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以为质,《论语》中的名利观】《论语》在重道、崇德、尚仁的主旨中,鲜明阐述了君子的名利观。作为一种主张积极入世的理论,儒家通常并不回避常人对名利富贵的追求,但强调这种追求应该遵从仁义道德。并且,儒家认为,名利富贵虽好,但世上还有比名利更有价值的东西,那就是仁义。不回避名利,但将仁义置于名利之上,构成了君子的名利观。#每天读国学#

《论语》倡导安贫乐道、取之有道、富而好礼且具有高度内在同一性的利益观,强调用行舍藏、重在内求的名位观。两者互为交融、映射形成,反映出君子追求仁义、反求诸己、淡泊名利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构成君子人格的基本属性。

君子之于“利”:义以为质

关于儒家的财富观,一言以蔽之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认为,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对于义利的态度,可以将君子和小人区分开来。小人追求个人利益,也只追求个人利益,因此将利置于义之上;君子亦会追求个人利益,但会先考虑所得是否合于义,“义以为质”,以义为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细读《论语》各章文本,按照从贫到富不同程度,似可将君子之于“利”分为三重维度,即安贫乐道、取之有道、富而好礼。三者虽贫富程度不同,在名利观上却具有内在的同一性。以三者分析不同人的不同境遇与作为,没有特别的高下之分。

“安贫乐道”是最早由先秦儒家倡导的一种处世态度和人生境界,核心是超越物质的欲望,在理想的追求中达到精神上的满足。安贫乐道的理念在《论语》各章节随处可见,如开篇《学而》中孔子倡导“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在《述而》中又进一步表明心志,“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看来,作为一个君子,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食不必追求饱足,住不必追求安逸。君子应当把注意力放在做有意义的事情上面,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即使贫苦也是乐在其中的。

在孔门诸弟子中,最能安贫乐道者非颜回莫属。《雍也》篇中专门记有孔子对颜回由衷的赞誉,“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于是,箪食瓢饮成为后世君子安贫乐道的象征。颜回何以能做到“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呢?知徒莫如师,孔子一语中的:“其心三月不违仁。”颜回能够长时间不违背仁德的原则。所谓安贫乐道,即胸怀仁德之正道,如此心中便会不断地有充实之感,就不会因身外之物的多寡而烦扰。

“在陈绝粮”一节更具师徒论道的典型性。孔门师徒一行在陈国断绝了粮食,跟随的人都饿得爬不起来,于是子路很不高兴地来见师父说:“君子也有穷得毫无办法的时候吗?”面对子路的抱怨与困惑,孔子点明了困顿之际君子与小人的分野,“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在困窘时还能固守正道,小人一困窘就会胡作非为。顺境往往不易检验人的心性,置身困境,就能分辨出人能否有所坚守。在困顿时、不得志时还能贫贱不移、不失节操者,才是合格的真君子。钱穆先生说“仁者之心得自天赋,处常境而疏忽,遭变故而摇移。人之不仁非由于难得之,乃由于轻去之。惟君子能安处一切境遇而不去仁,是故谓之君子”,就是这个道理。

正是恪守正道,君子才能够做到“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小人却“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君子哪怕一顿饭的时间也不会离开仁,即便是在最容易与仁背道而驰的两种情形——忙乱、颠沛流离中,也是这样。而小人既不能够长久地安于穷困,也不能够长久地处于安乐之中,因为没有仁德的人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都会更加堕落。

以上,正如《中庸》所言,“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守着正道,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遵循天命,去做应该做的事。处于富贵的地位,就做富贵应该做的事;处于贫贱的状况,就安于贫苦;处于边远地区,就做在边远地区应该做的事;处于患难之中,就做在患难之中应该做的事。君子没有什么情况是不能安然自得的。而小人却铤而走险妄图获得非分的东西。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在安贫乐道的境界之外,儒家并不否定人对名利富贵的追求,但强调这种追求应服从仁义道德。

在《里仁》篇中,孔子阐述了富贵当“取之有道”的鲜明态度。“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名利富贵,是人正常的欲求,但是以不正当的手段得到它们,君子不享受。君子当持守“仁”,因追名逐利而背离“仁”的准则的,便不能称之为君子。

