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纵科技会议交流纪要
合纵科技现在在新能源布局上大家可以看到,一个是磷酸铁这一块收购了雅城,还有一块原来的钴铜项目一直有所进展,还有最先的配电设备这块业务也在稳步发展。借着这个机会,我们请到公司董秘张总给大家介绍一下。

现在合纵从业务上分成两个板块,一个是原有传统电力板块,还有一个就是锂电材料板块。
(1)电力板块发展思路也比较清晰,从2020年我们做了一个业务的收缩调整,因为合纵它主打的是配电板块所有的设备,我们原来主要客户是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从2020年开展我们陆续拓展了几个行业客户,一个是铁路的,后续还有一些新能源行业的客户,我们会把这两个行业客户进行一些拓展。铁路现在已经有一些订单,新能源我估计明年会有一些增量的贡献。
除了配电设备以外,我们也在关注一些新的领域,比如说我们电力信息化目前看到它的“十四五”投资规模是比较大的,增长也比较快。去年整个募投项目已经在向偏信息化类的智能终端做一些倾斜,我们自己也有一些内部研发团队做一些前期产品的研发。从订单角度来看,今年订单肯定是比去年有着30%左右的增速。经历了2019年和2020年电网投资的下滑以后,现在看已经开始抬头。对于“十四五”未来的五年,我们对整个电网这块的投资,尤其是配网端的,因为未来除了大机电的新能源接入,还有分布式的新能源接入,包括电动汽车充电桩。电动汽车增加了以后,那实际上对配网改造和配网需求这一块投入量还是比较大的。
(2)另外一个板块就是锂电正极材料的板块,正极材料通过依托于2017年并购的湖南雅城,然后切入到正极的前驱体,卡位还是以前驱体为基地,然后向上游去拓展。原来我们主要的是雅城两大产品,一个是钴系列的产品,还有一个是铁锂系列的产品。前几年应该是以钴系列的产品为主。2019年我们当时投雅城的初衷是为了想做储能,所以我们从2019年开始也陆续开始把磷酸铁锂整个板块的材料,包括投入和研发开始逐渐加大。实际上我们2019年和2020年是逆这个行业,全行业不看好的时候我们做了一个逆向投资,在这两年进行了扩产,分别扩了2万吨和3万吨。所以到今年我们也觉得比较意外,只有6万吨的产能,但现在全市场已经是排名第一了,市占率差不多是20%。

从产能上,我们未来还是想保住目前市场占有率的这个位置。现在整个产业里面大家判断,到2025年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需求可能要200万吨到300万吨,今年可能只有30万吨。所以未来给我们增长产能扩张空间还是比较大的,按照现有的我们已经披露出来的一些信息,我们达产6万吨,很快明年会投产的在湖南的基地还会新增5万吨,这11万吨应该在明年三季度就会全部达产。同步我们现在披露出来的信息在规划的还有四川和贵州有另外两个基地,宜宾那边的基地我们是按照10万吨规划,一期是5万吨,贵州那边的基地我们是按照30万吨,一期工程是按照10万吨。所以我们算了一下,如果再往后看两年,到2023年的这个时间节点的话,整体的产能规模应该是在20万吨以上了。20万吨以上感觉还是能保证这个市占率,就是目前产能的一个大的规划。
除了这两个基地以外我们还有一些新的规划,今年大家看公告出来的公司很多,就是做磷酸铁的,但是生产要素好的地方非常的有限,所以我们肯定是在到明年的时候,把所有的生产要素好的地方进行卡位,所以我们最近出差也是重点找一些云贵川这些地方,去看一些生产要素好的,适合做产能的一些选址。

工艺路线上,我们做磷酸铁的核心就是磷源和铁源。不同磷源有三个路线,有黄磷的,有磷酸的,还有铵盐的。我们现在做的是铵盐的。当初为什么选择铵盐呢?我们在2019和2020年的时候整个一年就已经全部切换到铵盐路线了,当时我们做了一个预判,就是三大磷源的材料未来获取相对容易,而且价格可控。实际上我们在2020年做的这个选择,到了今年已经验证了,上游所有的资源紧张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黄磷涨价涨的最多,然后就是磷酸。所以我们现在走的胺盐路线,应该来讲长期来看,一个是供需,再一个下游的应用场景,因为它主要是农业为主,我们判断可能未来是一个相对可靠的、可持续的一个低成本路线。

