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

决疑品 第三

决疑 第二节

原文:

师言:“大众,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门,外有五门,内有意门。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

译文:

大师说:“大家要知道世人自己的色身就是一座有门的城池,眼、耳、鼻、舌是门,这是外边的五个门(加上色身的感知功能),里边还有一个门,就是意。心念是国土,本性是国王,国王居住在心念的国土上,本性在国王就在,本性离去国王也就没有了。本性在,身体和精神就存在,本性离去了,身体和精神也就毁坏了。找到了本性就是佛,不要向外面去追求。(这里比喻国王治理国家,国王在,就可以治理好国家,如果没有国王,那国家就乱了,找到自己的本性,就知道如何修身修心了。)

原文:

“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人我是须弥,邪心是海水,烦恼是波浪,毒害是恶龙,虚妄是鬼神,尘劳是鱼鳖,贪嗔是地狱,愚痴是畜生。

译文:

“自己的本性迷惑那你就是凡人,自己的本性觉悟那你就是佛,慈悲为怀你就是观音菩萨,乐善好施你就是大势至菩萨,心灵纯净你就是释迦牟尼佛,公平正直你就是阿弥陀佛。计较人与我的利害就像出来须弥山阻挡,产生邪恶之心念就像是海水滔滔,有烦恼就像是波浪汹涌,有毒害之心意就如同恶龙伤身,满心虚妄之见就像鬼神作祟,追逐红尘名利就如同鱼鳖横行,贪婪嗔怒就像在地狱,愚昧痴迷就如同畜牲。

原文:


“善知识,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须弥倒;去邪心,海水竭;烦恼无,波浪灭;毒害忘,鱼龙绝。

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放大光明。外照六门清净,能破六欲诸天,自性内照,三毒即除,地狱等罪,一时消灭。内外明彻,不异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

译文:

“善知识们,经常实行十善,天堂就到眼前;去除人与我的利害计较,须弥山就立刻倒塌;去掉了邪恶之心念,滔滔海水就立刻干枯;烦恼没有了,波浪就止息了;毒害之心意忘却了,作怪的鱼鳖蛟龙也就绝迹了。(以上运用了形象的比喻,说明我们的一切烦恼对境皆因本心造作产生,去除妄念愚痴,一切烦恼对镜随之消亡。)

从自己的心地上觉悟佛性接近如来,就会放射出本性的智慧大光明。这种本性光明对外照得六门清净,不再抓取凡尘万相,把产生轮回到六欲诸天的因都破除了,自己的本性光明向内照耀,贪、嗔、痴三毒也就立刻被去除了,一切恩怨悉皆放下,入地狱的罪孽也在瞬间被消灭了。达到这样内和外都光明透彻的境界,和西方净土毫无差别。如果不这样修行,又怎么能到达西方极乐世界呢?”

原文:


大众闻说,了然见性,悉皆礼拜,俱叹善哉!唱言:“普愿法界众生,闻者一时悟解。”

译文:

大家听了大师如此讲解,都清楚地认识了自己的佛性,一起向大师礼拜,感叹叫好,齐声赞美:“但愿法界众生,凡听到大师讲解的都能立刻觉悟。”

原文:


师言:“善知识,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

译文:

大师又说:“善知识们,如果真要修行,在家修行也行,不一定非要出家到寺庙里来。在家里能修行,就像东方人心地向善;在寺庙里不修行,就像西方人心地向恶。只要心清净了,就已经达到了自己本性中的西方净土。”

原文:


韦公又问:“在家如何修行,愿为教授。”

师言:“吾与大众说无相颂,但依此修,常与吾同处无别。若不作此修,剃发出家,于道何益!

译文:

韦公又问:“在家里怎样修行呢?希望您再给予教导。”

大师说:“我给大家念一首《无相颂》的偈语,只要根据这里面说的修行,就像和我在一起一样。如果不照此修行,即使剃了头发出了家,对于修佛道又有什么益处呢!