随后《述而》篇对“取之有道”有进一步的论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意思是说财富如果可以合理求得的话,即使是做手拿鞭子的差役,我也愿意。如果不能合理求得,我还是做自己所爱好的事。这里“从吾所好”,就是说要遵循本心,坚守正道,正与安贫乐道相通。

“富而好礼”出自《学而》篇,源于孔门弟子子贡的提问:“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贡擅长经商获利,并在孔氏四门中以“言语”著称。是时,子贡从自身为人治学经历出发,认为如果一个人能做到虽贫穷而不巴结奉承别人,富有而不盛气凌人,已经很是难能可贵,可以称为“君子”了,于是就此向老师请教。孔子却认为,“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固然难得,然而更高的境界当是“贫而乐,富而好礼”。子贡恍然大悟,回应说这就需要进一步修炼,像是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一遍遍不断打磨精进,先开料,再糙锉,然后磨光。

朱熹后来注释说,“常人溺于贫富之中,而不知所以自守”,表现为贫多求、故易谄,富有恃、故易骄。在此基础上,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乃皆知所自守也,然尚未超脱贫富的窒碍。最高的境界当是乐道则忘其贫,好礼则安于处善。因此,安贫乐道与富而好礼具有同一性,相辅相成。

后来,虽然孔子再次强调“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对于“富而好礼”在后文中却没有进一步的说明。然而在后世方志、碑铭中,常见士绅之家“富而好礼”之举:平素对亲邻多有帮助,周济米粮,恤养孤贫,甚至焚烧亲邻借债的契约,遇有灾荒时更是加意如此。在地方社会中,常常不吝银钱积极修桥补路、修缮城墙衙署、设立学校,如此种种不一而足。无论方志还是碑铭的撰写者多是饱受儒家伦理浸润的文人士绅,上述义举本质上体现了儒家“富而好礼”的基本价值导向。

君子之于“名”:求其在我

《学而》开篇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篇尾复行强调“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即别人不知晓、不了解我,大可不必愠恼、忧忿,君子所虑所急者当在于自己不了解别人。《里仁》篇全面阐述了对名誉地位的态度,“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这里,“位”即职位,有官守者各立于其位。意思是说不发愁没有职位,而是发愁没有任职的本领;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去追求足以使别人知晓自己的本领好了。《宪问》等篇再次强调,“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对于名位,儒家强调不要去关注名位本身,而要关注自身是否有本领、德行能配得上这名位。即使别人对自己不了解,也不去计较埋怨,因为这种情绪是没必要的,重要的是修炼自身。君子求其在我,是为内求。

对于是否出仕为官,儒家秉持中和立场,既不避位,亦不汲汲以求,整体观点是用行舍藏,被任用就行其道,不被任用就退隐。《论语》中有不少这样的例证。蘧伯玉被孔子赞誉为真君子,“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这里的“怀”即收而藏之,并有秉守本心、固善其身之意。南宫适“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孔子以兄之子妻之”。因之进退有度,孔子以兄长之女相许。弟子原思(名宪)问耻,孔子答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这是《宪问》篇首章首句,“谷”者禄也,国家政治清明时可以做官领俸禄,政治黑暗时仍然这样做就是耻辱了。

又有弟子闵子骞拒绝出任费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闵子骞也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为人孝顺、性格正直。当权的鲁国贵族季氏听闻闵子骞的贤名,想请闵子骞出任费宰,以笼络人心。然而季氏平日所为为闵子骞所不齿,闵子骞便婉言拒绝,否则就要逃到齐国去。

蘧伯玉、南宫适、闵子骞的经历,含有鲜明的用行舍藏之意。正如孔子所言,“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有用我者则行此道于世,不能有用我者则藏此道在身。用舍在外,行藏在我。诚如前言,君子之道贵在内求。

对于名位,儒家最为推崇赞誉的境界是辞让天下,为而不有、为而不恃。泰伯三以天下让,孔子赞誉不已:“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孔子最为推崇尧、舜、禹三代圣贤对天下为而不有、为而不恃的境界,“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这里的“不与”,何晏批注是“不求”的意思。舜和禹得到天下,不是自己求的。那他们何以有天下?正是因为他们的道德崇高,才华能力很强,是德行感召的,所以孔子极其赞叹。不仅如此,他们更以天下之罪为己罪,舜以命禹“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无独有偶,武王克商后大封于庙,亦言称“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表明不仅不以天下私有,更以百姓之罪为己罪,境界非常高远。

