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美食# “不是所有的面加上海鲜就能叫海鲜面。”在浙江,所有面馆老板都会和我强调这句话,至于什么才是海鲜面的精髓,每个地方的摊主说法不一,有人说是海鲜,有人说是汤,还有人说是碗的大小,总之没有人提起面或者粉。

在我这个北方人看来,这样的说法让面很没有面子。直到吃上一口海鲜面的时候,所有为了面的那些惋惜情绪仿佛一笔勾销了,农作物与海产品的所有恩怨在这碗面里和解,这是海产与陆产的完美结合,条状的主食和鱼虾蟹贝共同沐浴在充满海水味道的白色浓汤里,飘出诱人的香味。

浙江人好闯荡,温州人领先一步,其中乐清人走得最远,所以在各地都能看到乐清海鲜面馆。北京的小海鲜面、上海的黄鱼面大多是这种面的分支。如果问浙江人哪里的海鲜面最好吃,就会引来争执,似乎只有尝遍了浙江各地的海鲜面,才能体会到其中的细微差别。

海鲜面大致可分为两个派系:渔港派和城市派。城市派菜单固定,碗里的海鲜标准化,且汤大多是提前熬制好的鱼高汤,在浙江之外的地方,售卖的大多是这类海鲜面。

这种面强调的是面、海鲜与汤的平衡感,吃饱是刚需,海鲜是佐料。在象山、舟山、岱山、松门这些典型的海港区,渔港派的海鲜面则显得有些“失衡”,但,这是一种极富美感的失衡,因为碗里的海鲜很强势,占了主导,面在碗中像个小配菜,分量不大,吃不吃两可。

两个派别没有明显的分界,各自安好,倾向“私人定制”。渔港派似乎吃起来更随心所欲,我个人是倾向渔港派的,因为那里总有更多选择。

抵达舟山的当晚,我和渔民出了海,回到酒店睡醒时已是第二天晚上10点半,舟山市区的大多数餐厅在9点多就关门了,只有海莲路上还有几家尚未熄灯的餐厅,其中三家面馆并排开着,两家生意冷清,唯有那家“飞珠面馆”,人影绰绰。

走进去的时候,端着炒锅的女老板正向客人推销着最后一只红膏蟹,那客人和我一样来自北方,他从未吃过蟹面,女老板笑了笑,“你就听我飞珠的吧,舟山人从小就这么吃”。毫无疑问,这句话打消了客人的疑虑。

这家面馆的清汤面售价不过10元上下,海鲜任由搭配,稍不克制,就会点出一碗百元的面。安康鱼肝、大头红虾、梅童鱼和带鱼,我给面加码的时候,飞珠一个劲儿地说:“够了,太晚了不要吃太多!”她清点着塑料筐里的海鲜,心里算着价格,嘴上还关切地问着:“刚下班吗?这么晚才来吃饭?”还没等我回答,她就已经算好了钱,“85块”,说着就转身做起面来。

厨房空间不大,设计得很合理,墙边是一排炉灶,每个灶上放着一口炒锅,每只锅只烧一碗面;二十几样海鲜摆在靠门的一边,鱿鱼、望潮、黄鱼、梅童鱼、蛏子、红虾、青虾、白蟹、鱼杂、带鱼、马鲛鱼、虾潺……码放整齐,方便进来的客人选择,炉灶和海鲜台的一侧码放着酱油、耗油、糖、盐、味精等调味瓶,飞珠的操作台被她擦拭得格外干净,墙上几乎没什么油污,这种格局和舟山的大多面馆相差无几。

不同的是这里的烟火气,它不是一种具象的炊烟袅袅,而是一种心理上的需求,似乎一走进这里,就会从飞珠身上得到一种安全感。

她做菜的样子很利落,清油炒虾,油烟刚冒起来,顷刻加入一大碗水,待开锅了,再放安康鱼肝和梅童。“鱼肝要煮久一点,梅童煮的汤是最好的鱼汤。”我不知道这样的介绍飞珠每天会重复多少次。她说话慢条斯理,显得很有耐心,她又问道:“是不是喜欢嫩一点的带鱼?”她的判断很准确。

