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嘱第十

师一日唤门人法海、志诚、法达、神会、智常、智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等,曰:「汝等不同余人,吾灭度后,各为一方师。吾今教汝说法,不失本宗:先须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自性。忽有人问汝法,出语尽双,皆取对法,来去相因。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三科法门者,阴、界、入也。阴是五阴——色、受、想、行、识是也。入是十二入,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内六门——眼、耳、鼻、舌、身、意是也。界是十八界,六尘、六门、六识是也。自性能含万法,名含藏识。若起思量,即是转识。生六识,出六门,见六尘。如是一十八界,皆从自性起用。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起十八正。若恶用即众生用,善用即佛用。用由何等?由自性有,对法外境。无情五对:天与地对,日与月对,明与暗对,阴与阳对,水与火对;此是五对也。法相语言十二对:语与法对,有与无对,有色与无色对,有相与无相对,有漏与无漏对,色与空对,动与静对,清与浊对,凡与圣对,僧与俗对,老与少对,大与小对;此是十二对也。自性起用十九对:长与短对,邪与正对,痴与慧对,愚与智对,乱与定对,慈与毒对,戒与非对,直与曲对,实与虚对,险与平对,烦恼与菩提对,常与无常对,悲与害对,喜与瞋对,舍与悭对,进与退对,生与灭对,法身与色身对,化身与报身对;此是十九对也。」师言:「此三十六对法,若解用即道,贯一切经法,出入即离两边。自性动用,共人言语,外于相离相,内于空离空。若全着相,即长邪见;若全执空,即长无明。执空之人有谤经,直言不用文字。既云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语言。只此语言,便是文字之相。又云:『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两字,亦是文字。见人所说,便即谤他言着文字。汝等须知,自迷犹可,又谤佛经。不要谤经,罪障无数。若着相于外,而作法求真;或广立道场,说有无之过患。如是之人,累劫不得见性。但听依法修行,又莫百物不思,而于道性窒碍。若听说不修,令人反生邪念。但依法修行,无住相法施。汝等若悟,依此说、依此用、依此行、依此作,即不失本宗。若有人问汝义,问有将无对,问无将有对,问凡以圣对,问圣以凡对。二道相因,生中道义。如一问一对,余问一依此作,即不失理也。设有人问:『何名为暗?』答云:『明是因,暗是缘,明没即暗。』以明显暗,以暗显明,来去相因,成中道义。余问悉皆如此。汝等于后传法,依此转相教授,勿失宗旨。」

师于太极元年壬子,延和七月(是年五月改延和,八月玄宗即位方改元先天,次年遂改开元。他本作先天者非)命门人往新州国恩寺建塔,仍令促工,次年夏末落成。七月一日,集徒众曰:「吾至八月,欲离世间。汝等有疑,早须相问,为汝破疑,令汝迷尽。吾若去后,无人教汝。」法海等闻,悉皆涕泣。惟有神会,神情不动,亦无涕泣。师云:「神会小师却得善不善等,毁誉不动,哀乐不生;余者不得。数年山中竟修何道?汝今悲泣,为忧阿谁?若忧吾不知去处,吾自知去处。吾若不知去处,终不预报于汝。汝等悲泣,盖为不知吾去处;若知吾去处,即不合悲泣。法性本无生灭去来,汝等尽坐,吾与汝说一偈,名曰真假动静偈。汝等诵取此偈,与吾意同,依此修行,不失宗旨。」众僧作礼,请师说偈。偈曰:

「一切无有真, 不以见于真,

 若见于真者, 是见尽非真。

 若能自有真, 离假即心真,

 自心不离假, 无真何处真?

