谛闲法师于大势至菩萨圣诞开示念佛法门:
  今日是大势至菩萨圣诞良辰。示大势至菩萨所修之念佛三昧法门。是谓应时应机之谈也。楞严第二十四圆通章云。尔时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此以普通人喻佛念众生。众生不念佛也。一人专忆者。喻佛常念众生。一人专忘者。喻人常不念佛。故佛虽常在世间度生。故云若逢或见。众生虽生佛世。与佛同时。不肯念佛。故曰不逢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此喻众生念佛也。佛念众生。众生念佛。故云二人相忆。如是佛度生。生念佛。乃至从生至生。喻如形影相随。无时或异也。次以母子喻。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此以喻合喻。合上佛念众生也。如儿子之往他乡也。其为母者。或倚门而长望。或兀坐而恒思。或废寝而忘餐。或停梭而罢织。其念子之情。可谓深且切矣。佛念众生之心。亦复如是。此喻众生不肯念佛。佛亦无可如何耳。若子逃逝。虽忆何为者。喻不孝之子一出其门。或为货殖之所绊。或为美妇之所系。无时念及母在家中。此喻众生不肯念佛。故云虽忆何为。言子若忆母。如母忆时者。此喻孝顺之子。身虽在外。无时不念母在家中。营事既毕。即便回家。承事老母。故云母子历生。不相违远。此喻众生念佛。要如母忆子一般。故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言现前见佛者。或于念佛定中见。或于夜间梦中见。俱名现前见也。言当来见者。或是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亲垂接引。或是往生七宝池中。华开见佛。皆名当来见也。言必定者。众生果能忆佛念佛。功不虚弃。必定能见佛也。即此念佛法门。便是胜妙方便。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者。此喻众生念佛。即心即佛。譬如染香之人。其身自然而有香气故此念佛三昧。亦得名曰香光庄严也。势至菩萨自云。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此明以因趣果。果后度生。故我等现前大众。若肯忆佛念佛。必蒙势至菩萨摄受往生也。其最后结句云。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不比彼等诸圣。皆有选择也。
  且念佛三昧。有三种不同。各有下手工夫。现前大众。不可不知。
  一者念自佛法门。其下手工夫。祗有一重能所。皆以第六识相应之五别境中慧心所。为能观智。名为妙观察智相应品。以六根性为所观境。
  如阿那律单选眼根。名反见法门。初于见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明暗二相。了然不生。此得益之相也。
  观音选耳根。名反闻法门。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周利槃特迦选鼻根。名反嗅法门。初于嗅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通塞二相。了然不生。
憍梵钵提选舌根。名反尝法门。初于尝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甜淡二相。了然不生。
  毕陵伽婆蹉。选身根。名反触法门。初于触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离合二相。了然不生。
  须菩提选意根。名反知法门。初于知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生灭二相。了然不生。此一种法门。境智俱属于自。故云念自佛也。
  二者念他佛。亦是一重能所。以六根为能念。诸佛果德为所念。能念属自。所念属他故云。念他佛也。念自佛。全仗自力以了生死。以生死之因。无量无边。若烦恼一丝不断。则生死便不能出。故古德云。少留一爱未全捐。便恐临终被此牵。先须持戒清净。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定能伏烦恼。直至三界见思破尽。方能超出分段生死。此念自佛之了生死不易也。念他佛全仗佛力。烦恼不必断。业障不必除。只要愿力恳切。便能横超三界。带业往生。故念他佛。了生死之易也。
  第三自他俱念佛者。此一种法门。是上根利智所修。必先大开圆解。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自他本自不二。先须识得有两重能所。一者。以妙观察智相应品为能观。以六根性为所观。二者。以六根为能念。以诸佛果德为所念。从此下手念佛。先须缘想。诸佛圣境。然后都摄六根。一心蓦直念去。名为依他境立。唯心观成。俾眼所见者。无非佛相。耳所闻者。无非佛音。鼻所嗅者。无非佛香。舌所宣者。无非佛像。意所缘者。无非佛法。六根所对。无非佛境。此种法门。唯永明等诸大祖师。可以承当。
  所以永明祖师。昼夜十二时。弥陀十万。更须诵华严经一部。行百八事。此等行径。非泛泛人可以做得也。故莲池大师闻之。尚有疑虑。一日亲自勘验一番。从半夜起来。遂持珠计数。直至晚间。念满十万。中间一息不能昏散。若少有昏沉。即便间断。不能满十万数。可见此种法门。非吾辈所能企及。吾等自知钝根。只好学势至念佛法门。单念他佛最极稳当所谓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故永明祖师。尝以四料简开示学者。一云。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将来作佛祖。此种禅净双修法门。如能做得。固然是好。如其不能。当念他佛。二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经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即此念佛。便是殊胜方便。何必再假余方便耶。三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此在永明大师时候。尚云十人九错。直至于今。又过千余年矣。当云十人十错。吾辈宁不寒心乎。四云。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此指大概普通人物。一天到晚。黑地昏天。祗管埋头吃饭。逐利求名。不知修善。不肯念佛。以贪嗔痴。发身口意。造十恶业。三途苦报。只身应受。谁能相代。故曰铁床并铜柱也。今日现前大众。幸有此间诸大居士。建造居士林。提倡念佛法门。每逢初一十五宏开大会。云集大众。同声念佛。此即上体佛心。普渡慈航也。汝等现前大众。应当认真念佛。万勿当面错过。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失人身易。得人身难。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此中念他佛一种法门。虽然是好。必须信愿持名。方为稳当。若无信愿。单念佛名。纵使每日弥陀十万。念到一心不乱。亦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何以故。以无信愿故也。譬如有船。设在门前河中。你无心上船。故不得去。弥陀之大愿慈航。亦复如是。阿弥陀佛以四十八愿普度众生。若众生无愿往生。亦不得度。念佛众生。其必信真愿切。方能受度。无愿者。不能往生。若信真愿切。虽散心念佛。亦得往生。因往生愿切故。弥陀要解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此千古不易之谈也。汝等不可不知。普贤行愿品云。人到临命终时。一切业障。悉皆现前。一切眷属。悉皆远离。一切诸根。悉皆败坏。唯有愿王。一切时中。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故知愿。不可不发也。且道愿如何发。我有念佛仪规。其中有十六句发愿回向之文。当依此文做去。保管一生取办。汝等念佛。不可太快。快则佛号不清。心不至诚。亦不可太缓。缓则容易昏沉。心亦不诚敬。故须念佛要不缓不急。每日定数。至多三万。至少一万。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做到。不可一日间断。正当念佛。要句句分明。字字清彻。从口中念出。耳里收来。名为口耳相传。圣凡不隔。依此念去。最极稳当。到得临命终时。自然感应道交。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不来而来。亲垂接引。念佛行人。不往而往。往生西方。既得往生。便登不退。华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然后乘大愿船。回入娑婆苦海。广度有缘。宁不快哉。现前大众各各勉旃。

