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兰州新区# 【中国改革报|峥嵘十载 戈壁滩上绘就一幅新时代画卷】#兰州新区获批国家级新区十周年# 兰州新区成立10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近60倍,综合改革跻身国家级新区“第一方针”。

“10年来,新区广大干部群众披荆斩棘、埋头苦干,在‘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戈壁荒滩上,初步建立起了一座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综合性新城,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民生福祉全面增进,新区群众实实在在共享了改革发展的成果。”日前,在兰州新区获批国家级新区10周年改革发展座谈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相关负责人对兰州新区这10年的发展成果作出了这样的评价。

2012年8月20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同意设立兰州新区的批复》,正式批复设立兰州新区,赋予其“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四大战略定位。兰州新区是我国广袤西北大地上设立的第一个国家级新区,肩负着探索西北老工业城市转型发展和承接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新模式,增强兰州作为西北地区重要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扩大向西开放,推动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责任。

如今,#奋进十年路启航新征程# 10年过去了,悠然回望,岁月峥嵘。兰州新区地区生产总值从不足5亿元到快速突破300亿元关口,增长近60倍,特色优势产业多点开花,综合改革跻身国家级新区“第一方阵”,进出口贸易额倍数增长,常住人口从不足10万人增长至50万人。一座功能完备、产业集聚、要素齐全、设施先进、生态优美的现代化新城初见雏形,成为甘肃全省乃至整个西北经济最活跃的地区,有效发挥了经济增长新引擎、改革创新新典范、高质量发展新样板的作用。

以创新谋发展,向改革要成绩

要想实现突破,必须以创新谋发展,向改革要成绩。决策者们坚持以“管理效率最高、运营成本最低、服务水平最优”为目标,深入实施管理体制、干部人事、行政审批、国资国企等“九大改革”,构建全方位改革体系,有效激活发展动能。

兰州新区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充分发挥兰州新区产业园区承接科技成果转化空间大、政策优等特点,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健全科创平台建设、成果转化、科技项目管理体制机制,优化创新创业要素供给、政策兑现、人才引进等科创生态,高科技企业、高层次人才、高水平成果、高能级平台加速集聚。

“目前,兰州新区建成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业设计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168个。财政科技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连续4年保持在4%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1%。”甘肃省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翟建军告诉记者。

兰州新区深谙“人才是第一资源”的道理,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引进培育了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如今的兰州新区藏龙卧虎,科技人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达3万人。

兰州新区还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提振市场主体信心的关键举措和引领高质量赶超跨越的“先导工程”,先后获评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中国(区域)最具投资营商价值新区”“2020十大最具投资吸引力新区”。

推动产业发展,重振“兰州制造”

兰州的历史曾因“兰州制造”四个字而熠熠生辉。元代有铁冶,明代开发煤矿,洋务运动中,兰州机器局、兰州机器织呢局开西北工业之先河。抗战时,兰州成为大后方,形成纺织、皮革、机械制造、汽车修理、冶金、制药、化工、玻璃、面粉、卷烟等工业企业。新中国成立后,兰州迅速成为新兴工业城,创造了新中国无数个“第一”,为新中国的起步作出巨大贡献。

“如今,兰州新区面临崭新的发展机遇,以国家级新区平台建设为引擎,紧扣‘经济新区、产业新区、制造新区’目标,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积极主动作为,聚集配置高端发展要素,着力铸链强链延链补链,加快构建现代高端产业体系,培育壮大装备制造、绿色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特色优势产业体系,呈现出生态产业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形成‘大中小共存、高优特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翟建军说。