 有情即解动, 无情即不动,

 若修不动行, 同无情不动。

 若觅真不动, 动上有不动,

 不动是不动, 无情无佛种。

 能善分别相, 第一义不动,

 但作如此见, 即是真如用。

 报诸学道人, 努力须用意,

 莫于大乘门, 却执生死智。

 若言下相应, 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 合掌令欢喜。

 此宗本无诤, 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 自性入生死。」

时,徒众闻说偈已,普皆作礼,并体师意,各各摄心,依法修行,更不敢诤,乃知大师不久住世。法海上座,再拜问曰:「和尚入灭之后,衣法当付何人?」师曰:「吾于大梵寺说法,以至于今抄录流行,目曰『法宝坛经』。汝等守护,递相传授。度诸群生,但依此说,是名正法。今为汝等说法,不付其衣。盖为汝等信根淳熟,决定无疑,堪任大事。然据先祖达磨大师付授偈意,衣不合传。偈曰:

「『吾本来兹土, 传法救迷情,

  一华开五叶, 结果自然成。』」

师复曰:「诸善知识!汝等各各净心,听吾说法。若欲成就种智,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种,含藏长养,成熟其实。一相一行,亦复如是。我今说法,犹如时雨,普润大地。汝等佛性,譬诸种子,遇兹沾洽,悉得发生。承吾旨者,决获菩提。依吾行者,定证妙果。听吾偈曰:

「心地含诸种, 普雨悉皆萌,

 顿悟华情已, 菩提果自成。」

师说偈已,曰:「其法无二,其心亦然。其道清净,亦无诸相,汝等慎勿观静及空其心。此心本净,无可取舍。各自努力,随缘好去。」尔时徒众作礼而退。

大师,七月八日忽谓门人曰:「吾欲归新州,汝等速理舟楫。」大众哀留甚坚。师曰:「诸佛出现,犹示涅槃。有来必去,理亦常然。吾此形骸,归必有所。」众曰:「师从此去,早晚可回。」师曰:「叶落归根,来时无口。」又问曰:「正法眼藏,传付何人?」师曰:「有道者得,无心者通。」又问:「后莫有难否?」师曰:「吾灭后五六年,当有一人来取吾首。听吾记曰:『头上养亲,口里须餐,遇满之难,杨柳为官。』」又云:「吾去七十年,有二菩萨从东方来,一出家、一在家。同时兴化,建立吾宗,缔缉伽蓝,昌隆法嗣。」问曰:「未知从上佛祖应现已来,传授几代?愿垂开示。」师云:「古佛应世已无数量,不可计也。今以七佛为始,过去庄严劫,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今贤劫,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文佛。是为七佛。

  「已上七佛,今以释迦文佛首传。

「第一摩诃迦叶尊者、第二阿难尊者、第三商那和修尊者、第四优波毱多尊者、第五提多迦尊者、第六弥遮迦尊者、第七婆须蜜多尊者、第八佛驮难提尊者、第九伏驮蜜多尊者、第十胁尊者、十一富那夜奢尊者、十二马鸣大士、十三迦毗摩罗尊者、十四龙树大士、十五迦那提婆尊者、十六罗睺罗多尊者、十七僧伽难提尊者、十八伽耶舍多尊者、十九鸠摩罗多尊者、二十闍耶多尊者、二十一婆修盘头尊者、二十二摩拿罗尊者、二十三鹤勒那尊者、二十四师子尊者、二十五婆舍斯多尊者、二十六不如蜜多尊者、二十七般若多罗尊者、二十八菩提达磨尊者(此土是为初祖)、二十九慧可大师、三十僧璨大师、三十一道信大师、三十二弘忍大师。

「惠能是为三十三祖。从上诸祖,各有禀承。汝等向后,递代流传毋令乖误。」

大师,先天二年癸丑岁八月初三日(是年十二月改元开元),于国恩寺斋罢,谓诸徒众曰:「汝等各依位坐,吾与汝别。」法海白言:「和尚!留何教法,令后代迷人得见佛性?」师言:「汝等谛听!后代迷人,若识众生,即是佛性;若不识众生,万劫觅佛难逢。吾今教汝。识自心众生,见自心佛性。欲求见佛,但识众生。只为众生迷佛,非是佛迷众生。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自性平等,众生是佛;自性邪险,佛是众生。汝等心若险曲,即佛在众生中;一念平直。即是众生成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吾今留一偈与汝等别,名自性真佛偈。后代之人,识此偈意,自见本心,自成佛道。偈曰:

