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道# 【我命在我不在天,道教修行是如何“得道成仙”的!】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以得道成仙为最终旨归,无论外丹术还是内丹术都只为了修道成仙。只有长生久视、成仙成真,才能标志着得道。道教因其追求长生不死的神仙思想而区别于世界上的其他宗教,故又被称为神仙道教。

“仙”在中国古代神话和宗教中认为是靠修炼得道而长生不死的人,或是能达到至高神界的人物。《说文》:“仙,人在山上貌,从人山。”《释名•释长幼》中有:“老而不死曰仙。仙,遷也,遷入山林也。故其制字,人旁作山也。”《说文》解释“僊”时又说:“僊,长生僊去,从人僊。”僊,本意用作动词,表示“轻舞飞升”之意。如《诗经•宾之初道》中有:“屡舞僊僊”。“仙”字,早期都写作“僊”。神仙的概念,最早追溯到《山海经》、《列仙传》等中的神话故事。

道家道教经典中也有对于神仙的描述。例如,《庄子》书中有很多关于神人、至人、真人、圣人的描述。《齐物论》说:“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大宗师》:“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后来道教的有关仙的思想可以说最早是继承于这些观念。例如,葛洪说:“列仙主人,盈乎竹素矣。”(《论仙》),“若谓世无仙人乎,然前哲所记,近将千人,皆有姓字及有施为本末,非虚言也。”(《对俗》)

“成仙”的追求自古有之,只不过道教将神仙之说理论化、宗教化并且实践化了。悬置道教“得道成仙”之现实是否可行不论,事实上道教的神仙观念和“得道成仙”的追求蕴含着丰富的生命美学的意蕴。这种美学意蕴体现在“逍遥”二字之上。体现在道得仙成的精神境界之逍遥、生死观念上的逍遥、追求成仙路径之逍遥。如此“逍遥”的美学意蕴对于现代社会中,异化、物化的个人来说,无疑具有着纯净心灵的作用。

一、 得道:精神之逍遥

中国人的国民性格中,有对自由自在境界追求的“逸”、“游”的性格。在飘逸、游弋、逃逸、出游的同时,也具有着寻找精神家园的“归”、“返”的性格。道家道教所提倡的“道”正满足了人们“出离”与“回归”二争力的融合。

老子所述的“无形大象”之道,“先天地生”而孕育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具有着“弱”、“柔”、“虚”、“静”、“冲”、“朴”等特点。道“惟恍惟惚”,无法用逻辑语言来形容,故在老庄那里“运用了大量的形而上下混然不分的‘大象’来投射出、引发出至道的意境。像‘冲’、‘虚’、‘谷’、‘水’、‘婴孩’、‘风’、‘山木’、‘解牛之刃’等等。”

而一旦把握了道、体道之后,便可以逍遥而无待。“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大宗师》)

而“道”不是一个高高悬起的神秘之物,道可以体现在任何人、事、物之中。“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庄子曰:‘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狶也,每下愈况。汝唯莫必,无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周遍咸三者,异名同实,其指一也。’”(《庄子•知北游》)

正因为“道”是周遍咸的,所以体道的“逍遥”不是厌世的或者是形而上的。也没有人能够在实在的意义上离世独立。如此体道的精神样态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睨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庄子•天下》人生的境域,无论悲苦喜乐,就是道的境域。没有什么形而上的终极,世间就是终极。如此之体道是真正意义上的逍遥。

这种周遍咸的道的观念进一步发展,成为了道教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观念。例如,葛洪说:“一人之身,一国之象也。胸腹之位,犹宫室也。四肢之列,犹郊境也。骨节之分,犹百官也。神犹君也,血犹臣也,气犹民也。故知治身,则能治国。”(《抱朴子内篇•对俗》再如,杜光庭曾说:“老君垂教,以清静为用,无为为宗,清静则国泰身安,无为则道成人化。”

二、 成仙:生死观念之逍遥

道教重视“生”,重“人”,重“肉体”。如:《太平经》说:“天地之性,万二千物,人命最重。”《无上秘要》卷五说:“天地万物,人为最贵也”、“夫人是有生最灵者也。”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说:“夫禀气含灵,唯人为贵。”葛洪的《抱朴子内篇》说:“有生最灵,莫过乎人。” 道教注重对人体生命的保养、“保精爱气啬神”。

