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小乘、
大乘、
唯识家、
中观家说了千言万语,

说过来,
说过去,

横说、
竖说,

总之说的就是这个
‘ 缘起论 ’。

譬如什么叫无明,
先是简单的说,
无明就是认为事事物物都有个实在的东西,

然后就进行分析,
从这方面来说,
认为有个实在的东西就是人我;

从另一方面说,
认为有个实在的东西就是法我。

又人我就是烦恼障,
法我就是所知障,

然后将这两个东西拿缘起的道理一看,
没有自性 ──
‘ 空 ’。

只要这两个东西一空,
就可以断惑证真到最后成就佛果。

可是佛圆寂后,
各家各派演为无穷无尽的说法,

若把它收拢起来从本质上一看呢,
确实非常简单。

请问除了从缘起上指出自性空,
指出心识的作用而外,

究竟还有什么道理?

而这个道理早在释迦牟尼佛所说的十二缘起之中就指出;

它不就是把这个道理加以扩充就是大乘中观派和唯识派。

小乘呢,
遗憾的是只把缘起的道理仅仅限于观察人生上面,

大乘呢,
它只是大踏了一步,
认为一切都是这个道理。

扩大此有彼有的相依相存所以无自性的道理,
这就是所谓的中观学派,

扩大无明爱取的业感缘起成立万法唯识,
这也就是所谓的唯识学派,

归根结底,
都是为了破除执有实体之物的错误的认识。

因为人们的认识自发性地总认为离开我们认识作用从外,

另外有个什么客观的实体存在,
这样一来就产生能所对立,

产生了人我执和法我执,
颠倒流浪于生死苦海之中。

佛就是看透了这一点而获得开悟,
由此所说的法无非针对这个实执,
彻底根绝,
以求得生命的解放。

此后大小乘的各色理论无非是把释迦牟尼佛原来的那些东西从不同的角度给以扩大和发挥。

照这样说法,
是否佛教就没有发展创新了呢?

是的,
在教言教,
既然承认了佛是觉悟最后的真理者,

应当强调,
在佛教里头,
只有发挥而已。

决没有任何超过释迦牟尼所见真理的新的发展。

涅磐寂静是最后的境界,
不能说比涅槃还有什么高的发展。

要是还有新的发展,
那就不能叫做最后,

既然是最后,
就不应该再有新的发展。

假使说释迦牟尼佛所证得的无上真理还有发展的话,
那不知道其他的人是怎么想的,
要是我就不皈依释迦牟尼佛。

反之,
如果说释迎牟尼佛的道理还有发展,
那这人就不是真正的佛教徒。

因为作为一个佛教徒。

还把自己的教主提到有发展的观念上看,
等于说释迦并没有见到绝对真理,

他还在前进中,
那实在是太可笑了。

说‘ 发挥 ’
是可以的;

因为真理的宣说是应当因人因地而采取不同方式的;

正因为承认了释迦已证得了最后的真理,

所以才称他为
‘ 释尊 ’、
‘ 两足尊 ’、
‘ 天人师 ’、
‘ 如来 ’,

所以才称他为众生的依估啊!
 

因为时间、
空间以及对机的不同,

讲法的方式,
也非固定。

对可以接受小乘法的就给讲小乘法,
对能接受大乘法的,
佛就给讲大乘法;

对可以接受显教的就给讲显教,
对能接受密教的就给讲密教。

随机而用,
对症下药,

都无非让众生随类得解,
各受其益。

所以佛法是立足于与现实生活相适应,
法无定法,
惟变是适,

但是佛法的根本道理,
那是不能随便更动的,

这一点特别是对于出家的同学要有确切的认识,
因为究竟的真理是不可变的。

就以
‘ 三法印 ’来说吧,
‘ 诸行无常 ’,
过去现在将来无不如此。

这种道理谁能把它推翻?

‘ 诸法无我 ’
谓一切法都是依藉种种的因素和条件所构成的,

过去、
现在、
未来的一切法绝无例外,

这个道理能变吗?