谛闲法师于大势至菩萨圣诞开示念佛法门:
  今日是大势至菩萨圣诞良辰。示大势至菩萨所修之念佛三昧法门。是谓应时应机之谈也。楞严第二十四圆通章云。尔时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此以普通人喻佛念众生。众生不念佛也。一人专忆者。喻佛常念众生。一人专忘者。喻人常不念佛。故佛虽常在世间度生。故云若逢或见。众生虽生佛世。与佛同时。不肯念佛。故曰不逢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此喻众生念佛也。佛念众生。众生念佛。故云二人相忆。如是佛度生。生念佛。乃至从生至生。喻如形影相随。无时或异也。次以母子喻。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此以喻合喻。合上佛念众生也。如儿子之往他乡也。其为母者。或倚门而长望。或兀坐而恒思。或废寝而忘餐。或停梭而罢织。其念子之情。可谓深且切矣。佛念众生之心。亦复如是。此喻众生不肯念佛。佛亦无可如何耳。若子逃逝。虽忆何为者。喻不孝之子一出其门。或为货殖之所绊。或为美妇之所系。无时念及母在家中。此喻众生不肯念佛。故云虽忆何为。言子若忆母。如母忆时者。此喻孝顺之子。身虽在外。无时不念母在家中。营事既毕。即便回家。承事老母。故云母子历生。不相违远。此喻众生念佛。要如母忆子一般。故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言现前见佛者。或于念佛定中见。或于夜间梦中见。俱名现前见也。言当来见者。或是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亲垂接引。或是往生七宝池中。华开见佛。皆名当来见也。言必定者。众生果能忆佛念佛。功不虚弃。必定能见佛也。即此念佛法门。便是胜妙方便。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者。此喻众生念佛。即心即佛。譬如染香之人。其身自然而有香气故此念佛三昧。亦得名曰香光庄严也。势至菩萨自云。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此明以因趣果。果后度生。故我等现前大众。若肯忆佛念佛。必蒙势至菩萨摄受往生也。其最后结句云。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不比彼等诸圣。皆有选择也。
  且念佛三昧。有三种不同。各有下手工夫。现前大众。不可不知。
  一者念自佛法门。其下手工夫。祗有一重能所。皆以第六识相应之五别境中慧心所。为能观智。名为妙观察智相应品。以六根性为所观境。
  如阿那律单选眼根。名反见法门。初于见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明暗二相。了然不生。此得益之相也。
  观音选耳根。名反闻法门。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周利槃特迦选鼻根。名反嗅法门。初于嗅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通塞二相。了然不生。
憍梵钵提选舌根。名反尝法门。初于尝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甜淡二相。了然不生。
  毕陵伽婆蹉。选身根。名反触法门。初于触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离合二相。了然不生。
  须菩提选意根。名反知法门。初于知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生灭二相。了然不生。此一种法门。境智俱属于自。故云念自佛也。
  二者念他佛。亦是一重能所。以六根为能念。诸佛果德为所念。能念属自。所念属他故云。念他佛也。念自佛。全仗自力以了生死。以生死之因。无量无边。若烦恼一丝不断。则生死便不能出。故古德云。少留一爱未全捐。便恐临终被此牵。先须持戒清净。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定能伏烦恼。直至三界见思破尽。方能超出分段生死。此念自佛之了生死不易也。念他佛全仗佛力。烦恼不必断。业障不必除。只要愿力恳切。便能横超三界。带业往生。故念他佛。了生死之易也。
