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喀巴大师《缘起赞》及殊胜之缘起
信念如日 礼赞如虹

——宗喀巴大师《缘起赞》及殊胜之缘起

信为道元功德母。能真信者,方能万难不辞。然真信,必据于胜解证悟。能海上师多次言及:“以宗喀巴大师之智慧,精进至五十余岁,作缘起赞时,犹言我今始真信佛说矣。”可见真信二字,含有多大的份量!

《缘起赞》是宗大师开悟后所造的第一部论典。展示了大师于佛如日般之信仰,也表达了大师对释迦佛及佛法发自内心的赞叹。《缘起赞》因其法理深邃,情感真切,言辞优美,多年来广为传颂。

宗喀巴大师造此文有这样的缘起:大师在西藏求法时,在苦行过程中面见了文殊菩萨,得到如下授记:将来你依靠龙猛菩萨、圣天论师等的加持可以开悟,还能度化无量众生,但在此之前一定要精进积累资粮等。

后来大师在梦中见到了五位中观论师——龙猛菩萨、圣天论师、佛护论师、月称菩萨、清辨论师。佛护论师把一部《佛护论》放在宗大师的头顶作了加持,之后他就从梦中醒过来了。大师立即找来这部论典,读至“外境于名言有,自性于胜义无”一句时就开悟了。(也有说是依《中论》“若远离蕴体,则无蕴体性”这一颂开悟的。)

开悟后,大师对整个缘起空性法门生起了无比的信心,对本师释迦牟尼佛生起了不退转信。以此因缘他作了《缘起赞》。

《缘起赞》以证悟和宣讲缘起性空来称赞释迦牟尼佛的伟大功德。这是其独特之处。

为什么要以此来称赞佛陀呢?

因为缘起是佛教的精华。懂得了缘起,就能满怀信心地知道,释迦牟尼佛一定能够给我们指引出准确的方向,引导我们走向解脱。宗喀巴大师在《三主要道论》中指出:“不具通达实际慧,虽修出离、菩提心,不能断除有根故,应勤通达缘起法”。此颂谓如果不具通达缘起性空之正见,虽修出离心及菩提心等法亦不能断除流转三有之根。何以故?三有之根本是无明,出离心及菩提心皆不是无明之亲对治法,若要断除无明必须通达缘起性空之无我慧故。因此,小乘欲得涅槃者必须在修出离心上加修缘起性空甚深正见;大乘欲得无上正遍觉位者亦须在修菩提心上加修缘起性空甚深正见焉。宗大师又在《缘起赞》中说:“佛事语最妙,语中此理胜,是故诸智者,应从此忆佛”。颂中所说“此理”即指缘起性空真理。此缘起性空甚深真理对于学佛者之重要性可以知矣。

宗喀巴大师在《缘起赞》中,不是通过其他的方法来证明释迦牟尼佛的伟大与正确,而是以佛陀通过自己的悟道,并宣讲了缘起这样深奥的法门为理由,来赞扬释迦牟尼佛,这也是《缘起赞》的由来。换言之,《缘起赞》主要不是赞扬缘起,而是通过缘起来赞扬释迦牟尼佛。宗喀巴大师认为,所有的神通、四禅八定以及其它的世间功德,都不如证悟缘起。因为前者不能解决生老病死的问题,唯一能解决生老病死的方法,就是证悟缘起性空。从这方面来称赞佛陀,是最殊胜的方式 。(以参考多位善知识释文综合。)

民国以来,随着藏传佛法广泛传播,《缘起赞》得到更多重视和欢迎。汉译本(包括本颂和释文)有法尊法师译本、观空法师译本、郭和卿居士译本、索达吉堪布译本等。以上译本颂文多为五言或七言句,适合诵读记忆。近年,也有人尝试从英文转译为汉文白话长短句,此似乎也有方便现代人阅读之可取处。

