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道德经》

第四章

【王弼版本】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同56章)
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

【帛书老子版本】
{道蛊,而用之又弗盈也。渊呵,始似万物之宗。
挫其,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也,象帝之先。 }

【详 解】
1、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1)道体是虚状的,然而作用却无穷无尽。这样得渊深,却能创生万物,像万物的本源。
2)道是空虚无形的,而作用是乎没有极限。它是那么得幽深莫测,像万物的宗主。
3)道是冲虚的,因其不盈满,所以永远都有作用,且作用永不穷竭。它幽深得像渊谷,好像万物的本源,万物都像是从这里生出来的。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断句2)
1)道,对冲着发生作用,但永不盈满溢出。像深渊一样,好似万物的祖宗和根源。

{冲} 冲击、冲撞、对冲(物质运动的方式)。“冲”原写作“沖”,表示水的涌动;“冲”又是“衝”的简化字,表示通途、要道。“冲”有两个来源,因而有两个本义,一是表示水流涌动,另一个是交通要道。“冲(衝)”又读作chòng,由冲撞引申为对、向着。“冲(沖)”由水流流动的冲,又有了水的冲击、冲洗的意思。“
{冲虚} 使它虚。道似涌动的水流,因涌动的冲击冲洗,时时保持冲虚,时时新旧更替,运动而变化,永远可以作用。道像涌动的河流,冲涌的过程中,生成一切,也覆灭一切。在时间的洗礼下,无中生有,有化为无。永远运动,永远变化,奔流不息,运动不竭。

老子用“疑是法”(如:像、是乎)对道进行了间接性地描述。道体是虚状的,道看似虚无,却并非一无所有。它含藏着无尽的创造因素(因子),因而它的作用是无穷无尽的。看似虚无的道体,像是万物的根源(宗祖)。道冲,揭示出道的运动方式(作用方式),道具有生成万物的巨大作用,而使道起作用的是“对冲”“相冲”的物质运动方式。道,看似虚无缥缈,其实内部充满了运动,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二气不断对冲着发生作用,产生出无穷无尽的能量运动和变化,促使万物生生不息,新旧交替,但永远不会盈满溢出。
空虚:象征着空间和时间的无限制,因此作用则无穷尽。
不盈:指不盈满,所以一直有作用。而盈满则意味着损、溢出。

道,好比大地的深渊和天上的星云。深渊表面看似幽静混沌,但内部却漩涡翻滚暗流汹涌,深不见底神妙莫测。星云看似不动不变,其实内部一直呈漩涡状,高速旋转燃烧,由此,星体也是不断毁灭又新生。道,也是如此,不断地生生灭灭,新旧更迭,好像万物的祖宗和根源一样。
渊:水的深谷,幽深莫测。
宗:祖宗、宗主,生成万物的本源。

由气冲描述道的运动方式,以深渊的漩涡状旋转比喻道的运动状态。(由混沌到清澈,由繁复到简单,由复杂到净化,分与合,聚与散……不同的能量的影响拉锯……循环往复。)

2、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1)挫顿尖锐,消解纷杂,调和光芒,混同尘垢。
2)消磨(收敛)锐气,化解纷乱,柔和光芒,混同尘俗。

道将万物包裹其中,消磨万物的锋锐,解除万物的纷扰,调和万物的光辉,混同万物的尘垢。以宇宙星体运动做比喻,就像宇宙星系依循各自的轨道呈漩涡状(螺旋上升)不断旋转,消磨天体的棱角,即挫其锐;由恒星吸引行星加速运动,由引力将微细分子归为统合,即解其纷;由旋转接收适量光芒,让光芒调和适度,即和其光;混同凝聚尘垢分子,混合统一为星体,即同其尘。道,使得万物处于一种自然而然的最高和谐有序的状态,称之为:“太和”。

这四句是讲道的作用:收敛锐气,不过分凸显;排除纷杂,消解纷乱杂多;调和光芒,不过度耀眼;混同尘垢,和万物俗世混同在一起。和光同尘,代表人不可锋芒毕露,不应自命清高,不要孤芳自赏,人要掩饰自己的锋芒,不让人感觉到威胁,与世俗混同,随俗而处,与众人打成一片,互相尊重,互为欣赏。当人们有纷争,则需要互相磨合,解决消除纷扰。人不能独显光芒,要让别人也能显出各自的光耀,这样人与人自然和谐。不要过度区分,不应高高在上,不可势利偏颇,不分高低贵贱,要与俗世民众混同在一起,亲民爱民,要有宽广包容的胸襟。中国文化谈为人,讲求外圆内方,要以圆融灵活亲切沉静的外表,包裹正直强硬的原则。这样既可以自我保护,又益于他人接受,人可以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做自己想做的事,减少阻力。