原文:


“颂曰: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译文:

“颂说:
心若在道,万事不动心,即是守戒。身口意顺应大道,随缘无执,内心无住,本性常现,即为禅定。

报恩施恩要做到和孝养父母一样,重义要做到众生平等不分高下。

谦让要做到使尊卑和睦的境界,忍辱要做到使争夺世间利益的各方停止纷争,并从内心化解。

若能持之以恒,必定会证悟佛道。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的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为自己护短不改过,必生愚痴。

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饶益众生,成道之因并不是施舍钱财。

证悟菩提就是要在明心见性上下功夫,一切向外驰求的做法都是徒劳的。

如果能一切依此修行,眼下就是天堂。”

原文:


师复曰:“善知识,总须依偈修行,见取自性,直成佛道。法不相待,众人且散,吾归曹溪。众若有疑,却来相问。”
时刺史官僚,在会善男信女,各得开悟,信受奉行。

译文:

大师又说:“善知识们,大家一定要按照这篇偈语来修行,认识自己的本性,就可以直接成就佛道。修佛法是不能迟延的,大家先散会归去吧,我也要回曹溪了。大家如果还有什么疑惑,再来问我吧。”

当时,韦刺史、各位官僚、参加法会的善男信女们,各自都获得开悟,信仰,接受,依照偈语去修行。


注释:
①色身:这里指人的肉体,由地、水、火、风四种要素组成;各法界众生皆有色身。
②观音:唐朝避太宗李世民的名讳,因此称观世音为观音。
③势至:即大势至菩萨,他能以智慧之光普照一切,让地狱、饿鬼和畜牲三恶道中的众生都“得无上力”,故名“大势至”。
④弥陀:梵语音译,意译为无量寿、无量光。
⑤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生贪心、不生嗔心、不抱邪见、不说绮语、不说妄语、不说粗口、不两舌。
⑥六欲诸天:欲界的六重天。
⑦钻木取火:远古时人发明的取火方法,这里比喻通过不懈坚持修行而见佛性。
⑧饶(ráo)益:有利于别人的言行活动。
(待续)

(#净空老和尚法语##净空老和尚开示##净空老和尚##净空法师开示##净空老法师开示##净空老法师##净空法师##普贤菩萨#)

普贤行愿殊胜行|净空老和尚开示

  三月十四日(农历二月二十一)是普贤菩萨圣诞。诸佛菩萨的名号皆是显我自心,普贤菩萨是显示我们的自心大愿。

  “释迦一代时教,惟《华严》明一生圆满”,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要讲到一生圆满成佛,只有《华严经》,《华严经》把成佛的因、缘、果都说得清清楚楚。“而一生圆满之因,则末后普贤行愿品中,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且以此劝进华藏海众”,华藏海会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一生成佛,他们怎么成佛的?《华严经》最后的一章,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才真正圆满成佛。

  世尊在《华严经》上说:菩萨不修普贤行,就不能圆成佛道。普贤菩萨在华藏世界代表的是行门,菩萨行归纳为十大纲领,称十大愿王,十大愿展开,就是整部《大方广佛华严》,圆圆满满的愿行都在其中。每一条都包含着无量无边的境界,每一条都是以一真法界为本体,每一条都含摄着从初发心到佛果地上圆满的境界。“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是《普贤行愿品》的宗旨。

十大愿王略说如下:

一者礼敬诸佛

  “礼敬诸佛”,诸佛包括的范围很广,不仅礼拜佛菩萨,情与无情皆要平等礼敬,这才是普贤行的礼敬诸佛。十愿是对治我们众生的十种病根。礼敬是对治我们的轻慢、贡高之心,我们对于一切人总以为自己比别人高,轻视别人,所以用“礼敬诸佛”来治这个病。

二者称赞如来

  “如来”是佛的十号之一,这十种称号是通号,每一尊佛都有这十种称号,它的意思就是今佛如古佛之再来,所谓佛佛道同,佛所证的境界完全相同,这是第一个讲法。第二,《金刚经》说:“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这是指法身如来。