据悉,兰州新区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十四五”末产值将达到200亿元。

绿色化工产业“十四五”末产值将达到500亿元,打造千亿级国家重要的高端化工产业基地和世界一流的现代精细化工产业园。

新材料产业“十四五”末产值将超过650亿元,成为全球最大的高性能铜箔研发生产基地、新能源“储能之谷”。

还有生物医药产业、绿色能源产业、大数据产业、现代农业产业、文化旅游产业也都生根开花,以日益蓬勃的姿态助推着兰州新区的发展,重振着“兰州制造”的辉煌。

立足丝路优势,打造开放前沿

从内陆腹地到开放前沿,兰州新区立足“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定位,先后建成运营综合保税区、航空港、铁路口岸、国际通信专用通道,构建起“一区一港一口岸一通道”立体化开放平台,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

2016年~2021年,兰州新区进出口总额达276亿元、年均增长9.2%。其中2021年实现贸易额82.4亿元,同比增长103%,占甘肃省贸易额超过16%,对全省外向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带动效应凸显。

2014年7月15日,作为甘肃省唯一的综合保税区,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获国务院批复设立,并于2015年12月24日正式封关运营。封关运营以来,新区综合保税区复制推广“分类监管”“委托加工”“两段准入”“四自一简”等自贸试验区创新制度,创新“废物出区”“申报前检验”“全过程品质监测”等制度,在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德国、中国香港等地设立多个海外仓。

2017年11月,兰州新区多式联运示范工程获交通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并列入全国第二批多式联运示范工程。

2022年8月2日,由兰州新区商投集团路港公司、捷时特物流有限公司共同承运的“万象南—磨憨—中川北”中老铁路国际货运班列顺利到达兰州新区中川北站物流园。此趟班列是中老铁路贯通后,甘肃省首趟中国—老挝回程班列,为甘肃省开辟了连接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快捷国际贸易通道。

兰州新区还大力构建“通道+物流+产业”现代物流运行体系,空、陆、网、海四条“丝绸之路”大通道同向发力,持续拓展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

据翟建军介绍,目前,依托兰州中川国际机场及航空口岸,已开通240余条国内国际地区城市运输航线和16条国际货运航线,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建成后年旅客吞吐量38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30万吨、飞机起降架次30万架次。

坚持生态优先,守护绿水青山

2011年,总长16.7公里、面积967公顷的新区东一干防护林带正式开工建设,标志着兰州新区生态防护林带建设正式拉开序幕。10年过去,往日的荒山秃岭如今已变得郁郁葱葱。

据翟建军介绍,近年来,兰州新区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兰西城市群生态建设等重大机遇,以生态修复治理为切入点,规划将大量的生态功能差、未利用荒坡土丘进行整治,30%整治为高质量、永久性生态用地,打造兰州北部生态安全屏障。

“引大入秦”丰沛的水源滋润了万物、哺育了生命、激活了生机。如今,一座满目滴翠的现代化生态新城在古老的秦王川大地上拔地而起。

10年间,兰州新区总共建成水库6座,生态调蓄工程9个,生态输水管线5条,产业园区供水工程6处,年供水能力由原来不足0.3亿立方米提升至1.46亿立方米,逐步构建起一张生态供水兼顾防洪节水的水利体系网。

“自建设以来,兰州新区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明新区、构筑兰州北部生态屏障目标,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在全省率先创新黄土山丘生态脆弱区生态修复模式,走出了一条生态修复与经济发展互促共赢的新路子。”翟建军表示。

2010年~2022年6月,兰州新区累计完成造林绿化20万亩,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7200万平方米、绿化率达36%。建成高效节水、生态兼顾的高标准农田7万亩,实施生态修复12万亩,系统性解决了干旱、风沙、盐碱、水土流失等问题。

如今,新区四周低丘缓坡未利用地得以平整,一道道绿色的生态屏障蔚然成荫。一批雨水有效收集利用、洪水有序排放,湿地、湖体东西相连、南北贯通,形成了城市绿肺。人与自然关系得到极大改善,为黄河上游地区推进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区样板、作出了新区示范。

聚焦城市与民生,打造宜居幸福地

“春季见花、夏季见绿、秋季见果、冬季见景”,这是兰州新区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立下的愿景。