《缘起赞》

宗喀巴大师造

法尊法师译

敬礼尊重妙音菩萨

由见说何法,智说成无上,胜者见缘起,垂教我敬礼。

世所有衰损,其根为无明,见何能还灭,是故说缘起。

尔时具慧者,如何不了知,尊圣教心要,即诸缘起道。

如是于依怙,希有称赞门,除说缘起外,谁能得余者。

由彼彼依缘,说彼彼性空,离此更何有,希有善教诲。

愚者执何法,坚固边执缚,智善彼即是,戏纲尽断门。

此教于余未能见,故唯称尊为大师,

外道窃名以饰赞,如于野干呼狮子。

希有大师希有依,希有胜说希有怙,

极善宣说缘起教,于彼大师我敬礼。

恒作饶益者,为益众生故,说教藏空性,无比决定因。

谓缘起道理,见相违不成,此于尊教法,如何能了知。

尊许若时见,空即缘起义,性空与成立,作所作无违。

若见反彼者,空则用不成,有用则无空,堕苦恼险处。

是故于尊教,极赞见缘起,彼亦非皆无,及以自性有。

无待如空花,故无依非有,若性有彼生,待因缘相违。

是故离缘起,更无有少法,故说离性空,亦无有少法。

若法有自性,则说无涅盘,及无戏论灭,自性无灭故。

故于智众中,发大狮子吼,数唱离自性,善说谁能难。

况无少自性,及依此此生,建立皆成立,二不违随顺。

即由缘起因,说不依边见,此善说即是,尊无上说因。

此皆自性空,缘此此果起,二决定更互,无障为助伴。

除此更有何,为甚奇希有,以此理赞尊,成赞非由余。

若有为愚使,与尊作仇隙,彼不忍无性,妙声有何奇。

若受行尊语,珍藏缘起法,不忍空性吼,我说此为奇。

缘起是无性,无上引导门,若即由彼名,反执有自性。

今有何方便,导彼众生趣,胜圣善行阶,无比尊喜道。

自性无作待,缘起有待作,何能于一事,二无违和顺。

故说缘起法,虽自性本离,然似彼显现,此皆如幻事。

说如尊所教,无有少敌者,能如法求过,善达即由此。

何故由说此,于见不见事,远离增益执,及损灭过故。

缘起道因相,见尊说无比,由此证余语,是量起决定。

见如义善说,有随尊学者,衰损皆远离,灭众过根故。

由背尊圣教,虽久依疲苦,后后过如呼,我见坚固故。

希有诸智者,善达此二别,尔时于圣尊,岂不从髓敬。

纵于一分义,得少许决定,尚与彼胜乐,况尊众多说。

噫愚坏我慧,于如此德聚,虽曾久皈依,未知德少分。

然幸将近终,命相续未没,于尊略生信,想此亦善根。

说中缘起说,慧中缘起智,二如世胜王,尊善知非余。

尽尊所垂教,依缘起性转,彼为涅盘故,尊无不趣寂。

美哉尊圣教,随至谁耳道,彼皆趣寂故,尊教谁不持。

能降诸怨敌,离前后相违,与众生二利,此教我生喜。

尊为求此故,经于无量劫,数舍诸身命,亲爱受用等。

由见何法德,如钩钓诸鱼,能引尊意法,未亲从尊闻。

自恨善根劣,由彼忧恼力,我意终不舍,如母意随子。

于此思尊说,相好胜晃耀,光网遍围绕,大师妙梵音。

此作如是说,能仁妙影像,显现于意中,如月治热恼。

于此奇胜教,诸不智众生,周遍起纠诤,如跋缚罗草。

由见如是相,故我多励力,随顺智者行,数求尊密意。

次于自他宗,修学众教时,后反以疑网,遍烧恼我意。

尊授记龙猛,释无上乘法,远离有无边,教轨夜开园。

无垢智轮满,无碍游虚空,除边执心暗,映邪说星宿。

