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作为道家鼻祖,他所著的《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他的思想以及言论在世界各国广受推崇。

孔子见老子后赞叹道:“老子其犹龙邪!”

鲁迅说:“不读《道德经》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魏源说:“老子之书,上之可以明道,中之可以治身,推之可以治人。”

尼采将道德经奉为至宝,评论说:“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老子的思想影响着中国人几千年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2500年来陪伴无数人走出了困局。

01

无为思维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太平盛世,从来不靠严刑峻法,都出于无为而治,人亦如是。

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遵循自然的规律,不轻举妄动,不胡作非为。

就好像拔苗助长的人,本意是想让庄稼长势更好,结果却让禾苗全部枯萎。

有人说,人定胜天,但仔细想想,能胜天的不是人定,而是人在自然的规律里顺水推舟。如果真的逆天而为,只会惹祸上身。

世上万事万物都有着自己的发展规律,人生福祸得失,皆因违背或顺应规律而起,那些立于不败之地的人,往往都是顺应了天道的人。

最符合天道的,就是顺其自然,无为而为。

02

不争思维

“唯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只有那不与人相争的人,世界上没有人能和他相争。在老子看来,一个人一旦不争,就等于立于不败之地了。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一个人不在乎得失,内心也就“也无风雨也无晴”。自然立于不败之地。但这带来的并非是消极影响。

一个人正是因为不在乎得失,能忍、能隐、能退、能柔。反而可以不必出风头,不必分心,专心把事情本身做好,反而可以做出一番成绩。

一如汉高祖刘邦,把“不争”当做兵家的韬略来看,不争无用之争,乃至以弱胜强。

历史上,刘邦第一个攻破咸阳,却不自称王。

刘邦与项羽争雄,在实力悬殊下,刘邦承认项羽霸主的地位,选择了臣服,让出了关中,却保住了性命,保住了实力。

随后刘邦在分封的蜀地积极备战,等待时机,最终消灭了西楚霸王,建立了大汉四百年的基业。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事事都要争先,一定要和别人争个高下。殊不知,“不争”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跟小人争是非,即便赢了,也影响了心情,浪费了时间;

跟爱人争输赢,无论谁赢谁输,都会伤及感情;

跟父母争对错,不管结果如何,都会疏远亲情;

跟朋友争风光,无论结局怎样,感情都会渐行渐远。

所以,生活中与其去跟别人争强好胜,与其整天与别人争来争去,不如完善自己。

03

战胜自己的思维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这句可以跟我们常说的一句老话联系起来,“人贵有自知之明”。一个人,如果可以深入的了解别人,就能称得上聪明,但是还不能算做是有智慧。

真正有智慧的人,不但可以洞悉别人,还能了解自己,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算得上是有大智慧的人。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在老子看来,单纯的使用武力来达到对方是并不能称之为强者的,真正的强者,是战胜自我的人,也就是实现心灵上的征服。

相对于别人,我们更难了解自己。相对于战胜别人,我们更要战胜自己。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凡是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找问题,发现自己,战胜自己。一个人才能真正有所成就。

04

利他思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之所以备受推崇,是因为水包含着无私利他的品质。水能滋润万物,却从不居功,一直处在低处。

人最难放下的是“我执”,最常做的是自私。以“我”为中心,“我”需要帮助,“我”最金贵,“我”的事最重要。

其实,人都有自私的一面,你这样想,别人亦然。但结果,只会是一场恶性循环。

智慧的人,能在人生里,发现自我之外的意义。

学会给予,越分享越富有;学会帮助,别人也会帮你;学会利他,利他是更高级的利己。

儒家说,仁者无敌。

只有利他的人,才会有精神上的大格局,有灵魂上的高度。

所以,上善才像水,利万物而不争!

05

守柔思维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以后身体就变得僵硬。草木生长时是柔软脆弱的,死了以后就变得干硬枯槁了。

有人问老子,刚和柔哪个更强?

老子指了指自己的嘴巴,反问:“我的舌头还在吗?”

那人答:“在。”

老子又问:“我的牙齿还在吗?”