小编研修结束啦!!!已经备好了研修所见所闻给大家分享下[酷],来,接着奏乐,接着连载

前段时间跟着龙哥去研修了,也认识了很多在不同领域不同岗位上的同修,其实修行部分高低贵贱,只要心诚,并且有一个愿意教授你,愿意带你的好师傅,那就是今生的一份福报了。因为对于一个人的人生来说,物质方面往往是比精神层面更容易得到升华和满足,然而精神层面的升华是物质层面的一个基础,老话这么说的,做人处事,修身先修心,每个人精神的力量都是不可估量的,坚强的意志,饱满的热情,信心满满,积极向上,再多的困难都能迎刃而解,信念和信仰是支撑人思想中的顶梁柱。所以我们更应该注重的是精神的升华和满足,物质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今天想买车,明天想买房,有了车有了房还想要更多的钱,世人皆不可免俗,也不需要免俗,人活在世俗之内,世俗便是社会的根本,出世吃斋念佛不理世事,愚昧,入世才是更高一层面的修行。

什么阶段什么层面做什么事,只管不断提升自己,壮大自己的精神,保持自己的身体,追随自己的信念和信仰,你会发现生活其实没自己想象的那么糟糕。比如说我,跟随龙哥修行也有三四年了,目前已是初入宇宙界。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方面都得到了不少的帮助。本人是做家具生意的,三个月前和朋友吃饭,朋友给介绍了一个出口商,在多次商谈之下敲定了合作的方案,可临签合同之时偏偏出了问题,前前后后花了三个月的时间还是没有谈妥,为此我很是苦恼。听龙哥要去书院授课,我便提议要和龙哥一同前往,路上还在和龙哥吐槽方案的事,龙哥让我去神仙面前请示下,我便是按照龙哥的要求,在神仙面前许下承诺,若是此单谈成,愿意拿出一部分的钱修缮庙宇。

这是我和龙哥来到书院的第二天了,我正帮着忙给龙哥安排书院开课的事宜,出口商便打来电话告知我买家已经签合同了,第一笔定金已经打入了我的账户,我不可置信的看着短信提示收款的数据,忙跟龙哥感叹道神奇,龙哥嘱咐我别忘了之前的承诺,要确实的拿出一部分钱去修缮庙宇,许人人想,许神神想。我自然是听了龙哥的话,给庙里捐出一笔钱做修缮的资金。

第三天,书院授课前的准备已经基本完成了,学员的吃行住宿问题都是统一安排的,这次来了足足有五六十个学员,另外一小部分的学员因为疫情封闭的原因没有过来。陆陆续续的一直到了晚上才统计清人数安排好住宿,和其他学员一起吃了饭,龙哥的首席弟子栗子老师便给我们简单的讲解了下本次课程的行程安排,之后便是带着众人在书院附近一番游历,一个多小时才算了走完了附近的美景,众人也是心满意足,有说有笑的一起回到酒店。

佛传绍兴市同庆寺住持释妙妙师父奇書第五冊“佛祖传消灾免难,老实真实佛精华”

