回溯自己文学的原点,书写那代人在当年与当下的遭遇。“在这一刻,在南方山区的僻静一角,向他们表示一份敬意,算是了结我多年来的一桩心愿。”在此时,历史和现实到底是黑白分明的日与夜,还是没法割裂连成一体的日与夜?

关于知青题材的小说并不少见,可有独特思考的,又是那么少见。我们所能见到的,多是一些自哀自怜满纸怨气的“知青故事”——好像历史把本来与他们无关的事强加到了他们身上,他们是受害者,永远那张哭哭啼啼的脸,“知青虐待了历史,因为他们总以为他们被历史所虐待”。韩少功显然不愿讲那类故事,他说:“‘表功会’和‘诉苦会’不是毫无根据,但形成模式以后,会扭曲我们对社会和人的认知。”他讲了后来成为了官员、流亡者、先锋艺术家、民营企业家……的一代人的故事。在这些故事中,韩少功随意出入十分自由,你甚至能从字里行间感到他写下某句话时露出的微笑。沉重的题材,被处理得十分易读。

《日夜书》在正式发表前的题目叫《后来》,格非曾建议他这个小说可以叫做《幽明录》,韩少功觉得太“文”了,不如直白些,最后换成了《日夜书》。从题目来看,“时间”无疑是小说的主题,马尔克斯式的小说开场,更是强调了时间性:“多少年后,大甲在我家落下手机,却把我家的电视遥控器揣走……”韩少功的《日夜书》显然走的是另外的路子,作者更愿意让记忆盘根错节,更愿意让语言随意萌发——很多网络语言也进入了他的叙述——这种流畅甚至“搞笑”的语言,和作者的写作心态有很大的关系:历史当然是沉重的,可我们是不是非得要沉重地叙述历史?我们是不是可以用“貌似轻松”的语调,来述说一个时代的沉重和荒诞?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或许韩少功在面对历史的沉重时,也有个人的柔软和脆弱,所以他需要用一种这么“轻松”的语言来带领自己进入一个不那么轻松的历史时间。

在《马桥词典》和《暗示》里,韩少功投入更多的,是理性、智性的思考,到了《日夜书》,感性开始强势介入,情感成了推动故事发展的一个强劲动力。他甚至也开始塑造人物了,比如说“马涛”,就是中国文学史中极为少见的人物,他身上集中了复杂的信息,他既是对社会思潮有深刻洞察力的人,也是一个日常生活中的无能无感者;他既是一个在思想方面有着极度骄傲的人,也是一个从未成功过一次的失败者;他既想引领全人类前进,又和家里的任何一个人都势同水火……评论家刘复生也注意到了马涛这个人物:“这个当初的启蒙主义的时代英雄在新的时代清晰地暴露出他的喜剧性和悲剧性。”韩少功在《日夜书》里,释放了自己的情感、展示了自己的柔弱,他的思考当然也还在——比如说思考这一代人的历史命运——可却已经不是通过思想的直接阐述,而是通过人物的命运起伏来呈现。《日夜书》是韩少功作品里,少见的“个人化写作”,用韩少功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追踪自己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包括各种隐秘的焦虑、惊讶、喜悦、屈辱、感怀,虽也有假托和虚构混迹其中,亲历性的现场记忆却是主要叙事动力。”

何谓“日与夜”?

韩少功的其他作品,在发表之后也曾有过修订,2008年由人民文学出版推出的“中国作家系列·韩少功系列”的文集一共九本,韩少功就曾在这套文集的自序中谈到他借着整理文集的机会,对自己的作品做了三方面的修订,一是恢复性的;二是解释性的;三是修补性的。但这些都是在旧作发表了多年之后的修订。《日夜书》不同,《日夜书》在《收获》2013年的发表和上海文艺出版社为一个版本,很快地,在台湾联经出版社出版推出了一个繁体字版本,同时也将有韩文版推出。韩少功自言:“考虑到境外读者对中国当代史不是太熟悉,我将这部小说里的情节布局稍作调整,大体上以时间为序,减少一些跨度较大的跳跃和闪回。”这个新版本也曾在《长篇小说选刊》2013年第6期转载。文字上的增删不大,可由于不少段落的前后顺序出现了调整,阅读感受差别极大。2015年,安徽文艺出版社推出的“韩少功作品典藏系列”作品里,精装版的《日夜书》又再次作出增删、调整。多个版本的存在,使得分析《日夜书》变得比较困难,本文分析的内容,以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的第一个版本为准。怎么理解题目中的“日”与“夜”,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杨庆祥认为:“可以是一个时间性的理解,但也可以看成历史的隐喻。日代表什么,代表历史的清晰理智的层面;夜代表那种非常荒谬的埋在地底的非常深层的东西。”在笔者看来,《日夜书》中,有多组概念都对应着“日”与“夜”,得一一分析。