「真如自性是真佛, 邪见三毒是魔王,

 邪迷之时魔在舍, 正见之时佛在堂。

 性中邪见三毒生, 即是魔王来住舍,

 正见自除三毒心, 魔变成佛真无假。

 法身报身及化身, 三身本来是一身,

 若向性中能自见, 即是成佛菩提因。

 本从化身生净性, 净性常在化身中,

 性使化身行正道, 当来圆满真无穷。

 淫性本是净性因, 除淫即是净性身,

 性中各自离五欲, 见性刹那即是真。

 今生若遇顿教门, 忽悟自性见世尊,

 若欲修行觅作佛, 不知何处拟求真?

 若能心中自见真, 有真即是成佛因,

 不见自性外觅佛, 起心总是大痴人。

 顿教法门今已留, 救度世人须自修,

 报汝当来学道者, 不作此见大悠悠。」

师说偈已,告曰:「汝等好住。吾灭度后,莫作世情悲泣雨泪,受人吊问、身着孝服,非吾弟子,亦非正法。但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恐汝等心迷,不会吾意,今再嘱汝,令汝见性。吾灭度后,依此修行,如吾在日;若违吾教,纵吾在世,亦无有益。」复说偈曰:

「兀兀不修善, 腾腾不造恶,

 寂寂断见闻, 荡荡心无着。」

师说偈已,端坐至三更,忽谓门人曰:「吾行矣!」奄然迁化。于时异香满室,白虹属地,林木变白,禽兽哀鸣。十一月,广韶新三郡官僚,洎门人僧俗,争迎真身,莫决所之。乃焚香祷曰:「香烟指处,师所归焉。」时香烟直贯曹溪。十一月十三日,迁神龛并所传衣钵而回。次年七月出龛,弟子方辩以香泥上之,门人忆念取首之记,仍以铁叶漆布固护师颈入塔。忽于塔内白光出现,直上冲天,三日始散。韶州奏闻,奉敕立碑,纪师道行。

师春秋七十有六,年二十四传衣,三十九祝发,说法利生三十七载,嗣法四十三人,悟道超凡者莫知其数。达磨所传信衣(西域屈眴布也),中宗赐磨衲宝钵,及方辩塑师真相,并道具,永镇宝林道场。留传《坛经》以显宗旨,兴隆三宝,普利群生者。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终

️️️

贾儿
  楚客有贾于外者。妇独居,梦与人交,醒而扪之,小丈夫也。察其情与人异,知为狐,未几下床去,门未开而已逝矣。入暮,邀疱媪伴焉。有子十岁,素别榻卧,亦招与俱。夜既深,媪、儿皆寐,狐复来,妇喃喃如梦语。媪觉呼之,狐遂去。自是,身忽忽若有亡。至夜遂不敢息烛,戒子勿熟。夜阑,儿及媪倚壁少寐,既醒,失妇,意其出遗,久待不至,始疑。媪惧不敢往觅。儿执火遍照之,至他室,则母裸卧其中。近扶之,亦不羞缩。自是遂狂,歌哭叫詈,日万状。夜厌与人居,另榻寝,儿、媪亦遣去。儿每闻母笑语,辄起火之。母反怒诃儿,儿亦不为意,因共壮儿胆。然嬉戏无节,日效杇者以砖石叠窗上,止之不听。或去其一石,则滚地作娇啼,人无敢气触之。过数日,两窗尽塞无少明,已,乃合泥涂壁孔,终日营营,不惮其劳。涂已,无所作,遂把厨刀霍霍磨之。见者皆憎其顽,不以人齿。儿宵分隐刀于怀,以瓢覆灯,伺母呓语,急启灯,杜门声喊。久之无异,乃离门扬言诈作欲搜状。欻有一物如狸,突奔门隙。急击之,仅断其尾,约二寸许,湿血犹滴。初,挑灯起,母便诟骂,儿若弗闻。击之不中,懊恨而寝。自念虽不即戮,可以幸其不来。及明,视血迹逾垣而去。迹之,入何氏园中。至夜果绝,儿窃喜;但母痴卧如死。