《太平经》说:“人有一身,与精神常合并也。形者乃主死,精神者乃主生。常合即吉,去则凶。无精神则死,有精神则生。常合即为一,可以长存也。常患精神离散,不聚于身中,反令使随人念而游行也。故圣人教其守一,言当守一身也。念而不休,精神自来,莫不相应,百病自除,此即长生久视之符也。”(《太平经合校》卷一三七~一五三《太平经钞》壬部一九上) 追求肉体不死、羽化升仙,表现出道教企图达到对于生命的自主自控,即身成仙的逍遥自在。

一方面,道教非常重视肉体;另一方面,道教亦表现出在境界上对生死问题超越的“逍遥”。一般观点认为道教和道家的生死观是矛盾的。例如认为葛洪重肉体长生,而庄子就是对死置之度外。其实,葛洪是从修仙的迫切实践角度来谈生死、成仙。他怕人们不重视“生”,错过了即身成仙的机会,人唯一能够把握的就是生命。葛洪说:“天之大德曰生。生者,好物也。是以道家之所至秘而重者,莫过乎长生之方也。”(《抱朴子•勤求》)而庄子讲的是一种“亦可……亦可……”的境界。拥有一种“无待”、“无累”的境界,便亦可接受生,亦可接受死。“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庄子•大宗师》)“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

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庄子•齐物论》)在对待形神问题上,陶弘景也有“亦离亦合”的观点。陶弘景说:“凡质象所结,不过形神。形神合时,则是人是物;形神若离,则是灵是鬼。其非离非合,佛法所摄;亦离亦合,仙道所依。” 简单地说,佛教生死观的思维方式是“非……非……”的双遣方式,从缘起入手,让人体悟“空”,从而破我执、法执。道教的生死观讲究形神亦离亦合,亦可离亦可合。思维方式是“亦可……亦可……”、“方……方……”。讲究一种对肉体生命的自控自主,讲究修炼之方法,同时又对肉体生命并不执着,对得道成仙、长生不死的目标不存在“机心”,天然自然,随遇而安,逍遥自在。

其实,在道教修炼成仙的过程中,如果存在着对“生”执着的“机心”,就会存在着羁绊和束缚。“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庄子•天地》)当“生”成为一种束缚心灵的追求目标,人就“有累”、“有待”,心灵的世界就会背遮蔽。“富贵显严名利六者,勃志也。容动色理气意六者,谬心也。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去就取与知能六者,塞道也。”(《庚桑楚》)这样就达不到体道的逍遥自在,就一定不会“得道成仙”。只有超越时空、超越生死、物我两忘的“撄宁”之逍遥境界,才能成就最终的“得道成仙”。

三、 以何得道成仙:方法之逍遥

道教是一个非常重实践的宗教。要达到“得道成仙”,有许多的方法,如符箓、咒语、服食、房中、存神等等。然而只有到达方法上的超越与逍遥,从依技成仙转化为依艺成仙,才能真正得道成仙。

实践证明,存有机心的外丹服食等技术方法,不能解决得道成仙的问题。故道教非常重视内丹术,强调性命双修,重视内在精神涵养与外在炼形体和服食的结合。

在精神内养的方法上,《庄子》重视心斋、坐忘。“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庄子•人间世》)“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大宗师》)。

道教修炼中也重视这种“忘”、“斋”、“化”的内在精神涵养方式,如谭峭说:“道之委也,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生而万物所以塞也。道之用也,形化气,气化神,神化虚,虚明而万物所以通也。是以古圣人穷通塞之端,得造化之源,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虚实相通,是谓大同。”(《化书》)

“技”,只是纯粹的方法;忘掉“技”之后的“艺”,是融合了“道”的出神入化的“逍遥”。在《庄子•达生》中讲的“削木为鐻”的巧匠梓庆的故事,《庄子•田子方》中宋元君将画图的故事,以及《庄子•养神主》中著名的庖丁解牛的故事,讲的都是在如此心斋、坐忘、体道工夫之下,使得无论是雕刻、绘画甚或是解牛,都成为鬼斧神工的“艺”而非仅仅是“技”。“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庄子•大宗师》)

道教“得道成仙”正是在此多重“逍遥”的美学意蕴下,才真正具有了“我命在我不在天”的气魄。

文章来源:网络资料

一个人的面相里,藏着他(她)读过的书,走过的路,见过的人。

30岁之前,面相是父母给的;30岁之后,面相是自己修的。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面相负责。

