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的守望——永昌圣容寺塔

圣容寺塔是甘肃省境内唯一保存完整的唐代佛塔建筑,弥足珍贵,被称之为“甘肃第一塔”。在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御山峡谷内,圣容寺后和寺前山顶上,屹立着一大一小两座佛塔,遥遥相对,为圣容寺古建筑之一。形制与西安小雁塔相似,均为密檐式塔。圣容寺塔于2001年7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护单位,对研究河西走廊佛教建筑艺术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大塔:位于圣容寺后面山顶上,有史料记载被称为“舍利塔”,通高16.2米,塔基每边长11.67米,为七级方形,空心砖结构,大塔平面呈方形,从下至上略有抛物线收分,外表美观朴素。第一层南面辟门,二三四层南面开有窗户,密檐用砖砌迭涩,挑出13层,第4、第8层挑出菱角牙子。塔内原有木梯,可通塔顶。塔身无雕刻,但塔内墙壁上有数层壁画,表层模糊,第二层画有一尊与莫高窟壁画上相似的御山圣容瑞像,塔壁上还有“番僧一千五百人”和“圣容寺”等题记。

小塔:位于寺前山顶之上,坐北朝南,通高4.9米,塔基边长5.26米,为实心,南面一层有劵砌拱门,方形塔檐以砖横斜而砌,层层叠涩挑出3-5层。小塔内空间很小,仅能容纳一人站立。两塔一大一小,南北对称,千年来一直静静地守望着御山峡谷,注视着这里的世事变迁。

圣容寺塔由来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也就是唐朝建立后的第27个年头的春天,著名高僧唐玄奘从天竺取经归来,越过了终年冰雪的葱岭(帕米尔高原),踏上了大唐国土。玄奘在经过敦煌、肃州、甘州时,都受到了地方官员和僧众的热烈欢迎,作了短暂的停留后,就径直取道往番和郡感通寺而来,番和郡感通寺也就是永昌圣容寺,以了却他去天竺求法之前发下的回到大唐后要在感通寺讲经说法的宏愿。讲经一月,返回长安后,唐永徽三年(652)玄奘法师亲自主持修建大雁塔,唐中宗景龙年间(707-710)又建造了小雁塔。

据说,圣容寺塔的设计、建造的图纸与小雁塔一脉相承,外观上极为相似,两塔跨越千里东西遥望。因河西走廊气候干燥,雨水较少,圣容寺塔虽已经过千年的风吹日晒,但保存更为完整,较之小雁塔外观更为挺拔。

双塔雄峙御山山顶,一大一小一高一低遥相对望,在苍茫龙首山中,直刺碧霄。双塔所拱卫的山谷之间就是曾经辉煌无限的圣容寺。御山圣容寺位于甘肃金昌市永昌县城北10公里处的御山峡西段,城关镇金川西村一社。御山峡属于龙首山脉,峡谷东西走向长约3公里,一条小河贯穿峡谷,两侧御山之间即为圣容寺。圣容寺遗址背靠古长城,南北两山逶迤蜿蜒,山形奇特,被誉为白象托塔。

圣容寺初建于北周保定元年(公元561年),初名瑞像寺,隋炀帝曾特意前往拜谒,该寺改名“感通寺”,吐蕃统治河西时,改名圣容寺至今。圣容寺在漫漫千年间的历史长河中历经了兴衰。到了上世纪50年代,所剩的寺门和殿宇也被当地群众拆除,只剩下两座唐代砖塔和石壁上的浮雕佛身遗迹。

圣容寺内的核心文物是一通高一丈八尺的浮雕石佛瑞像身躯,现还完整地挺立于原寺址石壁之阳。石佛瑞像佛首的发现是在1973年6月,像首高约58厘米,头顶有较为低平的螺髻,面相方颐,鼻梁隆起(稍残),上眼皮微垂,下方有曲线一条,据考证,佛首属北周或隋代时期的造像,呈现出浓厚的印度造像风格。这尊发现的佛首刚好可以和圣容寺浮雕石佛瑞像身躯铆接在一起,完全符合敦煌壁画中描绘的有关圣容瑞像身首迎请安装、可以分离,可以再重新安置佛头的场景。佛首现珍藏于永昌县博物馆,为国家二级文物。