  如来与诸佛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不说称赞诸佛?诸佛与如来是有差别的。经上讲佛、诸佛,都是从相上说、从事上说;讲如来,是从本性上说。在事相上,我们要平等恭敬,没有分别执着。佛菩萨,我们尊敬;凡夫、鬼神,我们也尊敬,尊敬之心与礼貌,与尊敬诸佛没有两样;乃至于敬物敬事都没有差别,这叫礼敬诸佛。称赞就不一样。礼敬是无条件的,称赞是有条件的。恶人做恶事,不能称赞他事情做得好。杀生与偷盗也不能称赞。杀生与偷盗的人,我们要礼敬,但是他们做的事,我们不能称赞。称赞是有条件的,必须他的善行与自性相应;与自性不相应,我礼敬而不称赞。这种修行方法,在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里看到。五十三位善知识示现在各行各业中,有些行业值得赞叹,有些行业不能赞叹。善财童子礼敬五十三位善知识,顶礼三拜,右绕三匝,跟对佛的恭敬态度完全相同,并赞叹他们;但是,其中三个人,只对他们平等礼敬顶礼而没有赞叹。胜热婆罗门代表愚痴;甘露火王脾气大,代表瞋恚;伐苏蜜多女是妓女,代表贪爱。贪瞋痴是三毒烦恼,善财没有赞叹。称赞是赞美,他的言行值得我们效法,可以做我们的榜样,这才得到大众的赞叹。言行不值得大家效法,就不能赞叹。

  普贤菩萨的称赞是称性的,不同于平常的赞美;因为用心不相同,目的不相同,境界也不相同,如同佛之互相赞叹。

  称赞如来远有一层非常深的意思。如来是讲真如本性。一切诸佛的真如本性,跟我们自己的真如本性,是一不是二。称赞如来就是称赞自己真如本性的性德。一切法不离自性,我们听一切有情无情的音声,无论是风声、雨声,外面这些车马声,一切的言语音声,无一不是赞叹如来之声。如来是什么?是我们自己的本性,性德,都是从性德里面流露出来的音声,还赞叹性德。这一愿,称赞就是对治毁谤。

三者广修供养

  诸供养中,法供养最。什么叫法供养?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这是法供养里面最重要的七个项目,排列在首位决定是最重要的,即“如说修行”,如佛所说的。一定要甚深信解,要把它变成我们自己的实际生活。真正依照佛所讲的来修行,这才是真供养。

四者忏悔业障

  “忏悔”是修学里面重要的一个科目。十愿前四愿是修行的根本,若是没有敬心就不能入门;没有称扬、赞叹之心,不能去除我们的障碍,不能亲近善友;不修供养没福报。“忏除业障”,业障忏除之后,这才成为一个法器,才有资格接受佛法。否则,纵然遇到善知识,遇到佛法,自己本身业障太重,遇到了无法接受,还是没用处。所以必须要修忏除业障。

五者随喜功德

  “随喜功德”是去除嫉妒的障碍。肯随喜,绝对没有嫉妒障碍,不但心里面随喜,还要尽心尽力的帮忙。如果不能尽到心力,不是真正的随喜,随喜要尽到我们自己一分心力,帮助他,促成他。随喜功德能够生起自己平等的善心,所以功德无量无边。

六者请转法 lún

  “请转fǎ lún”能够消除我们自己多生多劫谤法的障碍。谤法一定有的,因为在以前没有接触佛法,毁谤佛法在所不免,这一生没有,生生世世难保没有,一定要把这个障碍消除。佛法每一部经里面都有启请的人,这个启请的人就是请转fǎ lún。一切众生不知道佛法的殊胜,必须要依赖那些已经觉悟的菩萨们发心来请法,大众才有闻法的机缘。所以请转fǎ lún这个启请的人与讲经的功德没有两样,是相等的。请佛来讲经,佛讲经功德很大,启请人的功德与佛讲经一样大。没有启请就没有法会的出现。

