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教授赵燕菁:再议住房、消费和生育的关系

早上一起来,就看到一个朋友发来的公众号文章《专家建议:想要拉动消费,就要给年轻人免费发房子》。我一看这标题,没等打开链接看文章,就回复说,“如果发房子能有用,早就没有住房问题了”。对方回了我一个诡异的表情包。

我好奇地打开公号链接,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这个专家居然是“厦大教授赵燕菁”!虽然标题写的是我,但整篇文章都是作者在发表宏论,只是在中间有一句话提到“一名叫赵燕菁的教授提出,如果真的想要拉动消费,那么就要给年轻人免费发房子”,既没说来龙,也没说去脉,然后就煞有介事地发挥起来。我赶紧上网一查,嚯!讨论还真不少,有支持的,有反对的,但就是没有人问一句这个“厦大教授”在哪里说的。

其实这句话的来源是观视频“2020年中国政治经济40人论坛”年会中间的一个采访。现在B站还有这个视频,22.8万人观看过。标题是“解决住房的根本不靠政府分房,而是如何让年轻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也能买得起房”。

和现在网上那个“厦大教授”说的完全相反!一个学术观点,居然能被互联网世界改造成这样,真是令人叹为观止!当然,有人会疑问你为什么还写文章和作者商榷?我大体浏览了一下,这些公号的作者不是假名、笔名,就是不知背景的小作者,你的那句话就是被用来博取流量抓取眼球,是否真假根本不重要。你想和他们商榷都无从商榷起,因为那句话根本不是你说的!

其实,住房和消费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别说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我在原视频里也不能完全说清楚。原视频里,我只是强调住房不能“免费”发,而是要创造让年轻人买得起的住房制度,也就是我一贯主张的“先租后售”。但是和消费的关系并没有“发一套房子”这么简单。一直以来,学界的一个主流观点,就是商品住房榨干了“六个钱包”,家庭债务将其他消费需求“挤出”了市场,如果要想扩大内需,就要把房价压下来。

这一套说法看似符合常识,但却不符合事实。从去年开始房地产就一路下滑,房价一跌再跌,但是你看到内需扩大了吗?不仅中国如此,世界各国房地产不景气的同时都伴随着消费下滑。

如果放到更长的经济周期,你甚至可以看到相反的住房消费效应——房价上涨的房地产繁荣的周期,大多也是消费扩张的周期。尽管我非常不想得出房地产拉动消费的结论,但事实却是如此。

当事实和常识发生冲突时,我们应当放弃的是常识而不是事实。我之所以一直不认为“房价下跌利好消费”,就是从现代货币角度看,消费和市场上货币的总量是正相关的。现代货币,特别是M2,主要是通过商业银行贷款创造的。如果社融下降,消费大概率会萎缩。

房地产相关贷款是银行社融的大头,其他贷款很多也是以不动产做抵押,这意味着现在市场上的货币,很多都是由房地产创造的。如果房价下跌,社融会下降还是上升呢?如果市场上货币总量收缩,消费会上升还是下降呢?答案其实已经呼之欲出了。

房价高影响消费,房价低也应消费,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那就是只有少数同时熟悉房地产和货币创造的专业学者才知道的现象,那就是创造资本和提供消费的其实并不是同一伙人,对应地,房地产市场也应该有两种住房,创造资本的住房价格要高,同样的住房能抵押更多贷款;而创造消费的住房价格要低,同样的收入能剩余更多的收入用于其他消费,能有更大的面积容纳耐用消费品。这才是我在这个视频里提到的重点——住房双轨制以及与此对应的“先租后售”模式。而不是被自媒体演绎出来段子——“给年轻人免费发房子”。

至此可以看出,住房和消费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学术问题,即使我提出的“双轨制”也还是一种建议性的方案而已,因为在标准经济学里有一个没有经过检验的共识,那就是“单一市场里任何双轨制都是低效率的”,因为理论上这样的制度一定会出现套利(尽管新加坡的住房制度已经验证了双轨制的可行性)。自媒体把这样一个复杂的学术问题降低为“给年轻人免费发房子”,然后自作聪明地大发议论,表面上看有助于将住房和消费变为一个公共话题,但对解决问题几乎毫无助益。

关于“发房子拉动消费”话题使我联想到一年前我在2021年第十八届蓝筹年会上的一个发言。这个发言被自媒体自行剪辑为“厦门大学教授赵燕菁:‘适当惩罚不生孩子的年轻人’”。

我第一次看到这个雷人的观点也是一脸懵逼,“这真的是我说的?”我那次演讲实际提出的问题是“计划生育时人口约6、7亿,为什么现在14亿反而人口不足?”。文字稿首发于经济观察网,道亦有道传媒经转载,网上都可以查到。其实,我那次发言从头到尾都没有说过“适当惩罚不生孩子的年轻人”,而是“建议给多生孩子的家庭奖励”。

当然,自媒体硬把“奖励多生”解读为“惩罚少生”也没问题。因为这实际上就是一回事。但问题是这根本不是我那次讨论的重点。我的观点是,各国人口下降是由于现代金融制度导致的。