产业链的布局。因为我们现在还没有锂资源,如果做正极的话,从整个资源利用和资金投入上来讲是不经济的,包括未来对核心竞争力的打造。所以我们在往下走的思路上还是绑定核心客户,通过项目参股,相互锁定产能的这种模式,绑定我的下游客户。
然后往上的话,我们现在已经比较明确了,肯定是要自己做了,第一阶段我们会往磷化工去延伸,磷化工延伸以后,那我们会再做上游资源的布局。因为我们国家现有的这些矿,林矿还是需要一定周期的。所以目前看的话,新拿到一个矿的话基本上也要三年以上才能投入使用,前几年正好是产能扩张卡位,再加上把磷化工补齐以后,三年以后大家预判整个行业会杀一把价格战,到那个时点可能我上游的也会把整个产业链全部布局完。这是目前我们的三个路径和雅城的三个优势。
其他的话,整个上市公司体系,大家看到我的募投资金已经在做一些变更了,去年全部是电力板块的,今年我已经做了5万吨的变更,后续可能整个上市公司的资源都会围绕整个磷酸铁和磷化工,还有磷矿资源,整个从上到下的产业链进行布局。

Q:湖南这一块的产能,明年大概咱们估计磷酸铁的产能,就是今年和明年产能以及产量情况,还有客户情况
A:今年产能是这样的,今年我们上半年又投了3万吨,整个3万吨爬坡爬满应该是在10月份,比我们预期晚了2个月,主要原因是因为环保设备到厂延后导致的。现在这个时点,每个月是在5000上下这么一个产量上,全年差不多是6万吨的水平。明年我们湖南基地那边新投产的5万吨应该是在7、8月份开始试生产,我估计四季度应该是可以带满产能的,四季度每个月再多贡献4000吨的这么一个产能。到明年年底形成11万吨的磷酸铁产能。
客户还是我们原来的这几个客户,现有的我一个月5000的量基本上北大先行、贝特瑞、国轩、圣钒科技这四家应该是体量比较大的,就把大部分分掉了。可能还剩一部分份额就是比亚迪、湖南裕能,还有一些稍偏小的客户。这两个月可能我们起量比较快的就是圣钒。大家也看到我们和华友的一些合作,明年我新扩出来的这5万吨,应该有70%也是要给到圣钒的。

Q:和华友合作了一个项目,这个大概明年会有一个什么样的进展?
A:我们目前的计划是和华友进行一个合资,我们来控股。但是现在为了快速推进项目,我们先是以独资身份来进的,通过一个多月时间的反垄断申报,反垄断申报通过以后,华友就会增资进来。增资进来,我们规划明年启动先是按照10万吨,争取年底能够试生产,是这么一个规划。因为这一块是我的环评还没有拿到,但环评的确定性肯定是没有什么太大问题了,只不过到年底试生产不能转化为有效的产能,我们目前看明年年底的有效产能的话应该11万吨是比较确定的,因为湖南5万吨是在7、8月份就会试生产了。

Q:赞比亚那边钴铜项目的投产情况是怎么样的?
A:现在海外的进展是11月份的时候已经开始做试生产了,在这个月底按照计划应该会有合格铜产品会出来。原来我们做的是全湿法出铜出钴,同步出的这么一个技术方案,后来考虑到,一个是今年铜的价格比较好,再一个考虑我前期还是希望尽快把海外那一块能够产生自己的造血功能,所以我们就改成了明年上半年先做铜,做浮选铜精矿,到下半年开始陆续把钴的湿法冶炼产线开始进行建设投入,是这么一个进度。
产能释放的话,如果这个月底出来的产品,因为已经调试差不多一个多月了,这个月如果出的产品品质没有太大问题,回采率能达到原来预期的一个水平的话,那明年铜产线上半年是年产5000金属吨的铜精矿,下半年会再增加5000金属吨,同步会把湿法冶炼的生产线先投3000-4000的量,初步是按3000-4000做规划。

Q:关于天津茂联这一块,它主要产品是硫酸镍,它这一块的量能有多少呢?