“日”与“夜”之一:历史与现实

《日夜书》在故事的安排上,被分割成界限分明的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关于历史的,一部分是关于当下现实的。书中人物的生命历程,也被切分成两半,一半呈现着知青时期的经历,一部分则是当下的遭遇,从故事的发展来讲,中间有数十年空白期。虽然也会有零星的字句作为串联,但整体上来讲,历史和现实显得泾渭分明。在《日夜书》里,关于知青的这一段历史,当然是残酷的,十几岁的少年被时代大潮所裹挟,抛弃了一切,就再也没法把握自己的命运。作为主人公的“我”,不过是一个初中生,甚至都没能形成对世界的完整的看法,就被时代天空上飘荡着的大词所鼓动,毅然奔向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作出决定时,“我”是有着“激情”的,还在日记里写下“你应该”“你必须”“你一定”“你将要”等词。在激情的掩盖下,人变得盲目,对下乡想得太过美好,离开城市时的豪情万丈,很快就迎来痛击——一场最简单的农活“挑泥”就把所有幻想打回原型。下乡之后,韩少功开始了对知青们日常生活的书写,有生活的、情感的、思想的……细节丰盈,“幽默”的语言之中,暗藏着时代的酸楚和悲怆。一个个真实的个体,在时代大潮中,被“命运”一次次抛起又摔下。韩少功以自己书写中极为罕见的耐心,塑造人物和记下时代印痕,有着极为深刻的反思和批判。因为个人亲身经历,他没法对这段历史全然否定,犹豫不决的情绪尤其复杂。那一段历史是无情的,可青春、热血、眼泪都曾抛洒过;对比之下,眼下的生活显然更加平稳、更加应该让人珍惜,可更多的庸常和新的荒谬也出现了。正如杨庆祥在《<日夜书>的写作问题和历史观问题》中所言:“1960年代的政治狂热、知青狂热我们现在看很可笑,那我们看1990年代和当下的这种资本狂热不同样也很可笑吗?”走出当年那段历史时间的人,在数十年之后,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有人生活往上走,更多人则不断被迎头痛击,在新的生活里面对“永恒不变”的磨难。貌似被韩少功忽略掉中间环节的书写,并没有因为泾渭分明而非此即彼互相抵制,在韩少功眼中,历史时间和现实时间是互相撞击、交融的,从来没有被割裂过,眼下的现实,是历史的呼应和回声。

“割掉”了中间的过渡期,是因为韩少功用这两个时间呈现出的巨大落差,在互相映照中显现出历史和现实这两个形象,就像“日”与“夜”那么分明。

#如何终止已发生的家暴#【奖励女性写作的“斯特拉奖”,给了探讨澳大利亚家暴问题的书】4月14日,记者杰西·希尔(Jess Hill)凭借《瞧你逼我做了什么:权力、控制和家庭虐待》(See What You Made Me Do:Power, Control and Domestic Abuse)获得今年的斯特拉奖(Stella Prize),奖金为5万澳元。

这本书是希尔对澳大利亚家庭虐待问题为期4年的调查结果,她讲述遭受家暴的妇女与儿童的幸存者故事,探讨了家庭暴力的规模、危害、原因和解决办法。

斯特拉奖斯得名于澳大利亚传奇女作家斯特拉·玛丽亚·萨拉·迈尔斯·弗兰克林(Stella Maria Sarah Miles Franklin)。该奖项希望抵制澳大利亚文学奖中对女性的偏见,所以专门奖励女作家。今年是第八届,《瞧你逼我做了什么》是第一本获此殊荣的新闻类作品。

因受新冠疫情影响,今年的颁奖典礼在网上举行。澳大利亚前总理朱莉娅·吉拉德(Julia Gillard)是嘉宾之一,她说:“解决文学界的性别偏见问题至关重要。如果妇女的声音过多地被排除在我们的故事讲述之外,那么我们就无法编织出更具包容性和更丰富的共同文化。”

