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嘱第十

师一日唤门人法海、志诚、法达、神会、智常、智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等,曰:「汝等不同余人,吾灭度后,各为一方师。吾今教汝说法,不失本宗:先须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自性。忽有人问汝法,出语尽双,皆取对法,来去相因。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三科法门者,阴、界、入也。阴是五阴——色、受、想、行、识是也。入是十二入,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内六门——眼、耳、鼻、舌、身、意是也。界是十八界,六尘、六门、六识是也。自性能含万法,名含藏识。若起思量,即是转识。生六识,出六门,见六尘。如是一十八界,皆从自性起用。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起十八正。若恶用即众生用,善用即佛用。用由何等?由自性有,对法外境。无情五对:天与地对,日与月对,明与暗对,阴与阳对,水与火对;此是五对也。法相语言十二对:语与法对,有与无对,有色与无色对,有相与无相对,有漏与无漏对,色与空对,动与静对,清与浊对,凡与圣对,僧与俗对,老与少对,大与小对;此是十二对也。自性起用十九对:长与短对,邪与正对,痴与慧对,愚与智对,乱与定对,慈与毒对,戒与非对,直与曲对,实与虚对,险与平对,烦恼与菩提对,常与无常对,悲与害对,喜与瞋对,舍与悭对,进与退对,生与灭对,法身与色身对,化身与报身对;此是十九对也。」师言:「此三十六对法,若解用即道,贯一切经法,出入即离两边。自性动用,共人言语,外于相离相,内于空离空。若全着相,即长邪见;若全执空,即长无明。执空之人有谤经,直言不用文字。既云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语言。只此语言,便是文字之相。又云:『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两字,亦是文字。见人所说,便即谤他言着文字。汝等须知,自迷犹可,又谤佛经。不要谤经,罪障无数。若着相于外,而作法求真;或广立道场,说有无之过患。如是之人,累劫不得见性。但听依法修行,又莫百物不思,而于道性窒碍。若听说不修,令人反生邪念。但依法修行,无住相法施。汝等若悟,依此说、依此用、依此行、依此作,即不失本宗。若有人问汝义,问有将无对,问无将有对,问凡以圣对,问圣以凡对。二道相因,生中道义。如一问一对,余问一依此作,即不失理也。设有人问:『何名为暗?』答云:『明是因,暗是缘,明没即暗。』以明显暗,以暗显明,来去相因,成中道义。余问悉皆如此。汝等于后传法,依此转相教授,勿失宗旨。」

师于太极元年壬子,延和七月(是年五月改延和,八月玄宗即位方改元先天,次年遂改开元。他本作先天者非)命门人往新州国恩寺建塔,仍令促工,次年夏末落成。七月一日,集徒众曰:「吾至八月,欲离世间。汝等有疑,早须相问,为汝破疑,令汝迷尽。吾若去后,无人教汝。」法海等闻,悉皆涕泣。惟有神会,神情不动,亦无涕泣。师云:「神会小师却得善不善等,毁誉不动,哀乐不生;余者不得。数年山中竟修何道?汝今悲泣,为忧阿谁?若忧吾不知去处,吾自知去处。吾若不知去处,终不预报于汝。汝等悲泣,盖为不知吾去处;若知吾去处,即不合悲泣。法性本无生灭去来,汝等尽坐,吾与汝说一偈,名曰真假动静偈。汝等诵取此偈,与吾意同,依此修行,不失宗旨。」众僧作礼,请师说偈。偈曰:

「一切无有真, 不以见于真,

 若见于真者, 是见尽非真。

 若能自有真, 离假即心真,

 自心不离假, 无真何处真?

 有情即解动, 无情即不动,

 若修不动行, 同无情不动。

 若觅真不动, 动上有不动,

 不动是不动, 无情无佛种。

 能善分别相, 第一义不动,

 但作如此见, 即是真如用。

 报诸学道人, 努力须用意,

 莫于大乘门, 却执生死智。

 若言下相应, 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 合掌令欢喜。

 此宗本无诤, 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 自性入生死。」

时,徒众闻说偈已,普皆作礼,并体师意,各各摄心,依法修行,更不敢诤,乃知大师不久住世。法海上座,再拜问曰:「和尚入灭之后,衣法当付何人?」师曰:「吾于大梵寺说法,以至于今抄录流行,目曰『法宝坛经』。汝等守护,递相传授。度诸群生,但依此说,是名正法。今为汝等说法,不付其衣。盖为汝等信根淳熟,决定无疑,堪任大事。然据先祖达磨大师付授偈意,衣不合传。偈曰:

「『吾本来兹土, 传法救迷情,

  一华开五叶, 结果自然成。』」

师复曰:「诸善知识!汝等各各净心,听吾说法。若欲成就种智,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种,含藏长养,成熟其实。一相一行,亦复如是。我今说法,犹如时雨,普润大地。汝等佛性,譬诸种子,遇兹沾洽,悉得发生。承吾旨者,决获菩提。依吾行者,定证妙果。听吾偈曰:

「心地含诸种, 普雨悉皆萌,

 顿悟华情已, 菩提果自成。」

师说偈已,曰:「其法无二,其心亦然。其道清净,亦无诸相,汝等慎勿观静及空其心。此心本净,无可取舍。各自努力,随缘好去。」尔时徒众作礼而退。

大师,七月八日忽谓门人曰:「吾欲归新州,汝等速理舟楫。」大众哀留甚坚。师曰:「诸佛出现,犹示涅槃。有来必去,理亦常然。吾此形骸,归必有所。」众曰:「师从此去,早晚可回。」师曰:「叶落归根,来时无口。」又问曰:「正法眼藏,传付何人?」师曰:「有道者得,无心者通。」又问:「后莫有难否?」师曰:「吾灭后五六年,当有一人来取吾首。听吾记曰:『头上养亲,口里须餐,遇满之难,杨柳为官。』」又云:「吾去七十年,有二菩萨从东方来,一出家、一在家。同时兴化,建立吾宗,缔缉伽蓝,昌隆法嗣。」问曰:「未知从上佛祖应现已来,传授几代?愿垂开示。」师云:「古佛应世已无数量,不可计也。今以七佛为始,过去庄严劫,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今贤劫,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文佛。是为七佛。

  「已上七佛,今以释迦文佛首传。

「第一摩诃迦叶尊者、第二阿难尊者、第三商那和修尊者、第四优波毱多尊者、第五提多迦尊者、第六弥遮迦尊者、第七婆须蜜多尊者、第八佛驮难提尊者、第九伏驮蜜多尊者、第十胁尊者、十一富那夜奢尊者、十二马鸣大士、十三迦毗摩罗尊者、十四龙树大士、十五迦那提婆尊者、十六罗睺罗多尊者、十七僧伽难提尊者、十八伽耶舍多尊者、十九鸠摩罗多尊者、二十闍耶多尊者、二十一婆修盘头尊者、二十二摩拿罗尊者、二十三鹤勒那尊者、二十四师子尊者、二十五婆舍斯多尊者、二十六不如蜜多尊者、二十七般若多罗尊者、二十八菩提达磨尊者(此土是为初祖)、二十九慧可大师、三十僧璨大师、三十一道信大师、三十二弘忍大师。

「惠能是为三十三祖。从上诸祖,各有禀承。汝等向后,递代流传毋令乖误。」

大师,先天二年癸丑岁八月初三日(是年十二月改元开元),于国恩寺斋罢,谓诸徒众曰:「汝等各依位坐,吾与汝别。」法海白言:「和尚!留何教法,令后代迷人得见佛性?」师言:「汝等谛听!后代迷人,若识众生,即是佛性;若不识众生,万劫觅佛难逢。吾今教汝。识自心众生,见自心佛性。欲求见佛,但识众生。只为众生迷佛,非是佛迷众生。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自性平等,众生是佛;自性邪险,佛是众生。汝等心若险曲,即佛在众生中;一念平直。即是众生成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吾今留一偈与汝等别,名自性真佛偈。后代之人,识此偈意,自见本心,自成佛道。偈曰:

「真如自性是真佛, 邪见三毒是魔王,

 邪迷之时魔在舍, 正见之时佛在堂。

 性中邪见三毒生, 即是魔王来住舍,

 正见自除三毒心, 魔变成佛真无假。

 法身报身及化身, 三身本来是一身,

 若向性中能自见, 即是成佛菩提因。

 本从化身生净性, 净性常在化身中,

 性使化身行正道, 当来圆满真无穷。

 淫性本是净性因, 除淫即是净性身,

 性中各自离五欲, 见性刹那即是真。

 今生若遇顿教门, 忽悟自性见世尊,

 若欲修行觅作佛, 不知何处拟求真?