吉祥月善说,白光鬘照显,由师恩见时,我意获安息。

一切佛事中,语事为第一,彼复因此故,智由此念佛。

随彼大师正出家,修学胜教未退劣,勤瑜伽行一比丘,于彼大师如是敬。

遇此无上大师教,皆由尊重深恩故, 此善回施诸众生,成善知识摄受因。

愿利者教尽有际,不遭恶分别风动, 达圣教理于大师,获得信忍常充满。

愿一切生舍身命,住持能仁妙教法, 光显甚深缘起性,虽剎那顷不慢缓。

愿胜导者无量难,殷重为心所成办, 由何方便令此增,昼夜专注恒思察。

净胜意乐勤彼时,梵王帝释护世间, 妙黑天等护法众,恒为助伴无暂舍。

由说甚深缘起门中,称赞无上大师世尊善说心藏,多闻苾刍善慧名称吉祥,著於雪山聚中大雪山王阿得公家旁侧喇顶静处,又名尊胜洲,书者求寂虚空吉祥。。

《哲思》
心灵的窘困,是人生最可怕的贫穷。内心能不受欲望的冲激与勾引,烦恼自然减少。劝告别人时,不顾及别人的自尊心,再好的言语都没有用的。不洗澡,硬擦香水是不会香的,名声、尊贵是来自真才实学的——有德自然香。当别人真正需要你帮忙时,应当不吝的伸出你的手。福——来自一颗懂得布施的心。世间为我所用,非我所有。佛法是一种解脱束缚的教育。

《恶魔》
恶魔的领土是欲、黑暗、争执、剑、血、战斗。也是嫉、妒、憎、欺、谄、谀、隐秘与毁谤。记忆是意识的残影。切莫造成包袱。人生是在不断与自己战斗的连续剧。妄想是生命无谓的浪费。人能逃过法律制裁,不可能逃过因果业力。能学著不干扰别人,他就能心无恐惧地和平生活。想到对岸去,就不能只沿著岸边跑。与其你去排斥它(已成事实),不如去接受它,这叫认命。

《自胜》
生活中凡人之所以痛苦,在於追求错误的东西。如伤人之语,如水覆地,难以挽回。嫉妒别人,仇视异已,就等於把生命交给别人。恨别人,痛苦的却是自己。能忍之人,事事称心;善瞋之人,时时地狱。征服世界,并不伟大,一个人能征服自己,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

《金刚经》
只说一个布施,布施即舍,把得的心舍掉,舍掉之后才能恢复本来面目。布施是一切佛法的总纲,一切佛菩萨的正行。古德说五欲六尘舍不掉就离不开欲界,当然不能生色界天,因为色界天没有五欲六尘;不舍掉世间法就不能得到佛法,到最高的境界连佛也要舍掉,圆满菩提,归无所得。行与解相辅相成,必须行解相应。舍之一字万不可看轻,八万四千法门就是教人放下,若能看得破放得下,佛也无话可说了。

佛的身口意与众生不同:佛已证法身,可以随时随地现色身,随一切众生之缘现百千万亿身,在九法界度众生,神通亦不可思议。至于口业,佛的音声非近非远,尽虚空遍法界,音声同时在一句话中能说一切法门,一切众生都能听得懂。佛的意业,等觉菩萨亦不懂得,佛有感必应,一切不着,绝无私心,此之谓广大秘密之境。

《佛言》
常默元气不伤。少思慧烛内光。不怒百神和畅。不恼心地清凉。不求无谄无媚。不执可圆可方。不贪便是福长。不苟何惧君王。味绝灵泉自降。气定真息日长。触则形毙神游。想则梦离尸僵。气漏形归陇上。念漏神趋死乡。心死方见佛光。魄灭后则魂强。博物难穷妙理。应化不离真常。至性潜于恍惚。大象混于渺茫。佛化有如物化。鬼神莫测行藏。不饮不食不寐。是谓佛来坐堂。