带鱼、米面、菜依次下锅,最后飞珠转身从桌子下面的大锅里盛了一勺汤,神秘地倒了进去,我问她这是什么汤,她笑着回答:“秘密。”不多时,面煮好了,飞珠转身拿过一个碗放在桌上,那碗大得像个小洗脸盆似的。

她端起锅,一股脑倒了进去。这面量不小,比着碗口冒出一个尖。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所有的面都把料放在了上面,有一种披金戴银的努力,飞珠没有刻意摆盘,倒出来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吃面时仍旧能听到有人喊号:“黄鱼、蛏子米线。”“谁加的熏鱼?”声音此起彼伏,大家都井然有序,一碗碗面端上来。

看着客人不多了,飞珠给自己煮了一碗蔬菜素面。她吃得很专注,那碗素面就像是她的安慰剂。我本以为像飞珠这样的人是喜欢热闹的,看到这一幕突然想到了厨师安东尼·伯尔顿说的“大厨的那种孤独感”。

我率先打破了安静,和飞珠聊了起来。飞珠姓杨,父亲和哥哥都是舟山的渔民,她从小帮家里照顾生意,做久了也熟悉了各种鱼。上世纪90年代初,她决定用自己的名字开家面摊,用青春对赌明天。

周围的人也支持她这么做,认为飞珠天生性格好,爱说笑,好干净,适合做生意。从那时开始,飞珠的生意确实总比同类的铺子好一些。

从街头面摊慢慢变成面馆,孩子转眼间上了大学,日子一天天地过,飞珠的性格好像一点都没变。这几年喜欢拍美食的人多了起来,这碗出色的舟山海鲜面也开始被更多的人知道了。有一天,飞珠的面馆上了《早餐中国》,自此生意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每天清早7点多,舟山大街上还是空荡荡的时候,飞珠便会完成当天的采买,提着装海鲜的黑袋子往店里赶。生意从上午10点开始火爆,很多人站在店里等着空位,一时间小小的面店挤得像沙丁鱼罐头,飞珠说“要一直忙活到晚饭后”,并且经常喊来老公和家里的亲戚帮忙烧菜、斩蟹。

聊着聊着,飞珠给我展示了她的秘方,那是杂鱼、鸡脚、猪骨、猪皮和老汤一起熬制而成的汤,用于面出锅前的点睛。

旁边一对从上海来的夫妇正在分吃一碗面,有个北方客人听出了他们的口音,问道:“上海的黄鱼面不够好吃吗?”男人回答,总吃也会腻,城里的海鲜面永远是固定的搭配,虾、螃蟹,秋天搞个大闸蟹,无非这些,“好多小海鲜在上海是吃不到的”。

仿佛正宗的海鲜面必出自“老太婆”之手。在餐饮的江湖上,“老太婆”是个封号,也是名头,是藏匿在普通人中的烹饪高手。总之在浙江,名叫老太婆的面店比比皆是。象山古城旁边,就有一家名叫老太婆的面馆。从古城出来的时候,我们赶上了寒潮,于是一头钻进去取暖。

面馆老太婆是洪阿姨,她说“今天是象山气温最低的一天”。海面上的风很大,大小渔船纷纷回港,抛锚、停泊,长居海上的渔民大多上了岸。

每当坏天气来临的时候,便能换来数日的假期,渔民们换上陆地上穿的冬装,在市巷中穿行,除了到小店买买海货之余,还能逛逛小店,给远方家里的小孩邮寄些玩具、衣服或海产品。

象山紧邻宁海和三门,饮食上自然会受些影响,当地的海域相对开阔,鱼的种群也有些不同。象山渔民说,在杭州,翻过一座山,口音就变了,口味也变了,话听不懂,饭吃不惯,除了这碗海鲜面。

洪阿姨推荐了跳跳鱼。10厘米长的乌黑小鱼,在塑料池里张着嘴,匍匐、跳跃,看起来很是可爱。老太婆抓起几条,用菜刀“哐哐”拍了几下鱼头,案板上一片血迹。她娴熟地用刀从尾鳍处往鱼嘴划开,掏出内脏,攥着鱼身,用温水冲了几下,随即用小刀斜向鱼头开始刮鳞,试图不对鱼肉造成损伤。

