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
《佛说阿弥陀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俱絺罗、离婆多、周利槃陀伽、难陀、阿难陀、罗侯罗、憍梵波提、宾头卢颇罗堕、迦留陀夷、摩诃劫宾那、薄拘罗、阿那楼驮,如是等诸大弟子。
并诸菩萨摩诃萨:文殊师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萨、乾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与如是等诸大菩萨。

  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

  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池中莲花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

  ‘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又舍利弗。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

  ‘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复次舍利弗:‘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舍利弗。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三恶道。’

  ‘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

  ‘舍利弗。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舍利弗。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彼佛何故号阿弥陀?’

  ‘舍利弗。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

  ‘又舍利弗。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

  ‘舍利弗。阿弥陀佛成佛已来,于今十劫。’

  ‘又舍利弗。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诸菩萨众,亦复如是。’

  ‘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

  ‘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舍利弗。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东方亦有阿閦鞞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灯佛、名闻光佛、大焰肩佛、须弥灯佛、无量精进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舍利弗。西方世界,有无量寿佛、无量相佛、无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宝相佛、净光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舍利弗。北方世界,有焰肩佛、最胜音佛、难沮佛、日生佛、网明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师子佛、名闻佛、名光佛、达摩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杂色宝华严身佛、娑罗树王佛、宝华德佛、见一切义佛、如须弥山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

  ‘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舍利弗,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佛说此经已,舍利弗,及诸比丘,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往生咒](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

南无阿弥多婆夜。哆他(tuo)伽多夜。哆地夜他。阿弥利都婆毗。阿弥利哆。悉耽婆毗。

阿弥唎哆。毗迦兰帝。阿弥唎哆。毗迦兰多。伽弥腻。伽伽那。枳(zhi)多迦利。娑婆诃。(三遍)

[赞佛偈]

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

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

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三称)。

(绕念)南无阿弥陀佛 ……(绕佛约数百声然后各归原位)

[拜愿]

南无阿弥陀佛(十二称十二拜)

南无观世音菩萨(三称三拜)

南无大势至菩萨(三称三拜)

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三称三拜)

[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三皈依文]

自皈依佛 当愿众生 体解大道 发无上心(一拜)

自皈依法 当愿众生 深入经藏 智慧如海(一拜)

自皈依僧 当愿众生 统理大众 一切无碍(一拜)
和南圣众。(三称三拜而毕)
每日念佛忆佛诵经回向众生离苦得乐究竟成佛南无阿弥陀佛[月亮][月亮][月亮]

宣化上人:只教人修一种的经,其他的经典都不要去修了。这岂不也是和《华严经》所说的意思是不相同的?”

《华严经》上说“持一非余”是魔业,就是魔王的业障、业力

[给力]

若人精进 常修慈心
不惜身命 乃可为说
若人恭敬 无有异心
离诸凡愚 独处山泽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若人精进,常修慈心:如果这个人修精进行,他又修慈悲心。这慈悲心,就是不见众生过;对于众生有过错,他也用慈悲心来摄受众生,“这小孩子他不懂事情,所以他才造罪业;我应该好好教导他,令他不要玩这个把戏了!我这儿有一辆好的大车给你,你坐这车上,到什么地方去,都可以的。”好像释迦牟尼佛哄那一班小孩子那样,这就是慈心。

不惜身命:他不爱惜自己的生命;不像有的人做了一点事情,就觉得又是辛苦,又是疲倦,又要休息了。菩萨发心,连身体也不要,命都不要了;不爱惜自己的生命,而来为众生谋幸福,为众生服务。乃可为说:这一类的人,才可以给他讲《法华经》。

若人恭敬,无有异心:假使有人恭敬三宝,他没有两个心。你看!佛说法,说得极详细。因为有的人恭敬是恭敬,但是心里不是一个心,有一种异心,就忖着:“不知道是不是啊?这个法师这么样说,真是这样子?或者不是吧?这法师这么讲佛法,我看他也是那么样子,和人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嘛!我要详细来看一看,如果不是这么回事,我赶快的跑,不要被这个法师来骗了!”