A:硫酸镍的量,按照现在设计产能,一年我印象中是1.4万金属吨,应该是这个水平,今年是情况比较特殊,因为今年它的产品销售,包括我们报表里面,就是它的收入贡献是没有体现出来的,这个主要原因是什么呢?原来我们整个铜和钴用的料都是比较单一的料,都是用的合金料,今年在下半年做了一次生产线的改造,这样就能保证我的来料,就是不同得了,镍豆这些都可以用了。所以今年可能报表还体现不出来,明年应该会有所体现的。
它一个月正常是在1400,这里面有一半是电镍,一半是硫酸镍,通过我们这一次生产线改造,后面主要还是以生产硫酸镍为主,所以我们现在产能可能又往上提了一下,应该全年会超过2万了,目前是这样一个规划。

Q:关于磷酸铁锂这块,您怎么看磷酸铁锂?咱们公司的优势在哪里?
A:我们的优势,第一个就是我刚才说的工艺路线的优势,这是在成本上大家就能看出来了。可以看我年底的报表或者明年一季度报表,大家可以对比同行业的公司,就我的工艺路线不同,导致我的原材料成本节省会有非常大的优势,从产品毛利上来看,这是第一个相当于我的工艺路线的优势。
第二个是从我的工程化优势上来讲,现在湖南雅城,今年再投的5万吨已经是我们第三代自动化生产线了,也应该是国内最大标准化、模块化的生产车间。这个大概是什么概念呢?就是我2万吨应该是在2019年去建设的,我们现在的规模化生产比原来提效,就是我的设备精简和规模化实验放大,基本超过10倍了。这个最终体现在成本还有原材料节省,就是水电气综合利用上。
第三个我们现在不是特别畏惧同行业或者上下游进来,因为明年下一个产线的投入就会把上游短板去补齐,我会拉动产业链。

Q:公司在配电设备这一块新的领域有没有拓展?比如说新型的电力系统的投资、储能之类的?
A:储能是这样的,因为我们今年成立了新的事业部,现在还在探讨从哪个环节去切,我们有工程公司,也有设计公司,他们做了一些光伏或者风电相关的一些业务。但是未来的一个发展路线到底怎么切,这个我们到明年才会有一个比较成型的思路。但是这个行业我们自己判断,这是比较适合我们发展的一个行业,因为本身储能和我现在做传统电力设备的开关产品是差不多的,它是一个产品的集成,我的核心竞争力还是产品集成能力,第二个就是我的电网渠道,这个我们原来做电网公司业务做了这么多年,我的渠道是现成的。所以在明年整个战略讨论确定以后,会有一个比较确定的发展路径。

Q:对明年材料成本和产品售价有怎样的预计呢?
A:材料成本大概率会往下走,因为我们现在用的是铵盐,今年市场大部分做磷化工的企业都是做的浓铵,明年大家看到公铵的这个市场,很多做浓铵的企业会切到公铵上,所以铵盐这一块成本肯定会往下走。然后磷酸这一块受黄磷管制的限制,我们总体觉得磷酸价格相对比较稳定。产品售价这一块,整体判断明年磷酸铁这个价格还是在目前的水平上。

Q:怎么看待磷化工企业介入磷酸铁行业,会不会压低磷酸铁的估值,从精能源估值变成化工能源估值。
A:这个我觉得短期应该不会,未来长期看的话,可能看的不是一个环节,是整个产业链的整合能力,最后是产业链是不是有整合能力,是不是有资源,来给一个综合的估值。短期为什么不会呢?我们也在和很多磷化工企业谈合作,发现大家扩产和实践没有想的那么快,因为做化工和做材料是完全两个思路和体系,大家原来觉得可能化学反应就那么简单,一做肯定能出的来,实际上现在我们了解行业里面大家在做转型的一些公司效果没有想的那么快。而且我们未来会从评估往上走和往下走,我们自己判断从产业上来讲还是往上走更容易一些,因为往上走磷化工大家面临的问题是一样的。做磷胺是非常大众化的工艺,但是磷酸铁不一样,磷酸铁还是有很多材料特性的,他们往下走,他们对材料特性的理解和后期利用他们大化工的思维去做低成本的这个方案,我觉得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去摸索。#投资##价值投资日志[超话]#

【蚌埠:高平台起跳 跑出创新加速度】

创新,是刻进蚌埠发展基因的密码;而创新平台建设,则是创新发展的关键动力。目前,我市共有(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200家,其中国家级平台11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总数居全省第3,皖北第1。

有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大平台,在“政府主导、联盟共建、校企合作、企业自建”等不同形式的运行模式下,创新资源不断向平台集聚,平台的科研能力、管理水平不断提升。走进创新平台,源源涌动的创新活力扑面而来。在这里,感受科技的魅力,与未来对话。

做玻璃行业领头羊
“世界第一”诞生在蚌埠

玻璃,不仅薄如蝉翼,还能卷成一束,在室内光线下也能发电……不止晶莹剔透,更能变化万千。从石英砂到硅基新材料,科技彰显巨大力量,创新造就无限可能。走进中建材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建设的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犹如置身玻璃的博物馆。