七者请佛住世

  十愿的层次,首先是随喜,随喜之后就要请讲经,不但请讲经,还请他常住在此地别走,一定要“请佛住世”。如果我们发心来学佛,要想常常遇到正法,在正法中修行,将来能得正果,心一定要清净,才能够感应道交。请佛一定要清净心来请,请转fǎ lún、请佛住世的心更要清净。

  诸佛如来的示现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尽虚空遍法界的;换言之,诸佛如来本来就住世。但是这种境界,一般说来都是法身大士才能够体会得到,像我们初学的人没有办法。所以劝请,这里面也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依智离识,所谓“依智不依识,诸佛常现前”。智,理智,要有理智,识是感情,我们时时处处都能够用理智,而不动感情,与佛就接近、就相应了。心地清净,智慧明朗,佛者觉也,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就是诸佛常现前的样子。

八者常随佛学 九者恒顺众生 十者普皆回向

  这三条都是属于回向。“常随佛学”属于自利,“恒顺众生”属于利他,第十愿是总回向。第八、第九愿是自利利他,二行之体,不能恒顺众生就不能利他,不能常随佛学就不能自利。“普皆回向”是回向三处,即菩提、众生、实际。
  古德教给我们修普贤行愿的人,只要安心观行,一就能化成无量,无量也能够归纳成一,与经上所讲的境界无二无别,法喜才能现前,所谓法喜充满,才能得到真正的乐趣。

  “我此普贤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这四句是总回向,由这个地方才能真正显示出菩萨的大慈悲心,大慈大悲普遍的利益一切众生。菩萨念念不忘众生,而且对众生一个最大的愿望,希望大家都能同生西方极乐世界,圆证菩提。