  未几贾人归,就榻问讯。妇谩骂,视若仇。儿以状对,翁惊,延医药之,妇泻药诟骂。潜以药入汤水杂饮之,数日渐安。父子俱喜,一夜睡醒,失妇所在,父子又觅得于别室。由是复颠,不欲与夫同室处,向夕竟奔他室。挽之,骂益甚。翁无策,尽扃他扉。妇奔去,则门自辟,翁患之,驱禳备至,殊无少验。

  儿薄暮潜入何氏园,伏莽中,将以探狐所在。月初升,乍闻人语。暗拨蓬科,见二人来饮,一长鬣奴捧壶,衣老棕色。语俱细隐,不甚可辨。移时闻一人曰:“明日可取白酒一瓶来。”顷之俱去,惟长鬣独留,脱衣卧石上。审顾之,四肢皆如人,但尾垂后部,儿欲归,恐狐觉,遂终夜伏。未明又闻二人以次复来,哝哝入竹丛中。儿乃归。翁问所往,答:“宿阿伯家。”适从父入市,见帽肆挂狐尾,乞翁市之。翁不顾,儿牵父衣娇聒之。翁不忍过拂,市焉。父贸易廛中,儿戏弄其侧,乘父他顾盗钱去,沽白酒寄肆廊。有舅氏城居,素业猎,儿奔其家。舅他出。妗诘母疾,答云:“连日稍可。又以耗子啮衣,怒涕不解,故遣我乞猎药耳。”妗检柜,出钱许裹付儿。儿少之。妗欲作汤饼啖儿。儿觑室无人,自发药裹,窃盈掬而怀之。乃趋告妗,俾勿举火,”父待市中,不遑食也”。遂去,隐以药置酒中,遨游市上,抵暮方归。父问所在,托在舅家。

  儿自是日游廛肆间。一日见长鬣杂在人中。儿审之确,阴缀系之。渐与语,诘其里居,答言:“北村。”亦询儿,儿伪云:“山洞。”长鬣怪其洞居。儿笑曰:“我世居洞府,君固否耶?”其人益惊,便诘姓氏。儿曰:“我胡氏子。曾在何处,见君从两郎,顾忘之耶?”其人熟审之,若信若疑。儿微启下裳,少少露其假尾,曰:“我辈混迹人中,但此物犹在,为可恨耳。”其人问:“在市欲何为?”儿曰:“父遣我沽。”其人亦以沽告。儿问:“沽未?”曰:“吾侪多贫,故常窃时多。”儿曰:“此役亦良苦,耽惊忧。”其人曰:“受主人遣,不得不尔。”因问:“主人伊谁?”曰:“即曩所见两郎兄弟也。一私北郭王氏妇,一宿东村某翁家。翁家儿大恶,被断尾,十日始瘥,今复往矣。”言已欲别,曰:“勿误我事。”儿曰:“窃之难,不若沽之易。我先沽寄廊下,敬以相赠。我囊中尚有余钱,不愁沽也。”其人愧无以报。儿曰:“我本同类,何靳些须?暇时,尚当与君痛饮耳。”遂与俱去,取酒授之,乃归。

  至夜,母竟安寝不复奔。心知有异,告父同往验之,则两狐毙于亭上,一狐死于草中,喙津津尚有血出。酒瓶犹在,持而摇之,未尽也。父惊问:“何不早告?”儿曰:“此物最灵,一泄则彼知之。”翁喜曰:“我儿讨狐之陈平也。”于是父子荷狐归。见一狐秃半尾,刀痕俨然。自是遂安。而妇瘠殊甚,心渐明了,但益之嗽,呕痰数升,寻愈。北郭王氏妇,向祟于狐,至是问之,则狐绝而病亦愈。翁由此奇儿,教之骑射。后贵至总戎。