煮面的过程十分简单,不一会儿洪阿姨端着碗走了出来。跳跳鱼和大排的组合很是奇妙,肉香和鱼香滋润了寡淡的碱水面。洪阿姨说,南方人喜欢米面,北方人喜欢麦面,碱水面南北通吃,就像大排和跳跳鱼,海陆双汇。

汤里漂着碎肉颗粒,定睛一看,不是肉,也不是火腿,而是鱼干。“象山冬天的面汤是要喝完的,出海的人不能喝酒,喝碗热汤也可以御寒。”洪阿姨拿了些鱼虾干货,继续说:“小鱼、小虾米、干鱼骨,这些便宜的干海货都可以熬汤,汤烧得越白越好。”

吃着这碗粗犷的海鲜面,我突然想到,在浙江,海鲜面的精髓大概就是“煮海”吧。随后,我常常用一碗“海水汤”的味道去形容海鲜面,有些面馆老板听不太懂普通话,微笑着点头,说,“N撅的浩béi浩”(你觉得好就好)。

《一碗海鲜面,体会大海的韵味》文 |黑麦

农村是现在好多人向往的地方,农村人朴实、善良,空气也是很好的,让大城市里的人现在都回农村发展,而农村剧现在也很受人们的追捧。
说到农村剧我就不提一个人“农村剧一姐”但是也有喜欢称她为“励志姐”王茜华,她演的 最多的是农村戏,内容都很励志正能量真的是很深入人心。
王茜华如何与艺术结缘
王茜华出生于1970年陕西西安,西安是一个历史名城,现在被评选为“世界十大名城古都”之一。
小时候的王茜华就喜欢表演,在电影院长大,看完电影就跟小朋友演一遍,后来父亲发现她比较喜欢文艺,父亲从报纸上看西安艺校招生的时候,就找人给王茜华做辅导,学小品、练朗诵,经过不懈的努力最终进入了艺校,毕业后被分配到西安儿艺,在这期间还出演《牛子厚与富连城》 电视剧《和平年代》和张丰毅和林永健合作,因为个子高的原因,童剧里只能演大人,为了寻找更广泛的空间,工作一年的王茜华在1996年报考了上海戏剧学院,在面试表演中王茜华以优异的成绩,得到老师的一致好评,进入上海戏剧学院在校期间因为成绩优异还多次获得奖学金。
王茜华第一次触电兴奋到睡不着觉
《古今大战秦俑情》导演张艺谋,去学校找演员的时候看上王茜华,当时学校不让拍戏、电影,王茜华又不舍这次机会的就偷偷请假去了,拍戏的时候王茜华特别认真,也觉得神圣极了,拍了一个星期,晚上拍完白天也睡不着,却在里面只显了一秒钟,这也给了她第一次触电的机会。
也因为这一次的接触,让在读大学期间的王茜华一度还想辍学,觉得年龄比较大在不成名就没有机会,想去当一个北漂,但是老师的一番话让她又让她获得了动力(我不是把你当明星招,而是当艺术家招的)有了这四年的在舞台上的磨练表演功底,毕业后她得到北京人艺的老师赏识(人生艺术的殿堂),成为了一句话剧演员,而第一次登台的经历,对王茜华来说重要又难忘。
2001年王茜华因一部戏红遍大江南北
毕业后的王茜华,很幸运的遇到了他的恩人张晓春导演,和孙涛合作拍摄的《当家的女人》饰演女主角张菊香,每一个镜头都是真实的从不用替身,比如背砖、担水、为了角色拼尽全力,就是这样认真敬业的精彩的表演深受观众喜爱,让王茜华一举摘得飞天优秀女演员大奖,成为红遍大江南北的当红明星,不知道大家是否记得王茜华也上过春晚的舞台,和孙涛合作小品《摊上事儿了》对此事,王茜华对孙涛很是感谢。
当红王茜华在接受访谈的时候,谈到他对角色的理解的时候,说到自己是城乡结合部的,爷爷奶奶是农村的,寒暑假会回去待一段时间,就是有了这段时光,让她对农村有了很深的印象,演戏全凭着小时候那段记忆,才能驾驭农村戏。
从这部戏火了之后,王茜华就再也跟农村剧分不开了,《镇长》和《女人的村庄》,斩获电视金鹰奖,每一部都把角色诠释的近乎完美,给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被称为中国的傲骨贤妻。
王茜华想过转型但是没有成功
出演这么多农村剧的王茜华,也想转型突破一下自己,从这个“农村专业户”的框架走出来,导演却说农村媳妇有收视把握,大家也都很喜欢你,城里人就不一定受大家喜爱,但是王茜华还是想改变一下,结果可想而知,王茜华性格也是很要强的人,为了尝试新的角色,她开始不接农村戏,结果还是不尽人意,不是没人找就是被替角,从那之后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从艺多年谈人生两次巨大打击