1973年发现的圣容瑞像佛首现藏于永昌县博物馆。说起圣容瑞像的来源,不得不提起一位在佛教历史中久负盛名的高僧——刘萨诃。东晋时期,北方曾有一位影响力极大的高僧释慧达,俗名刘萨诃。相传他有超凡的预知和感应力,被称为圣僧,成为佛教的第22代宗师,在佛教典籍中多有记载,莫高窟中也留有许多壁画故事。

他在河西修行时在云庄寺落脚,一日望着御山峡谷的方向顶礼膜拜,并做出一个神奇的预言:他日此山当有瑞像出,灵相具者,则世乐时平,若其有缺,则世乱人苦。即佛像身首完整则百姓安康世道太平,若身首分离则会天下大乱黎民受苦。据传说,刘萨诃预言85年后,也就是公元520年,御山峡谷里雷震山裂,从山崖上挺出来一尊缺头的佛像,僧人和百姓们害怕预言成真,就给佛像安装了佛头,但是白天安上晚上就掉下来,第二天白天再安上,晚上又掉了下来,如此反复多次。此后的40年里,天灾人祸连连发生,朝廷苛政、百姓疾苦。到了北周时候,国家安定,佛首在凉州七里涧被发现,并被送回瑞像身上。这些世道兴衰正好应验了刘萨诃的预言。因为这一灵验的预言,北周皇帝在此修建了瑞像寺,也就是如今的圣容寺。

在当时,因为预言的灵验,瑞像寺香火日盛,刘萨诃在河西走廊的名声也日显,在敦煌莫高窟第72窟、第203窟、第231窟等洞窟的壁画上,都画有刘萨诃和瑞像寺的传说故事。不过,与其说是他的预言准确,不如说是历史的巧合。刘萨诃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河西走廊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混战不休,佛像的开凿,佛首的雕刻必然都受到了影响,最终被演绎成了预言灵验的神话。

《周易》:三种人生哲理,读懂受用一生!
被奉为儒家六经之首的《周易》“事简而意深”,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与智慧。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说:“故《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
张居正对《周易》爱不释手,“座中置一帙常玩之”,并宣称“至圣人涉世妙用,全在此书”。

人生之道:自强不息
对天地、自然的观察与取法是八卦创设、《周易》成书的基础。它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气势恢宏的天道运行图:“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继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易·系辞》)
《周易》强调,人应“与天地合其德”,“人道”应符合“天道”。由此生发出一句千古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作为《周易》所倡导的人生之道,主要包括两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是“刚健”。“刚健”即刚强、雄健,它为《周易》所推重,频繁地出现在书中各处,如“刚健而文明”“刚健而不陷”“动而健,刚中而应”“健而巽,刚中而志行”“刚健笃实,辉光日新”等等。必须指出的是,《周易》所提倡的“刚健”,并不是指那种没有限度的刚强。根据其“极则反”的思想,刚强过头就容易折断,因而“刚健”应是适度的、恰到好处的,亦即它所强调的“刚中”“刚健中正”。
第二层意思是奋斗不已。《周易》认为,天地万物生生不息,甚至枯杨都可以“生梯”“生华”(《易·大过》)。《周易》以64卦象征万事万物,而64卦的排列顺序却有些令人费解:“既济”排在第63位,而“未济”则列在第64位,亦即最后一个卦位。其奥妙与深意乃在于揭示这样一个道理:自然与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永无止境的开放系统,因此人也需要不断进取。
《周易》还认为,即便身处困境,人们仍须不懈努力。《困》卦卦象是上“兑”下“坎”,坎为水,兑为泽,水在泽下,即意味着泽中无水,因而泽中生物处于困险之境,故名该卦曰:“困”。《易·困·象》曰:“泽无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这便是要求人们在困境中不能丧失信心,而应奋斗不息,甚至舍弃生命以求实现理想。这种“自强不息”的追求,不仅是指导人生的大智慧,也是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