第六十九篇

解释其心
2013年9月18日早上5点
佛说:大家特别要注意。来有不来,就是应无所住,就是一切不住。若能一切不住,即是实相境界,即悟实相无相,一无所得,还有什么我执、烦恼、生死、无明可住?若执著无住,又落于偏空。何以故?当知真空不空。云何不空?空寂灵知,起用自见。用云何起?依般若智而生其心,即是起用。云何生心?即生吾人本具之妙明真心,就是生悲愿无尽之菩萨心、菩提心、慈悲心、平等心、利他无我心。如是等心,皆是无所住而生之心。便是真心、清净心,亦即是佛心。而众生所生之心,乃贪心、我执心、贡高心、差别心,乃至八万四千烦恼心。如是等心,皆是有所住而生之心,便是妄心、业识心,亦即是众生心。所以者何?因众生处处著相,相多故心亦多,心多即不能清净,心不清净,即不能悟得实相真心。故学佛的人欲悟实相真心,即要放下一切,则一切不住,真心自见,即是道心。道从心生,心由道见。讲到究竟,这一个道字,也不可说。所谓言语道断,心行路绝。此理微妙,初学佛的人不易领悟。佛要人领悟实相无相,离念即是真心,故说“应无所住”。佛又要人领悟起用之妙,故又方便说“而生其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二句,看来似觉矛盾,其实就是如是。
佛说:诸位同学们,你们好!既知应无所住,即是实相菩提,亦即法身佛之境界,却不要去觅此实相,觅此法身佛,觅即不是。何以故?实相无相,不可觅故。放下便是,动念皆非。一起觅心,便成妄想。当知此实相境界,非诸佛独有,我等亦本自具足。所以者何?佛与众生,本来无二故。只要大家此刻瞑目寂照,一念不生,则如如不动,万物同体,即是实相之无住真心。如一念微动,即是有所住。有所住,即非实相。所以古德云:“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大家修持不能相应者,因有所住,故有所求;有住有求,便是自加捆缚,岂能自见本性?
佛说:大家现在修行的是要念佛的法门,须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道理认清。要明白这两句经的体用,必先立其体,然后才能起其用。体云何立?将一切有求有住之心放下便立。因一切放下,妄心自息。妄心息,则无住真心,自然现前。但是大家明知放下是好,而总不能放下者,何故?盖吾人业识太深,放下不易。因为放下不易,故又要从降伏其心下手。殊不知,一切无住,便是降伏。若另求降伏,便是头上安头。果能一切无住,即得实相本体。依实相本体,而住无所住,生无所生,即是依体起用。
佛说:佛与众生之分,只在觉与不觉,慈悲与不慈悲。觉则即相离相,一切不住,故名曰佛;不觉则见境生心,一切皆住,故名众生。慈悲则平等为怀,万物一体,即名曰佛;不慈悲则贪嗔痴慢,烦恼丛生,即名众生。然觉与不觉,乃体上之分;慈悲与不慈悲,乃用上之别。体用不二,皆是一心。若能转恶心为善心,即是佛心。故六祖云:“一念平直,众生是佛”。
佛说:诸位同学们!佛有三身,当知吾人亦有三身,所谓法身、报身、化身。其不住时,空寂灵知之真心,遍满虚空,即是法身。生其心时,善心生得善报,恶心生得恶报,此时之心,即是报身。一念思量,种种变化,思邪化地狱,思善化天堂,此时之心,即是化身。大家明白此理,就要时时在无住生心上用功。心如虚空,而不存在虚空之量;度尽一切,而不著一切之相。所谓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不变即是无所住,随缘即是生其心。
2013年9月19日早上3点
佛说:诸位同学们!心即是佛,不贵口说;有无不二,更不可说。姑且方便说之。究竟何心是佛,有为心耶?无为心耶?何名有为心?即生灭心。何名无为心?即真如心。若云有为心是佛,则有为心是生灭妄心,乃凡夫心,何名为佛?若云无为心是佛,则无为心是真如妙心,如同虚空,本来无相,了不可得,无相无得,何者是佛?当知有为无为等心,本来不二。不二之心,便是自心,是名为佛。所以者何?一切万法,皆真如一心所现。吾人妄心,本是真心。故常住真心,是生灭妄心之体;生灭妄心,是常住真心之用,故名不二。法身是体,报身是用。法身报身,原是一身。真心妄心,同归一心。不过吾人真心法身是无为.,妄心报身是有为。无为是体,有为是用。用不离体,体不离用。故名不二。