  第三自他俱念佛者。此一种法门。是上根利智所修。必先大开圆解。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自他本自不二。先须识得有两重能所。一者。以妙观察智相应品为能观。以六根性为所观。二者。以六根为能念。以诸佛果德为所念。从此下手念佛。先须缘想。诸佛圣境。然后都摄六根。一心蓦直念去。名为依他境立。唯心观成。俾眼所见者。无非佛相。耳所闻者。无非佛音。鼻所嗅者。无非佛香。舌所宣者。无非佛像。意所缘者。无非佛法。六根所对。无非佛境。此种法门。唯永明等诸大祖师。可以承当。
  所以永明祖师。昼夜十二时。弥陀十万。更须诵华严经一部。行百八事。此等行径。非泛泛人可以做得也。故莲池大师闻之。尚有疑虑。一日亲自勘验一番。从半夜起来。遂持珠计数。直至晚间。念满十万。中间一息不能昏散。若少有昏沉。即便间断。不能满十万数。可见此种法门。非吾辈所能企及。吾等自知钝根。只好学势至念佛法门。单念他佛最极稳当所谓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故永明祖师。尝以四料简开示学者。一云。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将来作佛祖。此种禅净双修法门。如能做得。固然是好。如其不能。当念他佛。二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经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即此念佛。便是殊胜方便。何必再假余方便耶。三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此在永明大师时候。尚云十人九错。直至于今。又过千余年矣。当云十人十错。吾辈宁不寒心乎。四云。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此指大概普通人物。一天到晚。黑地昏天。祗管埋头吃饭。逐利求名。不知修善。不肯念佛。以贪嗔痴。发身口意。造十恶业。三途苦报。只身应受。谁能相代。故曰铁床并铜柱也。今日现前大众。幸有此间诸大居士。建造居士林。提倡念佛法门。每逢初一十五宏开大会。云集大众。同声念佛。此即上体佛心。普渡慈航也。汝等现前大众。应当认真念佛。万勿当面错过。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失人身易。得人身难。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此中念他佛一种法门。虽然是好。必须信愿持名。方为稳当。若无信愿。单念佛名。纵使每日弥陀十万。念到一心不乱。亦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何以故。以无信愿故也。譬如有船。设在门前河中。你无心上船。故不得去。弥陀之大愿慈航。亦复如是。阿弥陀佛以四十八愿普度众生。若众生无愿往生。亦不得度。念佛众生。其必信真愿切。方能受度。无愿者。不能往生。若信真愿切。虽散心念佛。亦得往生。因往生愿切故。弥陀要解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此千古不易之谈也。汝等不可不知。普贤行愿品云。人到临命终时。一切业障。悉皆现前。一切眷属。悉皆远离。一切诸根。悉皆败坏。唯有愿王。一切时中。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故知愿。不可不发也。且道愿如何发。我有念佛仪规。其中有十六句发愿回向之文。当依此文做去。保管一生取办。汝等念佛。不可太快。快则佛号不清。心不至诚。亦不可太缓。缓则容易昏沉。心亦不诚敬。故须念佛要不缓不急。每日定数。至多三万。至少一万。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做到。不可一日间断。正当念佛。要句句分明。字字清彻。从口中念出。耳里收来。名为口耳相传。圣凡不隔。依此念去。最极稳当。到得临命终时。自然感应道交。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不来而来。亲垂接引。念佛行人。不往而往。往生西方。既得往生。便登不退。华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然后乘大愿船。回入娑婆苦海。广度有缘。宁不快哉。现前大众各各勉旃。