 若能心中自见真, 有真即是成佛因,

 不见自性外觅佛, 起心总是大痴人。

 顿教法门今已留, 救度世人须自修,

 报汝当来学道者, 不作此见大悠悠。」

师说偈已,告曰:「汝等好住。吾灭度后,莫作世情悲泣雨泪,受人吊问、身着孝服,非吾弟子,亦非正法。但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恐汝等心迷,不会吾意,今再嘱汝,令汝见性。吾灭度后,依此修行,如吾在日;若违吾教,纵吾在世,亦无有益。」复说偈曰:

「兀兀不修善, 腾腾不造恶,

 寂寂断见闻, 荡荡心无着。」

师说偈已,端坐至三更,忽谓门人曰:「吾行矣!」奄然迁化。于时异香满室,白虹属地,林木变白,禽兽哀鸣。十一月,广韶新三郡官僚,洎门人僧俗,争迎真身,莫决所之。乃焚香祷曰:「香烟指处,师所归焉。」时香烟直贯曹溪。十一月十三日,迁神龛并所传衣钵而回。次年七月出龛,弟子方辩以香泥上之,门人忆念取首之记,仍以铁叶漆布固护师颈入塔。忽于塔内白光出现,直上冲天,三日始散。韶州奏闻,奉敕立碑,纪师道行。

师春秋七十有六,年二十四传衣,三十九祝发,说法利生三十七载,嗣法四十三人,悟道超凡者莫知其数。达磨所传信衣(西域屈眴布也),中宗赐磨衲宝钵,及方辩塑师真相,并道具,永镇宝林道场。留传《坛经》以显宗旨,兴隆三宝,普利群生者。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终