《忏悔的意义与功能》

拜忏,事实上就是修福修慧的大功德。

「忏悔」一词,是中国佛教特有的名词,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汉文并没有「忏悔」这两个字的连用。而在印度,忏悔是做为一个修行人必须要具备的条件,不论自己这一生之中是否犯了过失,都应该忏悔。对佛教徒来讲,忏悔可分有几种程度的不同。

最基本的程度,就是自己犯过失,而其它的人不知道,并没有从其它的人发生什么不愉快的事。也就是说,没有妨碍人,没有让人家受伤害,可是对于自己的修行,是有过错,或者是一种过失,那就要忏悔。这种忏悔,是对自己个人,就是「责心忏」,责备自己。所谓责备,并不是骂自己,不是悔恨自己,而是检讨自己。检讨自己不应该犯的错误,而已经犯了错,那怎么办呢?从此以后发愿不再犯错。这是忏悔的第一种。

第二种是「对人忏悔」。对谁忏悔?对自己所伤害的人,或者是自己觉得让他人痛苦,或者自己知道对他人造成伤害,可是对方没有发现。这时候要自己请罪。不管对方知不知道我们伤害了他,还是要忏悔。我们发现自己对人不起,就要跟他忏悔。忏悔的意思是说,自己做错的事,要负担起责任来。对人如此,甚至对动物,也是相同的。我们伤害了动物,动物是不会讲话的,但是我们知道让动物困扰了,一样的要忏悔。

比如说,我们跟人在一起互动讲话,无意之中,你说了一句让人家伤心的话,也许你根本没有想到你伤害了人,可是你发现这句话是不应该讲的,这时候要马上对他讲:「我忏悔,对不起!」从此以后,希望我对你不要再有这种行为,甚至于对所有的人,也不会再有这样的行为了。这是第二种忏悔。

第三种,就是犯了众怒,或者是让一组人、一个团体受到伤害、受到损失,不论是在精神或者物质方面,让一个小团体或是大团体受到伤害了,就要当面忏悔,叫做「当众忏悔」。

众,有小众,有大众,如果局部的人、几个人被你伤害,或者因为受你的影响而损失了,那就对局部的人忏悔。如果整个团体,因为你做的事,而使得名誉上受损失,或者是财务上受损失,那就要向大众全体忏悔。

举例来说,我们每半个月举行的诵戒会,就是当着大众忏悔。这是比丘(尼)、沙弥(尼)的受持,其实已经受了菩萨戒的在家居士,也应该是这样。如果没有受菩萨戒,也不是出家人,那怎么办呢?就是有聚会的时候,向大众公开忏悔,或者写悔过书,让大家知道。
在我们团体里边,不论是出家人或者是一个修行的人,要经常忏悔,才能保持三业的清净。就好像我们每天都要吃饭,在吃饭以前,要把碗筷洗干净,吃完饭以后,也要把碗筷洗干净,这样下次再用的时候,碗筷都是干净的。如果下一次使用的时候,发现碗筷上已经有了灰尘,还是要先洗净。

已经犯的错,要忏悔;如果自己没有犯错,或者不知道自己犯了错,可是为了要修行──修定、修慧,或者发愿受戒,这个时候也要忏悔。就好像是我们吃饭以前,要把餐具洗干净,忏悔则是恢复我们三业的清净。但是,忏悔以后,是不是我们的业就已经了了?我告诉大家,没有「了」。忏悔是说,我承认自己犯了错误,所以要负起责任,来弥补错误。

现在讲「忏仪」。忏仪,是大乘佛教才有的,在原始、小乘的佛教,并没有这种集体的大众修行。而大众一起修行的时候,必须要整齐、要划一,因此有了仪轨的产生。如果没有仪轨,大家在一起修行,会互相的干扰,可能你修你的,他念他的,你拜你的,他拜他的,在时间上、动作上以及声音上,都会互相的干扰,那就不是共修了。因此,祖师大德非常慈悲,编写了种种的忏仪。比如,汇整〈大悲咒〉(〈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罗尼经〉)和《法华经‧普门品》,而编成一部「大悲忏」。修净土法门,就以净土三经而成「净土忏」。这两种忏,我们法鼓山、农禅寺都用的。

