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悔先罪,而不说入于过去。”学佛第一步先忏悔过去的罪业,怎么样不入于过去?不被过去困住了?用中国文化来解释,最简单的就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犯了错,但从此不再犯,也就是颜回的“不二过”。六祖在《坛经》上讲忏悔,忏过去之罪,悔是未来永不再犯。像你们常常“二过”,口口声讲忏悔,都是在骗人骗自己。真是大丈夫的人,连“忏悔”两个字都不讲,他就是痛改,对自己毫不客气的。

这些道理都是大道理,因病而说法,只有文殊师利菩萨问得出来,只有维摩居士答得出来。一个代表出世的大士,一个代表在家佛。我们这里的章同学写了一篇文章,强有力地提出来维摩居士是真正传佛心印,是真正禅宗的传统。这是绝对的正知正见,我支持他。这就是研究佛学。

现在维摩居士藉生病,一个善问,一个善答,刚才所讲因为众生有生命就是病,这个世界就是个病态世界,我们的生命是病态的存在,解脱了这个病态就成就。但是解脱了,这个病态就没有了吗?有!能解脱了,这病态的生命就变成最美的生命,至真至善至美,这个世界就没有什么遗憾,也没有无常、苦、空、无我,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国土。不相信,你看一下人造卫星高空所照这个世界的照片,你才知道这个世界的可爱,比他方佛国土还要可爱。你说你在下面觉得这个世界脏得很,这是这个世界的尘渣子,包括我们,都是这个世界的灰尘渣子。这里比净土还要好,不是只有干净的香的一面,还有脏的臭的一面,有它特殊的味道。

所有其他的佛经典,对这个世界都是厌恶悲观的,认为人生是痛苦的。《华严经》则不然,主张这个宇宙一切的一切都是至真、至善、至美。如何做到呢?只有一念明心见性就做到了,你就看到真实的一面。换言之,我们现在看到这个世界生、老、病、死,无常、苦、空、无我,是一个影子。你没有看到这些现象的后面是常、乐、我、净。《维摩诘经》中这一段,他们二位唱的双簧,是在说明一个佛法的至高无上哲学道理。

“以己之疾,愍于彼疾。”这是学佛的精神,因为我身体不好而同情别的身体不好的人。这一生多病多苦的人更应该慈悲,不要光坐在这里,要多到外面去帮忙贫苦的人。你们学佛的居士们以为出两个钱就好了,叫你去医院,去收容残障儿童的地方,你绝不肯去,绝不慈悲,这是个事实。在医院或贫苦地方,只看到修女神父去服务的,几乎没有看到佛教徒。很多佛教徒讲慈悲的道理比谁都多,只有对自己是真慈悲。人生谁无病痛无苦恼?如果自己是近视的人,你就要想办法为近视的人服务。因为自己有病,你就要多照顾病人。可是我看到的,自己有病的人,不会照顾病人,都是先照顾自己,我第一。

“当识宿世无数劫苦,当念饶益一切众生。”因为自己有病,就晓得前生种的因不好,多生累劫不怜悯病苦中人、不布施药。越自私的人,他生来世越是多病多灾多难。这一生多布施,他生来世长命百岁,无病无苦。佛法处处是因果,你这一生一直在病中,是前因不好。若不从前因忏悔,再因生病而更只顾到自己,这个现行又变他生来世的种子更不好了。我从小多病,现在也多病,合了杜甫的诗:“多病所须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而我每次病了都有高人送药方,名药名医都来了,大概因为自己多病,肯结善缘吧。所以我也喜欢给人吃药,你有病我给你吃药,你以为我好心?不是好心,是想求得来生一有病就有人给我吃药,对不对?还是做生意的办法。笑话归笑话,你能如此发心多施医药,不要等到来生,你此生就可以转了,变成少病少恼。可是你们当中肯布施别人医药的不多,接受人家布施的人太多,甚至有的人经常在这里拿药,吃了哪几种药自己又不记住,有病再来找我,我忙得不得了,要你自己去拿药吃,又不晓得吃什么,那你就该死吧!