我现在告诉你们,有智慧的人,就是有人想骗你,也骗不了;没有智慧的人,你就怕人骗,也会被人骗了。被人骗、不骗,看你自己有没有真正智慧。譬如法师叫你:“我有一个咒给你,你杀了这个人,我保证你开悟的。”你是听这个法师讲呢?还是不听这个法师讲呢?若依这个法师讲的,你就被人骗了;若不听讲,你又不依教奉行,你说这怎么办?你皈依的时候,说要“依教奉行”的。你说这怎么办?

没有异心,就是没有两个心,就是一心跟师父修道。不是说今天要跑,明天也要跑的。这个“跑”,你口头上讲,心里就想;心里想,这就是异心了!所以离诸凡愚,独处山泽:离开一切凡夫愚痴的知见,自己住到山上去,或者有水的地方。泽,就是有水的地方。如是之人,乃可为说:像这一类的人,才可以给他讲《法华经》。

这段“若人精进,常修慈心,不惜身命”,这是修福。“若人恭敬,无有异心,离诸凡愚,独处山泽”,这就是修慧。这是“福慧一对”。

M3 内外一对

又舍利弗 若见有人
舍恶知识 亲近善友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若见佛子 持戒清洁
如净明珠 求大乘经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又舍利弗!若见有人,舍恶知识:如果有人,他离开这个恶知识。恶知识就是什么?好像教人行淫欲,这就是最恶的恶知识!亲近善友:亲近善友,就亲近善知识。如是之人,乃可为说:像这一类的人,你才可以给他讲《妙法莲华经》。

若见佛子:释迦牟尼佛又对舍利弗说,假设你看见有这种佛子,持戒清洁,如净明珠:他守持戒律,就好像那个光明宝珠一样清净。求大乘经:他勤求大乘的经典。如是之人,乃可为说:像这一类的人,才可以给他说《法华经》。

这段“若见有人,舍恶知识,亲近善友”,这是舍恶亲善,是外求,外求就叫“愧”。这里“若见有人,持戒清净,如净明珠,求大乘经”,是内护,内护又叫“惭”。这是“惭愧一对”。

M4 自他一对

若人无瞋 质直柔软
常愍一切 恭敬诸佛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若人无瞋:假设你遇着有一种人,他没有一种瞋恨心。瞋恨,就是三毒之一。这三毒就是贪、瞋、痴,这是三种的毒药。那个人无瞋,无瞋也就没有贪,也就是没有痴了。质直柔软:他的性质很直率,对人不会有一种弯曲心;他的心是直的,对一切人都很柔和,没有暴躁的脾气。常愍一切:他常常对一切众生,都有一种慈愍的心。愍,是怜愍。恭敬诸佛:他怜愍一切众生,他又恭敬诸佛。

我们一般的人,都不知道恭敬佛。恭敬佛,就是见着佛,我们就要礼拜──叩头顶礼;如果我们不叩头顶礼,这就是不恭敬佛。为什么要给佛顶礼呢?因为佛是世间一切众生之父,所以我们要恭恭敬敬地,对于父亲一定要礼敬。见着佛,要叩头顶礼;见着佛像,也要叩头顶礼;见着修持佛法的僧人,也应该叩头顶礼;所以要恭敬三宝。恭敬诸佛,就是恭敬法、恭敬僧,恭敬三宝都包括在内了。如是之人,乃可为说:像这一类的人,才可以给他说《妙法莲华经》。

前边这六句偈颂,这是说的“自行”,就是自己应该像这样来修行。

复有佛子 于大众中
以清净心 种种因缘
譬喻言辞 说法无碍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复有佛子,于大众中:又有一类的佛子,在一般的大众之中,就是人多的地方。以清净心:以他这种没有染污的清净真心,种种因缘,譬喻言辞:以种种的因缘来作譬喻言辞。种种,就不是一种。什么因缘呢?