《证道指南》
本文选自第三世多杰羌佛说《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讲义》

上述般若经文全予讲解。
今说证道指南。为利生证道。如何实证般若而说。此指证道即指证般若。指南者指明方向的准则义。如何证般若捷径。一提到《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很多佛弟子都知道。也有专门受持者。也有听讲者。亦有专修者。更有尽其一生奋力修持。可是大部份人还是般若了般若。自我了自我。无有所获。更无所证。临命终时却不能作主。更何况在世解脱。妙用无碍。说到底来是何因缘。唯有二句。在圣因果不昧。在凡因果所缚。故当明了修行二字之真义。修行即是转换因之先后成熟。一切依因正果。因此佛才特别立有出离心、四无量心、菩提心、诸般戒律。即六度万行等专修方法。这些行法、都是专起种因结果作用的。离开了它们任你把金刚经、六百卷般若、心经背诵翻烂。也不会证到般若的。如果只是读明经理即能证道。佛也就不会说那么多具体的行持法了。佛说诸行皆是为了行者自修。转换因果。契合经理谛相。双运圆融般若自显。故我说前者般若于文字已明。但明不一定能代表实证。何以故。因众生无始以来。长处轮回。受生死烦恼诸苦之缚。五蕴不空故随行造业。而因果报应。由于属随业报果。故心随业转。不能心转业力。加之业力障盖又出自无明。故尔想证般若。想即成障。欲坐禅定。烦恼、妄心、分别、昏沉、掉举、无明由因感现成障。欲修彻却多落空鉴之执。欲修“妥噶”又以光感而作幻心。欲念咒语。口念意散。不去天南海北。就行以妄鉴妄。正欲万念归一。忽又昏昏睡觉。意识梦然、业力现前不由自主。故尔无明业力绝非想断则断。想灭则灭。因此文字般若亦非想懂则懂。观照般若亦非想观则观。实相般若亦非想证则证。何以故。由无始无明盖障、浮覆圆妙圆明真心之故。是故般若特为具大智者舍利弗而说。说一度众。菩萨悲意却非普通众生能证悟的。或略有领悟。也只能根据各位业力轻重。分段深浅、而受相对之益。故尔今特告知一切有情。欲证菩提。必证般若。欲证般若。必灭无始无明业力。欲灭无始业力。必从因入果。善因善果。恶因恶果。行优果善。去障方能明生。因果依何而证。当以佛说修行而证。故一切胜义之证。不离修行。修者修正。行者行为。即将己之凡夫行为修正而符合佛菩萨所立之中正行条。唯独如此方能转换因果。善因先熟。占其报位黑业自然无位显报、推之于后。故出障明生。照见般若。以智圆明。若证般若。不离修行。无论何宗何派、何种法要。亦复如是。修行法门颇多。今不一一举之。只例一说即可圆满。转换因果之先熟善因。种大解脱之诸因。消无始之业障。业障远离、智光才能显现。方能照见般若妙明。此说并非不念《心经》不解经意。而必须三业相应一心持经。深解经意。悟其妙理。方为双运之修。若欲求解脱者。首先必须具备真出离心、真信、愿、行、真戒、定、慧。具此决心。方能真正按佛所说实行。今立加行法部份而说:无论为上师的和当弟子的。或以禅为食的。具神通幻妄觉受的。或聪明超群的。或气功出奇的。乃至智慧通妙的。学佛法不应以神奇古怪为立意。一切神奇古怪说穿了无非万法由心生。一切幻化奇妙之用都脱离不了自我意识幻化。不是第六识感观就是第七识末那意显现。或心识之王第八识阿赖耶出涌。穿墙入壁不足为奇。况复气功之类无稽之幻化小焉者也。《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如是之理也。又有以禅理高谈空鉴脱离实际说玄虚。开口一个大圆满。闭口一个无相法。启齿不谈无上步。就求金刚圆满法、不求妥噶化虹光。妄贪金刚喻定决。乃至念阿弥陀佛。口称善。实际行为做坏事。说实话吧、如果世间法的基本行为都不正。还算不上一个称道好人。狂言妄求之心是没有用的。我的宗旨是一句话。那就是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因为佛法是建立在世间六大缘起和合之因的悟谛。所以世间上的一切处事接物、为人、生活、工作、思想、行为等。乃至世间上的起心动念。所有相对事物及意识。都是对自己行为的洗刷。因果的印证。