️️️

【钞】筹量名意。世人起于意识。念念逐外筹量。是邪思惟也。旋其意识。扣己而参。思之又思。思尽还源。思无所思。全身即寿即光。何论彼佛此佛。

这就叫思惟,莲池大师在这里给我们解释正思惟,那么我们也要正思惟,我们很多学佛人这个思惟不正,都是落在邪思当中,比如我在这里讲法,你在那里听法,你的心思呢,就在那想,哎呀,这一句是什么意思,那一句是什么意思?他讲的对不对?好不好?都叫邪思惟。证明你每天在这听经是邪思,不是正思惟,你能获得利益吗?
所以世间的人就用自己的意识来逐外筹量,也就是随着这个人事物,我说的这个话呀,经典里面的文字啊去思惟,这就叫逐外筹量,追逐着外面的这些人事物,文字语言,音声等等来思惟,你这一切思惟就叫邪思惟。
那你一听,那我就不动脑子了?我一动脑子你说我是邪思惟,不是不叫你动脑,是叫你明白如何来思惟,因为你这些就是在向外听,向外闻,向外看,向外面的人事物,经文法语当中来找寻你的自性,你又怎么能找到呢?
比如说你拿个镜子,你在这个镜子里面再怎么找你自己也找不到,因为你不在镜子里面,你向镜子外面去看,照镜子这个才是你。所以《楞严经》里面叫反闻自性,《耳根圆通章》,你要向你自己那里去找,就是反观自心。
这里说了,旋其意识,扣己而参,就是反闻自性的意思。
我们把看到的,听到的,六根接触到的,你来向自己的心地里面来参访,你如果还不懂的话,还打那个镜子比喻,镜子里面一照这个人,你不会说镜子里面这个人就是他吧。你一想,哎呀,镜子里面这个人长得这个样,脸上这儿有个黑斑,这儿有个粉刺,这是我呀,这就叫扣己而参。
再接着解释你就知道了,你看这个人打我,这个人在骂我,因为你看的这个人他在打我骂我,他是我自己。以此遇到的一切的人事物都把它当成自己来思惟,来观照,就叫扣己而参。他不是外人啊,是你心现的。所以镜子里面照出来的都是你自己,你在照镜子,那不是你吗?这个意思就叫扣己。一切万物都扣在自己身上,他都是我,你这样来思惟,就叫正思惟。
这是开始,开始你要这样,遇到人事物,遇到好坏对错,你就参,为什么他要打我?为什么他要诽谤我?为什么他要爱我?那么你一扣在自己身上来思惟,你就能够找到自己的缺点,你就知道自己哪里错了,这样思之又思,思尽还源,思无所思,那时候才达到阿弥陀,就是无量寿,无量光,那你就见性了。
所以一切人事物的显现都是我自己的表现,我心里面起了什么念,他就现什么境,你先有这个意识就叫扣己。再来想这个,哎呀,为什么他会这样?就叫参。一看这个人在那杀猪宰羊,你一扣己,就是说自己有这个杀生害命的这个念,这个根还没去,不要说你现在吃素了,其实你杀生的这个根还没去,所以你就天天见到一些杀生害命的事情,一见到这些事情,你就扣在自己身上,把它观想成自己,这叫扣己。
再联想到他为什么要这样杀?为什么要这样偷盗,邪淫,妄语等等,这就叫参。参明白了,不断的参,这就叫思之又思。思惟来思惟去,你就知道了,自己有哪些隐藏在内心当中的污垢还没有去除,也就是它的根。
我们很多人修行可能把这个枝叶剪除了,但是这个草根还在,所以要不断的对境,扣在自己身上来参访,参的过程当中再不断的思惟,思惟之后叫思尽还源,就会参明白自己的自性,自性就显现了,原来是心依性而变的。就像《楞严经》上所说的因为眼睛有病,一看这个灯外面有这个光辉,眼睛没病的话,怎么能有光辉呢?
又像那个头上按头一样,因为一起念,就在这个本来的这个头上,这个自性上又按了一个自性,就迷失了这个自性了,你这样来思惟就叫正思惟。如果只是思惟它怎么怎么地,而不能扣到自己身上,来反观自己的不对,就叫邪思惟。
最后思尽还源,达到思无所思了,也就是真正的修来修去跟万物一体了,随时随地随处都能够跟众生连成一片,不用再加个思惟的这个念,他就自动的跟众生的所有的表现,人事物所有的显现,他自动的就容入到自性当中了,这就叫思尽还源,那时候就思无所思了,自动的就像释迦拈花,迦叶微笑一样,他自动的以心契心,自动就明白他是怎么回事了。
就像我一说如是我闻,你自动就知道什么意思了,我一说拜拜,你自动就知道是再见了,就是这个意思。你不用再去翻译它是什么意思了,这就叫以心契心。就是这个境一来到你面前,你自动就知道,哦,我心里又起了什么念了,他才现这个境的。到那时,你自动就显现出自性的无量寿和无量光了,他就叫阿弥陀。
所以何论彼佛此佛呀?彼佛和此佛,你如果那个时候还有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乃至其他佛的差别,那证明你还没有思尽还源,就是还没有达到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程度,你的修行还不够,还需要继续扣己而参。
到底你觉得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呢?这是佛设立的问答,下面呢,也就是回答:
其实呢,你真正的能够在这一问当中,能够把你的妄想分别执着去当下一下子没有的话,当下就是,当下就契入了。
谁是阿弥陀?我即是,因为如是我,我是如,就叫如是我闻,如就是如来,如来就是我, 就是自性,自性就是如来。所以阿弥陀佛即是我心,我的心性也就是阿弥陀佛,哪儿来的他佛自佛的差别呀?没有。所以只有一尊佛即是自性。
所以我呢,要在一切时处把这个意思弄懂,尤其你如果还是听不懂,无法开显自己的心性,像禅宗那样明心见性的话,那没有办法,你就在一切人事物当中观一切人事物都是阿弥陀佛,也就像莲池大师所说的扣己而参,因为扣己而参的时候,你如果把一切众生看成自己,我们上上根性的人尤可为之,中下根性的人也无法保持,你怎么看别人都不是自己,尤其这个人害的你那么苦,骗的你那么家破人亡,你怎么能看成是自己呢?
所以我们很多的时候,对于身边的人事物,难以扣己而参,难以观想成自己,再来思惟它里面的义理,就很难。所以呢,这时候唯一的办法就是不把他观想成自己,先把他观想成是阿弥陀佛,所以他打我是阿弥陀佛打我,他骂我是阿弥陀佛打我,他爱我是阿弥陀佛爱我,所以一切人事物都是阿弥陀佛,我穿衣吃饭,行住坐卧,拉屎尿尿,都是阿弥陀佛,这样就会暗合道妙,巧入无声,这一生中呢,你往生到极乐世界了,到了那里再来扣己而参的修吧。先往生再说,这就是最善之法。所以你干什么事情,做什么活动,修什么法门,都是为了往生极乐世界,都是在念佛,这样就对了。