譬如说,你戒杀、戒偷、戒盗、戒邪淫、戒妄语、戒饮酒;修五戒,就可以生天。你种善的因,就会结的善果;种恶的因,就会结恶的果。你种什么因,就得什么果;所以要小心谨慎,对因果上去行持。“譬喻”就是一种比方;“言辞”就是用种种的言辞,说法无碍:说一切法,没有障碍。如是之人,乃可为说:像这一类的人,才可给他说《法华经》;若不是这种人,就不可以给他说《法华经》。

后面的这八句偈颂,以譬喻说法,这就是化他。这一种自行,一种化他,这叫“自他一对”──自己和他人,这是一对的善人相。

M5 始终一对

若有比丘 为一切智
四方求法 合掌顶受
但乐受持 大乘经典
乃至不受 余经一偈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如人至心 求佛舍利
如是求经 得已顶受
其人不复 志求余经
亦未曾念 外道典籍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若有比丘:假设遇着有这种的比丘。比丘,就是出家的僧人。比丘是梵语,有三个意思,所以就没有翻译过来。

(一)乞士:所谓“上乞法于诸佛,下乞食于众生”,向佛来求法,向众生来求食。

(二)怖魔:因为比丘依照佛法去修行,所以魔王就恐怖。

(三)破恶:破除一切的烦恼恶。

这个比丘,为一切智:他因为想要求一切的智慧,四方求法:所以到四方去参访善知识来求法。合掌顶受:他求法,就合掌恭敬向人顶礼。但乐受持,大乘经典:他愿意受持大乘的经典,或者《妙法莲华经》,或者是《华严经》,或者是《楞严经》;总而言之,他各处去求大乘的佛法、大乘的经典。乃至不受,余经一偈:他求这大乘经典,专修这一门。譬如受持《法华经》,就专门受持这部经典,其余的经典都不学。如是之人,乃可为说:像这种专一的人,才可以给他讲《法华经》。

如人至心:再有这一类的人;至心,就是至诚恳切的心。求佛舍利,如是求经:他想得到佛的舍利,或者求一切的经典。得已顶受:他得了之后,就恭敬供养,来受持这部经典。其人不复,志求余经:这个人已经得到大乘经典,他就不再东跑西跑,各处去求其余的经典。亦未曾念,外道典籍:他也没有读过外道的书、外道的一切论议,他都没有念过。如是之人,乃可为说:像这一类的人,才可以给他说法。

这“四方求法”,属于请益;请益,就是求对于他自己智慧上有益处,这是请求法,利益自己的一个开始。他能顶受佛法,依法修行,这“顶受专修”,这就是皈依的一个终点。所以,这一段经文就是“始终一对”。

L2 总结可说

告舍利弗 我说是相
求佛道者 穷劫不尽
如是等人 则能信解
汝当为说 妙法华经

释迦牟尼佛说完上边这一段文,告舍利弗:来告诉舍利弗,我说是相:我说这十种的善人相,你要知道,这是为求佛道者;若详细说这种的相,穷劫不尽:说几个大劫,也说不完。如是等人,则能信解:所以我总括起来,就说前边十种的相。这十种相的人,他能信解《法华经》。汝当为说,妙法华经:你应该为这十种相的人,来说《妙法莲华经》。

经典讲到这个地方,有人研究过佛经的,就认为这一段的经文,有一些个问题。他说:“在《华严经》上说,持一非余──你要是专门修一种经典,而认为其他的经典都不对──这是魔业。那么现在这《法华经》说‘其人不复志求余经’,只教人修一种的经,其他的经典都不要去修了。这岂不也是和《华严经》所说的意思是不相同的?”