那人答:“您年事已高,牙齿已经不在了。”

老子:“如你所见,舌头柔软,而牙齿坚硬。刚则易折,柔者长存,再明显不过了。”

图片

人和草木一样,有生命力时,柔软强韧,枯萎后,就会变得僵硬挺直。

老子一贯主张以柔克刚的弱德之美。柔弱的东西,更能随时间、环境而发生变化。因此不容易夭折、毁灭。

不懂得变动,一味硬刚,只能加速灭亡。

相比于表面上的强硬,柔弱则是另一种强大。

坚强的东西易损,柔弱的东西长存,懂得示弱的人,才能笑到最后。

每个人的思维都有一堵障碍墙,就是我们的惯性思维。同一件事,有人把它当作向上的踏脚石,而有人把它当作无法翻越的高山。

因此,很多时候你过得不好,不是因为不够努力,而是你的思维模式需要转变创新了。

老子的这五种顶级思维,惊醒无数梦中人,理解透了万事皆顺。

老子作为道家鼻祖,他所著的《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他的思想以及言论在世界各国广受推崇。

孔子见老子后赞叹道:“老子其犹龙邪!”

鲁迅说:“不读《道德经》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魏源说:“老子之书,上之可以明道,中之可以治身,推之可以治人。”

尼采将道德经奉为至宝,评论说:“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老子的思想影响着中国人几千年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2500年来陪伴无数人走出了困局。

01

无为思维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太平盛世,从来不靠严刑峻法,都出于无为而治,人亦如是。

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遵循自然的规律,不轻举妄动,不胡作非为。

就好像拔苗助长的人,本意是想让庄稼长势更好,结果却让禾苗全部枯萎。

有人说,人定胜天,但仔细想想,能胜天的不是人定,而是人在自然的规律里顺水推舟。如果真的逆天而为,只会惹祸上身。

世上万事万物都有着自己的发展规律,人生福祸得失,皆因违背或顺应规律而起,那些立于不败之地的人,往往都是顺应了天道的人。

最符合天道的,就是顺其自然,无为而为。

02

不争思维

“唯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只有那不与人相争的人,世界上没有人能和他相争。在老子看来,一个人一旦不争,就等于立于不败之地了。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一个人不在乎得失,内心也就“也无风雨也无晴”。自然立于不败之地。但这带来的并非是消极影响。

一个人正是因为不在乎得失,能忍、能隐、能退、能柔。反而可以不必出风头,不必分心,专心把事情本身做好,反而可以做出一番成绩。

一如汉高祖刘邦,把“不争”当做兵家的韬略来看,不争无用之争,乃至以弱胜强。

历史上,刘邦第一个攻破咸阳,却不自称王。

刘邦与项羽争雄,在实力悬殊下,刘邦承认项羽霸主的地位,选择了臣服,让出了关中,却保住了性命,保住了实力。

随后刘邦在分封的蜀地积极备战,等待时机,最终消灭了西楚霸王,建立了大汉四百年的基业。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事事都要争先,一定要和别人争个高下。殊不知,“不争”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跟小人争是非,即便赢了,也影响了心情,浪费了时间;

跟爱人争输赢,无论谁赢谁输,都会伤及感情;

跟父母争对错,不管结果如何,都会疏远亲情;

跟朋友争风光,无论结局怎样,感情都会渐行渐远。

所以,生活中与其去跟别人争强好胜,与其整天与别人争来争去,不如完善自己。

03

战胜自己的思维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这句可以跟我们常说的一句老话联系起来,“人贵有自知之明”。一个人,如果可以深入的了解别人,就能称得上聪明,但是还不能算做是有智慧。

真正有智慧的人,不但可以洞悉别人,还能了解自己,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算得上是有大智慧的人。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在老子看来,单纯的使用武力来达到对方是并不能称之为强者的,真正的强者,是战胜自我的人,也就是实现心灵上的征服。

相对于别人,我们更难了解自己。相对于战胜别人,我们更要战胜自己。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凡是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找问题,发现自己,战胜自己。一个人才能真正有所成就。

04

利他思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之所以备受推崇,是因为水包含着无私利他的品质。水能滋润万物,却从不居功,一直处在低处。

人最难放下的是“我执”,最常做的是自私。以“我”为中心,“我”需要帮助,“我”最金贵,“我”的事最重要。

其实,人都有自私的一面,你这样想,别人亦然。但结果,只会是一场恶性循环。

智慧的人,能在人生里,发现自我之外的意义。

学会给予,越分享越富有;学会帮助,别人也会帮你;学会利他,利他是更高级的利己。

儒家说,仁者无敌。

只有利他的人,才会有精神上的大格局,有灵魂上的高度。

所以,上善才像水,利万物而不争!

05

守柔思维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以后身体就变得僵硬。草木生长时是柔软脆弱的,死了以后就变得干硬枯槁了。

有人问老子,刚和柔哪个更强?