《戒性》
什么事情看不透 做成样子气冲冲
无端小事心火动 伤神坏身不中用
有时不妨慢慢讲 何须怒气在心中
事情总会有结果 何须弄得耳面红
倘若激坏中枢气 便要花钱买耳聋
君子不吃眼前亏 卧薪尝胆待从容
要知百忍能成金 做人无需太冲动
凡是应以和为贵 和能生财路能通
四海之内皆兄弟 何须冰炭不相容
爱心能解万种仇 莫把仇恨来深种
大事化小小化无 人前处处有雅风
只要人人让一步 海阔天空道路平
修养高深是真勇 为人处世最有用
顾全大局都体面 日后定会喜相逢
平心静气想一想 心态平静百事通
水落自然见石出 闲气争来过眼空
试问谁人没有错 得容人处且相容
谅解对方言语过 赢得对方深感动
山水也有相逢日 人生何处不相逢

今生富贵人是前生修来的;若今生不乐善好施,福报享尽,来生就要受苦。穷人造业机会少,富人造业机会多,富人天天吃馆子、图享受,杀生必多,故富人死后堕落三恶道的机会亦多。修福的时候,如存心贪图福报,就不清净,结果只能得人天福报,这种修福谓之三世怨因。例如前生修人天福报,今生享受人天福报,福报享尽,到第三世必受苦报。所以修福报要回向作为修佛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资粮,不要求人天福报。菩提所求的佛果,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小乘人有分别心,菩萨是无拣别的,有求必应,众生心就是菩萨心。

梦,不能做得太深,深了难以清醒。
话,不能说得太满,满了难以圆通。
调,不能定得太高,高了难以合声。
事,不能做得太绝,绝了难以进退。
情,不能陷得太深,深了难以自拔。
利,不能看得太重,重了难以明志。
人,不能做得太假,假了难以交心。
世,不能看得太清,清了难以作为。

《爱与幸福》
在茫茫人海中相遇相知相守无论谁都不会一帆风顺,只有一颗舍得付出懂得感恩的心才能拥有一生的爱和幸福。

是啊,不论是亲情、爱情还是友情,懂得感恩和珍惜,这份情才能长久。

路的距离不代表心的距离,少了电话不代表少了牵挂,不常见面更不代表没有思念。

遇见不论早晚,真心才能相伴;

朋友不论远近,懂得才有温暖。

轰轰烈烈的,未必是真心;

默默无声的,未必是无心。

把一切交给时间,总会有答案。

平淡中的相守,才最珍贵;

简单中的拥有,才最心安。

有一种感觉总在失眠时,才承认是“相思”

有一种缘分总在梦醒后,才知道是“永恒”

有一种目光总在分手时,才看见是“眷恋”

有一种心情总在离别后,才明白是“失落”

有一种美丽总在放弃后,才懂得是“珍贵”

有一种情愫总在困惑时,才感到是“孤寂”

有一种向往总在停泊后,才知道是“无奈”

有一种忧伤总在回味时,才知道是“落寞”

有一种遐思总在独处时,才感到是“静美”

有一种幸福总在成功后,才知道是“欣慰”

有一种快乐总在拥有时,才感到是“真爱”

有太多的飞扬思想总在冥思苦想过后,才明白生活是多么需要好好的爱自己和爱他人。

有太多的感觉总在千山万水后,才明白感情是多么需要好好的把握和珍惜。

短的是岁月,长的是真情。相遇在天,相守在人。

生命本是一场奇异的旅行,遇见谁都是一个美丽的意外。有愿才会有缘,如果无愿,即使有缘人,也会擦身而过。缘是天意,份在人为。无论缘深缘浅,缘长缘短,得到即是造化。用宽容与豁达,去对待生命中每一个人,每一件事。人生苦短,缘来不易,我们都应该好好珍惜。

以無邪見故,
即無人我貢高貪愛執著,
名離欲尊。

自心歸依淨,
一切塵勞愛欲境界,

自性皆不能染著,
名眾中尊。

若修此行,
是自歸依 」

( 見《 懺悔品 》)。
 
眾生的心中具足般若性,
具足佛性,

只因無明煩惱執著,
而使得眾生沈淪於生死流轉之中。

所謂修行,
只是消除眾生心中的無明煩惱執著,
開發般若性。

一旦撥雲見日,
悟到般若性,
也就是見性成佛了。
 
四 、無相、
無住、
無念
 
無相、
無住、
無念是般若法門修行的三大要領。

在性空,
無所得理念的指導下,
契入諸法實相。

實相,
是無相的。

如《 金剛經 》說 :
「 實相者,
即是非相 」。

又曰 :
「 離一切諸相,
即名諸佛 」。

由認識到實相之無相,
生起無住行。

《 金剛經 》說 :