处事法则:明时、变通
人生在世,为人处事颇为不易,故而《周易》在处事方面提出了“明时”与“变通”这两条重要法则。“时”在《周易》中屡被叙及,例如,《乾·九三》曰:“与时偕行”,《乾·上九》曰:“与时偕极”,《丰·彖》曰:“与时消息”,其他还有“时发”“时变”“随时”“对时”“时义”“时用”等等。
《周易》认为,处事要“明时”,务必考虑到“时”的因素,“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明时”观念给我们以多重启迪:其一,做事要合时宜。要认清时势,识时而行,顺时而为,做无愧于时代之事。其二,做事要讲时效。要珍惜时间,讲求效率做有益且有效之事。其三,做事要重时机。时机,无论是对于国家、民族还是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把握了时机就增加了胜算、靠近了成功。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只有善于把握时机的人才能成功。
“变通”是《周易》的重要思想,也是它强调的一种处事方法。这种变通思想基于其变化观。《周易》本身就是一部充满变化思想的书。首先,从书名来看,“夫《易》者,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孔颖达《周易正义》)程颐说:“《易》也,随时变易以从道也。”(《周易程氏传》)朱熹的解释更加明了:“《易》,书名也,其卦本伏羲所画,有变易之义,故谓之《易》。”(朱熹《周易本义》)其次,从《周易》的爻、卦及其组合来看,爻和卦是《周易》的主要元素,爻分阴、阳两种,分别以符号“- -”“—”来表示,以三根爻上下排列组合,生成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经卦,分别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事物。将八经卦中的相同或不同的两卦任意上下排列,共可得64别卦,这64别卦分别代表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及其变化。“爻者,言乎变者也”,而卦既是爻组合变化的结果,也演绎着变化之意,其中,“变卦”是《周易》预测过程中的一种方法,同时也表明了卦的变化属性。
《周易》的变通思想建立于其变化观的基础上,又蕴含着新的内容。何谓“变通”?《易·系辞》说:“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又说:“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因此,变通即通过变化以达到通畅之意。“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不仅重视变通的功用,而且强调合乎时宜的变通:“变通者,趋时者也。”“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易·系辞》)出于这一思想,《周易》对著名的“汤武革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说:“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易·革·彖》)在人生旅途中,当我们在事业、工作、生活上遇到原有方式经事实证明行不通时,就应该“毋必、毋固”(《论语·子罕》),适时地进行总结和变通,这是《周易》给予我们的一条重要启示。
警世之言:寓意隽永

《周易》于人生既有正面的激励之语,也有睿智的警世之言,兹举数例如下:
“亢龙有悔”。《乾》卦中,以龙来比喻君子,从初爻到上爻,描述了“龙”从潜伏到现于田、跃于渊、飞于天以至到“亢”的极高的过程,以此来比喻人的事业由小到大,地位从低到高的境况。值得注意的是,“龙”从潜伏到飞于天,其爻辞或为“无咎”,或为“利”等,而到了“上九”的位置时,却出现了“上九,亢龙有悔”的推断。悔即有过失、不幸的意思。为什么“亢龙有悔”呢?
《易·乾·文言》解释说:“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又说:“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因此“亢龙有悔”带给我们的训诫是:第一,人居高位时,易脱离群众,出现“高而无民”的情况,宜戒之;第二,高位,既是权力集中的中心,也常是矛盾集中的焦点,往往会“高处不胜寒”,宜慎之;第三,高位往往与成功、名气、鲜花相伴,容易产生骄傲自满情绪而成为“有悔”者,宜警之。
“履霜坚冰至”。履,践也,人在履霜之时,寒冬将临,坚冰将至。这句话表面说自然,实际论人生,寓意非常深刻,生动诠释了人事之吉凶皆由“渐”而来。对此,《易·文言·坤》予以进一步解释:“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强调“渐”和“积”这两个概念,并进而提出“知几”的观点:“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这便是警示我们“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需要见微知著、防微杜渐。
“谦,亨,君子有终”。在这里,“谦”是指谦虚,“亨”是指亨通,“终”是好结果的意思。说明只要谦,就能亨通获得好的结果。
《周易》分别从天道、地道、神道、人道来说明“谦”的道理:“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易·谦·彖》)翻开历史长卷:商汤、周文王、唐太宗等名君谦卑谨慎、礼贤下士,或取得天下,或赢来王朝的长治久安;而商纣王、隋炀帝等人因骄横专断,暴虐臣民,致使强盛的王朝毁于一旦。
在漫漫人生路上,有多少人因谦虚谨慎、自强不息而终成大业;又有多少人因目空一切、骄傲自满而断送前程。这是《周易》给予我们的重要警示。
#崂山太清宫# #道教知识# #道教[超话]# #修行[超话]# #道家养生# #修行# #闻道行道# #道家# #崂山#