老子指了指自己的嘴巴,反问:“我的舌头还在吗?”

那人答:“在。”

老子又问:“我的牙齿还在吗?”

那人答:“您年事已高,牙齿已经不在了。”

老子:“如你所见,舌头柔软,而牙齿坚硬。刚则易折,柔者长存,再明显不过了。”

人和草木一样,有生命力时,柔软强韧,枯萎后,就会变得僵硬挺直。

老子一贯主张以柔克刚的弱德之美。柔弱的东西,更能随时间、环境而发生变化。因此不容易夭折、毁灭。

不懂得变动,一味硬刚,只能加速灭亡。

相比于表面上的强硬,柔弱则是另一种强大。

坚强的东西易损,柔弱的东西长存,懂得示弱的人,才能笑到最后。

每个人的思维都有一堵障碍墙,就是我们的惯性思维。同一件事,有人把它当作向上的踏脚石,而有人把它当作无法翻越的高山。

因此,很多时候你过得不好,不是因为不够努力,而是你的思维模式需要转变创新了。

老子的这五种顶级思维,惊醒无数梦中人,理解透了万事皆顺。

至道无难(三重公案,满口含霜。道什么),
言端语端(鱼行水浊,七花八裂,搽胡也)。
一有多种(分开好,只一般,有什么了期),
二无两般(何堪,四五六七,打葛藤作什么)。
天际日上月下(觌面相呈,头上漫漫,脚下漫漫,切忌昂头低头),
槛前山深水寒(一死更不再活,还觉寒毛卓竖么)。
髑髅识尽喜何立(棺木里瞠眼,卢行者是它同参),
枯木龙吟销未干(咄,枯木再生花,达磨游东土)。
难、难(邪法难扶,倒一说,这里是什么所在?说难说易),
拣择明白君自看(瞎,将谓由别人,赖值自看,不干山僧事)。
雪窦知他落处,所以如此颂“至道无难”,便随后道“言端语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雪窦道:“一有多种,二无两般。”似三隅反一。尔且道,什么处是“言端语端”处?为什么“一”却有多种,“二”却无两般?若不具眼,向什么处摸索?若透得这两句。所以古人道:“打成一片,依旧见,山是山,水是水。长是长,短是短。天是天,地是地。”有时唤天作地,有时唤地作天。有时唤山不是山,唤水不是水。毕竟怎生得平稳去?风来树动,浪起船高,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种平怀,混然自尽,则此四句颂顿绝了也。
雪窦有余才,所以分开结裹算来也。只是头上安头道:“至道无难,言端语端,一有多种,二无两般。”虽无许多事,天际日上时月便下,槛前山深时水便寒。到这里,言也端,语也端,头头是道,物物全真,岂不是心境俱忘,打成一片处。
雪窦头上太孤峻生,末后也漏逗不少,若参得透见得彻,自然如醍醐上味相似。若是情解未忘,便见七花八裂,决定不能会如此说话。“髑髅识尽喜何立,枯木龙吟销未乾。”只这便是交加处。这僧恁么问,赵州恁么答。
州云:“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才有语言,是拣择是明白,老僧不在明白里,是汝还护惜也无?”
时有僧便问:“既不在明白里,又护惜个什么?”
州云:“我亦不知。”
僧云:“和尚既不知,为什么却道不在明白里?”
州云:“问事即得,礼拜了退。”
此是古人问道底公案,雪窦拽来一串穿却,用颂“至道无难,唯嫌拣择。”如今人不会古人意,只管咬言嚼句,有甚了期?若是通方作者,始能辨得这般说话。
不见僧问香严禅师:“如何是道?”
严云:“枯木里龙吟。”
僧进问云:“如何是道中人?”
严云:“髑髅里眼睛。”
僧不悟,举问石霜:“如何是枯木里龙吟?”
霜云:“犹带喜在。”
僧云:“如何是髑髅里眼睛?”
霜云:“犹带识在。”
僧仍不悟,又举问曹山:“如何是枯木里龙吟?”
山云:“血脉不断。”
僧云:“如何是髑髅里眼睛?”
山云:“干不尽。”
僧云:“什么人得闻?”
山云:“尽大地未有一人不闻。”
僧云:“未审龙吟是何章句?”
山云:“不知是何章句,闻者皆丧。”
圜悟在评唱里说,雪窦了解这个公案的内涵,所以作了这个颂词来做总结,先说“至道无难”,随后说“言端语端”,这是在举一反三。再说:“一有多种,二无两般”,这是举三而反一。圜悟说雪窦这个开示是“三重公案”,意思三次被人“拶住”,差点无法脱身。祖师虽然是慈悲为人,但是说的越多反而让人妄生歧义,好比满口含霜吐不出水,说不清道不明。“言端语端”是说大道并不遥远,就在在言语中显现。为什么说“一”却有多种,而“二”无两般呢?因为“一”指的就是众生本有的平等的真如自性,而自性能生万法,所以说“一”有多种。 佛经中的:“真如”、“涅盘”、“法身”、“如来藏”、“本来面目”、“父母未生前”、“拖死尸者”、“阿赖耶识”、“唯我”、“唯心”等等名称皆是同一物。圜悟著语说:“分几种名称挺好,只有一个法门,什么时候能到达尽头?”“二无两般”的“二”指的是“真”“俗”二谛,“真”“俗”二谛是事物所具有的两种真理,学佛就是要从世俗而入胜义。通达二谛的道理才可以通达佛教,唯有从事物的两个对立方面互成互破,才能扫尽一切执着而显现真如自性。迷悟皆在一念,圣凡同属一体,此乃一切法无二相也。“若不具眼,向什么处摸索?”“不具眼”,就是不具备看透实相的法眼。一个没有开眼的人,应该向什么方向去摸索呢?如果能悟透“一有多种,二无两般。”这两句话,自然就知道方向了。所以古人说:“打成一片,依旧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长是长,见短是短。见天是天,见地是地。”去掉情识计较,将万事万物蕴含的禅理看作浑然一体,这样打成一片之后,对于山水天地的名称名相也不再执著了。苏东坡有诗:“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即便是把“天”叫做“地”,把“地”叫做“天”,也很平常。佛经云:“诸法唯假名,但依名字立”。名字怎样称呼并不影响事物的实质。那么究竟怎样才能使自己在心地上平稳?其实很简单,就像“风来树动,浪起船高,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个是很正常的自然景观。面对这一切自然现象,只需用平常心去看待,一切无可计较,没有分别。对表相的执著和烦恼也就消失了,那么这四句颂词所说的涵义就透彻了。