而「梁皇忏」,是所有忏仪之中最大的一部。除了「梁皇忏」之外,还有「水忏」、「药师忏」、「地藏忏」,还有「观音忏」(即「大悲忏」),最早还有「法华忏」,专门拜的《法华经》。但是论团体的大修行,拜「梁皇忏」是最殊胜的,也是人数最多的。「梁皇忏」的内容非常丰富,它是结合着所有大乘经典的佛号,以及大乘经典的佛法、法义,汇编而成。而这种修行法,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集体的修行,我刚才讲,就是彼此互相的影响,我们的心是共同一致的,我们的唱诵是一致的,我们的仪轨动作是一致的。这时候,修行比较不会懈怠,也不容易散乱。如果单独一个人拜「梁皇忏」,很可能拜一拜就休息,拜一拜打打妄想,没有办法集中心来规律的拜完。而团体一起拜的时候,由法师带着唱诵,气氛非常的凝聚,我们的心也比较容易一致,发起虔诚心来。

比如说,我们今天有二千多人参加,这上千人的心,不可能同时都在打妄想,总有几个人,心非常安定、非常专注。只要几个人心是专注、虔诚的,我们的气氛就跟着凝聚一起。如果人少,气氛可能没有那么凝聚。所以,人愈多,修行的效果愈好。

我们有七天的修行,叫做「七永日」,就是七天之中,不间断的、不休息的在用功。所谓「永日」,就是每天早上起来要先调心,很虔诚的准备来拜忏;而拜忏回家以后,还是保持着拜忏时候的心情。这样一天下来,都是在修行的信心之中,叫做「一永日」,七天则是「七永日」。这七天,诸位虽然没有住在寺院里,最好能够持「八关斋戒」,以清净的身心来修行七天。

我们拜忏的时候,念的是佛号,念的是佛经的经句,可是没有拜忏的时候做什么呢?念「阿弥陀佛!」如果没有拜忏的时候,你在闲言杂语,那就不能叫「一永日」、「七永日」。在家居士能够七天都来,那是最好的,如果无法每天来,至少要有一个永日。你来一天,就有一天的清净、精进;来七天,就有七天的精进、清净。这有什么好处呢?我刚才讲,忏悔以后,能不能消业、除障呢?当然能够。如果不能够消业、除障,我想大家都不会来了。可是,消业、除障的意思是什么?

业,主要是缘于我们的心,我们的心打结了,就是障碍、业障。如果你忏悔之后,心里不再打结,这就不是障碍。当我们的心没有障碍,遇到种种外在的障碍,也会减轻,也会减少。这什么原因?有两个原因。第一种原因,因为从过去世到今生犯的错误,我们已经承认犯了错误,也愿意承担责任,往下就是如何来弥补、补救我们所犯的错误。

怎么补救法?第一,发愿回向给那些灵界的怨亲债主。我们拜忏的时候,诸位有没有写牌位啊?这就是在发愿回向给他们,但是能有多大的功德回向给他们?回向是说,你在修行,你在成就道场,你在成就弘法利生的大事业,这就是为他们做好事。因为你做了功德,回向给怨亲债主、灵界的众生,所以他们到这里来听我们拜忏,跟着我们拜忏,放焰口的时候,他们也来听焰口。

我们拜忏,都是用的佛法、用的佛号,焰口是用的种种的真言,都可以让他们直接得到利益。就好像是说,我们请他们来听闻佛法;就好像是说,我们为他们请客,不是用嘴巴来吃,而是用心来接触佛法的利益。他们听了佛法以后,也能够心开意解。这样一来,也就不会冤冤相报,或者来找你。

另外,我们拜忏的时候,除了超度怨亲债主,对其他的孤魂,也请他们来的,为他们做大布施。这就是弥补了往昔所造的种种诸恶业,使他们受到伤害,如今我们做佛事,来弥补过失。这样子,是不是我们的罪业全都消了呢?没有,只能够说,他们暂时不会来逼我们的债。小的债务,他们不计较,如果重的债务,还是有的。因此,我们要经常的忏悔,经常的修行。