评委会主席Louise Swinn称,希尔的书有着惊人的力量,仔细破除了我们对家庭虐待问题所有相关的懒惰和陈旧谎言。这本书不仅吸引了人们对这场危机的关注,还为改革提供了解决方案。统计数字令人震惊,希尔的非凡行动号召不可忽视。

“我写这本书是因为需要写这本书。在澳大利亚的第一个庇护所运营以来的四十年里,没有人写过一本书揭露这个国家私下和公开的家庭虐待现象。这一点必须得到纠正。"希尔在获奖感言中说。

据《悉尼先驱晨报》,新冠疫情的流行改变了希尔的计划,变成在互联网上和亲朋好友聚会庆祝。同时,她关心现在澳大利亚的脆弱状况会如何影响那些易受伤害的妇女。根据联合国上周发布的新冠疫情对妇女影响的政策简报,这次疫情会加重对妇女的暴力行为。

希尔觉得,尽管经济情况不一定是家庭暴力的原因,但它可能增加家暴发生的可能性。因此,政府新的工资补贴计划可能帮助减少家庭暴力。

事实上,流行病影响了希尔的收入状况,减少了许多工作机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她也将家暴问题和新冠疫情联系在一起。

希尔觉得,现在我们需要“更有创意”地让妇女与服务机构联系,比如在法国,妇女在药店使用一个暗语,就能引发家暴服务机构的回应。“在全球危机中,离开受虐待的关系可能看起来格外令人生畏。但是,妇女需要知道庇护所开放而且安全,这一点非常重要”,她对《卫报》说。

而且,“这不是一项仅仅通过政客自己就能解决的问题,它需要合作和社区介入。如果我们什么也不做,我们会出现社会崩溃,这正如应对目前新冠的论点一样。但是,我们的社会已经存在家庭暴力带来的崩溃。这就像一个看不见的点,从这个点上回荡着破坏,而我们不明白它到底会回荡到什么程度。”希尔对美国广播公司(ABC)说。

在《瞧你逼我做了什么》中,希尔称,在人口近2500万的澳大利亚,每周至少有一名女性遭亲密伴侣谋杀。她估计,大约每两分钟就有一起家庭暴力事件报案。

“家庭暴力也涉及刑事犯罪行为,但糟糕的是这些事情不会写在案情记录上。受害者最可怕的经历可能永远不会被警方记录,或者让法官理解全貌”,她在书中写道,“命令妻子怎么打扮、如何打扫房间、准许她买哪些杂货、让她感觉一无是处或产生愧疚感,这些确实不是‘犯罪行为’。不过,这却是家暴谋杀案的‘危险信号’。当犯罪发生之时,一切都为时已晚”。

相比之前的研究和报道,希尔注意到了家庭暴力中的儿童幸存者,“儿童幸存者知道所有藏身处,也知道争吵尖叫声开始时该如何让自己消失。当妈妈哭泣的时候,他们抱着妈妈,然后帮忙清洗血迹”。

澳大利亚圣母大学研究媒体的副教授Camilla Nelson在非盈利媒体《对话》(The Conversation)的一篇书评中称,希尔叙述和采访儿童幸存者的故事构成了这本书最令人不寒而栗的部分。

这一群体长期处于忽视状态,几乎没有可靠资料显示有多少儿童受到家庭暴力影响。据澳洲犯罪学研究所经常被引用的小型样本调查估计,比例大约为23%,而希尔引用的其他研究大多认为数字还要更高。在关于家庭暴力的新闻报道中也很少会出现儿童,因为记者担心采访儿童会对其造成二次伤害。希尔称,在澳洲的家事法庭等司法机构上,儿童的声音并不会以任何方式直接传达。

所以,最后的结果变成,孩子的定位往往沦为家长的附属品、财产或延伸物。

记者柴静曾在《看见》中说:“家庭是最小的社会单元,门吱呀一声关上后,在这里人们如何相待,多少决定了一个社会的基本面目。全世界都存在难以根除的家庭暴力,没有任何婚姻制度可以承诺给人幸福,但应该有制度使人可以避免极端的不幸。”