《华严经》上说“持一非余”是魔业,就是魔王的业障、业力;那么《法华经》这样说,岂不和《华严经》的经义相违呢?其实,你受持一经,也就是受持其余的经。由“一”,才有生出来其余,所以余经也在这一经之中包括着。并且这一段的经文,没有说一定教你专门受持一部经,而是你的力量仅仅能受持一部经。你若能受持多了呢?那是更好的,多多益善。所以你不要执着说这《法华经》教人只受持一种经典,不教人受持其余的经典。你不要因为听经,又生出来一种经的执着了!所以这个道理,你要把它看得活动起来。

———摘自宣化上人《妙法莲华经浅释》

《信心铭》释义

多言多虑,转不相应

  说话多、分别也多,思考来思考去,只有更加与道不相应。所以,中国禅宗初祖达摩祖师,叫二祖慧可要外绝诸缘、内心无喘。外缘都绝离了,就不必再讲话;内心无喘――平静下来,就不会再思虑,然后才能入道。

绝言绝虑,无处不通

  能够完全弃绝了言语和思考,就不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处所,都可以通达道,所谓“一念不生全体现”。

归根得旨,随照失宗

  只有返本还源,回到生命的根本,才能领悟至道,明白祖师西来意。反之,如果有心去找道,随顺六根向外去用功,想要找到本性,那只有迷失方向了。

须臾返照,胜却前空

  但是,只要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返照自心,就有可能明白真心,胜过空的境界多多了。

前空转变,皆由妄见

  修行修到身心皆空,算是很高的境界了。但为什么会有空?空为什么会变现种种境界?其实都是妄见有空,住在空上面所致。

不用求真,唯须息见

  “真”就是真如、真心、真际。“真”不用求,求者本身就是真。真不自言真,若见有真,此真便是妄。真是相对于妄而言,众生迷而有妄,觉者方便立真,令众生知而离妄,离妄真亦无言。

  “见”是知见、正见、见解……。“见”是众生六根迷于六尘,所产生的妄见,根尘是妄,依根尘产生的见,岂能离于妄?所以,求真是妄、见解亦是妄。

  因此,你不需要去追求真心,只要把妄想息灭了,把知见放下了,把执着丢掉了,内心没有一切分别执着,才能相应于真心。

二见不住,慎勿追寻

  “二见”就是相对的东西。例如:是真、是假,是有、是空,常见、断见,好还是坏……。这些对立的东西,都是因为我们妄见而有的。当我们用功到知道这些相对的知见都不对,同时能够不住于有和空等相对概念时,那个时候,就要注意,不要再去管它了。这对用功者,是很重要的,为什么呢?

才有是非,纷然失心

  因为,只要有一点点的“是和非”、“对和错”的念头,便会引生了很多的是非念头来,那时候,你就落于二元对立的妄境,失去清净本心了。

  所以,经说般若无知,六祖要人不思善、不思恶以会取本心。

二由一有,一亦莫守

  当你用功到空有、是非,对错、能所不存的时候,心里就没有“二”了,只有“一”的感觉。知道一切二元相对都是由这“一”来,但“这个”也是不可以执着的,如果住于这个,对待就又会产生了。

一心不生,万法无咎

  连这个心的观念都没有的话,就不会生起妄见分别,那么,“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一切诸法,其实没有是非、好坏、对错的。

无咎无法,不生不心

  既然万法的存在,对我们不会造成阻碍、困扰,也就不需要方法来对治,那么,内心也就不会再生心起念。

能随境灭,境逐能沉

  “能”指心,是主观的存在;“境”指诸法,是客观的存在。主观的心识会随着外境的消失而灭除;同样的,客观存在的外境也会随着主观心的空无而没除。

  所以用“沉”字,表示外境是随心所现的,“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心如果空了,由心所现的境,便如沈没在心底般。所以,我们的妄心,是随着外境的消灭来消除的,但是,外境又是跟着妄心的消除而消失。心境是互相影响的。