看着从艺多年一帆风顺,实则不然,王茜华在一次节目中说到,有两次换角色第一次是97年《北方的故事》中,原定是王茜华演出 ,在苦练角色一个星期后,接到通知女主角换成梅婷,只因梅婷为戏退学感动了导演,第二次是《军歌嘹亮》,同样为苦练剧角色,减肥锻炼身体到只吃黄瓜西红柿,可还是被无情的换成陈小艺,原因是没有陈小艺名气大,多年后提到当时的状况,王茜华还是忍不住落泪。
从艺多年后王茜华,首次谈到从艺中的经历
有几年很摇摆,别人演一部演就大红大紫了,自己演了那么多农村戏,为什么别人连她叫什么都不知道呢就是脸熟,说的都剧中角色名字,“这不是二柱媳妇嘛 这不是那张菊香嘛 ”都喜欢的不行了就是不知道她叫什么,后来慢慢的自己就想明白了,自己的职业就是演员,职责就是演戏,把戏演好就很好,不一定非得让别人知道你是谁,到后来就慢慢享受这个过程,这是也是大家对她的认可,只要大家喜欢,她就一直演,演到老,演到演不动为止,连主持人都夸赞,这才是真正的艺术家。
事业上的王茜华相对来说也是非常成功的,感情的道路是否也是一路平坦呢?
王茜华有过两次婚姻
第一个老公是“海归”德国留学生,叫周京,父母是北京的教授,人长的也非常帅气,相识后两人相谈甚欢,没多久就结婚,因为中西文化的差异,让这段婚姻就很快走到了尽头。
第一段婚姻结束后,让王茜华对感情变得谨慎小心,她开始专心发展自己的事业,直到遇到第二任丈夫沈航,也是这个男人成就了现在的王茜华。
沈航原名沈行,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是一名演员也是一名导演,导演的作品有《岁岁年年柿柿红》《黄大妮》《九九》等优秀作品。
两人也是因戏结缘,2009年和沈航首次合作《胡杨的女人》两人当时见面还发生下一段小插曲,当同事介绍说这是王茜华,而沈航就好不屑看了她一眼,就让王茜华对沈航印象特别不好,觉得这个人孤傲不好相处。
而让她对沈航另眼相看是在拍戏的时候,七八月份还穿着厚厚蒙古袍,都热的不行而沈航却一点不吝啬他的力气,把脸贴在土地上蹭来蹭去,看到这儿让王茜华大为吃惊,觉得这个人拍戏怎么这么玩命 ,就是如此敬业的沈航,让王茜华对沈航有了新的认识,二人因戏生情,在剧中有一段是王茜华拿着哈达唱着歌的桥段,从那开始沈航被王茜华所吸引,喜爱上这个女人,从剧中走到现实。
但两人的感情也出现了短暂的冷淡期,王茜华决定分开冷静一下,分开四个月后王茜华最后还是觉得追回沈航,当即跑到沈航剧组去探班,最终感动了沈航,2011年相识快两年,这一年王茜华步入不惑之年,对于这段来之不易的感情王茜华倍感珍惜,在剧组拍摄记录现场的时候,王茜华说到到现在心里还是有一个疙瘩,就是很遗憾自己没穿过婚纱,现场王茜华大胆问沈航,导演你在生活中有没有办过婚礼,而沈航回了她一句,“多说工作上的事,少说私人的事”。随后还是给了王茜华一个肯定的答案是,肯定要办一定会办,让现场的王茜华高兴的止不住大笑,随后也调侃自己,“借你们的机器我终于有一个承诺了”。两人就这样走到现在,2011年两人结婚,就是现在提到老公,王茜华也是一脸的甜蜜,觉得老公太招人了。
婚后王茜华也为丈夫生下了一生儿女,成为人生的赢家,被丈夫宠着幸福的生活着,但事业上两人还互相帮衬着,王茜华为支持老公,推掉了和王学坼合作的《姥爷的抗争》,而参演沈航导演的《保卫子孙》王茜华在里面饰演的周小容本来戏份就少,被严苛的老公又删减了好多,这让王茜华很是生气,现场大喊,“我以后再也不当他的演员”。
而就在你觉得圆满幸福的时候,老天爷总会给你一个意外,王茜华身体每况愈下病了,在拍《小麦进城》的时候,好多网友就说了王茜华是为戏增肥了还是发胖,在一次采访中王茜华做出了回应,是消化系统受损,得了甲状腺,药物治疗中才一直发胖。
在最近一部戏《岁岁年年柿柿红》中的形象,已经回恢复了好多,看起来依然很漂亮,并承诺粉丝还会在拿出好的农村剧呈现给大家
如今50岁的王茜华,在丈夫和家人的照顾下,被宠成了小公主,积极健身逐渐恢复成往日的模样,结婚九年浪漫不减当年,如同现在的青年小夫妻似的,若不是王茜华的努力,也许也没有这段浪漫爱情的开始,这样的幸福属实让人羡慕啊!