中国自然也不例外。据中国妇联2004年的一项调查表明,中国2.7亿个家庭中大约有30%存在家庭暴力,有16%的女性承认遭受过配偶的暴力。但是在现实中,很少人会采取法律途径解决问题。即使报案,据《人民日报》(海外版),目前中国基层法院对因家庭暴力构不成伤害罪的自诉案件,最后80%都以调解和撤诉处理。

关于施暴者,媒体人梁文道在音频节目《八分》推荐的《有一种伤害,以爱为名》(Why Does He Do That?)做过分析。作者兰迪·班克罗夫特是研究家庭暴力的专家,经手案例超过二千件。

在班克罗夫特看来,施暴者内心有一套权力意识,扭曲了对“爱”的看法。这种人爱的往往是自己想象中的理想状态。当他发现对方不符合理想时,就会出现极端情绪表现,让对方觉得是自己做得不够好,进而心理操控。并且,这些人会默认男女之间存在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施暴男性会认为女性有责任和义务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而且得首先照顾他的需要。

“很不幸的是,这种扭曲其实一度是我们社会默许的正常状态,那就是‘父权社会’。家暴这么普遍的其中一个理由,就是我们整个社会结构,以及支撑着社会结构,又在社会结构中被不断培育滋养的这套‘父权’意识。”梁文道说。

这套结构性反思固然深刻,但在希尔那里,家暴犯罪者之所以更常攻击女性,是因为他们内心有种“耻辱感”,这种耻辱感与传统定义的男子气概相违背,而后者告诉他们有权掌控一切,媒体将这种心态称为“有害的男子气概”(toxic masculinity)。我们以为可以借由体制完全根除这种心态,彷彿透过提升公民意识的运动就能解决。但她觉得,虽然公民意识运动具有正面作用,但继续指责父权制度并不足够。

她说,公众与媒体舆论的问题在于:犯罪者的模样始终“扑朔迷离”。在媒体报道中,犯罪者的行为在语言和象征方面并不重要,暴力经常被视为纯粹“离奇、无法解释或出乎意料”的行为,而这些模糊不清的词汇反倒掩盖了残酷的现实。

有时,受害者(多数为女性)的生活、希望与梦想更加受到注意,许多人最爱提出的问题是“她们干嘛不离开就好?”,却很少去质疑或严肃看待犯罪者的行为。

希尔认为,社会必须改变对家庭暴力的误解,严肃看待犯罪者的行为,而不是让一味指责受害者的公开言论蔓延。“如果我们能做到这点,我们就能阻止犯罪者──不是在未来几十年,而是现在。”

所以,她觉得我们现在不该去质问“幸存者为何不离开?”或发起另一场可能在20年后才产生影响力的公民运动,而该在司法程序方面注入更多资金,并将焦点摆在犯罪者身上,让他们承担应负的罪责。

Camilla Nelson介绍称,希尔以北卡罗来纳州高点市(High Point)的干预政策为例,该政策成功地将高点市的家庭谋杀率降低了一半。此前,这座城市的家庭暴力谋杀率是全美平均的两倍之多。而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州伯克市的“为正义再投资”专案,也让家庭暴力相关的暴力事件减少了39%。希尔呼吁,司法与执法单位应该把家暴犯罪者视为打击犯罪的重点,而不只是一个“行动口号”。

在接受《卫报》的采访中,她希望《瞧你逼我做了什么》的获奖能够吸引更多读者,从而有利于家暴问题的解决。

“如果有更多人能够理解这些,我们将拥有一个运转更好的社会。对我来说,现在的状况不好,几百万人正在经受家庭虐待,却不被澳大利亚其他地区所理解。遭受家暴的数字惊人,我想把这些告诉每个精神科医生、每个警察、每个心理学家、每个法官。”

关于人类情感,科学家们的72条真知灼见,让人受益无穷!

1、天性好比种子,它既能长成香花,也可能长成毒草,所以人应当时时检查,以培养前者而拔除后者。——培根(英国)

2、感情淡薄使人平庸。——狄德罗(法国)

3、人们无穷无尽地痛斥情感;人们把的一切都归罪于情感,而忘记了情感也是他的一切快乐的源泉。因此说,情感就其本身性质性质来说,是一种既不能说得太好也不能说得太坏的因素。——狄德罗(法国)

4、一个人为情感所支配,行为便没有自主之权,而受命运的宰割。——笛卡尔(法国)

5、当感情只是劝我们去做可以缓行的事的时候,应当克制自己不要立刻作出任何判断,用另一些思想使自己定一定神,直到时间和休息使血液中的情绪完全安定下来。——笛卡尔(法国)