3、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1)它是那么澄澈沉静,若有若无地存在着,我不知道它由谁产生,好像上帝之前就已存在。
2)它是如此得无形无迹,若有若无地存在着。我不知它是由谁产生的,是乎是天帝的祖先。
3)它隐没无形,似亡又实存,我不知道它从是哪里产生的,是乎天帝之先就已存在。

{湛} 形容溪水的清澈透明,将道比作是清澈的溪水。老子觉得“道”有时候混沌像深渊,有时候又清澈如溪水。“湛清”一词就是描述天空像溪水一样清澈空明,“道”弥漫在这空明的天空中,看似没有实际上确实存在,小鱼小虾离开了透明的溪水无法活命,万物离开了清澈透明的道也无法生存。

老子又将道比作清澈的溪水和透明的空气。湛清的道体像溪水和天空那样,看似虚无一物,却也真实地存在着。像鱼儿不能离开水,人不能离开空气,万物离开道也无法生生不息。最后,老子试图理清道的身世?帝,天帝,上帝,统御者,或指自然界的神秘力量。孔子:帝出乎震,震卦为春之雷,像是天帝在发号施令,也代表自然界创生万物的动力。老子不知道“道”是谁的后代,如何产生?但道先于天帝就存在了。道先于天地就已存在。

首先,“道”是一个非限定的代称,由此它并没有限定于人类的语言逻辑之中。因为命名则意味着局限,而道不受限定,所以无法用语言文体准确地描述。老子则巧妙地运用“疑是法”间接地去描述它,由无限的时间、空间展开人们对于“道”的想象。道的存在是若有若无的,包括物质和精神的层面。因为道先于名称出现,由此无名。

总的说来,道就是万物的来源与归宿。万事万物皆有变化,而道永远存在。道是超越空间的,进入无限;是超越时间的,推展至永恒。道存在于万物之中,万物也存在于大道之中,离开道,万物则不能存在。道是绝对的真实,恒久不变,它是作为存在根源的存在本身。

人们学道、悟道,探究万物的根源和规律,不单利于为人做事,更可获得一种安顿的力量,人们探寻根源,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附】
1、世界的本质、根源?

老子的世界观:万物最根源的东西是“道体”,而道体是虚状的,看似一无所有,其实含藏着无尽的创生因子,它的作用无穷无尽。
佛家的宇宙观:世界的本质是“缘起”。(佛说: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

缘起:无我、无常、因果相续。(诸法因缘生,宇宙里任何一个因,都是因生的,任何一个缘起都是缘起的,因又有因,缘又有缘。“因果”所呈现的东西,纵向看无始无终,横向看无边无际。)机缘,巧合。

2、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定律):“解其纷,道的作用。”

孤立系统的熵永不减少,熵趋向“总体增长”,一切自然过程总是沿着分子热运动的无序增大的方向进行。一切自发地由有序向无序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不可逆。事物走向混乱、无序,秩序被打破,即最终一切都会分崩离析,走入混沌。

由此“道”的作用就尤其重要,“解其纷”消解纷乱,将混乱归为澄澈。地球在太阳系中,并非一个单一系统,我时刻受到各种外部能量的影响,比如太阳给予的能量。由此虽然事物自然地分散,又在影响下,自然地聚集。从无序混乱到有序清晰,再从有序再到无序,循环往复……由此地球需要遵循道的秩序,才能安全且规律地运动,也才会呈现生机。

道先天地而存在,而天地由混沌状态而演化而来,阳清之气上升为天,阴浊之物下沉为地。所以,道是不是就是那股神秘的力量,将混沌分化为天地?若混沌代表失序,而道即秩序。

何新逻辑学研究:“白马非马”论的五重根

“白马非马”论的五重根

  