#北海# 【【“文化北海”优秀文化作品展播】文学节目:《守望故乡》】
“文化北海”优秀文化作品展播
当我抵达这个城市的时候,车窗外已是夜色阑珊,出发前,我在机场附近的一家小店匆匆用了便饭,归来后,却惊奇地发现那个路边店已经变魔术般的消失了,仿佛从来没有存在过。

我知道,这个城市正在进行着规模浩大的现代化改造。你还来不及细细品味,还来不及说声再见,一些建筑已经悄无声息地失踪,一些巷口已经改头换面,陌生极了,更何况这地处僻远郊区的大排档?

于我,空中飞人的生活早已经成了常态,但今晚觉得特别疲倦,有一种说不出的沉重。饥饿感越来越强烈,闭上双眼,脑海里浮动着莲藕排骨汤、红豆糖水、牛腩粉、叉烧包、鸡屎菜焖车螺……五味陈杂,热气腾腾的味道,那是家乡的味道,是合浦的记忆。

而今,我是所谓的城里人,但城市于我,意味的是身份证、房产证、行驶证、资格证……每一本证件都面目庄严神情肃穆,冷冰冰的。

我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我很害怕,害怕这么久的分离,我的家乡也会像那个路边小店一样消失无踪。我,想家了……
“老爸,你小的时候就在这条街上住么?那你小的时候是不是跟我一样调皮呢?你小的时候打过架么?谁厉害?老爸,那棵树上结的果子好臭,这棵树是不是不肯洗澡?臭死啦!老爸……老爸……”

这年秋天,我带着顽皮的儿子回到老家,儿子说不肯洗澡的果实叫番石榴,邻居家有一个大院,里面种了很多番石榴树。小时候我和伙伴曾多次攀高墙翻房顶进去偷番石榴。番石榴成熟的时候糯软香甜,十分可口,叫人百吃不厌。儿子呵,你的问题太多,而要说起家乡,说起童年,那可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尽的哇!
[《重返故乡,低语》 作者:庞白]

每个人对于自己的出生地总会萌发深沉的、复杂的怀想。如果能在出生的地方接受过教育,度过童年、少年,然后才离开,这样的怀想更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日渐浓重。我和南方小镇乾江就是这样的关系。

乾江是个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小镇。《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指出,合浦是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一。那么合浦的出海口在哪里?《合浦县志》记载:“乾体海口,是廉州门户,扼江海之交,秦汉至明朝,此港是中国对外交通贸易要地”。合浦,古称廉州,乾体,即现在合浦县乾江,廉州的出海口。