修好9种面相,做个有福之人。

1

端庄

《罪福报应经》中说:“为人端正,颜色洁白,辉容第一。”

端庄的人,都有良好的教养。

这种教养,表现在五官,流露在言行举止上。

端庄的人,说话慢,办事稳;不浮躁,不轻佻;让人安心,让人放心。

2

正直

曾国藩说:“邪正看眼鼻。”

一个人内心的邪与正,从眼睛和鼻子上就可以看出一二。

正直的人,大多双目清明、目不斜视。

鼻歪眼斜,眼神犹疑、飘忽不定,这样的人必定心术不正。

3

谦卑

曾国藩说:“谦卑含容是贵相。”

董卿主持《开学第一课》时,嘉宾是翻译家许渊冲老先生。

许老年事已高,坐在椅子上讲话。

为了方便沟通,董卿多次半跪在椅子旁边,微微仰视对方。

人越谦卑,心越高贵;这份谦卑,让人动容。

4

善良

我们常说:“这个人长得面善。”

善良的人,只看脸,就让人如沐春风。

奥黛丽·赫本说: “若要有美丽的嘴唇,请说好听的话;

若要拥有迷人的眼睛,学会看到别人的长处。”

常行善事、多说善言,就是为自己积福。

5

温和

《礼记》有言:“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日子过得好不好,看看眉心就知道。

整天为了生活愁苦奔忙,就会不自觉地皱起眉头。

长此以往,容颜加速衰老,苦相便生。

一个情绪稳定的人,眉头必定是舒展的。

任凭世事再繁琐,也扰乱不了他们平和的内心。

6

开朗

俗话说:爱笑的人,运气不会太差。

一颗阴暗的心,托不起一张灿烂的脸。

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

你对它报以微笑,它也会还你微笑。

一个简单的微笑,不仅让自己快乐,也能温暖别人,人生路自然越走越宽。

7

宽厚

心眼小的人,天地大不了。

每发一次愁,眉头的皱纹就深一度;

每生一次气,眼底的肝火就旺一分。

雨果说:“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

宽厚的人有福相,再难容忍的事儿,也容得下;再可笑的人,也是一笑而过。

8

干净

契诃夫曾说:“人的一切都应该是干净的。

无论是面孔,衣裳,还是心灵,思想。”

容貌是先天的,干净整洁的外表,却可以后天去改善。

别人没有义务,透过你邋遢的脸,发现你内在的闪光点。

干净的面相,是你最好的通行证,也是最大的福气。

9

饱满

生活中,有的人总是精神萎靡,愁容满面。

成天都是垂头丧气、无精打采的样子。

大多数身体状况不佳,显得“一脸苦相”。

有福之人,总是精神饱满,面色红润,底气十足。

他的心理一定是健康的,充满阳光和正能量。

读书学典:《论语.宪问》14.31 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方人:评论、品鉴人物,犹言批评。方,比、比方的意思,即对比评论人物的优劣,古人谓之“品藻、品鉴”。《义疏》:“比方人不得不长短相倾。”一说是诽谤别人。郑注“言人之过恶”,即讥评别人。钱穆曰:“方人若指谤人,孔子何以仅谓不暇,而又称其贤?故知‘方人’当从前解。”
▲不暇:没有空闲。暇,空闲。

■现代翻译:子贡评论别人。孔子说:“赐啊,你真的就那么贤良吗?我可没有闲工夫去评论别人。”

●何晏等《论语集解》:孔安国曰:“比方人也。不暇比方人也。”

●皇侃《论语义疏》:子贡以甲比乙,论彼此之胜劣者也。夫人行难知,故比方人优劣之不易。且谁闻己之劣。故圣人不言,圣人不言而子贡专辄比方之。故抑之,我则不暇有比方之说。江熙曰:“比方人不得不长短相倾,圣人诲人不倦,岂当相臧否。”

●刑昺《论语注疏》:此章抑子贡也。子贡多言,尝举其人伦以相比方。夫知人则哲,尧、舜犹病,而子贡辅比方人,怒其轻易,故孔子曰“赐也贤乎哉”,所以抑之也。夫我则不暇比方人也。