  几乎我的全部著作都是我对自己的独白。我所说的种种事情都是我与我自己的密谈。

——维特根斯坦

图片

  战国名辩学者、名家代表人物、孔门弟子公孙龙是一位深刻的思想家,语言及逻辑学家,也是最早的符号哲学、语言哲学的研究者。他所提出的著名命题“白马非马”论具有深刻的语言逻辑学和本体论涵义,兹剖析其涵义并略述如下:

  1、指号白马不是生物的马

  2、指号白马不是马的类群

  3、指号白马不是个体的马

  4、马的类群不是马的个体

  5、白色马,即白色(指号)➕马(指号),作为复合的指号,不同于单一性指号的:白马

  总而言之:

  一、指号不同于真实对象。真实对象无法用指号表述,一切表述必然词不达意,强作表述即必然意味着曲解。

  二、所以人类没有工具可以表述和认知真实的世界。在认知、表述和本体及客体之间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即现实与表述的鸿沟。

  以上命题和结论,与18世纪德国的伟大哲学家康德的理论基本可以说相同。天下百虑,殊途同归。

  所以,2千年前战国时期的赵国名辩哲人公孙龙的哲学,与约200年前德国哲人康德的哲学意义可以相通。

  故公孙龙可称就是中国的康德,早生两千年。

  20世纪的哲人维特根斯坦说:“我们正在与语言搏斗。……我们已卷入与语言的搏斗中。”又说:“语言分析的关键(问题)不在于通过我们的经验来解释一种语言游戏,而在于确认语言只是一种游戏。”因此“凡可言说的,言说”,“凡不可言说的,沉默。”

  ——他的困惑以及结论,与公孙龙哲学也具有相通的意义。

【附 录】

何新旧文:谈“玄”

  …………(上略)

  (二)哲学与宗教有一共同的根本性问题,即所谓“终极问题”,也就是关于人生意义究竟是什么的问题。这个问题之所以存在,根源在于人生本身作为过程的虚幻性。

  但是,对世俗之人来说,每一天活得有滋有味,这种虚幻性被认为是不可思议不可理解的。只有经历过大起大落的过来人,以至当人到面临死亡时,才会对万事皆空的人生虚幻性有所顿悟。

  一位禅师曾说:佛说法四十九年,所为何事?就是要为人类解决一个最大的根本问题,即所谓“了生死”的问题。

  人必有死。然而,死究竟是终结还是非终结?这是宗教问题,也是哲学问题。宗教以对神(无限者)的信念和意志皈依解脱掉这个问题。而哲学则无始无终地永久困扰在这个问题中。

  生死问题及人生虚幻抑或真实的问题;进一步也就是整个存在世界究竟是真实或虚幻的问题。康德称之为“现象”与“实体”的问题,在中国中古佛学中则被看作所谓“色”(现象界曰“色”)、“空”(虚幻界曰“空”),以及关于何为“真如”(即本体、实体、本源)的问题。①

  【①形上问题在中国学术中,自孔子以来的儒学都不看重。因为儒者主要关注的是民生、政治和伦理。但在中古(魏晋)玄学和佛哲学中,对形上问题则作过深刻的思辩。】

  再由此,即可以提出人的智慧和知识究竟是否可能认识“真如”的问题。

  因为人在肉体上对于客体的介入手段是有限的,即只能通过感受、感知、思维及语言[即:眼、耳、鼻、舌、身、意(识)、语(言)],从而感知以及介入于客体。

  认知问题,最终总是会归结到语言问题。为什么?

  因为思维是意识的间接活动。人类的思维必须借助工具。这个工具就是一个虚拟的符号系统(即语言)。

  语言既是人类的认知工具,也是人类传递和表述信息的工具。人类发明了语言符号系统,而语言的元素是词。“词”,古代名家及墨、荀谓之“名”。就语言学意义言,词是“辞”。就逻辑学意义言,词是“概念”。就功能论,词既是推理工具,也是传达(表述)信息的工具。

  比如我现在向读者传递信息,必须使用一系列作为“名”即“词”的符号。借用佛家语,这个传递问题,就包含了所谓“诠”(诠释)与“遮”(遮蔽)的问题。②

  (中国古代学术中所谓“训诂学”,就是阅读古典文献时破其“遮”的一种“诠”。禅宗之所以自居教外,单传心印,不立语言文字,也是为了破除“遮”、“诠”之障。)