佛教:遇到恶人时,心中牢记佛的一句话,瞬间把怒气转为福报

佛教:遇到恶人时,心中牢记佛的一句话,瞬间把怒气转为福报。


佛说人与人的关系有四种,即“讨债、还债、报恩、报怨”,无论是夫妻儿女,亲戚朋友,总是这四种关系。缘的浅深不同,缘结得深的,就变成一家人;缘浅一点的,就是亲戚朋友;如果没有缘,那就是陌生人。今生我们会遇到很多人,但最终,能留在我们生命中的人却寥寥无几,大部分人,都消失在茫茫人海里,不管多少人都是跟你有缘的人。有人说我们这一生会遇到两个人,一个是男人,一个是女人。一个是跟你有关的人,一个是跟你无关的人。一个是你在意的人,一个是你不在意的人。一个是好人,一个是坏人。

说明我们这一生不但会遇到好人,也会遇到坏人也就是恶人。释迦牟尼佛将入涅盘的时候,阿难尊者问佛陀:“佛陀住世的时候,凶恶的人有佛陀调伏,佛陀涅盘以后,凶恶的人如何去调伏呢?”。 释迦牟尼佛回答: “你问我涅盘以后,恶人如何调伏,应“默摈”置之”。


读了“默摈”二字,觉得佛陀用这两个字,是有超高的智慧,简直非常了不起。 默是“沉默”,不说也。摈是“排斥”,隔离也。 “沉默的排斥”,是很大很大的学问啊!默,就是沉默,摈,就是摈弃,默摈的意思是他再怎么捣蛋,都不要理睬他。这也是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相处的一种方法,就是我们的亲戚朋友、邻居,甚至其他跟我们交往的人,如果对我们不好,故意作弄我们,要是跟他吵闹,他更是没完没了,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理睬他,你沉默,他就胡闹不起来。

佛说:“若复有人观彼怨家,如己父母,心无有二,即除诸病”。佛说假定有一个人,看见怨家,如己父母,这多难啊!视怨家犹如自己的父母亲人,怨亲平等,这才是学佛之人。恩怨分得太明就不行,那么,恩怨分不清楚,好不好呢?那也不行,那是愚痴,要恩怨是非善恶分得清而又能包容。


现在这个社会法制那么有威慑力,恶人一般会辱骂诽谤我们。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是以牙还牙吗。这不是学佛应有的态度,我们首先要明白一点。佛教是讲因果的,恶人之所以这么对我们。依据因果通三世前世多生前和今生及来世,起码我们前世也就是上辈子肯定也做过恶人所做的事,今生才遭到恶人的辱骂和诽谤,这样想我们心里就平衡多了。再一个恶人的辱骂和诽谤,成就我们的忍辱。其次恶人也是众生之一,也有佛性,只是他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恶人也有改恶向善的时候,就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故事。