境由能境,能由境能

  心生法生、心灭法灭。外境是依着我们的心才有的;同时,我们的妄心,又是依着外境才存在的。

  贤劫三佛的毗舍浮佛偈:“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便是在说“能由境能”的道理。

欲知两段,元是一空

  要知道,虽然有心和外境,实际上,心和境都是空的。心、境不过是个假相,皆由迷于本真而妄立能所,都不离性空。

一空同两,齐含万像

  虽然自性体空,却能显现能所,含藏了宇宙间的万事万物。

不见精粗,宁有偏党

  虽然有万般的事事物物,但因为其本体是空。既然是空的,诸法哪里有好坏?为什么我们会对诸法产生分别,而引生某些偏爱呢?

大道体宽,无易无难

  “道”就是真心。真心是很广大的,经中说:“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所以,大道宽广,要证入,虽然不是容易,但也不困难。真心是人人本具、个个不欠,容易、困难是虚妄分别,与道无关。

小见狐疑,转急转迟

  “小见”就是指不信自心是佛,只知向外求法的人。小见的人,你若对他说:“大道体宽,无易无难”,他会不相信,像狐狸那样,有很多怀疑。狐狸在一切众生中,是疑心最重的,所以好疑的人,便说他狐疑――像狐狸的疑心那么多。小见的人,不信自心是佛,悟了便是,他只知要从事各种修行,才能见道。他精进在修行,希望能够赶快证道,那知是越急越慢。

执之失度,心入邪路

  执着要修行、要怎样才是,认为自己有见地、有功夫,如此的话,就会产生不正当的心态,与道不相应,而进入偏差、错误的境界中。

放之自然,体无去住

  所以,放下吧!让心自然,该用功时就用功,该吃饭时就吃饭,该睡觉时就睡觉,行住坐卧自然不造作,如行云流水不着痕迹,这样才能体会到心体。心体没有过去、未来、现在,你要修什么呢?

任性合道,逍遥绝恼

  只有顺从自己的心性本质,才能与道相应。相应后就自在了,自然而然的就没有了烦恼。

系念乖真,昏沉不好

  一般修行,强调系心一处,用来对治妄念,希望把妄念绑起来,不在东想西想。其实,这样用功是不对的,已经违背了真心,真心无为,起用则自然而然,不需刻意。

  反过来说,让心境昏沉,糊里糊涂也不对,这跟真心不能相应,真心是觉明空朗的。

不好劳神,何用疏亲

  修行要自然,好像在用功,又好像没有用功。道本自然、平常心是道,不必刻意造作;道法无为,没有哪样较好、哪样不好。

欲取一乘,勿恶六尘

  “一乘”又叫“佛乘”,表示最高上的法门,也就是禅宗所说明心见性的法门。这法门有别于三乘:声闻、缘觉、菩萨的修行,一入就成佛。要契入这无上的法门,就不要去厌恶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六尘不恶,还同正觉