  “诠”与“遮”的问题,包涵着指号(词)与语义的内在矛盾,即“借指”与“所指”的矛盾。

  例如:当我说“哲学家”这个指号(词)时,它的语义是多重的:

  (1)指现实中的哲学家(一些人物),

  (2)或者仅指“哲学家”这个词。

  前者对语义是“所指”,后者的语义则是“借指”。这两者混而难分。某些悖论,往往就是由二者的混淆而发生的。

  “哲学家”这个指号的涵义(包括内涵及外延)并不等价于“哲学家”这个人群,更不等于某位哲学家。

  但在语言形式上,这就意味着“哲学家”(作为指号)并不是指“哲学家”(作为一些人)以及某哲学家。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以“哲学家”(指号)去描述那些“哲学家”(那些人)以及那个哲学家。因此,所谓“哲学家”(人)既是“哲学家”(指号),又不是“哲学家”。

  令M是指号“哲学家”,N是作为“哲学家”的人;则N=M,当且仅当N=-M。(哲学家是“哲学家”,当且仅当哲学家不是“哲学家”。)因此这里构成悖论,这个悖论也就是战国时的公孙龙所意识到以及所提出的著名悖论:“白马非马”。

  (三)所以,一诠必生一遮。诠生遮生,随诠随遮。天下事,不说倒还明白,多说反而糊涂。

  佛学所谓“诠”,就是语言符号,指号。所谓“遮”,就是模糊和歧义,就是矛盾和悖论。凡有“诠”必有“遮”。因为语言符号工具本质就“遮”,因此中古佛学称语言指号为“假名。”

  “假名”不是实体,却被用以表征本体。并且,必须、也只能通过它而表述本体。人类的语言具有来自自身形式同时又是具有根本性的模糊不确定性。(古名家所谓“白马非马”的悖论,以及希腊的“说谎者悖论”,都是揭示了基于语言指号的这种模糊性。)

  因此,20世纪初的数理逻辑学界弗雷格、罗素、怀特海等试图设计和构造一种纯粹的形式工具语言,从而建立一种彻底无“遮”,即绝对定义清晰,不包涵任何歧义和模糊性的指号系统。

  然而哥德尔后来用哥德尔定律证明了这种工具的不可能存在。①其论证复杂而繁琐。

  其实,并不需要哥德尔那么繁琐的论证。孔子所著《易系辞》也讨论过“言”与“意”的关系。他说:“词不尽言,言不尽意”,故“立象尽意。”庄子则主张:“得鱼忘筌,得意忘言。”这些说法都与“指号”与“意义”的矛盾性有关。

  王弼解《易》也主张:“得意则忘言”,“得言则忘象。”②

  【①哥德尔的不完全定理与康德的二律背反论证有异曲同工之妙。康德证明在超离经验的基础上,纯形式的理性演绎只会导致对立争论的恶性循环(二律背反)。哥德尔则证明,一个形式公理系统自身的完全性(统一性),不能通过系统内的自我演绎实现。

  ②参看王弼《周易略例·明象》。】

  维特根斯坦根也意识到这个“诠”与“遮”的问题,所以他断言任何“诠”只是语言游戏。他主张摒弃对不可言说者的讨论,“对可言说者言说,对不可言说者沉默。”(但这句话本身就包涵了很复杂的歧义语义结构。)③

  【③这句话中的“者”至少有三重歧义:(1)指所言说对象,人。(2)指所言说内容,物。(3)兼指二者。】

  哥德尔定律证明了纯数理语言形式自身的自反(矛盾)性及所谓“不完全”(不统一)性。这意味着确认了人的理性认识工具(逻辑工具)和表述工具(语言),本身先天地是有问题的。

  因此,用任何语言和逻辑要作到完全透彻之无矛盾认知及表述,都是不可能的!——而这一点,正是19世纪康德哲学的结论。

  现代西方哲学家和中国哲学家都不知道,其实在中国中古佛哲学关于“遮”与“诠”以及“真如”与“般若”的讨论中,早已实质地蕴涵了现代哲学的上述这些理论。①

  【①南北朝时僧肇(373—414)言:“夫玄迹之兴,异途之所由生也。而言有所不言,迹有所不迹。是以善言言者求言所不能言,善迹迹者寻迹所不能迹。至理虚玄,拟心已差,况乃有言?恐所示转远,庶通心君子有以相其言于文外耳!”】