正因为它是始终不变的究竟道理,
才叫它做
‘ 法印 ’。

既然我们从上面两个法印看出真理的不变性,
而涅槃寂静正是这两种法印的显现。

它虽然不是普通的境界,
也不是因为我们可以想像得到的,

但是不能说这种境界没有,
这是释迦牟尼佛已为我们做了担保的。

可见三法印都是如此不易驳倒,
更何况谈到宇宙的最后真理,

还要想有什么新的发展,
这是不通的,
除非承认佛所见到的未必是最后的真理,

否则,
佛既见到最后的真理了,
就不能说还是在发展中了。

要想学禅宗,
也是非肯定这一点不可的。
 

让我再重覆一下,
就是以后的佛教各派无论是小乘,
还是大乘,

乃至中观、
唯识、
天台、
华严等等,

它们尽管从形式上来说,
当然比原始佛教要扩大得多,

不过要追根究底,
都是把释迦牟尼佛的说法本义加以发挥而已。

因为这个道理就是那么个道理,
佛自己也曾经这样说过嘛,

‘ 佛未出世,
法尔如是,
佛不出世,
法亦如是。’

如如不动,
非时空架构所能范围。

不变异尚且没有,

何得有变异呢?
 

以上说明,
佛教各教理的立宗辨义,

虽有大、小、显、密、中观、唯识、天台、华严等等的不同,

但已尽括于原始佛教教义中,
发挥则有之,

随时空形势的不同,
门庭施设,
详略轻重,
随机应变则有之。

但基本道理则古如是、
今如是、
未来如是。

又必须认识到原始佛教惟出于释迦牟尼一悟,
而此一悟,

释迦牟尼首先即宣布为
‘ 我法妙难思 ’,

那么,
他所宣布的
‘ 四谛 ’、
‘ 十二因缘 ’等等,

并不难思,
可知他的说法,
也只是以
‘ 不难思 ’而藉以说明其
‘ 妙难思 ’的东西于万一,

绝非文字语言所能尽情表达的,
表达出来的种种只是俗谛而已。
 

现在我给大家讲一段
‘ 拈花公案 ’。

这是禅宗的人经常喜欢说的,
并且这个公案也成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语言。

特别是作诗填词的人每每喜欢借来增加他们作品的美的感染力。

据说当时释迦牟尼佛在灵山集会,
当人天百万众前,
大梵天王供养金毕钵罗花请为大众说法。

释迎牟尼佛在座上默然拈花示众。

大家莫名其妙,
唯有迦叶尊者在下面破颜微笑。

于是佛就对大众说 :

‘ 吾有正法眼藏,
涅磐妙心,
实相无相,
微妙法门,
不立文字,
教外别传,
付嘱摩诃迦叶。’

此中
‘ 正法眼 ’ 是说今天所提示的是正法中的
‘ 眼 ’,

我们知道,
眼睛在人身上是非常重要的。

东晋时代有个著名的画家顾恺之,
他善于画像,
据说他画人每每不画眼睛,

人间其故,
他说因为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全表现于眼睛上,
不能轻易点出的,

还有说一位画家画龙的故事,
说他画了龙没有点眼睛,

有人请点一点看,
他就举笔点了两条龙的眼睛,
结果两条龙就破壁而飞。

从这两个小故事里可见眼睛的重要性。

以此来比喻佛法,
佛法如身,
也应当有
‘ 眼 ’。

佛法的正法眼是什么呢?

我认为就是
‘ 涅磐妙心 ’。

什么叫涅磐妙心呢?

即亲证法空寂灭的心。

一般讲,
凡夫的心是证不到涅磐的。

只有此心入微 ──
成为无分别智才能证得涅磐。

老实说,
所谓涅磐就是这个妙心。

如果说以妙心证涅磐,
这个说法有把本体打作两截之嫌。

应当是从这一方面来说就是
‘ 涅槃 ’,

从那一方面来说就是
‘ 妙心 ’。


‘ 心 ’字之前加个
‘ 妙 ’字,
‘ 妙 ’即涅槃。

‘ 实相无相 ’,

什么是实相呢?