6、情感是所有样感觉:它们改变人们,影响着人们的判断,并且还伴随着愉快和痛苦感觉。这类情感有愤怒、怜悯、恐惧等等以及与它们对应的情感。——亚里士多德(希腊)

7、兄弟可能不是朋友,但朋友常常如兄弟。——富兰克林(美国)

8、择友宜慎,弃之更宜慎。——富兰克林(美国)

9、朋友是自己送给自己的礼物。——斯蒂文生(美国)

10、友谊使欢乐倍增,使痛苦减半。——培根(英国)

11、真挚的友谊犹如健康,不到失去时,无法体味其珍贵。——培根(英国)

12、除了一个真心的朋友之外没有一样药剂是可以通心的。对一个真心的朋友你可传达你的忧愁、欢悦、恐惧、希望、疑忌、谏诤以及任何压在你心上的事情。——培根(英国)

13、一个人从另一个人的诤言中所得来的光明比从他自己的理解力、判断力中所得出的光明更是干净纯粹…… ——培根(英国)

14、最能保人心神之健康的预防药就是朋友的忠言和规谏。——培根(英国)

15、疑心病是友谊的毒药。——培根(英国)

16、友谊的主要效用之一,就是使人心愤怨和抑屈之气得以宣泄释放。——培根(英国)

17、临时结交的人,不能算是朋友。——培根(英国)

18、得不到友谊的人将是终身可怜的孤独者。没有友情的社会则只是一片繁华的沙漠。——培根(英国)

19、如果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培根(英国)

20、友谊能增进快乐,减轻痛苦;因为它能倍增我们的喜悦,分担我们的烦忧。——爱迪生(美国)

21、爱情的快乐不能在激情的拥抱中告终。爱,必须有恒久不变的特质,要爱自己,也要爱对方。——波普(英国)

22、如果一个人把生活兴趣全部建立在爱情那样暴风雨般的感情冲动上,那是会令人失望的。——居里夫人(法国)

23、有时候爱会自然而然地从信任、敬重和友谊中产生。我愿意从最后一个开始,到第一个终止。——冈察洛夫 (俄国)

24、谈到名声、荣誉、快乐、财富这些东西,如果同友情相比,它们都是尘土。——达尔文(英国)

25、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朋友。——爱因斯坦(美国)

26、不要靠馈赠去获得朋友。你须贡献你诚挚的爱,学会怎样用正当的方法来赢得一个人的心。——苏格拉底(希腊)

27、很多显得像朋友的人其实不是朋友,而很多是朋友的并不显得像朋友。——德谟克里特(希腊)

28、思想感情的一致产生友谊。——德谟克里特(希腊)

29、单单一个有智慧的的友谊,要比所有愚蠢的人的友谊还更有价值。——德谟克里特(希腊)

30、不能长久保持证明可靠的朋友的人,他的性格是不可爱的。——德谟克里特(希腊)

31、好感是友谊的先决条件,但不能把两者混为一谈。——亚里士多德(希腊)

32、希望被人爱的人,首先要爱别人,同时要使自己可爱。——富兰克林(美国)

33、没有爱是寂寞的,没有恨也是寂寞的。——培根(英国)

34、一个人如能在心中充满对人类的博爱,行为遵循崇高的道德律,永远围绕着真理的枢轴而转动,那么他虽在人间也就等于生活在天堂中了。——培根(英国)

35、爱是比责任感更好的老师。——爱因斯坦(美国)

36、对待别人要能克制忍让,不可怀有仇恨。——富兰克林(美国)

37、有条不紊:所有的物品都井然有序,所有的事情都要按时去做。——富兰克林(美国)

38、待人公正:不以不端的行为或者办事不诚实去伤害他人。——富兰克林(美国)

39、把自己的缺点告诉你的朋友是莫大的信任,把他的缺点告诉他是更大的信任。——富兰克林(美国)

40、朋友的眼睛,是一面明镜。——富兰克林(美国)

41、老木柴最好烧,老酒最好喝,老作家的著最值得读,老朋友最可靠。——培根(英国)

42、一个人能顺从别人当然很好,但必须表明这是出于对他的尊敬,而非惟命是从。——培根(英国)

43、不是正的朋友,再重的礼品也敲不开心扉。——培根(英国)