雪窦才华横溢,所以他分开用几种比喻来表述意境,但是这也属于头上安头,多此一举。“至道无难,言端语端,一有多种,二无两般。”其实根本无需多此一举。因为天上太阳升起时,月亮自然就下去了。窗前山色变深沉时,山水自然也变得寒凉。到了这种境地,言也端,语也端,头头是道,物物全真,这不就是心境俱忘,打成一片吗?

雪窦这则颂词一开头就写得很深奥,所谓曲高和寡,所以到后面又透漏一些玄机,松开一些口子。如果学人能参的透彻,就像品尝醍醐美味一样,如果还在用平常情理去计较,那就七零八落,支离破碎了,必然不能领会这些话的奥妙了。“骷髅识尽喜何立,枯木龙吟销未干”,骷髅识尽喜从何来?有喜悦那就是还有意识分别。枯木里有龙吟之声,说明还没有销蚀干净。这两句又是另一件公案了,雪窦把另一件公案和本公案交织起来深入阐释这个“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与石霜、曹山二位禅师的开示交加起来,便禅味十足,风光无尽了。如今的人不懂得古人的意境,只知道咬文嚼字,什么时候才能明心见性呢?如果是一个开悟的大禅师,自然一看就明白这句话的奥妙。

从前有一个参学的僧人去参香严禅师,他问香严禅师:“如何是道?”。这个问题就像梁武帝的“什么是圣谛第一义”一样,这是难以用语言直接来表达的义理。香严回答:“枯木里龙吟”学僧又问:“如何是道中人?怎么样才算是入道了,才算是开悟的人呢?香严回答:“髑髅里眼睛。”“枯木里龙吟”指的是灭绝一切妄想,参禅参到犹如枯木一般死寂时,依然能听见龙吟一般美妙的声音,犹如枯木逢春,真心的妙用显现了。而“髑髅里眼睛”,指的是断除情识分别之人就像一具髑髅一样死寂,但此时眼识依然能起到觉知作用。香严的意思是禅并非一昧死寂,而是通过止息妄念,恢复活泼的自性妙用,“枯木里龙吟”和“髑髅里眼睛”都是象征死中得活。大死之人才能够大活,如果只能死而不能活,那么就是凡夫了。