就是诸法的本来面目。

我们之所以成为颠倒众生,
就是因为没有证到诸法实相。

但是这实相非文字语言所能表达,
所以实相只能是无相之谓也,
它非指世间上庸俗的有无之无,

这个无相的意思就是说,
假使你要从世间上任何的比喻,

任何的说法,
都不能把实相问题说清楚,
故强名无相,

但是你不要把实相当成什么都没有了,
实相是有的,

只是你想要以你现在的语言思想来把它描绘出来就成为没有,

而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说这个法实在是太微妙了,

故说为
‘ 微妙法门,
不立文字 ’。

‘ 教外别传 ’
就是说教外直接传授的东西,

以心传心,
传授给摩诃迦叶。

但是佛仅是把花拈了一下,
并没有说话的呀!

这究竟传授给迦叶的是什么呢?

而这里很奇怪的是,
旁人都不懂得,

只有迦叶一人懂得,
并且以破颜一笑作表示,

也同样没有说话,
所以这叫
‘ 拈花公案 ’。
 

在这个公案中讲的人就是这么讲,
讲而无讲,

受的人就是这么受,
受而无受。

中间根本不需通过任何语言文字,
只是一拈一笑,
彼此之间心心相印,
此时此景,

学佛正确的八种发心

[ 然心愿差别,
其相乃多,
若不指陈,
如何趋向。

今为大众,
略而言之。

相有其八,
所谓邪,正,真,伪,大,小,偏,圆,是也。

云何名为邪正真伪大小偏圆耶。

世有行人,
一向修行,
不究自心,
但知外务。

或求利养,
或好名闻,
或贪现世欲乐,
或望未来果报。

如是发心,
名之为邪。

既不求利养名闻,
又不贪欲乐果报,
唯为生死,
为菩提。

如是发心,
名之为正。] ---

《 劝发菩提心文 》
  
大安法师讲解 :
  
好,
请看这一段。

上面把发菩提心立坚固愿的重要性作过阐释,
下面就从发心立愿的差别形相,
来标显出一个大乘行人修行的标准。

这一段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常常谈发心,
发心的内涵非常广,
世间上也讲发心,

发求名的心,
求利的心,
求当官的心,
求做善事的心。

它也由这个心,
立种种的目标,
种种的愿。

即使修行也有种种不同的动机,
所以发心立愿的相状是很多的。
  
那么到底一个大乘的行人,

正确的发心和立愿是什么呢?

这就需要善知识给我们特别地开示出来,
才能令我们的发心趋向正确的目标。

否则我们对自己修行的这一念动机常常会迷惑颠倒,
常常会把错误的发心认为是正确的,

或者把正确的认为是不正确的,
迷惑颠倒。

所以省庵大师就特别地谈到这一点,
他了解到众生发心立愿的差别相很多,

如果不在这里加以指点,
陈述出来,
行人就不知道如何去趋向正确的发心。
  
所以就
“ 今为大众,
略而言之。

相有其八,
所谓邪,正,真,伪,大,小,偏,圆,是也。”

就是现在在这里,
概略地陈述八种发心立愿的形相。

这就归纳为四对范畴 :

邪和正是一对,
真伪是一对,
大小是一对,
偏圆是一对。

在这四对中,
邪正和真伪这两对是对世间凡夫的发心而言,

大小和偏圆是对出世间圣贤的发心而言,

其目的都是为凡夫圣贤修行人指示发心修行的标准。
  
“ 云何名为邪正真伪大小偏圆耶。”

这就来设问,
有一种承上启下的作用,
来为下面阐述这八种发心的内涵作一个铺垫。

说明这八种发心哪些是正确的,
哪些是不正确的。

正确的我们可以选择采取,
不正确的我们就得放弃。

这就是取舍。
  
下面就具体的对这八种发心,
四对范畴作一个非常精练的概述。

这种概述一方面是来自于佛典里面,

释迦牟尼佛对阎浮提众生的心理、
种性和好乐的把握,

另一方面也包含着省庵大师对那个时代我们中国众生的一些状况的把握。

这两种把握都对于我们众生有普遍的描述和指导意义,

乃至于现在我们看来都没有越出这八种发心的范围之外。
  
好,
我们来看第一种,

什么叫邪?