「 不住色生心,
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

若心有住,
即為非住 」。

又曰 :
「 應無所住,
而生其心 」。

由無住達到無念的境界。
 
《 壇經 》
也以無相、
無住、
無念,

作為禪者的修證要領。

經中說 :
「 善知識!
我此法門從上以來,
先立無念為宗,
無相為體,
無住為本 」。

何為無相?

《 壇經 》說 :
「 外離一切相,
名為無相,
能離於相,

則法體清淨,
此以無相為體 」。

無相是離相,
不住於虛妄差別之相。

何為無住?

《 壇經 》說 :
「 念念中不思前念,
若前念今念後念,
念念相續不斷,
名為繫縛於諸法上,

若念念不住即無縛,
此是以無住為本。」

無住,
是-個念頭上保有智慧的觀照,
不住著於六塵境上。

何為無念?

《 壇經 》說 :
「 於諸境上心不染著曰無念,
於自念上,
常離諸境,

不於境上生心,
若只百物不思,
念盡即絕,
一念絕即死 」

( 見《 定慧品 》)。

無念並非什麼都不接觸,
或者什麼都不想,
而是在接觸外境時,
心不染著境界,

如同明鏡,
物來則現,
物去則無。
 
般若的開發,
明心見性,

是從無住、
無念的修行中取得。

《 壇經 》說 :
「 智慧常現,
不離自性,
悟此法者,
即是無念。

無憶無著不起誑妄,
用自真如性,
以智慧觀照,

於一切法不取不捨,
即是見性成佛道 」

( 見《 般若品 》)。

能時時具足智慧的觀照,
於一切塵勞境界中,
不取不捨,
便是見性成佛道。

又說 :
「 若開悟頓教,
不執外修,
但於自心常起正見,
煩惱塵勞常不能染,
即是見性 」

( 見《 般若品 》)。

內心中能夠常起正見,
不為煩惱所染,
便能見性。

無念的成就,
也就是般若的成就。

《 壇經 》中說 :
「 善知識!
悟無念法,
萬法盡通。

悟無念法,
見佛境界。

悟無念法,
至佛地位 」

( 見《 般若品 》)。

又曰 :
「 若識本心,
即得解脫。

若得解脫,
即是般若三味,
即是無念 」

( 見《 般若品 》)。

這都是顯示了在修證中,
成就無念的重要意義。

所以《壇經》中,
有行思,
懷讓,
永嘉, 
三人,
參見六祖,

因為他們深契無住,
無念之旨,
而得到六祖的認可。

( 見《 機緣品 》)。
 
在日常修行中,
禪宗的修行也體現了無住的風格。

如對於坐禪,
以往坐禪,

禪者都非常注重坐相,
並對打坐姿式及用心都有一定之規。

而《 壇經 》中
卻呵斥坐相。

經中記載 :
「 有神秀弟子參訪六祖。

祖問 :
汝師何為開示?

對曰 :
常教海大眾住心觀靜,
長坐不臥。

祖曰 :
住心觀靜,
是病非禪,
常坐拘身,
於理何益。

聽吾偈曰 :
生來坐不臥,
死去臥不坐,
一具臭骨頭,
何為立功過 」

( 見《 機緣品 》)。

從般若法門的無住前提看,
禪者假如住著坐相的修行,
本身就是住相。

因為道是無相,
道遍一切處,
自然應然從行住坐臥的一切舉動中去體驗。
 
又如坐禪的用心方面,
小乘禪觀講究從六根門頭攝一而入,
繫心一境。

而《〈 壇經 〉
叫我們坐禪,
要心無所住。》

六祖曰 :
「 此門坐禪,
無不著心,
亦不著淨,
亦不是不動。

若言著心,
心原是妄,
知心如幻,
故無所著;