佛说:佛法真如门,不生不灭是无为;生灭门,有生有灭是有为。然说有说无,说生说灭,说不生不灭,都是方便对治之说。当知有生有灭,即落於有;不生不灭,又落於无。真如本心,生而不生,灭而不灭,即是真如不变,不变真如,不可说有,不可说无。薛简问六祖曰:“不生不灭,何异外道?”祖日:“将灭止生,以生显灭,为外道说。我说不生不灭,本自无生,今亦不灭,不同外道。”此理微奥,殊不易知,姑取明镜为喻。
佛说:镜体本明,以喻真如。明能显色,以喻生灭。镜照物时,明体不动,照红现红,照绿现绿。当照红时,虽现红色,镜不染红。当照绿时虽现绿色,镜不染绿。现红现绿,即是生灭。虽然生灭,镜体未动。未动之体,即是真如。色离镜时,镜不留色,即是前念不生。後色临镜,镜复显色,即是後念不灭。如前念不生,当体空寂,我执一破,则无住真心现前,即是无非无我。如後念不灭,斯真空不空,从体起用,则由无住而生其心,即是无我利他。镜之能照能现,即是生灭不灭之利他;镜之不染不留,即是不生不灭之无非。真如与镜,一理不二。物来则应,事去不留。光明自在,应用如如。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但镜蒙尘垢,光明不现,物在当前,不能显照。若经磨擦,尘垢净时,光明顿复。亦如众生,业障真如本心,遂至真妄颠倒。
2013年9月20日中午1点
若发心真修,则业障消除,真心复显。真如与镜,理本不二;磨擦修持,事亦相同。是故究竟智,称为大圆镜智。妙妙你要老实吃苦,要老听我讲。妙妙说:佛祖呀,我听,老老实实听佛讲故事,我不懂。
佛说:又以天地为喻:天体本空,即是无为,与真如法身同。地生万物,即是有为,与妄心报身同。然地无天之日月照耀,雨露滋润,种种妙用,何能生长万物?天无地之高原旷野,山川丘陵,种种综错,又何能显化育之功?於此可知天地互相为用。吾人无为法身、有为报身,亦复如是,故为不二。佛说:凡成佛者,即此妄心,转为无量真心,即是法身,非将报身变成法身。然由报身始可修成,故又非舍报身,而後能成法身。盖法身无为,报身有为,离开有为,不显无为;一切有为,皆本无为。吾人假我,不离真我;众生妄心,不离真。真我假我,本来一我;妄心真心,即是一心。故名不二。
佛说:小乘佛法,偏於空寂,因其著於无为,而失於有为。著一失一,即名为二。大乘佛法,自利利他,故名不二。心地念佛法门,以“心地无非,利他无我”两句为体用。云何体用?心地无非是体,利他无我是用。若不立心地无非之体,决不能起利他无我之用。若只知心地无非之体,而不起利他无我之用,则有体无用,落於无为。偏执起用利他,不立心地无非之体,则有用无体,而又著於有为。皆非不二。必须体立用空宏,不落有无,方名不二。复次,又如明暗。无明何以见暗?无暗又何以显明?惟明与暗,互相为用,利他无我,亦复如是。阿弥陀佛。
佛说:诸法空相,又说真空不空。既说诸有是有,又说诸有非有。说有是幻,说幻亦真;说空是真,说空亦幻。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又说修一切善法,即得正等正觉。方说有为,又说无为;方说出世,又说入世。既已说法四十九年,又云未曾道出只字;既说无量法门,又云不可说,无实无虚,即非即是。佛法道理难知,即在於此。然佛法真理,真实不虚,岂不可说?如修行人,依法起修,以假修真,修到真空妙有,妙有真空,即假成真,以证无为,是名曰体。以真应幻,现示有为,是名曰用。依体起用,即相离相。即相是用,离相是佛。本此佛心,随缘度生,不著有为,不落无为。有为无为,本来不二,一切一切,皆是如此。只因众生执著太深,说有著有,说无著无,说一著一,说二著二。所以佛又说有无不二,真妄兼说,随说随扫,以显不二。其实皆是权巧方便,引人入胜。说到归元,不二法门亦不可说。所以者何?圆妙一心,尚不可得,岂可说乎?昔文殊菩萨,以不二法门问维摩诘,维摩诘默然无言。文殊叹曰:“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不二之法,如是如是。真是难信之法,真如是如是,阿弥陀佛啊,不可乱修法门,结果自己害自己,别人害不着的,一切法门,自己走真,一门深入,了脱生死大事,时间不长了,一句阿弥佛到达西方极乐世界,接引导师阿弥陀佛国土中来。诸佛菩萨没有妄语,都是真实的,要自己随缘来的,不攀缘的,随缘不变,不变随缘,随缘救度众生。
【能看到此经文,足显福报。傳阅者广积成佛资粮。阿弥陀佛!】 https://t.cn/z8AXESy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七律 · 书怀》#落字含香[超话]# 芭蕉叶上许多情,夜雨梧桐滴到明。 窗冷思长怀岁月,烛残愁合梦浮生。 秋山风起随空阔,楚水荒流接海平。 万里乾坤无限事,