发邪心,
立邪愿的相状 :

“ 世有行人,
一向修行,
不究自心,
但知外务。

或求利养,
或好名闻,
或贪现世欲乐,
或望未来果报。

如是发心,
名之为邪。”

这是第一种。

我们读这些文句,
都要把它作为一面镜子,
来照照自己,
我们自己的发心在这八种里面对号入座,

属于哪一类?

那么这第一种是邪心邪愿的相状。

世间有一类修行人,
他也知道修行很可贵,
也想走修行的道路,
所以他也发心修行。

但是他发心修行,

一向以来的修行是什么?

不了解佛法的真理。
  
佛法的修行就是修心,
要究明自心,
我们自心真如自性,
具足一切功德。

一切圣贤的学问都是在自心上,
在销归自性上下功夫。

儒家的学说如孔子也说 :

“ 古之学者为己,
今之学者为人。”

古代的学人,
都是为己,

为己不是说自己的己,
这个己就是自性的明德,

都是为了明明德,
做这样的学问。

孟子也讲做学问是
“ 求其放心 ”,

把放在外面的心求回来,
这是在做学问。

“ 学问之道无他,
求其放心而已矣。”

儒家的圣人都把学问放在自心上。

那么佛法更是心法,
如果不在心地上下功夫,
就偏离了佛法修行的轨道。
  
我们大小乘经典,
千经万论,

都是在
“ 悉明唯心 ”,
都是在究明我们的心地。

现在很多学佛人很可怜,
他都不了解自己的心,

自心是什么状况,
每天心猿意马,
没有办法去控制。

自己每天打的什么妄想,
一概不知道,
没有在心性上下过功夫。

为什么我们要大家念佛,
念佛就是在究明自心。

我们的自心无形无相,
但如何了解我们的心 ——
你去念佛。
  
佛号就是实相,
借托万德洪名,
来显我们的自性,
单刀直入,

以念佛心入无生忍,
开佛知见,
这就在究明自心。

但你如果不在心性上下功夫,
就凭着与生俱来的我执,
去追逐外界的事情。

我们的心无量劫以来都是奔驰在外面的五欲六尘上的,

我们没有一刻的回光返照,
安住在我们的自性里面。

所以有这么一种修行人,
他不在心性上下功夫,

只知道驰骋在外面,
跟没有学佛的人没有多少差别。
  
所以
“ 但知外务。”

外务有几种呢?

这里列出了四个对象 :

第一是
“ 或求利养 ”,
财利的供养。

一切众生都以财物作为他的外务,
这是众生贪欲的一个重要的对象 ——
财色名食睡。

他虽修行,
但他还贪这些利养。

我们也看到,
很多修行人,
包括由修行人所组成的所谓的机构,

大多在开庙店,
一进去,
商业气氛很浓,

烧支高香要多少钱?

抽个签要多少钱?

开个光要多少钱?

他整个的就是求利养。

这样就使佛门的形象受到很大的伤害。
  
要知道一个真正的修行人,
尤其是出家比丘,

如果他真心办道,
一定不会饿死的,
佛菩萨会给他四事供养的,

一切有信心的信众,
四众弟子,
居士会给他供养的。

然而他对这些信不及,
他一定要自己去求供养。

当他的心去求供养的时候,
他就不能究明心地,
不能安心在道业上,

那整个的他就成了一个公司的职员、
老板,

是这样的状态。

在南方的一些寺院,
称寺院的负责人就叫老板,
成了一家公司性质的。

这是
“ 或求利养 ”。
  
第二种是
“ 或好名闻 ”,

好是好乐,
他还离不开虚荣。

希望到处都知道他的名声,
要知名度。

这都是虚荣心在作怪。

于是他就会搞一些新闻炒作,
让很多报纸刊物来登自己的光辉形象,
谈自己做了什么什么事。

做点小事,
都要登报。

这都是
“ 或好名闻 ”。

有的修行人可能不好利,
但是好名。

利放下了,
对名的渴望就更大。
  
第三种
“ 或贪现世欲乐 ”,
贪现世五欲的快乐。

要知道五欲 :

财色名食睡,
地狱五条根啊!