还有,佛经说:「罪性本空由心造,心若灭时罪亦亡。」罪的本质是空,而罪是怎么来的?是我们的心造成的。如果我们的心──自私自利、贪瞋痴慢、自我中心的心,全都消灭了,就是烦恼心没有了,便能够生起智慧心、菩提心,证得菩提果。证得菩提果是很不容易的,但是修行就是要证菩提果。如果我们的烦恼心断了,而证得菩提果,这时候才真正的没有罪了。

如果你尚未得解脱,但是你的心时常能够与空性相应,那么怨亲债主也找不到你的。如果你常常修空观,实际上就是禅修,而修行到没有自我中心的时候,什么业障也找不着你,那是不是逃避了债务呢?不是,不是逃避了债务!这时候,你要发起大悲心来。

菩提心,是智慧心,也是大慈悲心。「梁皇忏」又叫做「慈悲道场」,是发大慈悲心,愿自己利益一切众生,那就是行菩萨道。当你发大慈悲心,利益一切众生,你随时随地都是在做大布施。因为你随时随地在做大布施、做大好事,怨亲债主只要靠近你,就会有好处。本来是怨亲债主,结果变成你的护法、你的助缘。这样子,我们的业就消了。

因此,忏悔有多种层次的功能,可小可大。如果说来拜忏,就能够消罪业,那是不懂佛法。如何才能够消业除罪?就是常常要发起慈悲心,多一点慈悲心,少一点自私心,你的心就能与空性相应。所谓心,多半是指的自私自利的烦恼心,自私自利的心愈重,你的业障便愈重;自私自利的心愈轻,你的业障就愈轻。这是对我们自己来讲,那对于我们的亲友,也就是先亡眷属,以及在生的亲戚朋友,我们拜忏对他们有没有用?对他们是有用的。这是替他们做布施,替他们做功德,为他们来积福。他们自己没有来,但是你们替他做了,还是有用。可是最好还是自己来修行。诸位知道,自己修行和代替修行的功德是多少?六分比一分,六分功德属于修行人自身,一分功德可以回向,但还是有用的。

因此,我们人在世的时候,自己修行是最好的。如果在世的时候,没有机会修行,不知道修行,那么过世之后,我们还是要替他修行,还是要替他做布施。如果在世的时候,已经知道布施,已经开始修行,则功德全属于他。

我今天讲的开示,诸位听懂了吗?忏悔,是不是一定要来参加共修才忏悔,平常要不要忏悔?人家不知道你做错了事,但是你自己犯了错,要不要忏悔?自己对人不起,人家也知道,怎么办?如果对许多的人做错了事,怎么办?要当众忏悔。可是很多人很愚痴,做错了事,不但不认错,反而编出很多的理由来,说错不在我。而这种人,更是罪加一等。所以,身为一个佛教徒,做了错、犯了过,一定是自己负责,也要对人负责,这是最基本的忏悔。