  六尘没有不好,都是心所现的境界。能够对六尘不分别好坏,不受到六尘的干扰,你的心就和佛的心一样了。

智者无为,愚人自缚

  有智慧的人,能够随顺自性无为,他就能够随处自在;愚痴的人便不是,他要修种种法、行种种行,其实是自己拿绳子绑自己。

法无异法,妄自爱着

  一切法根本上都是一样的,并没有什么差别的地方,所以会有不同,那是我们虚妄心分别、生起贪爱、执着的缘故。

将心用心,岂非大错

  以心来找心、骑牛还找牛,怎么对呢?一切法都因我们妄心的分别才有差别,而我们却还再以心去寻求它的差别,岂非大错特错!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真想问问这里的海豚,浪漫会有尽头吗?我想 都可以是只要是深爱着的两人即使在海洋世界这样特别的地方都可以肆无忌惮的喜欢 明目张胆的爱毫无顾忌的在镜头前写着属于自己
  • 总的来说,电竞正式成为奥运会比赛项目,不仅是对电竞本身的认可和肯定,也是对新型体育项目的探索和创新。许多人表示,这是电子游戏迈向主流文化的重要一步,也是电子游戏
  • 不过当爆料赤裸裸摆在自己面前的时候,当发现真实的你与屏幕前的你相去甚远的时候,还是挺难受的……原来真诚、单纯真的只是你镜头前的伪装,你肯定不记得自己曾经说过的话
  • 款号AS3260尺寸:35x37x7cm#恋爱兄妹[超话]#看了一个小伙伴的观后感,忽然想到了这首歌,我们是孤独的总和所以相聚了,因你而起伏的感受怎么挣脱。??
  • 这个牌子让本人推崇恐怕会招致一大批“表行家”们的臭骂,因为伯爵都没有上榜呢,而大家都很喜欢伯爵嘛!其实宝珀有它的不足,就是它的外观几乎没有变化,一直只生产圆形表
  • 本系列活动是在大篷车系列宣传活动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创新做法,通过利用小篷车的灵活、轻便的特点,覆盖农村、城郊、学校、社区、高速公路服务区等区域,进一步延伸交通
  • 幸福生活之臭老弟回归[比耶][比耶][比耶](接我弟刚到家,我爸拿着烤串紧随其后跟进来了,我问咋这么巧脚前脚后,他说就掐着点去买的,怕放凉了,此时妈妈正在厨房忙
  • 小感动的一件事下午上合同法时姨妈又痛到吐好险我事先带了一个塑料袋 没吐得教室都是我又觉得中途上了不到一会拎着书包出去啥的很尴尬栄在我旁边就说她下课带回去给我然后
  • 人之靓丽,并非容颜,而是内心,心存善念,非靓也美,非富也贵;人之真诚,并非话语,而是纯洁,心灵纯洁,不语也真,不诉也纯。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
  • [允悲] 一直都害怕生小孩,看到那么多博主分享自己生子的幸福还是觉得很美好的,加上小孩子那么可爱,如果自己能有一个小孩,一定很幸福。但当我看到妇产科一个个大着肚
  • 本J人做事会帮你安排妥妥的!也会帮忙拍摄花絮❤️时间:5月26号之后可约设备:佳能相机手机:iPhoneXRtip:图一或者私可找到我希望姐妹们都能拿到自己的人
  • 父母之情,也许是从上班后就是跟父母分隔两地,所以我对父母的感情永远停留在结婚前的浓密甚至更甚,我天生的性格闷 、话少、不会讲甜言蜜,平时有空回家看看更多的时候电
  • ”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 反正是免费的,不领白不领#致迪丽热巴# dlrb#迪丽热巴0603生日快乐# 提前祝宝宝生日快乐呀 见字如面[心]希望未来我们能相见 愿你平安喜乐 我会永远陪着
  • 半夜刷抖音又刷到了江湖之上 还有山外 想起了去年疯狂追莲花楼的日子 二刷莲花楼 疯狂喜欢上了成毅 了解他的过去 刷他的每一部剧 琉璃演的真的太好了 如果没有云歌
  • 比起“离别”我更想在“人类和宇宙人逐渐心意相通,世界开始改变”的地方结束,这是我从一开始就想好的大主题。就我个人的能力而言,比起王道,我更擅长那些番外篇的故事,
  • 她还宣称,自己并非要求各国效仿美国征收关税,“但我们需要站在一起,向中国发出统一的信息。他还说,欧盟增加壁垒的计划可能会引发痛苦的报复行动,“目前关于关税的讨论
  • 古代诗人笔下的西北边塞有多美? 1.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其一》 2.青海长云暗雪山,孤
  • 佐藤绮星✨手机博✨5.25今天去了餐车♪一开始我和eriko两个人去买了冰淇淋,后来,又陪着みずみん我们又一起去了餐车,被说了“又去吃吗? 今天晚上又跟孙一镝吵