色声香味触,
都是我们轮回的根本。

他看不破这些,
放不下这些,

而且挂着修行人的名义,
还要去贪这些世间的快乐。

有的人就更讲排场了,
出门都要坐名牌的车,

如果不坐宝马车,
都丢不起这个脸。

这是贪世间的快乐,
不能淡泊明志啊!

他因贪这些,
不能淡泊明志,
不能少欲知足,
他那颗心就安定不下来。

世间五欲快乐的滋味很浓,
但是他的道味就没有了。

第四个
“ 或望未来果报 ”,

他修行是想得到来世的人天福报,
或者下辈子做人,
能做大官发大财;

或者修行想得到上天堂的快乐。
  
这些都是邪的发心。

当我们看到这些文句的时候,
真的有点感慨啊。

现在很多学佛的人,
可不就没有摆脱

“ 或求利养,
或好名闻,
或贪现世欲乐,
或望未来果报 ”的范围。

很多到寺院去的,
到佛教团体去的,

你去问问,
有几个真的是为了求解脱,
求了生脱死成就佛果而来寺院的。

很多人都是求福报,
求保佑自己。

甚至还有一种观念,
认为学佛了,

怎么才能表明你学佛得到利益了呢?

一定要身体比别人更健康,
钱要比别人挣得多,
官要比别人当得大,
才说明你学佛就有利益了。

这些观念还很有市场。
  
于是很多人就振振有词 :

我要积极勇猛地得到这些东西,
我考上博士了,
当上部长了,

证明我学佛有贡献,
有利益了,
别人就会来学佛了。

他要做表范。

甚至得了病,
我一学佛就必须好,
这才能说明我学佛很有利益了。

我们听到这些都胆战心惊,
这可是指错了方向,

发错了心,
这些都是邪的东西啊。

佛教对世间这些五欲的快乐,
来世的福报,

怎么去看待它?

佛教对我们人生当中,

遇到种种的逆境、
障碍,

怎么去看待它?

这要用智慧,
用佛的知见去看待。
  
《 净土十要 》里面
有一篇文稿
《 念佛直指 》,
是元代的妙叶大师写的。

《 念佛直指 》中的
第十七章就讲的是
“ 十大碍行 ”。

妙叶大师非常慈悲,
他知道末法时期的行人,

一学佛法,
他的魔障就会起来。

魔障起来时,
往往透不过这个逆境魔障,

就会退失自己的道心,
使无上甚深的佛法在他身上得不到利益。
  
所以出于这样的一念悲心,
他就写出十大碍行来,
让一切行人先把自己放在一个障碍逆境里面,

使这个障碍逆境成为修行道业、
得到解脱的逆增上缘,

这样障碍反而容易得到通过。

如果障碍得到通过,
这就是以八苦为师,

就能够使一切障碍逆境都增强念佛的信心,
使净土的莲华更为光明灿烂。

如果不能把握这一点,
即使你在一个顺境当中,
也会退堕。

他这个十大碍行充满着辩证法,
真是把众生的状况描述得非常的确切。

这十大碍行也不是妙叶大师自己创立的,
他也是依据佛经里面来的。
  
我们来给大家介绍其中几个碍行,
看他是怎么阐释的。

比如对生病的问题,
他说
“ 念身不求无病 ”。

我们修行人不要求无病,
有病是好事啊。

为什么呢?

“ 身无病则贪欲乃生 ”。

你身体没有病,
非常强壮,
这时候你的贪欲就上来了。

大家想一想,
自己生病的时候,
是不是贪欲就会下降。
  
如果身体营养非常丰富的时候,
你什么都来了,
要干这个事业,
要得那个享乐,
贪欲乃生。

特别对比丘来说,
你不要身体太强壮了。

古人说 :
比丘常带三分病。

如果他强壮得像蓝球运动员一样的,
道心又上不来,
那就麻烦了。

下面就是
“ 贪欲生必破戒退道 ”。

这个贪欲心上来了,
他降伏不了,
他就会破戒。

一破戒,
他就成了佛法戒海的一个死尸,

就会被抛弃,
他就会退失他的道业。

所以,
一个修行人要用智慧观照这个病,
病的性是空的,
知病性空,
于是这个疾病就不能对自己产生恼害。

不产生恼害,
这样的疾病正好就是我们修行道业的良药,
“ 以病苦为良药 ”。

所以还要去求无病吗?