#吴青峰[超话]#[微风]#吴青峰欧若拉新歌storm#
他的声音飘洒出来的时候,夏夜的星空恍惚停滞,思绪瞬忽不定,穿梭在各种听他唱歌的片段中。

那是我的归处,是我好久不见的依声。

他还是那样一个化空灵为实音的歌者,歌声里带着一种水到渠成的框定感。
文字的妙意就恰在此处,你顺着他的词听下去,或直白或跳动的搭配里,有最简单的胸意。他以此环绕你,如落叶翻复,如眷鸟鸣声,你慢慢沉进去,沉进一场瑟然的梦。

没有轰烈的震荡,没有狂起的呼声,整首歌的走势奇特地舒然,没有一句凛冽高耸的风暴声,却每一句都给人一种在风暴中游荡的感觉。

那是一种被稀释的呼啸感,仿佛有一双隐约的手臂在将这座世界收拢成一个怀抱。
就好像在怒浪疾风的大海上航行,乘得却是一艘沉稳的巨轮,惊恐与迷茫触手可及,但你清晰地感知到,安定感更近距离地与你相拥。

或许这就是“就算分隔,内心还是有份力量支撑着;就算生命面临风暴,乌云之上必有光照着”的落点吧。

青峰的词曲和歌唱的契合度如此之高,他也很会将自身和合作者的优势杂糅。这场极光与风暴的组合,带来的通感体验是自然而然的——那么透明的一扇窗,当然会落进又温暖又柔软又明亮又香甜的阳光。

这次的主题也不是青峰第一次表达,他每一次的表达都像是先洗刷过自己,再清洁别人。

从“生命必须有裂缝,阳光才能照得进来”到“It’s always bright”,他把对主题的表达逐渐把控进一个舒适的区间里,那里光明但不刺眼,那里火热但不炙辣,那里坚毅但不猛烈。

音乐的光芒感往往便来自于更沉重的流浪感,每一段都像是灵魂的抽离,每一段却又轻轻把线拉紧。
那不是呼唤你无出无向的自我调遣,而且张臂而招,供你在他那里风餐露宿,你似无根飘絮的听感,有了甘心依没的实处。

我啊,那么依爱月亮的一个人,始终认他做我的一轮归处。

因为一个能从风暴中唱来极光的歌者,永远会有一方明月,因他油然而生。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咪蒙微博永久关停,自媒体发展机遇与危机的博弈?
  • 号外!德前总理出任俄石油公司一把手,加拿大又挑衅中国,美古关系每况日下,三国围堵库尔德自治区!丨2017年10月2日(星期一)
  • 苹果降价约20天后 iPhone在中国销量猛增八成
  • 苹果为漏洞道歉 将在新版本的更新中完成修复
  • 出来混的,迟早要还!北爱尔兰就是英国殖民时代造成的恶果。
  • 张杰为双胞胎庆生 俩女儿背影出镜长的不像对方
  • 腊月二十八贴对联,迎大年
  • 美俄齐退《中导条约》欧洲恐变导弹竞赛“舞台”
  • 巴西矿坝决堤监控曝光 一整列火车被瞬间淹没
  • 广西象州发生命案致5死1伤,嫌疑人已被抓获,系由感情纠纷引起
  • 全明星替补名单公布 韦德入选!
  • 亚洲杯卡塔尔夺冠: 阿里让点仍创纪录拿金靴 卡塔尔胜日本首次夺冠
  • 陈坤调侃倪妮迟到
  • 生僻字回应抄袭:不做裁缝,绝不抄袭
  • 作曲家田歌去世,21岁时写出《草原之夜》
  • 刘德华补偿歌迷,歌迷直呼走心!
  • 张杰安慰路人小孩
  • 官方:武磊入选本轮西甲大名单,客战黄潜有望首秀登场!
  • 小学生寒假作业涉黄!疑似作业“被盗版”?
  • 为什么水果姐被奥兰多收了?还不是因为他的百变画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