44、友谊不但能使人生走出暴风骤雨的感情而走向阳光明媚的晴空,而且能使人摆脱黑暗混乱的胡思乱想而走入光明与理性的思考。——培根(英国)

45、人们没有哭,便不会有笑。小孩一生下来便会有哭的本领,后来才学会笑。所以一个人不先了解悲哀,便不会了解快乐。——培根(英国)

46、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可能打动人心。——狄德罗(法国)

47、要替别人寻找借口,但千万不要替自己找借口。——爱迪生 (英国)

48、团结就有力量和智慧,没有诚意实行平等或平等不充分,就不可能有持久而真诚的团结。——欧文(英国 )

49、敌人的判断时常比朋友的判断更适当些,更有用些。——达·芬奇 (意大利)

50、友谊既不需要奴隶,也不允许有统治者,友谊最喜欢平等。——冈察洛夫 (俄国)

51、追求美而不亵渎美,这种爱是正当的。——德谟克里特 (希腊)

52、少说话对于女人是一种装饰,而装饰简朴,在她也是一种美。——德谟克里特(希腊)

53、应当学会把心灵的美看得比形体的美更可珍贵,如果遇见一个美的心灵,纵然他在形体上不甚美观,也应该对他起爱慕,凭他来孕育最适宜于使青年人得益的道理。——柏拉图 (希腊)

54、没有朋友可以向之倾诉心事的人们可说是吃自己的心的野人。——培根(英国)

55、欣赏——-这就是为着一件事物本身而爱好它,不为旁的理由。——达·芬奇 (意大利 )

56、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对人生的幸福最重要的莫过于真实、诚意和廉洁。——富兰克林(美国)

57、因为爱情进入了人的心里,是打骂不走的。它既然到了您的身上,就会占有您的一切。您既然已经爱上了,事情就只好如此,唯一的途径是想个最便宜的方法如愿以偿。——斯蒂文生(英国)

58、结婚前眼睛睁圆,结婚后眼睛要半睁。——富兰克林(美国 )

59、哪里有没有爱情的婚姻,哪里就有不结婚的爱情。——富兰克林 (美国)

60、妻子对年轻的男主人来说是女主人,对中年男子来说是朋友,对老人来说是护士。——培根 (英国)

61、为着品德而去眷恋一个情人,总是一种很美的事。——柏拉图 (希腊)

62、对攻击你的敌人的人,也不该完全相信,因为,他也可能发起同样的进攻来对付你。——达·芬奇 (意大利)

63、人,既不是天使也不是野兽。不幸的是,人希望表现得像天使,而实际却像野兽。——巴斯卡 (英国)

64、虚伪的友谊有如你的影子;当你在阳光下时,他会紧紧的跟着,但当你一旦横越过阴暗处时,它会立刻就离开你。——培根(英国)

65、当你单独时,你全部是自己的,有了一个伴,只剩半个自己,并且作伴的品行愈次,所剩愈少。——达·芬奇 (意大利)

66、人不能绝灭爱情,亦不可迷恋爱情。——培根(英国)

67、君子聚在一起,彼此是不说恭维话的。——斯蒂文生 (英国)

68、人与人之间最大的信任是精诚相见。——培根 (英国)

69、爱情不仅会占领开旷坦阔的胸怀,有时也能闯入壁垒森严的心灵。——培根 (英国)

70、只有驱遣人以高尚的方式相爱的那种爱神才是美,才值得颂扬。——柏拉图 (希腊)

71、在一切伟大的人物中(无论是古人今人,只要是其盛名仍在人记忆中者),没有一个是在恋爱中被诱到狂热的程度者。因为伟大的事业抑制了这种软弱的感情。——培根(英国)