  其实,中古中国佛学的“般若学”就是近代哲学所谓“认识论”。万法皆本一源,万法皆归一源。康德哲学的最终结论是限制理性而回归于信仰,在这一点上与中古佛哲学的辨智论恰亦相通。

  因此,可以说哲学与佛学的最高境界并不是“别”(分别),而是“通”(汇通)。②

  【②孔子曰:“圣者,通也”。《尚书大传》郑玄注:“心明曰圣,圣者,通也。”通者,大智也。所谓内圣外王,王者,威也,敬也。所谓内圣外王的真义,即:内通,外敬,内智,外威。】

  佛说中有所谓“金刚九喻”。其中之七、八、九等喻曰:“观过去如梦”,“观现在如电”,“观未来如云”。其实所谓梦、电、云,无非都是“空”的喻象。最高的“般若”境界,实归结于空。③

  【③吕澂先生说:般若的基本原理“性空”,与道家言“无”相印合。般若学说的“无相”、“无生”,相似于道家的“无名”、“无为。”】

  黑格尔说:“古代哲学家曾把空虚理解为原动者。他们诚然已经知道推动者是否定的东西,但还没有了解它就是自身(SeIbst)。

  必须悟得般若及真如之本体是“空”,才能得大智慧,也才会有大勇敢。

  大智慧,就是看得破。大勇敢,就是“菩萨行。”所谓“以出世精神,作入世事业。”所谓“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所谓“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大乘的真境界实在于此!惟能入世,才会有智;惟能出世,才会有勇。(谭嗣同所著融合儒佛的《仁学》,精义亦在于此。)

  所以《西游记》中全智全勇的猴子名叫“悟空”。整个《西游记》本身,其实正是以佛理调侃人生诸色而设喻的一个象征主义的大寓言。

  悟得人生皆虚空,可以少却多少闲气和争论。须知一诠就是一错(因为必有“遮”)。所以只能随“诠”随“扫”,随遮随破;哪里求得到什么“绝对”?须知,汉语中的“绝对”一词本身也是来自佛语。④

  【④中古佛学在语言上对当代的影响举不胜举。甚至“阶级”一词,本初也是佛语。谢灵运“辨宗论”:“寂静微妙,不容阶级。积学无限,何为自绝?”…………(下略)】

  【以上文字摘录于何新著作《谈“玄”》一文,原文曾经收入于何新著《哲学思考》(下卷)#生活碎片# https://t.cn/A6qKtegq

《解经修行》——余秋雨

三,那些否定

空,是一个坐标。由它一比,世间很多重大的物态、心态、生态,都由重变轻,由大变小,甚至变得没有意义了。

因此,要阐释空,仰望空,逼近空,触及空,必须运用一系列减除之法,断灭之法,否定之法。

《心经》虽然短简短,却用了大量的否定词,例如“不”和“无”的整齐排列。确实,只有经过“不”和“无”的大扫除,才能真正开拓出的“空”空间,

先说“不”。

《心经》说,在空相中,“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我把这几个“不”都翻译成了“无所谓”,即“无所谓诞生和灭亡,无所谓污垢和洁净,无所谓增加和减少”。这里的“无所谓”不是没有,事实上,生活灭,垢和零,增和减还是存在的,但是没有绝对意义,也没有固定差异。

生是灭的开始,因此生中隐藏着灭。反之,灭中有包含着生,或启动着另一番生。因此,没有纯粹的生,也没有纯粹的灭。它们之间,并不是彻底对立。

垢和净也是一样。“水至清则无鱼”,净和垢历来并存,只是比例变动而已,而且,大净中很可能潜伏着大垢,“含剧毒而无迹”;大垢中也可能隐藏着大净,“出淤泥而不染”。

增和减更难判定。似增实减,似减实增的情形,比比皆是。结果,增也无所谓增,减也无所谓减,非增非减,不增不减,归之于空。

总之,空门,就是打通之门。把生和灭之间的门打通,把垢和净之间的门打通,把增和减之间的门打通,打通了,也就进入“空门”。空的最大、最常见障碍,是一座座关着的门,关着的门,就是强行切割之门,互相觊觎之门,自寻烦恼之门。因此,《心经》对这些关着的门,说了那么多“不”,要它们全部打通。