维摩居士在这里告诉我们,自己为什么会生病?应当认识是你过去世无数劫的痛苦累积而来。因为如此,你现在就应该也想到众生的痛苦,要发愿去帮助一切众生,这就是佛法。我一再说,经典就是戒律,我们对照一下,做到了吗?有时同学们告诉我,老师,我前几年就是这样做的。我说,是吗?可是你今天有这么做吗?你这么告诉我不是等于在打自己耳光吗?你为什么不永远这样发心,这样做呢?

“忆所修福,念于净命。”要忆念自己如何去培养福,像刚才讲的,你要反省为什么不能持续精进下去,为什么过去有做,现在不做?你们年轻人光想求慧,想开悟,是求不到的,因为你没有福报。福德是修善行来的,你没有去做善行,只有在消福。《金刚经》讲的两件事,就是福德和智慧,但是它强调福德之重要,有大福德才有大智慧成就。你再去看看,就会懂了。你天天在偷懒在消福,这样哪能成道?没有这么便宜的事!得道是多生累劫无量细行而来的。

“念于净命”是要念念做到什么是净命,能修到净命,这个色身就转了。我们现在的命是五浊之一的命浊,是不干净的。你再参看《阿弥陀经》的西方极乐世界,就知道什么是净命。西方极乐世界里也有鸟,可是那边如果没有业力怎么会有鸟?经典告诉你,那都是诸佛菩萨的化身,纵然化成鸟还都是在念佛念法念僧,都是净命而来。我们学佛修持到净命的境界,报身可以长存世间,就是佛的弟子们有所谓的“留形住世”,我们在前面曾经提过。

“勿生忧恼,常起精进。”你注意,这不是劝世文啊!都是做工夫要修的。我们日常人生都是在烦恼忧心的境界中,这里叫你勿生忧恼,念念常起精进之心。

“当作医王,疗治众病。”学佛的人应当发心成为大医王,大医王就是佛,不但能治人肉体的病,还能治心理的病。

“菩萨应如是慰喻有疾菩萨,令其欢喜。”这一篇就是佛的戒律规矩,要这样去探病。全篇说明了生命的真谛,也说明了慰劳病苦的真谛,也说明了修持的真谛。

虚云老和尚: 勤学经律论,持戒莫放逸

云居山方便开示 五月二十三日(1955年7月12日)

世上军令严肃,令行如山倒,谁也不能违他。佛所说法,亦如军令一般。为佛弟子,只有依教奉行,决不能丝毫违犯。前几天说的布萨时上座对沙弥说:“汝等各净身口意,勤学经律论,谨慎莫放逸。”既已出家,就要痛念生死,如救头燃,怎敢放逸呢?

勤学经律论、三藏圣教,寻求了生脱死的途径和方法。经律论名为三藏者,因此三者皆包藏文义也。经说定学,律说戒学,论说慧学,故三藏亦即三学。梵语“素旦缆藏”,或曰“修多罗藏”,译曰綖,谓佛之言说,能贯穿诸法,如綖之贯花缦也。又译曰“经”,经者具常、法二义,且经之持纬,恰具綖义。梵语“毗奈耶藏”,或曰“毗尼藏”,译曰“灭”,谓灭三业过非也。梵语“阿毗达摩藏”,旧作“阿毗昙藏”,译曰“对法”,以对观真理之胜智而名。又译无比法,谓胜智无比也。别名优婆提舍,译曰“论”,论诸法之性相而生胜智,故别名为论。

既受三坛大戒者,便是大丈夫和菩萨,又发了菩提心,就要做大丈夫和菩萨的事。梵语菩提,此译为道,道者是心是理。心之妙理,体同虚空,遍三界十方,包罗万象。发如是菩提心,就是菩萨大丈夫,诸佛慈悲说三乘法,重重指明。就戒律言,佛制比丘,五夏以前,专精戒律,五夏以后,方许听教参禅,可见学戒守戒是佛弟子最重要的事。