学佛为修行。修行就是以世间上的一切来磨炼自己的修养。更正自己的行为。以自己的行为去应照世间上的诸法。这种应照是科学性的、数学性的。比如:要达到一种圣者的境界。规定为一百斤善因名为圣者。那么只具备一斤是不算数的。乃至九十九斤也是不行的。九十九斤只能算九十九斤。毕竟不是一百斤。故不圆满的。要圆满那必须要一百斤。差一克一毫也不能称圣者。因为一百斤又名圣者。所以行者之行是没有半毫虚假可走的。故尔需当三业实际应照。所以应有实际对尘标准。那就是最基本的也要以六度万行、十善、四无量、佛说诸戒为尺度。在这之前。首先得一步一个足印走正世法初基。然后再进一步深入诸行。以做到大公无私、舍己利人、爱国爱民、爱世界、热爱和平。做到一社会敬爱的善知识。以此为初因之基本德行。然后方可进修以下加行、如此较易相应。有人问佛教之修行如此善业。不但不杀生。而且恶念也不准动一下。那么对于那些恶贯满盈的坏人、魔妖之辈。不就提供了做坏事、害人民、坏佛法的条件了吗?这里我必须告之大家。佛教固以大悲普度为本。但又具大雄无畏之志。对于那些破坏众生利益、毒害大众生命、以邪说玷污正法、正教、制造社会混乱的坏蛋、恶魔。是毫不松手去抗击的。是没有半分毫畏惧的。因为佛法修行是为自觉觉他。故尔为大众和国家即世界的利益。对个别的坏人是不会原谅的。故对坏人、坏事、恶贯之行。要向有关正义部门反映的。总之。修行者一切皆是为了利益众生。凡是菩萨之举正是如是行持。故尔菩萨戒之建立魔天震之大骇。以下为证取般若之具体法要“加行”。
  加 行
  凡修行者首先得皈依而后随之发心。并必当了明修行学佛。一为自了生死。二为度脱众生。故当解行以下四句法义三业相应而行。直至生起实相。四句皈依发心即是:
  诸佛正法众中尊      直至菩提我皈依
  我以所修诸资粮     为利众生愿成佛
  于此进入观无常。如初修行人未生出离心者。不依观修无常之法。即不能产生真修行心。更不能依法行持。或遇难急退。故当首具真欲求得解脱之道。急求出离轮回之法。若欲出离轮回。必悟世间幻化假合皆无常性。故当观无常。观无常者。即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有情决定死。无情决定灭。我体四大合。亦复如是义。应于静处前思后想。亲友离别已步黄泉。事时推岁。幼年步入青年。青年转入壮年。壮年归近老年。将入其土我体正如是理。于无人处静心下来观一切声响。观流水。一去不回头。观当下念头言语已成无常。而吾将接近亡故。死无定期。一气不来。当下两手空空而入中阴。世间诸有无从带去我之当下肉体亦复如是。如意念观成实相。则会生起怖畏。此时出离心进入生起次第。于此才明了人生时间短暂。随时可死。方可进入怖畏之苦。此时自然精进用功而不懈怠。不易产生烦法心。修密者于此四部瑜珈自然相应。诸有法门亦复如是。具备出离心后。还必须严守戒律。方可播种善因。转换恶果推后续生。此以三聚净戒为主即是。
  三聚净戒者:
  一、         摄律仪戒。誓断一切恶无一恶不断。
  二、         摄善法戒。誓修一切善无一善不修。
  三、         摄众生戒。誓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不度。
  于此当静观我既发心学佛。欲脱离轮回诸苦。故当严守三聚净戒不可有犯。在戒之基础上。还必需以十善作为基因。十善之修。应于实践中静观深思十善。自己是否时时事事均依之三业无异。如佛所云。修法得用无疑。若行持有异当下修正。若不如佛所说而行持当然修法是没有受用的。故必行于三业实践。其具体十善即是不杀生而行放生。不偷盗而行施舍。不邪淫而修梵行。不妄语而说实言。不绮语而说质直语。不两舌而说调解语。不恶口而说柔和语。不贪而修不净观。不嗔而修慈悲观。不痴而修因缘观。在十善的基础上。进一步严格实施四无量心。建立德行。修四无量心。首先得起动果与因的实施。故尔四条即是:
  愿诸众生   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   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   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愿诸众生   远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随意即观慈悲喜舍四无量。对诸众生于实际行动中发起此四种无量之心。施于实践。尔时当依次第而入。先由生身父母。妻室、夫君、儿女、岳父、岳母、诸亲眷属。常处身边亲近友人。次第而进。随之散于六道众生及法界一切有情。对诸有情。观如往昔互为父母。互为妻室儿女。因缘理信实则如是。故当三业相应于慈悲喜舍。落实于三业。尔时自观次第而进。若于生身父母、妻室、儿女均未相应。口言己行于众生相应。则为假相。未种相应之因。四无量心分三个次第。即是第一、生起次第。第二、圆满次第。第三、生圆不二次第。如是成就其四种无量心者。至少要达到圆满次第。若要解脱受用。先证生圆不二次第。四无量心进入生起次第。便可自知。如见到他人的生死、痛苦灾难、幸褔、富贵、快乐。从内心生得起慈悲喜舍的觉受并付之实施。即为生起次第也。圆满次第是建立在生起次第的基础上的完美境界。四无量心是否真生。可以从事例中自见。例如于行道中见一车祸伤一青年。废一肢体而残。惨状不堪。围观悲欲多泪下。汝亦如是悲心起动。过一时回家则无车祸之觉。早忘九霄云外。餐食如狼似虎。此境界为普悲感。并非四无量之悲心。假如该车祸所伤者为汝之亲人。其悲伤之心境。却非平平。第一餐绝难进食。何来虎狼食举。何以故。尔时多于思之己亲前途。心生悲妄。乃至夜不能眠。奔走求医。劳其筋骨。而不顾诸苦。若真发四无量心者。则应对他人之一切。如自己之一切。此乃菩萨行道必备之德。如证到圆满次第之四无量境。则能众生平等。以三业相应施之四无量实施之用。圆满次第区别于生起次第者。主要在于出之自然行业。不加半分毫厘强求之举。则备四种无量之心。在圆满次第的基础上。进一步则产生生圆不二次第境。此为胜义之谛。即为不染无著之四无量境。与般若有密切相关。此不作多解。在圆满次第、四无量境的基础上。恒持修学。久之自然得证生圆不二之境。行者于此静思。汝可生起、汝可圆满。如未生起、则应当下发心。行于三业。使之四无量心生起实相。而后勤修六度万行。念念不忘自觉觉他。故当发大乘菩提心。度众生脱离轮回。众生有苦即我苦。众生不尽我长度。发此菩提心。由行者于佛菩萨前自立愿心。条例方案。言出必行终身照办。不可三业有异。若口言度生。而返照四无量心。未能三业相应。度生则无实相。若未三业相应。纵能终日持咒、修观、诵经打坐、念佛。终归竹篮打水无从收益。故当日审。依照佛义上师之教。查己为任。凡与教违当下正之。(文诵至此静而思之)。行者于此当前思后想、你可做到。透关之法。立而除根。以上是为修行之要。建立加行生起次第。方入六度齐修之法,六度者:布施度悭贪。持戒度毁犯。忍辱度嗔恚。精进度懈怠。禅定度散乱。般若度愚痴。修《心经讲义》。成观音境(成就于观音)。故当行持于六度。自行化他。行菩提道。行于利乐有情。大行大悲六度法是不可分割偏废而修的。假使持戒而不布施则不能摄化有情。布施而不持戒则难以进修定慧。忍辱而不精进则道业难成。精进而不忍辱则魔障难消。禅定而无智慧则愚痴固执。智慧而无禅定。则狂慧凡情。因此我们要大发菩提心。学菩萨行愿。广修六度万行。直至圆成佛果。诸佛菩萨均依六度即诸法而证般若达成正觉。故我等若成观音正觉。必依行入法方可与佛同处法性合一。自证般若。于此行者静思自己三业于今昼之日可否与上述法义相应。而后可向大德求修正行。即可自证般若。得大解脱。或三业相应诸法行境而诵《心经》。亦复可证般若解脱无碍。凡修行者当注意自迷于真假修别之法。即是修法有假修与真修之别。任何佛法亦复如是。假修容易。真修难。真修又必建立于持恒上。何为假修。不将加行实用于处事接物、日常生活、有为法相、无为见中。是为假修。于正行持咒修观即是摄心。上坐时身坐而心不坐。持咒时口持而心不持。修观时声诵而意不观。亦名假修。有行无功步不前。有功无行如无脚。只修加行不修正行。如人无脚不能行走一步。只修正行不修加行。不能走到目的地。故单修一亦名假修。假修不得收益。何为真修。