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有意义的事,不是为了遇见谁,而是为了遇见最好的自己。人生是场难得的修行,不要轻易交白卷。只有不断淬炼、沉淀,才能修炼成自己想要的模样。只有变成更好的自己,想要的生活才会奔你而来。​别让自己成为坏情绪的牺牲品,学会修炼脾气,才能收获福气。人无论多少岁,都不能放弃对生活的追求。 https://t.cn/A6cnwyFp

厦门大学教授赵燕菁:再议住房、消费和生育的关系

早上一起来,就看到一个朋友发来的公众号文章《专家建议:想要拉动消费,就要给年轻人免费发房子》。我一看这标题,没等打开链接看文章,就回复说,“如果发房子能有用,早就没有住房问题了”。对方回了我一个诡异的表情包。

我好奇地打开公号链接,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这个专家居然是“厦大教授赵燕菁”!虽然标题写的是我,但整篇文章都是作者在发表宏论,只是在中间有一句话提到“一名叫赵燕菁的教授提出,如果真的想要拉动消费,那么就要给年轻人免费发房子”,既没说来龙,也没说去脉,然后就煞有介事地发挥起来。我赶紧上网一查,嚯!讨论还真不少,有支持的,有反对的,但就是没有人问一句这个“厦大教授”在哪里说的。

其实这句话的来源是观视频“2020年中国政治经济40人论坛”年会中间的一个采访。现在B站还有这个视频,22.8万人观看过。标题是“解决住房的根本不靠政府分房,而是如何让年轻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也能买得起房”。

和现在网上那个“厦大教授”说的完全相反!一个学术观点,居然能被互联网世界改造成这样,真是令人叹为观止!当然,有人会疑问你为什么还写文章和作者商榷?我大体浏览了一下,这些公号的作者不是假名、笔名,就是不知背景的小作者,你的那句话就是被用来博取流量抓取眼球,是否真假根本不重要。你想和他们商榷都无从商榷起,因为那句话根本不是你说的!

其实,住房和消费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别说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我在原视频里也不能完全说清楚。原视频里,我只是强调住房不能“免费”发,而是要创造让年轻人买得起的住房制度,也就是我一贯主张的“先租后售”。但是和消费的关系并没有“发一套房子”这么简单。一直以来,学界的一个主流观点,就是商品住房榨干了“六个钱包”,家庭债务将其他消费需求“挤出”了市场,如果要想扩大内需,就要把房价压下来。

这一套说法看似符合常识,但却不符合事实。从去年开始房地产就一路下滑,房价一跌再跌,但是你看到内需扩大了吗?不仅中国如此,世界各国房地产不景气的同时都伴随着消费下滑。

如果放到更长的经济周期,你甚至可以看到相反的住房消费效应——房价上涨的房地产繁荣的周期,大多也是消费扩张的周期。尽管我非常不想得出房地产拉动消费的结论,但事实却是如此。

当事实和常识发生冲突时,我们应当放弃的是常识而不是事实。我之所以一直不认为“房价下跌利好消费”,就是从现代货币角度看,消费和市场上货币的总量是正相关的。现代货币,特别是M2,主要是通过商业银行贷款创造的。如果社融下降,消费大概率会萎缩。

房地产相关贷款是银行社融的大头,其他贷款很多也是以不动产做抵押,这意味着现在市场上的货币,很多都是由房地产创造的。如果房价下跌,社融会下降还是上升呢?如果市场上货币总量收缩,消费会上升还是下降呢?答案其实已经呼之欲出了。

房价高影响消费,房价低也应消费,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那就是只有少数同时熟悉房地产和货币创造的专业学者才知道的现象,那就是创造资本和提供消费的其实并不是同一伙人,对应地,房地产市场也应该有两种住房,创造资本的住房价格要高,同样的住房能抵押更多贷款;而创造消费的住房价格要低,同样的收入能剩余更多的收入用于其他消费,能有更大的面积容纳耐用消费品。这才是我在这个视频里提到的重点——住房双轨制以及与此对应的“先租后售”模式。而不是被自媒体演绎出来段子——“给年轻人免费发房子”。

至此可以看出,住房和消费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学术问题,即使我提出的“双轨制”也还是一种建议性的方案而已,因为在标准经济学里有一个没有经过检验的共识,那就是“单一市场里任何双轨制都是低效率的”,因为理论上这样的制度一定会出现套利(尽管新加坡的住房制度已经验证了双轨制的可行性)。自媒体把这样一个复杂的学术问题降低为“给年轻人免费发房子”,然后自作聪明地大发议论,表面上看有助于将住房和消费变为一个公共话题,但对解决问题几乎毫无助益。