10年来,兰州新区坚持把提升城市服务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贯穿建设现代化国家级新区全过程全方位,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兰州新区印发了《魅力新区城市品质提升六大行动方案》,未来将从市容环卫、市政设施、空间秩序、园林绿化、城市治理、道路交通六个方面完善治理措施。”翟建军说。

新区建设绕不开民生话题。只有民生问题搞好了,人民才能安稳踏实地生活在这片土地。

10年来,兰州新区教育事业发展投入超过280亿元,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37所。同时,面向全国引进教育人才超过1200人,教育成效全面开花,教育水平显著提升。

经过多年发展,新区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总体已达到国家平均水平,基层医疗服务网络同步健全,逐渐形成了“15分钟医疗服务圈”。

近年来,兰州新区深入实施全民健身战略,大力推进“15分钟健身圈”建设,先后建成各类体育场地987个,全域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3.17平方米,位居甘肃省前列。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兰州新区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扎实开展“3+1”冲刺清零行动,历史性地解决了整体绝对贫困问题。同时,牢牢守住保障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加快推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稳步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

一项项举措结出丰硕果实。翟建军告诉记者,从2010年到2021年,兰州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20%以上,近5年持续领跑国家级新区。

作为从一张白纸起步的国家级新区,10年来,这里从一片黄土荒滩成长为一座现代化新城,从农耕之乡转变为生态产业集聚区,从无人问津的僻壤蝶变为科技创新高地。

立足新起点,奋进新征程。“兰州新区要牢牢把握国家赋予的发展改革创新重大任务,坚守初心,坚定信心,科学研判‘时’与‘势’,辩证把握‘危’与‘机’,以过硬的作风和扎实的工作,为甘肃省发展乃至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贡献新区力量。”在兰州新区获批国家级新区10周年改革发展座谈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兰州新区的发展提出了进一步的期望。(中国改革报)

从新三板到北交所,从科创板到创业板,注册制改革星火燎原,当今中国资本大潮风起云涌,企业家不可能置身度外。企业要选择好生存之路,活得更好,其实就需要企业家拥有超强的融资策划与资本运作的智慧,才能化腐朽为神奇,或转危为安,或健康发展。
企业家拥有的这些资本策划能力,既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极其重要的部分,也是企业得以健康成长的基石,更是企业做强做大的必备技能!

【滨州:构筑现代产业体系实现更高品质发展】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基和支撑。滨州市扭住“十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凝心聚力抓发展、促转型;坚持工业立市、实业强市不动摇,推进存量变革、增量崛起;做好“战新转型”“强企培育”“金融赋能”三篇文章,积极构建战新产业引领、先进智造业支撑、金融服务业协同的现代产业体系。

  今年上半年,滨州工业生产从行业看,六大主导产业合计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3%,占全部规上工业的78.8%,重点行业支撑有力。“四新”经济投资增长26.2%,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62.7%,同比提升6.8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93.4%,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12.4%,同比提升5.2个百分点,高质量发展态势更加明显。

  战新转型,壮大主导产业

  今年3月,“滨州邹平市轻量化铝新材料产业集群”成功获批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滨州实现了省级战新产业集群“零”的突破。山东魏桥创业集团有限公司的转型升级之路,已成为全市产业蝶变的缩影。

  炎炎夏日,邹平市魏桥轻量化基地——山东宏奥汽车轻量化科技有限公司的车间里机器轰鸣,全自动焊装生产线上智能机械手臂伸展,工人们把型材放入流水线,加工成不同规格的轻量化车用部件……

  轻量化是魏桥转型的战略选择,优势明显,引领产业发展方向。铝合金材料由于重量轻、可降低能耗等比较优势,在汽车领域得到广泛使用。据山东宏奥汽车轻量化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贾正宇介绍,新能源汽车自重每降100公斤,电池续航能力可以增加10%左右;其他车型以铝代钢,每减轻100公斤自重,燃油百公里可降0.3—0.6升,二氧化碳每公里降5克。