  • 开心市民张张的碎碎念-Day564 1⃣️跑过一次10公里就会发现随便跑跑就是3公里 如此的so easy ~ 2⃣️学会善待不太喜欢的人 3⃣️山西暴雨为何
  • 石家庄美莱医学做眼综合双眼皮修复手术评价口碑好吗,重庆铜雀台双眼皮谁做得好,重庆双眼皮哪家医院比较好,合肥口碑最好的整形医院,温州名人做眼综合双眼皮修复手术评价
  • #JuiceJuice[超话]# 【20210312工藤由愛ameba博客搬运】 色んなメンバーさん! 工藤由愛 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 こんにち
  • 秋日来廊桥喝下午茶 还有呢 闺蜜们在一起 开怀畅聊 人生,最好的年龄是何时? 答案 很多 很多… 最好年纪并非在过去人生里 也不是在未来的憧憬中 而是,明
  • 《九一八》 又到九一八, 那年今日, 日寇侵我中华! 那时, 中华民族的眼里 看不见天空蓝, 张牙舞爪的, 是那一群恶魔, 丑恶的嘴脸! 今天, 我的目光
  • / ⛅️ “ᵀʰᵉʸ ᵃˡˡ ᵍʳᵒʷ ᵘᵖ ⁱⁿ ᵈⁱᶠᶠᵉʳᵉⁿᵗ ʷᵃʸˢ. ᴺᵒ ᵒⁿᵉ ᵗᵃᵏᵉˢ ⁱᵗ ᵉᵃˢʸ. 都在用不同的方式长大,谁也
  • #道教知识[超话]#印天天清、印地地宁:走进道教中的那些神奇法印 在道教法器之中,法印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地位也特别崇高,《太清金阙玉华仙书八极神
  •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超话]#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微博协会纳新啦 你是微博常驻民吗 你是文案大师 抓拍能手吗 你喜欢在微博分享记录生活吗 我们有 超大量
  • 【山东发布疫情期间市场价格秩序提醒告诫书,附投诉举报热线】山东省市场监管局27日发布《关于维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期间市场价格秩序提醒告诫书》。受近期新型冠
  • MOGE · 摩哥摄影 | 研创作品 一袭Tiffany蓝缎面公主裙 搭配简单干净自然的甜美少女妆造 在欧风城堡实景前挽着心爱的他优雅起舞 宛若上演一场甜美
  • 一辈子, 说长不长,说短不短, 短短八个字, 加起来就是一辈子。 【第一个字:生】 《莲坡诗话》 清·查为仁 书画琴棋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它。
  • #原神[超话]##原神魈[超话]# 会发一些拍的烂烂的谷子 依次是in家蒸汽朋克,睡衣魈,薰家战意。 墙上是后来收到的,也没有条件拍好看的www宿舍太简陋了ww
  • 【这一巴掌就很“秃”然!】 卡鲁索在今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了昔日队友勒布朗-詹姆斯。 “他让比赛对于每个人而言都变得容易多了,”卡鲁索说道,“我和他,我们看
  • btc 比特币经过国庆几日的强势上攻,日线价格在上攻上轨后回落到轨道内,受上轨压制。四小时级别走势来看,继上次放量拉升以来,多空双军量能均平淡无奇,也正符合加节
  • #打卡美丽中国# 去长沙游玩,吃货们都知道坡子街,火宫殿等地,但千万要别忘记,还有一个东瓜山,也是夜市一条街,人称宵夜圣地。 东瓜山位于天心区,夜市小吃以肉肠
  • 公交车上的小学生 A:看到我背着电脑对我说,阿姨你坐吧,你背的东西好重,我很感动然后拒绝了 B:从我上车起就开始摇电话手表上的步数,真牛 C:小伙子一个人吃
  • #段宜恩[超话]#一整个疲惫住了。 不想脏眼所以帖子撤了,15条评论几乎一大半都让我见识到了一个完全的新大陆,原来真的可以话说得这么难听,张嘴就来。 我们都很忙
  • 微博拍賣第2152彈。全新無原盒SAMPLE阿迪CRAZY 8 ADV PK灰白配色。US9號。42又3分之1碼。27公分。KOBE的阿迪復刻款式。SAMPLE
  • 供热在即!齐齐哈尔错峰温炉 “目前,全市的供热企业,已经做好了开栓前的准备工作,锅炉、管网、换热站等设施的检修率已达100%。”10月8日上午,记者从齐齐哈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