由于养老金制度替代了家庭代际互保功能,所以家庭生育的效用没了,而家庭人口的减少,反过来又导致养老金制度沦为庞氏骗局。一个合理的推论就是,只要集体养老的制度不变,奖励还是惩罚都不会改变生育率下降的总趋势。为了避免养老金崩溃,就要延长缴纳养老金的就业年龄,缩短领取养老金的被抚养年龄。这和网上传的“适当惩罚不生孩子的年轻人”完全是两回事。但对于网上铺天盖地的批评和误解,你根本无从反驳,因为没有人能为一个他没有说过的观点进行辩护。

相信遭遇到此类网络无妄之灾的人不少,但我原先以为都会是一些有影响的大V,捏造一些抓人眼球的段子也轮不到我这样的普通教师。我不仅因为“适当惩罚不生孩子的年轻人”被捧上热搜,并能够在一年之后还可以荣登“专家教授‘金句名言’”。我看了下,这里面有黄有光、张曙光、管清友……估计他们入选的“金句”也是被网络改造过的。在网络上被骂几句其实无所谓,真正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把捏造、扭曲过的观点强加在大V名下赚取网络流量的现象。

一种观点是舆情操控。网络上大量带有政治、经济、宗教目的“网络水军”被有目的操控操作某一个话题,俗称“带节奏”。比如大家常听到的“行走的50万”“五毛”“美分”“1450”,不同政治观点的网络群体也会给对方舆论领袖集体画像,不论观点正确与否,只要是某一群体代表性大V说的,都会遭到力捧或谩骂。不过在我看来,这类网络“阴谋论”存在,但对操作中性的学术话题兴趣不大。

另一种观点是网民整体受教育水平的下降。一个2002年到2015年的统计表明,中国互联网网民所受教育的水平不断下降,初中及以下的网民比重超过一半。随后几年的这一比重还在增加。这些网民对专业程度较深的讨论很少参与,而一旦有自媒体把专业话题“简化”为这类群体自以为能够听懂的“人话”,就会很容易掀起网络风暴。这就像当年为了便于大众理解,把陈景润的哥德巴赫猜想工作简化为“1+1”导致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热是一样。

不过我自己更相信是互联网“点击率”和财富挂钩这一机制导致。由于点击率意味着流量,而流量又与财富收入相连,网络上就会有一种内在的动力自动将长逻辑链学术讨论降维。加上网络匿名的特点,进一步导致网络话题的低俗化。

正是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使得断章取义重塑敏感话题成为有利可图的网络行为。观点被扭曲的受害者只不过是市场为了迎合低水平读者的牺牲品。你要想利用市场机制的便利传播学术思想,就要做好为各机制付出“代价”的准备。

怎样避免网络“低智化”带来的无妄之灾?我最近写了一篇文章“集体养老机制与个体生育选择”(公众号《存量规划前沿》),当我写道“按照现在的统筹模式,退休时获得的养老金和你有没有子女是无关的,这就意味着不生小孩的人退休后是靠别人家的小孩‘供养’”的时候,我特意强调“这一点是大多数人最难理解的部分,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如果正在阅读本文的你暂时不能理解这一点,说明已经触碰到你的专业盲区,那么本文后面的讨论也不必往下继续阅读了”。有没有用,过一段时间才能看出来。

#新传考研[超话]##考研##新传考研##新闻与传播##2023新传考研#
1⃣️什么是“物质性”

[心]所谓物质性转向,指的是传播学从关注文本、符号、语言、象征等非物质内容上,转而关注身体、空间、技术、设施等物理实在的东西。也有学者认为,这代表着传播学从精神性的“传播研究”走向了实在性的“媒介研究”。

这一思想传统若要追溯,则要从西方哲学的本体论和建构论谈起,物质性转向被视为是对建构论的一种逃离。

[心]梅罗维茨的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方便的去理解什么是物质性。

他认为,以媒介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研究传统可以分为两个路径方向:

第一个方向是对媒介何以塑造了互动交往的方式,这是微观层面的物质性研究;
第二个方向则是从宏观的角度,考察新媒介的出现,如何联合旧媒介形成媒介矩阵,进而塑造了社会层面的互动和社会结构。

2⃣️物质性在学术界有哪些研究

[心]章戈浩和张磊在对物质性研究进行梳理时,提出物质性研究的四个面向。

第一个是从主体和客体的维度,考察物本身是否也是一个主体,是否具有主体性,以及人与物之间的区别。
第二个是虚与实的维度。
第三个是宏观和微观的维度。
第四个则是动态与静态的维度。

3⃣️考试中可以怎样运用物质性

[心]首先是名词解释。
2022年四川外国语大学就出了一道价值5分的“媒介物质性”的名词解释。

[心]其次是论述题。
2022年同济大学就考察了一道关于物质性的论述题,题干是库利的一句话,大概意思是说“铁路是传播物质的手段,有物质流通的地方就有人的交流,结合传播学研究的物质转化,谈谈你对这句活的理解。”