若言著淨,
人性本淨,
由妄心故覆障真如,

但無妄想,
性自清淨,
起心著淨,
卻生淨妄,
妄無處所,
著即是妄,
淨無形相,
卻立淨相。

言是工夫,
作此見者,
障自本性 」

( 見《 定慧品 》)。

這是從見性,
觀實相入手,

以無住為方便,
定即是慧,
定慧一體,

與小乘禪觀的由定而慧,
顯然不同。
 
五 、在生活中修行、
解脫
 
般若法門以無相,
無住,
無念為修證要領,

因此,
它並不規定許多修證的儀規,
讓你去做特殊方式的修行,
而是重視生治中的修證。

打開
《 金剛經 》,
顯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世尊很平凡的生活。

所謂食時,
著衣持缽,
入舍衛城乞食,
於其城中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缽,
洗足已,
敷坐而坐。

別看很簡單,
但卻是真正的修行。
 
《 壇經 》
繼承般若法門的修證方針,
同樣也重視生活中的修行。

《 壇經 》中說 :
「 世人若修道,
一切盡不妨,
常見自己過,
與道即相當。

色類自有道,
各不相妨惱,
離道別覓道,
終身不見道。

波波渡一生,
到頭還自懊。

欲得見真道,
行正即是道。

自若無道心,
暗行不見道。

若真修道人,
不見世間過,
他非我不非,
我非自有過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法,
離世覓菩提,
恰如求免角。

正見名出世,
邪見是世間,
邪正具打卻,
菩提性宛然 」

( 見《 般若品 》)。

道在那裏,
道在世間,
不離世間。

凡夫無智,
充滿妄想執著,
故不見道。

倘能以智慧觀照世間,
自然能與道契合。
 
《 壇經 》
還有一段,
六祖為在家居土開示的修行法要。

經中說 :
「 心平何勞持戒,
行直何用參禪,
恩則孝養父母,
義則上下相憐。

讓則尊卑和睦,
忍則眾惡無喧。

若能鑽木取火,
遊泥定生紅蓮。

苦口定是良藥,
逆耳必是忠言。

改過必生智慧,
護短心內非賢。

菩提只向心覓,
何勞向外求玄。

聽此依法修行,
西方只在目前 」

( 見《 疑問品 》)。

所謂持戒,
參禪都在生活中,
而不是離開生活,
另有修行的方式。
 
對於往生西方淨土,
通常人們總是執著十萬億國土外的西方,
而忽略自心的淨化。

針對於此,
《 壇經 》
也提出了心淨國土淨的思想。

愚人不識自淨其心,
終日願東願西,

有智慧的人,
應該從自心入手,
消除內心的不清淨因素,
十惡八邪,

當下便是西方淨土了,
何必去追求十萬里之外的西方呢

( 見《 疑問品 》)?
 