  随着去年魏桥轻量化基地首台全铝车身正式下线,该基地具备了“从铝水—零部件研发、制造—整车组装”的完整产业链,成为国内生产规模最大、工艺技术最先进、汽车制造全流程的轻量化研发、试验、制造基地。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增实力、促转型,让高端、高质成为滨州制造业升级的标签。为实现“建设更高水平富强滨州”奋斗目标,滨州提出重点在“八个品质”提升上下功夫,其中首条就是“发展品质更高”: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经济规模迈入全省第二方阵,人均指标、发展速度进入全省第一方阵,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税收占比、城乡居民收入比稳中向好。

  7月6日,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魏桥创业集团、重庆小电天体、软银中国资本进行合作签约,将在滨州共建以轻量化、短流程、柔性化为特色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园。这一被称为“电动屋”的项目,总投资50亿元,达产后每年将实现直接产值超百亿元,利税超过十亿元,带动上下游产值超过千亿元。

  滨州传统产业涅槃升级的代表,除了铝业还有粮食食品产业。

  “在我们中裕,能把一粒小麦变成10大系列500多种产品,实现了对小麦的全价值利用。”滨州中裕食品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付蕊介绍,中裕食品探索的“三产融合、绿色循环”发展模式,构建起了“高端育种、订单种植、仓储物流、初加工、精深加工、废弃物综合利用、生态养殖、蔬菜种植、食品加工、餐饮商超”全国最长、最完整的小麦全产业链,被农业农村部列入“全国第二批农产品及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典型模式目录”。

  去年,滨州市食品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796亿元,列全省第一位;6家企业上榜第十一届中国粮油榜,占全省入选企业总数的50%。“粮食产业看滨州”品牌在全省乃至全国叫响。

  今年,滨州围绕高端化工新材料、氢能产业等展开延链补链强链,谋划了60个左右的高端石化材料产业项目,调整优化“十强产业”布局。编制了《滨州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谋划了“5+4+1”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储备“十四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219个、总投资2337亿元。

  强企培育,打造产业旗舰

  规模以上工业实现营业收入,能够很好体现地区的工业实力。去年,滨州规上工业营收成功跻身全省前三,背后正是因为拥有一大批制造业强企,夯实了滨州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

  8月10日,在京博南区新旧动能转换项目建设现场,施工人员正加班加点赶工期。据京博新旧动能转换项目总裁助理仝保田介绍,该公司绿色化工和高性能材料综合体项目,总投资221亿元,项目建成投产后,将新增销售收入147亿元,新增利税67亿元,新增就业1400余人。同时,实现公司业务结构由“一油独大”向“油化并举、高特新材”的转变。
  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山东京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从一家濒临破产的校办炼油厂,发展成涵盖能源、新材料、三农发展、物流等诸多领域的现代化集团,去年营业收入709亿元,利税63亿元。

  在滨州,像京博这样的“龙头效应”正加速凸显,为工业振兴带来了明显的示范作用、形成了明显的产业聚合作用,加速“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成型成势。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力度,推动“专精特新”企业在产业基础领域补短板、锻长板作用的发挥。对滨州而言,“专精特新”企业是增强经济韧性、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关键主体,也是激发创新活力、完善产业生态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滨州万事达集团是一家“小巨人”企业。针对行业同质化竞争激烈的现状,公司主动延伸产业链、调整市场定位,发展金属板材下游产业,主打高端产品和服务,逐步形成了以装配式建筑钢品研发生产与工程服务、高端涂镀钢板流通服务、高精密冷轧钢板制造、集成房屋生产销售和洁净室围护系统为核心的产业模式,营收超百亿元,获得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山东省高新技术企业等荣誉称号。