因為諦是真實的意思,
所以世俗諦也是說真實,
不過是由世間的道理來說。

在佛教中,
這些就是因緣和合,
生滅法及因果律的彰顯;

但緣起性「 空 」,

空義才是第一義,
又叫
「 勝義 」。

雖然空義是佛教的最終真理,

但它與世俗諦相依,
不相分離;

若沒有世俗亦不會有勝義;

要真能體證這道理,
才能得涅槃。

涅槃是佛教的術語,
意即煩惱的熄滅。

根據這去演繹,
前兩頌是世俗諦,
此頌則是說勝義諦;

而唯識家則用
「 轉識成智 」
來說明這個轉捩。

唯識的觀點認為,
我們的生命是由識所主導,

只有當經過修行將識轉為無漏之智,

生命才能昇華,
最終成佛,
此過程叫轉識成智。

修行的果就是成佛,
修行這過程是通過觀空而到達目的地。

而八個識各有所轉,
這個轉變有兩個要分,

一個是對我們二元相待的世界不再分別,
稱為根本智。

有了根本智的體悟之後,
因為想度化眾生,

所以要將這道理體驗用世俗的方式來表達,
這叫後得智。

根本智是體,
後得智是用。

依唯識義理,
前五識轉為
「 成所作智 」,
是後得智;

單是後得智不是全部;

所以說
「 變相觀空唯後得,
果中猶自不詮真 」。

當轉第八識阿賴耶識為
「 大圓鏡智 」時,

這個就是圓明初發。

無漏是佛家用語,
不會漏表示沒有雜染,
意即清淨。

這個是根本智,
有根本智後再依後得智使用五根來發揮渡化眾生的作用,

便是無漏的成所作智。

佛教一向有佛具三身之說:

一 、法身
—— 是佛的本體

二 、報身
—— 是佛因修行成正果之後的酬報

三 、變化身
—— 能作千般變化,
於十方世界化作有情生命普度眾生,

而我們熟知的釋迦牟尼佛就被認為是這世界的化身佛

三類分身就是指這三身,
能度引眾生出離流轉生死的苦輪

淺略談
《八識規矩頌》
( 二 )
—— 第六識

第六識

頌文:
 
三性三量通三境,
三界輪時易可知;

相應心所五十一,
善惡臨時別配之。

性界受三恆轉易,
根隨信等總相連;

動身發語獨為最,
引滿能招業力牽。

發起初心歡喜地,
倶生猶自現纏眠;

遠行地後純無漏,
觀察圓明照大千。
 
這頌是說第六識:
意識。

意識很重要,
不僅是吾輩了知事物及抉擇思行的關鍵,

為惡為善,
皆由此起;

亦是修行的玄關。

玄關一破,
轉識成智,
由染趨淨;

人能修行,
此意識是重中之重。

可謂成也意識,
敗也意識!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此頌說些甚麼?
 
三性三量通三境,
三界輪時易可知

三性前文已說過,
是善、
惡和不善不惡。

而三量者,
是指現量、
比量和非量;

「 量 」者,
古文可作瞭解或知識義。

廣府話保留了很多古漢語,

廣東人說:
「 量你都唔夠胆。」

意思就是我知道你沒有這個勇氣。

簡而言之,
現量可說之為直覺而來的知識,

現量緣境時離名言概念及分別,

所量得的是境的自性。

而比量則是通過第六意識的分別、
思考、
計度而來的知識;

現代語言說之為名言概念。

非量者,
錯誤的知識是也;

非量又可分為似現量和似比量;

似者,
即不是或錯的意思,
可經審量或未經審量獲得。

那三境又是甚麼呢?

三境分別為性境、
帶質境和獨影境。

性境代表實在的境,
由現量取境所得。

而帶質境是透過比量而來,

如觀察某物並經計度而來的印象。

至於獨影境,

則並無實體、
實用,

純粹是由思憶或夢中獨立生起。

此句頌文指出第六識功能強大,

能通三性、
三量及三境。

其中三性是關乎道德價值,

三量是知識的範疇,
三境則是外在和內在世界的印象。

佛家是相信輪迴的,

而有情生命於三界
( 欲界、
色界和無色界 )中輪迴;