这两句莫名其妙的回答让这位僧人实在不解,他又去参石霜禅师。还算他有点小聪明,他直接把香严的答案拿来问石霜。他问石霜:“如何是枯木里龙吟?”石霜回答:“犹带喜在。”就是说最初悟入时心中有一种得法的喜悦感。学僧又问:“如何是骷髅里的眼睛?”石霜回答:“犹带识在。”意思是此时情识还可以起妙用。

石霜几乎将香严的答案点透了,但是这个僧人依然没有领会其中的含义。他又去参曹山禅师。他问曹山:“如何是枯木里龙吟?”曹山回答:“血脉不断。”他又问:“如何是骷髅里的眼睛?”曹山回答:“干不尽。”这里“血脉不断”和“干不尽”指的是众生的见闻觉知和本自具有的自性丝丝缕缕生机不断。僧人又继续问:“什么人能够听见枯木里龙吟之声啊?”曹山回答:“尽大地未有一个不闻。”就是说天底下所有人都能听见。这个僧人又继续问:“未审龙吟是何章句?”不知道这个龙吟的声音有什么说法?有什么依据吗?曹山回答:“不知是何章句,闻者皆丧!”意思不知道什么出处,我只知道听见这个声音的人都已经死了!”“闻者皆丧”大禅师的答案往往就是这样不同寻常,振聋发聩。“闻者皆丧”指的是身心脱落,实证“无我”,“我”不存在了,自然也没人能听见龙吟声了。

复又颂云:“枯木龙吟真见道,髑髅识尽眼初明;喜识尽时消息尽,当人哪辨浊中清?”雪窦可谓大有手脚,一时与尔交加颂出。然虽如是,都无两般。雪窦末后有为人处,更道:“难、难。”只这“难”、“难”,也须透过始得。何故?百丈道“一切语言,山河大地,一一转归自己。”雪窦凡是一拈一掇,到末后须归自己。且道,什么处是雪窦为人处?“拣择明白君自看”,既是打葛藤颂了,因何却道?君自看?好彩教尔自看,且道,意落在什么处?莫道诸人理会不得,设使山僧到这里,也只是理会不得。
雪窦又写了四句颂词,将香严的“枯木里龙吟”、“髑髅里眼睛”作了一番阐释和总结。“枯木龙吟真见道,髑髅识尽眼初明”,在枯木里能听见龙吟声那才是真正的见道了。骷髅里面的情识分别都断尽了,真正的法眼才能起到妙用。“喜识尽时消息尽,当人哪辨浊中清?”百丈祖师提倡“从浊辩清”,“浊法”指的是贪嗔爱取等行为方式,“清法”指的是菩提涅槃解脱等行为方式。当“喜识”都断尽了也不存在有一法可得了,身在其中的人还怎么去从“浊法”中辨别“清法”呢?烦恼即菩提,哪有浊清之分呢?

雪窦真是个有好手段的人,一时间把公案的奥妙之处都写在了颂词之中。但是最后提到为人处,雪窦也说“难,难。”“难、难”就是难上加难。“为人处”指的是禅师接引他人入道的手段。前面雪窦说“至道无难”,这里雪窦又把自己前面的话给推翻,“无难”变成“难、难”,但就这“难”字,也需要开悟的人才能领会。为什么?百丈祖师曾说过:“一切语言,山河大地,一一转归自己”。就像雪窦在拈古颂古时,到最后也都要化为己用。你说,雪窦接引徒众的家风是什么?“拣择明白君自看”,是“拣择”是“明白”你自己看。为什么绕来绕去说了那么多,又要你自己看?幸好是叫你自己看,不然又陷入执著。你且说雪窦的用意是什么?“莫道诸人理会不得,设使山僧到这里,也只是理会不得。”“山僧”是圜悟对自己的谦称,别说你们领会不了,就是我圜悟在场,也无法领会。圜悟真的领会不了吗?实际上他和雪窦一样用心良苦。他们都担心后人粘滞在颂词和言语上,形成新的执著。所以雪窦要大家自己看,启发学人自证自悟。就像百丈祖师提倡的“一切语言,山河大地,一一转归自己”。一切的理论,包括山河大地间蕴含的禅意都要归于自性之中,禅者要着重开发自身的直觉智慧,回归自性,而不是迷着公案,拘泥文字。陷于知解和妄念的窟穴中不能自拔,不能独立地彻见本性,体悟真理。这就是雪窦的家风,也是圜悟的心迹。