●陈祥道《论语全解》:不器于人者然后能器人,器于人者不可以器人。子贡器于人而已,其方人也不亦过乎?孔子曰:“赐也贤乎哉?”以贤者过之也。子贡对卫将军文子则谓颜渊之相,冉雍有志之君子,仲由才任治戎,冉求好学博艺,至于公西赤、颛孙师、曾参、卜偃、灭明、高柴、南容之徒,莫不在其所议,而孔子笑之,盖讥其方人之过也,故子以为不暇。左氏之品藻,班固之变美,不免后世之讥者,以其不能器人也。

●朱熹《论语集注》:比方人物而较其短长,虽亦穷理之事。然专务为此,则心驰于外,而所以自治者疏矣。故褒之而疑其辞,复自贬以深抑之。谢氏曰:“圣人责人,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如此。”

●张栻《癸巳论语解》拟议人之优劣,非知者其能之乎?故亦可谓之贤。而曰“夫我则不暇”,求之他人,不若笃其在己也。圣人抑扬之间,所以长善救失者,宜深味也。

●清《四书解义》:此一章书见学者当以自治为先也。子贡平日比方人物,而较其短长,不可谓非穷理之事,然专务为此,则心驰于外,而疎于内矣,故夫子婉以警之曰:赐也,尔能方人其亦贤乎哉?盖惟自治有余,而后得以暇及于人耳。若以我自审方虑,义理无穷,虽日孜孜焉而有未逮,又何暇较量他人乎?凡人之为学,终其身无可已时,即终其身无有暇时。以孔子之圣,而犹自谓不暇,则凡有志于学者,其孰有暇时邪?于此知学至圣人,而其功愈专,希圣者可以勉矣。

●刘宝楠《论语正义》:《释文》云:“方人,郑本作谤,谓‘言人之过恶’。”卢氏文弨考证:“古论‘谤’字作‘方’,盖以声近通借。子贡言人遇恶,故子曰‘赐也贤乎哉’,言汝己身果皆贤乎?!而谤人也,夫我则不暇谤人而自治。”谤谓言其过失,使在上闻之而自改,亦是谏之类也。昭四年传:“郑人谤子产。”《国语》:“厉王虐,国人谤王。”皆是言其实事,谓之为谤。但传闻之事,有实有虚,或有妄谤人者,今世遂以谤为诬类,是俗易而意异也。《三国志.王昶传》昶戒子书曰:“夫毁誉,爱恶之原,而祸福之机也。是以圣人慎之。孔子曰:‘吾之于人,谁毁谁誉;如有所誉,必有所试。’又曰:‘子贡方人。赐也贤乎哉?我则不暇。’以圣人之德,犹当如此,况庸庸之徒而轻毁誉哉?”以方人为毁,是亦读“方”为“谤”,用郑义也。《庄子.田子方篇》:“鲁多儒者,少为先生方者。”是“方”训比也。学以相俌而成,故朋友切磋,最为学道之益。夫子尝问子贡与回孰愈?又子贡问子张、子夏孰愈?夫子亦未斥言不当问,是正取其能比方人也。此文何反讥之。

●钱穆《论语新解》:一部《论语》,孔子方人之言多矣,何以曰“夫我则不暇”?宋儒谢良佐见大程子,举书不遗一字,明道曰:“贤却记得许多,可谓玩物丧志。”谢闻之,汗流浃背。及看明道读史,又却逐行看过,不差一字。谢甚不服,后来醒悟,常以此事接引博学进士。其事可与本章互参。

●南怀瑾《论语别裁》:“方”是说子贡比较直爽,看见不顺眼的人,当面就说人家,得罪人。孔子说,子贡啊!你要求别人,不要过于高了,不要希望别人都是贤人啊!有时候要马虎一点,而且老是得罪人,也不太好。假如是我,就没这个工夫去批评别人。