  领航型企业带来的“鲶鱼效应”激活“一池春水”。在博兴板材业,众多行业内同质化企业开始寻找突破点和出路。博兴聚鑫源精密薄板有限公司主动给产品分出层级,主打高端市场,推出“鲁匠”高端品牌,一举占据高端金属板材市场的超高份额,企业年出口产值连续多年超20亿元。
  如今,博兴有全国最大的金属板材产业集群,涉金属板材加工企业近200家,其中,镀锌板及彩涂板的产量占据全国近半壁江山。

  据滨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姚振祥介绍,滨州市已启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将在现有391家国家级、省级、市级“专精特新”“瞪羚”“单项冠军”企业的基础上,继续优选400家以上“专精特新”重点培育企业,集聚服务资源支持企业强弱项、补短板,不断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

  金融赋能,释放要素活力

  今年2月,山东三元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深交所创业板成功上市,首发募资列创业板首发融资前十、山东第一,实现滨州市企业创业板上市的“破零”。

  上市过程就是企业进行“规范”发展的过程。滨州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局长张凯分析认为,上市可以为企业发展募集资金、树立品牌形象,从而带动企业发展再上台阶;同时,政府通过树立龙头企业,可进一步增强企业对产业链上下游辐射带动作用,培育区域产业生态。

  整合资金、产品优势,紧跟国家产业政策,构建促进企业发展的良好金融环境。滨州市以“增信贷、促上市、防风险、抓招引”为重点,发力搭建银企对接平台、精准服务市场主体、推动企业上市、加快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招引,让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近年来,滨州市提出企业上市挂牌“种子计划”并连续三年列入市委重要改革事项;通过组织推动、政策拉动、基金撬动、培训引动、宣传发动、多方联动“六动并举”全力支持域内企业上市。

  在山东创新集团董事长崔立新看来,战略投资是企业发展中的关键一环,便于企业快速融入资本市场,有利于企业的高质量发展。目前,创新金属已经引进30.5亿元的战略投资。

  今年,滨州出台《滨州市企业上市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进一步加大对企业上市的奖补力度,奖补总额可达1500万元;设立百亿元规模的“新能源产业基金”、百亿元规模的“十强产业”发展母基金,通过基金撬动社会资本,助推滨州产业发展。

  “西瓜贷”“养殖贷”“农耕贷”……让小微市场主体同样获得金融支持。滨州市针对企业与农户等不同需求,推广滨城区“金融管家”经验,协调银行推出一系列针对性强的专项贷款。截至目前,滨州市成立了150支金融辅导队,为1.1万家市场经营主体提供全方位金融辅导,累计解决融资需求531.12亿元。

  目前,滨州已经初步形成“市产融综合服务中心+县区分中心+金融服务站+企业”四级联动的金融服务体系。滨州市建立完善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机制的做法,被纳入全省金融创新案例,金融辅导工作在2021年山东省年度考核中位居全省第一。