《心经》用的最多的否定字,是“无”。

在空的世界,各种障碍都要接受“无”的荡涤。大致以下几种——

第一种,荡涤感觉障碍。人们常常会相信“眼见为实”,“亲耳听到”,“亲口尝过”,而佛教则对人的感觉保持怀疑。直接感觉到的一切,极有可能是表象、暂相、假象。因此《心静》指出,从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等等感觉系统所带来的不同心理感受,都不可完全信赖,都不要过于在乎,甚至都可以视之为无,这也说明。“看破”之“看”,与一般的视觉,并不相同。

第二种,荡涤界限障碍。人们走上感觉误区之后,又会设置很多界限,作为认识世界的栏杆和台阶。其实这些界限都是心造的,实际并不存在。《心经》里所说的“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也就是指从最初的视觉到最后的意识,人们划出很多界线,都应该撤除。世上很多学者和行政官员一直以“划界”作为自己的行为主轴,其实都是在做分化世界的事情。在佛教看来,所有的划界有时是需要的,但说到底还是在设置障碍。因此,也要视界为无。

第三种,荡涤生存障碍。很多智者和哲人,老是在研究人类生存的很多麻烦课题。例如,明白和愚黯、衰老和死亡、痛苦和灭亡、机智和收获等等。佛教认为,这些问题没有归向,无从解决,因此也就无法成立。《心经》所说的“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那么重要的一系列难题,答案都是“无”。历来都是人类生存的大课题。明黯老死,似乎更是有更事关及生存等级。《心经》认为没有这种等级,也不应期待这些问题的解决。自认的机智和收获,更没有着眼的必要。但这些人人都看重的思维山峦都归之于无,空的境界才能真正出现。

那么多“无”,概括起来也就是“无常”。“无常”二字,对世界种种固定性、规律性、必然性、周期性、逻辑性提出了根本的怀疑。因此,正是“无常”,可以排除一系列障碍。无常,初一听让人心神不定。但是,当它宣布,原来让人心神安定的那些“规律”和,“必然”都不可靠。人们的心神也就会搁置在“小安定”后获得的“大安定”。

既然整体是无常,那就不要那么多预测、判断、分析了。来什么就是什么,当下面对,即时处理。也就是说,从“失去依靠”走向了“不必依靠”。

因无常而不必依靠,那就叫“自在”。

如果这一系列障碍都得以排除,那么,由这些障碍带来的精神恶果也可以避免了。也就是《心经》所说的“心无挂碍”,“无有恐怖”。正是这两个“无”,可以使人“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只可惜,以上一系列被“无”所否定的东西,世人常常不舍得丢弃,那么,随之也就无法丢弃那些挂碍、恐怖、颠倒梦想了。

一连串的否定,组成了一场“空们大扫除”。为的是挣脱种种现状,达到没有障碍的“如来”境界。

四,度化众生

《心经》认为,以“无”入“空”,排除障碍是人生真正的大智慧。同是一个“智”,小机智徒增障碍,被佛经称为“漏智”,属于排除之列。排除了小机智,就能开启大智慧,那就是“般若”。般若智慧的核心是度化,因此又称“般若波罗蜜多”,即“大智慧度化”,简称“智度”。佛典中,有《大智度论》。

度,是脱离苦海到彼岸。小乘佛教,重在个人解脱,大乘佛教,重在众生度化。个人解脱的理由和程序都已经说得很清楚。那么,从逻辑上,为什么还要拓展成众生度化呢?

有人说,这是佛教随从了普世道德,不在乎自身逻辑。对此,我不能同意,我认为佛教由“度己”而导致“度人”的逻辑,很清晰,下面,且让我略加梳理。

如前所述,佛教在阐明“空”的学说时,着力排除种种界定,拆卸道道门槛。很快就碰到了最重要的一个界定,那就是“他我”之间的界定。遇到了最后一道门槛,那就是“人己”之间的门槛。

“我”是什么?显然,不管在生理意义、伦理意义还是社会意义上,都是“性空”。生理意义上的“我”,是速朽的皮囊,伦理意义上的“我”,是随着亲情关系必然陨灭而不知自己是谁的孤鸟,社会意义上的“我”,是被一堆人造身份所堆垒而成的空洞名号。正如前面已经说到,一切“拥有”,都是“假有”,那么,接下来,一切“拥有者”本人,也是空相,富人的钱财是空,高官的权位是空,而重要的是富人和高官本身,也是空。那么,不是高官和富人的普通人呢?也一样,都是空相。