但有情生命皆自覺有意識的存在,

所以說
「 三界輪時易可知 」。

法國大哲笛卡兒說
「 我思故我在 」
便是明證。

至於唯識學說的第七末那識和第八阿賴耶識

( 往後再談第七和第八識 )

都是微細不可測,

故就沒有
「 易可知 」了。

相應心所五十一,
善惡臨時別配之

前五識的頌文
「 徧行別境善十一 」,

曾提及三十四個
「 心所 」。

先重溫一下甚麼是心所,
所謂
「 心所 」
是唯識家細緻分析心理狀態的結果,

有六類
( 遍行、
別境、
善、
根本煩惱、
隨煩惱、
不定,

而隨煩惱可再細分為大、
中、
小三項 )

共五十一個之多。

表列如下,
方便對閱︰

遍行心所是無記性
( 即中性的非善非惡 ),

遍於善、
惡和無記三性、
八識、
九地、
一切時,

故稱
「 遍行 」。

別境心所每一個都因各別緣境而生,

故得別境之名,
性亦無記。

善心所其性為純善,

佛教說之為
「 淨 」。

根本煩惱唯是不善性,

佛教說之為
「 染 」。

隨根本煩惱而生起的謂
「 隨煩惱 」。

眠、
悔、
尋和伺通於三性,

所以叫
「 不定心所 」。

貪、
瞋、
癡,

在佛教稱為
「 三毒 」,

是一切煩惱的根源,
所以是根本煩惱;

另外亦包括慢、
疑和惡見。

慢是貢高自大,
目空一切;

我慢是非常難處理的心理毛病。

疑能阻礙善的生起,
惡見當然是不好啦!

又如定、
慧,

是修行者緣境的狀態,
能入定和生起智慧,
是解脫的前提。

但這些心所,

不是全部都可單從字面的意義去理解,

恐煩不贅,

有興趣的讀者請自行參閱唯識的書籍。

此頌文是說第六識能相應所有的五十一個心所,

比前五識更多;

但五十一個心所不會同時俱起,

比如善與惡心所相互違背,
故不能同時生起。

某時刻所生起心所的配置和組合,

是視乎當時的環境、
心情和狀態才可決定的,

故謂善惡臨時別配之。

意識是善是惡,
跟整體的狀況及演變極有關連。

舉個例子,
恨是隨煩惱,
由瞋而起。

但如源出於
「 恨鐵不成鋼 」的心情,

其最初本意還是善的。

要注意的是,
善與惡是不能同時生起的,
但可間斷交替。

所以此例是先善後惡,
往後就要看事態的發展了。

第六識能力之強,
與各心所牽連,
造作善業惡業,
既引來輪迴生死 ,
也能解脫出離,
是修行的關鍵。

性界受三恆轉易

意識陰晴不定,
喜怒無常,

所謂
「 一念天堂,
一念地獄 」,

所以說
「 恆轉易 」。

而恆轉是在
「 性、
界、
受 」
這三者之間遊走。

「 性 」
一如前述,
即善、
惡和無記;

「 界 」
是欲界、
色界和無色界,

即有情生命的世界;

「 受 」
是感受,

常說的是苦、
樂和不苦不樂

( 又稱
「 捨受 」)
三受;

如再加上憂及喜,
合稱
「 五受 」。

三受是前五識的身受;

而第六識則有五受,
主要是心受,
即是要通意識才發生作用,
不是單純五識引起身體的感受。

因憂和喜是思慮
( 遍行心所思心所的作用 )的結果,

透過意識起動,
受了苦再經思慮才會擔憂,
樂後再思慮才產生喜悅。

根隨信等總相連

「 根 」
是指根本煩惱,

即貪瞋癡三毒和慢、
疑加惡見。

「 隨 」
是指隨煩惱心所,

而「 信 」等則是由信開始

( 見上心所表 )

所包括的十一個善心所;

所有這些心所都與遍行、
別境、
不定等心所或有所相連。

因此頌句的意思是第六識總是和這五十一個心所相連不離;