《梵网》律有十重四十八轻,犯十重是波罗夷罪。波罗夷此译为弃,或曰退没,或曰不共住,或曰堕不如意处,或曰断头、无余、他胜等,是戒律中最严重之罪也。律中有开有遮,小乘与大乘不同。开者许之义,遮者止之义,许作曰开,禁作曰遮。开要看时节因缘,是额外方便,没有因缘是不开的。遮则一遮永遮。小乘与大乘有很多相反的,小乘持即大乘犯,大乘持即小乘犯。其详细条章,可看《毗尼止持作持》等书。

具足戒中,比丘有二百五十戒,比丘尼有三百四十八戒,分为五篇。一曰波罗夷罪,译曰断头,其罪最重,如断头不能复生,不复得为比丘也。此篇比丘有四戒,比丘尼有八戒;二曰僧残罪,梵名僧伽婆尸沙。僧者僧伽之略,残为婆尸沙之译,谓比丘犯此戒,殆濒于死,仅有残余之命,因此而向于僧众忏悔此罪,以全残命,故名僧残。此篇比丘有十三戒,比丘尼有十七戒;三曰波逸提罪,译曰堕,谓堕地狱也。此篇比丘有一百二十四戒,比丘尼有二百零八戒;四曰提舍尼罪,具云波罗提舍,译曰向彼悔,向他比丘忏悔罪便得灭也。此篇比丘有四戒,比丘尼有八戒;五曰突吉罗罪,译曰恶作,其罪轻。此篇比丘有百众学法,另有二不定法、七灭诤法,共一百九戒。比丘尼有百众学法,七灭诤法。比丘除在三际四威仪中严守二百五十戒,成三千威仪外,还要在二六时中遵照毗尼日用,持诵五十三咒,如是降伏其心,制身不行。

又有三聚圆戒之说,每一戒皆具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之三聚也。如不杀生一戒,即具三聚者,谓离杀生之恶,是摄律仪,为长慈悲心是摄善法,为保护众生是摄众生。《楞严经》云:“若诸比丘,不服东方丝绵绢帛,及是此土靴履裘毳、乳酪醍醐。如是比丘,于是真脱,不酬还宿债,不游三界。”小乘有因缘可吃牛奶,菩萨吃不得,丝绵救毳等亦然。这是小乘大乘开遮持犯的不同,又比丘不拿银钱,不存一米,不吃隔宿饮食,当天化饭吃不完的不留,菩萨开了拿银钱不犯。酒是五根本戒之遮重戒,大乘小乘不准开,惟大病非酒不治者,白众后可用。戒律开遮因缘微细,要深入研究才能明白。

佛门兴衰,由于有戒无戒,犯戒比丘,如狮子身中虫,自食狮子肉。所以佛将入灭说《涅槃经》,叫末世比丘以戒为师,则佛法久住。佛又说四依法,一、粪扫衣;二、常乞食;三、树下坐;四、腐烂药。此四种法是入道之缘,为上根利器所依止,故名行四依,又名四圣种。此法能入圣道,为圣之种。粪扫衣又名衲衣,凡火烧、牛嚼、鼠咬、死人衣、月水衣,为人所弃,与拾粪之秽物同者。比丘拾之,浣洗缝治为衣曰粪扫衣。又补衲粪扫之衣片而着用之,故曰衲衣。比丘着此粪扫衣,不更用檀越布施之衣,在于离贪着也。乞食,梵语分卫。《十二头陀经》曰:“食有三种,一受请食,二众僧食,三常乞食。若前二食,起诸漏因缘,所以者何?受请食者,若得请,便言我有福德好人;若不请,则嫌恨彼,或自鄙薄,是贪忧法,则能障道。若僧食者,当随众法,请主事人,料理僧事,心则散乱,如废行道,有如是恼乱因缘,应受乞食法。”树下坐,不住房屋,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也。腐烂药者,比丘有病不请医,不吃新药,人拾别人所弃之腐烂来吃,病医得好不好,听其自然。今世比丘,谁能守之?一有疾病,中医西医,特效药、滋补品都来了,四依法久无人行了。