一个偏远小镇,有千把年历史,对于本地地方志撰编者来说,无疑是幸运的,一千多年历史的小镇,足够他们书写了。但是对于和个人的关联来说,千余年这个时间概念只会光一样在睡梦中晃过然后消失,会在不经意打开小比例地图发现它的时候让内心微微震动然后平静,会在偶尔抬头透过新的旧的不规则的窗外散发出的亮时感觉到点点迷茫然后坦然。

伯父去台湾四十余年第一次返老家的那段时间,天天在小镇上转来转去,瞧东望西,老在念叨:都没变,都没变!他说小镇的每一段老街,每一棵树,甚至哪些叫不出名字的面孔,都是旧时模样。我们家的老屋,甚至每一块砖,都在原来的位置存放。

也有些人被小镇人讽刺为“假西洋”的,他们回到小镇,动不动就大嘴一抿:“太落后了,几十年没变,没法住!”

没法住就搬出小镇吧,没人挽留。近十几二十年,离开小镇,到县城安家立业的人过百近千,小镇挽留过谁?小镇千百年来就那样落后地安静着。小镇有小镇自已的活法。

站在家门口,左顾右盼,石板路扭扭捏捏延伸。石板路两边,偶尔有门半开,一扇接一扇。门像老人,老了,对外界已失去当初的激情和向往。他们更乐于彼此保持一定距离,靠着岁月,无视光阴从指缝间流逝。一年,二年,更长的时间……

在这无尽的岁月中,爷爷、父亲、姨、舅他们相继去到土地深处,和老家的土地融在一起。他们活在我心里,而我生活在老家之外的地方。

曾有一段时间,我以为自己如果离开了故乡那片土地,把老家那幢房子抛到背后,会心慌,会活得没有根基,会过得茫然和没有退路。

也曾有一段时间,我以为自己已与故乡相去甚远。不管造成这种关系是有意还是无意,我曾以为自己再也接不上与童年相连着的那根线了。

再回故乡,老家的墙壁日愈伤损,大门的门板隐褪了年份,后院的花木败落不堪,一家人住过的房间空着,父亲亲手修补的窗户仍然完好,母亲带领我们搓鞭炮做烟花的工具倚在墙角,我和弟弟在墙上挖的洞结上了蛛网……不知道怎么了,一个人站在老屋中央,有股暖流从内心深处,突如其来,汹涌而出。那一瞬间,竟感觉自己像个孤独、脆弱、无助的孩子,承受不住满房子弥漫着的既熟悉又陌生的气息!

父亲去世的时候是1986年,现在已是2011年。期间相隔了二十五年。二十五年后,又一次在老屋突然泪流满面,那么不可自制,那么自然而然。

“老爸,你带我来这个大房间干什么呀?一点都不好玩。又没有滑滑梯,又没有碰碰车。哎,要不然咱们捉迷藏好不好啊?来呀来呀……”

我们继续穿行在合浦的土地上,儿子的话让我哭笑不得。对于他来说,合浦汉墓博物馆确实太沉闷了。让他一下子读懂上千年的历史,是件不容易的事。就连童年时的我又何尝懂得那路边随处可见的杂物里竟然沉睡着一块块秦砖汉瓦呢?很多年过去了,包蕴着故乡历史文化的记忆几乎是空白,事实上,当时的小镇,当时的城市,乃至当时整个华夏大地,被忽略、被丢弃的又何止这些砖头瓦块,古墓残碑呢?