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玻璃行业批准建设的首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材集团总工程师彭寿带领下,研发团队围绕高品质浮法玻璃、节能减排技术、玻璃功能膜材料设计和镀制技术、玻璃新材料、特种玻璃技术5个方向开展前沿、共性、重大关键技术的研究。站在行业前沿,推动浮法玻璃工业的技术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去年一年,实验室共承担科研任务64项,其中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26项;解决了多项技术难题,特别在电子信息显示用超薄玻璃、药用玻璃、特种粉体材料等方面取得了系列创新成果。”实验室薄膜技术所副所长李刚颇为自豪地介绍,“十三五”期间实验室承担国家级课题5项,包括高世代电子玻璃基板和盖板核心技术开发及产业化示范,玻璃熔窑烟气多污染物协同深度减排技术及工程示范等。

坚持创新驱动,加强技术攻关,世界最薄0.12毫米触控玻璃、世界领先30微米柔性可折叠玻璃、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8.5代浮法液晶玻璃基板等一系列“中国首创、世界第一”的创新成果先后在蚌埠落地。“看到这几个小药瓶吗,别看小,技术含量可不低。”李刚告诉记者,这是中性硼硅药用玻璃,疫苗专用。而过去,这种玻璃只能依靠进口。依托不断完善的科研与产业融合机制,技术成熟后直接走出实验室形成产业化,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语境下成为名副其实的市场宠儿。

有实验室做坚强后盾,不久前,由中建材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牵头建设的国家玻璃新材料创新中心获批组建,成为“十四五”期间首批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也是全国唯一的玻璃新材料领域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

如何将平台作用发挥到最大?“共享”是答案之一。“实验室几十台仪器设备全部开放共享。”李刚介绍,创新中心以“公司+联盟”形式运营管理,汇聚80家企业、高校院所等创新主体和生产企业,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测试验证、中试孵化等,完成了玻璃新材料的全产业链和创新链覆盖,以期形成跨领域、小核心、大协作、高强度的创新基地。

“争取通过5到10年时间,打造世界一流的玻璃新材料协同创新平台,成为国家级创新中心的标杆,助力我国玻璃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作为“掌门人”的彭寿掷地有声。

小身材有大能量
微电子领域有大作为

10月16日0时23分,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点火发射,随后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

神舟飞天,万众瞩目。在绝大多数人注意不到的地方,兵器214所提供的3款关键核心器件——步进电机驱动电源电路、直流有刷电机驱动电路和舱内压力传感器正默默发挥着作用。“第一款电路负责调整飞船太阳能帆板的角度和充放电调节,是电力保障的关键;第二款电路类似于自动锁,在对接过程中自动捕捉、对准、锁紧闭合机构;第三款电路像人的神经末梢,精准测量和反映舱内压力,为航天员提供生命系统支持。”214所工艺二部主任臧子昂拿着比火柴盒还小的电路解释说,别看这么小的微电子器件,要经过千万次的试验检验,能抵抗太空环境的超强辐射、强压力、高真空,始终保持稳定的参数,才能以“万无一失”来回应“苍穹之问”。

这三款器件,都属于MEMS(微电子机械系统)传感器。作为多学科交叉技术,综合性、创新性强,一直以来是各个国家必争的科技高地,此前一直是被国外垄断的高新技术。

“这个像化妆镜一样的就是承载着芯片的‘硅晶圆’,里面含有几百个芯片,每个芯片都能成为一个系统的‘大脑’。”214所MEMS技术副总师张胜兵说起研究成果来,如数家珍。依托兵器214所建立的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奔着解决MEMS产业化过程中的技术瓶颈而去,意在打通MEMS核心芯片产业化最后一公里,打破国外的技术封锁,推动我国产业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

有214所6英寸体硅工艺技术平台做“试验场”,目前已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6套完整的MEMS工艺体系,成功研制了包括惯性传感、光执行、环境感知在内的10余款MEMS产品,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其中,高性能惯性MEMS传感器已达战术级,性能领先行业3-5年;光MEMS微镜解决了卡脖子技术难题。还有去年年初,仅用20天就成功研发了MEMS红外温度传感器,一年之内批量生产了5000万只,为“抗疫”特别是复工复产争取了宝贵时间。

如今,该实验室已经成为了全省乃至全国的MEMS核心芯片研发、制造中心和人才聚集、培养基地,为企业源源不断输送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实验室成立以来争取国家级项目30余项,省部级项目10余项,项目经费超过5亿元。特别是谋划争取到8英寸微系统工艺平台建设项目,总投资超过2亿元,为实验室建设再上新台阶奠定了基础。”张胜兵告诉记者,围绕MEMS技术的纵深发展,工程实验室紧跟行业发展前沿,积极开展对外合作,每年完成横向合作项目30余项,与业内知名高校、研究所以及龙头企业开展紧密协作,共同开发孵化产品。目前已孵化的产品包含MEMS惯性、光、气体、温度、压力等传感器,服务机构30余家,在国内处于前列。