72、爱情既是友谊的代名词,又是我们为共同的事业而奋斗的可靠保证,爱情是人生的良伴,你和心爱的女子同床共眠是因为共同的理想把两颗心紧紧系在一起。——法拉第(英国)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四喜丸子其实最为普通,不过是五花猪肉、冬菇等材料拌在一起做成的肉丸子,吃起来感觉也并不像菜名那样让人喜悦。不过“四喜丸子”讨了名称的好,因象征着中国人最为重视的
  • #小严的碎碎念小记# 又有好久没有写我的碎碎念了 那就来写写我的关于和现实朋友的八日游吧这个想法很疯狂吧 八日去三个城市玩 连环转没有休息过 现在结束了回想都会
  • 爆浆双味面包4.4/60g,没吃过「桃李 葡萄干切片面包」4.8/130g,无功无过没馅料类:❓老面包6.8/280g是我爸爸的爱,外皮是经过烘烤的有点焦焦的脆
  • #郑号锡[超话]# #防弹少年团0613出道八周年快乐# 想单独给郑号锡一条,说实话我能喜欢防弹这么久,除了他们的相处氛围和业务能力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有郑号
  • 【夫妻感情破裂 #全职太太离婚获家务补偿93万#】近日,山东烟台,芝罘法院审理了一起被告为全职太太的离婚案。 (山东高法)【夫妻感情破裂 #全职太太离婚获家务补
  • 详情戳图5❥4月26日开,默认不包车马、不折現,满400若流团可换店内任意一款#汉服[超话]##汉服抽奖##金箔小玫瑰[超话]##黄子韬EP她与你# [暖一下]
  • #阳光信用# 日行一善,积善成德,善暖人间,心存感激之心,心安积德是得,笑能却病,喜能忘忧,慈能与乐,念念行善终不悔,终有一日花开时。向善之人易得福。
  • 我的生命至此只追寻过过往的虚荣,和如今的你而或许你不过是她们之中貌合神离的一位心思全花在当下的口吻上忧愁随处可见至于他们,说来也怪有时候,像沧海游云静默于山海间
  • #未定事件簿[超话]# 随遇笔记(六) 【左然】 华灯初上,碧波上轻轻荡漾着的河灯与星辉交相辉映,湖面上盛开星辰点点。 簌簌的荷花摇曳着左然的眸光,灿烂的夜景倒
  • 水瓶座:道理我都懂可我偏不做射手座:一匹脱缰的野马白羊座:记忆只有三秒巨蟹座:懒癌晚期金牛座:心里骚断腿可惜社交障碍摩羯座:凭实力单身狮子座:在外小太阳回家小公
  • 虽然在末法时代,修法有很多违缘,但是我们有机缘遇到具德善知识,得到了摄受,能享受这样的妙法甘露,生起这种无与伦比的珍贵菩提心,是不是极稀有呢! 帕素天神就是师傅
  • 香气可以如此丰富,是因为茶底料之前所生长的环境,丰富的植被,使得茶树吸收天地之精华,加上时间让茶类的芳香类物质 ,互相转化而成的。好的白茶存储得好,经过时间
  • 当时我看完雷总的发布会,特别激动,直接在官网下单了。随笔我和马三 当那辆雪佛兰乐枫在我身边呼啸而过的时候,我知道那名司机肯定在沾沾自喜甚至有些骄傲,因为,他
  • 自然之态,阐修道之理在《道德经》中,道祖并不只是把婴孩作为一种比喻或象征,而是从婴孩所表现出来的自然之态中参悟到了道的某些属性,并由此阐发出诸多修道理论,具体又
  • 根本就挥不去,我以为他们都很成熟了都已经熟悉彼此站在旁边的感觉了,都是二十来几三十来几的人了不可能这么无聊,可是他们却依旧在打我的脸,他们用事实证明他们就是这么
  • 《大悲咒》第三十三句 (第四十四段) 32、【室佛啰耶shì fó là yē】观世音菩萨现霹雳菩萨相:霹雳原义为又急又响的雷,是云与地面之间发生的强烈雷电现象
  • 雨来了,最轻的敲打乐敲打这城市,苍茫的屋顶,远远近近,一张张敲过去,古老的琴,那细细密密的节奏,单调里自有一种柔婉与亲切,滴滴点点滴滴,似幻似真,若孩时在摇篮里
  • 爱意随风起: 其实在一起久了.真的会出现很多问题.刚刚开始的时候会很爱对方.不管对方做什么都感觉很可爱.慢慢的时间久了就会开始腻了.感觉对方开始刁蛮任性无理取
  • 1)荷兰皇家壳牌:因飓风艾达即将到来,开始安全有序的关闭在路易斯安那州盖斯马尔和诺科的生产设施,目前无法确定恢复和安全运营和生产的时间。 2)马拉松石油公司:路
  • 一眨眼,一学期又走到了最后。我可爱的小仙女儿们,我想对你们说。。。。 大学之所以为大学,是因为它是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理想天地。有多少人在来大学之前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