有点病是好事啊!
  
再看下面 :
“ 处世不求无难 ”。

你处在这个世间不要求没有苦难,
没有厄难。

如果在世间你没有一切厄难,
你骄傲的心,
奢侈的心就会起来。

太顺利了,
那你就像独生子女一样,
象骄傲的公主一样,
你骄奢的心就会起来,

你就会欺负人,
居高临下,
就必然会欺压其他人,
欺压一切。

所以要体会到人生的苦难,
苦难的本性也是虚妄业力产生出来的,

叫作
“ 体难本妄 ”。
  
所以这苦难也伤害不到我们。

你知道它是虚妄的,
就不会被这个虚妄的苦难所伤害。

就像梦中你遭遇水难火难,
你知道水火灾难很痛苦,

但你知道是梦中的水火灾难,
也不会伤害到你。

“ 难亦奚伤 ”。

所以以患难为解脱,
这患难正好就是你解脱的增上缘。

你在这种患难里面,
正好是
“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

你在患难当中修行,
你将死在安乐当中啊。
  
再看下面 :
“ 谋事不求易成 ”。

你做某件事业不要去求很容易成功,
如果事情太容易成功,
你心里就会生轻慢的心。

轻慢的心上来,
你必定会想
“ 我多有能耐,
多有能力 ”,
这个傲慢的心就会起来。

我们要用智慧观照,
一种事业是不是能成功,
是成功还是失败,

这完全是我们宿世的业力所决定的,
并不取决于你有没有能力。

世界上有能力的人多的是,
为什么他做不成。

赚钱的人都想赚钱,

为什么只有少部分人能赚到钱呢?

所以事情成功,
不是因你的能耐。

10首雪中的诗,共品诗中的雪

下雪了,飘絮般零落着,冷且清。为生活而奔波的人们在雪中各自忙碌着,都没时间和心情来好好看一眼这样的雪。想来,我们的先哲们比我们有诗情画意,能在艰难困苦的生活中写雪中的诗,品诗中的雪。

一品:最思乡的雪

长相思·山一程

〔清代〕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翻山越岭,跋涉行军途中,塞外的风卷起狂沙扑打着帐篷,风雪交加之夜,一豆残灯顾影自怜,边塞苦寒和羁旅劳顿使得身体变得像铅一样沉重,但是对故乡的深深眷恋缺让心变成更加悲凉。即使在半睡半醒中梦的间隙里,也多么希望能看一眼故乡的山一程,水一程。

二品:最温暖的雪。

问刘十九

〔唐代〕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在下雪的日子里,你我对坐共饮新酒。万语千言尽在不言中。雪是冷的,酒是热的,情是深的,言是短的,举杯换盏间,只是轻轻问一句,“能饮一杯无?”

三品:最寂静的雪

江雪

〔唐代〕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大雪覆盖的江面上,一叶扁舟中,带着蓑笠的老渔翁一个人在寒冷的江心垂钓着。远处的山和飞鸟成为了苍茫的幕布。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就像雪落在老人的心中一样,没有声音,却一片一片地积累起寂静的力量。

四品:最悲哀的雪

梦微之

〔唐代〕白居易

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

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阳宿草八回秋。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阿卫韩郎相次去,夜台茫昧得知不?

人生中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分离死别。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夫妻之间如此,挚友之间亦同此理。生时不能相见,梦见还可以慰藉相思,梦不见是悲痛的!死亡,切断了所有一切可能的念想!明知此生不能再见,却又一遍遍回忆着逝去的时光,每每回忆一次都是一遍强于一遍的无奈忧伤!

五品:最惊喜的雪

苑中遇雪应制

〔唐代〕宋之问

紫禁仙舆诘旦来,青旂遥倚望春台。

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

昨夜的雪下得静悄悄,在夜幕的掩盖下无声无息地降临了。清晨的人起来的第一眼就看见了漫天的洁白,还怀疑是庭院中的树枝上开出来的花。多么的惊喜,就像儿时的我们,叽叽咋咋地叫嚷着,“瞧,下雪了”!