孩子,今天我带你来这里,也许你觉得没有捉迷藏好玩,而将来你会知道,有了文化的血脉历史的浸润故乡的支撑,无论你走到哪里都能找到回家的路

[《合 浦》

作者:庞白]
生命全程被时间遮掩了一半

光亮和阴影仍然闪烁

我看不清阴影里来来往往的人群

我也看不清光亮里的道路通往何处

路边的树木是否四季常青

树木下的流水是否彻夜潺潺

流水里的小鱼是否正在溯源而上

在这个叫合浦的地方,它们是否和我一样

既听天由命又笑容可掬

水流汇聚,万舸起航,达地通天,贯穿中西

它是江河汇集于海的源头
合浦在我心里,其实只有乾江那么大

那里埋葬了我从未谋面的祖父、祖母

埋葬了抚养我长大的外祖父、外祖母和我正直的父亲

那个被史学家们指认为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的地方

在汉墓簇拥中,保守着漫长岁月的惊天秘密

如今仍然一言不发,不为世人所知

逢年过节,我会穿过无数汉墓赶回乾江

从西汉先人身边走过时,我的脚步小心轻放

我怕自己摇晃的影子侵扰了潜埋在泥土深处的酣睡

踉跄的脚步打扰了深藏秦砖汉瓦中的轻微呼息

我也不敢想象他们浸泡在古代汉语中的洁净生活

如何在身边,此起彼伏,宠辱皆忘

现在我已经忘记了自己什么时候离开乾江

又在什么时候走回它残旧的街道深处

只知道身在乾江之外便会对这个小镇浮起怀想之念

怀想渐起之后会记起另外一些名字

那些地名如布满漆黑夜空的星辰

忽明忽暗,数不胜数

一座连一座的城镇和一个挨一个的村庄

在脑海浮现

它们也出现在随便打开的一张1比10000

或者比例更小的地图上

和南珠、儒艮、东坡亭、大士阁、海角亭、文昌塔、

山口红树林一起,唇齿相依

滋养着海底深藏不露的沙虫、鲈鱼、虎鱼、中华鲎、海马、对虾、花蟹……

那些植物和动物,沉淀下来的旧物和遗产

包括那片辽阔无常的海

就是合浦这块土地奉献给我的

衣服、粮食、农田、土地、河流和山林

是上天在我出生之日送给我的见面礼

它们也是我的兄弟和姐妹,是我感应天地冷暖的皮肤

是我观望外面世界的眼睛

是我通回内心世界的路途

它们就是我

我就是它们

我和它们在时间长河的某个交汇处

既互相漂成白骨,更互相漂成珍宝

我们用廉州话、白话、客家话屈膝相谈

我们搭起戏台一起跳耍花楼

我们撑船过渡和神仙一起思凡动春

我们一起敲响公馆木鱼催赶牡丹花开

我们手拉着手,拉开嗓子唱合浦山歌——

百丈古井栽藕鞭,与妹情深根相莲,

挺起腰杆出头笑,芒草岂能遮住天!

在合浦,我们天真活泼、无知无识

在合浦,我们相亲相爱,相濡以沫
没有故乡,你便不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比自然灾难更可怕的,是对城市一场又一场的改造手术。青砖灰瓦转眼变成水泥钢筋,小桥流水变成高铁立交,碧树红花变成了不锈钢架、防盗网,我们路过的地方、我们驻足的的城市千人一面,越来越相似,越来越乏味。

诗人海子在诗中写道:我要还家,我要转回故乡,我要在故乡的天空下,沉默寡言或大声谈吐。我不知道,如果真的在20年后回转故乡,他还能找到回家的路,认得自己的家么?

所幸的是,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这一点,有心人把故乡最鲜活的记忆挖掘出来,又耐着性子刮去尘垢,打磨抛光。2010年,故乡北海市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关于合浦、关于乾江的点点细节被正式书写在书籍画册里,其文物、建筑、风俗、景观越来越丰富地呈现在世人面前,故乡一点点亮起来了。

再次踏上通往异乡的飞机,我心安了许多。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故乡是个体的,也是共体的。她有自己的脚步、节奏和音韵,却也是每一个子民心中同的一首歌谣。有上百万人共同守望故乡,守望着这一段段生动的记忆,一个个清晰的细节,一棵树,一间老屋,一条老街、一座老城……这让我觉得欣慰。