六 、結論
 
縱觀
《 壇經 》的
般若思想,
是以性空,

無所得為基礎,
開顯般若性。

一切眾生心中具有般若性,
只因無明,

妄相、
執著,

而不得顯現。

在認識到心中具有般若性的前提下,
時時保持智慧的朗照。

以無相、
無住、
無念的修證方法,

明心見性,
成就般若。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一周的日常:[音乐]终于收到了白情灵界的谷子,迫不及待拿送的贴纸贴在pad键盘壳上,这样就是定制版灵界牌pad~[音乐]到了下半年,手账日记本完全是爆本状态了,
  • 对广汽本田来说,其市场表现更优于广汽丰田,除了雅阁外,凌派成功稳定地保持在了万辆俱乐部,2019年销售了15.4万辆;在小型SUV领域,缤智一直是合资品牌中的标
  • 今日品牌介绍:utohiku摊位号:2D07utohiku是由设计师、插画家兼涂鸦者sins72所创立,以“妥协是魔鬼”为概念,捕捉生活中的妥协并加以创作。​1
  • #任嘉伦[超话]##请君# ✨#任嘉伦无忧渡#✨#任嘉伦嗨放派# 《专属契约》————☞任嘉伦☜————要亲吻 多少滴眼泪牵你手 才会更体贴要穿越 多少次人海
  • 晚上那会手机自动切到了三年前的一首歌 也算是第一首正式作品 才意识到从被诊断出来bipolar到现在已经整整三年了 想到了在我身边来来往往的人 想到了从前的种种
  • #古匠人[超话]#·英国拉斐尔前派女画家Sophie Gengembre Anderson笔下的少女和儿童。19世纪拉斐尔前派英国女画家苏菲.让让布尔.安德森(
  • #ZUAI服饰##祖艾妈[超话]#转赞评本条,抽5位送新款美衣[送花花]⏰今晚6点,早秋氛围感女装周上新早早已经想提前申请入秋![赢牛奶]就等你了~小香风外套、
  • (《曝光不文明》由“交通1027”和贵阳交警宣教处联合推出)#曝光不文明# 7:35,“交通1027导航员”通过交警大屏看到:贵A车牌尾号86Z的白色大众轿车,
  • 记得去年的年总结我有说过,今年杰哥来海口开演唱会,我一定会坐在前排开开心心的去看他,不对,这个话是从好几年前就开始说了,这也是以前的一个大愿望啊,一个以前觉
  • 走进去的时候,端着炒锅的女老板正向客人推销着最后一只红膏蟹,那客人和我一样来自北方,他从未吃过蟹面,女老板笑了笑,“你就听我飞珠的吧,舟山人从小就这么吃”。”在
  • 也提醒我的友,我们一定做个极致孝顺的孩子,否则,父母百年后,我们的良心会痛!又闷又热的天戴口罩出门感谢有米蓓尔冻膜今天用完就空瓶了 赶紧拍拍[鲜花]都下午五点多
  • #阳光信用[超话]##每日一善# 我们不能站在现在的高度去批判当年的自己,这并不公平,如果重来一次以当时的心智和阅历还是会做出同样的选择,试着和自己和解吧去接受
  • 但有一点我始终坚信,那就是,当你能把自己感动得哭了的时候,你就成功了#每日一善[超话]##每日一善#☀️#阳光信用#☀️人生在世,要受许多委屈。#每日一善[超话
  • 现在只喜欢躲在家里织毛衣,有成就感,且追求着自己以为的完美,给同学织了一大半的毛衣,由于觉得丑,全部拆掉,一边拆一边回忆十年前的自己干工作不也是这样的执着嘛,可
  • 你我道不相同,今夜以后,不必再见」『此局没有下完,经我之手,没有平局』姚元琢,薛修卓同出身世家,且同窗同门,却成了如今这般道不同不相为谋的人。』「这世间救一人的
  • 2内饰采用复色工艺眼见不一定为实,至少对上汽大众ID.3的座椅来说,如此正是。图片上汽大众ID.3座椅上汽大众ID.3的内饰采用了复色设计,这一设计灵感来自于欧
  • #第五人格[超话]#✨榜上协会预招新赛季成员✨协会id:115131 协会名:紫预招下赛季成员❤每赛季稳1600代币❤⭐️要求①每周协会个人活跃上限4000肝满
  • 严格的手工缝制拼接以及精确到毫米的的处理让两款拎包品质独到。经过复杂工艺处理之后的细腰带也在凸显品质的同时能恰如其分地彰显出姣好的腰线。
  • 青蚨会是你最明智的选择 斑的潜伏期是七年,[发呆]当它长出来时已经八岁了;[撇嘴][撇嘴]皮肤上看到一颗,[微笑]皮肤底下已经一窝了;[惊讶][惊讶]所以要祛斑
  • 翻看相册的时候翻到了在安吉路边的照片,是去见他的路上拍的,突然有些感慨,如果你不愿意,我和你大抵很难见到了,我们都在奔赴各自不同的人生,可我依旧渴望我们能有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