梵语比丘,此云除饿,又云乞士、破恶、怖魔。比丘为世福田,人若供一饭、闻一法,能除一切饥饿之灾,故曰除馑。云乞士者,上从如来乞法以长慧,下就俗人乞食以滋身,故名乞士。乞法谓乞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等三十七道品之法也。破恶是把身口意所造十恶业破除之,转为十善业也。怖魔谓比丘出家,脱离魔眷,魔震动惊剧也。我们既成了比丘,谁能名符其实为真比丘呢?既出家为了生死,就要依法行持,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不要留恋世上的贪嗔痴爱,不要人我是非,好吃懒做。

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太上感应篇》与道教修证的关系
茫茫世界,芸芸众生,所有文化的初衷与最终目的都不过是为了究竟生命的本来面目,一探宇宙万物的本源。

这个究竟于道家来说,干干脆脆,便是一个“道”字。自太上设教以来,历朝历代为阐释“道”而出现的经典数不胜数,这其中就包括被誉为“古今第一善书”的《太上感应篇》。

《太上感应篇》大约成书于北宋末年,其中内容,相信对道家文化感兴趣的朋友早已烂熟于胸,因篇幅有限,在此不再赘述。

恰逢我们班同学(中国道教学院2018级研究生班)最近倡印新版《太上感应篇》,遂尝试探讨下感应篇与道教修证的关系。

古语有云: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虚行,遇缘则应。任何一个文化现象的背后都有着无数的因缘,所以我们看待一本经典的时候,也需要考量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北宋末年,正是面临国破家亡,社会动荡的时期。我们中国的历史每逢乱世,一定也是英雄豪杰、圣贤智者辈出的时期,《太上感应篇》也是在这个时期出现。

后世儒释道三家皆推崇此经,宋理宗曾在卷首提有“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颂词,历朝为其作序、作注者数不胜数,其伟大价值可以概见。

为何《太上感应篇》早不出晚不出,偏偏这个时候出现呢?很简单嘛,进者退之,退者进之!

正因为社会道德的退步与缺失,才会有唤起人性善的一面的经文出现。这个道理就好比当下我们强烈呼吁传统文化的复兴,背后的道理自然是因为我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现在由于出版、网络行业的发达,经典早已广为流传,《道藏》、《佛藏》、《儒藏》等等这些大部头,过去庙里、图书馆里都很少的,现在不但都有,而且只要你想看,一台接上网络的电脑,甚至一部手机都可以做到。

经书古籍的流传本来是件好事,可恰恰是由于珍本的泛滥,后世学人很容易心浮气躁、好高骛远。经书一流传开,随意就可以翻阅到,你问某某书看过没呀,看过呀。可是经书的内容信的过么?

平日生活起居,行住坐卧,做的到么?如此长久下去,理论越来越熟悉,信心的坚固越来越不稳,那这个“看过”就是个大问题!不由又想起古人的殷切叮咛:莫将容易得,便作等闲看。

这句话当然是对经书流传开,尤其是秘本丹经流传开后果的反思,也是对年轻一辈学人态度的不满,对比早晚功课中所言“信受奉行”四字,要虚心反省自己能真实做到几字。我们再看历代儒释道三家都对《太上感应篇》评价甚高,道家不必说,“太上”二字便是最好的说明;佛家历代有很多法师阐述、介绍此经;儒家更是认为此经中大部分的日常行为规范,劝善积德内容完全符合儒家自我身心修养的原则。

也是因此,很多出世的修行人,好比道家、佛家的,很容易看不起儒家的理论,总以为仙佛比圣人高一等嘛。

以至于将《太上感应篇》匆匆读过,就搁置一边,对于其中的道理并没有契入,甚至把先贤的警告丢之脑后: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其实佛道两家都有律宗一脉,《太上感应篇》的内容完全就是入世的律宗呀。
哪怕撇开宗派,也没有哪一个实修文化不讲约束,有约束就是有所守,有所敬畏。戒律其实很难讲,因为严苛、细致,当我扪心自问时,深感自己也做得远远不够。