当飞机落地,我即将飞抵另一座城市,而我不知道它又将以怎样的风貌来迎接我这个过客?凝视着飞机下方的万家灯火,我隐隐担忧,又满含期待……
▍撰稿、编辑:路迪、庞白

▍播音:红叶、敦威、张炫伟

▍配乐、合成:叶清、覃斌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二、构建大气,张扬个性王良老师的作品总给人一种“先声夺人”的震撼之感,其画面无论是鸿篇巨制,还是方寸小品,画面排篇布局极讲匠心独运之妙:他的作品构图饱满,善于景
  • 围栏,隔开了我和它的距离围栏论厚度不过几厘米,其实轻而易举就可以推开那围栏的门,可阻隔了我和它的原因不在围栏,我清楚,它也明白那是我曾经的初中我明白伤春悲秋并没
  • 今天上午和姐姐聊天,因为家里附近住的一个阿姨去世了,就说到她一辈子,碌碌无为、精神生活匮乏,连丈夫最基本的关怀都没有……有点唏嘘,以前假期回去总是会去那个小卖部
  • #米仓凉子# /大米 2018.11.21美ST IG 天天有糧哦[doge] 【撮影オフショット】皆さん、本日のインスタライブは見ていただけましたか?インスタ
  • 敬畏是人类对待事物的一种态度,这里的“敬”:除了“彬彬有礼”、“恭恭敬敬”外,还指做事严肃认真,免犯错误;“畏”:除了“担心、忧虑”外,还形容“战战兢兢”既敬重
  • #月老在黄石# 佛说: 前世一千次的回眸,换来今世的一次擦肩而过。前世一千次的相遇,换来今世的一次相识。
  • #成毅沉香如屑# cy#成毅应渊帝君#直至今日焱焱子仍不敢重温,无谓其他,只谓“不忍”看他一次次以已身为筹码看他在荆棘中苦苦谋划看他一步步逼死自己看他胜利后紧紧
  • 我小时候一直不是个省心的孩子​姥姥家的平房是老师家属院​中间的一道路都是石子和沙子​小朋友们在大院里追逐打闹​我永远是最勇的一个​一到了夏天 ​两个膝盖永远是紫
  • 放生等流果分二:一感受等流果者,将来生生世世转为长寿无病;二同行等流果者,未来得人身时,喜欢断杀放生,具足慈悲善心,行持殊胜菩萨道;放生之增上果者,放生者将来不
  • 美国KRI认证昆达利尼瑜伽教师,美国KRI疗愈师认证,美国KRI认证儿童昆达利尼瑜伽教师,二级心理咨询师,我们的忠实会员和推广者:馨蔓,她说成为Mela会员后,
  •   比邻而居 “链”上“伙伴”叩响合作门  本着“以一家企业,带活一个产业”的思路,去年5月,我市与中国石化在南港工业区谋划了总投资超600亿元的高端新材料项目
  • 还是会时时去感恩种田人的辛苦,卖菜人的辛劳,或是做饭人的用心呢?在路边看到行乞的人,你是不是认为他在假装残疾,在行骗;或给他钱的时候,自己有一种看不起他,可怜他
  • 欢迎加入粉丝福利群: 和微博推广群:#夏日读书企划# 父女关系是静水流深的,密不可分却无影无形的依恋,绵延彼此的一生。我真是在好几个群里被她卷得死去活来的,也不
  • 当然,有人会说:“为谁作嫁为谁忙?人要忙,而且要忙得欢喜,忙得快乐。
  • max11008的2个栅极驱动通道均集成了12位dac,以产生正栅极电压。室外测量的其缺点是地平面必须非常的平整,雷达天线的高度与频率有关,因为直接路径信号和反
  • via浙江大学 心情不好...我不想说因为陆天天太努力...让我觉得自己比不过他...不想说因为被老张打击的没了自我良好的感觉...但是事实就是这个啊...真
  • 【任飞海南4次卡,2888元】海航海享飞,2888元/套,每套由1人使用,可兑换4张单程机票,平均每次722元,税费另付,适用于海航/大新华航空进出海南的部分航
  • #路辰[超话]# 辰辰小将军太好看了,然而目前手摔伤了画不了图,就送几个以前做多了的同人周边吧~转+评,8月4日中午12:00抽3人一人一个路辰同人徽章,抽1个
  • 所以你才会发现咱们今年走自己独立的行情,丑股暴跌的时候,咱们反而逆势上涨,这个里头的原因懂吧。收盘了,咱们整两句吧,我把你心中所有的疑惑都给你解答一下。
  • 书店的每扇窗都好似一个镜框,把北京的古建、街巷、民俗、风情都镶嵌在里面,变成一幅幅悬挂在书架间的超美风景画。书店坐落在北京最著名的旅游胜地,透过巨大的玻璃窗,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