现代西方思维中,“我”是一切的出发点。我的存在,我的权利,我的成败,我的性格……这便是欲望的渊藪,冲突的本体,烦恼的根源。

佛教以很大的力度,对“我”提出了质疑。不是质疑我个人的优缺点,而是质疑“我”这个概念本身的存在基点。质疑的结果,是主张放弃对“我”的执着,即破除“我执”。

我前面说到,《心经》里包涵了那么多“无”,都可以概括为“无常”,其实,在“无常”后面还隐藏着一个最根本的“无”,那就是“无我”。

历代不少佛教学者把“缘起性空,无常无我”八个字当作佛教的精髓,我很赞成。

在世界各大宗教派别和哲学派别中,佛教明确地提出了对自我个体放弃、消融和超越,显示出非同一般的成熟等级。

佛教当然可以与那些主张个体圆满、个体成功的学说共存于世,但它又不能不指出,一切“完满”和“成功”都不可能真实。因此所谓“完满的个体”、“成功的个体”必然承载着多重虚假。扩而大之,一个世界如果真的存在很多“完满的个体”和“成功的个体”,或者企图“完满”或“成功”的个体,那他们一定会与周边的世界天天产生区隔和争斗,因此这个世界必定是一个喧闹和恐怖的天地。而这些以“完满”,“成功”自许者的下场也一定是苦,而且是难言之苦。

佛教正是因为破除“我执”,主张“无我”,才让那些自许“完满”,自许“成功”的欲望和追求真正断灭。简言之,因“无我”,才“灭苦”。

需要说明的是,后来禅宗中有“我即是佛”的说法,此“我”与“无我”并不矛盾。此“我”无欲,此“我”无名,只是作为一个精神宅体的例证,说明“人人皆有佛性”,可由可由切身做起。恰恰是佛性,能够有力抵挡“我”的“自性”。

正因为“人人皆有佛性”,度化众人也就有了可能。如果人人都以“佛”自认,那就不再存在一般意义上的“我”,这恰恰是到达了更高意义上的“与我”境界。

“人人皆有佛性”,但人人又不能单独完满,因此任何一个人都不应该企求单独解脱。如果单独解脱了,而周围的众人还困于重重障碍之中,那么,这个自以为的“解脱”了个人还会寸步难行。如果别人没有解脱,那么,为了防护自己解脱必须划出人我之界。这么一划界,空境便顿时消失,解脱也无从说起。

诚如谚语所说,一滴清水无救于一缸污水,而一滴污水却能把一缸清水毁坏。一个修行者即使把自己修炼成的一滴最纯净的清水,却没有与周边污水分割的“薄膜”,那么,这滴清水怎么存在?同样,如果大家都成了纯净的清水,却还有一滴仍然污浊,那么,大家的纯净还能保持吗?因此,佛教必然指向整体关怀,普世行善,无界救助。要解脱,也要大家一起解脱。

更重要的是,佛教既然“无我”,也就无所谓“度己”。“度己”之说,不符合“无我”的宏旨。“无我”的空境,必把大千世界作为唯一主体,达到前面所说的“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境界,发誓引渡每一个“兄弟”。

由此可知,佛教从“度己”跃升为“度人”思维十分清晰,并不是随意地从众悦众。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看到。《心经》最后那个咒语,呼唤得那么恳切:“接谛,接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珂。”我的翻译是:“去吧,去,到彼岸去,赶快觉悟!”对于这几句咒语,《心经》自己还反复推崇“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而且“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可见,在佛教看来,头等重要的大事是“度人”。

于是,作为佛教修行最高、最后目标的“涅槃”,也与“到彼岸去”连在一起了。《大智度论》在阐释“波罗蜜”时说:“涅槃为彼岸”。度人到彼岸的修行者称为“菩萨”,他们的“大誓愿”就是“度一切众生”。