六品:最高雅的雪

雪梅·其二

〔宋代〕卢钺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有梅有雪有精神,雪中诗成有雅兴。飞雪落梅,赏雪吟诗,赋梅迎春,踏雪留痕。

七品:最潇洒的雪

满江红·无利无名

〔宋代〕张昪 

无利无名,无荣无辱,无烦无恼。

夜灯前、独歌独酌,独吟独笑。

况值群山初雪满,又兼明月交光好。

便假饶百岁拟如何,从他老。

知富贵,谁能保。知功业,何时了。

算箪瓢金玉,所争多少。

一瞬光阴何足道,便思行乐常不早。

待春来携酒殢东风,眠芳草。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往往皆为利往。你与富贵功业结伴同行,我携诗酒书画走天涯。一寸光阴一寸金,人生苦短,转瞬即逝,何妨潇洒走一回。

八品:最后悔的是雪

踏莎行·雪似梅花

〔宋代〕吕本中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

恼人风味阿谁知?请君问取南楼月。

记得去年,探梅时节。老来旧事无人说。

为谁醉倒为谁醒?到今犹恨轻离别。

多情自古空余恨,好梦由来最易醒。人生路漫漫,你我相遇又分离。相聚总是短暂,分别却是久长,唯愿彼此的心儿能紧紧相随,永不分离。奈何天不予多情,你我终是有缘无份。酒醉酒醒之间,我曾多少次问自己,那时如果能和你一起赏月南楼下,今天的我是不是不会如此后悔呢?

九品:最有情趣的雪

雪后到乾明寺遂宿

〔宋代〕苏轼

门外山光马亦惊,阶前屐齿我先行。

风花误入长春苑,云月长临不夜城。

未许牛羊伤至洁,且看鸦鹊弄新晴。

更须携被留僧榻,待听催檐泻竹声。

漫山银装素裹,玉树琼枝,苏子乘兴踏雪游览,怡然自得地将木屐的齿痕第一个印上台阶。月华如长河泻露般笼罩着乾明寺,雪光像不夜城的灯火一样反射着月光,照耀的古寺灿烂通明似不夜城。在这纯白的世界里,牛羊怎可亵渎了这份圣洁呢,只有鸟儿在积雪的枝头跳跃舞蹈着,声声清啼回荡在寂静的山林中。夜深了,诗人尚不思归家,决定留宿寒寺中。想来明天早上雪霁云散,冰消水暖,可以听见摧檐泻竹的滴滴答答声。

十品:最深情厚谊的雪

虞美人·寄公度

〔宋代〕舒亶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

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

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萧瑟秋风吹芙蓉,分飞双燕喻别离。天地虽广,但能与我知心知意,把盏共酌之人却远在他乡。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鹊桥能让牛郎织女每年相见一次,你我能何时再次举樽畅饮呢。愿在他乡的你,能登高望远,借着鸿雁传书,能寄送我一枝梅花聊寄相思之情。