  今年上半年,滨州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3343.4亿元,其中制造业贷款保持稳步增长,余额达到985.36亿元,较年初增加39.96亿元,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滨州市将继续推动产业链金融和供应链金融创新发展,年内实现供应链金融贷款150亿元以上;年内贷款余额达到3350亿元,增长9%以上;实现4家企业上市挂牌,资本市场直接融资150亿元以上。面向工业、科创、绿色、涉农等重点领域,拓展金融辅导覆盖面,确保年内辅导对象达到1万家,解决融资需求100亿元以上。(大众日报)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打投组持续招新中,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将大家的力量都集中起来我们才有把握送崽崽走得更高更远!下周六就会公布第一次排名了,之后镜头数肯定会更加悬殊!
  • 因为他们混淆了真正的情商和虚伪的圆滑。因为他们混淆了真正的情商和虚伪的圆滑。
  • 我还是把你当最好的朋友,所以这些事情都是小孩子念头,我们都二十岁了,不应该还这样想。总之就是应某人要求特别在这边发一遍以便她裱起来今天是我世界上最好的朋友翟梦瑶
  • 明星候场的时候又都被安排在了户外,那温度真的是隔着屏幕都觉得冷啊。可一旁在少林寺学过艺的王宝强明明也在暗戳戳的搓手取暖啊。
  • 也许在一些人看来,一把芹菜的价值远不如一只奢侈品包装袋,自己远道而来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但要知道,真正的时尚不仅是外表上的,还包括观念上的、行为上的。
  • 12.我喜欢的人很优秀,我努力的理由是配得上他13.心里藏着小星星,生活才能亮晶晶。”24.他们试图埋掉你 但你要知道你是种子25.希望我们都能像对方一样勇敢2
  • 剧中有誓死捍卫大清江山,以打击革命党“孙文”为毕生夙愿的铁山将军;有为革命献身的留洋商人公子“李重光”;有因缘际会陷入革命党与清廷争斗中的小角色黄包车夫“王阿
  • 重生以后,宝剑却成为唯一知道及信任时光经历的人,二人因此成为好友。四人分道扬镳,只有执着的筱筱一直没有忘记当初的约定,希望实现开咖啡馆的梦想,并以此为契机,集合
  • 【茜妞的早餐】主食:牛肉糯米皇饮品:牛奶水果:菇茑果+石榴+猕猴桃感谢@水滴一样的爱情 刘晓姐姐寄来的一大箱陕西有机猕猴桃,放了几天后特别的甜蜜,必须要晒一下[
  • 该项目总投资6亿元,植物油生产线从生产到灌装无任何添加剂,冲氮保鲜,最大限度还原了食用油天然口感,产品绿色、健康。!
  • 如果我俩旧情未了 早没你什么事儿了 该解释的和你解释了(虽然我也不知道分都分了有什么好解释的)所以用不着一直攀扯别人 是在我身上找不到你那种污点了就鸡蛋里挑骨头
  • 年轻的居民一直与大自然保持联系,获得了531平方米的常规土地,渴望拥有一个现代化,舒适的房屋,该房屋可以快速建造并且在环境方面仍可持续。居民不需要主人套房,因此
  • 안심해,나는절대로이일로너를위협하지않을거야.1년후에나도너에게양육비를달라고작은만두를가지고가지않을거야."나중에만나면모른척할게.절대귀찮게안할게
  • ——徐晓《半生为人》 ​​​​简短而暗含深意的句子 1.我没有狼的孤独。 ——严歌苓 7.幸福不过是欲望的暂时停止。
  • 能搭配不同的衣服闺蜜说这是我最近买的最好看的一双鞋子其实我也感觉噢![憧憬]我买了一双很喜欢的鞋,可是穿上以后,发现有些磨脚,我想多穿穿,鞋子就应该软了,于是我
  • 博弈之道,贵乎谨严。高者在腹,下者在边,中者占角,此棋家之常然。法曰:宁输数子,勿失一先。有先而后,有后而先。击左则视右,攻后则瞻前。两生勿断,皆活勿连。阔不可
  • 如果初始给半一,意味着买家要期待在客场作战的紫百合大胜,而紫百合目前四场胜利也都只是1球小胜,威尼斯再不好,近期也打出来2个平局,对佛罗伦萨抱有大胜的期待,还是
  • 圣贤成长记: 以人为师 成长自己 以道为师 学做善人 以心为师 静修光明 自性光明 见佛魔中道而立 然后己欲立而立 人己欲达而达人 然
  • 一到周末或节假日,没有购物目标又想要出门放松的时候,去商场逛逛是我最先蹦出来的选择。一个很重要的点在于,随着网购在生活中的高度渗透,逛街的功能性已经从过去单纯满
  • #王俊凯[超话]# /#联合国环境署亲善大使王俊凯# /#从开始到未来,只为王俊凯# /#焕蓝梦想基金# 【JF】【JF】互评 有志青年扬五四精神,怀揣热忱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