如果我们忍不了,就会怒火中烧,这样嗔恨心就起来了,是要烧尽功德林的,你以往所做的功德都讲成为泡影。就是常说的“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所谓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只要片刻之间生起对他人的仇恨和愤怒,那么千千万万个妨碍修行的罪恶就会滋生出来。一嗔一地狱,嗔是地狱之源,人一生气就如同在地狱中行走,炼狱之火焚烧身心,火愈大我们就会愈痛苦。


如果你能做到智慧的忍了,就成就了你的忍辱,而忍辱是菩萨六度之一。佛陀在过去修行中,曾做五百世忍辱仙人,他的忍辱事迹,更是修行人的典范。释迦牟尼佛有一世为忍辱仙人时,被歌利王割截身体,但没有生嗔恨心。这护法善神,一看歌利王这么恶,把忍辱仙人四肢给断了。于是乎,就大显神威,下雹子打这个歌利王。歌利王也知道厉害了,看到忍辱仙人身体恢复如初,看忍辱仙人有这么大的神通变化,于是乎跪到忍辱仙人面前求忏悔。忍辱仙人就发愿说:“我若不成佛啊,就没有什么可说的了。我若有一天成佛,我就先渡你。你若不开悟,我也不成佛”。因为这样子,所以佛成佛了,就到这个鹿野宛去,先度这个憍陈如。这个忍辱仙人,就是释迦牟尼佛,憍陈如就是歌利王。歌利王就成就了释迦牟尼佛前世的忍辱,所以释迦牟尼佛成佛后还要感激他,第一个度的就是他。

佛讲到法华经时才说:‘你们别搞错啦!提婆达多是何许人也?他是我最初发心学佛时的老师。他引导我,怕我道心退转,所以生生世世来折磨我,其实他早已成就,你以为他真下地狱啊。


《金刚经》上讲“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恶人诽谤侮辱我们,他是在帮我们消业。对待这些人还要生感恩的心,为什么?他消我的业障。我们在六道里头无始劫来,你说造多少恶业,这业障怎么消除?他们这些人用这个方法对我,我恭恭敬敬的念一句“阿弥陀佛”,完全接受,业障就消除。如果我不接受,好了,这个业障就对立,愈结愈深,生生世世没完没了,那就错了,那学佛叫白学。

因为现在受持《金刚经》,受持一切大乘经典,遭受别人侮辱、毁谤、嫉妒、障碍,这就是消我们的业障,将我们应该堕三恶道的业,在人间重报轻受。堕三恶道是很严重的果报,堕落以后不知道多久才能出头,现在因为修了这么大的功德,因此在人间受点苦报,代替三恶道的恶报,这叫做重报轻受,减轻了。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曰: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两人相传是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的化身。


人若无忍耐宽容之心,嗔怒便很容易生起,并且摧毁由布施与持戒所累积的功德。《入菩萨行》说:“千万劫来藉由布施和供养诸佛等所累积的功德,可因一怒而毁。忍辱包容的人具有无上之根本功德。《入菩萨行》说:“没有比因嗔恨而起的罪业更重的了,没有比忍辱的修行更难为的了。”因此,我们要以各种方法稳固、确保忍辱的修行。人若能忍耐,心中一定快乐。若人为度一切众生而修忍辱,其功德将变为无量无边;若以悲智合修,则忍辱之戒将变得非常清净。忍辱之广大殊胜的修行之果将引领我们开悟证觉,也能身体健康长寿、富于声望。