[心]当然,如果试卷上没有提到物质性,我们也可以把物质性作为一种思维方式运用到答题当中。

#学术动态#构建中华文明起源研究话语体系:经过几代学者努力,我国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中国考古学在田野发掘技术、科技手段应用等方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用丰富的考古资料,描绘出中华大地百万年人类起源、一万年文化发展、五千多年文明形成并不断发展壮大的壮阔画卷,展示了中华文明灿烂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成为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在中国考古学研究中,我们认识到,中华文明具有独特文化基因和自身发展历程,自然需要用自己的话语体系来阐释。(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s://t.cn/A6SEBkbX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保持乐观

人生没有永远的苦,也没有永远的甜。

你完全没有必要羡慕别人的生活,别人也只是有苦不说罢了,只要过好自己的日子就够了。
  • 好啦 看到这里,想必大家对领航员也有了新的认识和一定的了解啦,大家要积极参与进来,凝聚星力量,共同铸就辉煌  每个裙聊都是有意义是重要的,屏幕前的你或许在过去一
  • #鞠婧祎[超话]##鞠婧祎杨采薇#jjy #鞠婧祎花间令#jjy #鞠婧祎上官芷# jjy “夏季风景如画,画中的你风度翩翩” , . #鞠婧祎[超话
  • 感觉自己好急,总想着两年内一定要毕业…好像是有点年龄焦虑了,主要是我确实两年没办法毕业,这个专业太难了→_→有的时候承认自己很垃圾也是一件很舒服很开心的事情,还
  • 来和杨涤老师一起参加野餐会吧~[来][来]分享嘉宾[心]杨涤作家,早期阅读推广人爱丽丝绘本研究院创始人教育部幼儿园园长培训中心特聘讲师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青少年图书
  • 所以他不需要爱父母,父母也不爱他,父母允许他生存在家庭中不是因为他们无条件地爱他,而是他未来要为他们和家庭带来现实的,物质的好处和利益,父母希望和需要他去“更懂
  • 在现行市场的除息机制与红利税征收的背景下,不论上市公司分红金额多少,都不是给予中小投资者的回报,其最终结果是,上市公司分红越多,投资者损失越大。可见现金分红对个
  • 这样的地位,足以说明沛纳海在表友们的心里还是相当有分量的,并且VS厂沛纳海961复刻腕表做工质量是非常不错的,如果能够驾驭47毫米沛纳海,那么这款VS厂沛纳海9
  • 黑龙江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你们家乡在清明这天都有哪些特色美食吧~哈尔滨的老式糕点,简直是吃货们的福音,面粉为主料,加上油、糖、蛋、果仁等,口感甜咸适中,种类多到
  •   跟在江清寒身边这些日子,我终于知道了答案。毛毛和欢欢之间这种“不急,不急,明天我来取(设计稿)”的闺蜜情真是让人羡慕。
  •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 厂家是用银盘进行原版开模,如果你们想最接近原版,买银色表款是最佳选择,基础机芯也是9015,尺寸39mm*12mm 。第一,我们来聊一聊现在市面上最热门的积家月
  • 在Angel Revo的皮面上,我们大胆地运用了多种色彩,同时将装饰的元素规律地铺满皮面,看上去就象是自行车赛中浩浩荡荡的主车群。这使得Angel Revo这款
  • 张掖地处河西走廊中部,是全球候鸟迁徙路线的重要节点,也是中国西部候鸟迁徙通道的关键区域,每年惊蛰前后,集结的候鸟都能如约而至。张掖地处河西走廊中部,是全球候鸟迁
  • 6. 你再富有,和亲戚交往时,也要懂得“螃蟹定律”7. 第一次相处你就觉得不顺眼的人,以后也不会好到哪里去。31. 没人会等你四五年,说白了感情就是,不联
  • 就是刹不住车很下饭,因为太耐看刚刷完16集 [打call] 终于来了 来了,激动的心颤抖的手,好激动,安利安利想看的姐妹 边佑锡 / 金惠奫 / 宋建熙主演背着
  • 这些成绩的背后,是豹5卓越的产品力和用户体验的完美结合。这些新品的集体登场,不仅展示了方程豹汽车强大的研发实力和深厚的技术积淀,更集中体现了方程豹对于汽车产品形
  • 我听着她们的鼾声不禁感慨相识的八九个年头 从高中到我们都工作每次见面都很放松 就像我说的“我看到你们 不用喝就已经醉了”大家都不像从前那么有精力 从我们大声吼唱
  • ——川端康成《初秋四景》#读书会客厅# #换个心情换本书#柯南M27 有剧透版个人向感想对了这次的谷有好多好看的,实在没忍住被老琴这个柄吸引了买了文件夹,道理我
  • 首发的萌宝鸭动画片,受到了年轻消费群体的关注和喜爱,北京环球影城花庄店的萌宝鸭文创体验区,既体现出国潮元素的文化内涵,又富有潮玩时尚乐趣,以更多的维度呈现全聚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