但是遍观所有戒律的原则,不外乎八个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我们道家喜欢讲清净,什么样才能叫“清净”?一点罪业没有,一点脏的东西也没有,为善去恶,整个人升华到纯善、至善的境界。所以我们再回转来看,所有修养学问的核心几乎也都绕不开为善去恶的原则,正统宗教的修炼就是尽量要把你人性中至善的一面发扬光大,恶的一面消磨殆尽。

譬如我们讲修行,是实际的、平实的。假如身心的修证不能统一,只是理论上知道,实际生活并无任何转变,只是嘴上讲讲我悟了、我懂了,不过是骗人骗己而已。

修行是要身心气质的完全转化,理入、行入!不但见解上知道,做事上一定要行到。

行门是最难的,修行修行,一个“行”字就代表了内在心里的行为和外在身体的行为,也就是心行和身行。《太上感应篇》不单是要你身行上做到善,更是要你长久之后连带心行一起净化,身心内外处处一切合乎道。倘若站在文化的立场上,不以狭隘的宗教观念来分别,

唐朝的李翱参访药山禅师时听到的开示也是一样的道理,药膳禅师叮嘱他回去后: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

《太上感应篇》的内容毫无疑问就是“深深海底行”,假使没有做到“深深海底行”呢?

那就像后世宋朝宰相张商英对李翱的批评,因为李翱自认为参访药山禅师后自己悟了,但是张商英结合李翱的人物生平,写了两句诗给他:云在青天水在瓶,两眼随指落深坑。溪花不耐风霜苦,说甚深深海底行。其实好好研究历代成道的祖师传记就可以知晓,如何成就的快,同做人的道理一样:一上来就是要做顶天立地,一等一的大丈夫,气象万千,大气磅礴。

没有大的行愿,个人理上的见解不会圆满,实修的功夫也不会长足的进步。甚至说严重的,连对于道的基本信仰都无法坚固,很多人为什么闻道后一点都信不过呀?

说白了,先前的善根不够,没有那个根器,再加上恶业太多,各种烦恼妄想障碍着他,生不起大智慧。这该怎么解决呢?

别想什么内丹、打坐了,老老实实先从行为上做起,把身心的行为都转过来,依照《太上感应篇》的内容,身口意不再犯错,也就是儒家颜回说的“不二过”。

把从前欠的账还清了,才能开发出自己的善根,智慧的光明才会一点点迸发出来。
修道修道,道在哪里?古人早说了:挑水担柴无非道,行住坐卧皆为禅。道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一切现成,为人处世,样样都可以合乎道。

凡事尽量以别人的利益为紧要,自然而然,坦然而住。遇到事更是要提起便提起,要放下便放下,健康轻松,雍容大度,把幸福快乐尽可能的带到人间的每一个角落。也唯有这条路才能培养福德,开发智慧,成就道业。

当今的世界唯科技、金钱马首是瞻,可是人格的养成,个人的修养,乃至为人处世的学问都不是科学和金钱所能涵盖的。
越是在这样高速发展,面临诸多诱惑的社会环境中,越要做个清醒的人,可是难不难?严格要求自己,一定是很难的。