——选自刘松林居士《碧岩探骊》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最令她感到高兴的是,湿地保护区周边村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越来越强了。p9很好吃的乌梅圣女果 好喜欢吃乌梅 一整盒我大炫特炫~~#一条plog告别一月# 绿色丽江
  • 现在,童年不在,涝池不在,它已被垃圾淹埋,洪水没出排,湿地没有,农村留守儿童的童年没有,村民乘凉聚会的天然氧吧没有了。现在,童年不在,涝池不在,它已被垃圾淹埋,
  • 我自己做了这套美白,大家可以参考见面卡:A组亮白嫩肤选超光子,美白选超皮,收紧抗衰选BTL;B组可选也很丰富,好几个其他城市没有的项目。从治疗的组合上也做到科学
  • 衣服和配饰的搭配仿佛经过专业训练,不会忽视每一个细节,手袋、丝巾、手表、首饰……都细致妥帖、相得益彰,不会让人远远地
  • 室友向我买了四个卡套这四个我真的做得很用心希望她喜欢最近好多好朋友过生日啊看来5月是生日月呢[打call]六月应该要攒钱忙一点自己的事情了 最近吃饭的时候都在补
  • 不难发现,西康记忆文旅街区集合雅安非遗传承、地方特色主题餐饮、高端民宿、复合型休娱会所四大主力业态,旨在全面打造集“吃住赏购玩”为一体的文商旅综合街区。不难发现
  • 就想着靠近温暖的事儿,开始做隔火熏香。30条超级棒的短句文案[心]1.自律且努力,别让生活太安逸2.及时止损,及时行乐3.事情想做就不要拖4.善良 温柔5.努力
  • 语善 Day 31我希望每个人都可以 少些指责 多些温暖;每个人都 需要温暖 都需要阳光;每个人都会有缺点,但正因为这些缺点,使得我们成为独一无二的人。#咸蛋
  • #阳光信用[超话]#在该奋斗的岁月里,对得起每一寸光阴。人生这条路很长,未来如星辰大海般璀璨,不必踟躇与过去的半亩方塘。
  • @卡布叻_周深 谢谢你非常用心的倾情演绎这首歌!每一样物品都非常用心[抱一抱]录团建视频喊口号的时候,有点羞涩但是好骄傲啊[酷]卡布所在 音之天籁 风雨同周 深
  • #居家小天地##电竞热爱者##微博影像年##家有极致快乐角# 我家的趣味角落是电竞区每当赛局激烈,我就沉浸在屏幕前,忘记了周围的喧嚣抬头就能看到挂满明星签名的墙
  • 南头古城社区美食达人“月亮姐”邀你共同制作汤圆,一起去听听“月亮姐”的美食故事,和古城邻里分享你的新年趣事时间:2月24日15:00-18:00地点:灵感广场心
  • X?宝珀手表是强调实用性的工业设计和强调美观性的艺术设计结合得最巧妙最紧密的一款潜水表,不但是深潜狂热分子的必备傍身利器,对于所有渴望大海深处的那种静谧与自由的
  • #韩剧黑帮的我成了高中生##黑帮的我成了高中生# 5月29日播出~(据报道,已删除BL内容。这时崔世景(奉宰铉 饰)却察觉到他的变化,更怀疑眼前的「伊宪」并不是
  • #一汽与蔚来官宣换电合作#加入蔚来换电体系的车企越来越多,只能说蔚来的换电真的是太方便了,大家赶紧去试一试~无论是春节出行,还是像五一这样的节假日出行,它的体验
  • 怎么会不好看呢他那么小,就站在我眼前那么远又那么近看着他在我面前蹦蹦跳跳的就感觉我又多爱他了怎么能不喜欢呢以前一直觉得“我爱你”是一个很庄重的告白所以我从来不说
  • 啡色皮革,银色调配件,作为GucciTag的精选单品,本商品支持NFC技术,享受数字化的创新体验。??爱马家的平替包包,宽开口小袋采用柔软的小牛皮打造,随附可拆
  • !!
  • 5.22小小少年,未来可期在不经意间慢慢长大在时光岁月里闪闪发光不畏前方路,披荆斩棘向未来世间最美好的星辰,温润如水的月亮照亮了少年的漫漫长路山川是不卷收的文章
  • (偶然看到一位博主发文 感想还挺多的)大家总说:“相见不如怀念”“这么久都不联系已经没什么可说的”其实有的时候我也这么想,直到今天看到了很久没打开的相册,再次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