关于“发房子拉动消费”话题使我联想到一年前我在2021年第十八届蓝筹年会上的一个发言。这个发言被自媒体自行剪辑为“厦门大学教授赵燕菁:‘适当惩罚不生孩子的年轻人’”。

我第一次看到这个雷人的观点也是一脸懵逼,“这真的是我说的?”我那次演讲实际提出的问题是“计划生育时人口约6、7亿,为什么现在14亿反而人口不足?”。文字稿首发于经济观察网,道亦有道传媒经转载,网上都可以查到。其实,我那次发言从头到尾都没有说过“适当惩罚不生孩子的年轻人”,而是“建议给多生孩子的家庭奖励”。

当然,自媒体硬把“奖励多生”解读为“惩罚少生”也没问题。因为这实际上就是一回事。但问题是这根本不是我那次讨论的重点。我的观点是,各国人口下降是由于现代金融制度导致的。

由于养老金制度替代了家庭代际互保功能,所以家庭生育的效用没了,而家庭人口的减少,反过来又导致养老金制度沦为庞氏骗局。一个合理的推论就是,只要集体养老的制度不变,奖励还是惩罚都不会改变生育率下降的总趋势。为了避免养老金崩溃,就要延长缴纳养老金的就业年龄,缩短领取养老金的被抚养年龄。这和网上传的“适当惩罚不生孩子的年轻人”完全是两回事。但对于网上铺天盖地的批评和误解,你根本无从反驳,因为没有人能为一个他没有说过的观点进行辩护。

相信遭遇到此类网络无妄之灾的人不少,但我原先以为都会是一些有影响的大V,捏造一些抓人眼球的段子也轮不到我这样的普通教师。我不仅因为“适当惩罚不生孩子的年轻人”被捧上热搜,并能够在一年之后还可以荣登“专家教授‘金句名言’”。我看了下,这里面有黄有光、张曙光、管清友……估计他们入选的“金句”也是被网络改造过的。在网络上被骂几句其实无所谓,真正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把捏造、扭曲过的观点强加在大V名下赚取网络流量的现象。

一种观点是舆情操控。网络上大量带有政治、经济、宗教目的“网络水军”被有目的操控操作某一个话题,俗称“带节奏”。比如大家常听到的“行走的50万”“五毛”“美分”“1450”,不同政治观点的网络群体也会给对方舆论领袖集体画像,不论观点正确与否,只要是某一群体代表性大V说的,都会遭到力捧或谩骂。不过在我看来,这类网络“阴谋论”存在,但对操作中性的学术话题兴趣不大。

另一种观点是网民整体受教育水平的下降。一个2002年到2015年的统计表明,中国互联网网民所受教育的水平不断下降,初中及以下的网民比重超过一半。随后几年的这一比重还在增加。这些网民对专业程度较深的讨论很少参与,而一旦有自媒体把专业话题“简化”为这类群体自以为能够听懂的“人话”,就会很容易掀起网络风暴。这就像当年为了便于大众理解,把陈景润的哥德巴赫猜想工作简化为“1+1”导致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热是一样。

不过我自己更相信是互联网“点击率”和财富挂钩这一机制导致。由于点击率意味着流量,而流量又与财富收入相连,网络上就会有一种内在的动力自动将长逻辑链学术讨论降维。加上网络匿名的特点,进一步导致网络话题的低俗化。

正是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使得断章取义重塑敏感话题成为有利可图的网络行为。观点被扭曲的受害者只不过是市场为了迎合低水平读者的牺牲品。你要想利用市场机制的便利传播学术思想,就要做好为各机制付出“代价”的准备。

怎样避免网络“低智化”带来的无妄之灾?我最近写了一篇文章“集体养老机制与个体生育选择”(公众号《存量规划前沿》),当我写道“按照现在的统筹模式,退休时获得的养老金和你有没有子女是无关的,这就意味着不生小孩的人退休后是靠别人家的小孩‘供养’”的时候,我特意强调“这一点是大多数人最难理解的部分,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如果正在阅读本文的你暂时不能理解这一点,说明已经触碰到你的专业盲区,那么本文后面的讨论也不必往下继续阅读了”。有没有用,过一段时间才能看出来。