在中国民间,菩萨常常被当作偶像,其实,他们只是修行者,因觉悟而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反对伤害。菩萨把佛教本义和民间企盼融成一体,组成了“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高尚信仰。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张耀中(编辑)2021年03月27日❤️ 晚间寄语 : 付出就会有收获,或大或小,或迟或早,努力是不会辜负你的 。去头屑除头螨,头发黑密年轻20岁 ❤️
  • 1937 年初,孙多慈的父母也来到了桂林。信中还说:“我后悔当时因为父母反对,没有勇气和您结婚……但我相信今生今世总会看到您的……”1940 年11 月,徐悲鸿
  • 正式入职北控俱乐部后,张指导在就职讲话中表达了自己从业35年来的经验与感想,希望通过自己的专业技术与职业经验帮助球队提升专业化建设。 普五:量价平衡持续推进,当
  • 我也是,要是有人说「创造」之类的词,我也会心里一惊♪友也 :啊~确实是。说一件很离谱的事:之前两年我脸上一直有一块顽固的“湿疹”是一块不规则的发红的图案,以至于
  • 10.《本草纲目》:百部,亦天门冬之类,故皆治肺病杀虫,但百部气温而不寒,寒嗽宜之;天门冬性寒而不热,热嗽宜之,此为异耳。"④《药性论》:"
  • #R1SE创4预告#我们R1SE实惨 被拉来引热度 放过R1SE和小十二吧[跪了] 要奶几个团啊 非得把粉丝们都吸过来嘛壶妹如果真的轻易就爬墙就不叫壶妹了[摊
  • 对,挺顺耳,更顺心,可是我现在反感的就是这种到处“盛世之论”的声音,可知过犹不及!常言道,盛极而衰,可我们现在还没有真正的“盛”起来呢,许多人就开始不知南北、不
  •   很多留学生都会被“出国留学一年以上”和“回国2年内”这两点给限制住,特别是一年硕。 说明“俞敏洪”在“Business model”(商业路数)上下了一番
  • 第11名到15名分别是,索尼上榜2款,松下1款,夏普1款,海信子公司tvstvs原先是东芝电视品牌,在2017年卖给了海信。日本销量最好的15个电视机型号,第一
  • 第四:事件发生后,很多圈内人士尤其是付先生的好友旧故都在震惊之余进行沉痛的悼念和深刻的反思,但是也有很多人口笔交加、图文并茂的发酵、调侃、揣测、意淫此事,我以为
  • 我:不后悔~甚至感谢~如果当年没有他或者他们,小诗只能躺在美文里,永远是小诗~重要的是你可以听到~感谢作协,组织这么一次高质量的交流会~让我有幸一睹江城芳容~明
  • 哈哈哈 ☀️:让我们猜猜,但你应该再等几天‼️:Kim MewMew~你的新发色是什么?Good day这首歌还是唱不来 ☀️:我们先听听...…‼️:你在韩国
  • 求那跋陀罗十二 求那跋陀罗,此云功德贤,中天竺人,以大乘学,故世号摩诃衍,本婆罗门种。幼学五明诸论,天文书算,医方咒术,靡不该博。后遇见阿毗昙杂心,寻读惊悟,乃
  • —— Plus先领200-10全品卷 东北大板 喜欢你系列雪糕24片 仅需89元,Plus只需79元 *比之前降了10元 非常好吃 618自助搜券>
  • 凡尘世间,最美的抵达,我想,就是心与心的互相靠近,以及灵魂与灵魂的彼此抚慰。 《唯一,仅有》 爱,很美,美得犹如一树花开,让你心花怒放;爱,很绝,绝得偏偏只喜欢
  • 忽略最后的我,我是来凑数的[偷笑][偷笑]米素睫毛工作室预约电话:0971-4325345、15297188013为什么我家都是美女!
  • #每日一善#☀️#阳光信用#☀️想要生活的漂亮,需要付出极大努力,一不抱怨,二不放弃。 努力去做一个温暖的人,用真心对世界微笑,用眼泪提醒自己要做的更好,用快乐
  • 笑チームB、そしてファンの皆さんが大好きです#やっほーさっほーチームB#AKB48全国ツアー2019下午2:47 · 2019年7月21日 转推今天我是饰演的吉
  • 销量,上汽大众,ID.今天,中国市场上的的ID.是主流合资车企中首个基于全新架构的产品,俞经民坚定地认为电动车市场未来的趋势一定是十万元以上的产品要侧重于智能化
  • 姑奶奶 2010 大陸 邱烔烔 紀錄片他有一個比任何都還通透的靈魂,這世上有些人特別奇怪,這樣的人活快30歲了才知道自己要玩什麼,我想那是因為他們沒有靈魂,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