还有,为什么要共修忏悔?一个人不能拜「梁皇忏」吗?一个人可以拜,但是不够好。一个人修行,力量是一根纱,十个人一起修行,就变成一条线。如果是千支纱在一起,就是索缆。共修的力量大。因此我们要办这样的法会,大家一方面来种福田,一方面修福修慧。拜忏,事实上就是修福修慧的大功德。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壮观!大群白琵鹭现身张家湖!】2月27日,在张家湖国家湿地公园陆家嘴湖面惊现大群白琵鹭。通过观察,这些白琵鹭有2个大群各群数量均在500只以上。据张家湖湿地公
  • 刚刚看到三哥文章的一段话,特别想要分享给大家。 走着走着,心上的灰尘多了,就是时候去拂拭,以便重新看身边的人,感知活着的这个世界。 很喜欢这段话。觉得就是说
  • 【费城Nicetown-Tioga街区发生枪击案】当地时间14日下午,美国费城Nicetown-Tioga街区突发枪击案,目前已致至少6名警察受伤,枪手仍在和警
  • 更多商品,请加我微信! Lady Gaga最爱品牌 Filorga顶级菲洛嘉Time-filler mat逆龄时光面霜 这款面霜能够控制油脂、纠正皱纹、去除面部
  • 想说的话很多,先写在这里。 从他们相爱八年、拥有共同的小家,到陪Lina试婚纱、仪式上递戒指…如此有幸成为这场爱情神话的见证者之一,每一个场景都细腻、浪漫、又
  • #与王一博共赏山河星光# 云海万里放飞远行的白鸽 朝阳在瞳孔里染出一抹红 微风收集满街花香的欢歌 把天地的美传给万家灯火 风华千秋映照伟业的辽阔 追
  • 让杨采钰和江疏影去了就不想走的玫瑰花园到底长什么样子?
  • #紫萱阁[超话]# 【素心入墨】 每日弄字,窃喜诗文,心染着墨香,尘埃里绿韵染指,烟火中清欢于眉。拽着诗情的韵脚,走在烟雨红尘,心若阳光,鸟语花香,心若清浅,风
  • #每日一善# 请相信,那些偷偷溜走的时光,催老了我们的容颜,却丰盈了我们的人生。请相信,青春的可贵并不是因为那些年轻时光,而是那颗盈满了勇敢和热情的心,不怕受
  • #糖宝贝早餐记录# 开学第一天。头一天晚上糖糖下课外班回来自己收拾书包,我问她开学了开心不?结果她说有点紧张。我说为什么啊?“你说我们什么书都没发,上课干啥啊?
  • 当你在寝室里,你成天想的就是聊天麻将加睡觉。而你在图书馆里,你想的都是我再学点我再看两面这个怎么解?#慕诺##慕诺MUNUO[超话]# 人啊,太容易适应环境了
  • 飓风中心正面硬刚,弗区交通服务和基础设施一片混乱……Delijn和nmbs坚持到飓风吹达的最后一刻宣布全线网停运,反而打了群众一个措手不及。市区里满地都是被吹烂
  • 致‮要想‬创业的你: ‮ ‬ 朋友圈的小伙伴‮,们‬大家好,我是‮欣嘉‬,一个致力于‮要想‬把赞物‮食美‬项目做好的二胎宝妈,这‮我次‬跟着我最‮欢喜‬的宝
  • ​马鸣菩萨在《起信论》,你看看这部论的名词「起信」,那就是入门,大乘入门就告诉你。你要真正,起心动念,实在讲我们没有办法,它太微细。 弥勒菩萨给我们讲,一弹指
  • 俗语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并不完全是迷信。 -------------------------------------- 碗盘破裂应速扔,旧物不弃新不生,若然屋挂裂
  • #稚子求知·不亦乐虎 璞玉新年荐书丨️科普绘本《如果你是第一个登上火星的孩子》 ☄️你想去火星吗❓ 一个距离地球少有数千万英里的神秘的红色星球❓ 去火星旅行,
  • #谭松韵这辈子没想过会在机场粘鞋底#作为一个女明星,到底是该接地气好呢?还是应该对自己的行为举止,处处表现得特别优雅才好呢? 谭松韵就是典型的前者!接地气的那
  • #王源[超话]##chopard萧邦品牌大使王源##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大使王源##环球人物专栏王源说# “我是王源,我很平凡”,这是少年王源珍贵的自我独白。20
  • #小鬼王琳凯元宇宙实验大片#[亲亲]#MCM品牌代言人小鬼王琳凯# 一万次见你就有一万次心动。有时候觉得你是遥不可及的星星,一直在我触碰不到的远方闪闪发光;有时
  • #龚俊林深# gj#龚俊沉睡花园# ✨龚俊恭喜发财✨龚俊人间百灵✨龚俊又A又帅✨龚俊快乐男生✨龚俊高贵冷艳✨龚俊八块腹肌✨龚俊唱跳双绝✨龚俊爱你芜湖✨龚俊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