可以讲做人要学坏、要堕落很容易,但是好的言行举止要培养成功非常难,正所谓:恶业易就,善果难成。
时代的担子就在我们每个人肩膀上,我们不应去期盼世界突然出一个祖师级的人物,而是要自己努力,自己承担,立志去做社会人心的中流砥柱。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在他们身边我从小就感到非常的压抑,母亲不喜欢我交朋友,连孩子之间的正常交往也是不允许的,不只是男孩子,女孩子[握手][泪流满面][中国赞][爱你]也不行,她更喜
  • 我想我是一个喜新与恋旧相结合的人,但是我不乐意接触新朋友,也疲于维护旧关系,这也是这一年里找到的自身问题。我很闹腾也有些自卑,对留在身边的朋友我真的无敌感谢,我
  • 其实,今年年初疫情发生后,厦门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紧急开通24小时心理热线,在过去7个多月时间里,共接待了2000多人次的电话咨询,完成了几十起心理危机干预
  • 这几天的云彩太好看了吧 前几天有点阴天,云彩是灰色,厚重的样子 这几天,天气晴朗,立秋了也凉快了,云彩给人清爽的感觉,我家后面是一条河,远边的天空和风景是常出现
  • 信念,是奋斗乐章的抒曲,是理想之歌的前奏,是远航的灯塔,是生命的崛起,是灵魂的搏击。 拥有信念才不怕任何伤害和挫折,拥有信念才不会在无数个路口迷失方向。惊涛
  • ​ 恍然意识到自己落入了另一个怪圈 这里像一座孤岛能感受到很多难过开始惧怕与人产生关系可能潜意识里认为别人的好最终都会变成伤害想要遗忘很多也想要被遗忘总觉得亏
  • 大家都在咨询,不懂的可以问我烘焙店的老板看我看到好看鐵盒又想买,我说不仅因为漂亮而且折的手好累好痛。她说你那个也好看啊,就是人工比较麻烦。
  • 入手一套丁香妈妈推荐的主打天然有机成分,安全无添加的婴童护肤品,日本的ALOBABY安诺宝。所有产品里我最爱的是润肤乳,使用时能感受到是那种深入肌底的滋润感同时
  • #诺俊nojun[超话]# 【[月亮]超话每日签到提醒】 고개를떨굴수록앞에빛은멀어져uh 越是低着头 距离眼前的光芒就越是遥远 고개들어모든가능성을열어둬Ye
  • 从小到大遗传妈妈头发一直都很浓密,又厚又粗,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熬夜发现头发滑滑往下掉,所以不得不赶紧去护理一下我的头发....DFshampoo品牌的洗发水深受
  • 我也只是见过他几次,在海边的草坪里见过两次,都是匆匆从我面前跑过,接着就是他被打那天,再后来他只出现在屏幕里,轻柔地摸一朵花,吃东西把嘴巴塞得满满的……他真的是
  • 月是火水。揪心、要命、希望你们能平顺,看不懂,也不能了解,你们任何所想所做,就这么蒙着头,受了妈妈、奶奶、苏、月,这四人,我对你们的愿望全碎的打击,我根本不知道
  • 整活儿是真的能整,选手很有想法,导演组太难了[允悲]第一期(上)配合弹幕要给我笑yue了,下半期正式battle非常出彩,几乎每一首都会让人眼前一亮~目前出场的
  • 请各位家长务必在9月14日前核查自己的申报信息,尤其是小学一年级、初中一年级、高中一年级的新生家长,在分班信息明确后务必及时更新班级信息。请各位家长务必在9月1
  • 布布说他就是一个舞者,他了解舞者的所有,这也是为什么大家都会喜欢他的原因。我不在是我,那个简单的两个字的我,从某一天开始,我更多的时候被叫作mia妈妈、琳汐妈妈
  • 人主不可不周。 人主不周,则群臣生乱。 家于其无常也,内外不通, 安知所开? 开闭不善,不见原也。 右主周。 ——出自《鬼谷子·符言第十二》 【译文】 君主
  • 刚刚从恶梦中惊醒,时隔多年再次梦到妈妈[泪][泪][泪]在梦中有两个人在逼问着我什么,最后我也没了,最后说了一句话,把包里剩下的钱都留给我的姐姐,醒来发现着只是
  • 单身者本周在心上人面前,显得非常笨拙,不知该说什么、做什么,但让人难过的是,对方似乎也不以你的局促为意——也许你现在缺少的,是一个朝你大吼“够了,难道看到现在你
  • 它在理论上给了很好的指导,让人们在行动上去落实,提供了很多化解的方法,真心的希望有灾之人能趋吉避凶,有的人测出要有灾来了,经过周易的指导把灾解了,但也有好多人没
  • 接下来,努力赚钱 ,爱自己,好好享受30+的生活…「你 的 溫 柔 一 定 會 有 人 發 現」他是我去年中考前6.2號認識的一個好朋友的朋友 他和我一樣也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