瑞雪兆丰年,新年下新雪。愿今天看到雪花的人,都能在未来的一年中有花酒诗雪的生活。不负韶华,以梦为马,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确需前往的,请务必出发前、返株前向所在社区(村)、工作单位报告,途中全程戴好口罩,保持手卫生,避免前往人员聚集的密闭场所。请4月4日以来与邵阳双清区新增确诊病例
  • “言慢者贵,性柔者富,德厚者旺”便是他留给后人的醒世恒言,更是他智慧一生的浓缩。哪怕在左宗棠弹劾他之后,他仍积极为其筹划军需供应,让他可以顺利收复新疆,最终让左
  • 当我看到查理的智慧开始消散,开始是记忆力的减退,协调性的减弱,到读不懂以前轻松看完的书,不明白书中的意思,甚至连自己亲手写的“阿尔吉侬——高登效应”也变得陌生,
  • #SOGA猪鸭[超话]# 一份晚来的糖点,Kk生日的24节气从内容来看,都在若隐若现的围绕着雨,甚至最后一首24节气直接把鸭鸭名字镶在里面,我以为这已经是很甜很
  • 長崎ちゃんぽん类似于什锦杂烩面,里面会加入丰富的蔬菜做搭配,点睛之笔就是加入了日式高汤。和普通放章鱼的文字烧做法不一样的B级料理,辛辣的烧烤酱汁,以及加入鸡蛋后
  • 收拾起满身疲惫下班路上停一程就是在这个路灯下给妈妈打了个22分钟的电话也拉家常说八卦也嘘寒问暖话回忆临末了前一秒妈妈叮嘱完“注意身体呀”下一秒挂机收到了一封“就
  • 在这样的夏威夷群岛上,资本从未放弃过努力:从资本的角度,好山好水好土好阳光,不用来种植和赚钱是多么可惜!大规模的旅游开发从1860年代开始,可以说夏威夷完全是被
  • 不比学校教育超市面包好吃哇❗️巧克力冰山熔岩 这个也真的绝我本来不想吃的哈哈哈哈我朋友吃了口疯狂按头让尝一口,巧克力很纯!中午婆婆做了黄面糕,不太好吃,我还是
  • 【占星塔罗高占师--大E老师:师承于国际塔罗大师Robert• M•Place】❤️大E老师:实战塔罗师15年/中国塔罗研讨会导师10年/美国Srt灵性反应疗法
  • 欣赏建筑与钢琴声的最佳位置是在日光岩西侧和北侧那些僻静的小巷中,时间以傍晚时分最佳,钢琴声会从爬满藤蔓的窗格里飘出,清纯、悠扬,没有任何干扰,只有涛声与夕阳相伴
  • 吃饭凭粮票的年代,最便宜的光面是旅人们最常光顾的一种面食,清汤、寡面,洒一把葱花,一青一白清清爽爽,放少许盐(或者酱油,我更喜欢放盐保持它清爽的配色)和一勺猪油
  • 姥姥说,姥爷总是喜欢吓唬她,讲故事讲到最后都会说“老秋毛”来了,然后跑回自己家,留姥姥一个人呆到大人回来。玩伴这次寒假回来,姥姥一直跟我念叨:“我和你姥爷小时候
  • 如果你也热爱脏辫文化,如果你被混乱的市场搞得无从选择!如果你也热爱脏辫文化,如果你被混乱的市场搞得无从选择!
  • 汇聚农业在发展中,通过推广“嫩江大闸蟹”、“哈尔淖有机鱼”等地域品牌,形成品牌效应,集聚效应;冷藏冷链物流、现代化分拣生产线、现代化包装生产线,为客商提供优质货
  •   3、盆腔炎的问题发生后会有一系列症状,尤其是外生殖器会瘙痒、白带多、白带还有豆腐渣的样子,这些都要尽快的去看医生,避免盆腔炎上行感染发生为了宫颈癌了。根据子
  • 张哲瀚 小哲[喵喵][喵喵], .春风十里,不及相遇有你晴空万里,不及心中有你 想了一百个春天的文案都不及这一刻的春暖花开☕️✨吃甜食可以让你的心情变得甜
  • 并且上方还配备的是一台29英寸LG电视机,更显高端瑞弗T800小额头房车,高颜值,重心低,底盘稳,动力强会客区上方的一张电动升降床,非常平整地完全贴合天花板,合
  • 我宝跳绳400个我瘦两斤,她要是跳4000个我不瘦死啊[色][色][色]这就督促她外国文学没想到三道题居然真的写了90分钟……大家都好能写!要不董帆和一诺过算了
  • #EXO 十周年#叮咚恭喜你获得 限定卡组-夏日小欧每年夏天都会想起旖丽又梦幻的少年️四年来,无数人见证了你们的成长与蜕变那年夏天,他们亲手点亮一颗颗名为EX
  • 人生本来就很纯粹,不应该亨杂一些复杂的思绪,顺其自然,反而会找到更多快乐的源泉、当你感到非常愤怒的生气的時候,拷问一下自己,生气对我有什么好处、有句话说得好,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