能忍辱的人,内心无恶意,当然相貌就好,这就是相随心转。忍辱能培植福德,培植福德要具容人之量,能容人就是很大的福报。广钦老和尚说人家侮辱我、欺负我、占我便宜,如果我们能忍下来,不去斤斤计较别人占我多少便宜,也不去挂碍它,这样,不但宿世业缘消除,且当下便能平静无事,又能增长福慧,延长我们的寿命。忍辱的人福德大福报大,所以忍辱是智慧。所以遇到恶人时,心中牢记佛的一句话,佛说:“若复有人观彼怨家,如己父母,心无有二,即除诸病”,瞬间把怒气转为福报。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ná mó ā mǐ tuó fó)或阿弥陀佛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战山为王[超话]# 二房冲[打call]听说要十五字。 想喝星巴克,想吃官也街,想吃小龙坎,想吃日料,想吃拉面。我,我从来不吃零食的。屁嘞,你刚刚刚吃一个,巧
  • 目前疫情此起彼伏,这显然会... #蜀黍说市#【国家持续要发力的方向,就是投资者最好的赛道】市场永远是聪明的,8月4日A股市场领涨的品种,大部分都是符合中国未来
  • 当时有4架从波士顿、纽瓦克和华盛顿特区(华盛顿杜勒斯国际机场)飞往旧金山和洛杉矶的飞机。他表示,911比较特别,他20年前制作的这枚首日封是全美国唯一一个以此为
  • 20、原文:我只爱你一人古风文:人间纵有百媚千红,唯独你是情之所钟。如今,人空瘦,海棠落琼眸34、原文:我想你古文:所谓伊人,在水一方35、原文:我超级想你古风
  • 我关注的人里面除了美食博主、家居博主、摄影师、旅游博主,更有会写文的医生,心理咨询师兼作家,有梦想的高阶打工人,农村出身的女权运动者,文笔流畅的微商,带着二小娃
  • “小家伙,这段时间跟我走养伤去,什么时候种秘人不追杀你我就放虎归山。“小家伙虽渡不了你,但你的伤是有办法的。
  • 豆大的雨滴落在脸上像敲开回忆的门,我们三个孩子就像几十年前年少时在路边躲雨的情景,只是旁边的这两个是两个臭屁。就像雄鹰的美丽是展现在他搏风击雨中,如苍天之魂的翱
  • #成都装修[超话]##成都别墅装修设计[超话]##室内设计##家居设计##四川别墅装修设计[超话]##软装##软装设计##装修##装修设计##承接全国别墅装修设
  • 生日快乐又长大了一岁,更新为23.0版本的坤坤啦!!
  • 所以清楚自己已经吃定你,知道你说不出分手,不会选择撤离的女人,才会在跟你在一起之后格外的放肆,不断地伤害你冷落你。普通程度随便想想的愿望是不够的,那种“如果能那
  • 结束语:重汽HOWO MAX是继TH7系列车型之后中国重汽的又一全新产品,独特的驾驶室框架,低耗能、舒适性以及安全性再提升,双动力链以及轻量化底盘,也是其抢占新
  • ”心火旺盛“是中医的说法。病因病机:本病多因情志抑郁化火;或火热之邪内侵;或过食辛辣刺激、温补之品,久蕴化火,内炽于心所致。
  • 不要动不动就倾其所有,留一些骄傲与心疼给自己,记得了,最凉不过人心】(分享自微淘 红星画室 原创饰品 的广播) #faye飞##2017上海简单生活节# ⚠️本
  • rjl#周生如故定档# rjl#任嘉伦周生如故#[太阳]「我愿陪你说一世的晚安 任嘉伦 任由你来去自如 在我心底仍爱慕 我知道 我一直都知道你很好 但是周生辰
  • 一年多的沈阳生活加上十几天的居家隔离,付超对沈阳这座城市和沈阳人有了更深的情感,采访结束前他通过媒体对所有沈阳人说:“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挫折都要有好的心态。【沈阳
  • 第二天,来了一只兔子,狼奋力追捕,结果兔子从洞侧更小一点儿的洞口逃生了。突然,羊找到一个可逃生的小偏洞,从小偏洞仓皇逃窜。
  • 看到朋友圈截图 突然也想改一个特别的备注我就在等待零食的时间里托腮思考首先我的图标要「白鸽」️因为我总觉得它是小学课本上春天的使者清澈 纯净 带着万物期待的消息
  • PS:寻场地合作… #成都征婚##成都相亲# 再難的自來卷也難不到我們的這位客人來店前在很多美髪店失敗過,一直很擔心這次能否成功!!
  • 嘿嘿昨晚睡前终于做了我想了很久的事情啦 双了一些姐子,留下了一些我很喜欢的或者眼熟的uus,不是你们的问题是我的问题。 希望首页是开开心心地安利各种帅哥,所以不
  • [委屈][委屈][委屈][委屈]伊能静与庾澄庆的儿子庾恩利以独立音乐人的身份和大家见面。恩利称“我是一个不完美的人。但我相信,当一个人接受了自己不完美的时候,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