除了熟睡與昏悶暈倒或入定外,

意識皆常現起並與心所相連,

影響有情生命的一切造作。

動身發語獨為最

佛家說造業,

是由身、
語、
意三業所構成,

而其中以意業為發動的根本,
從而推動身業與語業;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你们若是来了金华,也要记得尝一下我说的这几道菜,把火腿忘了吧,家里超市到处都是,出来玩当然要吃不一样的#旅居福地,达人游金华#年轻的时候很怕妈妈提起女婿,那是一
  • 去年 11 月,有媒体报道称,网传阿里内部会通知要裁员大概 2 万人,管理层更加扁平化管理,有的部门将彻底消失。彼时,在职场社交平台上,有阿里员工表示,阿里即将
  • 2.密切接触者2行程1月30时20时16分乘坐密切接触者1驾驶的轿车达到鄂尔多斯,从荣乌高速康巴什出口下,收费站通过ETC缴费未停车,到达高新区后在延长壳牌加油
  • #墨宝非宝[超话]#前几天看到一篇吐槽周生如故剧情、台词和逻辑的微博,看到她的吐槽我真的非常生气其中有一点是关于太后的自称,后来我专门去查了一下,太后的自称在那
  • 胡文盛、胡万林是新华联海洋公园停车场的两名普通安保队员,工作上积极且负有责任心。。
  •  周六的清晨‭‮大‍,‬‬家早安!2010年,一起工作的江西的小伙章伟毅然追求雪雁,主动照顾关心她,在2014年与之结婚。
  • #恋人往事[超话]# 好坏过去为相遇,一切为你我伏笔! 乐曲响起爱无限,多少柔情多少梦! 梦回你我伤感往,青春年华你我伴! 生活我们顽强行,每步崭新起点信! 不
  • 在这片海陆相接的地方,东方湿地的魅力愈加深刻,让人流连忘返,如痴如醉。#余晖的美丽!##回味无穷感恩无穷##江南惠山文学社[超话]#1.风景优美迷了人的眼睛:有
  • #黄仁俊闪耀未来# #黄仁俊天生焦点# 回报率金牌选手323号黄仁俊梦队唯一官方【绿卡主唱领舞】NCT唯一2⃣️支千万Cover拥有者以联名交通卡销售总额280
  • #楼合肥[超话]# ✪ 男人人生的核心命题 女人对男人的真正的爱,大多带有,一定的崇拜。 如果女人内心,对你暗存鄙夷,她就很难进入真正的女人状态。做男人,你要明
  • 临江仙:寂夜抒怀(新韵) 窗外藤黄竹瘦,高檐晓月孤灯。 西楼帘卷待飞鸿。倚栏人正寂,独步哪堪行。 今夜万千花尽,潮头空落红英。 隔江箫瑟一般声,秋风和暮
  • 这星盘里没双鱼我不信,过于幻梦,且着迷于主动吸收疼痛,表达疼痛,以及之后的自怜自爱~生命没有那么多轰轰烈烈世界上80%的财富都是由20%的人拥有剩下的80%人都
  • 微凉的风轻拂过他的脸庞,任凭他在时间的长河中放声歌唱。自由飞舞的落樱,也成为了羡慕的对象。
  • 撮影:高橋定敬さん#三毛缟斑0516生日快乐# ✨Happy Birthday to Mikejima Madara✨三毛縞斑お誕生日おめでとう ✨同时也祝中之
  • 本次展会以“自由成型”为主题,意在通过打造多元化的时尚单品,令每位都市青年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件,打造独属自己的“型”来表达自己每天不同的心情随想和生活态度,
  • 这里,他只写露出墙头的秋千和佳人的笑声,其它则全部隐藏起来,让“行人”去想象,在想象中产生无穷意味。这里的“多情”与“无情”常被当爱情来解释,有感怀身世之情,有
  • 昨天也失眠了 接着睡了三个多小时 被一大早寝室楼回家的同学们吵醒做了一个关于同学一大早回家的梦 还梦见自己感受别人的嘲讽 梦见自己又为了别人而委屈自己做着不喜欢
  • 看了下国内顶尖女演员,在电视剧里的实际成绩 从打分上来看,唯一能和刘亦菲有的一拼的只有杨紫了 虽然刘亦菲演的电视剧数量不多 但评分基本上都是8以上 更别
  • 不论从舞者的舞姿和感情,还是舞台效果,还是想表达给观众们中心思想等等,都是精品中的精品,老师们辛苦了[泪][泪][泪]55555还想在看n遍,还想再说,老师们辛
  • [心] 凑在一起挺合适,很符合婚姻的想象。 我一直不相信有纯凑合结婚的人,你想凑合,那也得对方配合,既然两个人能配合,那多多少少在三观上达成了共识,你们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