电子测试测量“国家队”
重大工程显身手

仪器仪表被称为科学研究的先行者,工业生产的倍增器。而电子测试测量和元器件技术水平则是一个国家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

作为电子测试测量的“国家队”,中电科40、41所是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唯一的电子测试技术和机电元器件专业研究所,从事微波/毫米波、光电、通信、基础通用类电子测试技术和互连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迄今为止,完成了1600多项纵向科研任务,创造了130多项“中国第一”,在电子测试测量和元器件研发中跻身国内领先、国际先进行列,载人航天、探月、北斗、大飞机制造等国家重大工程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十三五’期间,40、41所共有30多项技术成果填补国内空白。”40、41所副所长王健形容,只有不断提高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把科技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成为支撑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和产业基础高级化的重要力量。

为此,40、41所构建了“1+5+N”的研发体系——形成“技术、产品、标准、知识产权、项目”5大体系;紧跟前沿技术制订N个专项计划,围绕国家重大需求着力攻关。数字是最直观的说明:“十三五”期间,该所共取得科技成果200余项;获各类科技奖100多项,包括国家科技奖3项、国防科技奖18项、省部级科技奖30余项。尤其是“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11项目技术成果得到转化,在5G通信基站、终端、物联网和核心网四大产业链核心环节得到广泛应用。

事实上,这些研究成果距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它们仿佛“千里眼”、“顺风耳”,为生产和生活提供更多便利与保障——未来的智慧家庭,就可能用上40、41所研发的可燃气体报警、红外探测防盗、漏水报警等各种装置。该所孵化养殖设备、火灾报警系统、新能源电子、医疗电子等产品,早已在国内打响了知名度,部分产品还打入了国际市场。仅智慧养殖系统,就覆盖了全国70%的大型禽类养殖场。

“比如这套设备,在架桥铺路的时候可以同步安装。一旦地质结构发生变化,像山体滑坡、地震,系统就能发出预警,比‘千里眼’都灵光。”采访中,王健指着一套模型告诉记者,这叫地质工程分布式光纤监测关键技术,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也是所里的“代表作”。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以科技创新引领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是提升实体经济发展质量和核心竞争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一招”。有平台助力,蚌埠的科创力量高位起跳,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刻凸显关键力量。

来源:蚌埠日报

[太阳][太阳][太阳]12月1日中午,机电工程学院分团委学生会与第二课堂中心举办桂林信息科技学院第二课堂“到梦空间”宣讲会本次宣讲会全面细致的阐述了到梦空间的活动发布、参与以及积分获得的方法,为同学们之后参加各种活动奠定了基础,期待各位同学活跃在活动中的身影[good][good][good]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国家文物局介入美国拍卖疑似龙门石窟失窃佛首事件
  • 12岁女孩玩真心话跳河溺亡 !
  • 住建部再点名20家房企、中介违规违法
  • 台风来了!"百里嘉"预计将与“山竹”先后登陆
  • 中国游客瑞典“被辱”事件大反转:有些人不出国,真tm谢天谢地!
  • 刚果(布)连续发生恶性事件 两中国公民遭枪击死亡
  • 亚马逊调查员工受贿泄露数据 中国部门尤其严重
  • 劝阻带家人看台风,网友直呼:心真大 珍惜生命
  • 朱旭追悼会
  • 邓伦当伴郎 被恶搞穿裙子娇羞大笑
  • 雪上加霜!郭艾伦缺席世预赛与约旦比赛,蓝队有多大几率取胜!
  • 非法社会组织“中国武警基金会”被取缔
  • 苏州市统计局来昆山开展统计督查
  • 国际油价震荡上涨 国内成品油价料迎来年内第11次上调
  • 【热点】超级企鹅红蓝大战今晚开战 为何众多娱乐明星钟情篮球?
  • 北马 咸猪手 故宫雪糕测出酒驾 黑痣牵出命案
  • 男子高铁上捡到手机一天内托人专程跨省归还手机
  • 斐济南部海域发生6.5级地震 尚无人员伤亡报告
  • 夜间加价乘客被撵 撞鸡赔6000小小 私闯禁区拍摄获利
  • 庄里试验区整合资源打出脱贫攻坚组合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