理想L8申报图一出,理解了李想的想法,那就是做成一个模板以求最大程度降低成本,利益最大化。如此做法,大部分硬件可共享,苹果每一代产品都是这样。不同的是,理想是第一个把这套逻辑放到汽车上的,这会成为分水岭。理想放弃了用户第一的说法,每一分钱都花给家庭,只是一个愿景罢了,别往心里去。另一方面,老车主变为韭菜,伤的最深的是信任,对品牌损伤极大,想把苹果的科技逻辑放到汽车上,按照汽车的长周期来看,大概率会失得人心,L8用户反过来嘲笑L9的用户,这一天真的不远了...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狂吃不胖的吃货们、求推荐各地特色美食#今天的快递已经全部发走,稍后一一发快递单号,该给你们送货的也已经在送货路上,想自取的朋友过来联系我就可以了,因双节临近快
  • 【打羽毛球】一周最多一次,每次一两个小时,工作前我一周两次,陪着一些阿姨打打养生球,虽然运动量不大,但日积月累,我就一只胳膊粗一只胳膊细,大腿也是。晚上和儿子睡
  • 金牛区资源店名:猫狗之家行业:宠物店店面积:38平米租金:3500元/月地址:营门口 - 金沙路101号店铺简介:位置在金沙路101号,周围小区环绕,入住率已经
  • 每个人的成长并非一帆风顺,都有过失意和伤痛,尽管那些灰暗的日子已经远逝,但它在人心中的伤痛却一时难以消除。其实决定我们生命的不是那些所发生的事,不顺心的事已经发
  • 8. 可选配的内嵌式以太网接口,满足客户网络打印需求Fagoo P560直针式单/双面证卡打印机产品优势:单/双面打印中文显示控制面板 特有可选打印模式设计 功
  • 和@许佳琪kiki 一起开启全新悠然时光~[给你小心心]戳下图查看详情↓↓华文月刊杂志写作网络培训基地、陈清贫写作培训网校今日公告,2022年8月27日,周六,
  • 【#法国日增新冠确诊超46万例#,为疫情暴发以来最高纪录】法国公共卫生部门18日发布的数据显示,该国过去24小时新增新冠确诊病例超过46万例,达464769例,
  • 一想到每一张照片上都有Hello Kitty陪着我,尊的很开心!它会兴致勃勃地追逐猫咪和摩托车,流连忘返不想回家;不小心打碎了花盆,它还一副乖宝宝、没事人的样子
  • 特别推荐星星海带鸡蛋汤,这个海带是我昨天在海边采的[机智]特别盛了两碗炖牛肉给房东吃,他们还很好奇的问了里面放了些啥哈哈哈哈!唐人喝个茶确实不容易今天三菜一汤,
  • 最近磕cp磕生磕死,书是一点都没看[跪了](但确实发现了一堆很有意思的书,等我冷静一点了试试写点书评啥的)1.至于我为什么会开始磕生磕死,一切的源头都是我听了一
  • 于洪就是要给沈阳一个新印象,就从现在开始。#杨紫# #周冬雨##迪丽热巴# #八卦手册# 85花在30岁左右基本都结婚了被落下了的赵丽颖也不甘落后遇到冯绍峰就速
  • #金昇玟[超话]##30天安利金昇玟# D30 自由安利哥们哥们 追过Stray Kids金昇玟吗哥们儿 不是别的就是StrayKids金昇玟啊哥们儿 蜜嗓主唱
  • 无论他们说的是不是对的,偷票这种事如果有人在做,我觉得你还是不要在做了,对双方影响都不好,现在两家情况本来就恶劣,不要再败坏自己的形象了,要做,就拿出自己真本事
  • "我想做什么,做一颗尘土,没有思想的尘土,有幸飘到玫瑰上,就伴着花香;若是飘到牛粪上,也就静静的待着,没有思想,一切都无所谓。又到了深夜感慨的时候[掌
  • #每日一善[超话]#[微风]#阳光信用# 走在生活的风雨旅途中,我们没有必要去为难自己,冷了,自己加衣,累了,给自己一个拥抱;坚持不下去了,想想自己为什么要坚持
  • #铁路摄影[超话]#多彩贵州记忆,解锁大地铁CRH-1A型动车组的运转体验,虽曾只闻其名,却难得一见,如今感叹中国铁路动车组的发展历程,颇为感慨发展之路的艰辛~
  • 可是看到华东理工大学一位聋哑人代表毕业生发言,高羽烨说“我是一名聋人,我的发音有点不标准,但我会努力说好每一个字,请大家谅解。没有对美好景物的感知,什么头都是。
  • #第五人格[超话]#我对这次溯洄的看法,咋说呢[思考]溯洄溯洄,字面理解是“过去进行时”比如杰克红蝶,或者是“幻想完成时”比如大副守墓入殓的溯洄只是揭露了他人生
  • 】有一位30岁左右的女性私信我们说:童老师,你讲的悦纳自己的身体、接纳自己的情欲很重要,我也能够理解,但是我的骨子里就是一个非常传统的人,你说的我都懂,但是我做
  • 我区制定了《唐山市丰南区精准服务重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活动实施方案》按照“一帮到底”的原则,深入开展“十个精准帮扶行动”促进工业企业提速增效、转型升级,实现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