★此章论轻易议人当戒之也。“方”有正反两种解释,“贤乎”也有两种理解。但“不暇”二字,意味深远,无论是“品鉴”他人,还是“诽谤”别人,或者是“直言陈过(谏)”;也不说“贤乎”是赞、是讥,或是抑、是扬。孔子以“不暇”表示对这几种行为都不“许”之,学者宜思齐内省,汲汲乎治身而未已,岂有暇检点他人?故就方人之见,而提醒之,深于教矣。 https://t.cn/RxRVHIh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不过球队在上一轮英超0-1败给狼队,全场节奏都在狼队的控制下,是对球队士气的打击。两队今季曾在联赛有过交手,当时维拉客场1比0力克曼联,但此后双方均经历换帅,目
  • 所谓现代轻奢,实际上是以现代简约风格为基础,通过一些精致的软装元素来凸显奢华品质,同时也浓缩着意想不到的功能与细节,从而彰显了一种高品质的生活方式。无论是场景的
  • 【#在成都和宇宙对话将成为现实# [话筒]】位于成都科学城鹿溪智谷的四川天府新区宇宙线研究中心将于2022年建设完工,并正式入驻,目前,研究中心大楼已经建设成型
  • 如果是对方八字中的忌神,合化了自己的喜用日支,则是对方的环境有问题,造成配偶帮到忙,事情往往会转化到自己期望的对立面。除了有大悲上师们的引导和帮助,自己更要精进
  • ” 3.“等晚霞代替落日说过晚安,温柔的月色就会洒到你的枕头旁边,代替我说一声,明天依旧爱你” 4.落日归山海 山海藏深意. 5.“陪你看日落的人 比日落
  • 但雪茄离开了保湿柜后怎样能保持良好的状态呢,绝大多数的雪茄客都会用到专门的雪茄皮套。[呲牙]#长沙雪茄##有时雪茄##中式雪茄[超话]#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雪
  • 才一个早上她已经吃了8种零食[允悲],这是我无法想象的,除了说话,嘴巴就没停过啊[笑cry]长痘、长斑、发胖等皮肤问题和爱吃零食息息相关,今天群里爱吃零食的小可
  •   航瑞团队成员涵盖产品开发、工艺开发、试验验证、生产制造及质量保障等领域,并且已经在产品设计、计算分析、试验开发、制造工艺、质量控制等方面已经形成了完整的能
  • 我试图用音乐描绘心情,就算我没有机会弹琴,就算我因此落了不少眼泪。我知道我爱的是皓都,但是610给了他生命给了他灵魂。
  • 野迪的劲儿太大了,忘了晚上八点的紧急会议…还好领导又想起了我,打好几遍电话催着进腾讯会议…又是迟到的一天…晚上约了隔离的大哥,过几天出了隔离期去买海参哈哈哈哈哈
  • ❗与大厦确认,天台入口目前封闭不对外开放,大家遵守规定不要进入天台哦~无锡市 梁溪区 中山路333号P3 南方泉地铁站余生夫妇曾经擦肩而过的地铁站,命运的齿轮由
  • 我对时光的流逝心生恐惧我是怕——爱你的时间不够不,真的爱——一天已经满足何况我们,已从严冬的冷酷越入绚烂的春天我已然足够幸福尽管我对幸福的含义并不知晓但从青春的
  • 当了妈妈之后整个人都变得温和了许多每天都被一个软糯软糯的小可爱粘着幸福感爆棚心态真的很重要如果心态不好,你会觉得自己每天带着孩子什么也干不了;如果心态好,会觉得
  • 在操作层面,复杂的指标分解、评估考核、统分应用等工作,已经成为经理人的普遍痛点,大量的管理成本与其所带来的成效相比,越来越不能满足管理者们的预期。绩效辅导讲究的
  • 来自蒲熠星哔哩哔哩动态: ​互动抽奖 大家应该都还记得这个猫猫抱枕~剑与远征年度庆典版本来啦! 来自蒲熠星哔哩哔哩动态: ​互动抽奖 大家应该都还记得这个猫猫
  • 帆影过横塘,心与花俱瘦;陌上人争看,高卧重浪收;病从旧岁减,心比春事幽;诗成赏音绝,离亭虫独奏;风烟无限近,长歌哭长楼;光景又将半,东岸听雨收;孤云欲成雨,雁阵
  •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他只给你希望这个世界能接受的表面印象,你只有通过参考较小的行为才能得到真正的了解,因为那些小动作是无意识的,还有那些他不知道在脸上稍纵即逝的表
  • 萨斯喀彻温省电力部门提供的数字显示,丛林大火已经使得从艾伯塔王子城到拉龙日(La Ronge)地区的9000多人断电。萨斯喀彻温省电力部门提供的数字显示,丛林大
  • 信中提到,管理动作必须少搞花样,把精力专注在业务成长上,不同兵种接下去都要提升饥饿感和专业水准,要脸对客户,讲人话、做实事儿,团队要为未来独立面对市场做好充分准
  • 而如今做了妈妈,虽然不那么野,但性格还是直爽率真,随心所欲,无所顾忌的做自己,这点就是她最厉害的地方 喜欢丁香花的人,性格中有一点多愁善感,偶尔会有一点悲伤,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