真修者建于决心学佛。永恒不生退悔。于世间法中出世法见。三业应照加行付之实践。在座上时身心俱坐。持咒时心口同持。修观时意随文入。念佛时观不离像。三业打成一遍。始终如一。乃为真修。真修者即能相应。转换因果、领悟《心经》自证般若真如。祝一切见示此讲义众生。得大利益、悉皆解脱无碍。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玉兰的凝白,月季的血红,油菜的铜黄,垂柳的翠绿……在春光里与唐诗宋词邂逅。玉兰的凝白,月季的血红,油菜的铜黄,垂柳的翠绿……在春光里与唐诗宋词邂逅。
  • 【JD Sports官网 | 全场9折】£22.5收超美Oversize男友Tee:精选运动鞋专区>>#本君特选穿搭# JD sports 官网总是
  • 只有在这个季节的这一天里,自己仿佛借着秋风的手,飞在了云端,尽情享受着灵魂的赞美和精神的慰藉。诗情画意里,我的幻想随着诗句一起飞舞……倘若让我乘着九月的风而去,
  • 双子座:金堂玉马,玉人风华。我逐鹿天下,守你盛世容华。
  • 我从来不知道,在我们国家当运动员,除了业务精能力强之外,居然还必须隐忍谦逊,友爱对手,面对记者能谈笑风生,原生家庭要不拖后腿素质高。我以为,这个世界是要允许有的
  • 2020.2.29四年一次的日子,让今天有了很多的仪式感。 我不知道四年之后,他是否还会像现在一样。每天早上给我做早饭,叫我起床,给我穿衣服,抱我吻我安抚我,剪
  • 我口才不好,发表不了什么长篇大论,事情发酵至此,我也不知该去和谁争辩,因为我不知道当下的争辩还有没有意义,是会为你带来好的结果,还是不好的结果,我平时不喜欢在网
  • 三年多我靠着一个人在陌生的城市奋斗着,白天努力工作得到赏识,夜晚挤公交回家,辛辛苦苦不知道为了什么,当收入过万的时候,当买得起想买的东西的时候,当给父母买东西不
  • 看过很多分手后竭嘶底里的争吵,甚至闹到公司,朋友众人皆知的地步,其实但凡有一丝理智的人思考一下都会知道这样的行为等于让对方彻底没有了顾忌,再也不用回到和你纠缠的
  • 而我觉得二比一配方的糯米粉与梗米粉,和出的面馅,是软塌塌的,包的饺很容易破绽百出,不得已加了面粉后,三种粉才算纠拧出些些力量……得去问问,那些漂亮的艾饺是如何诞
  • !!
  • 想起今天中午刘昱的电话,他的鼓励,我转达给了两位老师。很多领导、同事、同学、朋友、家人在微信里、短信里发了很多关心询问的话语,给他们冠上了“英雄”“最美逆行者”
  • 用最初的心陪他们走最远的路凯源玺,扬帆起,每个十年四叶草陪你们剩下四年一起走 #TFBOYS[超话]##TFBOYS成军六周年##TFBOYS告白TheFe
  • 我的web很好看吗?嘻嘻 这么关心我的生活吗 我不想说别的了 骂过你很多次了 别些不jiao闷好吗 一个女孩子 不要这么八卦 要不咱就互相关注 要不就别偷摸的
  • 以我贫瘠的词汇完全没办法表达对他们的赞美!夜幕降临时看世界更加美丽,绵延的火把将世界照的灯火通明,山头上“爱你”字样的南瓜灯闪烁着迷人的光亮,远处的铁三角静静伫
  • 五谷磨房的红豆薏米粉和老金磨方红豆薏米茶CAN[礼物]劵[微风]>><>[心][心][心]<go➡️评>>>&g
  • #田中みな実#via.minamitanaka_official美人百花でウェディングリングの撮影をしました✨それぞれのリングに合ったドレスを着て、花嫁気分を大
  • 事实就是这样,当你追求卓越,成功自然会来到你身边,当然,每个人对成功的定义不一样,对卓越的定义也一样地不一样...这片子上映那会儿估计鸡汤依然只是指代鸡炖的汤,
  • 刚仔细把全文看了,不说某发改委的所谓专家说的那些恶心人的话,还是坚决反对,中国应该始终拒绝接受移民,价值观的差异不是贡献和居住时间能改变的,中国的稳定就在于价值
  • 今晚偶翻旧博,发现一首《偶像》怎么写的,为什么写,都不记得了。不过,我坚信一个道理,在搞不清所以然的时候,还是尊重最初的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